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有多少个团
八路军有多少个团推荐文章1:1940年,5万多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可以编多少个团?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共计下辖3个师,分别为第115师、120师和129师,刚刚改编之时,3个师总兵力相差不算太大。其中115师总兵力15500人、120师总兵力14000人、129师总兵力13000人。
这3个师均有一部分部队留守陕甘宁,实际开赴抗日前线的部队中115师为将近14000人、120师为8000多人、129师为9000多人。
这三个师中,各自的发展方向不同,作战环境以及所建立根据地的地域条件也不一样,因此日后的规模及编成也大不相同。
就120师来说,该师主要由红二方面军部队改编。师直属有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特务营,通信营,辖358旅和359旅两个旅,两个旅各辖2个步兵团,分别为第715团和716团、717团和718团。
上述部队中,第718团和师直属的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特务营(实际都是步兵部队)等留守陕甘宁,总兵力达5000多人,是八路军3个主力师中留守兵力最多的,而其他部队8218人则直接开赴抗日前线。
原红二方面军在长征结束后保存的红军骨干较多,因此120师这8000多人的部队虽然人数不算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百战精英。
120师在全面抗战初期打了不少漂亮仗,同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到1938年时全师已经从最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了2万多人,部队规模扩大到原来的3倍。
其中以359旅为例,该旅直属队一部及开赴前线的第717团一共只有2100余人,到1938年初时部队已经配齐了3个战斗团,同时旅直属队也有较大发展。
作为主力的717团兵力达到了3200人、以平山独立团为基干的新718团兵力有2580人、以崞县独立团为基干新成立的719团兵力有2620人,旅直属队也有1100人,原本只有2000多人的359旅一下子扩充到了近万人。
1938年底,120师主力6000多人(主要是358旅部队)开赴冀中,一方面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一方面整训提高八路军第三纵队的战斗力,加速其正规化进程,另外以冀中丰富的人力、物力为基础,补充扩大主力部队。
当时的冀中军区在建制上属于晋察冀军区,但第三纵队却归120师指挥,因此120师与冀中的关系比较特殊。
120师在冀中期间,接连粉碎了日军的三次围攻,打出了齐会歼灭战等经典战斗,冀中部队向120师划拨部队数千人,同时还有1万余人的新兵加入120师。
因此120师主力返回晋西北时,部队已经从当初的6000多人发展到了21000多人,除了这部分力量外,120师还有留守晋西北的部队及另外一支主力359旅,这是120师本部的部队。
此外,晋西事变后山西新军分化,一部分部队也划拨归120师指挥,因此1940年时120师指挥的部队达到了在抗战时的顶峰。
1940年11月,八路军120师兼晋西北军区的兵力一共有5万余人,其中120师本部系统兵力为39403人,新军系统兵力为11726人,这个兵力数比百团大战前有一定减少,但仍属于120师在抗战中兵力规模的高峰时期。
当时120师系统部队的基本构成如下:
第一:
独立第2旅兼第二军分区下辖独立第2旅及新军暂编第1师,其中独立第2旅下辖第9团、第714团;新军暂编第1师下辖第36团、37团、特务团,总计第二军分区有5个团。
第二:
第358旅兼第三军分区下辖第358旅,该旅辖第7团、第8团、第716团,总计第三军分区有3个团。
第三:
独立第1旅兼第四军分区下辖独立第1旅及新军决死第4纵队,其中独立第1旅下辖第2团、第715团,新军决死第4纵队下辖第19团、20团、35团,总计第四军分区有5个团。
第四:
新军决死第2纵队兼第八军分区下辖决死第2纵队及工卫旅,其中决死第2纵队下辖第4团、第5团、第6团,工卫旅下辖第21团、22团,除了这两支新军部队外,洪赵纵队也在该军分区建制下,因此第八军分区总计有6个团/团级纵队。
第五:
大青山骑兵支队,该部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另外还有个第4支队,总计该部有4个团/支队。
第六:
第359旅,该部下辖第第717团、718团、719团,另外还有雁北支队、第4支队,总计该部有5个团/支队。
