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是什么意思
道德观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老子的道德观,头晕眼花的德,到底有什么意义,史上最明白的解答
老子曰:道生之,而德畜之。就是道生成宇宙万事万物,德养育宇宙万事万物。假如把道比喻成青铜鼎的模具,德就是即将浇灌的高温青铜液。有什么样的青铜模具,最后就形成什么样的青铜鼎。这尊青铜鼎就是模具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德就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德依附于道。
道生成万事万物是无意识的行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就是老子口中的无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
依附于道,外在表现的德,依然会保持“无为”的特性。比如宇宙天体的运行,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一花一草的花落花开,一象一蚂蚁四处觅食,在人看来,它们都有自然而然的道,拥有无意识的德。这就是老子口中的上德。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自德经的开篇第一章,该怎么理解呢?
德是指宇宙万物的属性和法则,如原野的小麦,秋发夏熟。当然人类也是宇宙的一员,伦理道德也是德的一种,有些人居然把伦理道德排除在外,脱离了人怎么解释,难道老子是为植物写的。我的宗旨是,不要把道德经解释的晦涩难懂,令读者云里雾里。这里不解释宇宙运行,我不是造物主!目光咱只能看看地球,这样就好解释。
德,按照老子的想法,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就是道的标准,说白了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状态,前面解释过了。上德无德,是以有德的意思是,最上层的德,率性无为,是最有德的。
为了更好的解释,比如,非洲大草原一头饿了快要发疯的狮子,疯狂地扑向小羚羊,饱餐一顿,你认为小羚羊可怜,骂狮子无德,但是这恰恰是大自然弱肉强食的德行。狮子饿了就要吃,捕食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它不是为捕杀而捕杀,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在生态平衡看来这就是有德。
再比如有个大帅哥,他从来不表现出自己道德高尚,有一天他看着前方有人落水了,他冲上去救下落水者以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救人不是为了标榜他道德高尚,也不是为了出名,只是出于一种本能而救,所以他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从伦理道德来解释,就是最下层德的人,时时表现出很有的德的样子,其实他最无德。
比如,网上经常有主播,直播镜头下的好人好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他是为了以后自媒体变现或者做一个好人,而做的好事,是有目地的有意而为,这主播其实无德。当然我对这种现象不发表意见,举例说明这是下德而已。下德也是德,总比没有好。
比如某某小妹妹,才买了一个高配的苹果手机,生怕别人不知道,处处炫耀,这就令人反感了,这是一种虚荣心在作祟,下德的表现。
两种德已经讲完,但我发现这两种德还表现出了阴阳特性,上德下德相互转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小李去药店买药,他的邻居老王恰恰在买枸杞,小李一看太贵了吧!于是小李大声告诉老王,“别买了吧太贵了,这药店坑人,我家在网上买的很便宜,回头我送你一包。”这话一说,店员小姐姐脸都绿了,到手的顾客飞了,心里很不高兴。老王大喜,省了钱还有免费送的。
这里老王看小李绝对是个有德之人,拥有上德,真是一个好邻居。店员看小李呢?那绝对暗地里骂小李几十遍了,这个无德下德之人。
这也引申出了事物具有阴阳两面性的特质。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问题要看他的两面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好了,最后我说一句,道德经是人写的,最终是用在人的身上。还必须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入手解释道德经。真不能用哲学来解释,那样就弄得云里雾里,晦涩难懂喽!
道德观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康德的伦理道德观,底层逻辑是什么?
