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是谁的妻子推荐文章1:苏轼娶3个老婆,为何独爱小26岁的王朝云?难道男人都爱吃嫩草

  看一个男人爱不爱一个女人,就看他是否愿意,为了一朵花,放弃整片花海。


  苏轼为了一个女人,放弃了花海,尽享人间灵魂相伴的至爱,当这个女人去世,苏轼终生不再婚娶。


  她就是小苏轼26岁的王朝云。


  西湖良辰:初遇


  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为排遣心中愁闷,他与好友常常相约西湖饮酒聊天,与歌舞姬对唱诗词。


  当时对歌舞姬不仅要求样貌出众,更要具备一定深度的文化修养与艺术技能,才能为苦闷之人排遣心中愁绪,为得意之士增添赏心乐事。


  

  那一日,他们在湖边饮酒作诗,歌舞姬前来助兴,款步轻盈,伴随着丝竹管弦之声,苏轼抬头看见一位小女孩明眸皓齿,清丽脱俗,言行举止中流露着婉约才气。


  这个小女孩,便是12岁的王朝云。


  

  苏轼诗兴大发,抒写千古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时,苏轼38岁。


  对于苏轼而言,当时的王朝云只是一个聪颖乖巧、稚气未脱的孩子,但她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才是真正让苏轼动容的地方。


  

  后来苏轼知道,朝云因出生贫寒,自幼沦为歌舞姬,但她天资聪颖,虽沦落风尘却言谈得体。当时苏轼的夫人是王闰之,她心地善良,便为朝云赎身,收为家中侍女,并随王姓。


  朝云才艺精湛,擅长琵琶,苏轼一生作过五首琵琶词,都有朝云的影子。


  王朝云虽只会歌舞琴技、烹茶待客,却能理解苏轼的诗词,二人相互欣赏、彼此理解,逐渐成为知音。


  一次,苏轼下朝回来,用过饭后,摸着肚子问下人:“你们说我这肚子里都有些什么?”


  下人们有的说文章,有的说才学,苏轼听得都是些奉承言语,便摇摇头。


  王朝云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听闻哈哈大笑,说到:“唯有朝云能识我。”


  

  从此他对这个小姑娘另眼相待,教她诗词歌赋,与她谈论人生抱负。


  

  后来苏轼在《悼朝云》中回忆道:“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


  朝云从 “始不识字” 到 “ 粗有楷法” , 这些年岁间融入了他们太多的精神共鸣。


  

  正妻王闰之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伺候丈夫细致周到,对前妻之子视如己出。但她从不过问苏轼的政事与创作,与他缺乏心灵沟通。


  

  “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被捕,官差抄家,面对家里被翻散落一地的诗文,夫人王闰之以泪洗面,欲将诗文点火焚烧,并怪罪这些诗词害的家中不宁。


  王朝云看见后,不顾自己侍女的身份,拼命阻拦,大喊道:“这些都是老爷的命根子啊。”


  

  如果说第一任妻子王弗是他的情感伴侣,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他的生活伴侣,那么王朝云虽为侍妾,出身风尘,却能与苏轼在心灵上交融,堪称灵魂伴侣。


  家道中落:流亡


  苏轼一生刚正不阿,数度被陷害,贬官流亡。


  在王朝云17岁那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家眷仆人或离开或遣散,只有王朝云坚持照顾王闰之和苏轼的孩子们。


  一年后,苏轼出狱流放黄州,王朝云不肯离开,一路艰辛劳苦,跟随苏轼去黄州。正是这份相知相识的陪伴和灵魂深处的交融,苏轼决定纳王朝云为侍妾。


  这一年,王朝云18岁,与苏轼相识6年。


  到达黄州后,苏轼生活艰难,但是王朝云毫无怨言,布衣荆钗,二人每天有聊不完的人生抱负,品不尽的诗词歌赋。


  

  鱼玄机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王朝云不离不弃的忠贞换来的是苏轼的真心。他曾作《朝云诗》:“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


  更是写出“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的诗句,借以白居易侍妾樊素在白居易生病时将其抛弃。


  伶元侍妾樊通德伴随伶元共同完成《赵飞燕外传》两个例子类比,赞美王朝云在患难时不离不弃的忠贞情谊。


  朝云与苏轼在生活中,二人从未强求对方为自己改变。相反,朝云认同苏轼的为人之道,苏轼备受朝云鼓舞。


  在杭州时期,是苏轼一生踌躇满志之时,在朝云的辅助下,苏轼开仓济粮、为民义诊、筑建堤坝,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薄伽丘曾在《十日谈》中写道:“真正的爱情能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在的才能。”