除了以上六大部分外,120师兼晋西北军区之下还有新军总指挥部、雁北第6支队、直属教导团、特务团等单位或直属部队。
以上总计120师部队在1940年11月时,有大约9个旅级部队,总计有大约31个团级作战部队,其中新军系统的有11个团,120师本部系统的有20个团。
当时新军系统的部队编制一般较小,其一个团的平均兵力只有1000余人,故而这11个新军的团,总兵力只有不到1.2万人。
而120师本部系统的部队,采取的是八路军整军之后的编制,其中除骑兵团和部分支队、直属团兵力较少外,主力部队团基本都有2000多人。
当然了,120师之所以在1940年时,其本部部队的步兵团能达到这一兵力数,其实跟之前在冀中扩充的大量兵员有关。
因为120师所在的晋西北地区,本身比较贫瘠,人口也较少,还处在日伪军和阎锡山的夹击之下,其实难以扩充更多兵力。
实际上在120师主力开赴冀中时,日伪军及阎锡山便不断封锁、围攻我晋西北根据地,留守部队减员严重,其中主力714团仅剩1000余人,警备第6团、独立第2团则只有几百人。
120师从冀中开回的部队达2万多人,在随后的整军中便补齐了各部的缺员,使得一般的步兵团都达到了2000多人,有的主力团兵力甚至达到了3000人左右。
当然了,骑兵团及一些支队等部队兵力没有这么多,因此以平均数而论,120师本部的部队当时平均每团是2000人左右,规模基本是新军系统步兵团的2倍。
不过1940年时的120师部队基本便是该部在抗战中兵力规模的巅峰时期了。
1941年之后,在日军的围攻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下,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极度艰难的阶段,尤其在地瘠民贫的晋西北地区,情况更加严峻。
到1942年底,120师本部部队下降到了32251人,新军系统部队下降到了6242人,另有地方武装4522人。
此后到全面抗战结束,120师系统主力部队都没有再超过5万人,基本部队规模在4万人上下,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在抗战结束时部队规模最小的一个。
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一方面是120师所在的晋绥地区较为贫瘠,难以扩充大量兵员,但同时这一区域又是陕甘宁的屏障,不得不以一支主力部队来防卫。
实际上120师不仅仅是陕甘宁的屏障,该部除了原先留守的部队外,还抽调了359旅等主力部队回防陕甘宁,日后大生产运动的最有名的便是这支部队了。也正因为这种关系,因此到后来解放战争开始时,西北野战军的大多部队其前身也都是120师系统的。
八路军有多少个团推荐文章2:八路军、新四军的大团、小团是怎么回事?
:中国军网微信·中国军号 :徐平
编者按
85年前,为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奔赴抗战前线。
为纪念八路军和新四军成立85周年,中国军网微信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带你了解八路军、新四军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新四军的团这一级编制最为复杂,有主力团、基干团、地方团,有大团、小团,有甲种团、乙种团、丙种团等区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团呢?这主要和战争形势的发展有关。
八路军改编之初,3个师下辖6个旅,每旅辖2个团,全师共12个标准团,这一个团有多少人呢?时任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的陈锡联在回忆录中提到:“第七六九团编3个营。每个步兵营有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团部设参谋处、政训处(11月政训处撤销,恢复为政治处)、供给处、卫生队。团直属队有迫击炮连、特务连和通信排(辖1个电话班、1个徒步通信班、1个骑兵班)。全团计2900余人。另外,每个师还有1个独立团或教导团。”
杨得志、李天佑、杨成武、宋时轮、彭绍辉、陈锡联、张才千等战将是八路军最早的一批团长。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在作战前动员
八路军进入华北抗日前线后,为适应作战需要,队伍不断扩充,增编了不少团,但有些团人员、武器都不齐全,和标准团没法比。如《陈锡联回忆录》中提到,1938年1月成立的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独立团,“全团1200余人,武器装备除特务连、一连各有步枪50余支、轻机枪3挺外,其他各连只有10余支杂式枪,主要武器是大刀、长矛。”而八路军最初改编的标准团,人数大体始终保持在三千上下甚至更多。如1938年4月,晋东南根据地反“九路围攻”战斗后的第二天,朱德总司令路过三八六旅七七一团,问团长徐深吉该团现在有多少人?徐团长告说有3853人。
