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内容简介推荐文章1:《小兵张嘎》:新中国几代人的童年偶像

  

  文/熊坤静


  著名作家徐光耀被誉为“我国当代文坛的常青树”,他13岁参加八路军并入党,在冀中的抗日烽火中锤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文艺战士。迄今他已在文学道路上不懈地跋涉了七十余年,创作发表小说、散文和电影文学剧本总计近200万字。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描写了爱国少年小嘎子积极配合游击队打败日本鬼子,保卫家乡,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


  那么,《小兵张嘎》这部畅销全国、享誉中外的红色文学经典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其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革命圆了作家梦


  徐光耀,原名徐玉振,1925年2月出生在河北省雄县一个名叫段岗的村子里。他5岁时母亲去世,是在大姐的照料下长大的。9岁那年,他进入新式学堂读书,因勤奋刻苦,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上完四年级,由于家中无钱供养,他便弃学了。后来,他又被送进私塾,但只读了几个月,就因卢沟桥事变爆发而再次失学了。


  1938年春,八路军120师某部进驻段岗村,其中有一个班的战士被安排住到徐光耀家。不久,这支部队开拔而去。徐光耀也想参军,却遭到父亲的反对。他在家哭闹了7天,最终迫使父亲同意他参加八路。13岁的徐光耀赶到昝岗镇,追上了这支部队,名后成为120师359旅特务营的一名战士。几天后,该部启程,以每天步行七八十里的速度,过白洋淀,经鄚州,向西南逶迤而去,及至进驻无极县七汲村时,已是隆冬时节。期间,八路军严明的纪律和军民之间互敬互重互助的鱼水关系,让徐光耀感佩不已,有了入党的强烈愿望。也就在这年冬天,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1939年春,徐光耀所在的特务团与冀中民军合编为冀中民众抗日自卫军(简称“民抗”)。他也调入“民抗”新成立的政治部下设的锄奸科,当了一名文书。1940年初春,国民党第97军军长朱怀冰纠合庞炳勋、张荫梧等部,在华北掀起反共高潮,兵分三路进攻太行区域和冀南的八路军。八路军129师奋起反击。此时“民抗”已改称冀中警备旅,奉八路军总部之命,西入太行参加对朱怀冰的反击作战。战斗结束时,已经是3月底了。


  1939年7月,徐光耀被提拔为正排级的技术书记,并被选送去参加冀中军区举办的锄奸干部培训班。他和去参加机要人员培训班的另外3名干部,跟着恰好去军区开会的冀中警备旅政治部主任等,由一个连护送前往。此时冀中军区已转移到北岳山区。徐光耀等人机智地躲过鬼子的巡逻队,悄无声息地越过平汉铁路,迅速钻进稠密的庄稼地里。因为途经敌占区,他们只能昼伏夜出,在敌人炮楼之间的缝隙中穿来绕去。就这样,他们忍饥挨饿、历尽艰险来到冀中军区驻地。根据此次生死迂回、刻骨铭心的经历,后来徐光耀创作了小说《望日莲》,并被改编拍摄为同名电影,播映后深受好评。


  在3个多月的培训期间,徐光耀不幸得了疟疾,浑身发抖,乍冷乍热,严重时竟高烧昏迷不醒。然而经过20多天与病魔、死神的顽强抗争,他连一片专治此症、非常奇缺的奎宁药都没吃,就奇迹般地好了。学习结束后,他和战友又沿原路辗转返回部队。不久,他调到冀中第六分区锄奸科当干事。


  

  ◆徐光耀


  转眼到了1941年,日寇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围剿”,并实行“清乡”、“蚕食”和“强化治安”等措施,使八路军处境维艰。1942年5月初,日伪军5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坦克、汽车数百辆,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和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敌人妄图凭借其军事上的机动优势,采取多路密集的“拉网式”、“梳篦式”战术,从四面八方将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压缩在深(县)、武(强)、饶(阳)、安(平)四县相接的根据地腹心地带,妄图予以全歼。


