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推荐文章1:终究都会死,人为什么还要活着?有何意义?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或许每个人都曾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人生有何意义?
大多数人都是按照既定的人生轨迹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然后踏上死亡的旅途。
那些人生中获得巨大成就的人,死去之后也会名垂不朽。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当最后一个记得自己的人也去世之后,这世界上不会有任何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自己对于这世界,好像从未来过一样。
于是便不禁思考一个问题:既然人终究会这么无意义地死去,那么又为什么活着呢?
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在名著《存在与时间》中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向死而生”。
一、向死而生:生命是死亡的倒计时
在阐述“向死而生”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sein)”与“此在(dasein)”。
《存在与时间》的开篇,海德格尔就重新梳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
他认为,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就误解了“存在”与“存在者”。
在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存在”作为一个对象,需要主体“我”去认识。
然而,“存在”却是一个“to be”的过程,而非静止的或者凝固的对象。
比如,“存在”不是这里有一束花,而是这束花从生根发芽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那么,什么又是“此在”呢?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一切“存在者”是依靠“存在”而在,但“存在”必须要通过“存在者”才可以显现出来,这个“存在者”便是人。
与其他存在相比,“人”永远处于“to be”的过程。
以“桌子”为例,“桌子”只能成为“桌子”。如果“桌子”变成一堆零件,那它便不能称之为“桌子”,这便是“存在”隐而不显。
而“人”不同,“人”的“此在”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今天是教师,明天辞职去送外卖。
然而,这种可能性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之所以有限,那便因为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必然存在的、不可避免的,而何时死亡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活着就会有无限可能,而死亡则是对所有可能性的终结。
尽管许多人死亡之后,仍会被后世提起,但任何后世的评注都与此人的人生没有丝毫关系。
因此,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生”,试图让人们从“非本真状态”走向“本真状态”。
“非本真状态”指的是好逸恶劳、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一种存在方式,而“本真状态”则是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存在方式。
出于对死亡的畏惧,人们会选择“本真状态”的生活方式。
通俗来讲,就是将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生活。
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明天或者一周后或者一月后就是自己生命的终点,自己是否会选择继续当前的存在状态?
“向死而生”的意义就在于,对死亡的恐惧会激发个体选择一种最想要的存在状态。
二、你所热爱的,便是你的生活
相比起晦涩难懂的存在主义哲学,胡适曾给出了一个更为接地气的答案。
作为当时思想运动的先觉者,许多对人生有困惑的人纷纷给胡适写信,希望能寻求一个答案。
有一天,胡适收到了一封询问“人生有何意义”的信件。
他在回信中写道,生命本不过是一个生物学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呢?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寻何以有生,而在于你怎样去生活。
倘若你选择虚度光阴、白日做梦,那么这便是你人生的意义。倘若你发奋图强,决心去创造人生中的意义。
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有一事的意义。
与其整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去做些能让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人生本就没有意义,意义是人为其赋予的。
以生活中平常的一天为例,如果你选择躺在床上刷视频,那么这就是你这一天的意义。
如果你选择读一本书,去户外运动运动,这也是你这一天的意义。说到底,我们做出哪种选择,就会过上那一种人生。
总而言之,就像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在人的生命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最好的存在状态便是,在死亡之时回想往事,对今生的故事毫无遗憾。
-The End -
-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请联系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推荐文章2: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存在、此在、向死而生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哲学的许多领域,尤其是存在主义、现象学和解构主义。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具有极高的复杂性,主要围绕着“存在”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展开,这一问题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观念,也为人类理解自身和世界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核心问题是“存在”(Sein)。他认为,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已经忽视了这个问题,导致我们对自身存在的理解变得肤浅和片面。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Dasein)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的存在如何与世界、时间、死亡等要素密切相关,提出了“向死而生”的思考,提醒我们要面对自己的有限性和死亡,从而真正理解并活出自己的存在。