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整个八路军部队已经达到170多个团。但人数多少不等,少则千把人,多则两三千多人。1940年1月24日,八路军第一纵队《关于第三期整训计划致各支队、各军分区并中央军委等电》,要求部队整训补充后,主力团要达到2500-3000人,普通团1500人。百团大战后,1940年12月2日,朱德等《关于百团大战后部队的整理问题致各兵团首长等电》要求参战部队补充缺额,充实满员,达到每团2500人。可见,这一时期,按标准编制,一个主力部队的团,人数在2500人上下;地方部队的团,人数在1500人左右。
百团大战八路军阵地
1941年,日寇加紧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疯狂“扫荡”,华北敌后抗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减轻人民负担,扭转被动局面,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实行精兵简政,缩编主力部队,加强地方武装的建设。1942年春,八路军各战略区部队相继进行了精简整编。
1942年1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颁发了《关于实施精兵建设的命令》,决定全师实行甲、乙、丙3种团制:甲种团为3营9连制;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丙种团为4连制。此后至4月底,第一二九师开始了第一次精简。精简后,除冀南军区外,第一二九师主力部队统一整编为4个甲种团、7个乙种团和13个丙种团。甲种团,辖3个营,下辖9个步兵连,全团2000人左右;乙种团,辖2个营,下辖6个步兵连,全团1200-1400人;丙种团,直辖4-6个连,全团700-900人。
1942年4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关于晋西北部队精简情况的告》中提到:“一九四二年对部队进行缩编,以缩小机关加强部队为原则,各兵团分甲乙丙几种团(上中下三种团)。甲种团每团三个步兵营(九个步兵连),及团直司令部、政治处、卫生队、供给处、侦察通信连、机炮连、特务连等编成。乙种团以两个步兵营(六个步兵连),及团直司令部、政治处、供给处、卫生队、侦察通信连、机炮连、特务连等编成。丙种团以三个至五个步兵连及团直(司令部特务排)编成。”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挺进晋西北
这次精简整编之后,八路军出现了甲、乙、丙3种团制。甲种团也被称为大团,丙种团称为小团,是当时两种常见编制,乙种团介于二者之间。
大团,是主力部队满编的标准团,人数在两千左右或两千以上。如1943年3月1日《山东军区关于调整部队编制等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中,提到团的编制为:“辖营三,辖连三,重机枪排。每连共百五十四人,长枪百廿余支,轻机枪四,重机枪三。营部及重机枪排七十二人,重机二,营共五三四人,团直辖司、政、供、卫及一特务连四五六人。全团共二〇五三人。”据1943年10月21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关于调三个大团来延安致邓小平、滕代远等电》:“决由冀鲁豫边区调三个大团,保证每团二千五百人到达陕北”。可见,1943年前后大团的编制为2000-2500人。
小团,取消了营一级建制,团直接辖连,规模缩小、机动灵活,以适应游击战争。小团一般为5个连,也有4个甚至3个连的。“丙等团不能编4到5个连,则编3个连,营长则当连长,缺少的待补充。”
据1943年3月17日,聂荣臻、肖克、唐延杰《关于晋察冀军区北岳部队精简整编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提出主要整编主力军,取消甲种团,一律编小团,紧缩机关,充实连队。小团的编制规定:
1、共八个单位,计侦察连一,特务连一,步兵连五(人员不足时可编为四个连),团部一。
2、共1180名,非战斗人员184名,战斗人员996名,此外步马枪598支,短枪101支,轻机枪8挺,掷弹筒15,重机枪2,迫击炮20。
……
5、步兵连共161人,内非战斗人员14名,团部共83人。
小团的步兵连比普通连大些,相当于加强连,因此被称作“大连”。
1945年8月,为适应抗日战争全面反攻的需要,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八路军各部队将小团扩编充实为标准团,恢复了营一级建制。如晋察冀军区积极动员适龄青年参军、参战,补充了大量新兵,将原来的32个小团扩编为大团,同时将8个地区队、65个县支队、39个县大队等一大批地方部队,组建为55个团,并升级为正规团。
