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谁发明出来的
麻将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文章1:你不知道的麻将由来?
麻将(Má jiàng,英:Mahjong, Mah-jong或Mah-jongg),一种汉族发明的益智游戏,麻将类娱乐用具,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每副136张。四人骨牌博戏,流行于华人文化圈中。不同地区的游戏规则稍有不同。麻将的牌式主要有“饼(文钱)”、“条(索子)”、“万(万贯)”等。在古代,麻将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可以说麻将牌实际上是一种纸牌与骨牌的结合体。与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将的玩法最为复杂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简单,容易上手,但其中变化又极多,搭配组合因人而异,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最能吸引人的博戏形式之一。
麻将起源:麻雀牌起源说,麻雀牌这种说法是最主流的麻将起源的说法。麻将牌又称麻雀牌、麻雀儿牌,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麻雀牌三种基础花色的名字叫做“万、束、筒”。“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方言中,“麻雀儿”和“麻将”读音较近。太仓话的儿话音念做(/ng/),打“麻雀儿”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太仓方言雀(/tsiak/)儿(/ng/),合在一起就变成将(/tsiang/)。
马吊牌起源说:有人说,麻将牌是由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中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郑和下西洋起源说: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经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郑和杀了他们,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
郑和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又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然后又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然后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然后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副帅、大将军、郑和的夫人(太监也可以娶妻)四个人一起玩,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后,全船开始都玩此游戏,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他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麻大将军牌”,即是后人的“麻将牌”。
麻将形成: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两张。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斗的就是碰和牌。书中写道: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正该发牌,便故意躇踌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是在薛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牌,再顶不下来的。”……。二饼就是二文,文字门在马吊中已绘成圆饼状(见明潘之恒《叶子谱》),这里正是一个发出顶牌的例子。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和受罚等规定。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承下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至于三元牌中、发、白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称为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做了官,自然也就发财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有绘的麻将牌。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吴人音“鸟”为diào,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麻鸟牌成了麻雀牌,再变成了麻将牌。
麻将牌形成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平民,无不喜爱。平民百姓们也从打麻将中得到了乐趣。有一个牌运好的人写了一首诗道:今日赢钱局,排排对子招。三元(中发白)兼四喜(东南西北),满贯遇全幺。花自杠头发,月从海底捞。散场远避,竹杠怕人敲。
由于麻将复杂多变,刺激有趣,因此自诞生后,很快就成为整个中国最为盛行的博戏形式。无论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大权在握的重臣,对麻将感兴趣的都大有人在,至于一般的布衣平民,村夫俗子,喜欢搓麻将、斗雀牌的就更是不计其数。这一事实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人们追求刺激,嗜好赌博的不良习尚,但同时也反映了麻将这种游戏活动本身无穷的和丰富的情趣。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麻将牌形成的大致的轨迹。
棋→ 象棋(现行)
古博戏
箸→ 琼→ 骰子→ 骰子格
骨牌(现行)
(叶子戏)
马吊牌(纸牌)→默和牌 →麻将牌(骨制)
麻将牌数:一副完整的麻将牌共156张。目前流行的是精简版麻将,不含百搭和大白板,共144张。
序数牌(合计108张)
⒈万子牌:从一万至九万,各4张,共36张。
⒉筒子牌:从一筒至九筒,各4张,共36张。
⒊束子牌:从一束至九束,各4张,共36张。
字牌(合计32张)
⒈风牌:东、南、西、北,各4张,共16张。
⒉箭牌:中、发、白,各4张,共12张。附:百搭麻将另外有大白板4张。
花牌(合计8张)
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各一张,共8张。
百搭牌(合计8张)
财神、猫、老鼠、聚宝盆各一张,百搭牌4张,共8张。
麻将术语:麻将应对的五种标准状态,是“吃”、“碰”、“杠”、“听”、“和”。在正式比赛中,五种状态的官方语言都是汉语,包括国际比赛。
吃:如任何一位选手手中的牌中的两张再加上上家选手刚打下的一张牌恰好成顺子,他就可吃牌。
碰:如果某方打出一张牌,而自己手中有2张以上与该牌相同牌的时候,可以选择“碰”牌。碰牌后,取得对方打出的这张牌,加上自己提供的2张相同牌成为刻子,倒下这个刻子,不能再出。然后再出一张牌。“碰”比“吃”优先,如果你要碰的牌刚好是出牌方下家要吃的牌,则吃牌失败,碰牌成功。
杠:其他人打出一张牌,自己手中有三张相同的牌,即可杠牌。分明杠和暗杠两种。
听:当你将你手中的牌都凑成了有用的牌,只需再加上第十四张便可和牌,你就可以进入听牌的阶段。
和:四位玩家谁先和牌谁为胜利。具体视比赛详细规则而定。(“和”读“hú”,现在常写为“胡”)
麻将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文章2:你知道麻将是谁发明的吗?浅谈麻将桌上的中国传统文化
麻将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文章3:麻将是谁发明的?
