曹的五笔怎么打字推荐文章1:君已自述传不朽,盍为我纪其概:一方南宋丈夫为妻豫撰的墓志

  李磊鑫


  淳祐五年(1245)春,南宋人揭绍宗效仿唐人白居易,自己给自己撰写了墓铭。五年后将要刻于石,妻子徐继真提出一个要求:“生既与君偕老,死后或者同穴,君已自述传不朽,盍为我纪其概,砻二石而同刻焉。”揭绍宗遂为妻子豫撰了墓志,并将这一情节记叙其中,这个故事今天可以从《宋徐氏豫撰墓志铭》中读到。《宋徐氏豫撰墓志铭》现藏明止堂博物馆,已在《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墓志》(中西书局,2019年)中刊布。


  《宋徐氏豫撰墓志铭》拓片书影


  《宋徐氏豫撰墓志铭》整理者录文


  自述传不朽


  《宋徐氏豫撰墓志铭》这方墓志的特殊,在于涉及相对特殊的墓志文撰写现象,即“自撰”和“豫(预)撰”。志文首先提到“松坡揭绍宗慕香山白居士之自志墓为铭,诗凡二十六韵,逾五年将镌诸石”,可知这是一个南宋人自撰墓铭的实例。


  作为应用文体,除了寄托哀思及礼仪程式上的作用,墓志文具有相当的纪实性。在对生平事迹、家庭情况的纪实方面,无人能出墓主其右,但众多墓志文只有极少数为墓主自撰。唐代被视为自撰墓志铭的发展期,最初论者发现的唐人自撰墓志铭大概有十余篇。新近出版的《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一书第四章《自撰墓志铭》由迪磊(Alexei K.Ditter)写作,他表示“自传文在传统的中国文坛上相对少见,自传墓志铭更是特别罕见,目前为止唐朝一代只发现不到二十篇”。(《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27页)而据许玲玲完成于2015年的硕士论文,“有唐一代有将近三十人曾自撰墓志铭,除傅奕等7人自撰墓志铭未有流传或不全外,其余均有志文流传于世,志文或仅见于书面文献,或仅见于石刻,或书面文献与石刻兼而记之。”(许玲玲:《自撰墓志铭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27页)


  宋代自撰墓志铭的情况,仝相卿有所关注。据他统计,“宋代自撰墓志铭计有33人……不存者15方,存者18方……自撰墓志北宋时期16方,南宋时期17方,分布相当均匀。”(仝相卿:《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210页)宋代自撰墓志铭已呈现多样化面貌,文体格式的遵循程度存在差异,个性元素得到突出。


  揭绍宗为妻子豫撰墓志的历史依据


  “自撰墓志在唐代仍然是一种不同流俗的举动。”(黄震:《略论唐人自撰墓志》,《长江学术》2006年第1期)白居易作有一篇《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揭绍宗仰慕的,就是这种行为体现的不同流俗。不过白氏这篇自撰墓志铭学界有真伪之争。岑仲勉撰《〈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列出了十个疑点,陈寅恪、罗联添都曾赞同伪说。耿元瑞、赵从仁作《岑仲勉〈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辨》(唐代文学论丛》第四辑,1983年)逐一加以过反驳。日本学者川合康三、芳村弘道皆对此墓志铭有考察。特别是芳村著有多文,其表示“回溯《墓志》的流传过程,我们并没有找到可以断定这篇文字完全是伪作的证据。但是,即或这是白居易自撰的墓志,现存的《墓志》讹误并存,……其中存在补笔窜改之迹也是事实”。(《据本题注考辨白居易之真伪》,《长江学术》2011年第2期)


  揭绍宗没有怀疑《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的真伪,因为仰慕白居易,他有了自作墓铭的举动,这有异于主流。妻子提出让揭绍宗给自己豫撰一篇墓志,更是非同寻常。揭绍宗从夫妻感情角度出发能够答允,但似乎还需要更多支撑,他把找到的理由也写在了志文中。“昔河东柳子厚妻杨氏卒,子厚志其墓”,这里指的是柳宗元为妻子撰写的《亡妻弘农杨氏志》。(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第338-340页)第二条理由,整理者原标点为“番阳周氏葬,良人曹因亦周为铭”,应改为“番阳周氏葬良人曹因,亦周为铭”,其实指的是唐人曹因之妻周氏为他撰写墓志之事。姚平指出“《曹因墓志》很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女性撰写的墓志”。(《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第37页)不过此墓志未见原石、拓片,文本最初于《容斋随笔》,在真伪上同样存在争议。洪迈写道“庆元三年,信州上饶尉陈庄发土得唐碑,乃妇人为夫所作”,录下志文后表示“妇人能文达理如此,惜其不传,故书之,以裨图志之缺”。(《唐曹因墓铭》,《容斋随笔?五笔》卷二,中华书局,2005年,848页)李秀敏曾从版本、文体、文法三方面考证,认为“《唐曹因墓志》实则为一篇伪志,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一则传闻”。(李秀敏:《辨伪》,《古典文献研究》2016年第2期)姚平也发现“这篇墓志没有提到死者的生卒年代与丧葬安排,而这两项是唐代墓志中最基本的内容”,(《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第37页)她认为洪迈可能做过删减。


