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推荐文章1:佛教中国化视角下的四大名山信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景天星


  佛教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中华大地传承两千年左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成功融入中国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是分不开的。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或模式,比如,隋唐时期形成的八大宗派被认为是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典型;又如,明清时期,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四大名山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指的是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四大名山信仰,不论是从历史演变来看,还是从理论结构、社会影响来看,都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化”特色,在当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演变来看,作为整体的“四大名山”是在长时段的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已经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唐初,五台山就已出现了第一部志书《古清凉传》。唐代还最终将《华严经》中的“清凉山”指认为山西五台山,五台山遂成为华严道场、文殊道场。此后不久,因为《华严经》尊崇文殊和普贤的原因,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便和作为普贤道场的峨眉山开始融合,如唐代的华严大师澄观法师“大历十一年(776)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直到宋代,依然将五台、峨眉“两山”并称为“名山”,并受到皇帝的关注。不过,宋代也有将庐山、天台山与峨眉、五台并称的。而在元代的时候,与五台、峨眉并称的又是河南的伏牛山、少室山。相比之下,从唐代到明末,三大名山的出现似乎更为频繁,只是唐宋时期并非特指。明末,三大名山开始有了“特指”,普陀山开始与峨眉山、五台山并称,协同发展。明谢廷谅撰《三大士殿》曰:“普贤肇峨眉,示迹惟西方。文殊现五台,台殿俱清凉。猗与观世音,普陀实吾乡。胡为三大士,鼎足偕兹堂。”其中明确指出“三大士”及其居住道场,即普贤肇峨眉、文殊现五台、观世音在普陀。九华山最晚进入四大名山体系。明万历年间,开始出现“四大名山”。从清初开始,四大名山开始趋于稳定。此后,晚清乾陀所校定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中,四大名山进入叩钟偈。民国时期,印光大师修订了《四大名山志》。可见,四大名山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中国化的过程。


  从理论结构来看,四大名山支撑了菩萨信仰所表征的中国化了的大乘佛教理论体系。四大名山中,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表征大智,峨眉山的普贤菩萨表征大行,普陀山的观音菩萨表征大悲,九华山的地藏菩萨表征大愿。关于这四大理念,在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提交的论文中,肖黎民先生认为:“大乘佛教的内在精神由四个方面构成,即:悲、智、愿、行。四者共同形成了完整一体的佛的精神。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无愿不成悲,无悲不为智,无智难以行。这里,‘愿’即发菩提心,这是成就佛菩萨的首要环节;‘悲’即慈悲,拔众生苦为悲,与众生乐为慈,最后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家的根本精神;‘智’即般若,这是成就佛菩萨的关键所在;‘行’可通俗地解释为将愿、悲、智付诸于普度众生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精神全部的落脚点。这四者其实不能分开,它们是四而一、一而四的关系。所有的佛、菩萨都体现了这四种精神,所谓菩萨‘四德’,指的就是这四个方面。”悲、智、愿、行这四大理念是适应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精神,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精神的高度凝练。


  从社会影响来看,四大名山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以来佛教深入民间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四大名山信仰已成为明清以后佛教信仰中国化的重要代表。日本学者中村元认为,以公元10世纪的晚唐、五代为节点,此前的一千年为中国佛教前期;此后直至20世纪晚清时期的一千年为后期,他认为中国佛教的后期,大致是宋元明清时期,为渐次衰落的一千年。但李四龙教授认为,北宋以后虽然佛教义学发展缓慢,但民俗佛教却蓬勃发展,在此一千年,“佛教与中国民间社会血肉相连”,这一千年不应当以“衰落”来形容,“因为这才是真正影响中国民间社会生活世界的一千年佛教史”。在宋元明清这一千年,佛教成为真正影响或组成民间信仰以及民间社会生活的一股力量,以至于人们“日用而不知”。佛教深入民间社会,影响民俗生活,主要表现为朝山进香、许愿还愿、吃素念佛等,与此同时,具有佛教色彩的民俗节日也开始盛行,经忏法会也日益流行。这些活动都需要具有较大空间的场所,四大名山信仰应运而生,迅速崛起,成为民俗佛教的重要载体。在空间分布上,四大名山分布于中国北方、西方、东方以及东南方,是民俗佛教在各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重要代表。如果脱离开四大名山信仰来谈明清佛教,那么明清佛教是不完整的,因为这是明清时期民俗佛教的重要代表,如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圣凯法师所说,“‘四大名山’的形成,是中国佛教信仰具有标志性的现象,是佛教信仰中国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结果。‘四大名山’的信仰形态,是民众信仰方式的表现,是善男信女表达宗教感情的朝拜地,是佛教文化的最生动体现。”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推荐文章2:为什么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五台山的积雪


