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推荐文章1:《周处除三害》里这些细节,你看懂了吗?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近日在大陆院线爆火。截至3月12日,该片票房已突破四亿元人民币。
《周处除三害》好在哪儿?除了“这都敢拍”“尺度大胆”的评价,更多影迷感慨影片叙事清晰有深度。台湾《联合》亦发文指出,这部电影用传统典故讲述台湾故事,让不同观众观影后都能获得满足。
电影海
传统典故与九次“圣杯”:不可忽视的文化内核
“周处除三害”典故源自《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传说周处仗着自己武艺高强便横行乡里,乡人将之与水中蛟龙、山上猛虎合称当地三害。后来周处在人怂恿下为乡亲除去蛟龙、猛虎,却逾期未归,乡亲以为“三害”皆除,于是欢喜庆祝,而周处归来时得知真相十分惭愧,随后幡然自新,改恶从善,终成一番事业。
电影中,黑道杀手、通缉犯陈桂林,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生命将尽时,决定“干一票大的”,以此扬名黑道。阴差阳错间,他发现自己仅在通缉排行榜上排名第三,于是决心除掉前两名通缉犯以“留名”。“当代周处”陈桂林在接下来的经历中感知到真正的善与恶,也因此醒悟,直面内心,最终坦然赴死,完成“除三害”。
除了故事本身出自中国传统文学,影片中不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细节刻画也为其增加了观赏的厚度。
比如陈桂林犹豫要不要去自首的关键剧情——这个决定怎么做?答案是在关圣帝君面前“掷杯筊”。关圣帝君即“武圣”关羽,他不仅武艺高强,更是忠诚与义气的象征,在闽南地区尤其受到崇敬。与关帝信仰紧密相连的是“掷杯筊”,闽南地区一种特有的占卜仪式。
陈桂林请示关圣帝君要不要去自首
影片中,陈桂林连续抛出九次表示“同意”的“圣杯”,原本希望借天意逃避的陈桂林,在一次次“掷杯筊”中满头大汗、全身颤抖,他相信这是天意,随即决定自首,更为影片增添一丝宿命感和角色于正邪交织中流淌的悲剧色彩。
“尊者”“三害”:现实中或有映照
不少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有这样的感触:黑帮与邪教的害人程度更甚于蛟龙和猛虎。
《周处除三害》里的“尊者”林禄和
片中“尊者”林禄和嘴上说着慈悲度人,暗地里却疯狂敛财、贪恋美色。一些影评人认为“尊者”原型或为台湾邪教头目徐浩城——自称“五教共主”的徐浩城开设华兴灵修道场,借此敛财骗色,还在新冠疫情期间发布音乐专辑,号称其歌声能对抗病毒。
台湾《工商时》评论文章以“三害”作比,指出台当局的三项恶政:一为“反渗透法”,不少岛内民众赴大陆旅游、探亲,返台后竞遭约谈侦办;二是台湾通讯传播委员会,本是监督机构,却沦为民进党“铲除异己”的“东厂”;三是“数字发展部”,成立初衷是为了通信基础建设和通讯安全,结果反使岛内诈骗案不断攀升。文章称,必须割除毒瘤,根除恶疾,大破大立。
一部电影,寓意深远,这或许也是电影最重要的作用——警示现实。
影片为两岸文化合作带来新启示
《周处除三害》由香港导演黄精甫执导,台湾演员阮经天等出演。台湾《联合》发文指出,本片“台港联手”,用港产片手法打造台湾社会现实故事,也是影片在大陆市场叫座的原因之一,其爆红或能为华人电影合作开新篇。
电影海
近年来,大陆出台取消引进台湾影视剧的数量限制、放宽对两岸影视剧合拍的限制、取消收取两岸电影合拍立项申费用等政策,以促进两岸影视合作。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多名影视界代表委员对媒体表示看好两岸影视业合作前景。“希望未来有更多作品在台湾播出。”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靳东说。全国政协委员、导演赵宝刚也表示,《繁花》《甄嬛传》等优秀的影视作品被两岸共同欣赏是情理之中,也有越来越多台湾演员选择在大陆发展演艺事业。
联合新闻网援引一篇评论称,《周处除三害》让人重新发现两岸民众有着更多超越政治藩篱的联结。文章说,台湾电影能在大陆发光发热,本身就是两岸关系进展的良机。
:木杉
编辑:吴蓓蓓
责编:彭大伟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推荐文章2:周处除三害,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一个虚构故事,但是很多人都没读懂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周处除三害》,出自《世说新语》和《晋书》。这则故事乍一看,似乎是在讲一个名叫周处的人自我救赎的故事,但其实仔细一分析,大家会发现它不过是用一种极为讽刺的手法在控诉晋朝的历史。