  《曹因墓志》确曾出土也好,只是当时出现的一种传闻也罢,揭绍宗接收这个“知识”会较方便。《容斋随笔·五笔》提到的得碑时间为庆元三年(1197),《五笔》的内容曾在嘉定五年(1212)的赣州本、嘉定十五年(1222)的建宁本、绍定元年(1228)的绍定本中刊刻。揭绍宗豫撰墓志是在淳祐十年(1250),诸本都可能看到。且洪迈为饶州鄱阳人,揭氏夫妇为洪州(隆兴府)丰城人,相距不远,《容斋随笔》早有名气,口耳相传、传抄书中内容皆易。这可看作“妻为夫铭”这种特殊“知识”在民间流传扩散的一个例子,重要的是,揭绍宗并没有对《曹因墓志》产生怀疑。


  揭绍宗能同意为妻豫撰墓志,夫妻感情融洽是重要原因。《亡妻弘农杨氏志》、《曹因墓志》反映出的美满婚姻状态,应影响了揭氏夫妇的观念。有前人故事可仿效后,希冀以特例留名也当是可能的动机。揭绍宗总结说“夫为妻志,妻为夫铭,自古有之”,不过“第未见其书于生前者”,要在妻子生前为其撰志,就是最大的不同,也是他要进行的突破。自撰墓志者多个性鲜明之人,绍宗自撰墓铭已显独特,徐继真能主动提此要求,发出珍贵的女性声音亦显不俗。有了历史依据,揭绍宗遂自我鼓励,“然亦可以义起,讵可以文非子厚而己耶”,至此,志文进入“豫撰”部分。


  《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4月


  豫撰墓志铭的内容


  《宋徐氏豫撰墓志铭》实际上是一方特殊的自撰墓志。徐继真请丈夫为其撰志,作为夫妻,揭绍宗本就了解妻子,且由于是豫撰,继真自己应看过志文,甚至有机会参与了写作。志文虽未提到徐继真的文化水平,不过徐氏“考讳傅霖,学优弗仕”,可知出自一个有书香之家,再结合她能提出“豫撰墓志”的要求,即使继真不识字,至少也能知晓、理解丈夫书写的内容。夫妻二人情谊甚合,揭绍宗既同意为妻子撰写墓志,或会在内容上征求妻子意见。所以徐氏的这篇豫撰墓志铭已近乎自撰,这是一位南宋家庭妇女用一种特殊方式给自己一生做的评价。


  豫撰墓志的内容较为普通,但这是南宋江南西路隆兴府丰城县一个平民家庭的实情,也是一位古代普通家庭妇女的真实生命历程。志文首先引述从兄揭三京的叙述,介绍徐氏族属及与揭氏的渊源。揭三京亦出现在同书所收的《宋揭公墓文》中,(《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墓志》,第151页)为墓主揭仲文的侄子,字绍尹,绍定二年(1229)进士,曾任郁林县令。揭三京对揭绍宗说“我曾祖妣徐,即袁之万载丞讳如晦之姑,汝曾祖连州桂阳赞府公与万载公及其季父仲和相友善,历世通家,故汝姑归于仲和之子,迨今世为婚姻矣”。这里直接提到几位揭氏、徐氏的祖辈,首先是万载丞徐如晦,再是揭绍宗的曾祖桂阳丞揭先觉,最后是徐协(仲和)。徐协之子为徐傅霖,徐傅霖娶了揭绍宗的姑姑,他就是徐继真的父亲,所以揭绍宗又称徐傅霖为外舅。揭绍宗与徐继真的女儿揭希慧,后来嫁给了徐继真的侄子徐思温(恭夫)。


  徐家“世居丰城之觉溪”,“继真生于庆元丁巳六月九日”,即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她18岁嫁给长宁乡的揭绍宗,大约是在嘉定八年(1215)。淳祐十年(1250)豫撰墓志铭时,徐继真53岁,按古人的寿命确实已到了思考生死的年纪。志文说她“天性勤俭整肃,凡为妇为妻为母各得其道,相内治家自有条序,由是生理稍裕,与有力焉”,这是全文对徐继真本人总体也是唯一的评价,或称介绍。揭氏夫妇有两儿两女,豫撰墓志时已有三个孙辈。最后给徐继真书写墓志的是“契弟乡贡进士范严”,范为淳祐七年(1247)进士,仕至临川主簿。题盖者“族兄朝散郎通判潭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借绯经孙”,即徐经孙,《宋史》有传,宝庆二年(1226)进士,曾“辟永兴令,知临武县,通判潭州”,(《宋史》卷四一〇,第12347页)为南宋中后期的著名文臣,徐氏一族中的有名人物。