  要问中国哪里最清凉,山西五台山肯定是许多人脑中最快闪过的地名之一。


  台山又称清凉山,作为“华北屋脊”,纬度虽与北京大致相同,气候特征却和东北大兴安岭相近,自古是避暑圣地。它还是文殊菩萨道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清凉”在佛教话语中有了无烦恼之意,夏日来五台山,真真是“身心俱凉”。


清凉山为什么那么凉?

  地传说中,五台山最初其实热得不行,文殊菩萨从东海龙宫“借”来一块本来是龙王、龙子布雨后避暑的“歇龙石”,从此才改善了五台山的气候环境,成为了清凉之山。今天在五台山清凉寺,依然保存着那块传说中的歇龙石,巨石重约60吨,烈日下依然冰凉如水。


  歇龙石真是从海里来的?科学家说,还真是!


  清凉寺里的歇龙石


  歇龙石的本质是一块有25亿年历史的变质砾岩。早期地球上汪洋一片,五台山是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破解石头上古老的地层密码,可以看见每次海侵与升降的痕迹。歇龙石的成分主要是石英岩、片麻岩等,热容量大,触感也就凉凉。这样的石头,在五台山北坡、中台、西台等地,还能找到不少。


  说还有下文,石头借走后,龙王五子前来闹事,龙尾扫平了山尖,把“五峰”变成了“五台”——五个台地。“五台”上山石散落,被当地人称作“龙翻石”。龙子被菩萨收服,现今台怀镇五爷庙里供奉的“五爷”便是,成了山里有求必应的保护神


  五爷庙外,香烟缭绕。摄影


  台山真是从五峰山来的?科学家又说了,真是!


  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形成于6000万年前,在冰河时代的冻胀、热融和风蚀下,山顶岩石碎裂,山峰钝化成台。宛如石海的龙翻石便是冰缘地貌的表现之一。明代徐霞客游五台,记“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是人类对这种地貌最早的描述。


  在五台山,各种冰缘地貌类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意义,不光是龙翻石,热融湖被认为是文殊菩萨布道传教的“龙池”;佛教徒还利用石海、石环和石网等冰缘地貌产生的碎石,堆码成石塔祈福,形成了朝台路上独特的风景。


  五台山冰缘地貌


  古人之所以极力强调“清凉”的地理特征,不是没有道理的。晋译《华严经》中记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要证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首先得证明五台山是清凉山。


  既然是清凉山,那必须要清凉啊!


从鲁智深到顺治帝:五台山如何成为出家首选?

  五台山黛螺顶,人间祈福的烟火反倒让这里更像仙境。摄影/自贡的黄师傅


  ▲ 五台山黛螺顶,人间祈福的烟火反倒让这里更像仙境。摄影/自贡的黄师傅


  民间故事里,五台山绝对是主人公出家的首选之地:《水浒传》的鲁智深,《杨家将》的杨五郎,清代更是传说顺治皇帝出家五台。三千烦恼丝,一朝出家,头顶清凉,心里清凉。


  然而,佛教圣地却不是一天建成的,前面那位“五爷”明显就是“乱入”佛界的民间神祇。古书上甚至说,“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似乎最早还是道家的福地。十六国时期,佛教传入五台山,名山之路这才起步


  菩萨顶的五台圣境牌坊。摄影/陈彦


  在唐代翻译的经典中,又有文殊道场在大振那国(指中国)五顶山的记载。唐代国师澄观根据亲身考察,结合清凉、五顶两项关键描述,最终认定文殊道场即在五台山。此后历代帝王不断有碑文诏书“钦定”,五台山的地位变得不可动摇。


  为什么五台山偏偏在大唐崛起?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五台山与之临近,皇帝们自是觉得承蒙庇佑。而此时的大唐辉煌灿烂,站在世界中心,宗教上也需要一个本土的世界中心,于是便有了现今世界佛教五大圣地里唯一不在古印度的外国圣地——五台山。


