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最后一句话推荐文章1:《道德经》最后一句话讲的是什么?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全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以下是一些主要章节和核心观点的概述:?


  1.?第一章?:?


  开篇即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著名论断,?强调真正的“道”和“名”是难以用言语来完全表达的。?


  接着通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语句,?阐述了“道”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思想。?


  2.?第二章?:?


  讨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哲学命题,?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相互转化。?


  3.?第三章?:?


  主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认为这样可以防止人民争名夺利、?偷盗作乱,?保持社会的安定。?


  4.?第八章?:?


  以水为喻,?阐述了上善之人的品质,?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强调了不争之德。?


  5.?第三十六章?:?


  提出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等微明之术,?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6.《?道德经》?的最后一段:或者说最后一章,?是老子思想的深刻总结,?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道理:?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话往往不华丽,?而华丽的话往往不真实。?


  这告诉我们,?在言语和事物的判断上,?要学会探求本质,?不要被表面的华美言辞所迷惑。?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善于争辩,?而善于争辩的人往往德行有亏。?


  这强调了实际行动和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而非空谈和辩解。?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追求博学多才,?因为广博的知识有时可能让人迷失方向,?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道理。?


  这提醒我们要专注于真正重要的知识和智慧。?


  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会为自己积藏任何东西,?他们无私地帮助别人,?反而因此得到更多。?


  这体现了无私奉献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对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之道则是尽力而为但不争强好胜。?


  这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以无私的心态去做事,?不追求个人的名利和争斗。?


  总论:


  综上所述,?《?道德经》?的最后一段主要阐述了真实与虚伪、?善行与争辩、?智慧与博学、?无私与奉献、?顺应自然与不争强好胜等道理,?这些都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些道理对于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有着深远的意义。?


  #记录我的8月生活#


  #闲聊道德经#


  #易经道家智慧#


  道德经最后一句话推荐文章2:老子《道德经》最后一章: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争

  这章是老子思想的最后总结,天之道就是自然规律,圣人之道是代表人间的道理,多力行,少争取。老子最后让我们共同遵守天之道,圣人之道,这对我们整个地球村的发展一定会产生正面、积极、有价值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很真实的话听起来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听起来不一定真实。我们有时候为了说好话,就不讲真话,不讲实话了,因为忠言逆耳。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懂得真理的人,他不需去辩,因为真理永远是真的,不是辩出来的,我们有时候不辩才好,越辩越乱,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能不说就不说,自己慢慢体会,相反常常要找理由辩解自己的行为的人,他心里肯定是心虚。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明道的人,他不要什么都懂,相反什么都懂的人,可能常识就不足,也就是没有道德。所以老子提醒我们,就是因为有知识了,所以才想怎么利用知识来骗人,害人,当然这些骗别人的人最后都是骗自己,让自己的良心不安。


  圣人不积


  圣人无我、无欲、无私,他不会隐瞒积藏任何东西,也不贪图名利。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这句话是互惠互利的意思,我替别人做事情,我得到了经验,我给别人越多,所得到的也越多,所以我们平时多做事情,就多增加经验,不是人家给你多少钱,你就干多少事,因为这个经验是我自己一生的积累。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之道是自然规律,没有好坏的观念,他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它对万物有利而无害。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中有四句大家广为熟知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描述了小草自然生长的过程,道哺育着让它生长,没有说收钱,不收钱就不让他生。


  现在我们常说气候异常是大自然在惩罚我们,这种理解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天道本身没有善恶之分,科技越来越发达,对大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大自然的规律也被破坏,其实大自然的所作所为是想恢复其固有的规律,所以说是老天在善意地提醒我们,让我们从偏道上转回正道。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是仿效天道的,他只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居功,也不会跟任何人争功,他知道争抢毫无意义,就算得到了也是短暂的。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就是用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心态来有所作为,这个前提就是不争。不争是基础,就是说我不居功,不是我不做,而是我做了,我不居功,你们要抢功劳就去抢吧,我无所谓。当你无所争的时候,你就可以不违反天道,就可以尽力而为。


  相反如果有争,你就开始有利害关系,自然就会违反天道,人家就不会让你有所为,因为你要争名,争利,别人就不让你走这条路,你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就不可能无不为。


  这本《道德经》虽然距今有两千多年,但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我们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无私的奉献,来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对我们自己及整个社会都有很大的好处。


  道德经最后一句话推荐文章3:《道德经》最后一章给人类指明了行为方向,还阐述了宇宙为何物

  我们都知道《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总纲领,也是老子的思想核心所在,里面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每一章、每一段、每一句、每个字都有其高深的含义,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析。


  那么,《道德经》最后一个章节,也就是第81章,到底说了些什么?它的信息量至今无人能打破。


第八十一章节,到底讲了些什么

  《道德经》一共有81章节,最后一章的内容是这样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是这样的: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前面几句其实是铺垫,这段话最重要的在于后面两句,这两句几乎把宇宙是什么,以及人要怎么做都概括出来了。


《道德经》最后一节为何这么说?

