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推荐文章1: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推荐文章2: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推荐文章3:《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四十七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今译】
不出于门户,而知道天下的事物;不望于窗外,而知道宇宙的规律。他出去的越远,他知道的越少。
所以圣人不用行走,而能知情;不用望见,而能明白;不用作为,而能成功。
【校正】
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帛书如此,从之。傅本作“不出户,可以知天下”;王本无“可以”二字。
⑵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帛书甲本“窺”作“規”;乙本作“”。傅本如此,从之。王本无“于”字,“以知”作“见”。规、与窥通。
⑶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帛书甲本作“亓出也遠亓”,余损掩;乙本作“亓出遠者,亓知囗”。傅本作“其出镾远,其知镾尟”。王本如此,从之。
⑷不见而明: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仅余“而名”二字。傅、王本作“不见而名”。蒋锡昌说:“‘名’、‘明’古虽通用,然《老子》作‘明’不作‘名’。二十一章‘不自见,故明’,五十二章‘见小曰明’,皆‘见’、‘明’连言,均其证也。”从之。
陈鼓应说:“指不窥见而明大道,《韩非·喻志篇》所引正作‘不见而明’,当据以改‘名’为‘明’。”
【注释】
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以,《助字辨略》:“犹云所以。所以者,求其故而言之,亦因之转也。”
高明说:“老子主张心境虚静,直观自省,依循事物运动之自然规律,观察内在之联系,即第五十四章所云:‘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⑵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窥,《辞海》:“小视也。”牖,《辞海》:“穿壁以木为交窗也,见《说文》。《苍颉解诂》:‘牖,旁窗也,所以助明者也。’”
吕惠卿说:“得其所以然者,则不出户牖而知之矣。如必待出而后知之,则足力目力所及几何?”
许永璋说:“此中之‘知’与‘见’,非有道者不能。既已得道,故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⑶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李涵虚说:“身心性命,道所寄焉。舍近图远,愚人也。视不可见,听不可闻,抟不可得,彼从何处寻起?知此义者,道在户牖之间。不知此义者,愈访愈迷,愈问愈歧,条条皆是路,处处却难周。所谓出弥远,而知弥少也。”
宋常星说:“所以远行者,未曾走出形器之外;远求者,未曾求入众妙之门;其出愈远,其心愈迷。故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高明说:“既不能自我修养,虚静内观,净化思欲,焉能观察外物。求诸于众,故而出之愈远,迷惑愈深。”
⑷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高明说:“‘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乃‘不行而知’也;‘不窥于牖,而知天道’,即‘不见而明’也。是以圣人知物之性,识物之宗,因势而趋,虽弗为而物自成。”
【解说】
得道的圣人,“知天下”,“知天道”,了解和把握天道和人道的真情和规律,是“不出于户”、“不窥于牖”的。他不是以世人的实践与认识的方法、途径来实践与认识的。世人所行所知,不但不足以认识真理,反而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越是着重世俗的实践,越是距离认识真理更远,正是适得其反。
老子叙述善为道者的感知功能,“不出于户”、“不窥于牖”,自然而能“以知天下”、“以知天道”,身处斗室,心知天下、知天道。知天下者,治人也;知天道者,事天也。是为“治人事天”、“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也。此种的感知功能,包含“道之华”的“前识”(三十八章)在内,无以名之,强名之曰“特异感知思维”,应属于大道思维的主体与基础部分,亦为大道思维所赖以生发、升华,而大别于其它一切思维的根本所在。
古今许多为道者,当其达到一定层次之时,或是天赋异能的人,往往出现“前识”——预知预见和遥视遥感等功能,可作为老子论述的一种例证。它正是作为宇宙“四大”之一的人类灵能的一种显现。此种的特异感知功能或特异感知思维,是建立在客观实际而且高度辩证的基础之上,其核心乃大道的天人合一观,即老子的以人配天,是为老子大道认识论的精妙处。
老子于此揭示了大道认识论的至高层次,而不是它的整体。大道认识论并不否认、而是同时高度重视感性和理性的辩证统一,两者未有所偏废。
由此可见,老子大道认识论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大反于世人的认识论。今人或称它为直觉、直觉思维,是静观、玄览,是非理性主义,或超理性主义等,是颇有见地的。但却不够真切,远未把握其实质。“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的大道认识论,对于今人,仿佛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仿佛是扑朔迷离、玄之又玄的神妙世界,亟待善为道者和许许多多有识之士的身体力行,努力探索。
二千多年来,本章为备受误解、曲解,且横遭批判,蒙尘累累之一,或以为是天方夜谭式的奇谈怪论;或以为是老子痴人说梦,一笑置之;或以为是迷信、是神话;甚或以为是反对实践、反对调查研究,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等,不一而足。察其究竟,从根本上说,是哲学本体论上的差异,即根本立场的差异,尤其是为学者自身的素质,以及人生修证境界的差异,是以人见人殊,而难知其真际。因此,老子徒怀千古的浩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七十章)俗语说:“隔行如隔山。”何况隔道难相知呢!是以司马迁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老子列传》)非不相为谋也,乃“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啊!如此这般,从何而谋呢?