一、海德格尔的生平与思想的背景马丁·海德格尔于1889年出生在德国巴登-符腾堡的梅斯基尔根,成长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在学术上,海德格尔早期受到了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哈斯的现象学对他的思考产生了重要作用。然而,海德格尔并未满足于仅仅继承和发展现象学,他开始在现象学的基础上探索更为根本的哲学问题——“存在”。
海德格尔最著名的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是他思考存在问题的集中表现。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不仅对“存在”本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也通过对人类“此在”这一特有存在方式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如何通过语言、历史和时间与世界建立联系。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他的学术探索不断发展。晚期海德格尔的思想逐渐倾向于更加诗意和语言化的表达,他在晚期作品中强调了“诗意的思考”与“存在的隐秘性”,以及对技术的批判等。他的思想无论在哲学、文学、艺术甚至教育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海德格尔的哲学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存在”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从柏拉图到康德再到黑格尔,始终未能真正关注“存在”这一问题,尽管这些哲学家都有对存在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但他们更多地是围绕某种具象的存在或概念的存在展开讨论,而忽略了对“存在本身”的思考。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在追问“存在者”——即各种具体的存在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而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无”?这种对于“存在本身”的忽视,使得哲学与人类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
1. 存在与此在
海德格尔通过引入“此在”(Dasein)这一概念,试图回应这一哲学的空缺。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强调“此在”是每个个体存在的方式,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对世界的自我理解。与其他存在物不同,人的存在具有特殊性,因为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能够对自己的生死做出反思。
“此在”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它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总是在向未来展开。海德格尔认为,人在世界中是“被抛入”某种历史和文化的环境中的,且总是面临着选择和决策的困境。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始终在与外部世界进行着不断的交互,形成了人与世界、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复杂的关系。
2. 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讨论是他存在哲学的核心之一。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向死而生”的,这一命题在现代人类生活中被许多人所忽视。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终结,也是我们理解生命、认识自我的关键所在。海德格尔主张,只有直面死亡,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和终结性,人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拥有真正的自由。
“向死而生”并不是让人沉迷于死亡的消极思维,而是强调对死亡的认识能够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只有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个体才能不再对外界的评价和他人的期望产生过度的依赖,最终找回自己真实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称这种面对死亡的态度为“存在的真实性”(authentic existence)。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概念,揭示了人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通过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不断反思与行动,去实现生命的真正意义。
三、海德格尔思想对教育的启示海德格尔的哲学不仅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的存在哲学对于当今教育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对于“个体存在”的强调。教育的核心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面对生命困境的勇气。
1. 教育中的“此在”问题
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提醒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对自我、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独特性,帮助他们理解自己作为“此在”的存在。这意味着,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应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常常被要求遵循固定的课程和标准,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内心的需求。而海德格尔的哲学则呼吁教育关注学生的“存在”,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使他们能够走出“非真实的存在”状态,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
