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推荐文章1:李白夸张至极的仙句,拜读三遍仍觉不够!
李白是我国诗歌艺术中最灿烂的一颗明星,一千多年以来,他的诗歌就像明月一样映照着人们。
他的诗总是以人的视角去体会时间和空间交错的自然之美,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一种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读之只觉豪迈飘逸。
今天邀您一起品读李白的夸张仙句,跟随他一起上天入地,遨游仙境。
01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02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03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长达几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般长。
04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05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06
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
——《横江词六首·其一》
最大的风浪有多大?最大的风能刮三日不歇,猛烈的风势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阁那么高。
07
地白风色寒,
雪花大如手。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大地白茫茫一片,风色寒厉,纷纷扬扬飘洒的雪花如手般大小。
08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那九天云外。
09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10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襄阳歌》
百年共有三万六千日,而我每天都要喝它个几百杯。
11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雪能有多大呢?大得如一张张竹席,一片一片撒落开来,飘荡在轩辕台上。
12
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
——《登太白峰》
日落时分登上太白巅峰,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
13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侠客行》
侠客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14
惊波一起三山动,
公无渡河归去来。
——《横江词六首·其六》
横江上波涛大浪一起,三山都会被之摇动,江水湍急,千万不要轻易渡江,因为很可能有去无回。
15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濬从峨眉山怀抱着绿绮琴来看望我,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刹那间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
16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蜀道难》
蜀国从建国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阻隔从不沟通来往。
17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登上岳阳楼,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18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剑阁所在崇峻巍峨高入云端,一人把守关隘,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三味诗屋
编辑:倪杰(实习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推荐文章2:唐诗品鉴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本诗是李白晚年时的作品,在历代诗人关于岳阳楼主题的诗歌中,本诗是名列前茅的。
安史之乱后,李白被免除了战乱期间因为站错队,效忠永王李璘,而被唐肃宗秋后算账判处的重罪。
劫后余生的李白在洞庭湖一带游历放松,和朋友夏十二一起登上岳阳楼。从诗中看,唐时岳阳楼上有餐食酒水,这一点和现代只把岳阳楼作为一个景点略有不同。自然,李白又喝醉了。
李白登上岳阳楼。在岳阳楼上可以将古城岳阳一览无遗,更能看到岳阳城下浩渺烟波的洞庭湖。相比于岳阳城,洞庭湖水更加开阔,一望无垠。抬眼望去,秋雁飞向远方,引带着李白内心的愁绪渐行渐远,远处青山衔出一轮明月,风景优美无比。
“雁引愁心去”这一句只能算李白的正常发挥,“山衔好月来”却是神来之笔。它是反常识的,我们读者都知道山是不动的,月亮才是升落起降的运动物体。李白在诗中却反其道而行之,月亮是不动的,全要靠两处突起的山峰衔住它才能来到世间。李白这样写很巧妙,很有趣。
另外一方面,月亮本身是运动的,总有一刻,它会脱离远处山峰的范围,独自升上夜空。也就是说“山衔好月”这个状态非常短暂,也许只是一瞬间。李白捕捉到了这一刻,并用诗意呈现出来。仿佛后世摄影的定格,但是摄影照片又怎么可能有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和美感呢?
月亮出来,夜晚来临,李白和朋友干脆就在岳阳楼上留宿了。可见唐时岳阳楼不仅有吃有喝,还有住宿服务,这些现代的岳阳楼都不提供了。
在李白的诗中,岳阳楼高耸,睡觉的床铺仿佛摆在白云之间,睡觉前酒也不能停,继续传杯喝酒。
高楼之上是有气流的,吹到人身上,让人感受到寒意,而且风力比较足,吹动袍袖来回摆动。
可以看出,在李白写作本诗的时候兴致很高,当然酒也必然是喝到位了。我们读者都不一定有李白的才华,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山衔好月来”这样的描述,有极大可能是在醉眼中看到的。正常情况下,清醒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是山衔月而动,而不是“不动如山”,月亮升起降落。可见美酒对于李白的诗歌,不仅是帮助他“提升作品数量”,也能帮助他“提升作品质量”。
乾元二年秋,李白在洞庭湖畔的游历留下的诗歌并不止本诗一首。本诗说“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有趣而且幽默。相比之下,与本诗相隔时间极短的另一首诗中,李白说:“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居然是要铲平君山。铲平了君山,谁来负责衔来好月呢?
