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osaur
dinosaur推荐文章1:恐龙Dinosaur概述三
科学分类
恐龙与现代鸟类、鳄鱼都属于初龙类。初龙类的颅骨拥有两个洞孔,称为颞颥孔(Temporal fenestrae),以提供颚部肌肉附着处,眼窝前方则有眶前孔(Antorbital fenestra)。大部分的爬行动物与鸟类,都属于双弓动物;哺乳类与似哺乳爬行动物拥有一个颞颥孔,合称单弓动物;乌龟与早期的副爬行动物,没有颞颥孔,则属于无弓动物。恐龙与其他初龙类拥有许多生理构造上的特征,例如:牙齿位于齿槽中,而非直接从颚部骨头延伸。在初龙类中,恐龙的最显著特征是它们的步态。恐龙的后肢直立于身体下方,而蜥蜴与鳄鱼的四肢则是往两侧摊开。
恐龙常被认为是总目,或是未定位的演化支。恐龙总目以下分为两大目: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rnithischia),以其骨盆结构来区分。根据定义,蜥臀目的范围是:与鸟类具有最近共同祖先,而与鸟臀目具有较远共同祖先的所有恐龙;鸟臀目的范围则是:与三角龙具有最近共同祖先,而与蜥臀目具有较远共同祖先的所有恐龙。
蜥臀目意为“蜥蜴的髋关节”,骨盆型态比较接近早期的祖先,耻骨朝前。数个生物群的耻骨个别演化成朝向后方,例如:艾雷拉龙下目、镰刀龙超科、驰龙科、以及其后代鸟类。蜥臀目主要包括两个亚目:二足、大部分是肉食性的兽脚亚目;长颈部、四足、草食性的蜥脚形亚目。某些蜥臀目大约在侏罗纪时期演变成为鸟类的祖先。
鸟臀目意为“鸟类的髋关节”,拥有类似鸟类的骨盆结构,耻骨朝向后方,但这是趋同演化的结果。与鸟类不同的是,鸟臀目的耻骨有个朝前的突出部分。鸟臀目包含多样性的草食性动物。
以下为恐龙各科的简易列表,大部分种类都已灭绝。详细的恐龙分类可参考恐龙列表。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原蜥脚下目 Prosauropoda
里奥哈龙科 Riojasauridae
板龙科 Plateosauridae
大椎龙科 Massospondylidae
蜥脚下目 Sauropoda
近蜥龙科 Anchisauridae
黑丘龙科 Melanorosauridae
贝里肯龙科 Blikanasauridae
火山齿龙科 Vulcanodontidae
鲸龙科 Cetiosauridae
峨嵋龙科 Omeisauridae
图里亚龙类 Turiasauria
新蜥脚类 Neosauropoda
梁龙超科 Diplodocoidea
大鼻龙类 Macronaria
圆顶龙科 Camarasauridae
腕龙科 Brachiosauridae
泰坦巨龙类 Titanosauria
法布尔龙科 Fabrosauridae
装甲亚目 Thyreophora
腿龙科 Scelidosauridae
剑龙下目 Stegosauria
甲龙下目 Ankylosauria
结节龙科 Nodosauridae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
角足亚目 Cerapoda
畸齿龙科 Heterodontosauridae
鸟脚下目 Ornithopoda
棱齿龙科 Hypsilophodontidae
禽龙科 Iguanodontidae
鸭嘴龙超科 Hadrosauroidea
头饰龙类 Marginocephalia
厚头龙下目 Pachycephalosauria
角龙下目 Ceratopsia
鹦鹉嘴龙科 Psittacosauridae
原角龙科 Protoceratopsidae
角龙科 Ceratopsidae
腕龙,一种巨型蜥脚下目恐龙
不同的鸟脚下目恐龙
dinosaur推荐文章2:恐龙Dinosaur概述五
行为
对于恐龙行为的假设,多是根据化石姿态、栖息地、电脑模拟的生物力学、以及与类似生态位的现代动物比较而来。这些行为假设多存在者争议。目前科学家们普遍同意鳄鱼与鸟类所共同拥有的行为,有可能也存在于它们的近亲恐龙身上。