关于麻将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关于麻将的起源大家众说纷纭,这是一个问了很久的问题,众说纷纭,难定一是,而据李长庆先生考证,麻将是郑和发明的,是说言之凿凿,言之有理,不妨奉作谈资,以鬻读者。这也是当前可信度比较高的一种说法。
郑和,明代云南昆阳人,世称三保太监。公元1405年——1433年二十八年间,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行程十万余里,最远到达东非,即现在的索马甲、肯尼亚,史称“郑和七下西洋”。那时,率大规模的般队远航,就人力、财力、物力而论,非皇家而不能为也。郑和实乃中国海上国际贸易的“祖师爷”。
麻将是郑和发明的,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由于船上没有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经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试图杀了郑和他们,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
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和夫人、副帅、大将军四个人一起玩,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全船开始都玩此游戏,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他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麻大将军牌”,即是后人的“麻将牌”。
麻将,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益智类游戏了,它也是我国独有的娱乐用品,大家在闲暇的时候打上两圈,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可不要掺杂赌博的性质哦,否则就失去麻将的本来意义了
麻将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文章4:麻将的起源、发展与全球传播
麻将,这一中国传统智力博弈游戏,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从皇家和王公贵胄的专属娱乐,到如今成为全民乃至全球喜爱的娱乐项目,麻将的演变不仅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体现了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全球化趋势。
一、麻将的起源与早期发
麻将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较为广泛流传的一种认为,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麻将起源于江苏太仓,是守仓兵丁以捕雀取乐而发明的游戏,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麻将。这些传说虽然无法考证其真实性,但都反映了麻将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麻将的早期发展中,其形式可能较为简单,牌数和玩法也尚未固定。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这可能与麻将的某些元素有一定的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吊牌、骨牌、叶子戏等娱乐游戏逐渐兴起,为麻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麻将的演变与定型
马吊牌是明代中期出现的中国第一副成形纸牌,它对麻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吊牌有40张纸牌,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等,玩法独特且富有挑战性。同时,北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牌也出现了点数组合,进一步丰富了牌类游戏的玩法。这些牌类游戏在民间广泛流传,为麻将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叶子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纸质卡牌游戏,被认为是扑克、字牌和麻将的鼻祖。它兼用骰子掷玩,玩法多样且富有趣味性。随着明代白话小说的盛行,叶子戏的形制和玩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这些变化为麻将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和娱乐元素。
到了清朝中期,麻将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牌数和玩法。1846年,陈鱼门进行整合创新,加入风箭牌,使麻将的玩法更加多样和丰富。19世纪80年代,麻将经宁波商帮传至上海、天津等地,迅速在大城市里流行开来。到了1900年,已形成“筒条万+字牌”的136张标准制式,麻将的基本形态和玩法已经定型。
三、麻将的传播与全球化
麻将在国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玩法。如广东麻将(推倒胡)、四川血战麻将、台湾十六张麻将、北京推倒胡等,这些玩法各具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同时,麻将也成为了人们社交和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会,都少不了麻将的身影。
20世纪初,麻将开始传入欧美等地,并迅速风靡全球。在好莱坞明星圈的带动下,麻将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日本明治时期传入麻将后,还发展出了“立直麻将”等竞技体系。2005年,世界麻将组织(WMO)成立,制定了国际规则,麻将真正走向了世界。如今,麻将已经成为了一项国际性的智力运动项目,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爱好者和参与者。