两首诗内涵情绪上有着几乎一百八十度的不同。在李白的内心世界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现代读者也许没有办法知道了。或许,这仅仅是李白在不同的诗作中采取的不同角度或者不同的艺术手法而已,并没有触及到他内心最深处的东西。
本诗还可以和另外一首孟浩然的诗作相比。孟浩然诗中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诗笔下的岳阳、洞庭显得波澜壮阔,气势上很盛大。李白笔下的岳阳和洞庭有着一种宁静闲适的优雅。这或许说明李白和夏十二登上岳阳楼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平静的,本诗反映的是他内心的状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推荐文章3:诗仙与诗圣的对决,登岳阳楼之后两人各作一诗,杜甫赢得精彩漂亮
如今的人知道岳阳楼,多半是因为在语文课本上读到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实这一座楼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闻名天下了。
早在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之前的二三百年,我国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先后登临岳阳楼,并各自赋诗一首。
他们二人登临的时间,相距不过九年。登楼时,李白五十八岁,杜甫是五十六岁。两诗同样是借景抒情,同样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
李白的诗依旧带有夸张、奇崛的想象力,却仿佛什么没说;杜甫的诗仍然带着固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却仿佛有万千心事,怎么也说不完。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这一首登临诗,开头只用了十个字就写出洞庭湖乾坤颠倒,星海浮沉的壮阔之美,其想象力绝不输于李白。
一、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作意译: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面无限之风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开阔的洞庭湖。大雁把忧愁引向远方,山峦自天边衔出一轮明月。在楼上摆开宴席,仿佛是在云端举行盛会一样。
刚刚举起酒杯,天上就伸过来一只手。醉中游历岳阳楼,凉风鼓起我和夏十二的衣袖,两个人好像在跳舞一样。于是我们一边跳着舞,一边开心地回去休息了。
李白的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两年之前,他因为曾在永王帐下为幕僚,差一点被判了死刑。
其实在当永王幕僚之前,李白和他的妻子宗氏二人,已经开始长期修道。从他的在公元744年的诗作《独坐敬亭山》来看,他当时仿佛早把世事看淡了。
因此,后来他选择出山,很多人都对此表示无法理解。朝中只有杜甫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就写出了那首著名的《不见》。
杜甫在诗中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就说明杜甫是认为,李白之前寻仙访道的行为,只是在麻痹自己。是“佯狂”,是假装的。
李白始终想在政治上一展抱负,所以不听妻子宗氏的劝告,投到了永王李璘的帐下,结果差一点丧命。后来侥幸不死,就被流放到夜郎。
乾元二年,因为遇到一场罕见的大干旱,朝廷大赦天下,李白被放还。乘船回江陵的途中与朋友夏十二登上岳阳楼,写了这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李白还是和年轻时一样,有着丰富、新颖的想象力。比如,岳阳楼上,有热情的大雁,帮他把“愁心”远远地引去天边,又有好客的山峦,殷情地替他“衔”来美丽的月轮。
他和夏十二饮宴的地方,好像是在白云之间。席间推杯换盏,那拿着酒的手,仿佛是从天上伸过来的一样。真是心情舒畅,快乐似神仙啊!
凉风吹来,鼓起他们的衣袖,把身上的晦气一扫而光。两个人就像两位天真的少年一样,一路跳着舞回去了。
五十八岁正是人生的暮年,刚刚死里逃生,见到了老朋友,普通人只恨不能痛哭一场啊!可是李白是谪仙人,他才不会痛哭。
所以我一直认为,李白“一辈子都是少年”。他写这首诗,只想表达自己当时快乐的心情。
二、杜甫的《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作意译:
往昔就听说过洞庭湖和岳阳楼,如今登楼临水,才真正见识到洞庭水的壮观。浩瀚无垠的湖面,把东南面的吴国、楚国的一分为二,日月星辰就像是飘浮在湖水的上面一般。
离开家乡,很久没有收到亲戚朋友的来信了。如今我年纪老迈,身体多病,陪伴我的只有一条小船。关山以北至今还陷于战火之中,我凭栏遥望,想到这些就不禁涕泪满衣衫。
杜甫写这首诗时已五十八岁,距离他生命的终结,只有两年时间。他原来在成都投靠朋友严武,严武去世后,他于公元766年来到重庆奉节一带,买了几十亩地,栽种水果和农作物。
此后,在近两年的时间当中,他一直都在拼命地写诗,而在此期间创作的诗歌,占到了如今他现存诗歌的三分之一。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大概因为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杜甫不顾一切地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乘船从江陵到达公安,再转至岳阳。就在这个时候,他去游历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登上岳阳楼,眼前壮阔的景象,又激发出杜甫少年时代“至君尧舜上”的豪情。但转眼间,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目前真实的处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本来就已经让人很受不了。
再加上他年老多病,而家中的兄弟和从前的好友,都断了音讯。谁也不知道他会在这孤舟中死去,这是何等地令人绝望啊!
