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台大人是什么官推荐文章1:清朝最后一位陕甘总督,盘踞西北,为何要迎接宣统皇帝?

  1912年,已经统治了200多年的大清朝灭亡。清朝灭亡的时候,并非所有的人都甘心情愿。尤其是各地的封疆大吏们,手里拥有军队,尤其是陕甘总督升允。在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升允依靠手里的军队,进攻陕西等地,计划让宣统皇帝迁都西北。在大厦将倾的情况下,升允为何还要继续效忠宣统皇帝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陕甘总督这个官职。截止清朝统治的末期,清朝一共设立了9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和东三省总督。除了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之外,其余的总督都是管理两三个省的事务。请注意,总督和巡抚都属于封疆大吏。巡抚负责全省各方面的事务,总督则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河道、仓库、粮食运输等工作。


  巡抚和总督并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同事关系,起到了相互牵制的作用。总督一般挂兵部尚书头衔,因此被称为部堂大人、制台大人,属于从一品官。巡抚则一般挂礼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头衔,被称为抚台大人、中丞大人,属于正二品官。所以说,总督的品级略高于巡抚,但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例如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两江总督曾国藩与江西巡抚沈葆桢的争斗,双方都没有占到便宜。陕甘总督的情况有点特殊,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撤销了甘肃巡抚这个职务,由陕甘总督兼管甘肃省的所有事务。所以说,陕甘总督既负责甘肃省的民政,同时负责西北地区的军务,为后来的反扑埋下了伏笔。


  我们聊聊清朝最后一任陕甘总督升允,升允属于蒙古八旗的贵族出身。清朝的八旗制度分为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其中,由于满蒙联姻的关系,蒙古八旗的地位比较高。尤其是蒙古八旗中的贵族们,基本上都有世袭爵位和官职。升允属于蒙古镶黄旗贵族出身,起初,担任了京官。后来被外放到了地方,成为了地方高级官员。在庚子战争期间,升允担任了山西布政使,相当于山西省的二把手,属于从二品官。


  当时,联军部队一路追击慈禧太后,已经追至山西北部。当时,升允亲自指挥山西地区的驻军强烈抵抗,依靠有利地形,确实挡住了联军的进攻。由于升允表现突出,被升迁为陕西巡抚。在庚子战争结束以后,大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清朝不得不开始推行新政。人性都是复杂的,升允也不例外。升允积极抵御外敌,同时也是一个保守顽固派。升允积极上书,强烈反对推行新政,这等于与清朝最高层唱反调。升允被罢免了所有官职,留在了西安城居住。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光绪皇帝的侄子溥仪继位,这就是宣统皇帝。由于宣统皇帝只有3岁多,有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担任摄政王。仅仅3年之后,1911年,武昌城内的新军爆发了起义。其中,这次起义的规模并不大,但却如同星火燎原一般,迅速席卷了南方各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10多个省份摆脱了清朝的统治。此时,北洋军集团开始趁机要求清朝皇室让步,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升允呢?被临危受命担任了陕甘总督。当时,陕西省已经摆脱了清朝的控制,升允仅仅控制了甘肃省。当时,升允依靠甘肃地区的驻军全力反扑,进攻陕西地区,甚至攻下了大片的地区。在电视剧《白鹿原》中,讲述了这段历史。当时,面对清军大军压境,朱先生前往劝说。朱先生穿了一身很奇怪的衣服,当时,还不理解。后来才知道,那是辛亥之后的汉服。在1912年之后,当时曾经掀起了一轮“汉服热。”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朱先生穿套汉服并不奇怪。


  我们继续聊升允,升允的军队攻下了很大一片地区,计划把宣统皇帝迎接到西北地区。此时,清朝皇室的贵族们,正在和北洋军进行谈判。虽然,升允攻下了不小的地盘。但是,依靠贫瘠的西北地区,根本无力与全国对抗。清朝的高级贵族们,不得不从长远考虑。北洋军集团提出了皇帝退位以后,继续居住紫禁城,每年给予400万两经费等条件。这让清朝贵族们心动了,因此,虽然升允在外地积极反对,清朝皇室还是接受了条件。


  1912年,清朝宣统皇帝退位,宣告了清朝的灭亡。最终,升允率领的军队树倒猢狲散,升允返回了京城居住。认真的说,升允的一生非常复杂,无法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形容。庚子战争期间,他积极率领部队抵御外敌入侵。但是主政西北期间,升允命令镇压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在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还率领部队反扑。我们看一下升允主政西北的一些政绩,升允的名声还算清廉,不是那种贪得无厌的昏官。


  升允主政西北期间,建立了著名的陕西大学堂,陕西大学堂就是西北大学的前身。此外,升允积极鼓励建设了玻璃厂、织布厂、制革厂等一系列近现代工业,奠定了西北工业体系的部分基础。往事如烟,升允下野之后,日子过得非常一般,一家人靠买字画生活。关于清朝末期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制台大人是什么官推荐文章2:一个正三品的按察使,全省三把手,到底能管理多少治安军?