抗日战争全面反攻前,八路军冀东军分区举行阅兵式,三个齐装满员的主力团接受检阅
再看看新四军:1938年4月,新四军改编之初,军辖支队,支队辖团。共10个团,全军共有10329人,除去军部直属队,每团平均千把人,比八路军刚改编时的团(3000人左右)小多了。
此后,新四军部队发展很快,相继建立了许多团,正规部队的主力团,人数一般都在一两千之间,也有不少团只有几百人。
据1940年1月3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关于新四军第五支队情况致中央电》,谈到五支队编制共三个团,即八团、十团、十五团。其中八团人数一千二百余人,十团、十五团人数都为五六百人。
《第六师一九四一年军事工作总结》谈到新四军第六师4个团(五十二团、五十四团、五十一团、警卫团)的情况:
五十二团、五十四团都是现有两个营(一营、三营),营以下编制足,每班平均九人,全团共约六百五十余人,战斗兵占四百余。轻机枪五十二团十六挺,五十四团十五挺。
五十一团现有四个连,无营的编制。全团轻机枪共五挺。每连平均九十余人,全团共四百余人,战斗兵占二百七十余。
警卫一团现有两个连,全团共有百余人,有轻机三挺,战斗力较其他各团均弱。
可见,在1940年至1941年前后,新四军部队有些团只有四五百人,虽然是团的名义,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营的实力。
新四军第二师六旅十六团获得“铁锤子团”荣誉称号
1942年1月,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精兵简政和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发出整编部队的通令。同年7月,陈毅、赖传珠《关于统一拟定师、旅、团编制等致中央军委并告刘少奇电》:“根据各师现在组织状况任务环境及精兵简政原则,拟定在原则上统一的编制,……有十二个连为甲种团(二千五百人以上者),九个连为乙种团(二千人以下),五个连的小团制为丙种团。”这里没提小团有多少人。根据抗战后期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等人所作的指示:“部队编制目前一般仍宜采用千五六百人的中团制和千人左右的小团制。二千人以上大团制抗战初期华北采用过,并不合乎实际,可在将来配合盟军作战时始采大团制。”可见,小团为千人左右。“二千人以上大团制抗战初期华北采用过”,指的是八路军的团,新四军很少采用。
根据新四军军部发出的整编通令,从1942年2月至1943年9月,新四军所属各师部队的编制先后进行了调整和精简。据1942年2月黄克诚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所作《第三师与盐阜区工作告》中提到:第三师“整个部队最大的团有二千六百余人,最小的一千二百人,中等的一千八百人。”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刘少奇签发的第一师二旅四团团长任命状
但也有些部队还达不到这样的编制,如1943年第五师战斗力较强的主力团三十七团、三十八团、三十九团、四十三团和特务团,各有一千人左右,武器较全,为全师的机动部队。地方武装主力团,是由地方部队新改编之小团,每团直辖五个连,四五百人不等,装备较弱。可见,有些主力团才一千人左右,按说也就够一个小团。但实际上真正的小团更小,一般只有几百人,也就相当一个营。如:“六师部队应以建立精干小团制,每团四百至六百人为原则,某些小团可不必要营级。”“苏南敌情地形均不宜大部队及大的指挥机关活动,旅以下设团。团分两种:一种是有营的大团,一种是废营的小团。苏南大多建设废营的小团,每团四百人左右为最适宜。”甚至有的小团连四百人都不到。据1944年11月27日李先念等《关于豫中部队整编情形致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电》:“挺一至挺四团,最多412人,最少275人,每团只有1挺重机枪,十几挺轻机枪。”
可见,当时新四军部队主要是一千多人的丙种团和几百人的小团。有些小团才三四百人,实在不像个团,甚至比满编的标准营人还少。那么,为什么不叫营呢?这是因为这些小团只是暂时的,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扩充人数,达到一个乙种团甚至甲种团的实力。到抗战胜利前,许多小团得到扩充,有些能接近或达到大团的标准。
1945年7月,宿南战役后,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三十一团举行祝捷会
(:军史专家徐平)
(中国军网微信·中国军号出品)
八路军有多少个团推荐文章3:八路军、新四军的大团、小团是怎么回事?
