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尊什么意思
唯我独尊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这些出自佛教的成语原来是这个意思
文 | 河西
上次我们写了《寻物 | 原来这些我们常用的词语都是梵文》,今天我们接下来说说出自佛教的成语。
我们常用的成语和俗语很多都出自佛教,有一些我们一看就知道,比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很明显。但是有一些我们就可能不会马上意识到它们其实是从佛教来的了,因为它们的意思和用途发生了很大改变。
这样的成语和俗语很多,你是不是清楚它们本来的意思呢?
一丝不挂
这个成语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可不是指的什么衣服也没穿。
原来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无所牵挂,不为尘俗所牵累,这叫一丝不挂。宋代黄庭坚有诗《僧景宗相访寄法玉航禅师》,其中写道:“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这还是一丝不挂最初的意思,后来被人望文生义误用来表示裸体了,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太知道这个词的本意。
牛鬼蛇神
如果问你:牛鬼蛇神到底是什么鬼什么神?你是否能答得上来呢?
牛鬼就是牛头马面的牛头鬼,而蛇神,则是佛教“天龙八部”里排名第八的大蟒神摩睺罗迦(又译莫呼洛迦),你记得徐克导演的经典《青蛇》,辛晓琪演唱的主题曲,不是正叫“莫呼洛迦”吗?
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既然《青蛇》中的蛇是“天龙八部”中的大蟒神莫呼洛迦,那它就不是妖怪,而是神。
皆大欢喜
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比如《金刚经》最后结尾写:“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法华经· 普贤菩萨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
但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这四个字应该怎么理解?我们是不是常常认为是“皆大”和“欢喜”合在一起?
其实从这个成语的意思就可以看得出来,皆就是都,皆大欢喜就是一起大欢喜的意思。这里的欢喜,是梵文pramudita的意译,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
当头棒喝
很明显,这是禅宗最喜欢的棒喝顿悟法。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一棍子打死
正因为有禅宗的当头棒喝,才会出现“一棍子打死”这个词语,同样源于佛教禅宗。这一句原是表现禅机的词语,用意隐晦。《云门录》卷中:“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教禅宗用以喻证悟的境界,体会深浅,心中自明。
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宋代僧人道原《景德传灯录·道明禅师》:“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驴唇不对马嘴
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十转五转饶你从朝。”意思没有变,还是答非所问、鸡同鸭讲的意思。
胡说八道
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秘魔岩主擎个义儿,胡说乱道,遂将一掴成齑粉,散在十方世界。”
胡说是谁在说?胡人说。胡人,就是外国人。从普济的“胡说乱道”到“胡说八道”,“乱”变成了“八”,那么请问,是哪八道呢?
“八道”在佛教中指的是“八正道”,指的是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外国人说佛教八正道,就叫胡说八道。
头头是道
既然“胡说八道”的“道”指的是佛教的正道,那么同样的,“头头是道”的“道”也不是指的道路,而是佛教正道。
这个成语原为佛教禅宗语,指处处都存在着道,出自《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方是道,法法本圆成。”后来用以形容说话有条不紊。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出自《五灯会元》:“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比喻道行达到极高的境界。
海阔天空
如果没有“海阔天空”这个词,恐怕就不会有Beyond的那首经典歌曲了吧?而“海阔天空”这个词,是唐代僧人玄览的诗句“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的缩写。
灰头土面
这个成语和《庄子》中的呆若木鸡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本指的是菩萨为度化众生而随机应现各种混同凡俗的化身。出自《碧岩录》卷五:“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自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
生老病死
佛教以生、老、病、死为人生所要经历的苦痛。 《百喻经·治秃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
电光火石
应写作“电光石火”,即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出自《五灯会元》:“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比喻事物瞬息即逝,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叶落归根
出自《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日。’”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没有变,还是事物有一定的归宿的意思。
手忙脚乱
出自《五灯会元·临济宗·镇州大悲和尚》:“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很显然,在这里,“手忙脚乱”是禅宗机锋的一种回答方式。当我们梳理这些来自佛教的成语时,会发现大量的成语都出自记录禅宗语录的《五灯会元》和《景德传灯录》二书。理论上要明心见性,但往往以一种令人费琢磨的方式给出他的答案。比如,既然已经进入了大悲境,又如何会手忙脚乱呢?此答语颇难理解。禅宗有极强的神秘主义倾向,这一倾向应予以分析甄别。