2. 面对死亡与生命的有限性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思想同样对教育提出了深刻的启示。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生在学术的压力下,往往忽略了生活的真实意义,陷入了对外界评价和未来成功的无尽追求中。教育不仅要教导学生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更应引导他们面对自身生命的有限性,帮助他们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从而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真正活出自己的生命。
教育中的“死亡”并不指向字面上的死亡,而是提醒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做出符合自己真实愿望和价值的选择。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使他们学会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勇敢地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而非仅仅为了迎合社会和他人的期待而活。
总结: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以“存在”这一根本问题为起点,深入探讨了人类如何理解自身的存在、世界和死亡。他通过“此在”概念,强调人类的存在方式是动态的、与世界密切相关的,而“向死而生”则提醒我们,只有直面死亡、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才能真正理解和活出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思想为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反思。他的“此在”观念要求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成长,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而“向死而生”的思想,则提醒教育应帮助学生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培养他们面对生命终极问题的勇气和智慧。在这样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将成为一种生命的觉醒,一种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自我、面对世界与未来的途径。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推荐文章3: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存在与时间》论著中用理性的推理,详细地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们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认为,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一出生就一步一步向死迈进。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都是走向死的过程,这就是“向死而生”。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生命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生命的本体一生贯穿着从生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一直“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终结。
“向死而生”其实是站在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这就是“置于之死地而后生。”
这种“倒计时”法的死亡哲学概念——向死而生,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这种延长不是让人在世界上活的时间的延长,而是“内涵性”的丰盈、饱满。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的活力。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我很喜欢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思想。向死而生,激发人们努力修炼,在心中修篱种菊。生和死,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生命话题。任何生命有生就有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是充满敬畏之心的。人类有许多不能解释的东西,对那个人人向往的理想世界或者说精神家园,似乎有着不可言说的奥秘。魏晋时期陶渊明写的那篇《桃花源记》就是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人们都希望真有一个这样的世外桃源。
人们都渴望了解所谓的归处,但是又本能地拒绝这个设想。因为都不想死。从抗拒到接纳,从畏惧到从容接受死亡的必然,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正如《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中女主人公崔雅的话“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四季轮回。春天孕育生命,夏天成长,秋天果实累累,落叶归尘。在新的春天来临的时候又酝酿出稚嫩的新芽,又重复新的过程。长江后浪推前浪,大海潮退潮涌,浪花拍岸,褪去后,又变幻成新的浪花滚滚涌上岸边。在此消失,在彼生长,释然、坦然之后,生死之事,也可以成为一件闲事。
向死而生,让我们快乐的生活,追求精神的诗和远方。让生命的过程更加圆融饱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推荐文章4:什么是“向死而生”?
古语有云:置于死地而后生!
意思是说,人只有把自己置于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才能够彻底地激发自身的潜力,最后获得重生。
因此,置于死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生,即新生或重生。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即:
“人是有死的存在,‘向死而生’不过是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也唯有以这个为前提或参照,才能够真切地认识什么是生?