编者按
85年前,为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奔赴抗战前线。
为纪念八路军和新四军成立85周年,中国军网微信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带你了解八路军、新四军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新四军的团这一级编制最为复杂,有主力团、基干团、地方团,有大团、小团,有甲种团、乙种团、丙种团等区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团呢?这主要和战争形势的发展有关。
八路军改编之初,3个师下辖6个旅,每旅辖2个团,全师共12个标准团,这一个团有多少人呢?时任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的陈锡联在回忆录中提到:“第七六九团编3个营。每个步兵营有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团部设参谋处、政训处(11月政训处撤销,恢复为政治处)、供给处、卫生队。团直属队有迫击炮连、特务连和通信排(辖1个电话班、1个徒步通信班、1个骑兵班)。全团计2900余人。另外,每个师还有1个独立团或教导团。”
杨得志、李天佑、杨成武、宋时轮、彭绍辉、陈锡联、张才千等战将是八路军最早的一批团长。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在作战前动员
八路军进入华北抗日前线后,为适应作战需要,队伍不断扩充,增编了不少团,但有些团人员、武器都不齐全,和标准团没法比。如《陈锡联回忆录》中提到,1938年1月成立的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独立团,“全团1200余人,武器装备除特务连、一连各有步枪50余支、轻机枪3挺外,其他各连只有10余支杂式枪,主要武器是大刀、长矛。”而八路军最初改编的标准团,人数大体始终保持在三千上下甚至更多。如1938年4月,晋东南根据地反“九路围攻”战斗后的第二天,朱德总司令路过三八六旅七七一团,问团长徐深吉该团现在有多少人?徐团长告说有3853人。
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整个八路军部队已经达到170多个团。但人数多少不等,少则千把人,多则两三千多人。1940年1月24日,八路军第一纵队《关于第三期整训计划致各支队、各军分区并中央军委等电》,要求部队整训补充后,主力团要达到2500-3000人,普通团1500人。百团大战后,1940年12月2日,朱德等《关于百团大战后部队的整理问题致各兵团首长等电》要求参战部队补充缺额,充实满员,达到每团2500人。可见,这一时期,按标准编制,一个主力部队的团,人数在2500人上下;地方部队的团,人数在1500人左右。
百团大战八路军阵地
1941年,日寇加紧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疯狂“扫荡”,华北敌后抗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减轻人民负担,扭转被动局面,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实行精兵简政,缩编主力部队,加强地方武装的建设。1942年春,八路军各战略区部队相继进行了精简整编。
1942年1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颁发了《关于实施精兵建设的命令》,决定全师实行甲、乙、丙3种团制:甲种团为3营9连制;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丙种团为4连制。此后至4月底,第一二九师开始了第一次精简。精简后,除冀南军区外,第一二九师主力部队统一整编为4个甲种团、7个乙种团和13个丙种团。甲种团,辖3个营,下辖9个步兵连,全团2000人左右;乙种团,辖2个营,下辖6个步兵连,全团1200-1400人;丙种团,直辖4-6个连,全团700-900人。
1942年4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关于晋西北部队精简情况的告》中提到:“一九四二年对部队进行缩编,以缩小机关加强部队为原则,各兵团分甲乙丙几种团(上中下三种团)。甲种团每团三个步兵营(九个步兵连),及团直司令部、政治处、卫生队、供给处、侦察通信连、机炮连、特务连等编成。乙种团以两个步兵营(六个步兵连),及团直司令部、政治处、供给处、卫生队、侦察通信连、机炮连、特务连等编成。丙种团以三个至五个步兵连及团直(司令部特务排)编成。”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挺进晋西北
这次精简整编之后,八路军出现了甲、乙、丙3种团制。甲种团也被称为大团,丙种团称为小团,是当时两种常见编制,乙种团介于二者之间。