周处(约236-297年),字子隐,义兴郡阳羡县(今江苏省宜兴市,宋朝时为了避讳赵光义,而改名宜兴)人。
周处是一个典型的世家子弟。他爹就是当年在石亭之战中诈降击败曹魏名将曹休的周鲂,后来官至吴国鄱阳太守。
作为将门子弟,周处很好地遗传了家族基因,年纪轻轻就臂力过人、武艺高强。
但是大家也知道,到了两晋时期,社会兴起了浮华之风,那些世家子弟很多都有点不务正业、横行乡里。没有约束的能力和实力,往往对周围的人就是一种灾难,家境优渥且武力高强的周处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地一霸。
慢慢地,周处感觉当地社会一哥的名头并不能让大多数人尊敬他,大家除了惧怕他之外,有意无意间都会透露出极强的厌恶之情,这让他觉得有点小苦恼,想找回新的自我。
不想活成人人厌恶的自己,周处便化身市场调研员,到处问那些父老乡亲,现在风调雨顺、政通人和,你们感觉幸福吗?
那些父老乡亲也都是一些耿直boy,一点也不配合周处同志,直言不讳地回答:“咱们这还有三个祸害没有除掉,哪里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
瞬间找到改变自身形象方向的周处赶紧问是哪三个祸害?
父老乡亲们直言,所谓的三个祸害就是南山的白额猛虎、长桥下的蛟龙和周处自己。
周处当即表态要为民除害,要干掉这三个祸害。当然,周处不可能自己干掉自己,他表态除掉三害,其实是干掉猛虎和蛟龙之后,改过自新。
父老乡亲们表示,如果你能说到做到,那就是百姓之福了。
于是,周处为了自证,先是进入深山当了一回打虎英雄,然后又潜入水中当了一回屠龙少年。
但在屠龙过程中,由于耗时较长,人们都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弹冠相庆、拍手称快。屠龙归来的周处听闻消息之后,才知道乡亲们对自己厌恶到什么程度了。
为了让人们彻底消除对他的成见,周处便去找名士陆机、陆云(陆逊的两孙子)问策。
当时陆机不在,周处只见到陆云,便把自己的苦恼倾诉给了陆云,说自己想做个好人,但年纪已大,脱胎换骨恐怕来不及了。
陆云大师则指点他说:“古人云:朝闻夕改,你的人生路还长着呢,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就可以了,志向确立,美名必彰。”
被陆云开光后,周处磨砺意志,发奋图强,文成武就,言出必行,仁义刚烈,忠信守礼。仅仅过去一年,就成了各地官府争相征辟的人才了。
周处在吴国出仕任东观左丞。到孙皓末年,做到了无难都督。
上述便是《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故事确实很精彩,也很有醒世意义。但是,考虑到杀虎屠龙的桥段太过于虚幻,且周处是236年出生,陆云是262年出生,相差26岁的他们是不可能在周处年轻的时候就坐而论道的,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杜撰的。不过这不重要,因为《世说新语》从来就不是一本正经地在讲历史,它只要通过一个故事表达出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
如果周处的人生就此戛然而止了,那么把周处的一生理解为“我们的一生该如何去完成自我救赎、该如何去改过自新等”,大抵是比较合适的。可是,周处的故事还在延续,他的最终结局才是点睛之笔。
公元280年,孙吴被西晋给打没了,周处等一众江东文武大臣成了亡国奴。作为攻入南京城最大的西晋官员,王浑同志很是不客气,立马开启了杀人诛心的羞辱仪式。他把吴国群臣叫到吴国宫内参加Party,然后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羞辱吴国人,问人家当亡国奴是啥感受,怎么看不出人家有啥伤心的表情。
王浑的这番操作跟当年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地如出一辙,你若回答心怀故国,他就把你咔嚓了;但你要说你对亡国无动于衷,他便耻笑你不是个东西,简直就是个送命题。
但周处时隔多年,当年社会一哥的气质还在,直接不惯王浑那小人得志的德性,反讥道:“汉朝末年分崩离析,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先灭亡,吴国后灭亡,亡国忧伤,哪里只是一个人呢?”言下之意,你王浑本是魏臣,比我们先做了亡国奴,还好意思在这里讥讽我们?