庄子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篇》)正是由于世人受限制于时间与空间,受束缚于自身的文化教养,而成为一曲之士,难以语于大道。因为,不同的人们,其所经历的人生,其所承受的教育,其所追求的价值,主客观种种的差异,决定了其实践与认识的差异,是为人生境界层次的差异,是以其本体论、认识论,从而方法论、情感论等等,莫不随之而大别。因此,修炼大道,要站在大道本体论的立场上,修炼心性,修炼思维,修炼情感,庶几可以贴近老子之心。
老子接着妙笔一转,“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大反常理,完全违背常规思维,当其出之弥远,乃离道而行,自然其知弥少矣!老子言之凿凿,信不信由你。但是,他乃“言有宗”(七十章)的啊!
何以出户窥牖,不足以知天下、知天道呢?
苏辙回答得好:“天下之大,世俗之见有所眩而不知也。夫唯圣人出于万物之表,而揽其终始,得其大全。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体,以耳目之所知为至,区区以察为明,至于察甚伤物,而不悟其非,可不哀哉!”
天下之大,世俗之见有所眩惑,而不足以知之。唯有圣人出于万物的表象,深入其实质,纵揽其终始,从万物动态的全过程来认识,方可得到它的大全,达到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世人不认识道之全体,不是站在道上,以道观之,而是以耳听目见的所感所知为至高标准,反而拘囿于区区之察以为明,以至于察甚伤物,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伤害了对事物真相本质的了解,却不悟其非,执非为是,岂不是悲乎哀哉!他点出圣人之知的奥秘,在于把握道之全体。
究竟要怎样方能把握道之全体?
陈鼓应说:“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工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鉴照外物,去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此处外物若易为万物,包括自身在内,尤为妥切。
这就是老子要求“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将心灵的镜子,洗涤清除得一点疵瑕也没有,私欲净化,妄念全消,去私除妄,复归本性的纯真。它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四十八章)的艰苦历程,即超凡修真成为真人的人生升华的历程。经此历程,成为真人,以道化天下为己任,始称为圣人。到此圣人地步——大道的理想境界,自然是“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十章)圣人大公无私,大正无妄,大明无昧,天人合一,虚灵不昧,宇宙中古往今来万物的信息,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
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鑑也,万物之镜也。”(《天道篇》)
圣人于是乎“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因为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爱民治邦,能无为乎”?(十章)“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三章)因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但是,对此“不为而成”,或误解为圣人什么都不为,消极放纵。岂知乃是大道之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看来是不敢为,而对万物的自然,却要着眼于辅字,就是圣人之为,辅其自然,所以能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此为大道认识论——大道思维模式之一。
罗尚贤说:“这三段一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这是老子发明的,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认识模式。”“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至少堪称为伟大的创造和杰出的贡献,确是哲学拓荒者的开山巨斧。”“它本身就是人类思维发展、人类自身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的标志,而且这种模式,成为此后人类思维发展的巨大杠杆。”说得固然中肯,但其中有溢美之处。从大道来说,老子不是“哲学拓荒者”,他反复申明自己是“言有宗,事有君”(七十章)的,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的。因此,老子的历史作用是为往圣继绝学,继承发扬大道科学于世。而此,也正是我们今天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不然,真要愧对中华先祖,枉为宇宙中“四大”之一的人了!
纵观历史,人类文化不正在新的高度向大道科学、向大道认识论复归吗?噫!人生修身证真之妙、弘道积德之妙,正在乎此。
古之善为道者,纵然“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六十二章)但是,道乃宇宙至尊至贵,修道为人生至切至要者,俱往矣!天子、三公,拱璧、驷马,人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君且去也,“不若坐进此道”,(六十二章)“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
善为道者,唯苦学苦炼,孜孜不倦,修之真,养之纯,积之厚,自然体验此大道玄鉴以观的妙用,臻于圣人的境界。
——黄友敬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推荐文章4: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推荐文章5:《道德经》47章原文解析
《道德经》47章开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在此表达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在他看来,人们不一定要亲身走出家门,四处奔波去了解天下事;也无需透过窗户张望,就能知晓自然的规律。相反,越是向外奔波寻求知识,可能真正了解到的核心道理反而越少。这并非否定实践和探索的意义,而是强调向内探寻内心的智慧。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内心的反省、体悟和思考,我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根本,而过度依赖外在的见闻,容易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进一步阐述了圣人的境界。圣人不必亲身经历每一件事,就能知晓事理;不必亲眼看到所有细节,就能明白事物的真相;无需刻意去做很多事情,却能成就一番事业。圣人能够通过对内心的深度挖掘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以一种无为而治的方式达成目标。这体现了老子所倡导的顺应自然、不过度干预的思想。圣人深知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比强行推动更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道德经》47章整体传达了老子对于认知和行事的智慧。从认知角度,它提醒我们不要只注重外在的见闻,要学会向内探索心灵的智慧,关注事物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追逐各种信息,却忽略了内心的思考和沉淀。从行事角度,倡导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人为干预。比如治理国家,统治者不过多扰民,让百姓自然发展,社会反而更加稳定繁荣。这一章告诉我们,无论是求知还是做事,都要遵循自然之道,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洞察,以无为的心态实现有为的结果。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推荐搜索词:
1.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2.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拼音版
3.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感悟体会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