  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聊了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员的权力和等级。今天,我们聊聊省级三大佬之一的按察使,按察使属于全省的三把手,仅次于巡抚大人和布政使。按照明清时期的规定,按察使拥有权力管理各地的治安部队。那么,按察使到底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作为全省的实权人物,能够管理多少治安军部队呢?今天,我们仔细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按察使的起源。按察使是明清时期的官职,从宋朝的提刑官一步步演变而来。元朝统一全国以后,由于疆域面积非常辽阔,朝廷在行政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推出了行省制度,全国被划分为10个行省。但在省级管理机构上,元朝并没有完美结局。1368年,明朝建立,并且把元朝势力驱逐到了北方草原。明朝继承了元朝各方面的制度,其中就包括行省制度。


  但对于行省制度进行了完善,废除了各个省的丞相和平章政事,建立了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驾马车并立的情况。三个高级官员相互牵制,从而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但进入明朝中期之后,在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中,出现了各个机构相互推诿的情况,根本无法统筹全局。因此,明朝前后设立了巡抚和总督。明朝的总督和巡抚都是临时性的,任务完成以后,官职就会被撤销,并没有形成固定化的官职。进入明朝统治的后期,巡抚逐步固定下来,成为了一个省的一把手。但总督仍是临时性的官职,可以撤销和重新设立。


  清朝入关以后,继承了明朝的一系列制度,不过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调整。三驾马车之一的都指挥使司被撤销,出现了总督、提督等高官。清朝的地方高级官员有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和学政,其中,总督和巡抚属于封疆大吏。除了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管理一个省之外,其余的总督都是管理两三个省,不过,主要负责军务、河道治理、粮食运输等等,一般不插手地方行政。


  总督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一般挂着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因此被称为制台大人或者部堂大人。巡抚则是一个省的一把手,负责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巡抚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二品官,挂着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者礼部侍郎的头衔,被称为抚台大人或者中丞大人。总督和巡抚属于地方官员的第一梯队,拥有很高的权力,提督、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则属于第二梯队。提督的情况最特殊,提督属于武官,其他官员则是文官。


  提督的品级是从一品,与总督大人平级。但是在权力划分中,必须接受总督和巡抚的节制。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不能干涉地方行政,否则,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肯定会联合弹劾。布政使是全省的二把手,第二梯队中的佼佼者,布政使类似于常务副省级。负责全省的人事任免、经济建设、民政、赋税征收、财政和钱粮的管理等等,品级是从二品,略低于巡抚,被称为蕃台大人。


  在清朝历史上,如果巡抚大人调走或者退休,一般都是布政使接班。至于学政大人,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和科举考试,也就是管理举人、秀才等等。请注意,学政直接隶属于朝廷,在科举制度选官的时代,学政的地位非常高。各地的举人、秀才,一般称呼学政为“学台老大人。”即使是总督和巡抚,都不能干涉学政的工作。然后就是按察使大人,按察使是正三品高,高于道台、知府,低于巡抚和布政使,属于全省的三把手。


  按察使负责全省的治安、司法、刑狱和邮路,类似于公检法一肩挑。一般来说,按察使被称为臬台大人。巡抚大人如果在巡抚衙门召集官员们开会,提督和学政一般不参加,因为不涉及地方行政。巡抚大人自然坐在大堂上,但两边还有两个座位,就是留给布政使和按察使的,至于其他的官员只能站着。由此可见,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地位并不低。


  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的心腹李卫担任了江苏巡抚以后,与江苏按察使发生了矛盾。面对硬顶的按察使,起初,李卫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巡抚没有权力罢免按察使这种级别的高官,最后,李卫想了一个奇招,才彻底控制了江苏的局面。衙役们捉拿这位按察使的时候,江苏按察使拍案而起:“我是朝廷三品大员,你们谁敢动我?”由此可见,按察使对自己的身份有信心。其实,按察使能够管理的方面很宽,除了管理各个州县的衙役和差官之外,还能调动各地的治安部队。