四、麻将的文化价值
麻将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还是一项智力运动项目。它要求玩家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策略规划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牌局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麻将也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锻炼大脑、提高智力的游戏。
麻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娱乐方式和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麻将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麻将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文章5:他是麻将的发明人,却被当地人骂为“屙老爷”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天一阁景区内,利用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先生家族的宗祠,由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棋牌室和“三缺一”的塑像四部分组成,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陈列展览区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展示了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运动。
多年前,中国有句玩笑话:“十亿人民九亿麻,还有一亿在观察”,是说麻将已成为国人一种老少皆宜的休闲娱乐游戏。
其中赵本山和黄晓娟的小品《麻将豆腐》,里面许多经典台词更是脍炙人口。
陈鱼门(1817-1878),名政钥,号仰楼,宁波人,也是麻将的发明人。
陈鱼门传略,为我们描绘了他“年少时便聪明出众。曾经跟随杨启堂先生学习英文。道光二十九年选拔为贡生,后来因有功升任内阁中书。 三品官衔。陈鱼门“广交游,琴酒无虚日”,交游甚广,极喜玩耍,精通纸牌。”经“他整合、改造后的麻将,打法也由繁到简,一经问世,便盛行大江南北。”
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在1998年的时候,麻将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
陈鱼门居住的地方,屋内摆设优雅洁净。
现代麻将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叶子戏,后来发展成为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又发展成麻雀纸牌,就是现代麻将的雏形。
据传,当年骰子六面只有“幺”是呈现红色,其他五个点都为黑色。掷骰游戏在唐朝宫廷中也十分流行,唐玄宗曾与杨贵妃掷骰彩战取乐,后手气不佳,背水一战只能掷出“四”点方可赢。当骰子在碗中旋转时,唐玄宗激动得跳起来,大声地喊着“四”点,结果骰子停下后果然为“四”,唐玄宗见后大喜,便命高力士将“四”点也改为红色。
麻将陈列馆内德和(HU)堂主要陈列的是各种麻将牌,其中有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不同产地、不同质地的麻将牌。
木制贴纸白凤龙牌(美国)
石制一索鹦鹉牌(中国)
竹制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牌(英国)
骨制竹背竹叶索子牌(中国)
铜制无花牌(韩国)
塑制水浒传牌(中国)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尤贤乎己!
胡适谐趣地说,从各国对游戏的特殊爱好上看,可以说英国的“国戏”是板球,美国的“国戏”是棒球,日本的“国戏”是相扑,中国呢?“中国的国戏是麻将”。
梁启超在清华讲学时,曾有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可见,麻将对其诱惑力、吸引力之大。
我们在平和(hu)堂看到的三个铜像,讲的是陈鱼门和一个英国人,一个日本人在打麻将的画面。旁边有一幅对联;筒来索去尤半日,参横月落不曾知。非常诙谐的刻画了打麻将者的模样和心态。
“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当年一些宁波商贾因沉溺其中,事业荒废,甚至倾家荡产,陈鱼门的这一娱乐发明,也被宁波人视为社会危险。为此,有些宁波人骂他是“屙老爷”,宁波有俗话,“屙老爷,造麻将”。
据了解,日本麻将是1909年由日本教师名川彦作从中国带到日本的。百余年来,麻将在日本经历了由“赌具”到“竞技”的蜕变,发展成提升国民教养的“绅士运动”。
宁波的这座“麻将起源地陈列馆”,是目前国内首家以麻将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
据说,麻将陈列馆的设立与一位名叫野口恭一郎的日本人密切相关。野口先生是一位麻将牌的狂热粉丝,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办了两份麻将杂志,赚了不少钱。1999年,野口先生在千叶县办起世界第一座麻将博物馆,他觉得宁波是麻将起源地,也应该有一座博物馆,于是提出愿意捐赠一部分收藏给宁波,并积极筹措资金。
2001年,麻将陈列馆成立,野口恭一郎还为陈列馆捐赠了300多件展品和资料。图为木制渔樵耕读牌(日本)。
麻将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搜索词:
1.麻将谁发明出来的渔民
2.麻将谁发明出来的郑和照片
3.麻将的创始人是谁
本文标题:麻将谁发明出来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