上一期内容,我们介绍了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功利主义道德观的核心原则是“最大幸福原则”,边沁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边沁说:正当的行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为,这里的“功利”是指任何能够产生快乐或幸福,并阻止痛苦或苦难的东西。
但是哲学家康德指出,功利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把经验上的幸福,或者说感知上的好,等同于道德上的正当。幸福来自于兴趣、期望、欲望和偏好的满足,这些因素具有偶然性和多变性,根本没办法作为普遍的道德原则。把道德建立在兴趣和偏好基础上,这本身就破坏了人的尊严,比如整天被欲望驱使的人,沉溺于各种肤浅的快乐中,并不能称之为道德的人。康德认为,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并不能区分道德上的好坏,最多只能区分了利益上的多少。
那什么样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呢?康德说,善恶的概念不是先于道德原则而定义的,如果先于道德原则,那么善恶就必须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相反,善恶的概念必须是道德原则之后,并通过道德原则来定义的。这里康德的意思是说,要判断一件事在道德上的善恶,首先要确定道德原则,就像我们要确定一个学生是“三好学生”,首先我们要确定“三好学生”的规范一样。道德原则是先于道德判断的,这个很好理解。而且康德认为,道德原则当然不是功利主义说的“最大幸福原则”,而是来自于一个基石和两个前提:
一个基石是:善的意志,两个前提是:理性和自由。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开篇就把“善的意志”作为他整个道德哲学的基石。康德说:在世界之中,甚至世界之外,除了善的意志,没有什么能被设想为可被称为无条件的善的东西。聪慧、机智、判断力以及心灵的其他才能,不管你如何称谓它们,或者作为气质上的特质的胆识、果断以及坚韧,毫无疑问,在许多方面都是善的并且令人想望,如果要运用这些天赋才能和这些在特有性状上被称为品质的意志,不是善的话,则这些天赋才能和品质也可能变得极其恶劣而且有害。
对于命运的恩赐,也同样如此。权力、财富、荣誉、甚至健康以及通常的福利和舒适满足,这些通常称之为幸福的东西,如若没有一个善的意志去匡正它们,对心灵以及其行为诸原则的影响,以使其与善的意志相结合,那么它们就会引发自负甚至骄横。善的意志是幸福价值必不可少的条件。
每一种道德理论都有一个起点,如果说边沁“功利主义”的起点是“人都是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的”,那么康德的“义务论”的起点就是 “善的意志”,相较于功利主义以“结果”评价道德,康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之所以是好的,是道德的,他并不以其他任何目的为前提。并不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某些欲望、偏好和兴趣,而是因为,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善的,就是好的。康德区分了:道德是好的,和道德上好的结果。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之所以是正当的,是因为道德行为本身就是好的,而不是因为它满足了其他目的。或者说,做出道德的行为,就是人的一种义务,所谓义务就是不以任何目的为前提的,比如你是一位父亲,你有赡养子女的义务,这种义务不以“养儿防老”为前提,而是出于纯粹对子女的关爱,这仅仅是你作为父亲应该做的事情,仅此而已,没有其他原因,义务意味着你应该这样做,这件事本身就具有道德价值。
康德的义务论道德观,强调行为本身的道德价值,而不是行为的目的的道德价值,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康德认为,道德意味着出于义务而行动,而且康德对义务和外在的目的要求非常严格,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本书中说:很多人极富同情心,以至于在没有任何额外的虚荣或自利动机的情况下,他们也心满意足地向周围的人传播着快乐,而且只要这快乐是他们传播的,他人的满足感便能让他们感到欣慰。但康德认为,为了获得某种满足感和道德优越感的行为,并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康德的道德观非常纯粹甚至严格,他把“同情”都视为“次等级”的道德,因为你在同情别人的时候,可能有某种道德的优越感。
比如看到你的朋友遇到了困难或者挫折,你一方面对朋友的遭遇深表同情,并出钱出力去帮助他,但与此同时,你内心可能有某种莫名的愉悦感,因为自己没有发生这样的遭遇,另外,你在帮助朋友的时候,有某种道德优越感,感觉自己是一个特别慷慨大方,有情有义的人。你自己都可能很难分辨,你真的是出于同情去帮助别人,还是出于某种身份、地位和道德上的优越感做出的行为。
在康德看来,真正道德的行为,不是基于欲望、同情、倾向,而是出于义务的动机,这样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那我们更进一步,为什么出于义务的动机才具有道德价值呢?其实,在康德的道德观中,隐含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对人的尊重。因为人和其他事物不一样,人拥有自由意志和理性,因此是值得被尊重的,是有尊严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他人视为,达成某个目的的手段,人就是目的本身,这就是康德那句著名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下一期视频,我们再深入介绍康德道德原则的两个重要:理性和自由,看康德是如何把道德、理性和自由进行内在关联的。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并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道德观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上传文件比较多,完整版群文件下载
免费交友盲盒xmh7.qd234.cn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1、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 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4、 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5、 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 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 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 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产的所有区域。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9、 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10、 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11、 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12、 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达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于过度的问题。
13、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各种商品或劳务,并分给不同的人,以使人类无限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的一门学科。
15、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价格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
16、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方法: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17、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目标相同;二者研究的都是基本经济问题;二者相互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区别外)大都相同,都属于实证经济学。
18、 基本分析方法:
成本收益法;
规范经济学(定性);
实证经济学(定量);
19、 需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于每一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20、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
21、 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的购买力下降,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需求量增加。
22、 替代效应: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时,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的替代商品;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品转而购买该商品。
23、 供给: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所有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
24、 供给定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随价格的上涨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量与价格存在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25、 均衡价格:在市场中形成需求和供给相对平衡的市场价格,这时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均衡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的。