不过这么晦涩难懂的一段禅宗对话,却并没有影响“手忙脚乱”这个词成为我们最常使用的成语之一。
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是哪“五体”?双肘、双膝及头一起着地称为“五体投地”。原为古代印度表示虔敬的行礼方式,佛教沿用。《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
心心相印
佛教禅宗语。谓不依赖言语,以心互相印证。出自《黄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女大十八变
语出《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原指龙女通神善变,并不是女子长到十八岁就变化大的意思,后者显然是普通人误解误用了这个词了。
家贼难防
又是禅宗语,出自《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
这里的贼,可不是我们以为的普通小偷,或者我们家庭里的某个人,而是身体的内贼。佛教有“六贼”之说,即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根的贪欲,故称之为“家贼”。
这个问题就出现在《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在《西游记》这一回,写这六贼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一看这些名字我们就知道他们只是佛教“六贼”的人格化表现而已。
所以孙悟空并没有杀什么人,他打死的只是心中的杂念;而孙悟空,当然也不存在,亦不过是每个人心中的那只意马心猿而已。所谓一切空毕竟空,四大皆空,方能悟空。
还有天花乱坠、心花怒放、千差万别、不知不觉、口吐莲花、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彻大悟、三头六臂、十恶不赦、心猿意马、水涨船高、水乳交融、前因后果、一尘不染、心无挂碍、味同嚼蜡、空中楼阁、现身说法、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借花献佛、鹦鹉学舌、镜花水月、聚沙成塔、森罗万象、醍醐灌顶、隔靴搔痒、独一无二、回光返照、脚踏实地、七上八下、灰飞烟灭等等,都出自佛教,实在太多,不能一一列举,亦可见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
:百科小知识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
唯我独尊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唯有”与“惟有”(杜老师语文信箱)
杜老师:
某媒体刊文:“惟有牢记使命、拼搏进取,才能……”请问其中的“惟有”用得是否妥当?谢谢。
山东读者 柯女士
柯女士:
“唯有”跟“惟有”都表示“只有”,读音相同,是一组异形词。《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推荐使用“唯有”。例如:
(1)唯有努力,才能进步。
(2)唯有将心比心,才能赢得真心。
(3)唯有弃旧图新,才有光明前途。
(4)唯有谦虚谨慎,才能不断进步。
(5)唯有齐心协力,才能渡过难关。
另外,在《新华字典》及《新编学生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版)的单字举例中,都只有“唯有”而无“惟有”。因此,“惟有牢记使命……”宜写成“唯有牢记使命……”
表示“单”“只”的意思,过去“唯”与“惟”常通用。现今,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的引导下,在词语中充当语素体现“单”“只”等意思时,一般用“唯”不用“惟”。“唯有”之外,再如“唯独”“唯恐”“唯美”“唯其”“唯物”“唯心”“唯一”“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我独尊”等词语中也宜用“唯”不宜用“惟”。
“惟”现在用得比较少,在常见词语中,有两个词语用到“惟”。一个是“惟妙惟肖”。例如:
(1)这幅画把儿童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2)《红楼梦》对王熙凤的描绘惟妙惟肖,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凤姐。
(3)他讲故事时,把其中人物的语气、神态学得惟妙惟肖。
(4)这位演员的口技表演可谓惟妙惟肖,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惟妙惟肖”的意思是“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其中的“惟”是语气助词,“妙”表“精妙”。“肖”是“相像”的意思,读四声xiào,不读一声xiāo。
另一个是“不惟”。例如:
(1)如此行事不惟无益,亦有害。
(2)听之不惟悦耳,且引人浮想联翩。
(3)此举不惟惠及百姓,而且利于国家。
(4)天气转暖,庭院里不惟淡紫的二月兰盛开,绯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也渐次绽放。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惟”是连词,表示递进的语意,相当于“不但”,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
《语言文字》原主编杜永道
唯我独尊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第12课 神佛有关成语
1:【極楽浄土】“ごくらく じょうど”
意思:具体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无忧无虑,没有痛苦的理想世界。
2:【唯我独尊】“ゆいが どくそん”
意思:在这世上,只有自己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陶醉在自我的伟大之中。
3:【大願成就】“たいがん じょうじゅ”
意思:实现自己的大愿望
4:【心願成就】“しんがん じょうじゅ”
意思:拜托神佛实现心中的愿望
5:【他力本願】“たりき ほんがん”
意思:不靠自己努力,靠别人的力量实现愿望
6:【阿弥陀仏】“あみ だぶつ”
唯我独尊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孤、寡人、朕,予一人,古代帝王的自称都有什么讲究?