  《宋徐氏豫撰墓志铭》没有刊刻徐继真的卒年。豫撰墓志不可能提前落上墓主卒年,通行做法是留出空白,墓主去世后增补,或直接补于志文末。但揭绍宗写道“若夫归全岁月,非所知,俟书地券”,按这个表述,最初就没打算将卒年书补于墓志上。另整理者认为志文本身作于淳祐十年(1250)是合理的,但墓志年代标注墓主“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卒”不妥。明止堂这批墓志中还有一篇揭绍宗撰写的墓志,即《宋徐孺人揭氏圹记》,(《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墓志》,第266-267页)这次的对象是他的女儿揭希慧。希慧是揭绍宗的长女,生于嘉定十四年(1221),于嘉熙四年(1240)嫁给了丰城富城乡徐恭夫。后来她得了气疾,身体长期不佳,宝祐二年(1254)春正月曾抱病回娘家,“越两旬,小愈,乃归”。不想“归两月而疾复作,秋初愈革,其母往视之。语其母曰:‘死固无憾尔,但为人为女为人妇皆不了。’言迄相顾而泣,后竟不起”。揭希慧缠绵病榻之时,其母还去探病,揭绍宗又仅徐继真一妻,则徐氏自不可能卒于淳祐十年(1250)。可惜徐氏的地券未见,揭希慧的《徐思温妻揭氏地券》(《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地券》,第345页)存留了下来。


  为妻子豫撰墓志的清代案例


  《宋徐氏豫撰墓志铭》是一个“自撰”“他撰”“豫撰”相结合的文本,特殊在于女性主动求铭,在于平民夫妻做出“非主流”之事,也在于这种行为反映出的生死观念与地方社会风貌。请丈夫豫撰墓志铭,体现了南宋女性徐继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参透死生的淡定从容。丈夫愿意撰文,亲友愿意书写题盖,并最终能够上石,掩于大地,让人不禁赞叹夫妻二人的感情,也对当地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有更多美好想象。该墓志的最大特点在于志额,即将“豫撰”二字鲜明置于碑首。


  著名学者、思想家、文学家方东树于1831年给妻子撰写了《妻孙氏生志》,这是丈夫为妻子豫撰墓志铭的一个清代例子。芦苇菁评价说:“方东树在妻子尚未去世时即为她撰写墓志,这一点与传统不符。”(《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第209页)实际上581年前揭绍宗与徐继真的先例,在当时更与传统有异。不过两篇豫撰墓志有一些不同。其一,徐继真为主动提出,而方东树则是“怜其倍历愍艰,老病且死,乃豫为之志,道其苦并述其行,及其见之也,以慰其心。以妻平生知文字为可贵,又乐余之能文也,谓庶可以著其不朽故也”,(方东树:《考槃集文录》卷十一)主动为孙氏写志。其二,《宋徐氏豫撰墓志铭》或是因为要上石,不过四百五十字,对徐继真本人的刻画较少;《妻孙氏生志》写了近一千二百字,对孙氏文化水平、身体状况、家事活动的细节着墨较多,在情感表达上也更为直接。其三,方东树没有使用“豫撰”二字,而代以“生志”。其四,《妻孙氏生志》在墓志文体特征上的表现相对不鲜明,文学性、抒情性强了不少。


  两篇豫撰志文也显露一些相似之处。其一,为伴侣写作墓志之前,丈夫一方都曾有丧葬预备活动。揭绍宗是先有自为墓铭,即将刻石的举动;方东树则是因十余年前曾对孙氏有“汝勿死,待吾力稍裕能为若具棺殓而后可”之语,这时“奋然决志为假贷,购材木,使匠合成之”。预备丧葬之举,会影响行事者本人及家庭成员的心态,促成某些决定。其二,豫撰墓志都有让妻子安心,许以不朽的目的。徐继真“君已自述传不朽”之句,表达了一个女性对刻石不朽的向往,方东树亦点明“以慰其心”“可以著其不朽”的撰志出发点。其三,夫为妻铭,少不了都要对妻子的美德良品进行夸赞,展现夫妻关系的和睦。