26、 需求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的需求量对影响需求量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弹性系数=需求量的变化率/价格的变化率
27、 需求价格弹性分类:完全无弹性,需求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缺乏弹性,需求富有弹性。
28、 基数效用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效用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
29、 用基数效用论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商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用公式表示:Px*Qx+Py*Qy=M;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超过收入的购买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收入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收入时的效用最大化。Mux/Px=Muy/Py=Mum是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30、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时,总效用的增加量。用MU表示。MU=总效用的增加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量。
3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2、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的商品购买组合是一种最佳的,不应再做调整的,相对稳定的商品组合。单位货币边际效用相等。
33、 序数效用论:效用是消费者个人的“偏好”,物品的效用可根据消费者对其偏好程度来排列。即可用序数词(第一,第二.......)来说明效用。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4、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同一)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35、 消费可能线(预算线,支出线):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收入约束)
36、 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这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 (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37、 生产函数:描述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的关系函数。
38、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总产量绝对减少。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即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重大变革。
39、 边际产量:指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
40、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则: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即生产资源)分配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使用上,以达到产量最大化及利润最大化。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量,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和价格的比例相等,即使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相等,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41、 会计成本: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可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
42、 机会成本: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该资源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上所获得的最大收入。
机会成本(经济总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43、 TC:总成本;FC固定成本;VC可变成本;MC边际成本
TC=FC+VC;
AFC=FC/Q;
AVC=VC/Q;
ATC=TC/Q;
SAC=AFC+AVC
MC=△TC/△Q;
4、短期成本的种类: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
5、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P*P=△TC/△Q)
MP边际产量
44、 洛伦斯曲线: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45、 基尼系数: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应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月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46、 市场失灵:又称为市场失效或市场缺陷。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某些限制,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况。广义的市场失灵则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
47、 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干预方式:法律手段(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法,司法);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价格管制政策);行政手段;计划指导;
48、 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会对社会的其他人员产生影响。
49、 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如果一项经济活动对于那些没有付费的人产生有利影响时,即一种商品的社会收益大于其个人收益。
50、 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如果一项经济活动导致人们不能补偿其成本时,即一种商品的社会成本大于个人成本时。
51、 公共物品:指那些市场不能提供的、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国防、教育、广播等。
52、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53、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国国境以内在一年内创造出来的净增加值。
54、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值。
55、 国民收入:(NI)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生产要素因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所挣得的收入,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是从NDP(国内生产净值)中减去折旧和间接税而得到的。
NI=NDP-间接税=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企业利润
56、 个人收入(PI):指的是要素所有者在国民收入核算期间实际拿到手的收入,是个人从各种不同取得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57、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从个人收入中扣除个人向政府交纳的税金和非税支付。
58、 认知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支出法:国民收入=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出口-进口)
GDP=C+I+G+(X-M)
收入法: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增值法:
59、 从总需求方面:国民收入=消费+投资
60、 从总供给方面:国民收入=消费+储蓄
61、 消费函数:表示消费(C)与收入(Y)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62、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或总收入中总消费所占的比重。APC=C(消费)/Y(收入)
63、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每一单位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MPC=△C/△Y
64、 节约的悖论:按传统的观念,节约本来是一种美德,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是好的,而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则恶的;但按上述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水平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却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因而是恶的;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就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因而是好的。(仅适用于各种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65、 乘数(K):又称倍数,在西方经济学中它常用表示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是国民收入增量(△Y)与引起这种增加的总需求增量(△AD)这二者之间的比率。(适用于各种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K=△Y/△AD
