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原文
六祖坛经全文原文推荐文章1:《六祖坛经》全文、译文、解读——凡夫与佛,自性平等无有差别
行由品第二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人虽有南北,佛性无有差别。
译文
惠能安置好老母亲后,便辞别老母北上奔赴黄梅。不到三十天的时间,便抵达了黄梅,见到了五祖弘忍大师并向他致礼参拜。
五祖问道:“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求得什么?”
惠能答对道:“弟子我是岭南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师父,只想觉悟成佛,别无他求。”
五祖大师说:“你是岭南人,又是未开化的獠蛮,怎么能成佛呢?”
惠能说:“虽然人有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别,但人的佛性却没有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我这个獦獠之身虽然和大师不一样,但我们本自具有的佛性却有什么不同呢?”五祖还想和惠能继续交谈下去,因为看到众多弟子围在左右,便让惠能和大家一起先去干活。
惠能说:“惠能禀告大师,弟子内心常生出智慧之念,认为不离自我本性便是成就福田,不知道大师还要让我干什么?”
五祖说:“想不到你这獦獠根基很不错,禀赋很高!你不必多说了,先到后院马棚里干活去吧。”
惠能退下来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分派惠能干劈柴舂米的活。
如此,惠能一连干了八个多月,一天,五祖突然看到惠能,便说:“我考虑到你的见解是很可用的,恐怕有坏人嫉妒而要加害于你,所以那天没有与你深谈,你明白我的用意吗?”
惠能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心,所以从来不敢到前堂大殿上去,以免被别人察觉,”
千年古寺—南华禅寺:六祖真身安放于此,遇见就是结缘。
解读
惠能与寡母一直相依为命,他的母亲常常身体患病。惠能要走,母亲不让他走,母亲说:“如果你要走的话,就要把门口的巨石磕拜出裂缝来。那样,我也就不难为你了。”哪知道惠能只是一拜,那石头就裂开了,母亲只好让他走了。“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开宗明义,只要作佛,惠能对别的不感兴趣。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你是岭南蛮荒之人,凭什么作佛?五祖相传是栽松道人转世,他能做到入胎出胎都不迷,定功非常深。禅定殊胜,其神通肯定是超出常人的。所以,他肯定知道惠能的根基,有一点玩笑似的,也有一点怜惜似的问这些问题。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就是祖师的风范,一见面是以佛法相见,以禅法相见,不是以琐碎的繁文缛节来相见。师徒之间就是所谓的机教相扣,马上有了心灵的默契。
同时也要看到,六祖在这里的机锋相见中还没有彻悟,他只证得了“空”的这一面。“性空”的一面在他听客诵《金刚经》时已完全明了,但是“缘起”,“有”的这一面还没有体会到。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那么什么都不作为也可以吗?所以,在这里“空”和“有”两者的不二还不够圆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五祖一听,这獦獠好厉害,别说了,去槽厂干活吧。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行者就是预备出家的人,这时大师也是行者的身份。
“差惠能破柴踏碓。”五祖寺在山上,没有水碾,一定要用人力把米舂开再煮饭。舂米的设施,是中间固定在支架上的悬杆,一头绑紧一块石头,石头下面有个槽,米就放在槽里;另一边要人扶着一个扶手,脚踩着杆头一下一下地舂米。六祖个子矮,力量小,他为了加重他这边的力量,就在腰上拴了石头。这样就显得协调,干起来方便。
经文之中说“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恐有恶人害汝”,大家就很是奇怪了,怎么佛门修行人中还有如此不善的人啊?怎样来看待这个恶呢?这个善恶又如何对待呢?从五成十善的标准来看,修五戒的就是善人,不修的就是俗人;从二乘教法来看,修五戒十善的人还是有恶的一面;从菩萨法来看,二乘人仍是停留在恶的不圆融上;如果以佛眼观之,菩萨仍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仍然还有恶法。所以这里所说的恶是超越了善恶对待的那种恶,也即是说他的见、他的行还不够圆满。这样来理解就好了。
在整部《六祖坛经》中,要看到专门要来谋害六祖性命、抢夺衣钵的事情就有三处。
“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从这里看五祖真是厉害。常说,徒弟找师父学禅难,而师父个可以传授衣钵的徒弟更是难上加难。