  唐代的五台山,不仅国内朝拜者不绝,也不乏来自西域、朝鲜、日本的外国人。就连相关图像也成了爆款,吐蕃赞普曾上书向长安求《五台山图》,西北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绘有五台山的地理与胜迹。


  时人们在五台山朝圣,是要巡礼五个台的。五台中,东台供聪明文殊、南台供智慧文殊、西台供狮子文殊、北台供无垢文殊、中台供孺童文殊。后人图省力,把这五种法像集中塑在黛螺顶,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称为“小朝台”,而传统朝拜五台则被称为“大朝台”。


  大朝台全程50余公里,得走2-3天,如今也是户外爱好者的最爱。历史上“五台”的具体位置曾发生过变化,比如现在的中台最早是南台,北台最早是中台。这种变化反应出唐人对五台山地理空间认识加深,但根本原因还是五台山根本不止五个台嘛!


  朝台的僧人


  五台山的影响力有多大?搜搜那些同名的的五台山就知道了。河北蔚县的小五台是契丹人在辽国境内设立的佛教中心;唐代时新罗僧人慈藏在长白山(白头山)余脉寻得一处五台山,在今韩国江原道;日本京都爱宕山有一座释迦堂,山门上也挂着“五台山清凉寺”的匾额,有趣的是,与它东西相对的比叡山,则是模仿自另一座中国佛教圣地——天台山。朝圣不够,还要仿制,无非是都想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吧。


  如今的中台,这风、这水,想想就凉快。摄影/王牧


  五台山的影响力有多大?搜搜那些同名的的五台山就知道了。河北蔚县的小五台是契丹人在辽国境内设立的佛教中心;唐代时新罗僧人慈藏在长白山(白头山)余脉寻得一处五台山,在今韩国江原道;日本京都爱宕山有一座释迦堂,山门上也挂着“五台山清凉寺”的匾额,有趣的是,与它东西相对的比叡山,则是模仿自另一座中国佛教圣地——天台山。朝圣不够,还要仿制,无非是都想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吧。


  金光闪闪的显通寺。摄影/王牧


  而在中国,信众们也开始了新一轮“佛教地理大发现”,北宋峨眉山佛教逐渐兴盛,明清时普陀山、九华山先后崛起,最终形成了“四大名山”的格局。


仿佛到了凉凉的青藏高原?不是错觉!

  五台山为何有种小西藏的感觉?


  首先当然还是可以从自然地理上来解释,五台山的五个台顶海拔均在2485米以上,台怀盆地的海拔也有1600-1800米,堪称高原。广泛见于青藏高原的冰缘地貌,在华北却是五台独有。


  人文方面更加明显。大白塔是五台山最吸引眼光的地标,为元代时尼泊尔人阿尼哥所设计,外形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相似,却足足大了几倍。五台山有不少喇嘛庙,藏式装潢、藏式塑像,还能看到像金刚舞这般极具藏地色彩的宗教仪式。


  ▲ 藏传佛教僧侣正聚精会神地诵读着经典。摄影/李雄


  身着红衣的喇嘛们往来不绝,倒不尽是本地的,更有从青藏、内蒙过来朝圣的僧人。


  藏传佛教进入五台山,起源于元代国师八思巴来到五台山巡礼修行,他的弟子在五台山建立了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寿宁寺。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兴起,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传为文殊化身,又转世五台,进一步奠定了五台山在蒙藏地区信众心中的地位。


  此后,藏传佛教寺庙不断增加,甚至清代康熙皇帝曾下令将十座寺庙改为黄庙。五台山成为了汉族与蒙、藏、满等民族共同的圣地,景观面貌也呈现出很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五台山北接内蒙古高原、南临汾河谷地,地处农牧交错带的独特区位特质充分显现。每年夏天,晋蒙商道上朝拜者赶牛牵羊,驱驼载酒,络绎不绝,甚至形成了蒙汉间的互市贸易。蒙古族相信埋在五台山会得到最好的转世,不少朝山者背负着亲人的骨灰而来。


  藏传佛教信众朝山


  元明清都是定都北京的大一统王朝,五台山离京师近,皇帝们来朝山的不少,单康熙就来了五次,坊间传言说他是来看望出家的父皇顺治的。皇帝做事可没有那么单纯,对五台山的崇奉,其实有着连络蒙藏同胞、维持边疆稳定的战略意义。因而五台山在此三朝持续繁荣,不少寺院都拥有皇家背景。


离大唐最近的地方竟然在五台?