8、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MPC)的高低: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多,从而总需求越大,国民收入增加得也越多。△Y国民收入增量,△I投资增量, △C消费增量;
投资乘数:K=△Y/△I;
△ Y=△I+△C;
K=1/(1-MPC)
66、 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而引起的失业。
67、 失业:是指劳动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工作岗位的一种状态。
68、 结构性失业:指因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经济结构变化所造成的失业。
69、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非志愿失业。
70、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相对幅度的普遍持续上涨。
71、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
1)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2)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
3) 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4) 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
5) 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
通货膨胀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价格水平的上升是不平衡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发生了相对变化,就会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那些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上升快于成本上升的行业得到扩张;而价格上升慢于成本上升的行业会相应收缩。在通货膨胀中,各行业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与成本上升往往具有盲目性,因而会扰乱价格体系,引起资源配置的失调,降低整个经济的效率。
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总水平的影响: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72.经济周期:也称为商业周期,是指一国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体现为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活动。
道德观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何为哲学?什么是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
哲学( philosophy)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一词来自希腊语 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汉语“哲”字亦为“智慧”、“明智”的意思。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两字指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学者黄遵完(1848-1905)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人类原始社会就有哲学思想的萌芽,但系统的哲学思想,作为一门学说则产生于奴隶社会。在亚洲,古代中国、印度就已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
五行说是中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欧洲,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已十分丰富,唯物主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已展开斗争,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
15-18世纪的各种哲学派别大多带有机械的形面上学的特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相继出现的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面上学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理论从古至今,由于不同时期文化和科学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哲学的理解不一样,因而对哲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一样,在古代,由于实践水平低下,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还很笼统,很肤浅。与此相适应哲学和其他科学之间还没有明确的界线和严格的分它们浑然一体地存在于人类知识的总体之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研究的是“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
在中世纪,哲学成为论证神学的工具。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哲学研究的是人在上帝启示的指导下,“用理智来讨论上帝的真理”在近代,由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兴科学的崛起,各门具体科学开始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但是,对哲学研究的对象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霍布斯认为哲学研究的是“智慧”。爱尔维修说:“哲学家研究人,对象是人的幸福”(《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引论》)、康德把主体的认识能力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我把不是有关对象而只是有关我们认识对象的方式的所有知识,叫做先验哲学”(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认为“绝对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小逻辑》第二版序言)
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小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总的来说,哲学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恩格斯说:“就哲学是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特殊科学来说,黑格尔体系是哲学的最后的最完善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使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否定那种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哲学是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中概括出来的最一般的知识,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哲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其形式、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人对世界的认识、社会的发展动因和规律,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
古今中外所有哲学家及其学说,因对这一基本问题所作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两大阵营:凡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在斗争中又存在着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情形,它们的对立和斗争往往通过十分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中,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以及同这一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产生过各种不同的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产生和发展,除阶级根源外,还有认识论的根源。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是对客观世界的相对正确反映,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割裂开来,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和部分加以夸大和绝对化,整体上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由社会存在决定任何哲学体系或学说,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或歪曲的反映,但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相比离开经济基础较远,是属于恩格斯所说的“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对经济基础具有较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在一个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阶级性,反映一定阶级的要求,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但它是以提供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复杂形式,通过对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阐述,间接曲折地表现出来哲学和宗教都回答世界观的一般问题,但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概念,逻辑的形式进行理论论证;宗教则是信仰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尊崇神灵世界,哲学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连续性,它也是历史的产物。