王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瞬间有了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但这又牵扯到国家大事,他也不好直接把周处怎么样。
后来,西晋朝廷对东吴旧臣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安抚,周处被调入洛阳并重新入仕,渐渐迁任新平太守。在新平任职期间,周处与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很好,使得很多叛乱不止的羌人主动团结在了西晋周围。周处也因此在雍地声名鹊起。
不久周处转任广汉太守,又化身于周青天,全力处理郡内的积案。在周处的评考曲直之下,悬而未决长达三十年的案件都被他给扫除一空了。
等到家中母亲年岁渐老,周处为了回家给母亲尽孝,辞官归家了。
但颇为能干的周处同志,还是颇受人念想的,朝廷不久之后又征辟他为楚国内史。但周处还没到任,朝廷又来了新的人事任命,给周处授予了散骑常侍一职。拿到两份offer的周处充分发扬了“孔融让梨”的精神,说要向古人学习,辞大官不辞小职,便先去了楚地上任。
周处到了楚地之后,再次变身老黄牛,针对“楚地历经丧乱,新老居户夹杂,风俗不一”的情况,用教义敦促和教化他们,并把那些露在野外没人认领的尸骸白骨安葬,让楚地重归良好的社会秩序。
忙完楚地之事后,周处才应召到中央朝廷去上班。
由于周处同志长期的亮眼职场表现,他的社会名声越来越好,仕途也稳中有升,一度还成为了天子近侍,后来被升任为御史中丞。
但是,朝堂之上,风起云涌,那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像周处这样一个吴国旧臣,要想在步步惊心的西晋朝堂站稳脚跟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下定决心要做个好人的周处固执而又倔强地坚持要说真话,要不畏权贵,所以很快就得罪了一大批人,其中包括很多宠臣和皇亲国戚。其中比较著名的便是梁王司马肜,这货是司马家出了名的能祸祸、折腾的纨绔子弟,因此被刚正不阿的周处给弹劾了。
赵王司马伦曾镇守西北,欺压少数民族兄弟没点分寸和节制,所以搞得羌人、氐人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了,纷纷造反,比较著名的便是氐人齐万年的反叛。
这种情况给了西晋朝中那些腹黑大臣算计周处的机会,他们使劲给周处戴高帽子,说他是名将之后,忠烈果敢刚毅,天生就是为战场而生的,特别适合到前线去卖命。借机把周处打发到纷乱的西北战场去了。
同样来自东吴的伏波将军孙秀一见江东老乡周处被人往坑里推,便提醒周处,建议周处以家有老母为由,推掉这个工作安排。
但是周处却说,自古忠孝难两全,自己既然选择告别亲人来侍奉国君,就不要想着扮演好儿子这个角色的事情了,自己随时准备为国捐躯。
敌首齐万年得知情况后,说道:“周处从前守卫新平,我知道他的为人,文武兼备,如果独自决断而来,势不可挡。如果受别人控制,就一定会被我捉住。”言下之意,如果是公平对决,他不是周处的对手,但只要有人背后给周处使绊子,周处必败无疑。
这次平贼的总指挥正是跟周处有仇的梁王司马肜,所以周处也自知生还的希望并不大,但是为了自己的忠臣梦,还是悍然踏上了征程。
朝廷的中书令陈准也知道司马肜一定会借机公私仇,便上书说:夏侯骏和梁王司马肜都是权贵出身,不是干仗的料子。而且身份显贵,关键时刻绝不敢拼命,搞逃跑主义也是毫无顾虑的。而周处是吴国人,性格又比较刚猛,平时还人缘不好,是绝佳的炮灰人选。为了挽救和支援周处,应该下诏让孟观带一万精兵当周处的前锋,两人有个相互照应,必定能破敌。否则,周处死定了。
但是,朝廷其实早已是半公开要周处去送死了,自然没有同意陈准的奏请。
两军对阵后,事情果然如预料一样,夏侯骏逼迫周处带五千兵进攻驻扎在梁山(此梁山非梁山泊的梁山)的七万贼兵。
周处委婉地予以了反驳和拒绝,说自己孤掌难鸣,此战必败,自己因此丧命倒没关系,关键是有损国威。
但随即司马肜又给他下了死命令,别磨磨唧唧的,赶紧给老子进攻,我等着看戏呢。
无奈之下,周处便与振武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在六陌进攻齐万年。尤为悲催的是,将要作战时,周处的士兵还没吃饭就被司马肜催上了战场,并明目张胆地断绝了他们的后援。