  五台山作为香火旺盛的信仰中心,庙宇被信众、富商、皇家出资翻新、重修了无数次,今日所见,主要是明清以后的面貌。而在游人罕至的西南方向,却隐藏着两座来自大唐的木构建筑,历经千年,金刚不坏,堪称奇迹。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关野贞曾宣称中国已无千年以上的木建筑,要看得去日本。这一判断,建立在日本与西方学者数十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却因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遭到颠覆。发现者是鼎鼎有名的一代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五台山佛光寺


  这是中国建筑史上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实关野贞的书里已经收录了同事所摄的佛光寺图,却因为判断失误与发现唐寺失之交臂。1937年7月5日,林徽因因患远视,望见佛光寺东大殿梁上“女弟子宁公遇”字样,与殿前石幢比对,正是857年重建佛光寺时的施主,可以断定大殿为唐物。当电从山西发至北京,已是7日,卢沟桥事变,硝烟起了


  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发育于汉,成熟并呈豪劲于唐,臻于完美醇和于宋,明后衰老羁直。何谓“豪劲”?佛光寺东大殿斗拱雄大,断面尺寸是晚清斗拱的十倍,而殿檐探出达3.96米,后无来者。在梁思成看来,这种建筑结构的受力关系,充满“结构理性主义”的美感,正是唐代建筑的典范。


  记载着宁公遇名字的经幢 摄影/Face


  佛光寺对梁思成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当时中国发现的第一座唐代木建筑,还在于它作为唐代殿堂式高规格建筑,蕴含着梁思成对“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的抱负。此前梁思成修改“国博”的设计,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参照了大同华严寺大殿(辽代),如果早几年发现佛光寺,原型肯定会不同。


  建国后,在佛光寺不远处,又发现了建于782年的南禅寺,比佛光寺东大殿还古老,为亚洲最古的木建筑。这是一座村庙,规格略低,却简洁有力,反映出唐代艺术的普遍高度。寺院掩映在农田与树林中,别有一种禅境,无疑是天底下最牛的村庙。


  南禅寺 摄影/Face


  今人想要感受大唐,或许首先想到的是去西安,而五台山这两座唐寺,却带来了更具沉浸感的体验。木结构是中国建筑的灵魂,木头会呼吸,所以千余年间历经8次有记录的五级以上地震而屹立不倒。


  两殿内各有唐代壁画、塑像甚至唐代游客涂鸦。唐塑尤为难得,全国小一半的唐塑都在这两座殿内。佛像、菩萨、天王、力士……颇有人情味的是,佛光寺大殿的角落里还有那位女施主宁公遇和筹钱建寺和尚的小像,那是大唐的温度。


  佛光寺唐代塑像


  五台山是个神奇的地方,无论你是爱自然户外、爱历史文化、或是抱着信仰之心,都可以获得受用不尽的清凉。现在就去五台山吧,别等五一、十一!那时五台山已是“清凉”变“冰凉”——除非打算吃苦修行的,那倒是正好。


  - END -


  文丨Face


  图编 | 袁千禧


  设计丨Q年


  特别鸣谢|《中华遗产》杂志社


  参考资料


  崔正森《五台山佛教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李晓光《五台山的造化》


  胥勤勉,林晓辉《五台山地貌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陈金华《东亚佛教中的“边地情结”:论圣地及祖谱的建构》


  圣凯《明清佛教“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


  赵改萍《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及影响》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王骏阳《“历史的”与“非历史的”——80年后再看佛光寺》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推荐文章3:诗词吟咏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李文朝


  序曰:佛教传入中国一千多年来,已经融入包容并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诗词吟咏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以彰显中华文化之包容博大。


