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推荐文章1: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桥底下开起“演奏会”,有人嫌弃太吵了!你怎么看

  钱江晚·小时新闻记者 黄伟芬 文/摄


  最近,有用户在小时新闻客户端帮帮团留言:哎哟,西湖文化广场大桥底下,每天早晚都有好几个人在那里吹萨克斯,真吵啊。周围是沿河公园。很多人去散步锻炼的,桥下阴凉刚好可以乘凉聊天。“他们吹那么大声,声音经桥下特殊空间放大后,连上前劝说的喊话都被盖过了,真的太吵了。”


  1】十几个人在练习各种乐器


  今天(8月1日)上午9点左右,小时新闻记者来到这里,在广场上一时还真没听见声音,顺着运河游步道走近才听见这份热闹。


  难怪也有市民说,我住河对面,觉得还挺好听的,应该是附近的人会觉得吵吧。


  大桥下,大概有十几个人带着“装备”在这里集合,大多数人带着萨克斯,也有一两个人在练习黑管或者小号。


  大家三三两两各自练习互不干扰,偶尔停下来互相交流切磋一下。


  运河的风吹来很舒服,这也是叔叔阿姨们把这里当成“根据地”的原因之一。他们说这里不管晴天还是下雨都不影响练习。大概七八年前,第一位演奏者在这里开始吹奏之后,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他们大多数已经退休,七十多岁在这里年纪不算大,最大的一位爷爷今年已经89岁。


  “我是2014年开始学的,现在已经7年了。”其实在学习萨克斯之前,周叔叔说自己玩轮滑,“后来年纪大了,看到他们在练萨克斯觉得也挺的,就开始了。”


  周叔叔退休后闲来无事就到这里练习萨克斯,如今已经能够指导20岁的外甥。


  他是这里小团队的队长,他很自豪地说,大家虽然不大专业,但练习都很积极,“7月1日那天我们还在广场上表演了,就是在这里排好队出去的,有七十多人,我们排练了一个多月。”他还告诉记者,他们的团队叫“西子群乐萨克斯队”。


  2】这里是他们的快乐源泉


  72岁的袁叔叔住在附近,打小练习小提琴的他,自从发现这个宝藏地后,隔三差五就过来练习。


  “我练萨克斯三年多了,去年双十一买了小号,这个比较难一点。练习这些,基本功要练好,基本功最重要的是气息要稳,和唱歌是一样的,指法什么的可以慢慢练。”他谦虚地说,自己对乐理稍通,前两年还能辅导小孙子,“现在儿媳妇不相信我咯,请了专门的老师来教。”家里9岁的孙子一周上一次小提琴课,“我么就老师走了之后帮着看看,要不然琴弦碰一下,音不准了,小朋友又不晓得的。”


  桥下演奏团里,很多人纯粹就是热爱。


  61岁的姜叔叔从半山赶来,每天路上来回一个多小时,练习两个半小时。“以前上班的时候,每周休息一天两天还要抱怨,现在我天天没休息都来的,一点也不觉得苦,乐在其中。”他说现在孩子大了不需要管,也没多大的物质追求,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挺好,“要不然,只能天天在家和老婆大眼瞪小眼了。”


  和他类似情况的还有闲林过来的张叔叔,准备好了午饭和水,“打算今天下午就在这里消磨时光了”。


  穿着花衬衫,摇着扇子的他是这个地方的“拓荒者”,“我不行,比起他们来差老远了,我不大练习。”刚到的他和老朋友们打了一圈招呼后先休息,他的主场是下午,他说下午人少一些。


  70岁张叔叔是老杭州,在太庙附近长大,小的时候父亲会摆弄二胡一类的乐器。他很喜欢,可是年轻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学这些。2012年退休后,张叔叔买了萨克斯自学,没想到和他一样的人还挺多,慢慢地,大桥下成了他们这些萨克斯爱好者的小天地。


  之后孙辈出生,张叔叔就帮着带孩子,帮妻子做家务,中间练习也是断断续续。


  “我搬家后,到这里远了,但只要有时间就要过来的,我还想买个单簧管。”张叔叔说,这里是他们这些爱好者的快乐源泉。


  3】他们的练习会吵到别人吗


  他们的这份愉悦,其他人能感同身受吗?