  在明清时期,各地区可能会出现一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或者土匪山贼。对于这些事情,并不一定出动正规军,提督不一定要出手。如果情况不是很严重,按察使调动地方上的治安军部队就能处理。从人数计算。按察使最少能够调动几千人的治安部队,有的省份可能有上万人。虽然提督的品级明显高于布政使和按察使,但是从在全省的地位和权力来说,提督还不如布政使和按察使,甚至出现了“提督不如道府”的说法。


  在影视剧《大宅门》中,出现了这样的故事:山东提督向济南府的知府,直接摊牌军费。在清朝的管理划分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提督大人有这个胆量,布政使肯定非常不高兴。并且面对省会的知府,提督更不敢。按察使属于三品文官,权力比三品武官大得多。那些三品武官,见了按察使大人,都会毕恭毕敬的行礼。毕竟,武官的品级不值钱,这是清朝官场上都公认的。


  制台大人是什么官推荐文章3:权力很小的学政大人,在地方上,为何能够对抗正二品巡抚?

  在明清时期的地方高级官员中,有一个官员非常奇怪,那就是学政大人。学政大人的品级,从二品到四品都有可能。从品级来说,明显不如地方上的总督和巡抚,甚至不如布政使和按察使。但是,无论是总督,还是巡抚,这些封疆大吏都无权干涉学政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学政有实力对抗巡抚、总督。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下明清时期地方高级官员的形成。13世纪,元朝在北方崛起,逐步消灭了西夏国、大金国、吐蕃、西辽国、大理国、南宋等一系列政权。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唐宋时期沿用的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并不符合元朝的统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甘肃行省等等。


  元朝在每个行省都设立了行省丞相、平章政事等官职,但是,元朝地方官的权力太大。在元朝统治的末期,由于缺乏相互制约,元朝很多地区出现了地方官员武装割据的情况。明朝建立以后,在元朝行省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和改进。在明朝统治时期,全国出现了两京一十三省的行政区划。为了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明朝建立了三驾马车相互制约的模式。在每个省,设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其实,布政使的地位最高。在明朝统治的前期,三驾马车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进入明朝统治的中期,出现了蒙古骑兵南下、农民起义、日本倭寇侵扰等问题。


  在这一阶段,各省的三驾马车相互推诿,很大程度上延误了大事。为了协调和统一各个部门,明朝在地方上先后建立了巡抚和总督。请注意,明朝的巡抚和总督都是临时性的。在任务结束以后,就会被撤销,然后针对其他问题,建立新的巡抚或者总督。如果浙直总督,曾经管理了南方7个省,负责对抗倭寇。但是在倭寇逐步肃清以后,浙直总督这个官职被撤销。17世纪中期,已经统治了200多年的明朝灭亡,清朝入关以后,在10多年时间里,确立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随后,清朝对行省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内陆十八行省的模式。


  在清朝统治时期,总督和巡抚成为了地方上的固定官职,而且是封疆大吏。我们先看看总督,在清朝统治时期,除了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的情况特殊,只管理一个省之外,其余的总督们,都能管理两三个省。例如两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等,都能管理大片的地区。总督负责辖区内的粮食运输、河道治理、军队管理、仓库存仓等各方面的工作,总督的品级一般为从一品。由于挂着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官职,因此被称为部堂大人或者制台大人。


  巡抚属于一个省的一把手,负责全省的军政民财等各方面事务。请注意,总督和巡抚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级关系。巡抚和总督互有分工,起到了相互制约的作用。在清朝后期,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西巡抚沈葆桢相互斗法,结果,谁也奈何不了谁。巡抚的品级为正二品或者从二品,由于挂着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官职,因此被称为中丞大人或者抚台大人。总督和巡抚属于封疆大吏,明显高于其他的地方官。


  除了总督和巡抚以后,地方上的高级官员还有提督、按察使、布政使和学政。提督由明朝的都指挥使演变而来,提督负责管理一个省的绿营军。虽然提督的品级也是从一品,被称为军门大人。但按照朝廷的规定,提督需要接受总督和巡抚的节制。在清朝统治末期,曾国藩以两江总督的职务节制江南各省,各省的提督们只能站着和曾国藩说话。布政使属于从二品官,负责全省的财政、民政、经济建设、人事任命等等,由于直接管理藩库,又被称为藩台大人。布政使属于全省的二把手,在很多时候,如果巡抚大人调走,一般由布政使接班。


  按察使负责全省的治安、刑事、刑狱等工作,有点类似于公检法。按察使属于正三品官,属于地方实权派。在巡抚衙门,巡抚大人坐在正堂,但左右还有两个座位,一般都是留给布政使和按察使的。至于学政,情况非常特殊。