  一 高阳台·山西五台山


  五柱擎天,高台拔地,清凉佛国仙山。共处齐尊,青黄庙宇同檐。太行北岳连灵脉,大陆基、地貌奇观。举惊眸、草甸凌霄,瓦舍云缠。


  皇封御赐多禅院,有文殊道场,紫气晴岚。灵鹫飞来,显通宝刹招贤。碧山塔院罗睺寺,石牌坊、活现龙盘。越千年、香火绵延,历览人间。


  二 水龙吟·安徽九华山


  东南九子凌空,争穿云表青峰起。危崖拔地,芙蓉出水,雄奇秀异。南接黄山,北邻天柱,华光无际。赏松涛峡谷,渊潭瀑涧,溪流趣,清新气。


  地藏禅林群寺,闪灵辉,众生纷至。莲花佛国,肉身金殿,祈迎祥祉。楚越仙台,墨家骚客,寄情联谊。望平湖浩渺,心融胜境,畅登临意。


  三 浙江普陀山


  观音不肯去东瀛,留在普陀怜众生。


  佛顶天灯驱晦暗,龙湾潮洞启昌明。


  巉岩高耸山门险,圣殿重开道场宁。


  万里千秋诚信客,朝阳涌日新晴。


  四 四川峨眉山


  云海苍茫露黛青,蛾眉一抹显娉婷。


  象池夜月空幽寂,金顶祥光广照明。


  白水秋风尘落地,洪椿晓雨羽飘零。①


  普贤禅境临仙界,秀甲神州育万灵。


  (注①:”象池夜月”、“金顶祥光”、“白水秋风”、“洪椿晓雨”,作为特色景点,均为“峨眉十景”之一。)


  往期回顾:


  诗咏中国道教“四大名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推荐文章4:国内人气最旺的十大宗教名山排名来了,你去过几个?

  自古以来,中国名山和宗教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宗教文化载体的寺庙道观,也喜欢建于名山之巅,因为那里远离喧嚣凡尘,环境清幽,更能静心修身、参禅悟道,到这些底蕴丰富的宗教名山游览祈福也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下面这十大人气最旺的宗教名山,你去过几个?


  一、五台山


  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称为佛教第一圣地,也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素有金五台之称,2009年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五台山佛教文化悠久。寺庙始建于汉朝,到了唐代,因文殊信仰盛极一时,五台山也达到历史上的鼎盛,寺院一度多达360多座。清以后,随着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呈现了藏汉佛教一体、青黄二庙共集一山的盛况。


  五台山寺庙众多,规模宏大,至今仍保存有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殊像寺、佛光寺等20多座古寺,其中以建于北魏时期的塔院寺最为著名,院中的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据传寺中的文殊塔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发舍利。


  五台山供奉的文殊菩萨掌管智慧,所以每年有无数游人到这里祈福,求取学业、事业,据说求学最灵验的十大寺庙有三座在五台山,其中尤以五爷庙最为著名,也是五台香火最盛的一个,香火多到能把诺大的香炉烧化。


  每逢初一、十五和每年的四月初四文殊菩萨生日,前来五台山的人更是人山人海。五台山最高峰海拔3058米,有华北屋脊之称,这里也是夏季的最佳避暑胜地。


  二、普陀山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普陀山海拔虽然只有286米,但作为观音菩萨道场,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于秦,唐朝已成佛教中心,后经历代兴建,鼎盛时全山有四大寺、一百多禅院,僧众达四千多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观世音菩萨也被称为送子娘娘,素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闻名,其形象不但深入人心,而且据说很灵验,相传舟山群岛过去常受台风侵袭,自竖起南海观音后,连台风都擦边而过,更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普陀山自古香火旺盛,每年很多游人漂洋过海到这里求子求平安、朝拜祈福。尤其到了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天,更是朝拜者众,每天游客达四五万人,一时间人山人海、香烟缭绕,呈现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普陀山地处浙江舟山群岛,这里不仅是佛国圣地,而且山似苍龙卧海,海天辽阔,风光旖旎,明代就有“普陀十二景”之说,每年7、8、9三个月是最佳旅游季节。


  三、峨眉山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因这里的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峨眉天下秀”之称,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峨眉山佛教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这里汉代即有佛寺,晋代修普贤寺,由此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历经一千多年,现存国寺、华藏寺、万年寺、清音阁等寺庙30处,建筑面积约10万平米,还保存有大批珍贵的佛教文物。


  峨眉山供奉的普贤菩萨既有誓愿,又能身体力行去实践,因此吸引了很多求事业、求姻缘的人前来朝拜,造就了它千年香火不断、游人不绝的强大魅力。


  峨眉山香火最盛的要数万年寺,每逢农历二月二十一日的普贤诞辰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众信到这里虔诚礼拜,祈求天下平安昌顺,以此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