  在现场采访的小编,真实感受是真的有点吵,和叔叔阿姨们的交流需要很大声才能听清对方在说什么。


  不过只要离得稍微远一些,大概二十来米开外来听,声音就小很多。


  天天在这附近锻炼的市民也是这么说的。


  “还好的,他们是属于第二拨过来的。每天六点多,先有人在练八段锦,一个多小时之后,乐队就过来了。我和他们不是一拨的,离得远一些就好了,主要是这里风雨淋不到太阳晒不着,很好的一个地方,他们中还有玩轮滑的呢。”


  陆续有骑自行车走路的市民游客经过,有人好奇地停下来拍照,也有人捂着耳朵匆匆离开。


  有游客说,“声音倒是还好,就是他们吧,好像是刚开始练习,杂乱没成曲,不大好听倒是真的,要是齐整的演奏,那应该还是不错的。”


  家住朝晖的郭女士说,可能是附近的人觉得吵:“我每天晚上散步都经过,听着觉得挺好的,退休了,有自己的爱好,很羡慕。”


  但住在西湖文化广场附近的不少人就觉得“有点吵”。


  张女士说:“每天声音都很大的,就在我家楼下的,真的是不堪其扰。有时候夜班,早上想稍微睡一会,这么大声,根本睡不着。”


  4】桥下允许乐队练习吗


  这里允许练习乐器吗?


  “我们去争取过的,现在只要是每天上午8点半到上午11点之间是可以的。”袁叔叔说,来这里练习的人少,后来人慢慢多,确实有被投诉扰民。


  “西湖文化广场管委会和我们商量过的。可是这个在家里或者小区没法练,那噪音更大。”大家都觉得,桥底下相对来说空旷,也离居民区有一定距离,对周围人的生活影响会小一些,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每天上午8点半到11点之间允许大家在这里练习。


  “下午如果只有一两个人练习,声音不大的话也不会来说我们的。”袁叔叔说,对于这个规定,大家都能够遵守,“以前时间是从早上6点到上午9点,这个点有人要接送孩子,有人比较远也赶不过来,现在这样挺好的。”


  桥下乐队每天演奏,如果是你,你接受吗?


  你家周边有没有类似情况?欢迎来小时新闻帮帮团社群“社区那些事”说说——


  本文为钱江晚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人的法律责任。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推荐文章2:博库书城西湖文化广场店搬迁在即 新址面积不大以书为媒服务更多元化

  博库书城西湖文化广场店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提升阅读体验,博库书城西湖文化广场店将于2024年9月20日起搬迁至杭州武林核心商圈的武林921数字文化产业园内。”近日,博库书城西湖文化广场店搬迁公告发出后,读者们纷纷留言表示了自己对这家陪伴杭州人十几年老书城的不舍。


  9月12日上午,记者步入博库书城西湖文化广场店,店内各个区域井然有序地对外开放。书城门口张贴了“全场图书75折”信息,不少顾客是被老店搬迁的优惠促销活动吸引而来。


  博库书城西湖文化广场店


  老书城的落幕往往伴随着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的消逝。2011年底,面积达到一万多平方米的博库书城西湖文化广场店开门迎客。书城周边还有浙江省自然博物院、浙江省科技馆、浙影时代影城等多家文化娱乐场所,共同构成了杭州人熟悉的文化地标。


  在小学教辅书柜前,记者偶遇了一名宝妈。她说,十几年前,刚刚大学毕业,就被高中同学拉着一起来逛博库书城。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感慨:“当时来到这里挺震惊的,因为没有见过面积这么大的书店。现在我的孩子都已经小学五年级了,时间过得太快了。前几天听说这里的书店打折,就来怀念一下,顺便选购看看有没有需要的图书。”