  这场大扫荡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 5月10日,第二次是5月23日。其中第二次大扫荡,敌人将我冀中警备旅一团二营等部和一团一营等部分割重重包围在李家角、王家堡两处。经过一番恶战,我军虽给敌人以重创,但终因敌众我寡,旅部和一团二营仅有30多名指战员由深县南部九区小队长夏仁义带路,连夜突围脱险,其余同志壮烈牺牲。一团副团长郭慕汾和一营50余名指战员在王家堡战斗中英勇捐躯。随一团二营等部参加李家角战斗的徐光耀,有幸大难不死。


  至1942年6月上旬,日伪军占据冀中根据地所有县城和较大集镇、村庄,把该根据地分割成2600余块。根据地惨遭严重破坏,冀中军区部队减员1.68万人,剩余的2万主力被迫转移到晋西北,被杀、被捕群众达5万余人,根据地全部变为日占区和游击区。冀中军民在两个月的反扫荡战役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72次,毙伤日伪军1.1万余人。史称“五一大扫荡”。


  作为“大扫荡”的亲历者,徐光耀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一方面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暴行径有了刻骨难忘的体验,同时对我抗日军民同仇敌忾、顽强不屈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感佩至极。


  在抗日烽火中,无论行军打仗多么艰险和繁忙,徐光耀总是见缝插针、手不释卷:一本四角号码字典随他东奔西波;走到哪里,他都不忘搜集书刊,先后阅读了《聊斋志异》、《西游记》和《老残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并涉猎了鲁迅、茅盾、叶绍钧、冰心和巴金等现代作家的作品,提高了文学素养。最明显的变化是给家人写信,由早先写不了几句话,到后来动辄几页子;他时常也写些战地通讯、歌词、快板之类,投往刊。一开始多是泥牛入海,后来在《火线》、《冀中导》和《团结》上也不时能见到他的笔名“越风”了。这无疑更加鼓舞了他热爱文学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他不顾自己已经是一名有着6年锄奸工作经历的营级干事的情况,多次找上级领导,主动要求调到前线剧社去工作。


  1944年7月中旬,徐光耀调任司令部军事道参谋后,战地通讯便一篇接一篇地见诸于端。这样一来,次年3月,他又调任政治部宣传科摄影记者,旋即调入前线剧社。从此,徐光耀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他白天下乡、下连队采访,晚上写作,并积极响应“八年抗战写作运动”,根据自己的亲历亲闻,雄心勃勃地拟就了写作计划:要创作出反映大反攻前线指挥部的《红旗在前进》、描写1940年那次生死迂回的《铁流》、再现抗日军民坚持反扫荡的《铁军》以及《从战斗中成长壮大》等。至抗战胜利的1945年年末,他创作发表了许多通讯、散文和17首歌词。他所在的冀中军区第六分区汇集、出版“八年抗战写作运动”的成果第一集时,即以徐光耀的那篇《从斗争中成长壮大》的标题冠名。


  

  ◆徐光耀1945年在辛集。


  1947年伊始,当徐光耀听说已迁到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已开学时,便极力要求名去上学、深造。于是,他在同年1月10日获准插班进入文艺学院文学系,只上了8个月就毕业了,之后留校做研究生。然而不久,随着石家庄的解放,他进城做地方工作。几个月后,徐光耀跟着人民解放军第6纵队上了前线,成为一名随军记者。很快他又调入以杨成武为司令员的解放军第20兵团,办《战场快》。虽然在华北联大就读时间不足一年,却给他后半生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基础。在校听课学习之余,他激情勃发,先后创作出通讯《顽军日记抄》和《家信》,诗歌《自己的土地永远不离开》、《一夜》和《不到胜利不见爹娘面》,杂文《三条标语》,论文《介绍顺口溜》、《民间语汇》和《战士语汇》,小说《周玉章》、《魏连长和小陈》、《鸡》、《官兵之间》、《常美智》和《代耕》,以及散文《红旗在前进》等大量作品。其中小说《周玉章》在《冀中导》上发表后,颇受好评,给以莫大的激励。


  随着平津战事尘埃落定,徐光耀所部进驻天津。在此,他以刻骨难忘的“五一大扫荡”为素材,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平原烈火》,1950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因社会反响良好,故该作品当年就再版了4次。他也声名远播,先被选送到由丁玲主持的中央文学研究所进行重点培养,后又被吸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终于圆了作家梦。