在1878年,比利时贝尼沙特发现了31个禽龙化石,可能是洪水所造成的集体死亡,这是恐龙群居行为的第一个证据。[46]之后在其他的地层也发现集体死亡的现象,再加上群集的足迹化石,显示许多恐龙生物群具有群居的行为。目前已发现由数百个、甚至数千个个体所留下的鸭嘴龙科足迹化石,显示鸭嘴龙科可能会大量群体移动,如同今日的美洲野牛与非洲跳羚。在英格兰牛津发现的蜥脚类足迹化石,显示不同的蜥脚类恐龙会共同集体移动,但是,没有证据可辨认出此足迹化石由哪些恐龙所留下。恐龙群体行动可能有许多原因,例如防御掠食动物、集体迁徙,或者保护幼年个体。某些肉食性的兽脚亚目恐龙,也曾被认为会以小群体方式行动,以猎食体型更大的猎物。但是,恐龙的现代近亲鳄鱼、其他爬行动物、与鸟类,多半没有群体猎食的行为,栗翅鹰是个少数例外。埋葬学证据显示恐爪龙与异特龙的集体化石,可能是争夺食物时打斗造成的死亡,如同许多现代的掠食性爬行动物,例如科摩多龙。
在1978年,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Jack Horner)于蒙大拿州发现慈母龙的化石与蛋巢遗迹,显示鸟脚下目具有长时间的亲代养育行为。在1997年,在巴塔哥尼亚白垩纪地层发现的泰坦巨龙类化石,显示这些大型恐龙也具有筑巢的行为。在1993年,在蒙古发现的偷蛋龙科葬火龙化石,被发现采取类似鸡的孵蛋姿势,它们被推测身体可能覆盖者羽毛,以保持蛋的温度。一些证据显示某些恐龙可能具有亲代养育行为。例如,由一个成年体、34个幼年体构成的鹦鹉嘴龙群体化石,其大量的幼年体比例,可能就是亲代养育的证据。此外,一个大椎龙的胎胚化石,被发现没有牙齿,显示它们在孵化过后,仍有一段时间需要亲代喂食。在苏格兰西北方斯开岛发现的足迹化石,也指出鸟脚下目有亲代养育行为。许多的恐龙主要生物群都已发现蛋巢与蛋化石,恐龙可能与其幼年体之间有某些沟通行为,类似现代鸟类与鳄鱼。
某些恐龙具有头冠或是头盾,例如头饰龙类、兽脚亚目、以及赖氏龙亚科,它们的头冠、头盾过于脆弱,无法用来自我防卫,而可能具有性展示功能,或是使用在物种内打斗行为;但目前对于恐龙的求偶与领域性行为所知有限。一些瘦脚亚目化石的头部具有伤口,可能是同类互相攻击的后果。恐龙的沟通方式仍充满谜题,是个正在研究中的领域。近年的研究显示,赖氏龙亚科的中空头冠可能具有扬声器作用,可用来与同类之间做声音的沟通、辨认。
在1971年,在蒙古戈壁沙漠发现了一个极为著名的化石标本,一只伶盗龙正在攻击一只原角龙,这是恐龙会猎食其他恐龙的直接证据。另外,一个埃德蒙顿龙的尾巴有个可能的愈合痕迹,可能是由暴龙科恐龙所留下。在2003年,在马达加斯加所发现的玛君龙化石,其骨头上有同类的齿痕,证实某些兽脚类恐龙具有同类相食行为。
根据目前的化石证据,某些草食性恐龙可能是穴居动物,例如棱齿龙类的Oryctodromeus(意为“挖掘的奔跑者”);而某些兽脚类恐龙则是树栖动物,例如原始的驰龙科小盗龙、与充满谜题的擅攀鸟龙科,但大部分恐龙则是依靠陆地为生存。生物力学可以用来研究恐龙的移动方式,进而研究它们的相关行为模式。借由计算恐龙的肌肉力量传递模式,以及重心位置,可推算出恐龙的移动速度。此外,生物力学还可计算出梁龙科的鞭状尾巴挥动时是否能产生音爆、以及蜥脚类恐龙能否在水中浮动。
在1978年发现的慈母龙,具有筑巢的行为
偷蛋龙科葬火龙的蛋巢,位于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两只打斗的尖角龙,他们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
老朋友请推荐给自己的朋友,支持恐龙世界。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恐龙世界”或“dinoshijie”来关注我们,了解恐龙知识。
dinosaur推荐文章3:预告|恐龙你了解多少?第18期科学大讲堂——恐龙百科
侏罗纪公园也许大家都看过啦!故事剧情大概是这个样子的“科学家们利用琥珀里面困住的远古蚊子体内的血液,提取出恐龙的基因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培育繁殖恐龙。可是不幸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只恐龙轰的一下跳出来,然后恐龙就呜嗷嗷呜嗷嗷,人就啊啊啊啊啊啊呀,恐龙就康吃康吃康吃,人就爬爬爬爬,恐龙嘶嘶嘶就过来了,然后就嗷呜~啊!嗷呜~啊!人就逃呀逃呀的!”