  博库书城新店


  2024年9月20日,博库书城新店(文字里浙版书店)将搬迁至武林921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内,与距西湖文化广场步行距离大约800米。新址室内面积约435平方米,三面环窗书盈四壁,氛围明亮空间方正高敞,书店展示图书品类6000余种,是一家集阅读休闲、多元经营、文化展览、社交会客等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中厅位置是书店主要的图书展陈区,书架以社科书店为标准,分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历史、人物传记五大模块。


  博库书城新店


  博库书城新店负责人梅婷告诉记者:“搬迁至文字里浙版书店也是结合读者的一些需求反馈,希望为读者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阅读殿堂。今后,我们也将继续结合读者的需求开设一系列读书会的活动。”博库书城希望新店不仅局限于一家书店,而是以书为媒,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文化服务的文化聚集地。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推荐文章3:西湖文化广场排起近百米长队!有游客说这是必备选项

  8月4日,有家长反映:西湖文化广场前面的三个博物馆,浙江省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都排出几十米的长队,难道是暑期“打卡族”出现了?


  30户家庭里


  只有六七户是来“打卡”的


  西湖文化广场果然在排队,三条长长的队伍,从三个博物馆门前排出,顺着广场花园,首尾相接,还能看见拉着行李箱排队的。


  队伍里,基本都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少数是老人陪同,孩子年龄大小不一,大多数是小学生,有的眼神充满期待,有的可能累了不说话,还有的在读幼儿园,隔一会就奶声奶气地问妈妈:“还有几分钟才能排到呀?”


  队伍里,有对小夫妻挺惹眼。两人推着小推车,8个月大的儿子睡得呼哧呼哧:“儿子喜欢家里的恐龙玩具,本想带他来看看,竟然睡着了,不过来都来了,自己先看看吧。”


  记者现场采访了约30户家庭,有不少来自江西、河南、江苏、绍兴等地,他们都说,带着孩子游杭州,博物馆几乎是必备选项。其中只有六七户是杭州伢儿,都是来打卡第二课堂的。


  三年级女生妮妮和奶奶来逛自然博物馆。问她好不好玩,奶奶客客气气地说“总能学到东西的”,结果小姑娘头也不抬,说:“无聊死了,这里都不知来多少遍了。”


  绍兴爸爸带着儿子来杭州打卡


  科技馆门口,摆出一块“参观限流公告”,上面写着:今年暑假(7月5日起)实行场馆限流措施。展厅留存人数达1500人时,启动限流措施,暂缓入场;展厅留存人数达2000人时,暂停入场。


  一位妈妈急匆匆问保安:“师傅,我们省博打过卡了,科技馆还能打吗?”“这里不行的,不是第二课堂打卡点,那里才是。”保安师傅指着旁边的自然博物馆。


  她儿子小李站在旁边,个头挺高,开学读高一。


  “我们学校布置了打卡作业,要求看四个馆,不是走马观花看一遍就行的,要拍照,写心得,开学后上交给团支部评奖。”小李刚从省博出来,了解了河姆渡文化、先秦、南宋等历史,回去写啥,还没有思路,“先把卡刷完最要紧”。说完,就和妈妈奔赴下一个场馆了。


  自然博物馆的出口,一位绍兴爸爸带儿子刚打完卡,他的儿子小亮虎头虎脑,因为喜欢恐龙,求着爸爸带他来杭州。


  “我们打卡要求一个月一次,能学不少知识。趁暑假带他来杭州,玩也玩,卡也打,一举两得。”爸爸说,前面排队,看着队伍挺长,不过移动起来很快的。


  等到记者离开时,天突然下起一阵急雨。家长们撑起五颜六色的雨伞,继续排队。


  有的觉得来过必有收获


  有的觉得形式主义


  采访中,家长们对第二课堂打卡博物馆的要求看法不一。有位奶奶说,孩子假期里没地方去,出来逛博物馆,总比待在家里看电视强。


  一位爸爸全程乐呵呵,摸了把女儿的麻花辫,说:“凡走过必有收获,我女儿上次来看恐龙,后来看到超市买回来的恐龙面包,她都能说出是哪种龙,很厉害的。”