  在中国诸多宗教名山中,峨眉山不仅人文气息浓厚,自然风光也极富特色,一年四季风景各不相同,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色彩斑斓,看层林尽染,冬天的雪景更令人震撼,这里的云海、日出、佛光、圣灯,更令人震撼,是国家5A级景区,四川旅行的热门目的地。


  四、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池州,相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这里的佛教虽起步稍晚,寺庙始建于唐朝末年,但自唐以后,寺院日增,僧众云集,历代高僧辈出,香火之盛甲于天下,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是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九华山供奉的地藏菩萨虽说是菩萨当中名气最小的一位,但以大孝、大愿著称,据说一切众生所求皆能如愿,所以千百年来香火旺盛,现在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游人来此祈福,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的地藏菩萨生日,朝拜者更是络绎不绝。


  月身宝殿是九华山最有特色的寺院,这里的历代高僧,圆寂后能一直不腐,堪称神奇,如今仍有5尊可供游客参观,可顺时针绕着佛塔祈福,这里也是游览九华山的必到之地。


  九华山群峰竞秀,怪石林立,美不胜收,是兼具自然与人文胜景的山岳型风景区、国家5A级景区,素有“秀甲江南”之誉,陶渊明、李白、杜牧、王安石等历代文人曾写下无数赞美的不朽诗篇。


  五、武当山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古时就有"方圆八百里"之称,现在面积达三百多平方公里。作为道教第一名山,这里不仅有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还有气势磅礴的自然风景,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是我国建筑艺术的一座宝库,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在明朝朱棣当朝达到顶峰,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相当于把一个缩小版的紫禁城搬到了山上,其建筑规模远超天下名山,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武当山是玄天真武大帝的道场,民间称之为荡魔天尊,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可以驱魔辟邪、保佑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因此武当山千百年来香火鼎盛,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真武生日,更是香火鼎盛。


  武当山重要打卡点除了金顶、紫霄宫外,还有南岩宫,一座建于元代的古老道观,位于悬崖之上,被称为"天下第一香"的龙头香就在这里,一个雕龙石梁尽头有一香炉,香炉下是万丈深渊,上香者要爬过狭窄石梁,自古以来坠崖的上香者不计其数,如今只能参观不能上香。


  六、衡山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衡阳市,为中国五岳之一,是中国著名的道佛两教圣地,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传承。东汉末期伊始,道家和佛教开始陆续进入南岳,唐代均达到鼎盛,现有寺庙庵观达200多处,每年接待游人1300多万人,是接待游人香客最多的宗教名山之一。


  衡山的山神就是民间信仰和传说中的火神祝融,被尊称为南岳圣帝。道教的36洞天、72福地中有4处位于衡山,佛祖有两颗真身舍利就藏于衡山南台寺的金刚舍利塔中。


  衡山是中国五岳之寿山,历来为祈福、求寿之圣地,民间所说的“寿比南山不老松”那个南山,就是指衡山,这里的很多寺庙道观,如万寿宫、寿宁宫、寿佛殿、延寿亭等寿文化遗迹无处不在,所以每年吸引了数百万香客来衡山祈福上香,祈愿健康长寿。


  衡山香火最盛处莫过于南岳大庙,这里周围红墙、角楼高耸,规模宏大,颇似北京故宫风貌,有“江南第一庙”之称,是历朝帝王祭祀与民间朝圣的重要场所,常年香火不息,尤其每年八月初一的南岳圣帝生日前后,烧香后的香灰都要用铲车清理,香火之盛可见一斑。


  七、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都江堰市,自古以山色清幽著称,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这里海拔1260米的青城最高峰彭祖峰的绝顶上,矗立着老君阁,这里供奉的就是被称为道教鼻祖的太上老君。


  青城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起步于西汉,东汉成为道教名山,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成为当时的国教,青城山也步入鼎盛时期,高道辈出,道观达70余处,历经1800 年,如今还完好保存了十余处道观和大量的道教文物古迹。


  青城山作为道教发源地,宫观林立,这里的宫观除了供奉太上老君,还有真武大帝、东岳大帝、张三丰等,每年有无数的香客游人到这里游览、祈福,其中上清宫、普照寺、天师洞、建福宫、全真观等都是青城山香火最旺的道观。


  青城山群峰环绕、林木葱翠,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四川夏天有名的避暑胜地,国家5A级景区,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标题:中国佛教四大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