  苦闷之中写“张嘎”


  1956年,中宣部在对上一年发生的“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案重新进行审查时,基本上予以否定。但在后来的反右运动中,却又错误地将丁玲、陈企霞二人打成右派,将他们下放劳动改造达20多年。因丁、陈二人过去都教过徐光耀,对他的写作多有帮助,故在反右揭批他们的问题时,徐不太积极主动,结果横遭牵连,他也被打为“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右派分子”,受到开除党籍和军籍、剥夺军衔、降职降薪以及下放劳动改造的处分。


  这让徐光耀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他后来在《昨夜西风凋碧树》一书中回忆道:“(我)参军入党都已二十年。二十年中,无一日一时是没有任务可干的。哪怕站在生死交接线上,都在为肩上的任务而追求;精神和思想,就在这追求中保持平衡和奋进,从不知什么叫失落感。这次可不同了。”为了摆脱郁闷,振作自己,他决定以创作来进行精神转移。但是写什么呢?他忽然想起了小说《平原烈火》中所写的那个绰号“瞪眼虎”的小八路,创作思路由此洞开。关于当时的情况,他在后来所写的《〈小兵张嘎〉是如何写成的?》一文中回忆说:“‘瞪眼虎’实有其人,原是赵县县大队的小侦察员,他还有个伙伴外号叫‘希特勒’。他们是一双声动四方、小有威名的人物,曾创造过很多非凡的故事。可惜我只见过‘瞪眼虎’一面,又不曾交谈。但他那倒挎马枪、斜翘帽沿的逼人野气和泼辣风姿,留给我很深印象。至于‘希特勒’,则连面也没见过。《平原烈火》中虽取了‘瞪眼虎’的名号,事迹都是另外一些人的。但由于他出场过晚,无机会展示其才智本领,直到小说尾,未能发射什么光彩。有个老朋友看过该书之后,对我说:‘咳,你那个瞪眼虎,开头表现还好,像是挺有戏的,怎么不凉不酸就拉倒了呢?’他的批评,正打中我心上的遗憾,确实的,他本来还有奇异生辉的作为的,可惜不能与主角‘争戏’,只好随大流结束,这实在是委屈了他,但却为以后的‘嘎子’,埋下了一株嫩芽。”


  

  ◆《小兵张嘎》手稿。


  从此,徐光耀开始搜集和誊写平时积累下来的关于“瞪眼虎”的材料,并结合部队里那些质朴、可爱、机智、勇敢而又顽皮、倔强的小八路的故事,于1958年1月23日这天开始悄然动笔,写作电影剧本《小兵张嘎》。但当剧本写到嘎子关禁闭、受教育的时候,作家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了。他思来想去,觉得写电影剧本毕竟不是自己的长项,于是掉过头来又写小说。这下创作顺利多了,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7万字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便完稿了。紧接着,他又写完了同名电影剧本。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右派分子写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均被剥夺,他只能将《小兵张嘎》书稿藏起来,以待时机。


  转眼到了1961年秋,徐光耀的右派分子帽子已被摘掉。这一天,他偶遇前来保定组稿的《河北文艺》月刊小说编辑张庆田,便拿出了《小兵张嘎》小说稿。张编辑将小说稿带回杂志社后,很快就安排发表在《河北文艺》11、12月的合刊号上。次年年初,《小兵张嘎》单行本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推出;同时,该小说又被《北京晚》连载。


  儿童文学的经典


  《小兵张嘎》面世后深受欢迎,相继被再版或重印20多次,发行逾百万册,并在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荣获小说一等奖。同时还被翻译成英、印、蒙、德、泰、阿拉伯、朝、塞尔维亚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1963年末,《小兵张嘎》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出版发行,后又多次再版或被其他出版社改编发行。徐光耀深受鼓舞,又将电影剧本《小兵张嘎》寄给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崔嵬。1963年,该电影摄制完成并公映后,轰动了全国,成为陪伴着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影片之一。2005年、2007年,随着2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以及同名动画片的相继播出,神州大地再次掀起了一股“小兵张嘎”热。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小说原著的影响力,使它焕发出穿越时空的恒久艺术魅力。