  有位妈妈带着儿子5分钟逛完省博,20分钟逛完自然博物馆,说:“都是形式主义,只为打卡。里面讲解员很少,孩子只能自己看看,啥印象都没有。”


  拓展视野,拓展知识面


  启迪孩子好奇心想象力


  博物馆研学有很多正面意义


  其实在国外,博物馆研学很普遍,国外的博物馆里,常有老师带着孩子,有时在一幅画前坐下来,一讲两三个小时。


  卖鱼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罗才军,带队去过不少国家,2018年去美国,逛了好几座博物馆。


  “国外的博物馆研学已是课程化,理念和国内不同。就说引导员,带我们逛的是个退休的艺术教授,这位教授带着20多个学生,一座馆一座馆地讲解。每个馆里最好的藏品,他都能说出来龙去脉,孩子们提的问题,也能完美回答。有时遇到特别珍贵的藏品,他就让学生坐下来画一画,再和大师作品作比较。整个过程非常有趣。”


  罗校长说:“最后那位教授对我们的孩子评价很高,说他们有当地高中生的鉴赏水平。但是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体验、对比,真正和远古实现了对话。”


  长江实验小学校长丁杭缨,也很认同博物馆学习的重要性。


  她说,对学校的学习来说,博物馆学习是个补充。博物馆除了场地和学校不一样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也不一样。比如在历史博物馆中,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孩子,可以粗略地了解。而非常感兴趣的孩子,博物馆则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大家深度学习,这都是书本上没有的。


  拓展视野,拓展知识面,启迪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孩子发现并坚持自己的爱好,博物馆研学有很多正面意义,这也正是第二课堂要打卡博物馆的初心。


  为什么博物馆研学会流于形式?


  罗校长说,一是和博物馆本身的配置有关,国外的博物馆有知识渊博的志愿者,而我们博物馆里的志愿者主要是维持秩序的,讲解员较少,家长带孩子走马观花,粗粗一看,就结束了。


  二是和家长没有这方面意识有关,“有些家长不在乎孩子到底看了什么,或者说,逛馆带来的直接效能,看起来并不如做几道题收效大。很少有家长会问,今天你逛了博物馆,有什么想法,拍下什么照片,一起来做个照片说明,介绍你的游览路线。这种游览后的反馈,大部分人不会做。”


  事后有反馈,知识才能被激活


  长江实验小学校长丁杭缨说,博物馆对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要求。去博物馆学习前,要有了解,中间要带着主题学,事后要有反思,这样的学习才有效率。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博物馆的学习是深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事后一定要有反馈,比如把看过的展说出来,这就是一个知识被激活的过程,才能内化自己的东西。”


  六年级女生一然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每年妈妈都带她来一场生日研学之旅。去年去了澳门、香港,其中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去逛澳门科技馆。


  “女儿喜欢建筑,去澳门科技馆是她的梦想,科技馆是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贝聿铭毕业于哈佛大学,女儿也把此作为自己的目标。去之前,我们先了解了不少相关知识,里面最新的展是什么,有哪些4D影片播放等。关键是了解这个建筑的设计、意图等,都让女儿觉得离梦想更进一步了。加上里面的科技知识,也是新的知识拓展,非常好。”


  一然妈妈说,走进一所城市,一定要去博物馆,因为这是融合了地区、城市文化的样本,能从一个馆,看到城市的变化、文化的代表。而且,无论之前做了多少功课,一旦身临其境,身体所有感官都调动起来,感受是非同凡响的。