  结语


  读罢以“生与偕老,内为吾助。刻石俟藏,冀安且固。更千万年,或陵谷之变迁,尚赖观者喟然而掩覆”铭文作为结束的《宋徐氏豫撰墓志铭》,追怀不已。在研究层面总是不得不去寻找“特殊”。《宋徐氏豫撰墓志铭》其实只是一方普通南宋江西家庭妇女的墓志铭,如果不是因为“豫撰”,似乎也不会被特别关注,与显宦名人墓志所受的关注度依然会近于天壤,一如生前。可本质上,每一方墓志后隐去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中注意力于著名人物的墓志、包含特殊信息的墓志,挖掘每一分史料价值,是合理的研究选择。而对于数量庞大,内容简单相似,有着相似程式化语句的百姓墓志,可能“讲故事”的余地都不足,如何利用有待思考。收录《宋徐氏豫撰墓志铭》的《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一书,共刊布宋代墓志和地券共397方,主要都来自于江西抚州及邻近地区,在时段上较为连贯,墓志与地券的相配度也不低,是一批带有集中特色的碑刻。时间集中,空间集中,在人物关系上亦关联紧密。粗读这批墓志,已可大致了解当地几个大族的情况及诸族之间的密切姻亲关系。墓志铭的内容是墓主的一生,也是墓主当时所处环境的一个缩影,能从多方面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风貌。一定地区范围内出土的时段连贯的平民墓志,在区域社会研究方面尤具利用可能。


  纵观历代自撰墓志铭,徐继真这篇《宋徐氏豫撰墓志铭》依然特殊,特殊在于这是一篇由丈夫所撰,属于女性的撰于生前的墓志铭,还在于不多的自撰墓志者中,揭氏夫妇身份上已属最平凡、最普通。中国古代通行的这种写作墓志铭,刻石而存的做法极有穿透力与持久力,是一种希冀超越时空与生命的选择。想必夫妇可感欣慰的是,数百年后,观者见到这方豫撰墓志,不只是喟然长叹,而是对他们的做法充满肯定。这对平凡夫妻在遥远时空下的“作品”,确实“安且固”,依然还有超越时空、生命的力量。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张艳


  曹的五笔怎么打字推荐文章2:谈-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tán


  注音:ㄊㄢˊ


  繁体字: 談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讠


  简体部首: 讠


  谈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10


  笔 顺: 捺折捺撇撇捺捺撇撇捺


  五笔86:YOOY


  五笔98:YOOY


  UniCode:U+8C08


  四角号码:39789


  仓颉:IVFF


  GBK编码:CCB8


  规范汉字编号: 2127


  说,对话:谈天。谈心。谈论。谈话。谈判。谈吐。恳谈。洽谈。漫谈。谈笑风生。


  言论,听说的话:笑谈。无稽之谈。传为美谈。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 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为谈国,又名为郯国,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谈。


  源流二


  据《姓苑》记载:“殷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上封之于宋。传国36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望出梁国、广平。(汉置广平郡,现在河北省鸡泽县。)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谈、谭、席,晋大夫籍谈之后”。“籍”,本义是指国政典籍、文献、史册等。籍氏,就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个诸侯国皆有派驻该类官吏,如同现今的中央档案馆馆长以及各省派员,时称“董督”,即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籍镶在西楚霸王属下为大将,他为了避项籍(字羽,史书多称项羽)的名讳,便改姓为席氏,其后传下席姓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讳以先祖籍谈之名改姓谈氏、以及谐音字谭氏者。后来项羽战败自杀于乌江,籍氏族人不用改姓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恢复了族姓籍氏,但有很多人依然敬重西楚霸王,仍沿袭了谈氏、谭氏、席氏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谈氏正确读音作yuán(ㄩㄢˊ),今音读作tán(ㄊㄢˊ)亦可。


  源流四


  源于已姓,出自周武王给古帝少昊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被封于炎地(今山东临沭郯城),称炎国。少昊,远古帝王,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炎”,古字通“谈”,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偏旁,从而炎国演化为谈国,亦称郯国,国君称谈子,亦称郯子,子爵,周武王将其归附于宋国所辖制,成为宋国的附属国。谈国灭亡后,其贵族子孙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谈氏、或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谈氏正宗。


  该支谈氏古音读作yuán(ㄩㄢˊ),春秋时期读作táng(ㄊㄤˊ),今音读作tán(ㄊㄢ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阿尔谈鄂谟克氏,亦称阿勒坦鄂谟克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所冠汉姓中即有谈氏。


  蒙古族谈氏正确读音作tán(ㄊㄢˊ)。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惠和氏,亦称辉和氏,源初金国时期女真回特部,以部为氏,满语为Hunhe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富尔坚城(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谈氏、何氏、惠氏等。该支谈氏鼻祖为惠和·谈台,为清朝初期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富尔坚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畔富尔坚城故址),他以七品官职从征吴三桂,战功卓著,叙功被授世袭骑都尉。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汉化为姓氏者,称谈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谈氏正确读音作tán(ㄊㄢˊ)。


  四、得姓始祖


  谈子(郯子)、籍谈、籍镶、惠和·谈台。


  五、人口分布


  谈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二位,人口约五十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