  

  ◆1962年出版的《小兵张嘎》(左)、1963年出版的连环画(右上)和拍摄的电影海(右下)。


  作为我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儿童文学经典,小说《小兵张嘎》历来受到业界人士的好评。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在《东吴学术》2013年第4期发表的《现代中国文学〈小兵张嘎〉与〈羊舍一夕〉》一文中指出:“这(指电影《小兵张嘎》)是建国后十七年中公认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儿童片,但在当时的评论界,有不少人认为,小说的成就其实在电影之上。”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佩佩在其题为《跨越时代的文学标本——论徐光耀笔下的小英雄形象》的毕业论文中,更对小说《小兵张嘎》予以高度肯定,认为它是“跨越时代的文学标本”。


  本文为头条号原创。


  转载请注明转自《党史博采》。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小兵张嘎内容简介推荐文章2:

  小兵张嘎内容简介推荐文章3:真实的“小兵张嘎”:12岁入伍,弹无虚发,日军吓得尊称“阎王”

  “小兵张嘎”是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抗日英雄形象。在电影《小兵张嘎》中,他勇敢机智,把汉奸、鬼子耍得团团转,那一身“嘎子”劲儿,也让所有人印象深刻、津津乐道,估计不少人小时候,还把张嘎当成偶像呢!


  那在真实的历史中,“小兵张嘎”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他的故事。


  《小兵张嘎》剧照


12岁入伍,枪法弹无虚发

  在冀中平原白洋淀边上有个任丘县,任丘县城北有个后王约村,“小兵张嘎”的原型燕秀峰,就出生在这个古老的小村庄。


  燕秀峰家里贫穷,5岁时父母双亡,同村的乡亲们把他给拉扯大。1938年,12岁的燕秀峰加入了冀中九分区的抗日游击队,先当勤务员、通讯员,后来大家发现他枪法准,就把他调入了区小队手枪班。


  燕秀峰的枪法准到什么程度呢?两个鸟从头上飞过,他拔枪就射,能一枪打下俩。游击队的战友们都服气他的枪法,说他“弹无虚发”。


  有一次,驻莫州的敌人强迫老百姓到镇上听“训话”,燕秀峰和三个游击队员也化装成老百姓,在天擦黑时混进了莫州,摸到了日军一个岗楼前。


  “什么的干活?”岗楼上的鬼子露出个头,警觉地说。


  燕秀峰抬手想一枪打死鬼子,没想到枪没响,卡住了。


  他急中生智,若无其事地用生硬的日语说:“自家人。”


  鬼子把刚缩回去的头又露了出来:“自己人为什么要开枪?”


  燕秀峰笑着说:“试试你的胆量。”


  说着抬手一枪,正中鬼子脑门,鬼子尸体栽到在岗楼门口。


  这时,燕秀峰冲到岗楼近前,朝里面连续扔了几个手榴弹,里面一片哭爹喊娘声,他和战友们趁机成功撤退。


打鬼子,关键要“智取”

  燕秀峰虽然枪法很好,但他打鬼子时,从来不和鬼子硬拼,而是以智取胜。


  有一次,游击队派燕秀峰等六个队员到梁召集市去处决当地炮楼里的伪军大队长。


  燕秀峰等人在集市上买了一些农家用品,装在背着的口袋中,假扮成普通老百姓,混在人群中,慢慢接近炮楼。


  没想到,那个伪军大队长非常狡猾,他一看燕秀峰等六人接近炮楼,觉得有些不对,立即带了十来个伪军,端着枪,把燕秀峰等人围了起来。


  《小兵张嘎》剧照


  “你们是干什么的?”伪军大队长用枪点着燕秀峰说。


  “我……我们赶集的……”燕秀峰装糊涂。


  一个高个子卫兵上来踢了燕秀峰两脚,说:“把口袋放下,搜身。”


  燕秀峰装作被吓坏了的样子,一边从背后拿下口袋一边往前凑,嘟囔着说:“老爷,我给你们磕头了……我最怕你们了,来赶集时我还和我妈说,可千万别碰见你们……”