周处知道必定会失败,便赋诗说:“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美梁黍,期待能善终。”说罢便作战,从早晨到日暮,杀敌万余人,弓箭用尽,但己方将领就是不愿支援他。
心生绝望的属下开始劝周处撤退,但周处深知自己退无可退,按剑凄然,大声说道:“这正是为国尽忠的时候,何言撤退?以身殉国、马革裹尸,才是军人的归宿。”
最终,周处力战而亡。
让周处顺利成为革命烈士之后,晋廷给周处颁发了安慰奖,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赐他百万钱,安葬之地一顷,京城的地五十亩为宅第,又赐给他皇家的近田五顷。并承诺要给周处的母亲养老。
周处的一生,其实就是典型的“蒙了生前冤,赢了身后名”。作为感动西晋的将军,当时便有潘岳奉诏作《关中诗》道:“周处殉军令,滋润黄铖斧。其人吊已亡,贞节能称举。”又西戎校尉阎瓒也上诗说:“周处全臣节,美名不能已。身虽遭覆没,载名为良史。”
到了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后,因为周处的儿子周玘有“三定江南”的奇功,又打算为周处加封谥号,最后在太常贺循的建议下,定谥号为孝,取义“固守仁德而不行邪僻”。
之前感叹“自古忠孝难两全”的周处,自此,也算是圆满地了忠孝两全了。
但是透过周处求仁得仁的完美蜕变的一生,大家真的只看到了周处的自我救赎吗?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偌大一个西晋就容不下一个立地成佛的周处呢?
电影《无间道》中,刘德华扮演的匪帮卧底对梁朝伟扮演的警察卧底说,自己想做个好人,结果呢?当世道容不下某一个好人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好人和坏人会殊途同归的。
周处在吴地,吴人用自己的标准定义了周处的善恶,周处希望自己能与环境和谐共融,所以痛改前非,自我救赎,终于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好人。
但是当周处进入了西晋朝廷之后,他却永远丧失了一个做好人的机会了。原因无他,因为周处是吴人,是吴国旧臣,对于司马家来说是外人,是异己者。
当一个人处身于一个格格不入的陌生环境时,或许运气才是最好的调节器,因为只有那个环境的主导者愿意跟你妥协或者适当包容你,你才不会被矛盾的环境吞噬。但很明显,周处的运气糟糕到了极点,因为他碰到了历史上著名的道德低下的司马家。
周处进入朝廷之后,他的工作岗位是御史中丞,熟知历史的人一定会知道,这个岗位属于纪委序列,干的工作比较容易得罪人。这类工作如果没有皇帝的坚决支持和维护,是很容易掉脑袋的。满朝权贵,你谁都得罪不起,但只要你想尽点工作职责,就势必会得罪一些你得罪不起的人。史书把坑害周处的主要责任都抛给了梁王司马肜,但事实上背后的刽子手又何止司马肜一个?那些推荐周处去西北平乱的人,那些拒绝陈准合理建议的人,那些对周处见死不救的人,何尝不是间接的杀人凶手?
《世说新语》和《晋书》为什么要对“周处除三害”这样一眼看上就很假的故事大书特书?告诉大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修善逻辑只是一方面,更深远的一方面是告诉大家,在西晋那个缺德时代,你想做个好人很难。你放下了屠刀,但司马家那帮缺德鬼却时刻高举着屠刀。
大家可以仔细去看看两晋的历史,数得着的几个跟好人挨得着边的名臣最终是什么下场?刘琨孤守北境十余年,最后死在自己人手里,朝廷为了照顾胡人的感受,还不敢给他开追悼会;祖逖中流击水,誓师北伐,一度打出了光复北国的希望,最后被内部党争活活气死;陶侃东征西讨,为东晋四处平乱,堪称东晋最为传奇的灭火队员,最后被王敦“发配”广州,陶侃死后,其三个手握兵权的儿子全部被弄死……
除三害、尽忠孝的周处,还有他那“三定江南”的儿子周玘(被司马睿耍猴般地戏弄死),还有上述忠臣义士,其实就是打脸司马家的黑色幽默。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家族统治天下的结果必然相当讽刺,忠君爱国之士居然成了他们司马家必须弄死的对象,何其荒谬,何其悲哀?!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同名电影,其背后的寓意其实是一模一样的,缉拿悍匪本是警察的天职,最后却需要借助一个悍匪被骗时日不多而想要临终救赎自我去完成,这难道不荒诞、讽刺吗?