古装剧中,常看到各个朝代的帝王,有的自称“朕”、有的自称“寡人”,还有自称“孤”。这些自称的差别在哪里?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最早的天子自称“予一人”上古时代之前,也就是三皇五帝那个时期,中华文明刚刚进入农耕社会,对于最高统治者如何自称,已经没有考据。
三皇五帝如何自称,史书没有记载。
到了上古时代,也就是夏商周时代,天下的最高统治者还没有成为皇帝,也只是称王。史书记载也是以“王”或者“天子”来称呼。这个时候,天子自称为“予一人”。
《书·汤诰》:“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这记载的就是商汤王大败夏桀后对前来朝贺的各方诸侯的一次讲话,大意是:你们所有人都认真听我说…你们诸侯有过失,原因都在于我;我有过失,不会连及你们诸侯。
商汤自称“予一人”,这是上古时代天子的自称。
为什么叫“予一人”呢?《礼记?曲礼下》解释说: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天子治理天下,负责接见诸侯朝拜、分封职务、安排政事、评功论赏,最天下权力最大的就“我一个”,所以称“予一人”。
“孤”和“寡人”的区别“孤”和“寡人”都是古代君王的自称,但二者还是稍有区别,后世的君王诸侯使用习惯也不相同。
“孤”,最早诸侯的谦称,秦汉以后演变成了帝王的专称,一般是一些还未大一统的帝王会使用孤。
最早,寡人并不特指君王。
“寡人”,最开始的时候并不特指君王。上古时代,诸侯、士大夫等都可自称寡人;连诸侯夫人也可自称寡人。
先君之思,以勗寡人。-《国风.邶风.燕燕》
记载的就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寡人。
春秋战国时期,“寡人”逐渐变为强大诸侯专用;而较弱的诸侯则自称“孤”。
“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礼记·玉藻》
不过到了汉末三国的时候,魏蜀吴君主虽然纷纷称帝,但还是自称“孤”比较多。而南北朝的时候,诸侯王又自称“寡人”居多。
楚武王熊通,僭越称王。但也只敢自称“不榖”。
当然春秋战国的时候也有个异类,《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武王自恃国力强盛,僭越称王,但不敢用“予一人”这样的天子称谓来自称,只好降一格,用了“不榖”这个自称,意思自己是诸侯之首。
“朕”,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享的自称朕字最早并非特指皇帝,而是一个用来表示自称的字,《尔雅》中记载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像:吾、台、余、予、我、卬等等。
像《离骚》里就写到“朕皇考曰伯庸”,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我的爸爸叫伯庸。这里的“朕”就是我的意思。
秦始皇开始,“朕”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直到秦始皇26年,众臣上奏: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
所以,秦始皇开始自称为“朕”,后世帝王基本上就沿用这一“自称”了。
不管是“予一人”、“朕”、“孤”、“寡人”,都含有独一无二,唯我独尊的意思,也都含有那么一点自谦的含义,当然这种自谦是对于“天”而言。这也是彰显帝王受命于天的一种形式吧。
花絮我的夫人最近清宫剧看多了,动不动就对我说“本宫咋地咋地…”。
我只能给她科普一下,“本宫”一般是一宫之主对外对下的自称,而妃子对于她的老公,只能自称“妾”、“贱妾”、“婢妾”…
然后某人的脸色就不太好了…
唯我独尊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释迦牟尼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写作不易,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句话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甚至可能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尤其是对那些佛教故事有些了解的人,估计每次听到这句话都忍不住微微一笑——这不是经典的“唯我独尊”的那一位,释迦牟尼佛吗?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充满了霸气侧漏,仿佛佛陀在说:“大家好,我就是世界的中心,谁敢不服?”有些人甚至会觉得,佛陀是不是也有点太过于“自信”了。毕竟“唯我独尊”在我们现代人的语境中,多少带点自高自大的意味,似乎在说“我最牛逼,谁敢不服?”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佛陀自己想要“称霸”世界,摆个架子来显示自己的至高无上呢?答案是否定的。
想要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挖掘背后的真意。不要被字面意思给蒙蔽了眼睛——这个“唯我独尊”可没有那么简单,背后还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释迦牟尼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如果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句话让大家觉得释迦牟尼佛有点“炫耀”,那真是误解了他。当年,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传说中的情景可是极其神奇——他一出生就能站立,周围还开出了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意味深长地说出了这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很多人看了可能会觉得,“哇,这也太自信了吧,佛陀是不是在炫耀自己比天还高,比地还尊呢?”