可是关于恐龙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有关恐龙的小知识吧,一定要看完噢!
恐龙名称的由来
最早创立“恐龙”这一名词的是英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他利用深厚的比较解剖学的知识,在众多化石中识别出一种不同于其他爬行动物的新的古生物类群。为了给这种新类群取一个名字,以便与其它类似动物相区别,他把希腊字Dinos(巨大的、恐怖的)和Sauros(类似于蜥蜴的爬行动物)组合起来,于是dinosaur(恐怖的蜥蜴)一词便随之诞生了。中国学者就将其翻译为“恐龙”,恐龙之名就这样叫开了。
恐龙的分类
根据腰带结构特征的不同,恐龙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rnithischia)。从侧面看,蜥臀目恐龙的腰带呈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一结构与蜥蜴等爬行动物相似,故而被称为蜥臀目。鸟臀目恐龙的腰带呈四射型,耻骨在向前延伸的同时,还发育一个后突,方向于坐骨相平行;这一结构与鸟类较为相似,故而被称为鸟臀目。
生殖方式
恐龙和今天的鸟类一样,会在巢穴里产下有硬壳的蛋。蛋壳的表面布满细小的孔洞,用于交换空气,保证蛋里面的恐龙宝宝能够获得充分的氧气,健康生长。有些恐龙(比如鸭嘴龙、窃蛋龙)采用双腔排卵方式,即每次产两枚蛋,并且将蛋在巢穴中排成螺旋状;其他的恐龙可能与鸟相似,每次只产一枚蛋。一些化石发现证明,窃蛋龙具有与鸟类相似的孵蛋行为,窃蛋龙妈妈会趴在蛋上进行孵化恐龙宝宝;但是,身体庞大的恐龙可能无法履行这一职责,不过它们可能通过在蛋上面堆土或植物来帮助孵化,类似蜥蜴、蛇和鳄鱼等。
恐龙灭绝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6500万年前掉在墨西哥优卡坦半岛的那颗陨石。事实上,那颗陨石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陨石来到地球之前,灭绝事件就已经开始了。在地球生命进化史上,这是一个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的时刻。这次灭绝被古生物学家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在这次著名的大灭绝事件中,所有大型的陆栖动物以及很多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都消失了。恐龙作为陆地统治者也未能幸免,除了由其进化而来的鸟类,其他恐龙都销声匿迹了。
注: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仍然处于假说阶段,关于这次生命大灭绝事件科学家们给出了许多解释:
小行星撞击说
有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是一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撞向地球,引起了大爆炸,森林起火,四处弥漫着气体和尘埃,地球上天气骤变,植物大量死亡,恐龙因缺少食物,并且适应不了剧烈的气候变化而灭绝。
火山爆发和气候变化
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白垩纪晚期地壳运动非常剧烈,导致各地的火山不断喷发,喷出的二氧化碳和火山灰进入大气层使地球温度升高并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其枯死,恐龙因缺乏食物而灭绝。经孙革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黑龙江嘉荫地区近十年来的科学研究证明,东北亚地区的恐龙灭绝的正是由火山爆发、海平面下降、气候突然变冷引起的气候环境变化造成的。
恐龙的事
我们就先聊到这吧!!
想了解更多
有关恐龙的知识
那就来科技馆听讲座哦!
第18期科学大讲堂——
恐龙百科
讲座地点:展厅三层 科学表演舞台
主讲人:刘森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展览部主任
内容预告:分为四个板块介绍恐龙的命名、起源、分类、演化、发展、繁殖、灭绝等内容。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为大家带来一次恐龙知识的饕餮盛宴。
参与方式:现场免费参与
图片均网络
文章:辽宁省科学技术馆 业务拓展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dinosaur推荐文章4:
dinosaur推荐文章5:那些以“中国”为名的恐龙,它们都长什么样?
中国的恐龙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早在上世纪的30、40年代,古生物学家就开始以"中国"命名中国境内发掘到的恐龙化石,这一趋势一直延续下来,至今仍维持着高度不变的热忱。
至今,以"中国"为名的恐龙最少有20种以上,当属世界之最,象征我国古生物学家团结一心、忠贞为国的高尚情怀。
以下,我们就精选出一些冠名"中国"的恐龙介绍给大家。让我们用热烈掌声欢迎,中国恐龙方阵的通过!