  伪军大队长看着他畏畏缩缩的样子,怎么都不像八路,就把枪插进腰带里。其他伪军见状,也把枪背了起来。


  燕秀峰偷瞄着伪军们,就在他们放松警惕的一刹那,燕秀峰拔出手枪,“啪啪啪”几个点射,伪军们被撩到了好几个,那个大队长当成毙命。


  其他伪军第一时间吓得趴在地上,等他们再爬起来时,集市上的人们已经吓得逃散了,燕秀峰等游击队员更是不见踪影。


  还有一次,游击队要清除石桥据点的伪军。游击队在这个区域活动少,伪军对他们不熟悉,燕秀峰又想了一个智取的计划。


  当天拂晓,燕秀峰和四个队员化装成汉奸,走在队伍最前面,另外十多个游击队员穿着日军的衣服,远远地走在后面,向石桥据点的炮楼靠近。


  一路上,只要经过村庄,他们就朝天开枪,吓得村里的百姓们东躲西藏,还以为真有鬼子来了呢。


  到了炮楼,燕秀峰大摇大摆地来到了门口,问看门的伪军:“你们队长呢?叫他出来迎接!我们是任丘宪兵队的,打前站的。”


  伪军队长早就听说一伙日军正在朝石桥据点前进,已经准备好了,忙从炮楼里出来,点头哈腰地给燕秀峰递烟。


  燕秀峰撇了撇嘴,说:“你们这一共有多少人?都出来,宪兵队长马上就要到了。”


  伪军队长一听宪兵队长要来,有点害怕,说:“我去接他吧?”


  燕秀峰说:“不用,你让兄弟们都列好队伍,在这等着就行。”


  伪军队长连连点头,除了炮楼上面站岗的两个哨兵,其他二十多个伪军一溜烟地在炮楼前站成两排,等着迎接“日军”。


  燕秀峰抬头看了看炮楼,说:“最近八路军活动频繁,得特别留神。”然后转身对后面几个队员说:“你们到楼顶上,帮忙看看。”


  几个队员立即爬上炮楼,站在两个哨兵身边,随时准备收拾掉他们。


  这时,化妆成日军的游击队主力到了,耀武扬威地“检阅了”伪军,然后“呼啦”下把他们给包围了。炮楼顶部的两个哨兵也被下了枪。


  队长说:“我们是八路军,都放下武器。”


  伪军队长脸刷地白了,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上了当。


  结果,没费一枪一弹,游击队就端掉了石桥据点,俘虏伪军二十多名,缴获步枪11支。


日伪军吓得称“阎王”

  因为燕秀峰善于以智取胜,点子多,平时又调皮活泼,所以队友们都叫他“嘎子”——“嘎子”是当地方言,意思是活泼可爱又勇猛胆大。后来时间一长,就没人叫他真名了,大家都喊他“燕嘎子”。


  在抗日战争期间,“燕嘎子”担任突击组长攻克的炮楼有8座,缴获长短枪几十支,消灭的汉奸、鬼子、特务有一百多人。


  因为燕嘎子枪法准,打法又机智,所以在敌人那里,他显得有点“神出鬼没”。渐渐地,敌人内部就流传说,“燕嘎子”会飞檐走壁、隐身穿墙,特别怕他。


  后来,敌人把燕秀峰称为“活阎王”,非常怕他。当地日伪军出门时都互相提醒:“留神点,小心燕嘎子打黑枪。”敌人之间有争执了,甚至还以“燕嘎子”赌咒发誓:“我要是说谎,出门让我遇到燕嘎子!”


  后来,敌人还对“燕嘎子”进行了悬赏,把他的画像贴在了城门口,抓住他的赏银票一千。


  但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敌人根本抓不到“燕嘎子”。据说,“燕嘎子”所在的游击队在当地活动时,不管多晚,只要敲老乡的门,说“我是嘎子”,老乡立即起床开门,烧水做饭地招待。


  敌人抓不到“燕嘎子”,就想了另外一个办法——收买他。


  敌人通过中间人给“燕嘎子”传话,说“抗日能抗个啥明堂呢?不如去莫州(敌人据点)的岗楼里干,凭你的本事,准吃香。”


  “燕嘎子”冷笑一声,说:“亏你说得出口,我可不干卖国投敌万人骂的勾当。”


  《小兵张嘎》剧照


  那人又劝说:“也不是让你卖国,你先去岗楼干着,现在日本人正扫荡呢,你躲一躲,以后有机会反过来一样革命嘛!”


