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推荐文章1:新华保险又出手了!这次举牌的是北京控股 险资热衷举牌的逻辑是什么?

  每经记者:袁园 每经编辑:张益铭


  险资又举牌了!新华保险日前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公司于2025年3月26日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港股上市公司北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控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5万股,合计占北京控股已发行普通股总股本的0.01%。本次权益变动后,新华保险持有北京控股港股普通股6293.85万股,约占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


  据悉,北京控股是一家综合性公用事业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燃气、水务及环境等公用事业板块。2024年,北京控股实现营业收入840.64亿元,同比增长2.1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1.23亿元,同比下降6.82%,基本每股收益为4.07元。


拟纳入权益类资产管理

  资料显示,本次权益变动前,新华保险持有北京控股港股普通股6278.85万股,约占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4.99%。新华保险于2025年3月26日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北京控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5万股,合计占北京控股已发行普通股总股本的0.01%。


  本次权益变动后,新华保险持有北京控股港股普通股6293.85万股,约占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00%。


  新华保险表示,本次举牌北京控股港股普通股股票的参与方为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资产”)。新华资产作为新华保险受托管理人,新华保险为新华资产的控股股东,根据《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新华资产构成新华保险的关联方;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新华资产构成新华保险的一致行动人。


  截至2025年3月26日,新华保险持有北京控股港股普通股股票的账面余额为16亿元,占该公司2024年年末总资产的比例为0.11%,符合监管要求;新华保险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为3174.702亿元,占该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比例为21.13%。


  新华保险称,拟对北京控股的投资纳入权益类投资管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24年,新华保险曾多次举牌上市公司股票,包括上海医药、国药股份、海通证券H股等。进入2025年,新华保险通过股份转让的方式举牌了杭州银行。


  针对举牌的逻辑,新华保险副总裁秦泓波在业绩发布会上也给出了回应:“2024年以来公司多次举牌上市公司,在市场上引起比较大的反响,也对公司的投资经营产生了非常强的推动作用,这是适应当前形势下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的需要。新华保险要想实现长期稳健的收益,还是要通过持续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和灵活的战术配置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险资举牌还在进行中

  不只是新华保险,自2024年以来,多家险资在资本市场频频举牌,举牌标的涉及银行、水务能源等多个领域。


  具体来看,平安人寿1月10日增持招商银行H股,触发举牌,此后继续增持;平安人寿于1月8日增持邮储银行H股,触发举牌,此后继续增持;平安人寿还于2月17日增持农业银行H股,触发举牌,此后继续增持。


  长城人寿偏爱水务、能源等基础设施类股票。3月5日,长城人寿增持H股大唐新能源,持股比例达5.0043%,触发举牌线;2月20日,长城人寿增持中国水务H股,持股比例达5.0235%,触及举牌线;2月12日,长城人寿增持新天绿色能源H股,持股比例达5.00%。


  国信证券分析称,随着资产端长端利率下行,叠加权益市场的持续波动,保险公司资产端显著承压。此外,优质非标资产的陆续到期为险资增厚投资收益带来一定压力。与此同时,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FVTPL)类权益资产加剧利润表波动。在此背景下,险资持续加大长期优质红利类资产的配置力度,叠加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的持续推进,红利类资产仍是险资布局的核心脉络。


  “保险公司通过举牌上市公司能够实现一定的会计利润平滑,降低权益工具投资的投资收益波动;但举牌也要求险企具有战略性产业眼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视角相结合。我们预计未来险企将进一步增持具有高分红、高资本增值潜力、高ROE属性上市企业,匹配保险行业资产端长期、稳定的需求。”国信证券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推荐文章2:农行北京分行:强化“三个提升” 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近日,北京市银行业协会、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北京保险中介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北京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和防范有关风险的倡议书》,号召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树立良好行业形象。


  对此,农行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胡新智表示,农行北京分行将积极响应北京银行业协会倡议,强化“三个提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一是提升溯源治理水平,完善金融消保全流程管控机制。筑牢合规展业经营底线,深挖投诉背后的原因,强化金融消保源头控制。二是提升投诉处理效率,及时解决金融消费者合理诉求。落实即时联系机制,严格按照“三给一不”要求处理金融消费者诉求。密切关注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三是提升教育宣传效果,帮助金融消费者识别风险和陷阱。积极履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有之责,持续深化公众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将金融消保宣传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相结合,与银行服务流程相结合,做大“消保+”宣传,营造和谐金融环境。