惠能大师说:法师您讲的《涅槃经》就明示了佛性是佛法的不二之法。譬如经中高贵德王菩萨问佛说:犯了四重禁、做了五逆罪及一阐提等人,是不是就断了善根佛性呢?佛回答说:善根有两种:一种是恒常的,另一种是无常的,佛性既不是恒常也不无常,所以不断,这就叫做不二法门。一种是善,一种是不善,而佛性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所以叫做不二法门。又像五蕴和十八界,愚迷凡夫看到的是两种分别相,然而有智慧的人了达诸法实相知道他们的本性是无二无别的。这无二的本性就是佛性。
源自邵士梅居士
六祖坛经全文原文推荐文章2:《六祖坛经》原文、译文—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心即是佛
六祖真身舍利
《坛经·机缘品》原文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
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译文
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人氏。一开始他参礼六祖惠能
大师。问:“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希望您能给予指示教谕。”
惠能大师说:“对已生之念不留恋即是心,对将生之念任其显现就是佛;能成万法一切相的是心,能离万法一切相的是佛。我若是给你具体详细地说,可能穷尽无数劫的时间也说不完,你听我的偈吧。”
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立刻全部开悟,用一首偈来感慨赞叹: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源自陈秋平、尚荣居士
六祖坛经全文原文推荐文章3:《六祖坛经》原文、译文—涅槃之乐,色身法身皆不可得,是为不二
六祖真身舍利
《坛经·机缘品》原文
僧 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译文
僧人志道,广州南海人。向惠能大师请教:“弟子自从出家以来,阅读《涅槃经》已经有十多年了,都没有明白经文大意,希望大师给予教诲。”
惠能大师问:“你是哪里不明白?”
志道说:“经中有这一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对这一句疑惑不解。”
惠能大师说:“你有什么疑惑?”
志道说“一切众生都有色身法身这二身。色身是变化的,有生也有死;法身是永恒的,无知也无觉。佛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不知道是哪一个身寂灭?哪一个身受乐?如果是色身,那么色身坏灭的时候,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组成的色身全部分散了,这是苦,既然苦就不可以说是乐。如果法身寂灭,就如同草木瓦石一样,谁来承当受乐呢?
另外,法性是生灭的本体,五蕴是生灭的功用;一个主体五种功用,生灭应该是永恒不变的,生就是从本体中生起作用,灭就是摄这五种用而归还法。如果听任其再生,那么所有有情,不会断灭,如果不任其再生,那就永远归于寂灭,等同于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这样,那么一切法都被涅槃禁伏,尚且不能得再生,又有什么乐处呢?”
惠能大师说:“你是佛门弟子,怎么学习外道断灭和永恒的那类偏见,并以此来议论最上乘佛法?根据你所说的,就是说色身之外还有法身,超离生灭,求得寂灭,又说涅槃常乐,都是说有一个身在受用。你这乃是执著于生死,沉迷于世间享乐,你现在应该知道,一切执迷的人,都把五蕴和合作为自体的实相,区分一切法为外在现象,贪求生存,厌恶死亡,不知道世间一切都是梦幻虚假,徒劳无益,空受轮回,反而把永恒极乐的涅槃认作为苦相,整天追逐寻求世俗欲念。
佛正是由于怜悯他们的缘故,才显示涅槃的真正极乐,瞬间没有了生的相状,瞬间没有了灭的相状,更没有生灭这个相状可以灭,则真正的寂灭出现在眼前,即便当它出现眼前时,也没有出现这个量显现,这叫作常乐。这个乐没有承受者,也没有不承受者,哪里有所谓的一个本体五种功用的说法?何况还说涅槃禁伏住了一切万法,使这些一切永远不得再生,这实在是诽谤佛,毁谤佛法,听我的偈吧。”偈说: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源自陈秋平、尚荣居士
六祖坛经全文原文推荐文章4:《坛经》: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所有的风水中,第一风水是人。人的第一风水是心。
《坛经》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方寸就是我们的内心,人心里包含了一切福田,这个福田是开拓耕耘还是荒废,全在我们自己。
真正的好风水,好人生,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高贵。
有一个人,请了风水先生去看风水,在去往他家墓地的途中,远远看到墓地的方向,鸟雀纷飞,惊慌失措。
于是他告诉风水先生:“咱们回去吧,这时候鸟雀纷飞,肯定有小孩在树上摘杏呢,我们去了,惊扰了他们事小,失手跌落下来事就大了。”
因而风水先生告诉他说:“你家这风水不用看了,就你们这样的人家,干什么都会顺顺当当。”这个人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
风水先生告诉他:“你不知道吗?人间最好的风水是人品!”