  “去这些场馆,最大的收获用一句话形容:可以和历史面对面地连接,看到历史背后的文化。”一然妈妈说。


  团队学习效率更高


  罗校长说,杭州有40多家一流的博物馆,如果有心去看,会是非常好的资源。


  两位校长有些观点不谋而合——团队学习更好玩。


  丁校长说,博物馆学习不要一个人去,采用小组合作,甚至年龄都可以打通,中高低年级一起更好玩。


  罗校长说,大家可以组成小队,进行体验式学习。去前有准备、有目标、有研究、有讨论,回来之后有共享。这样,才能变游为学,最后成为真正的“游学”。


  (原标题《干啥呢?西湖文化广场排起近百米长队!有游客说是必备选项,也有孩子直呼无聊》,记者 张娜。编辑:王佳)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推荐文章4:干啥呢?西湖文化广场排起近百米长队!有游客说是必备选项,也有孩子直呼无聊

  昨天,有家长给快热线85100000来电:西湖文化广场前面的三个博物馆,浙江省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都排出几十米的长队,难道是暑期“打卡族”出现了?


  浙江省科技馆门口排着长长的队


30户家庭里

  只有六七户是来“打卡”的


  西湖文化广场果然在排队,三条长长的队伍,从三个博物馆门前排出,顺着广场花园,首尾相接,还能看见拉着行李箱排队的。


  队伍里,基本都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少数是老人陪同,孩子年龄大小不一,大多数是小学生,有的眼神充满期待,有的可能累了不说话,还有的在读幼儿园,隔一会就奶声奶气地问妈妈:“还有几分钟才能排到呀?”


  队伍里,有对小夫妻挺惹眼。两人推着小推车,8个月大的儿子睡得呼哧呼哧:“儿子喜欢家里的恐龙玩具,本想带他来看看,竟然睡着了,不过来都来了,自己先看看吧。”


  记者现场采访了约30户家庭,有不少来自江西、河南、江苏、绍兴等地,他们都说,带着孩子游杭州,博物馆几乎是必备选项。其中只有六七户是杭州伢儿,都是来打卡第二课堂的。


  三年级女生妮妮和奶奶来逛自然博物馆。问她好不好玩,奶奶客客气气地说“总能学到东西的”,结果小姑娘头也不抬,说:“无聊死了,这里都不知来多少遍了。”


绍兴爸爸带着儿子来杭州打卡

  科技馆门口,摆出一块“参观限流公告”,上面写着:今年暑假(7月5日起)实行场馆限流措施。展厅留存人数达1500人时,启动限流措施,暂缓入场;展厅留存人数达2000人时,暂停入场。


  一位妈妈急匆匆问保安:“师傅,我们省博打过卡了,科技馆还能打吗?”“这里不行的,不是第二课堂打卡点,那里才是。”保安师傅指着旁边的自然博物馆。


  她儿子小李站在旁边,个头挺高,开学读高一。


  “我们学校布置了打卡作业,要求看四个馆,不是走马观花看一遍就行的,要拍照,写心得,开学后上交给团支部评奖。”小李刚从省博出来,了解了河姆渡文化、先秦、南宋等历史,回去写啥,还没有思路,“先把卡刷完最要紧”。说完,就和妈妈奔赴下一个场馆了。


  自然博物馆的出口,一位绍兴爸爸带儿子刚打完卡,他的儿子小亮虎头虎脑,因为喜欢恐龙,求着爸爸带他来杭州。


  “我们打卡要求一个月一次,能学不少知识。趁暑假带他来杭州,玩也玩,卡也打,一举两得。”爸爸说,前面排队,看着队伍挺长,不过移动起来很快的。


  等到记者离开时,天突然下起一阵急雨。家长们撑起五颜六色的雨伞,继续排队。


有的觉得来过必有收获有的觉得形式主义

  采访中,家长们对第二课堂打卡博物馆的要求看法不一,有位奶奶说,孩子假期里没地方去,出来逛博物馆,总比待在家里看电视强。


  一位爸爸全程乐呵呵,摸了把女儿的麻花辫,说:“凡走过必有收获,我女儿上次来看恐龙,后来看到超市买回来的恐龙面包,她都能说出是哪种龙,很厉害的。”