属名为"中国"的恐龙们现代生物学无论是已灭绝化石物种或是现生生物一律都是采用林奈的二名法来命名,也就是这些生物的正规学明是由属名+种名的形式构成。以我们人类为例,我们的学名就是Homo sapiens,前面的属名Homo代表人属,而sapiens代表有智慧的。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名字必须要用拉丁化的文字写成,而且书写时必须斜体。
拉丁文中的中国是Sinae,而在与其他词缀结合时会变体为Sino-,因此当一个恐龙的属名为Sino-,就是以"中国"为名,一般会翻译为"中国某某龙"或是"中华某某龙"。
1. 中国龙(Sinosaurus)
首先通过的恐龙头上戴有双冠,是一种身长将近6米的兽脚类的肉食恐龙。它们的化石发现于云南禄丰,最具特色的就是头上成对的头冠。研究显示,这个头冠结构比较脆弱,并不适合用来打斗,可能只是单纯为了吸引异性或和其他同性竞争的展示品。
△图片:
化石由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杨钟健于1948年所发表,模式种为三叠中国龙。之所以将种名命名为三叠,是因为当时的鉴定认为该地层属于三叠纪。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更多化石比对的发现,我们现在知道中国龙其实生存在侏罗纪早期而不是三叠纪。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 (图片: Wikipedia)
2. 中华盗龙(Sinoraptor)
现在通过的恐龙来自中国的大西北地区——新疆,不过在我国的四川地区也有发现这类恐龙的存在。它是异特龙超科的成员,和异特龙、鲨齿龙这类大型的肉食恐龙是一家子。中华盗龙生存在侏罗纪的晚期,身长约8米,高度近3米,是类凶猛的肉食兽脚类恐龙。模式种发表于1994年,命名为董氏中华盗龙,其中的董就是纪念有"中国龙王"美称的董枝明。
图片: Wikipedia
董枝明师承杨钟健,他不只对国内恐龙研究有重大贡献,更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101位"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与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霍金等人并列,也曾被日本青少年的问卷调查中被票选为 "最喜爱的人"第二位,其对世界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中国龙王董枝明(图片: )
3. 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
接下来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因为下一个通过的恐龙身长不到1米!它虽然体型娇小,但是却在古生物学研究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来自中国辽宁,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垩纪早期热河生物群。这里的化石保存异常精美,震惊世界各地,而最有名的就是带羽毛恐龙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恐龙形象的认知,也确立了鸟类与恐龙的演化关系,而这一切都是从这个化石为开端。
图片: Wikipedia
中华龙鸟虽然叫做鸟,但其实是一种美颌龙类恐龙,从胃容物的研究发现,它们会以蜥蜴或是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在标本上可以见到非常简单的丝状细羽,最初有观点认为这些所谓的羽毛不过是肌肉纤维分解的痕迹,但近年随着电子显微镜等科技的使用,已经确认这些毛状构造的内部结构确实和羽毛一致,甚至还能藉由内部结构的形状和排列来复原恐龙的颜色,正如图片所示。
4. 中国鸟龙(Sinornithosaurus):
是的,您没看错,除了有中华龙鸟外,还有个名字极为接近的中国鸟龙,它同样也是来自热河生物群,是全身披有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不过这两类恐龙的分类可不一样,中华龙鸟属于美颌龙类,中国鸟龙则是驰龙类的恐龙,和恐爪龙、伶盗龙是近亲。