  其实,《道德经》最后一章节最后两句话,是给读者再次提醒《道德经》最想阐述的两个观点,一个是关于大自然的看法,以及人要怎么去行事的观点。


  这两个观点,很大程度上包含了道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物都能享受到好处,而不是伤害万物。这一点跟道家思想是一致的,中国的古代哲学讲究亲近自然,这一点在《逍遥游》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证。


  《逍遥游》是彻头彻尾的道家思想,它跟随老子的道家思想,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的,并且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人应该要如何跟大自然相处,如何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逍遥游》里面所讲述的各种小故事,都是致力于论证一个观点“越是跟随大自然,能力越大”。


  因为道家思想已经明确指出了,大自然不是害人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万物,所以《逍遥游》提出了要亲近大自然。


  《逍遥游》里说的最高能力的一个人,是不吃饭不睡觉的,他能随风而飘、喝露水充饥,但是没有人能伤害他,他能跟宇宙同在,长生不老。


  你看,这能力有多大,而最大的功劳归功于他能跟随大自然的规律,不争不抢。


  这也是《道德经》最后一句话所说的意思,圣人都不跟人争抢,而圣人正是普通人要学习的标杆,我们普通人也应该要不争不抢,随心而欲,只有这样你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其实,道家思想可以让你的内心变得更强大

  看完前面的解析,你大概也能理解了,其实这个思想很符合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当一个人足够强大,他的内心一定会变得“无所畏惧”,他会变得更加随性。


  而那些处处在乎细节的人,往往内心很脆弱。


  如果你想变得内心足够强大,请闭上眼睛,一起念这句话“世界如何,我就如何。”