其实,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佛教经典《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里描述了这段情节。释迦牟尼的出生不光是物理意义上的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这段描述传达了佛教的核心教义——所有众生都有佛性,所有众生内心的智慧和觉悟是平等的,皆能成佛。
那时,佛陀的一举一动都带着象征意义。他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非在说自己个人至高无上,而是通过这一表态,告诉世人:每一个众生都拥有可以觉悟、成佛的佛性,每一个众生内在的本性都是最尊贵的。
误解的:“唯我独尊”的词义变迁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而“唯我独尊”这句话的含义,也随着时代的不同逐渐发生了转变。最早,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佛陀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代表的是一种超越一切的智慧和觉悟——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称霸”或者“自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这句话逐渐被一些人误解。
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唯我独尊”这句话的含义开始带有贬义,许多人理解为某个个体的极端自高自大,甚至有些人用它来形容那些极端自恋的人,或者那些以“唯我独尊”为表现形式的独裁者、权力至上的人物。
甚至在现代语境下,这个词语给人的印象已经和自傲、目空一切的狂妄紧密挂钩了。这种误解,恰恰就是因为大家没有把佛教的背景与哲学融入其中。如果将其放回佛教原教义的语境,释迦牟尼说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其实是强调每个众生的佛性是平等、尊贵的。
佛陀并不是在炫耀自己有多伟大,而是在提醒世人,所有人内心的觉悟、智慧、佛性才是最珍贵的。
“我”与“尊”的深层含义要真正理解佛陀的这句话,首先要清楚这里的“我”到底指谁。在佛教中,“我”并不是指释迦牟尼佛的个体,而是指所有的众生。
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众生平等”,即每一个生命都具备成佛的潜质,都有能力通过修行达到觉悟。佛教认为,所有生命的本性(即“佛性”)在内涵上是平等的,所有众生都具有和佛陀相同的内在智慧和觉悟潜能。
而这里的“尊”也并非指世俗意义上的尊贵、权力、地位。佛教中的“尊”是指每个众生所具备的佛性——这种佛性是每一个生命体固有的、无可取代的,具备的智慧和觉悟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个众生的佛性在平等性和尊贵性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所以,佛陀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是在强调每个众生都同样具备最尊贵的内在价值,而非强调自己超越他人。
从佛教哲学看“唯我独尊”的内涵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唯我独尊”是佛教哲学的一部分,体现的是佛教关于生命平等和佛性普遍存在的理念。佛教不强调个人的独尊,而是倡导众生的平等和每个生命本身所具备的觉悟潜能。
在佛教的视角下,这种“尊”并非世俗的权力和地位的尊贵,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内心深处的那份无上的智慧和觉悟潜力。这种智慧和觉悟,不分贵贱、无关身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触及。
所以,释迦牟尼佛的这句话,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高贵,而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内心的修行和觉悟,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和觉悟,最终成佛。这也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人人皆可成佛,只要觉悟自己的内心,发现那份属于自己的佛性。
结语通过对“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句话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的这一宣言,并非想要宣扬自己的至尊地位,而是要强调每一个众生都拥有尊贵的佛性,都有可能通过修行达到觉悟和解脱。
这不仅是对个人内心力量的肯定,也是对生命平等和普遍觉悟的倡导。释迦牟尼佛的“唯我独尊”,并不是一种世俗的称霸,而是一种对生命内在智慧和觉悟潜力的深刻认同。
参考资料:惟我独尊:原意并非妄自尊大丨成语与佛教文化 大公佛教 2023-02-16
唯我独尊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唯我独尊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