  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商丘地区的宋国。宋国灭亡后,谈氏族人大多留居祖居地。


  秦、汉时期,有一部分谈氏族人北迁到今河北鸡泽、永年、曲周等地落户,这个地区当时属广平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地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多以“广平”为其郡望堂号。另外,还有一部分谈氏族人西迁至今晋、陕、豫三省邻界处之河南灵宝落籍,此地古属弘农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郡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也有以“弘农”为其郡望堂号的。而祖居地商丘一带,汉朝时期属梁国,故梁国作为谈氏之郡望堂号也就毋庸置疑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外族的入侵,加之天公不作美,谈氏族人以上述三郡为中心,除散布于北方大多数省份外,还南迁至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其他南方省份。


  唐末、五代十国期间,谈氏族人南迁的情况有增无减,不但使谈氏族人繁衍的中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而且使谈氏族人散布于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更多的南方省份。


  宋、元时期,谈氏族人有入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之地者。据《无锡谈氏宗谱》记载,江苏省无锡谈氏从河南开封落籍无锡,居住于小娄巷已有八个多世纪了,属于谈氏族人定居最久远的一支。


  明朝初期,实行移民政策,把地少人多之乡的人民移至地多人少之乡。如江南人充实江淮,江西人充实荆湖,促进了谈姓的扩张。


  至清朝时期,谈氏族人分布之地愈广,东北、西北等地也都有了谈氏人家,连东南一隅的台湾也有谈氏族人入居。大陆解放前夕,江浙之谈氏族人有人士随国民党败居台湾。


  如今,谈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以江苏省最多,其一省之谈氏约占全国谈氏人口之45%以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囊括了全国大部分谈姓人口。


  六、家谱文献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谈氏族谱二卷,(民国)谈吉桓主修,张绍林纂辑,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江苏丹阳黄塘谈氏宗谱十六卷,(民国)谈节枋总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江苏丹阳黄塘谈氐四修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 谈丰璜始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谈金培总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孝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江苏武进毗陵谈氏宗谱二卷。(清)谈龙燮等编,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江苏武进河墩谈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谈璩朗等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江苏武进河墩谈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谈干懋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无锡谈氏宗谱八卷,首二卷,(清)谈鼎铭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无锡谈氏宗谱,(民国)谈家枢编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字排印本,今仅村存第三卷。


  浙江常山辉埠镇杨梅弄马车粤村谈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首修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黄岩黄邑上坊谈氏谱稿已曰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三(公元1944年)稿本,今仅存第二卷。


  湖南宁乡谈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清)谈锡彤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谈氏宗谱六卷,(清)谈学贤等纂修,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登复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梁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堂号


  梁国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敷溪堂:以望立堂。开堂于公元881年,讫今为止有男丁二万余人。


  八、字辈排行


  江西武宁谈氏字辈:运会际荣华 泰宇仁贤萃


  四川仁寿谈氏字辈:“魏印朝绍安钟永政启万世琴运昌远曹文定兴汉祖德林光辉”


  江西瑞昌谈氏字辈:“十红景运会际云华太宇仁”。


  江西新建谈氏字辈:“东都福祚长承佳维礼让”


  江西德安谈氏字辈:“启发登高望福德远迩光”。


  江西九江谈氏字辈:“元伍福传家”。


  ①湖北兴山谈氏字辈:“大学知道在明德新子志忠于善”。


  ②湖北兴山谈氏字辈:“正大光明天崇贤人祖德纯厚永世昌荣”


  湖北巴东谈氏字辈:“光明照乾坤万代朝天子永世作门臣”


  湖北当阳谈氏字辈:“正大光明清朝光永”。


  湖北阳新谈氏字辈:“朝春雨毕有余庆应建时逢景运会际云华”。


  湖北大悟、孝昌、黄石谈氏字辈:“树德怀光耀”。


  湖北谈氏一支字辈:“朝世远仁茂勇兴”。


  安徽庐江谈氏字辈:光前裕后克正家邦嗣永宏大


  安徽舒城谈氏字辈:“鸿儒业成思”。


  安徽无为谈氏字辈:“加长荣广大世德能昌”。


  安徽谈氏一支字辈:“开后仁路国政天心应万伯尚文锡永加长荣广大世德伦昌进善修业克勤安邦”。


  安徽肥东谈氏字辈:“维善世遵其家道有”。


  湖南长沙谈氏字辈:“敷锡逢文志英良应运开”。


  湖南武冈谈氏字辈:“裕酉在继先忠贞训自永”。


  湖南宁乡谈氏字辈:“思绍永明嘉若以之维世其昌敷锡逢文治英良应运开国恩隆显耀光庆本先培”。


  湖南望城谈氏敦伦堂字辈:“大兴宗必友《跃》,明衷语希启,学崇儒树士,光裕期诚久。”


  江苏海安谈氏字辈:“康大碧林国金志山(元)桂宏”。


  江苏六合、上海谈氏字辈:“有学才守业传家远祖恩望子怀”。


  贵州六盘水谈氏字辈:“绍开洪林”