任何一种哲学总是要继承前人的思想资料和哲学思维的遗产。对哲学发展发生影响的不仅有经济基础、科学发展和阶级斗争,而且还有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哲学本身的思想渊源。伴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哲学的内部也不断发生变化出现若干新的门类和分支。在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存在着各种流派的现代西方哲学和发展中国家的哲学。
世界观( view of world)亦称“宇宙观”。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世界观可以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类型。唯心主义世界观用精神的、意识的活动解释世界。唯物主义世界观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承认物质世界是按其自身的规律运动和变化的,人类社会是其统一的一部分,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人的活动必须遵守客观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进一步承认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统一体;客观世界内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是它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一种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有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历史运动过程;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和改造周围的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自身;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历史不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说:“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特的感情、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页)在阶级社会中,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特别是阶级地位不同,逐渐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先进阶级和进步力量的世界观,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常常成为反动阶级和保守势力的世界观,对社会发展起着碍作用,但由于社会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或在某个方面也起过积极作用,世界观具有相对独立性,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批判继承关系,同时,世界观的变革和社会变革不完全同步,新世界观往往产生于旧社会,而旧世界观也还会在新社会中残存,继续产生影响。
世界观是社会意识的核心,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都影响和制约着当时自然科学、伦理道德、审美观点以及切精神文化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世界观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会给人们的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从而造成工作的挫折和失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
自然观( view of nature)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在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自然观。根据对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
基本上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随着人类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深化,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自发唯物主义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种历史形式。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25页)。由于缺乏精密的实验,古代朴素自然观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各个部分的联系,在近代被形而上学自然观所代替。
形而上学自然观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考察其特性。这对分门别类的科学的建立和知识的积累是有利的,也是科学发展必经的阶段。这种思想方法,由F.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从而造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的基本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页)。
19世纪,自然学从搜集材料进入整理材的阶段。由关于既成事实的经验科学进入到关于过程,关于整体的理论科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重大发现,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大发现,使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打破了世外造物主创造自然界的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础,促成了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标志着旧的自然哲学的结束,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界的运动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十分强调自然史与社会史的密切联系以及人类改变自然界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即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是按照人如何认识自然界,而且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9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它既同唯心主义自然观根本对立,又与形而上学自然观有原则区别。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伟大发现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物质的运动之间,空间与时间之间存在的深刻的辩证联系,论证了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的原理:物质微观结构的原子核与基本粒子两个新层次的发现,充实和丰富了物质结构无限层次的原理:物质的两种基本形态一实物和场的发现,是物质统一性的新证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建立,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社会精神三个领域中许多现象的一致性。
具体地论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特别是通过发现自动机器与思维之间的共性,开始揭示了思维现象的秘密,进一步证实了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观点,新出现的信息、系统等范丰富了辩证的物质观意识观:核酸的分子结构和遗传密码的发现,更深刻地说明了生命的统一性,辯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从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作为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又可以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指导作用。
历史观( view of history)亦称“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与自然观”既相对立,又互相影响、渗透,是统一的世界观的两个组成部分。