我们一些缺乏文化见识和生活阅历的朋友,其实很多时候是很难真正看懂所谓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作品的。像“周处除三害”这样的故事,放在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绝对都是毫无违和感的正面教材,却唯独放在两晋,却让人感觉特别的讽刺。周处自我救赎了,但是你们晋廷呢?你们司马家呢?
周处除三害,包括曾经的他自己,但恰恰凸显和存留了那个时代最大的祸害——司马家族。
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就连说过了再见,也看不见你有些哀怨。给我的一切,你不过是在敷衍。你笑的越无邪,我就会爱你爱得更狂野。总在刹那间,有一些了解,说过的话不可能会实现 ……也许,我们经常甚至时刻在和历史吻别。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推荐文章3:怎一个“爽”字了得,看懂《周处除三害》
中国影史有两个主角叫“陈桂林”。
一个出自2010年的《钢的琴》,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 饰)为了维护男人、父亲的尊严,决定制造一架手工钢琴。
另一个来自最近热映的中国台湾影片《周处除三害》,阮经天饰演的黑道杀手陈桂林,同样是为尊严而战,但这个尊严指涉名声、自我乃至“存在”,借由暴力美学场景,尤其是心灵社礼堂的大开杀戒,成就了一个大快人心的角色。
撇开《周处除三害》上映前后的风波和争议,单从影片本身来看,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出结论:这是一部“爽片”,并且这种“爽”绝非刻意的奇观化或低俗化,而是有一种高级的取悦感,如烈酒,入口不仅辣,还烧心挠肺(特别提醒:下文有剧透)。
壹
陈桂林是当代“孙悟空”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你听过吗?”陈桂林问游走在黑白之间的医生张贵卿。
戏外的观众稍作功课,便知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和《晋书·周处传》。书载,少年周处是混混,恃强逞凶,欺善凌弱,与南山猛虎、荆溪恶蛟并称当地“三害”。后射虎杀蛟,弃恶从善,“三害”尽除,成为一代名臣。
恶人除恶,自渡为善——这是周处、陈桂林的叙事,又像极了大众熟知的孙悟空:一个无法无天的妖猴,斩别的妖,除别的魔,最终修成一代且斗且战、无往不胜的佛,是为斗战胜佛。
陈桂林作为杀手,出场便当众射杀黑帮老大,对抗警察陈灰。这一幕可对应孙悟空出山后,斩杀夺他洞府的混世魔王,又大战天兵天将。
背负人命、拒捕袭警的陈桂林,只能如老鼠般藏匿在阴沟。唯一的亲人奶奶的死亡,和她留下的一个儿童手表,成了压制这个恶人的五指山。接着,那个想度化他、如同唐僧的张贵卿告诉他,他命不久矣,肺癌晚期的消息如一顶劝善的紧箍咒。
结果他仍有痴念——自首时,发现自己位列通缉榜单第三。只有闹了天宫、斩妖除魔的孙悟空才能留名,昔日和他并列的猕猴王、禺狨王,又有谁记得呢。
于是,陈桂林要用自己的方式,修孙悟空的道。
第一关是“榜二大哥”,一个以蛇为象征的罪犯香港仔,嗔恚无忍,凶狠暴力,对小弟如此,对继女更甚。他践踏律法和伦理,恶得很直观。如同《西游记》里嗜杀百姓、夺人妻女的妖怪。
陈桂林除掉这个祸害,顺便解救了迷失的女性程小美。就像孙悟空多次拯救无辜女性,且不求回。
第二关是“榜一大哥”,一个颇具迷惑性的罪犯林禄和,若以西游妖怪对照,他就像小雷音寺里的黄眉老祖。其人是妖身,却伪装出佛祖的面目,看似广施恩德,实则罄竹难书。他贪婪地攫取金钱,操纵人性,并以此为乐。
陈桂林与之周旋,误以为取得正果,一度摘下“紧箍咒”——他被蒙蔽,以为肺癌在好转——直到发现佛面之下是魔鬼夜叉,慈悲背后是蛇蝎心肠,于是奋起反抗。无奈被教徒活埋——如同孙悟空被困金铙。逃出“金铙”后,他回到心灵社礼堂,直接戳穿林禄和的假面。
灭杀假佛后,陈桂林给过那些信徒机会。但多数人被洗脑,甘愿沉沦在谎言中,于是,一场影史震撼场景,就此上演。
他杀了分别代表“嗔”和“贪”的妖,终于成了最大的妖,同时想要留名的“痴”念因为得到满足而自行消除,贪嗔痴“三毒”尽灭,终于涅槃,也就是“圆寂”:自首并接受律法的审判,坦然赴死。
在那之前,还有一项仪式,即昔日迷途的女子程小美,要为这个即将自首的杀手,进行“剃度”——她的理发师身份因此得到解释和归宿。