一个心灵高贵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优雅的品质,一个道德高贵的社会大街小巷都会留露出和谐的温馨,一个气节高贵的民族一定是让人尊崇膜拜的民族。
最好的风水是人品,无独有偶。
大家知道风水养人,却不知人也养风水:
好的人品带来好人缘
那些人品好的人,都会得到周围人的尊敬、感激和帮助,如此便攒下了人缘,而一个有人缘的人做事注定会处处如鱼得水,这样风水自然就好了;与此相反,那些人品差的人,周围人对他莫不是鄙而远之,不愿同他接近,更不会帮助他,时间久了,风水肯定好不到哪去。
好的人品带来好机遇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好人品必然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广开渠道,才能获取更多信息,得到更多的资源,收获别人更多的帮助,从而发现更多的机遇,而这也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好的人品带来好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人生。人品正是通过一个个小细节所体现出来的,时间长了就成为习惯。一个好人品的人,他会积极向上、坦诚大方、踏实可靠、真心待人,他的这些好人品会一点点成为他的习惯,改变他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影响并塑造他的一生。
好的人品带来好心情
为什么有人腰缠万贯却愁眉不展?为什么有人勤俭拮据反而笑逐颜开?人的心情从来都跟外在的物质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只取决于人的感受和态度。
好人品的人每天不愧于行、无愧于心,吃得香睡得好,周围人也尊敬,怎么可能心情不好?而人品差的人,惶惶不可终日,担心有朝一日因果应,周围也没有知心朋友,无处倾诉,只能自己承受内心的煎熬。
所以,最重要的风水与外物无关,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人品。当一个人积极行善,不愧天地、不愧自己的良心,就能积攒起自己的风水,从而一生平安、万事如意。
别再总是抱怨自己风水不好,最好的风水恰恰是你的人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品攒够了,风水自然就来了。
六祖坛经全文原文推荐文章5:《六祖坛经》全文、译文—心行平直,自性清净,即到西方极乐世界
六祖真身舍利
《坛经·疑问品》原文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师又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译文惠能大师说:“善知识!如果想修行,在家中也是可以的,不一定必须到寺庙里。如果在家中也能坚持修行,恰如身处东方的人却能心存善行;即使身在寺中却不奉行修行,那就如同身在西方极乐却心存恶念。只要内心清净,就是在自性中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韦刺史又问:“在家又怎样修行呢?希望能给我们教化指授。”
大师说:“我给大家说一个《无相颂》,只要依照这个颂修行,就是经常和我在一起。如果不依照这个颂修行,即使剃度出家为僧,其对于修道又有什么用处呢?”
颂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大师又说:“善知识!大家都必须依照偈颂修行,各自识见获取本性,直接成就佛道。佛法修行不可拖延,大家就这样先散了吧,我这就回曹溪山了,大家如果有疑问,就来问我好了。”
当时,韦刺史与官员们,大法会上的善男信女们,都有所开悟,对惠能大师的教法深信不疑,遵守奉行。
源自陈秋平、尚荣居士
六祖坛经全文原文推荐搜索词:
1.六祖坛经全文原文和译文
2.六祖坛经全文原文注音
3.六祖坛经全文原文视频播放
本文标题:六祖坛经全文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