  学政的品级从二品到四品不等,负责全省的科举考试,以及对举人、秀才等各级读书人的管理。请注意,学政直接隶属于朝廷,总督和巡抚都无权干涉、介入学政的工作。在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时代,学政可能是很多官员的座师,拥有很高的地位。按照朝廷的权力划分,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不能管理读书人。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因为摊丁入亩的问题,河南各地的秀才们,围着河南巡抚田文镜闹事、田文镜被激怒,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田文镜去找河南学政陆生楠,刚进门就嗷嗷叫:“陆大人,那群秀才,你还管不管?”由此可见,田文镜不能管理科举事务。


  依靠这一权力,学政足够和总督、巡抚抗衡。虽然,从权力来说,学政还不如布政使和按察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则是谁都管不了。因此,学政是清朝高级官员中最特殊的一个,其他的官员则是相互制约的模式。其实,类似于学政的衙门还有两个,分别是河道衙门和盐务衙门。关于这些衙门的故事,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制台大人是什么官推荐文章4:

  制台大人是什么官推荐文章5:清朝的制台、抚台、藩台、臬台、道台,都是什么官?

  清朝的制台、抚台、藩台、臬台、道台,都是什么官,这官有多大呢?


  由于清承明制,所以要从明代开始说起。


  明初,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改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军事。


  承宣布政使司的长官为布政使,俗称“藩台”,从二品。


  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为按察使,俗称“臬台”,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的长官为都指挥使,正二品。


  这三个长官,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没有统属关系,各对皇帝负责,相互牵制。


  朱元璋如此操作,意在削弱地方权力,避免疆臣在地方上坐大,威胁朝廷。


  但分权管理,也必然会引发一些问题。


  即一旦遇到需要跨部门解决的事情,三司长官就会相互推诿。朝廷必须要派钦差下到地方,统筹三司处理事务。


  于是,巡抚和总督便应运而生。


  巡抚,俗称“抚台”。


  总督,俗称“制台”。


  这两个职务,起初不是地方官,是中央差遣的“特派员”。


  往往是朝廷需要处理某项事务时,才会临时设立巡抚或总督。派京官下去处理事务。等到事情办完,就撤销职务,将官员召回朝。


  实际上,按察使一开始也是朝廷派到地方的特派员。主要职责是巡察、考核吏治。


  只不过随着时代发展,按察使不再负责考核吏治,从朝廷特派员变成了地方官。专门负责一省的司法刑狱。


  巡抚和总督亦是如此。


  明朝中期,明宪宗认为常设巡抚,便于对地方进行管理。


  因此从成化年间开始,巡抚在地方便有了自己独立的官署一一巡抚衙门。


  嘉靖年间,巡抚一律加“提督军务”衔,握有军事大权,名义上还是京官,实则成为一省最高领导,管理三司,常驻地方。


  既然已经有巡抚了,为什么还要设总督呢?


  一来,朝廷不希望地方做大,需要总督与巡抚相互牵制。


  二来,明朝中后期的战争,经常是横跨数省,巡抚之间相互推诿,办不成事。需要在巡抚之上再设总督,统筹管理。


  如弘治十年(1497年),蒙古入寇,袭扰陕西、甘肃、延绥、宁夏。


  明朝的河西巡抚、河东巡抚和陕西巡抚,凡遇战事,各自为战,只承担自己辖区内的御边任务,导致明军多有败绩。


  为了能有效巩固西北边防,明孝宗设立三边总督,总揽其权。


  因此,相较于巡抚,总督管理的区域要更大一些,通常都在一省以上。


  总督的级别也更高,一般为从一品到正二品,巡抚则为从二品。


  另外,明朝在总督之上还设有经略和督师。


  由于不常设,这里不赘述了。


  总督、巡抚变成地方上的一、二把手,原来的三个扛把子,都指挥使、布政使和按察使,自然只能往后站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三司长官虽说是督抚的下级。然总督、巡抚对三司长官只有评价权。


  也就是说,三司长官的任免权,始终在皇帝手上。督抚只能间接影响三司长官的升迁。


  清朝入关后,撤消了都指挥使。


  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均保留。


  布政使依然是从二品。


  按察使依然是正三品。


  巡抚固定为从二品,与布政使一样。但如果巡抚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


  总督固定为正二品,比巡抚高半级。但如果兼兵部尚书衔,则高配至从一品。


  从清朝开始,总督和巡抚正式成为地方政府长官。


  二者区别在于,总督?负责统辖一省或数省的行政、经济及军事事务,尤其侧重于军事。??