余华在阐释自己为何写作时,曾谈及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
《周处除三害》就是这样一部“无处不洋溢着象征”的电影。
除了孙悟空和周处的人物模型,就以片中的“枪”来说也充满了象征。开篇杀人后,陈桂林丢弃了杀人之枪,又抢回一支警枪。换枪,暗示了他日后身份的转变。
警枪处置香港仔后,他误信邪教,便主动埋枪,遗弃自己。后来重新挖出警枪,这一刻他不再是恶人,而是一个拿回审判和处决权的“神人”。酣畅淋漓地处决过后,他不做反抗,任由律法结束自己的恶。
从丢枪,抢枪,开枪,埋枪,到取枪,开枪,还枪,死于枪下……叙事行云流水,跌宕起伏,再加上那些凌厉痛快的场面和阮经天臻入化境的表演,这出惩恶大戏,怎一个“爽”字了得。
贰
一部当代武侠电影
《周处除三害》中追捕陈桂林的警察陈灰像工具人。他总是慢一步,且无力制裁罪犯,戏剧功能的失效,像是导演黄精甫刻意为之。因为他若强大,本片就会变成警匪片;只有让他及他所代表的律法秩序隐去,电影才具备一种野蛮的、民间的“江湖”本色。
江湖没有严苛的律法,只有朴素的公义道德观。其唯一宗旨就是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在江湖世界,不同形势的斗争往往会被简化为正邪之争,斗争形式也被还原成生死搏斗,而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武功的高低。
陈桂林本是恶人。但他恶得不纯粹,会流泪,会忏悔,怜悯无助又受欺的女性和母子。
片中的斗争,赤裸到咬对方的脸,戳对方的眼,狂乱的子弹直击印堂,完全剥离了伦理纲常和社会律法。而陈桂林的武功就是那把枪。三大恶人中,只有他持枪,意味着他有能力铲奸除恶。这种最原始的快意恩仇的叙事,对观众而言颇具吸引力。
处于江湖中的侠客,向来“敢怒敢骂,敢打敢杀,独掌正义,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寻求精神的超脱和超越,这无疑体现了中国人的某种自由愿望”。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论述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武侠小说时,指出侠客“赴士之厄困”的英雄形象,寄托了大众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公正公义的强烈渴望。
显然,江湖与侠客,是发轫于民间的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司马迁在《游侠列传》有所阐释,到《水浒传》表现得分外明显。
尤其是鲁智深这个角色,从拳打恶霸郑屠开始,鲁智深走上逃亡之路。入五台山,不守寺规,醉打山门,被迫出走。来到大相国寺,为救林冲得罪高俅,再次流落江湖,杀人夺寨,落草为寇。后随梁山接受招安,攻打辽国路上,途经五台山,拜访师父智真长老。
1998年《水浒传》剧照,臧金生饰鲁智深
长老第一句话是,“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杀人放火本是恶行,竟成了高僧口中的“不易”。只能说,于鲁智深而言,“杀人放火”就是修行。多数僧人,以慈悲度人;少数如鲁智深,以杀生度人。这种也是陈桂林所走的路:以暴制暴,以杀成道。
出自“百回本”《水浒传》第九十回
后来,鲁智深生擒方腊而不居功,拒绝宋江许诺的富贵名利,听潮信而圆寂,一生功德圆满。恰如陈桂林除恶之后,主动自首,接受审判,他感谢医生张贵卿骗他有肺癌,望着为其“剃度”的程小美流泪,行刑前说“对不起”,都是一种觉悟。
陈平原说,自《游侠列传》后,无数小说家总把“惩恶扬善的希望寄托在人间侠客身上”。以“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鲁智深,正是这种希望的典型代表。而以《水浒传》等侠义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则被鲁迅称为“平民文学”。
也就是说,陈桂林对那些痛恨像香港仔、林禄和这类恶人的大众来说,他就是以武犯禁、急公好义的侠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周处除三害》堪称一部当代武侠电影。
叁
“我该如何存在”?