大团,是主力部队满编的标准团,人数在两千左右或两千以上。如1943年3月1日《山东军区关于调整部队编制等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中,提到团的编制为:“辖营三,辖连三,重机枪排。每连共百五十四人,长枪百廿余支,轻机枪四,重机枪三。营部及重机枪排七十二人,重机二,营共五三四人,团直辖司、政、供、卫及一特务连四五六人。全团共二〇五三人。”据1943年10月21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关于调三个大团来延安致邓小平、滕代远等电》:“决由冀鲁豫边区调三个大团,保证每团二千五百人到达陕北”。可见,1943年前后大团的编制为2000-2500人。
小团,取消了营一级建制,团直接辖连,规模缩小、机动灵活,以适应游击战争。小团一般为5个连,也有4个甚至3个连的。“丙等团不能编4到5个连,则编3个连,营长则当连长,缺少的待补充。”
据1943年3月17日,聂荣臻、肖克、唐延杰《关于晋察冀军区北岳部队精简整编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提出主要整编主力军,取消甲种团,一律编小团,紧缩机关,充实连队。小团的编制规定:
1、共八个单位,计侦察连一,特务连一,步兵连五(人员不足时可编为四个连),团部一。
2、共1180名,非战斗人员184名,战斗人员996名,此外步马枪598支,短枪101支,轻机枪8挺,掷弹筒15,重机枪2,迫击炮20。
……
5、步兵连共161人,内非战斗人员14名,团部共83人。
小团的步兵连比普通连大些,相当于加强连,因此被称作“大连”。
1945年8月,为适应抗日战争全面反攻的需要,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八路军各部队将小团扩编充实为标准团,恢复了营一级建制。如晋察冀军区积极动员适龄青年参军、参战,补充了大量新兵,将原来的32个小团扩编为大团,同时将8个地区队、65个县支队、39个县大队等一大批地方部队,组建为55个团,并升级为正规团。
抗日战争全面反攻前,八路军冀东军分区举行阅兵式,三个齐装满员的主力团接受检阅
再看看新四军:1938年4月,新四军改编之初,军辖支队,支队辖团。共10个团,全军共有10329人,除去军部直属队,每团平均千把人,比八路军刚改编时的团(3000人左右)小多了。
此后,新四军部队发展很快,相继建立了许多团,正规部队的主力团,人数一般都在一两千之间,也有不少团只有几百人。
据1940年1月3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关于新四军第五支队情况致中央电》,谈到五支队编制共三个团,即八团、十团、十五团。其中八团人数一千二百余人,十团、十五团人数都为五六百人。
《第六师一九四一年军事工作总结》谈到新四军第六师4个团(五十二团、五十四团、五十一团、警卫团)的情况:
五十二团、五十四团都是现有两个营(一营、三营),营以下编制足,每班平均九人,全团共约六百五十余人,战斗兵占四百余。轻机枪五十二团十六挺,五十四团十五挺。
五十一团现有四个连,无营的编制。全团轻机枪共五挺。每连平均九十余人,全团共四百余人,战斗兵占二百七十余。
警卫一团现有两个连,全团共有百余人,有轻机三挺,战斗力较其他各团均弱。
可见,在1940年至1941年前后,新四军部队有些团只有四五百人,虽然是团的名义,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营的实力。
新四军第二师六旅十六团获得“铁锤子团”荣誉称号
1942年1月,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精兵简政和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发出整编部队的通令。同年7月,陈毅、赖传珠《关于统一拟定师、旅、团编制等致中央军委并告刘少奇电》:“根据各师现在组织状况任务环境及精兵简政原则,拟定在原则上统一的编制,……有十二个连为甲种团(二千五百人以上者),九个连为乙种团(二千人以下),五个连的小团制为丙种团。”这里没提小团有多少人。根据抗战后期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等人所作的指示:“部队编制目前一般仍宜采用千五六百人的中团制和千人左右的小团制。二千人以上大团制抗战初期华北采用过,并不合乎实际,可在将来配合盟军作战时始采大团制。”可见,小团为千人左右。“二千人以上大团制抗战初期华北采用过”,指的是八路军的团,新四军很少采用。
根据新四军军部发出的整编通令,从1942年2月至1943年9月,新四军所属各师部队的编制先后进行了调整和精简。据1942年2月黄克诚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所作《第三师与盐阜区工作告》中提到:第三师“整个部队最大的团有二千六百余人,最小的一千二百人,中等的一千八百人。”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刘少奇签发的第一师二旅四团团长任命状