  如此以来,自然没谁能伤害到你。


  道德经最后一句话推荐文章4:《道德经》最后一章,短短57个字,却道出了5条为人处世的真理。

  《道德经》最后一章,短短57个字,却道出了5条为人处世的真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很真实很实在的话,听起来是不动人的;那种非常动听的话,不一定真实。 我们现在总是鼓励人家说好话,有没有必要?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为了说好话,就不讲真话了;我们为了说好话,连实话也不说了。你要选听起来很动人,但是最后是空的,还是要选我们经常感觉到忠言逆耳的话? 这是个人选择,也是个人的命运,因为命运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所造成的结果。忠言逆耳利于行。 老子希望我们不要被表面的华美言辞所迷惑,而是踏踏实实,才能听到真话实话,才能对自己真正有用。2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理永远是真的,你现在认为这个不对,那是你的事,跟我无关,用不着我来辩论。而常常要找理由辩解自己的行为,那这个人根本就是心虚。西方人有一句话,叫作真理越辩越明。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不是一个辩论的民族。 孟子那么会说话的人,他只说,我难道是喜欢跟人家辩论吗?我难道是喜欢说话的人吗?我实实在在是不得已的。 能不说就不说,大家慢慢去体会。真理不是辩出来的,中国人不辩就好,越辩越乱。因为我们永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听都有道理,但是怎么听都不见得有道理。 中国人,中国字,中国话,都是弹性很大,应变力非常强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学西方说我们来辩论,完全没有用。 中国人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讲了大家都没有意见,有的人讲了大家都有意见。关键点在这里。3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了解道,真正明道,真正去行道的人,他不要什么都懂。老子告诉我们,知识越多的人经常良心越坏。 大家看以前的人多老实,酸梅汤就是酸梅汤,童叟无欺。现在不是了,现在酸梅汤根本就是自来水,里面可能连一颗酸梅都没有。因为他有知识了,不发挥知识怎么行,那要这种知识干什么? 知识拿来害人,知识拿来骗自己,其实骗别人就是骗自己,骗别人的钱,就是骗自己的良心。 “博者不知”,什么都懂的人,可能常识也不够,很多人没有常识,只有知识而已,根本没有道德。 所以今天有知识的人几乎所缺的是常识,人情世故完全不懂;缺的是道德,因为他什么都敢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当你求知识的时候,当然是越多越好,增加你的见闻,使你懂得更多的东西。可是这个时候你就要提醒自己:除了为学以外还要为道。 就是说你学一样东西之后,要回归以道,看它合不合理,合不合天道。合天道,就去实证,就去做;不合天道,就不能做。4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为自己积藏任何东西,他不要名,不要利,不多欲。圣人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就越充足;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加丰富。你替别人做事情,是吃亏吗?没有,因为你得到了经验,而这经验是谁都抢不走的。 所以我们今天常讲,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做多少事,这完全是西方的观念,我们中国人不是。 中国人是我多做事情,就多增加经验,这个经验才是我一辈子所得。 比如你本来不太懂,教学生第一遍的时候,老实讲,自己也觉得懂得不多,第二遍、第三遍,慢慢越来越懂。这样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刚毕业的教师,工资不能太高,慢慢年资高了,就多一点,其实越教你自己越懂。你给别人越多,所得到的越多,这就是教学相长。 所以,不必计较你给予了别人多少,多做了多少事,吃了多少亏,你应该在乎的是,通过这些事情,你积累了多少经验,有没有上进,更何况,吃亏就是赚便宜。5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为什么会生生不已,因为它永远对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为什么会为而不争?因为圣人仿效天道,天道只有奉献,没有争任何东西。圣人永远为大家服务,永远施多于取,他取只是取他生活的需求而已。 老子把“为而不争”这四个字放在《道德经》的最后,他的意思就是很怕我们以为他是无为的,所以这里特别讲“为”。 整部《道德经》老子之所以强调无为,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违反自然的规律。用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心态,来有所为,来无不为,才叫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整个的中心思想就在这里,一个人要有所表现,必须要有个前提,就是不争。你无所争的时候,就可以不违反天道,就可以尽力而为。 可见,不争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尽量去做,但是不要争功劳。 其实一个人最有前途的,就是有人抢你的功劳,而那个人恰恰就是你的顶头上司。很多人以为,顶头上司最可恶了,专门抢我功劳,其实错了。你制造很多功劳,全部归给他,他升职越快就越感觉到没有人做事,所以他第一个要求,就是把你提升上去。 一个人一辈子只要有一个人一直拉你,就够了。


  道德经最后一句话推荐文章5:道德经的最后一句,到底说了什么?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看懂了老子的孤独,再看道德经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道德经》是老子出关时敷衍关官所写的讲义,成书不过一天半,因为是讲义,不免有些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鲁迅虽是调侃,不过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鲁迅是懂圣人的孤寒的,哪里遇得上这么多知音?干脆把关官写做俗人一个,让圣人继续孤独。于是在想象中,老子一边写,一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懂,我只写给懂的人看。老子随手挥笔五千言,意义都在言外,就让后人在语言的迷宫里悟吧。读道德经若太执着于语言,是只见树叶而忽略了森林。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败之地。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可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单纯把道德经当做兵家韬略是狭隘的,何况兵家胜败之事,如何不是争?“为而不争”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为”,关乎为人处世之道。孔子曾就此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闻言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姿态低到尘埃里,故能与世无争。但同时,它又无所不利,润泽万物。孔子有句类似的话是“矜而不争”,骨子里的矜是气节,流露于外只能是骄。君子内心高洁,但姿态是谦下的。说话太容易的时代,闭嘴是门学问不争,是老子心中的乌托邦,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做“不诤”,这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论语也常见类似的句子,如《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孔子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这个时代,谣言是流传最快的,炒作是最受关注的,谩骂、讨伐、煽情……或许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闭嘴是门学问。不争,是因为对万物心怀悲悯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宇宙观,即“道”。他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确。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整体。泰山上的一颗石头,跟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觉得他消极、悲观、厌世;实用主义者,来学习如何取巧、诡辩;走马观花的人,只取得一点他的空想与反叛……有人说,《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后世的情书。但延续两千多年,老子依然最是孤独的人。


  道德经最后一句话推荐搜索词:

  

  1.道德经最后一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

  

  2.道德经最后一句话天道无亲

  

  3.道德经最后一句话为而不争

  

本文标题:道德经最后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