图片: Wikipedia
研究结果指出,中国鸟龙的身上发现有两种羽毛,一种是在身体上毛绒状的细羽,另一种则在手部有片状的羽毛。除了羽毛外,这种恐龙的手臂、肩带和骨盆结构也都和鸟类接近,而脚上则有驰龙类大而弯曲的镰刀状爪子。有些学者对中国鸟龙的牙齿和头骨结构进行研究后,认为这种恐龙可能有毒牙,会用毒腺来捕食猎物。但这个说法还受到争议,反对的声音认为所谓的毒腺和毒牙的结构,不过是鼻窦和普通牙齿遭受挤压变形后的结果。
中国鸟龙最初的标本发表于1999年,研究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北古所")徐星研究员。徐星师承赵喜进,在研究所期间也受过董枝明老师有关兽脚类恐龙的指导及协助。他发表过许多重要的文章对鸟类的起源演化和整个古生物学界都有重要贡献,也是目前在世的古生物学家中,命名恐龙数量最多的人。
△世界上命名恐龙最多的古生物学家徐星(图片: )
5. 中国猎龙(Sinovenator)
现在正在通过的小伙伴是中国猎龙,同样来自中国辽宁的白垩纪早期地层。它是伤齿龙类中最为原始的类群之一。由于中国猎龙和驰龙类以及始祖鸟等都有许多类似的生理结构,因此证实了这些恐龙都是近亲,并且共同演化形成飞向蓝天的鸟类。
△图片:
中国猎龙的模式种是"张氏中国猎龙",而"张氏"则是为了感谢北古所的张弥曼院士对古生物学界尤其是热河生物群研究做出的杰出奉献。她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古鱼类学,在2018年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得到"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的殊荣。
△张弥曼院士(图片:)
6. 中国似鸟龙(Sinornithomimus)
接下来通过的恐龙来自中国的内蒙古地区,时代为白垩纪晚期,相关研究被发表于2003年。与前面介绍的恐龙一样,中国似鸟龙也是一种兽脚类恐龙,但不同的是,它们却是以植物为食。
△图片:
经过研究后确定中国似鸟龙为一种原始的似鸟龙类,找到的化石中甚至有发现十多只个体埋藏再一起,代表这种恐龙可能会集体行动,而这些恐龙又多为幼年,因此推断它们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时间可能很短或甚至就任其自生自灭。这些集体埋藏的恐龙没有发现挣扎的痕迹,因此可能是在极短的时间遭遇到土石流或洪水,还来不及反应就被深埋其中。
7. 中国角龙(Sinoceratops)
接下来经过的庞然大物是角龙类的成员,光头股就有1.8米,全身可达5-7米。中国角龙发现于山东诸诚,来自白垩纪晚期。角龙类的祖先虽然在侏罗纪晚期的亚洲有许多分布,但像是三角龙、戟龙、牛角龙等特化的类群全都分布在北美洲,而中国角龙则是亚洲首度且目前唯一的特化角龙类。
△侏罗纪世界电影中的中国角龙(图片: )
中国角龙的鼻角较短,颈盾上有许多向前弯曲的角,这个奇特的造型让它被《侏罗纪世界:殒落国度》的剧组相中,在电影中客串演出。
种名为"中国"的恐龙们!生物的种名一般会以其生理特征、产地、发现者或是纪念某个重要的人来命名。词缀同样要经过拉丁化,地名要加上-ensis的尾缀。因此当一个恐龙的种名为sinensis,就是以"中国"为名。
1. 中国谭氏龙(Tanius sinensis)
中国谭氏龙代表种名为"中国"的恐龙们,正在走来。它们也是最早命名的种名为"中国"的恐龙,由卡尔维曼(Carl Wiman)于1929年命名,属名则是献给了发现化石的中国地质学家家谭锡畴。中国谭氏龙身长七米,体重约两吨,属于比较原始的鸭嘴龙超科成员。
图片: Wikipedia
中国谭氏龙被道之后,中国科学家又陆续道了同属的金刚口谭氏龙和莱阳谭氏龙,但它们的具体分类情况尚有争议。产出中国谭氏龙的莱阳盆地上白垩统地层,新中国成立后在杨钟健、赵资奎和汪筱林三代科学家的细致研究之下,成为了中国北方晚白垩世研究最为详细的化石地点之一。
2. 中国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sinensis)
接下来走过的方阵是一群小家伙们,别看小,它们人数可不少!