但也有些部队还达不到这样的编制,如1943年第五师战斗力较强的主力团三十七团、三十八团、三十九团、四十三团和特务团,各有一千人左右,武器较全,为全师的机动部队。地方武装主力团,是由地方部队新改编之小团,每团直辖五个连,四五百人不等,装备较弱。可见,有些主力团才一千人左右,按说也就够一个小团。但实际上真正的小团更小,一般只有几百人,也就相当一个营。如:“六师部队应以建立精干小团制,每团四百至六百人为原则,某些小团可不必要营级。”“苏南敌情地形均不宜大部队及大的指挥机关活动,旅以下设团。团分两种:一种是有营的大团,一种是废营的小团。苏南大多建设废营的小团,每团四百人左右为最适宜。”甚至有的小团连四百人都不到。据1944年11月27日李先念等《关于豫中部队整编情形致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电》:“挺一至挺四团,最多412人,最少275人,每团只有1挺重机枪,十几挺轻机枪。”
可见,当时新四军部队主要是一千多人的丙种团和几百人的小团。有些小团才三四百人,实在不像个团,甚至比满编的标准营人还少。那么,为什么不叫营呢?这是因为这些小团只是暂时的,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扩充人数,达到一个乙种团甚至甲种团的实力。到抗战胜利前,许多小团得到扩充,有些能接近或达到大团的标准。
1945年7月,宿南战役后,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三十一团举行祝捷会
(:军史专家徐平)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徐平
编辑:李玉洁
八路军有多少个团推荐文章4:八路军15个团长,多少人建国后健在,各是什么军衔?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直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希望,也是华北日军的梦魇。
八路军能够获得成功,除了上级领导指挥有方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作为中坚力量的团级干部,是八路军能够发展壮大的关键之一。
在八路军诞生之初,有哪些著名的团长,而他们之后的人生轨迹又如何了呢?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全国抗战大局,主动提出将陕北红军接受国民党改编。
国民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就此诞生。
在建立之初,八路军一共三个师,十五个团。团长作为中坚力量,在八路军的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在挑选团长人选时,中央进行了慎重的研究。
在经过认真考虑后,中央决定林彪和聂荣臻所率115师的5个团的团长分别由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等人担任。
贺龙所率120师由分别由王尚荣、宋时轮、刘转连、文年生、彭尚辉担任团长。刘伯承所率129师分别由陈锡联、张才千、徐申吉、叶成焕、张贤约担任团长。
在这15人中,不幸牺牲的有2人,叛逃1人。余下的12人在1955年的授衔中,有6人为上将,6人为中将。
如此高的军衔,也让这支八路军在后人看来将星闪耀。
115师685团团长杨得志
杨得志是一个家喻户晓名将。作为从井冈山走出来的将领,杨得志在扩大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长征路上,杨得志也创造了强渡乌江的经典战例。在抗日战争中,杨得志在华北开辟了抗日根据地。
在解放战争中,杨得志策划了著名的清风店战役,牵制了华北傅作义的数十万重兵集团。
在朝鲜战争中,杨得志指挥了让美军伤心的上甘岭战役。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杨得志被任命为西线总指挥,对越南造成了沉重打击。
杨得志几乎见证了我军从创立到建国后的所有历史发展阶段,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哪个时期,杨得志都拿出让人满意的战绩。
因此在1955年,杨得志被评选为上将,可谓是实至名归。
115师686团团长李天佑
李天佑在年轻时参加桂系北伐军,但在大革命失败后,李天佑对国民党政府深感失望,开始接触共产党,继续寻求救国之道。
1929年,年仅15岁的李天佑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白色起义,正式加入革命队伍。李天佑虽然年纪小,却展现出了勇猛无畏的作战风格。
有一次在广东作战时,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当时还是连长的李天佑赤裸上身带头冲锋,最终攻克高地取得战斗胜利。
战斗结束后,大家都称赞他为“小老虎连长”。
在长征与抗日战争中,李天佑都交出了亮眼的答卷。李天佑在686团所在的时间仅有一年,很快就被晋升为旅长。
1939年年底,奉上级命令,李天佑前往苏联军校学习。回国之后,李天佑被派往东北,成为东北解放军的主要指挥员之一。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李天佑参加了“三下江南”,四平保卫战、辽沈决战等著名战役。
在参加平津战役期间,李天佑的纵队作为攻城主力,带领部队只用29个小时,就把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城拿了下了,还活捉了天津守备司令陈长捷。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15师687团团长张绍东