  巡抚?负责一省的行政、经济及部分军事事务,更偏向民事。


  与明朝三司相互牵制的格局一样,清朝的总督和巡抚只有职务高低之分,二者不存在隶属关系。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当然在实际运作中,巡抚在某些事务上,需要与总督协商,并可能同时上。


  除了主政地方的总督之外,清朝还有专职总督,分别是负责水利的河道总督和负责漕运的漕运总督。


  二者官秩均为正二品,兼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与其他八大地方总督地位平等。


  漕运总督以下,设有巡漕御使、督粮道、管粮同知等职务。


  河道总督所属机构,分为道、厅、汛三级,分段管理。属官有河库道、河道、管河同知、通判等。


  这当中的“道”,就是道员,又称道台。


  道台是清朝特有的官职。其前身是明朝布政使、按察使的副手。


  终明之世,布政使之下设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


  官秩分别为从三品和正四品。


  按察使之下设按察副使和佥事。


  官秩为正四品和正五品。


  这些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佥事,起初也是特派员,主要职责是替布政使和按察使,下到府县巡查工作。负责收税和监督。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乾隆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工作繁重,无法对省内的府、州、厅进行有效管理,便将全国各省分为若干道,并将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派到各道坐镇。


  这样一来,原本只扮演助手角色的参政、参议,按察副使,佥事。就成了布政使、按察使与知府中间的独立的一级。


  行政级别上,知府为从四品。


  道台一般为正四品。但实际操作中,也不乏二品和三品的驻外道员。


  按照职能划分,道台则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


  前者由藩台衙门派出,既有“观察”(监督)地方行政的权力,也有署理河务、水利等地方事务的职能。


  后者由臬司衙门派出,专门负责特殊事务,即油水非常多的行业。


  比如“粮道”、“盐道”、“河务道”、“提学道”、“茶马道”、“分巡道”、“海防道”、海关道,屯田道等。


  因为是代表省里监督地方,知府若有文书,须要先上呈给道台,由道台转送两司,再由两司呈给督抚。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后期,道台还有向皇帝密奏的权利,是皇帝监视总督、巡抚和两司长官的眼线。而这种皇权特许的密奏之权,知府并不具备。


  所以知府见了道台,都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俗语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道台在知府之上,又何止十万雪花银?


  据晚清官员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的记载,张集馨早年在陕西任粮道,为了保住这份工作,每年都要给西安将军和陕西巡抚送礼,合计白银八千两。


  此外,送给顶头上司“门包”的“礼金”也同样可观,甚至高于给上司送礼的金额。不然连领导家的大门都进不了。


  张集馨如果用自己的俸禄送礼,恐怕早就倾家荡产了。因此必须得贪。


  你问怎么贪?


  太简单了,粮道管着粮食运输和管理,而运输途中是有损耗的,损耗多少怎么计算,谁说了算?


  并且每年藩司、臬司衙门的聚餐,朝廷派钦差下来视察的招待,也都是粮道负责。道台借助职务之便利,从中克扣些许,谁能发现?


  不过,比起晚清最肥的上海道、宁波道和天津道,其他各省的“粮道”、“盐法道”、“河道”,都要靠边站。


  尤其是上海道。


  鸦片战争前,上海道台就兼理海关海,负责监收江海关的税钞。


  江海关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上海道增设了会丈局、洋务局、会审公廨、巡防保甲局、船捐捕盗局等办事机构。


  此外,上海道台作为分巡道兼兵备道,还有权节制地方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绿营武职。


  当地方安宁受到威胁时,上海道台可调动军队,维持地方治安。


  清朝后期,上海道下辖的巡防保甲局、船捐捕盗局,一水的洋枪洋炮,还有蒸汽机驱动的火轮船。


  据说瑞澂(琦善之孙,清末湖广总督)担任上海道期间,故意将各省汇送至上海的庚子赔款压下数天,再贷给犹太富商哈同周转牟利,仅利息收入就是一笔巨款。


  瑞澂还借钱给哈同投资鸦片贸易,营收不下百万两白银。


  哈同夫妇


  上海道台手握大清五分之一的海关收入,麾下还有洋枪队,又有洋大人撑腰。如此肥差,自然要大家轮流坐。


  因此,上海道台最长任期不超过三年,且不得连任。


  任期结束后,上海道台基本都会升按察使或布政使。


  然而回看乾隆设立道台之初,本意是为君分忧,为国尽职,为民楷模。


  可是事实上,道台们早就忘了自己的职责,表面道貌岸然,背地里干的却是中饱私囊的把戏。


  大清道台们的堕落,可以说是清王朝兴衰的缩影。


  制台大人是什么官推荐搜索词:

  

  1.清朝制台大人是什么官

  

  2.制台大人是什么官职

  

  3.制台大人是什么官几品

  

本文标题:制台大人是什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