  据介绍,中国农业银行一直深刻理解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党委管消保、全行管消保”工作格局。农行北京分行在总行指导下,不断夯实金融消保工作基础,建立分行消保委决策、消保办牵头、各部室各司其职、各支行守土有责的管理体系,以有力的工作机制保障金融消保工作顺畅高效。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构建从网点到分行三级客诉联动处理机制,实现监管投诉四行低位运行。聚焦重点群体,打造“农情暖域”“农银养老”等服务品牌,擦亮“金融为民”底色,增强首都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推荐文章3:MDRT 光环笼罩下的保险销售陷阱:荣誉证书是否正在沦为“割韭菜”的新利器?

  在保险代理人的朋友圈中,“MDRT 会员”“国际顶级荣誉”等熠熠生辉的头衔正在批量涌现。那些动辄收取数万元培训费的“行业导师”,果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服务吗?当国际荣誉沦为营销的说辞,中国保险市场正在历经何种信任危机?


  “镀金证书”背后的饥饿游戏:在中国寿险行业持续萎靡不振之际,中国 MDRT 会员数量却逆势上扬,突破 2.6 万人,较三年前剧增 312%。这个素有“保险界奥斯卡”之称的荣誉,正逐渐演变为一场精心筹谋的商业游戏。某寿险公司的内部培训手册表明:“冲刺 MDRT 期间,允许代理人将亲戚保单挂于自己名下”“团队长可用组员业绩冲个人指标”。在某知识付费平台,标价 38888 元的“MDRT 冲刺训练营”作出承诺:“三个月保送入围,否则全额退款”。北京某保险公司的高管透露:“如今在 MDRT 评选周期内,系统会临时开启‘预存保费’功能,代理人能够提前收取客户次年保费充当年初业绩。”这种寅吃卯粮的操作,致使荣誉证书全然沦为数字游戏。


  二、精心谋划的消费心理学陷阱


  当消费者目睹代理人展示的 MDRT 证书时,常常会联想至:专业能力认证(实则考核的仅是保费金额)、行业地位象征(实际存在团队业绩共享机制)、服务品质保证(与售后服务质量并无直接关联)。某互联网保险平台的调研数据显示:标有 MDRT 头衔的代理人,首单成交率提高 47%,但退保率也同时上升 22 个百分点。这凸显出荣誉营销所带来的决策偏差——消费者更易被光环效应所迷惑,从而忽略产品的适配性。更为值得警觉的是,部分代理人将 MDRT 证书与“稀缺性”进行捆绑营销。在某短视频平台,有保险大 V 宣称:“全国仅有 0.3%的代理人能获取此荣誉”,却蓄意隐瞒该数据是基于全行业 1200 万从业者的基数计算所得。


  三、解构荣誉证书的六个认知误区


  业绩≠专业:某省保险行业协会的测试表明,MDRT 会员在产品条款考核中,平均得分竟低于普通代理人 7.3 分。


  国际≠适配:多数 MDRT 课程所传授的乃是欧美市场经验,与中国保障体系存有代际差距。


  短期冲刺≠持续服务:超过六成的 MDRT 会员在获奖后的 12 个月内离职。


  团队作战≠个人能力:某寿险公司 2022 年的数据显示,团队长贡献了 78%的 MDRT 入围业绩。


  保费规模≠保障价值:消费型健康险与储蓄型产品的保费换算比例为 1:15。


  证书陈列≠服务能力:某第三方机构暗中探访发现,42%的 MDRT 代理人无法准确阐释现金价值的计算方式。


  四、穿透营销迷雾的消费决策指南


  查证资质双保险:借助银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核实执业编号,并对照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执业失信行为记录”名单。