  

  在黄州的岁月,是苏东坡创作的鼎盛期,他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诗词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满江红》等。


  年轻的王朝云成为苏轼的知音解语花,并身体力行地鼓励他怀着一颗赤城之心生活下去。


  

  从古至今,文人政客与歌舞姬相爱视为常事。王朝云与苏轼之间的爱情故事,没有负心汉、没有拜金女,只有在生活的风浪中共同成长,坦荡磊落,相伴无伤。


  

  苏轼曾作《南歌子》称赞王朝云的美貌: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飏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但对于看遍人世凉薄冷暖的苏轼来讲,王朝云忠贞不渝的品性,言谈举止间的才气,敏而好义的德行,早就超过了美色皮囊、儿女情长。


  对苏轼而言,朝云亦妻亦友亦知己。


  

  丧子之痛:逝世


  没过多久,朝云诞下一子,苏轼喜不自胜,为其取名为苏遁,并作诗寄情: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惜第二年,苏轼被贬去汝州,在居家搬迁中,小儿中暑不治身亡,在金陵病逝。


  丧子之痛让苏轼与朝云悲痛至极,朝云以泪洗面,苏轼自责懊悔,写出“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的诗句。


  她见丈夫陷入自责,朝云历经风雨磨砺出的传统女性坚韧德行,再次让这个女人直面生活,默默地忍受丧子之痛。


  朝云常唱《蝶恋花》,为苏轼解忧排难,每当唱起《蝶恋花》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朝云都不胜伤悲,无法继续弹唱。


  

  苏轼询问原因,朝云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话我竟然唱不出了。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虽然是调侃的语气,但苏轼明白,朝云陪自己一生起起落落。朝云的泪,既是对世事无常的悲叹,也是对自己一生忠心却不得志的同情。


  王朝云陪同苏轼经历人间起落,看淡了世俗名利。她顿悟佛语,颇有悟性和灵性,一生向佛,也成为他与苏轼的共鸣之一。


  有一次,苏轼去看望朋友佛印和尚,他说人家像牛粪,佛印却说苏轼像佛。苏轼大喜,回去讲给王朝云听。


  朝云听后,说“心中有何物眼中才会有何物,佛印说你是佛,说明人家心中是佛,你说人家像牛粪,说明你心中满是牛粪。”


  

  这次对话再次让苏轼对眼前这位小自己26岁的女子刮目相看,她的智慧,她的胸襟,早已融入苏轼的精神世界。


  

  可是上天并没有让这位善解人意的忠贞女子在人间过多停留。


  

  哲宗亲政后,苏轼再次被贬去岭南惠州,朝云无法适应南蛮气候,缠绵病榻。


  加之数度颠沛流离,产后失调,丧子之痛,最终压垮了这个坚强的女性。


  朝云34岁身染时疫,病死于惠州。


  

  在王朝云临终前,她拉着东坡的手诵念《金刚经》的偈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说罢,便溘然长逝。


  这番话并不只是她皈依佛门后悟出的禅道,更是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


  

  鳏居终身:悼念


  苏轼一生为陪伴自己的三位女性都写过诗词,唯独对王朝云所作诗词最多,《南歌子·云鬓裁新绿》、《赠朝云》、《悼朝云》等。


  苏轼一直称王朝云为“天女维摩”,将其比作天宫仙女落入凡尘,伴随自己一生起落。


  王朝云逝世后,苏轼尊重她的遗愿,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红颜逝世,暮云堆愁,为表达对爱妾的悼念,苏轼撰写《惠州荐朝云疏》,并在六如亭中亲手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亭联不仅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


  

  朝云出身风尘,她与文豪苏轼的爱情不免让世人感慨。


  自古风尘女子多与文人墨客相爱,却大都因才子凉薄,落得孤残悲凉,唯有王朝云,终此一生,痴情不负,知音相伴。


  

  清代诗人何绛也曾作诗感叹:宋朝陵墓皆零落 , 嫁得文人胜帝王。


  古往今来,世人称赞王朝云不仅仅因为她是苏轼忠贞不二的侍妾,更是因为朝云自身通明达意、心怀善念的品行。


  据说,朝云死后第三天,忽然夜里狂风大作,次日清晨,有人发现在朝云的墓旁有五个巨型足迹,相传朝云被佛祖接走,进入极乐世界。


  

  谣传不辨真假,但通过世人对这位奇女子的美好祝愿,可见王朝云这一生的贞洁品行世人有目共睹。


  

  朝云服侍苏轼二十余年,忠敬若一。朝云逝世后,苏轼写了大量诗词悼念自己最心爱之人,寄予自己“伤心一念偿前债, 弹指三生断后缘”的哀思。


  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是中国才子佳人的典范。王朝云之所以获得苏轼的爱,甚至超过两位正妻。


  不仅仅因为她能够与年长自己26岁的苏轼心灵契合,更是因为她在苏轼低落迷茫时,做出的牺牲与慰藉让苏轼感激不尽。


  

  从此,苏轼立誓两“不再”:不再听《蝶恋花》,不再婚娶。以表自己对挚爱之人的哀思与忠贞。


  . END .