  有位妈妈带着儿子5分钟逛完省博,20分钟逛完自然博物馆,说:“都是形式主义,只为打卡。里面讲解员很少,孩子只能自己看看,啥印象都没有。”


拓展视野,拓展知识面启迪孩子好奇心想象力博物馆研学有很多正面意义

  其实在国外,博物馆研学很普遍,国外的博物馆里,常有老师带着孩子,有时在一幅画前坐下来,一讲两三个小时。


  卖鱼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罗才军,带队去过不少国家,2018年去美国,逛了好几座博物馆。


  “国外的博物馆研学已是课程化,理念和国内不同。就说引导员,带我们逛的是个退休的艺术教授,这位教授带着20多个学生,一座馆一座馆地讲解。每个馆里最好的藏品,他都能说出来龙去脉,孩子们提的问题,也能完美回答。有时遇到特别珍贵的藏品,他就让学生坐下来画一画,再和大师作品作比较。整个过程非常有趣。”


  罗校长说:“最后那位教授对我们的孩子评价很高,说他们有当地高中生的鉴赏水平。但是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体验、对比,真正和远古实现了对话。”


  长江实验小学校长丁杭缨,也很认同博物馆学习的重要性。


  她说,对学校的学习来说,博物馆学习是个补充。博物馆除了场地和学校不一样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也不一样。比如在历史博物馆中,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孩子,可以粗略地了解。而非常感兴趣的孩子,博物馆则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大家深度学习,这都是书本上没有的。


  拓展视野,拓展知识面,启迪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孩子发现并坚持自己的爱好,博物馆研学有很多正面意义,这也正是第二课堂要打卡博物馆的初心。


为什么博物馆研学会流于形式?

  罗校长说,一是和博物馆本身的配置有关,国外的博物馆有知识渊博的志愿者,而我们博物馆里的志愿者主要是维持秩序的,讲解员较少,家长带孩子走马观花,粗粗一看,就结束了。


  二是和家长没有这方面意识有关,“有些家长不在乎孩子到底看了什么,或者说,逛馆带来的直接效能,看起来并不如做几道题收效大。很少有家长会问,今天你逛了博物馆,有什么想法,拍下什么照片,一起来做个照片说明,介绍你的游览路线。这种游览后的反馈,大部分人不会做。”


事后有反馈,知识才能被激活

  长江实验小学校长丁杭缨说,博物馆对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要求。去博物馆学习前,要有了解,中间要带着主题学,事后要有反思,这样的学习才有效率。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博物馆的学习是深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事后一定要有反馈,比如把看过的展说出来,这就是一个知识被激活的过程,才能内化自己的东西。”


  六年级女生一然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每年妈妈都带她来一场生日研学之旅。去年去了澳门、香港,其中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去逛澳门科技馆。


  “女儿喜欢建筑,去澳门科技馆是她的梦想,科技馆是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贝聿铭毕业于哈佛大学,女儿也把此作为自己的目标。去之前,我们先了解了不少相关知识,里面最新的展是什么,有哪些4D影片播放等。关键是了解这个建筑的设计、意图等,都让女儿觉得离梦想更进一步了。加上里面的科技知识,也是新的知识拓展,非常好。”一然妈妈说,走进一所城市,一定要去博物馆,因为这是融合了地区、城市文化的样本,能从一个馆,看到城市的变化、文化的代表。而且,无论之前做了多少功课,一旦身临其境,身体所有感官都调动起来,感受是非同凡响的。