  江苏盱眙县谈氏字辈(原籍山东后迁往江苏多居于盱眙):“**昌志,克维士功,振守家邦,立业建张,德必瑞兆,我宗永康“。


  台湾月明堂谈氏字辈:“锦文长振家”。


  山东德州谈氏字辈:“立汝孔振守有甫士朝永化佃道景文大世纪宗金星长久德玉洪”。


  谈氏广平堂字辈:“德贤盛世华永立光青春宾兴成秀彦科举选才雄士子宜全孝臣邻善忠信贞廉扬美誉节烈著高风名相功勋列博儒伟业崇丹阳传令绪文耀远亨通承先继泽荣显胄万代昌”。


  广西贺州广平堂谈氏字辈:基嘉贤锦昌,文明庆发扬。德源昭世永,国泰绍兴祥。


  回族谈姓:江苏镇江回族谈姓家谱:(录自 文/主仆人)


  尊五堂谈氏:谈姓清初自广东省广平郡来镇江,落居一条无名街巷,后因谈氏开磨房,此处被称“磨坊巷”。


  谈氏排辈字谱为:“公之世玉盛,春源全大德,忠孝定成名,积庆致增祥,兴家荣继祖。”现今谈氏已排至十三世“定”字辈。


  九、姓氏名人


  谈允贤,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出生于医学世家,留下了《女医杂言》一书传于世。其书是较早成书的医案专著之一,共收载了31例病案,其中涉及习惯性流产、经病、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请证。并记载了谈氏对灸法十分娴熟的运用。是书虽载病例不多,但从临床治疗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有许多的治疗经验值得后世研究参考。


  谈恺,字守教。明朝无锡人。官至都御史,降仇赣贼李文彪和海寇徐壁溪,平壁溪贼寇、峒寇,擒剿大罗山贼。


  谈迁,字孺木。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季诸生,入清隐居不出,好审古今治乱,尤熟于历代典故。有《国榷》、《枣林集》、《北游录》、《西游录》、《枣林杂俎》、《枣林外索》、《海昌外志》等书。


  谈寿龄,创办谈氏东文学馆。清末无锡人谈寿龄,曾在淮安作幕僚,后官至四川夔州知府,卸任后定居淮安。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嘱子孙学习实业,不得科举进入仕途。1891年捐资创办谈氏东文学馆,专程赴沪延聘日籍教员两名来淮安教授日文和新学。学员除谈氏子弟外,兼收外姓青年,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银行界名人 谈荔孙 、周作民即从该校毕业。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曹的五笔怎么打字推荐文章3:窦-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dòu


  注音: ㄉㄡˋ


  繁体字: 竇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穴


  简体部首: 穴


  五笔86:PWFD


  五笔98:PWFD


  UniCode:U+7AA6


  四角号码:30804


  仓颉:JCJNK GBK


  编码:F1BC


  规范汉字编号: 5591


  窦的部首笔画: 5


  总笔画: 13


  笔 顺: 捺捺折撇捺横竖折捺捺横撇捺


   孔、洞:狗窦。


  人体某些器官或组织的内部凹入的部分:鼻窦。窦房结。


  端倪:疑窦。弊窦。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姒姓,传说中国上古帝舜时,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赐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于禹。


  窦出自夏王朝帝君太康之妃子后缗的避难之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风俗演义》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风俗通》和《尚友录》等所载,夏朝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南岸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怀孕的妃子后缗也跟随着前去。这时,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拦阻和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汇黄河的地方一个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见太康回来,结果也被有穷氏部落人发现并关入窦(地穴、地洞)中管制起来。后来怀孕的后缗临近产期,就携带着儿子们想办法逃出了避难的窦,奔归有仍(今山东济宁),在那里生下了少康。少康是大禹的玄孙,是太康的侄孙。


  太康失位后,经过了羿、寒淖的篡位时期后,由其弟中康(仲康)继位;中康逝世后,其子帝相继位;到帝相逝世后,由少康继位。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命姓氏为“窦”氏,世代相传至今。窦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为得姓始祖。后来杼即位为下任夏王。


  源流二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氐族库狄宥连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在史籍《魏志》中,记载有库狄宥连部,其实就是氐族的一支比较强大的部落。在晋朝末期,库狄宥连部的首领以所居之地“屋窦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古城乡)为姓氏,称窦羽泥,族人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窦羽泥后来率部与北魏政权抗衡,最终败北,整个部族被吞并入北魏王朝控制之中,逐渐融合于鲜卑族。


  在窦羽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汉化姓氏者,称窦羽氏,后在北周时期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窦氏,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权势集团。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窦公,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战国时期,魏国有中大夫窦公,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窦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窦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出自周穆王赐皇后氏族为窦氏,参考文献《穆天子传奇》。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北朝胡姓考》等的记载:


  ⑴.鲜卑族没鹿回部,其首领在汉朝时期被称作拔列兰氏,到晋朝后期被称为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纥豆陵氏被改赐为汉姓窦氏,其后裔子孙皆称窦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⑵.鲜卑族娄提部,以首领名字为部称,后成为娄提氏。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时期蒙古乌扎喇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吉林敦化西北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东海女真卦尔察部、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jara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女真族、锡伯族乌扎喇氏多冠汉姓为窦氏、吴氏、乌氏、武氏等。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元、明朝时期女真卦尔察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在东海女真卦尔察部中,有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满语为Ujara Hala,世居萨哈连乌喇(今黑龙江窦文村)、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乌扎喇氏族人中有一著名的乌扎喇·多罗岱,为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萨哈连乌喇(今黑龙江窦文村)。在明崇祯十五年(后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乌扎喇·多罗岱在跟从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征攻明朝益津关(今河北霸州)时阵亡,清太宗追赠其为骑都尉,并令其侄乌扎喇·萨赖袭其职,后亦阵亡,再赠一等轻车都尉。在乌扎喇·多罗岱阵亡后,其后裔族人中有以其故居地为姓氏者,称窦氏,在满清一朝中属于较早即以汉姓为姓氏的家族。


  四、得姓始祖


  少康、窦公、窦羽泥、乌扎喇·多罗岱。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窦姓出自姒姓,相传夏后氏帝相失国后,他的妃子(原为有仍氏人),逃出自窦,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为窦氏。关于此事,在《风俗通》和《尚友录》上也有记载。窦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窦氏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古时的国名,这个地方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故窦氏后人奉少康为窦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九位,人口约四十六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9%左右。窦(Dòu 窦)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窦姓起源古老,远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夏朝国君相被杀后,到了王妃逃出窦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来少康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的两个儿子杼、龙,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窦姓。后来杼即位为下任夏王。发展和演变: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也有以窦为姓的。在汉朝时,清河观津的窦氏出了一个皇后,窦太后,她是文帝刘恒的妻子,景帝刘启的母亲,她一直执政到汉武帝时,清河窦氏也因此大兴,逐渐形成望族。此外,窦姓在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扶风,河南两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窦姓世称扶风望(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河南望(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清河望(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如今,窦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省为多,约占全国窦氏人口的10%左右。


  宋朝时期,窦姓大约有10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一十位。当时主要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这三省窦姓大约占了窦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江苏、山西、河南等地。河北为窦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窦姓总人口的47%。全国的窦姓基本集中在北方。


  明朝时期,窦姓人口大约有5万5千,人数急剧减少,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八十位以后。山东为窦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窦姓人口的35%。全国窦姓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山西,这三省大约占全国窦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北、安徽、湖南、河南、浙江等。窦姓人口主要倾向是由北向东南地区迁移。


  在苏鲁中部、安徽东段、天津、河北东部和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大部、黑龙江、河南北端、山西大部、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川黔南段、云桂大部,窦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居住了大约56%的窦姓人群。在河北大部、北京、内蒙古中东和中西、辽吉东部、山西北部、陕西中部、川渝大部、云南西部、贵州中部、广西北部、广东西南、海南、豫鄂皖大部、浙江西北、上海、江苏南北两端、山东西部和东段,窦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4%—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5%,居住了大约35%的窦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河南柘城窦氏家乘十卷,(清)窦克勤纂修,窦容邃续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云南罗平淑基窦氏族谱,(清)窦暹等续修,窦垿续注,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承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


  山西平定州东会都窦氏族谱,(清)窦开惠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世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西平定窦氏族谱,(清)窦志默等增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世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7年)增修。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河南柘城窦氏家乘十卷,(清)窦克勤纂修,窦容邃续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丰江窦周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周向渠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邳县窦氏族谱,始修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民国)窦鸿年、窦意坪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观津县:汉朝时期置蓚县,属渤海郡。隋朝时期隶属观州,后来观州废黜,蓚县便归属德州。唐朝贞观元年改置观津县,唐永泰年间后期后属于冀州,属于清河郡。今地在河北声观津县南五公里一带地区。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观州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号典出五代后周窦禹钧。


  窦禹钧官谏议大夫,他的五个儿子都登了高科,人称“窦氏桂”。有诗一首赞誉:“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謦芳。”


  八、字辈排行


  江苏徐州窦氏字辈:“玉胜景恒宝广公文庆德吉厚存仁本之百世复中在道佑尔万年”。


  江苏句容窦氏字辈:“良世序绵长洪开祖德”。


  江苏金湖窦氏字辈:“在如金元以连”。


  江苏沭阳窦氏字辈:“洪连兆怀正新”。


  江苏邳州窦氏字辈:“礼道怀贤 秉中思端 繁昌硕茂 善德长延”。


  江苏徐州、河南开封窦氏字辈:“玉胜景恒宝广公文庆德吉厚存仁本之百世复中在道佑尔万年”。


  河南叶县孤山窦氏字辈:“子芝孙兰声华奕衣冠相继称巨族焉”。


  河南永城窦氏字辈:"辈分排列继十五世祖于宗——元共六十字:


  宗玉心凤广,兴保照鸿祥;


  勤敏敬修德,瑞贯庆荣光;


  恒士昌平远,忠信福禄长;


  腾云舟海航,淳哲俊汝双;


  伯方后道汉,清先和维全;


  才章秀家帮,正义效同元。”


  河南叶县摩天岭窦氏字辈:“有发延万玉(青)书(贯)新尚济”。


  河南潢川窦氏字辈:“玉应启瑞金可发祥德高望重渊源流长”。


  河南获嘉窦氏字辈:“学宗永先庆承”。


  河南博爱窦氏字辈:“有德业绍兴树”


  河南窦氏一支字辈:“景守绍振志”。


  河南周口淮阳县、沈丘县窦氏字辈:宗希允陈时 之运世景茂 荣书树品全 忠孝敬祖先 天德培尔久 芳泽万斯年 立心公平正 和顺耕读家 后嗣贤者众 知礼尊纪纲。


  山东济南窦氏字辈:方-克-甲-新-


  山东平邑窦氏字辈:“宝兴成庆淑现”。


  山东岱岳窦氏字辈:“庭学田建桂海灿”。


  山东肥城窦氏字辈:“继士庆昌梅永良方卜正志”。


  山东桓台窦氏字辈:“希怀开清振维乃钦可承”。


  山东郓城窦氏字辈:“三金守占连同义火顺序......”


  山东淄博窦氏一支字辈:“全-长-金-明-玉……”


  安徽阜阳窦氏字辈:“长洪开逐肃振玉加邦”。


  安徽窦氏一支字辈:“常怀顺祖德永念正加申”。


  安徽宣城窦氏字辈:“云秀连登明”。


  重庆永川、荣昌窦氏字辈:“明廷作栋梁”。


  重庆大足窦氏字辈:“代兴正大光明远”。


  四川合江窦氏字辈:“朝庭卫志国”。


  四川达洲窦氏字辈:“德荣华登……”


  江西武宁、湖北通山窦氏字辈:“秀联登桂仁”。


  湖北老河口窦氏字辈:“大华延家培学”。


  河北景县窦氏字辈:“书宝文(志)喜”。


  陕西南郑窦氏字辈:“兴隆绍祖先荣华富贵永延年”。


  新疆窦氏一支字辈:“海贵永世新”。


  天津滨海新区茶淀镇西孟村窦氏字辈:“利龙勋国连闻成进广宝庆俊传贵”。


  窦氏一支字辈:“鸣仲临禀阳庚诵扈猛敷融穆嘉万章统宾他勤真朗祜严略岳毅照彦德怀”。


  九、姓氏名人


  窦婴,西汉大臣。字王孙(公元前?-公元前131),观津(今河北省衡水东)人。窦太后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封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术,反对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为窦太后贬斥。后因罪被杀。


  窦融,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新莽时封建武男,后因参加镇压绿林、赤眉农民军,拜渡水将军。新朝灭亡,降更始政权,求任张掖属国都尉。更始覆灭,被张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长吏推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据境自保。他先奉隗嚣正朔,后见光武帝号令严明,有意投靠。时光武帝闻河西殷富,士卒精壮,也遣使与他联络。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东汉政权凉州牧的官职。八年,光武帝征隗嚣,融率部来会合,击破隗嚣后,封安丰侯。陇蜀平定,融奉召入京,历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卫尉事兼领将作大匠。窦氏贵宠,一门先后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计。融子放纵,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从兄子窦林因罪处死,明帝令融就第养病。岁余,融上卫尉印绶。五年卒,年七十八岁。


  窦固,字孟孙。(?—88年),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时期名将,窦融之侄。年少时因娶光武帝刘秀女涅阳公主而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他好读书,喜爱兵法。世袭父亲显亲侯爵位,曾任中郎将,与马武击破烧当羌。因受堂兄窦穆牵连被禁锢十年。永平十六年(73年),任奉车都尉,与耿秉等分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在天山大破呼衍王,又夺取伊吾卢,设置了宜禾都尉,并以班超为假司马出使西域,最终使西域诸国重新归附。次年,率军耿秉等击降车师,又建议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打通了前往西域的咽喉。汉章帝刘炟继位后,征召窦固为大鸿胪,历任光禄勋、卫尉等职,食邑累增至一千三百户,每有军政要事,章帝都会征求窦固的意见。章和二年(88年),窦固去世,谥号文。


  窦宪,字伯度。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是窦融之曾孙,领兵出塞3000余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拜大将军,总揽大权。和帝既长,愤其骄纵,与中常侍郑众等合谋,迫令自杀。


  窦武,字游平(?-168),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长女被选入宫,拜侍中;女于同年冬被立为皇后,遂迁越骑校尉,次年改官城门校尉。时正第一次党锢之祸,上书为党人求情。桓

本文标题:曹的五笔怎么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