  “嘎子”气坏了,怒冲冲地说:“这种话以后别说了,我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1944年,“燕嘎子”出席晋察冀边区英模大会,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战争时代铁骨铮铮,和平时代乐于奉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燕嘎子”随区小队改编到冀中纵队23团,任排长。


  1946年的一次战斗中,“燕嘎子”带领一个加强排担任主攻,结果在战斗中负伤,腰腹的位置中了两枪,肠子掉出一尺多长。


  当时后方医院简陋,简单治疗后“燕嘎子”被送回老家休养。


  “燕嘎子”的家早被鬼子给烧光了,他只能在父老乡亲的周济下生活。病情反反复复,伤口经常化脓,他想回部队,但伤总也好不利索。


  一晃就是几年,病总算好了,“燕嘎子”带着一只水壶到天津找部队,结果扑了个空——原来,部队已经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了。


  “燕嘎子”没回老家,留在天津一家纺织厂工作,后来又到钢厂当装卸工。


  当时,《小兵张嘎》已经上映,轰动全国。老家一些健在的老人都知道,“张嘎”的原型就是“燕嘎子”,因为当时的战地作家魏巍写了《一级战斗英雄燕秀峰》,开头就说燕秀峰外号“燕嘎子”,所以大家都知道“张嘎”的原型就是他,所以到处宣扬这件事。


  “燕嘎子”知道后,说:“小兵张嘎是千千万万个战士的缩影,我只是其中一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光阴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燕嘎子”默默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当一名普通工人,早出晚归,拉煤烧火,任劳任怨。


  知情的战友们看了心疼,劝他向组织反映一下,享受应有的待遇。


  但“燕嘎子”老人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现在已经很知足了。”


  直到1987年“燕嘎子”享受离休待遇前,他每月的工资只有71块5毛钱,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房子里。后来,组织上给他分了一个两居室的住房,才总算改善了点条件。


  这个铁骨铮铮的硬汉,轰动全国的电影主角的原型,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在和平时代,他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当着英雄。


  小兵张嘎内容简介推荐文章4:《小兵张嘎》诞生记

  慕津锋


  2024年11月16日,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福建厦门举行,时年99岁的作家徐光耀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因年龄原因,徐老无法到场。在视频中,他充满深情地说:“我永远感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能为这片土地的人民写一点反映他们生活和战斗的故事,我自己也感到是一种荣幸。”


  徐光耀一生都在为人民写作,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小兵张嘎》无疑最具代表性。之后他又因同名电影风靡大江南北,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兵张嘎之父”。


  我曾有幸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展览中,看到过《小兵张嘎》小说和电影剧本手稿。1986年春,徐光耀积极响应巴金先生向全国作家发出的捐赠号召,把自己珍藏了20多年的两部《小兵张嘎》手稿慷慨地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两部手稿,一部是装订成册的小说初稿,创作完成于1958年6月9日,共122页,文字用钢笔书写在标有“总政文化部创作室20×25=500”的格纸上。该稿第一页写有一段话“献给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中当过小侦查员的‘小嘎’们。”关于《小兵张嘎》的定稿,徐光耀在1986年3月4日所写的两页“关于五部手稿的说明”中提到:“定稿寄往《河北文学》编辑部,恐已失落。”另一部则是徐光耀创作的《小兵张嘎》电影剧本。该剧本写于1962年10月25日,是徐光耀在北京电影制片厂进行修改的第二稿,稿纸为“北京电影制片厂18×15=270”。