  “去这些场馆,最大的收获用一句话形容:可以和历史面对面地连接,看到历史背后的文化。”一然妈妈说。


团队学习效率更高

  罗校长说,杭州有40多家一流的博物馆,如果有心去看,会是非常好的资源。


  两位校长有些观点不谋而合——团队学习更好玩。


  丁校长说,博物馆学习不要一个人去,采用小组合作,甚至年龄都可以打通,中高低年级一起更好玩。


  罗校长说,大家可以组成小队,进行体验式学习。去前有准备、有目标、有研究、有讨论,回来之后有共享。这样,才能变游为学,最后成为真正的“游学”。


  首席记者 | 张娜


  ( :首席记者 张娜 编辑:张倩 )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推荐文章5: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桥底下开起“演奏会”,有人嫌太吵了!但有人却很羡慕这样的生活

  最近,有用户在小时新闻客户端帮帮团留言:哎哟,西湖文化广场大桥底下,每天早晚都有好几个人在那里吹萨克斯,真吵啊。周围是沿河公园。很多人去散步锻炼的,桥下阴凉刚好可以乘凉聊天。“他们吹那么大声,声音经桥下特殊空间放大后,连上前劝说的喊话都被盖过了,真的太吵了。”


  十几个人在练习各种乐器


  8月1日上午9点左右,小时新闻记者来到这里,在广场上一时还真没听见声音,顺着运河游步道走近才听见这份热闹。


  难怪也有市民说,我住河对面,觉得还挺好听的,应该是附近的人会觉得吵吧。


  大桥下,大概有十几个人带着“装备”在这里集合,大多数人带着萨克斯,也有一两个人在练习黑管或者小号。


  大家三三两两各自练习互不干扰,偶尔停下来互相交流切磋一下。


  运河的风吹来很舒服,这也是叔叔阿姨们把这里当成“根据地”的原因之一。他们说这里不管晴天还是下雨都不影响练习。大概七八年前,第一位演奏者在这里开始吹奏之后,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他们大多数已经退休,七十多岁在这里年纪不算大,最大的一位爷爷今年已经89岁。


  “我是2014年开始学的,现在已经7年了。”其实在学习萨克斯之前,周叔叔说自己玩轮滑,“后来年纪大了,看到他们在练萨克斯觉得也挺好的,就开始了。”


  周叔叔退休后闲来无事就到这里练习萨克斯,如今已经能够指导20岁的外甥。


  他是这里小团队的队长,他很自豪地说,大家虽然不大专业,但练习都很积极,“7月1日那天我们还在广场上表演了,就是在这里排好队出去的,有七十多人,我们排练了一个多月。”他还告诉记者,他们的团队叫“西子群乐萨克斯队”。


  这里是他们的快乐源泉


  72岁的袁叔叔住在附近,打小练习小提琴的他,自从发现这个宝藏地后,隔三差五就过来练习。


  “我练萨克斯三年多了,去年双十一买了小号,这个比较难一点。练习这些,基本功要练好,基本功最重要的是气息要稳,和唱歌是一样的,指法什么的可以慢慢练。”他谦虚地说,自己对乐理稍通,前两年还能辅导小孙子,“现在儿媳妇不相信我咯,请了专门的老师来教。”家里9岁的孙子一周上一次小提琴课,“我就老师走了之后帮着看看,要不然琴弦碰一下,音不准了,小朋友又不晓得的。”


  桥下演奏团里,很多人纯粹就是热爱。


  61岁的姜叔叔从半山赶来,每天路上来回一个多小时,练习两个半小时。“以前上班的时候,每周休息一天两天还要抱怨,现在我天天没休息都来的,一点也不觉得苦,乐在其中。”他说现在孩子大了不需要管,也没多大的物质追求,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挺好,“要不然,只能天天在家和老婆大眼瞪小眼了。”