中国鹦鹉嘴龙是鹦鹉嘴龙属内的一种,鹦鹉嘴龙属是恐龙中数量最多的大家庭,其内部约有9到11个有效种,化石数量很大,产地广布亚洲地区。它们大多数大小类似领养的二足,草食性的恐龙,上颌高而强壮,具有带有喙的嘴,是进食植物的利器。有些鹦鹉嘴龙化石还保存了尾部类似鬃毛的结构,对我们理解恐龙羽毛的起源影响深远。
△鹦鹉嘴龙完整骨骼化石。(图片: Wikipedia)
大部分的鹦鹉嘴龙化石产自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当中,化石主要来自辽宁西部和内蒙古地区。但是中国鹦鹉嘴龙化石发现于中国的山东省青山组地层当中,分布的纬度相对较低。是除了一件泰国疑似鹦鹉嘴龙属标本之外,这个类群最南端的记录。
3. 中华虔州龙(Qianzhousaurus sinensis)
接下来的,是一群凶猛的大家伙。这些猛兽们不仅面貌凶狠,而且还长着一张大长脸。它们就是中华虔州龙,长着大长脸的暴龙类。虔州龙吻部现场,牙齿又长又窄,区别于它们更著名的亲戚——暴龙的'香蕉牙'。虔州龙在形态上接近在蒙古国发现的另一类长吻暴龙类恐龙分支龙,并一起构成了晚白垩世暴龙类演化的另一个重要的演化支分支龙族(Alioramini),表明了晚白垩世的时候,亚洲与北美可能是由不同的"暴龙王朝"所统治。
△中华虔州龙艺术复原。(图片: Wikipedia)
中华虔州龙化石是建筑工人在工地修建时意外发现的,而后经过中国地科院古生物学家吕君昌等人的研究,最终公诸于世。在中华虔州龙发现之前,虽然也有长吻暴龙类化石的发现,但大部分这种化石被认为是短吻暴龙类成员的幼体化石。而吕君昌和布鲁萨特对中华虔州龙的研究论文则指出,长吻的暴龙类是确实存在的。
△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吕君昌,右侧。(图片: )
4. 中华贝贝龙(Beibeilong sinensis)
看完大家伙,我们迎来了此次阅兵最小的'恐龙宝贝',龙如其名,正是中华贝贝龙。贝贝龙不仅体型小,年龄也小,实际上它还没有从蛋壳当中破壳而出。
上世纪末,产自中国的很多重要化石不幸地遭到违法盗掘、贩卖而流落海外,贝贝龙的正型标本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这件产自河南的蛋窝,除了蛋的个子非常大之外,蛋壳里面竟然依稀可见骨头!这在当时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这件标本也被取了个名字"路易贝贝",标本的照片和复原图也荣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
△路易贝贝 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图片:)
然而,毕竟此标本不明,属于违法走私所得,相关的研究迟迟不能进行。幸运的是,在以河南地质博物馆为首的中国方面多次交涉下,路易贝贝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在河南地质博物馆展出。
△中华贝贝龙化石照片。(图片: Wikipedia)
中国科学家研究了这件无与伦比的标本,发现这个胚胎可能属于一种全新的恐龙,就以它曾经的"外号"和它的祖国一起给了它学名,中华贝贝龙。
5. 中国缙云甲龙(Jinyunpelta sinensis)
最后,您将看到来自白垩纪的装甲车部队。它们是来自中国浙江省的中国缙云甲龙。甲龙类可谓是中生代的坦克,它们不但身披坚硬铠甲,有些尾部还演化出了尾槌作为防卫武器。中国缙云甲龙的化石是2013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馆、缙云县博物馆等合作抢救发掘出来的重要化石标本,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尾槌。
△缙云甲龙复原图(图片: )
缙云甲龙生活在距今一亿年前,比之前发现的具有尾槌的甲龙化石早了一千多万年。因此,缙云甲龙可以说是它生活时代最为先进的'活坦克'。中国浙江省的白垩纪地层发现了非常多和精美的甲龙化石,除了中国缙云甲龙之外,之前还道了丽水浙江龙和杨岩东阳盾龙等甲龙类化石。白垩纪的浙江分布着多种甲龙类,可能包括了甲龙类两个重要分支,结节龙科和甲龙科的成员。
结语除了恐龙化石,有一些如恐龙脚印之类的痕迹化石也都是以中国命名,此外也有些选择用华夏等中国的别称。这种用国家命名情况在国外则相对少上许多,例如同为化石大国的美国及加拿大,虽然有用省份或州来命名的犹他角龙(Utahceratops)或是艾伯塔龙(Albertosaurus)、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等等,但还确实没有"美国龙"、 "加拿大龙"之类的。
其他国家确实偶尔会出现如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韩国龙(Koreanosaurus)以及处境尴尬的日本龙(Nipponosaurus,1936年第一个在日本境内发现的恐龙,但二战后库页岛北部被苏联占领,所以现在其实是俄罗斯的恐龙)等命名方式,但这都是极少数,不像中国一样能到达20种以上,由此可见到中华民族的古生物学家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团结一致的精神。
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廖俊棋、秦子川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dinosaur推荐搜索词:
1.dinosaur怎么读
2.dinosaur正确发音
3.dinosaurs
本文标题:dinosaur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