  需求导向分析法:编制家庭资产负债表,明晰风险缺口后再选定产品类型。


  条款穿透式阅读:着重关注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等待期设置等核心要素。


  服务能力压力测试:责令代理人现场演示理赔申请流程,阐释现金价值计算模型。


  多方验证法:对比同一产品于不同渠道的保障方案,警觉定制化话术陷阱。


  五、行业观察:当荣誉体系遭遇本土化悖论


  MDRT 评选机制于中国市场呈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之态。国际通行的 FYC(首年度佣金)考核标准,径直促使代理人追逐高保费产品。2023 年上半年,某头部险企的 MDRT 会员中,储蓄险销售占比高达 89%,然而重疾险覆盖率尚不足 11%。此种现象正在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近日,银保监会某课题组的告指出:“要构建契合中国国情的代理人评价体系,不可简单套用国际机构的商业化标准。”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已开展“服务星级评定”的试点工作,将投诉率、续保率等纳入考核范畴。


  当保险行业由“人海战术”迈向“精英包装”之际,消费者愈发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切记:真正专业的风险管理,绝非凭借墙上所挂证书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在疾病、意外等风险降临之时,能否让保单切实成为守护家庭的坚实防线。您近期所接触的保险代理人,是否仍在用各类国际证书“晃花”您的双眼?(我是丰富石榴改编)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推荐文章4:北京将建立金融消保公益志愿常态化机制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记者陈旭)为持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北京市金融行业将建立金融消保公益志愿常态化工作机制,组建北京市金融消保公益志愿者队伍,形成贯穿全年的金融消保公益志愿服务。


  3月14日,由北京市银行业协会、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北京保险中介行业协会、腾讯金融等共同举办的“金融消保绘蓝图,公益志愿谱新篇——北京市金融消保公益志愿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叶日者介绍,此次启动仪式的召开,搭建了金融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公益志愿服务的桥梁,共同开启金融行业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的新篇章。


  北京金融监管局一级巡视员逯剑介绍,北京市金融消保公益志愿活动的开启,是北京金融业在消保工作方面的有益创新,为新时代金融消保志愿服务工作夯实了根基。


  启动仪式上,多名志愿者代表呼吁各方共同营造“学金融、懂金融、信金融、用金融”的良好氛围,组建北京市金融志愿者队伍,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深入周边社区街道开展公益志愿活动,实现金融消保工作由节点性宣传向常态化科普推进。


  下一步,北京市金融消保公益志愿工作将贯穿全年,一季度建立金融消保公益志愿常态化工作机制,组建北京市金融消保公益志愿者队伍;二季度走进高校打造形式多样的活动专区;三季度聚焦老年人群体;四季度聚焦新市民群体,探索构建“金融监管部门主导、金融机构支撑、社会各方参与”的金融教育新生态。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推荐文章5:农行北京分行:强化“三个提升” 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近日,北京市银行业协会、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北京保险中介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北京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和防范有关风险的倡议书》,号召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树立良好行业形象。


  对此,农行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胡新智表示,农行北京分行将积极响应北京银行业协会倡议,强化“三个提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一是提升溯源治理水平,完善金融消保全流程管控机制。筑牢合规展业经营底线,深挖投诉背后的原因,强化金融消保源头控制。二是提升投诉处理效率,及时解决金融消费者合理诉求。落实即时联系机制,严格按照“三给一不”要求处理金融消费者诉求。密切关注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三是提升教育宣传效果,帮助金融消费者识别风险和陷阱。积极履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有之责,持续深化公众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将金融消保宣传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相结合,与银行服务流程相结合,做大“消保+”宣传,营造和谐金融环境。


  据介绍,中国农业银行一直深刻理解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党委管消保、全行管消保”工作格局。农行北京分行在总行指导下,不断夯实金融消保工作基础,建立分行消保委决策、消保办牵头、各部室各司其职、各支行守土有责的管理体系,以有力的工作机制保障金融消保工作顺畅高效。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构建从网点到分行三级客诉联动处理机制,实现监管投诉四行低位运行。聚焦重点群体,打造“农情暖域”“农银养老”等服务品牌,擦亮“金融为民”底色,增强首都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推荐搜索词:

  

  1.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官网

  

  2.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摩托车

  

  3.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电话

  

本文标题:北京保险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