关于生命的生与死,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此讲道,即: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意识到人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个身体,即这个身体的生老病死,假如没有这个身体,当然,就没有什么需要忧患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真正的懂得什么是生,那么,也就是明白了死到底是什么回事,于是就可以超越生死,正如庄子的老婆死后,他之所以鼓盆而歌,就是因为他了知生死,真切的体验到生与死不过是生命当中必然需要经过的两个节点罢了,根本不需要悲伤。
或许正因为如此,当学生问及关于死的问题时,孔子才讲“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我们连“生”都没有明白,又焉能知道“死”的真义呢?
又如佛家,其实也把生死当成人生的一大事,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就曾召集弟子们讲道,即: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意思是说,佛家的修行,参生悟死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绝大多数人却往往只会求福田,避重就轻,白白损耗了时间与精力,甚至可以说,在佛家看来,所谓的了脱生死,本质上,仍然是向死而生,尽管涅槃之后不再重生世间,但依然是成就另外一种“生”,而这样的道理,实际上,并不难以理解,但真正能够有深切体会的人却凤毛麟角,而这其实也是努力精进的不少,而真正能成道的人却并不多的真正原因。
正是有鉴于此,佛家才讲,生只是完成因缘赋予的分内事,如佛陀的一生,实际上一直都在践行“四圣谛”,而死也并不意味着结束,即实现另外一种生,甚至可以说,就算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本质上,也是另外一种生。
而以上这些,事实上就是向死而生的意义。
从另外方面讲,当你真正懂得向死而生的意义时,就会发现人生的诸多障碍,其实都源自于自己无明的造作,皆不值得留恋与执著,于是你的人生与世界就会豁然开朗。
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能够如实地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并懂得因循随顺之缘起的奥秘,进入老子所言的“道法自然”之境,回归到真实世界的最初,并了知万物的秩序和变化之法则。
于是自身的言行就会自然地契合万物的运转,这就是“心能转物”的道理,当然,这也是“向死而生”的道理与意义。
正是有鉴于这样的认知,佛家才讲未曾开悟的一切动与念,皆是造作,换言之,我们在没有改变自己之根基之前的一切改变,皆是造作。
而对于“向死而生”的认识与体验,其实就是我们认知自己,纠正自身,并让自身的一切契合于“道”的最方便之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推荐文章5:日常就是生命
浦 子
很难想象,花20年时间写一本书,会是何等的奢侈。20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林华烨用的不是绳,也不是水,而是她前半生的日常。日常就是生命。
我看到了一部由生命体验构成的书。林华烨的《花谢,花会开》分成四小辑,一为“纸短情长”,二为“桃李春风”,三为“心暖花开”,四为“山光水韵”,是20年的散文、随笔和小品文、速写类的创作积聚。书中的一些篇目,犹如河边散落的石子,历历可见可辨那特有的美。
于是乎,《最美丽的相遇》来了。“等不及想见到你,不知你是否还能感受我所有忐忑的心情?”这篇文章的开头令人心头一热,没有切身的感受,是写不出来的。这是母子之爱,是一个母亲从怀孕到孩子出生的刻骨铭心的爱的经历。生命的萌芽,生命的躁动,生命的诞生,每一刻,都是生命自己在说话。
《家有乳儿》是上一篇的延续。包括后续的几篇,都是关于母子之爱这一主题,都是从爱的自然真挚中,品味初为人母的激动与欣慰。一直到《带着蜗牛去散步》《敬畏生命》,这一个系列的散文出现了一个高潮。前者是作为一个母亲对于培育新生命的责任和思考,“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催它,唬它,责备它……”后者是从儿子险遭车祸的瞬间获得的生命感悟,那是生命的无法承受之重。
在《月圆人不圆》一文里,对生命充满感激,这缘于父亲的逝去。人类是宇宙中自然而然的存在,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生命的诞生无法决定,生命的结束亦无权决定。在文章里清醒地意识到生命轮替的意义:“月圆月缺,花开花落,燕来燕往,人生潮起潮落。”这可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相媲美,“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人当诗意地栖居。”
人性的关怀和温暖,是久久不能忘怀的生命之美,这在《愿天堂里没有疾病》和《永远跌不碎的歌》里,有浓墨重彩的体现。两篇都是为悼念逝去的文学老师而作,前者是在《宁海》上刊登其处女作《湖、雾、火》的编辑、县作协原主席徐群飞,后者是给她教学上极大帮助的儿童文学作家杨明火。林华烨怀念两位老师生前的点点滴滴,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可这些小事如珍珠一般,珍藏在她的心里。
关于生命的另类体验,写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情愫。如《与酒无缘》源于一次醉酒体验,写道:“酒是一道风景,而我此生注定只能远远地欣赏。”在《戏缘》里,回忆了童年观“社戏”的欢乐,那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少女时代。在《紫藤花,开过》里,体悟到了生命的灵性,并伴有哲思。在《最美是书香》里,深情地写道:“书,如一位挚友,真真挚挚,温暖着我的灵魂……”这是生命不断升华的希冀所在。
对于大自然的体验,是这部书的又一亮点,这一系列文章中,犹以《月夜游双山》和《日出沧海》为佳。且看《月夜游双山》拟人化的开头:“盼到退潮了,太阳像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子,一蹿一蹿的;又极像恋家的莘莘学子,在离乡时,不情愿地一步一回头地走下山去。那条浅灰的水泥道随着海水的浅去而隐约清晰起来。海面上风平浪静,烟波浩渺,云笼雾罩。此时的双山就如一个披着面纱的少女。”文章奇短,不到千字,从白天写到晚上,诗一般隽永,如果没有精湛的概括能力,难以达到。《日出沧海》里对大自然的描摹更加精彩。这两篇文章的发表相距了10多年,相比上篇,《日出沧海》不仅语言上更有质感,在生命体验程度上也有极大提高。
林华烨想用这部书告诉世人,体验生命并不仅仅是为了活着。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推荐搜索词:
1.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是哪本书
2.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感悟
3.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思想的意义
本文标题: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