  和他类似情况的还有闲林过来的张叔叔,准备好了午饭和水,“打算今天下午就在这里消磨时光了”。


  穿着花衬衫,摇着扇子的他是这个地方的“拓荒者”,“我不行,比起他们来差老远了,我不大练习。”刚到的他和老朋友们打了一圈招呼后先休息,他的主场是下午,他说下午人少一些。


  70岁张叔叔是老杭州,在太庙附近长大,小的时候父亲会摆弄二胡一类的乐器。他很喜欢,可是年轻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学这些。2012年退休后,张叔叔买了萨克斯自学,没想到和他一样的人还挺多,慢慢地,大桥下成了他们这些萨克斯爱好者的小天地。


  之后孙辈出生,张叔叔就帮着带孩子,帮妻子做家务,中间练习也是断断续续。


  “我搬家后,到这里远了,但只要有时间就要过来的,我还想买个单簧管。”张叔叔说,这里是他们这些爱好者的快乐源泉。


  他们的练习会吵到别人吗


  他们的这份愉悦,其他人能感同身受吗?


  在现场采访的小编,真实感受是真的有点吵,和叔叔阿姨们的交流需要很大声才能听清对方在说什么。


  不过只要离得稍微远一些,大概二十来米开外来听,声音就小很多。


  天天在这附近锻炼的市民也是这么说的。


  “还好的,他们是属于第二拨过来的。每天六点多,先有人在练八段锦,一个多小时之后,乐队就过来了。我和他们不是一拨的,离得远一些就好了,主要是这里风雨淋不到太阳晒不着,很好的一个地方,他们中还有玩轮滑的呢。”


  陆续有骑自行车走路的市民游客经过,有人好奇地停下来拍照,也有人捂着耳朵匆匆离开。


  有游客说,“声音倒是还好,就是他们吧,好像是刚开始练习,杂乱没成曲,不大好听倒是真的,要是齐整的演奏,那应该还是不错的。”


  家住朝晖的郭女士说,可能是附近的人觉得吵:“我每天晚上散步都经过,听着觉得挺好的,退休了,有自己的爱好,很羡慕。”


  但住在西湖文化广场附近的不少人就觉得“有点吵”。


  张女士说:“每天声音都很大的,就在我家楼下的,真的是不堪其扰。有时候夜班,早上想稍微睡一会,这么大声,根本睡不着。”


  桥下允许乐队练习吗


  这里允许练习乐器吗?


  “我们去争取过的,现在只要是每天上午8点半到上午11点之间是可以的。”袁叔叔说,来这里练习的人少,后来人慢慢多,确实有被投诉扰民。


  “西湖文化广场管委会和我们商量过的。可是这个在家里或者小区没法练,那噪音更大。”大家都觉得,桥底下相对来说空旷,也离居民区有一定距离,对周围人的生活影响会小一些,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每天上午8点半到11点之间允许大家在这里练习。


  “下午如果只有一两个人练习,声音不大的话也不会来说我们的。”袁叔叔说,对于这个规定,大家都能够遵守。


  袁叔叔的说法,记者和西湖文化广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核实。


  “一开始,他们是三三两两在运河边练习的,住在附近小区的居民们,比如住在中山花园、白马公寓、青园小区的人就觉得吵,来投诉了。”工作人员说,管委会就跟爱好者们进行了协商,规范了时间和地点,每天上午8点半到11点之间,在西湖文化广场桥的西面桥洞,大家可以集中练习。


  时间和地点都做了约定后,情况好转了不少。


  如果附近其他重要事情等需要大家配合,管委会会提前和队长沟通,“他们还是比较配合我们工作的,互相理解嘛,我们这也算是‘民呼我为’,退休了需要这样一个场地,我们就把大家规范到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方便沟通和管理。双方互相尊重,有商有量地来,对不对。”


  :钱江晚·小时新闻记者 黄伟芬 文/摄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推荐搜索词:

  

  1.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离西湖有多远

  

  2.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有什么好玩的

  

  3.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地铁几号线

  

本文标题:杭州西湖文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