然而在革命队伍中,总有些败类存在。张绍东就是这种败类。
张绍东出身于红二十五军,是徐海东最为看重的猛将。在达到陕北后,张绍东被任命为红73师师长。
张绍东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等战役,还为开辟敌后战场作出过一些贡献。
但在休整期间,张绍东被参谋长兰国清所诱惑,开始学着国民党那一套,不顾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以所谓“打土豪”名义享受生活。
由于生活腐化,乱搞男女关系,张绍东和兰国清的所作所为被人揭发举。在知道消息后,两人找了个侦察敌情的借口,希望挟持部下出逃。
由于张绍东与兰国清不得人心,跟随他们出逃的人很少。张绍东看情势不对,就投降了国民党,从此不知所踪。
而张绍东的叛逃,让非常重视他的旅长徐海东心痛不已,甚至还为此吐血。
徐海东
115师688团团长陈锦秀
陈锦秀虽然与张绍东同出红25军,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品格。陈锦秀是河南固始人,在参加革命后一直跟着徐海东东征西战,立下了许多战功。
在到达陕北后,陈锦秀就曾带领部队冲锋,击毙了国民党军一位少将师长。
在平型关大捷后,陈锦秀在徐海东的带领下,在山西与河北交界接连取得胜利。
1398年初,陈锦秀在袭击井陉煤矿时,成功引来日军主力支援。在伏击战中,陈锦秀的部队歼灭了千余名日军。
然而战场瞬息万变,就在此次伏击战即将取得胜利之时,陈锦秀的指挥部被负隅顽抗的日军用迫击炮击中。
陈锦秀当场牺牲,时年26岁。幸运的是,团长陈锦秀牺牲时,身为副团长的韩先楚却躲过一劫。
韩先楚日后被授予上将,可以想象,陈锦秀如果能够活下去,能获得怎样的成就。
韩先楚
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
杨成武,福建长汀人。1929年参加闽西农民暴动,之后加入革命队伍。由于读过几年私塾,还上过中学,杨成武进入红军后先担任秘书一职。
在长征期间,杨成武率领的部队多为前卫部队。在杨成武的指挥下,红军完成了飞夺泸定桥、夺取腊子口的壮举。
在抗战期间,杨成武指挥部队在黄土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从此闻名全国。
解放战争期间,杨成武作为华北解放军的主要将领,参加过清风店战役、绥远战役、平津战役。
在朝鲜战争中,杨成武作为首批入朝部队,率领20兵团重创美第七师,打破了我军“恐美”的情绪。
朝鲜战争结束后,杨成武还指挥了金门炮战、西藏平叛、对印自卫反击战。由于战功赫赫,杨成武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115师创立之初的团级干部中,除了叛逃与不幸牺牲的人员,当过团长的人都被授予了上将,副团长中的杨勇、韩先楚、黄永胜都被授予上将,陈树湘、韩振纪为中将。
在整个115师中,日后成为开国将帅的人员数量位居全军之首。
120师715团团长王尚荣
王尚荣是湖北石首县人,由于小时候读过一些书,因此在参加红军后主要担任参谋类的工作。
抗战期间,王尚荣率领部队东渡黄河,开辟了大青山革命根据地。
在解放战争中,王尚荣是西北解放军主力一纵2师的师长。随着贺龙和彭德怀参加解放大西北,为解放陕西、甘肃、青海立下了功劳。
1955年,王尚荣被授予中将军衔。
120师716团团长宋时轮
在这段时间大火的电影《长津湖》中,由张涵予饰演的宋时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大家对宋时轮产生了兴趣。
宋时轮原来为军阀吴佩孚手下,但在吴佩孚手下待了几年后,深感军阀部队没有前途,因此南下广州,于1926年考入黄埔五期。
在黄埔时期,宋时轮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从此成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宋时轮都有亮眼的战绩。
特别是朝鲜战争期间,宋时轮带领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歼灭美军主力“北极熊团”,创下了中国军队唯一歼灭美军建制团的战例。
由于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宋时轮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20师717团长刘转连
刘转连为湖南人,参加革命后,他从士兵做起,几乎每个职位都做过,对部队管理非常熟悉。
在抗战期间,刘转连曾升任359旅副旅长,指挥参加了著名的南泥湾生产运动。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刘转连在东北参加了解放哈尔滨战斗、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决战、平津决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1955年,刘转连被授予中将军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