但是他并不怨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他又把思绪转向外界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亲朋好友们没有信来,是因为北地边境上还在打仗。
此时此刻,国家尚未安定。惭愧的是,自己一把老骨头,只有在岳阳楼上依栏看风景,完全帮不上忙。想着想着,他的眼泪、鼻涕就一起流淌下来了。
这个时候,杜甫感到“活着,真的好苦啊”!少年时代发愿的时候,他总是把前途想得十分美好。但是直到暮年,他才知道那些不过是奢望。
不知道哪一位词评人曾经说过:杜甫其实不应该叫“诗圣”,他其实应该叫“情圣”。因为他的诗,总是充满了家国天下,赤子飘零的情怀,读来让人热泪滚滚。
说李白一辈子都是“少年”,其实杜甫何尝不是呢。他从年轻时代起就这么热血爱国,到死前都没有改变过。只不过他少年时代时,就显得有一些“少年老成”罢了。
结语喜剧始终不如悲剧令人印象深刻,尽管李白写《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之前,曾经遭难,但是这首诗歌本身的基调是愉悦的,所以远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让人印象深刻。
毕竟现代人少不可能有像李白一样的经历,但是像杜甫诗中这种,少年时候的梦想,中年以后被现实摧毁的体验,绝大多数人都有过。
杜甫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是他从来都不会“点背怪社会”。或许他偶尔会奇怪一下,他的朋友为什么都不给他写信呢。
但是他会换位思考,他马上会想到: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有苦,看看这国家,北面还在打仗呢。天下人才是真正的苦啊,于是他又开始为天下人落泪了。
杜甫具有的同情心与共情力,世所罕见。更加难得的是,无论颠沛流离,风霜雨雪,是他始终固守着这样的品性,直至生命终结。
公元770年,杜甫在那条载着他游历过岳阳楼的小船上去世。他实践了自己生前的诺言,一辈子像葵藿一样,永远向阳而生。
他的肉体虽然离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却通过这些动人的诗歌,永久地回响在人间。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推荐文章4:李太白的岳阳楼对联故事
/名联故事大讲堂(500讲)/
△联句
水天一色,
風月无边
△关联人
唐代诗人李白。
△故事
此联落款为“长庚李白书”。湖南岳阳楼是中国四大古楼之一,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声名大振。据说,岳阳楼三楼的壁上有三个隐约可见的字迹:“一、重、二。”游览的人们一直不解其意。相传,李白游览岳阳楼,看出这是字谜。便将“一”解读为“水天一色”;“重、二”为“風月”去其外
围笔画而成,故为“风月无边”。李白当即写下了这副对联。此事虽属传说,不过,李白确来过岳阳楼,有诗为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图景
壹点号 国风离骚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推荐文章5:《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五言律诗中的名篇,展现了诗人登楼远眺时的豪迈情怀与浪漫想象。这首诗以轻盈灵动的笔触描绘了岳阳楼与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一、逐句解析
首联: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1、释义:登上岳阳楼,俯瞰岳阳城尽收眼底;远望洞庭湖,水面辽阔,仿佛天地敞开。
2、赏析:开篇点题,以“尽”和“开”两个动词,展现了登楼远眺的壮阔视野。诗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岳阳楼与洞庭湖的地理形势,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1、释义:大雁飞过,带走了心中的愁绪;山峰仿佛衔来了一轮明月。
2、赏析:这两句是诗中的名句,运用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与生命。“雁引愁心去”写大雁带走愁绪,展现了诗人豁达的心境;“山衔好月来”写山峰与明月的交相辉映,营造出浪漫的氛围。诗人以轻盈的笔触将自然与情感融为一体。
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1、释义:仿佛在云间设下床榻,在天上举杯畅饮。
2、赏析: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展现了诗人登楼时的超然感受。诗人仿佛置身云端,与天地融为一体,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浪漫主义色彩。
尾联: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释义:醉后凉风拂面,吹动起衣袖,仿佛在翩翩起舞。
2、赏析:结尾以动态地描写收束全诗,展现了诗人醉后的潇洒与自由。“凉风起”与“舞袖回”相映成趣,既写出了自然的清凉,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超脱。
二、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色彩:李白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赋予自然以情感与生命,展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独特魅力。
2、夸张手法:诗中“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将登楼的感受推向极致,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豪放与超脱。
3、动静结合:前六句以静态描写为主,展现岳阳楼与洞庭湖的壮丽景色;结尾两句以动态描写收束,写凉风吹拂、衣袖舞动,使全诗动静相宜,富有节奏感。
4、语言清新灵动: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却意蕴深远。诗人以轻盈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展现了其诗歌中特有的清新与灵动。
三、思想内涵
1、对自然的热爱:诗人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岳阳楼与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2、对自由的向往:诗中“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等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超脱世俗的追求。
3、豁达的心境:“雁引愁心去”一句,表现了诗人豁达的心境,将愁绪抛诸脑后,享受当下的美好。
总结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李白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诗人登楼远眺时的豪迈情怀与浪漫想象。全诗以轻盈灵动的笔触描绘了岳阳楼与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展现了其豁达的心境与超脱世俗的追求,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朽经典。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推荐搜索词:
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
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背景
本文标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