  谈起徐光耀创作《小兵张嘎》的缘起,还要追溯到1957年。当时,他手边正压着一堆“合作化”题材作品的草稿,感到写作难度比较大,便思忖着换换脑子。思前想后,他想到自己已经出版的《平原烈火》中,有个叫“瞪眼虎”的小鬼。“瞪眼虎”的原型是抗战时期赵县县大队的小侦查员,屡建奇功,颇具传奇色彩。徐光耀曾见过“瞪眼虎”一面,却不曾交谈。但他那倒挎马枪、斜翘帽檐的逼人野气和潇洒风姿,给作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瞪眼虎”在《平原烈火》中出场很晚,徐光耀没时间给他展示才智本领,人物形象显得比较平。徐光耀的一个老朋友看完《平原烈火》,对他说:“咳,你那个瞪眼虎,开头表现还好,像是挺有戏的,怎么不凉不酸就拉倒了呢?”这也正是徐光耀的一个遗憾,他觉得这确实有些委屈“瞪眼虎”了。


  为什么不去写他呢?想到这儿,徐光耀打定主意:那好吧,现在就把他抓回来吧。


  为了写活这个小鬼,徐光耀记起了抗战时期赵县县大队有两名很有特点的小侦察员,此外还有那些军队里质朴、可爱、机智、勇敢而又顽皮、倔强的小八路们。随着记忆闸门的打开,“大嘎子”“小嘎子”“新嘎子”“老嘎子”……各式各样的“嘎子”开始蹦蹦跳跳,奔涌而至。抗战时期那些“嘎不溜丢”的小八路们,仿佛伴着硝烟战火,争先赶来。


  为什么他的记忆中会有那么多“嘎子”?原来,徐光耀打小就不喜欢自己性格中的老实刻板,向往“嘎子”们的“嘎里嘎气”,便非常注意观察这些“嘎子”,并乐于和他们成为朋友。经过艺术加工,很快,“嘎子”的形象便站在眼前了。


  虽然“嘎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型,但书中发生的各种“嘎事”,很多都有。著名的“树上藏枪”故事,发生在深县一个叫李志强的身上,他怕上级没收他缴获的手枪,就藏在了树上。“堵烟囱”的故事是徐光耀和雄县一家合作社社长李民聊天时得来的。这些真实生动的细节被徐光耀集中在同一个人物身上。


  1958年1月23日,徐光耀开始动笔写《小兵张嘎》。最初,他想写一部电影文学剧本,但并不顺利。沉思几天后,徐光耀觉得写电影剧本不是自己的强项,还是写熟悉的小说吧。不到1个月,他就用笔塑造出了一个“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杆枪,身穿白褂子,光着小脚丫;只有13岁,却擅游泳、会爬树、能摔跤,还爱咬人”的小八路“张嘎子”。这个小英雄机灵透顶、英勇顽强、爱憎分明、乐观积极,敢闯敢说敢干,身上还带着一股倔强不驯、宁折不弯的“嘎劲儿”。


  7万字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顺利完稿不久,徐光耀又写了同名电影剧本。然而“张嘎子”与读者见面,还要晚几年。这部小说一直到1961年的“一个偶然相遇”才有机会发表。那年秋天,《河北文学》编辑张庆田来保定组稿,他和已经在保定文联工作的徐光耀偶遇。张庆田早就认识徐光耀,他对徐光耀说:你给我们写一篇小说吧。徐光耀很快就把自己早已写好的《小兵张嘎》手稿交给了张庆田。张庆田读后觉得这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好稿子,与主编田间商议后,决定合刊一次,发表这部作品。就这样,《小兵张嘎》登上了《河北文学》1961年11、12月的合刊号,随之受到读者一致好评。1962年初,《小兵张嘎》单行本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同时还被《北京晚》连载。


  看到小说如此受欢迎,徐光耀深受鼓舞,他将自己创作的电影剧本《小兵张嘎》也“悄悄地”寄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崔嵬。崔嵬邀请徐光耀到北京进行剧本创作,之后经过1年的精心拍摄,1963年,同名电影《小兵张嘎》摄制完成并在全国公映。该片上映后引起很大轰动,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小兵张嘎”热。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小说原著的影响,使它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更加久远。


  小兵张嘎内容简介推荐文章5:

  小兵张嘎内容简介推荐搜索词:

  

  1.小兵张嘎内容简介50字

  

  2.小兵张嘎内容简介100字左右

  

  3.小兵张嘎内容简介简短

  

本文标题:小兵张嘎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