有人诟病片中的感情戏过于单薄。或许,导演本无意编排一出当代的“救风尘”。他只是想通过程小美这个苦难的女性角色,去探讨一个更加宏阔的命题——如汪峰的那句歌词,“我该如何存在”?
陈桂林杀恶人香港仔,从罪恶与凌虐的手中救出程小美。程小美坦言,香港仔是她唯一的亲人,因为母亲嫁给了他,并替他服刑。她母亲为什么嫁一个恶人?因为他从另一个男人的手里救出自己。
小美母亲的愚与爱,毋宁说是她寻求自我“存在”的结果。小美代替母亲,依附于恶人,哪怕屈辱也未曾反抗。只因这是她的存在方式。
萨特曾认为,人们一直相信,人在总体结构中具有某个必然的位置。一旦这种确信消失,幻觉的破灭会令他深感人类的处境是“荒诞”的,甚而作出现实世界亦是荒诞的判断。
母亲、小美的位置很不幸,但却拥有必然性。她们无力推翻,也不愿推翻,否则就是否定自身的存在。只是小美比母亲幸运,遇见了陈桂林。他从香港仔手里救出程小美,却不要求她的依附,而是留下一辆车,让她重新上路,自由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与小美一样,其实整部电影的角色,都试图在影片中那个看上去荒诞错乱、罪恶阴暗的世界,介入现实,确证自身的存在及生活的意义。
张贵卿的存在就是以一个肺癌谎言试图劝善陈桂林,以此抵消多年来为黑帮治病疗伤的罪恶感。
林禄和的信徒们,在绝望与恐惧中丧失了生存的导航。邪教理念,假以救赎之名,成为他们验证存在的唯一方式。所以当陈桂林戳穿林禄和的谎言并射杀他之后,多数信徒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不想,也不愿否定这种好不容易得来的存在。
陈桂林用暴力,惊醒迷途者,惩治沉沦者。而这也成了陈桂林寻求自身的存在的时刻。
鲁智深圆寂前,留下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2011年《水浒传》鲁智深圆寂
鲁智深临终顿悟“我是我”;陈桂林在除灭最后一害,即自己时,徐徐走向警车,高呼“我叫陈桂林”,这是他的胜利——他终于在见识了生活的荒诞和幻灭后,创造了自己的理想位置。
文/李瑞峰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料有奖!)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推荐文章4:深度解析《周处除三害》!邪教洗脑术究竟有多恐怖?看完令人头皮发麻(含剧透)
最近,电影《周处除三害》引发热议,其中一段故事线隐喻了灵修组织、邪教团体对人们的危害。深度解析这部电影,让我们一同发现邪教洗脑背后的真相。
邪教与毒品、恐怖主义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影片中,痴迷者的执迷不悟令人震惊,但现实中诸如“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洗脑术更加可怕。
▲《周处除三害》电影剧照
邪教对于生活上碰到挫折、情感上遭遇危机、身体上遭受病痛的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影片主人公陈桂林当下正遭受生活的重创:背负命案被警方通缉、唯一的亲人去世、误以为自己罹患绝症命不久矣……
▲《周处除三害》电影剧照
处于人生困苦境地、有某种信仰和崇拜的天性、渴望得到尊重满足……不难发现,此时的陈桂林,身上有很多成为邪教猎物的潜在因素,这也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在杀掉二号通缉犯后,陈桂林为追查“榜一大哥”
本文标题: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