起源于人们对劳动以及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思考、随着社会关系的逐步发展和复杂化,人们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发展为对社会一般问题的哲学研究,并形成各种理论体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探讨,在中国古代,主要与“通古今之变”和人道观问题相联系。
在古希腊,则体现在以伦理和政治理论形式为特征的社会哲学中,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历史观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以“上帝创世说”的形式歪曲和颠倒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但也曲折地表现了人们对世俗社会的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其后,早期资产阶级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与神学历史观相对立的自然状态说、天赋人权说和社会契约说,这些理论都以自然法为基础论证各种社会问题,因此被称为“法学历史观”。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兴起,随之产生人道主义历史观,它颂扬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用人的本性的异化和复归来解释历史,具有反封建的历史进步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建立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统一的过程来考察,形成历史哲学的理论观点,主要代表有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德国哲学家赫尔德、黑格尔等。
但他们总体上都没把社会历史观的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实现了根本的改革。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社会历史理论,虽然探究了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最终原因,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都把社会意识看作社会生活中的第一性的东西,不理解社会存在的真正涵义,因而总体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科学论证,主要是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克服了以往历史理论的缺陷,使人们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历史从根本上看作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的历史,第一次把社会历史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现代西方流行的以斯宾格勒、汤因比为代表的“比较文化形态学”的历史观,否认人类有统的历史,认为历史是许多“文明”的总和,每种“文明”都要经历诞生、生长、衰老、解体的周期,但各种“文明”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历史过程中既有进步,也有倒退、它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但从总体来说是不科学的。
作为对社会一般问题的根本看法,社会历史观对社会知识的各学科具有指导职能在历史上,当历史观和国家学说、道德学说混为一体时,它就是体现在各门具体学科中的一般理论基础当它从具体社会科学中独立出来时,则主要发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社会历史观有时还要涉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因而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英语思维》(石海浪著)课堂学习笔记
道德观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结合时代要求践行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民网-人民日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创造的中华道德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伦理精神标识,是激励中国人民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精神力量。深刻理解中华道德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对于丰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能够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实践提供有力道德支撑。
道德观是人们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系统认识和根本看法,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劝说力量,用善恶进行评价的行为准则、规范体系。人心和善表征着心灵祥和安乐的状态,包含着崇德向善的道德要求,既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中华文化长期倡导的对待他人与社会的态度。人心和善是中国人精神领域的特质禀赋,彰显着中国人道德观的风格和气派。这种道德观在中国社会延续数千年,积淀了丰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人心和善是一种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融为一体的道德要求。《周易》提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等等,都把善与为人之本、安身立命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中国人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
人心和善是一种以“和合”价值理念为遵循的道德要求。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和合”的表述很多。《诗经》中就有“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说法;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道家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法家主张“和合故能谐”;墨家主张“兼爱”“尚同”;等等。“和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价值理念。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作为道德的“善”同作为社会价值理念的“和”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善”是“和”的基础,是“和”实现的道德支撑;“和”制约、规定着“善”,是“善”的价值引领和目标指向。《大学》中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对“和”与“善”关系的经典表述。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和善”心性,不仅是对人的态度,也体现着天下为公的道义情怀。
人心和善是一种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要求。在中国文化中,和善并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有其具体规定的。《论语·颜渊》提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还进一步阐明了仁爱的道德要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生动地勾勒了中国人的“和善”心性,体现着“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
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它形成于中国传统的伦理关系之中,其蕴含的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等价值理念,所体现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这些闪光的美德规范永远不会过时,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精神柱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奋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呼唤着传承弘扬中华道德文明的智慧和精华。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充分认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的时代价值,不断推进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好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和血脉。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相融合,更好构筑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和伦理精神。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深刻理解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的核心要义,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明确价值导向、弘扬美德义行,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为清华大学教授)
《 人民日 》( 2022年06月20日 09 版)
道德观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道德观是什么意思?
2.道德观是什么意思举例
3.什么叫三观不正
本文标题:道德观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