  【文| 卉子】


  【编辑|谦钟素 】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推荐:


  从北极冰川第一场葬礼到2020年的洪水,我们应该为自己做点什么了


  从温柔千金到独掌朝纲,刘邦做了什么,把吕雉逼上了巅峰?


  念奴娇是谁的妻子推荐文章2:一生爱你都不够——苏轼和他三位妻子的故事

  大文豪苏轼有三位妻子:分别是王弗、王润之和王朝云。同他的伟大诗词作品一样,他和这三个女人的故事同样感天泣地,历经千年而不息。


  一


  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


  那一年王弗16岁,苏轼19岁。那时的苏轼还未得功名,他们是在四川眉山老家成的亲。王弗出身于书香门第,聪明沉静,年轻貌美,同时又知书达礼,侍亲倍孝。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对苏轼更是关怀备至,相濡以沫。


  每当苏轼读书时,王弗便陪伴左右,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是苏轼文学上的得力助手。琴瑟合鸣,红袖添香。连苏轼都惊奇王弗竟然读过这么多的书。


  苏轼为人坦荡旷达,待人接物则相对疏忽,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待客人走后,便将自己对访客的看法及意见告知丈夫。这便是“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后来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对此有专门记载。


  苏轼有旷世奇才,然而却一生命运坎坷,颠沛流离,22岁失去母亲,这是他人生遭遇的第一个变故。母亲去世后,王弗以女性特有的温柔陪伴了苏轼生命中的至暗时刻,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慰籍与感动。


  王弗陪伴了苏轼11年,27岁时,王弗撇下挚爱的丈夫和7岁的幼子苏迈,撒手人寰。从此,王弗就成了苏轼非常怀念的对象,王弗的去世一直都是苏轼刻骨铭心的痛,对苏轼的精神打击非常之大。苏轼依父言,将王弗葬在母亲的墓旁,并在附近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这便是《江城子》中所提到的“短松冈”。


  更令人感动的是,王弗在病重之际,给自己的堂妹王润之写了一封信,把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幼子一并托付,希望妹妹代替她来照顾好他们二人。事后的一切证明,王弗的眼光没有错,妹妹用一生来践行诺言,从没辜负姐姐的一片苦心。


  人世间最大的痛莫过于:我在这边,而我爱的人在那边。王弗去世十年之后,苏轼有天夜里,忽然梦到了轩窗梳妆的爱妻王弗。多少往事已远走,多少爱意在心头!醒来的苏轼伤痛不已,于是写下这首饱含深情、传颂千年的《江城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饱含了苏轼对王弗的无限怀念与深深眷恋,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读来使人不禁为之泪流满面。这首词的历史评价非常高,被认为是悼念词之最,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苏轼的诗词,总是用最简单直白的文字来表达最为深沉复杂的道理和情感,这也是历朝历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千百年来,人们能看到的,只是苏轼的背影。


  二


  王润之是苏轼的“生活之妻”。


  在王弗去世的第三年,22岁的王润之遵照堂姐的遗愿嫁给了33岁的苏轼。彼时苏轼已经名满天下,风流倜傥,北宋帝国标准的“国民老公”形象。


  王润之也同样仰慕于苏轼的人格魅力和绝世才华。她自小就对苏轼崇拜有加,端庄贤淑,生性温柔,婚后更是陪伴左右,处处依着苏轼。


  这一陪伴便是25年。这25年正是苏轼人生最重要的25年,许多人生大事、名篇大作均发生于这一阶段。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出身于传统家庭的王润之对姐姐王弗所生的儿子苏迈和自己后来所生的两个儿子一样好,“三子如一”,视同己出,可见她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


  苏轼的仕途相当不顺利,一直做官,一直被贬。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他率性而为,直言不讳,因言获罪,举不胜举。


  当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得势时,他批评新法脱离实际、步子太快,让守旧派误以为他和守旧派是一伙的。可当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得势时,他又批评守旧派全部废除新法是搞个人复、矫枉过正。结果两派势力都被他得罪个遍,这种情况下,苏轼的官场命运可想而知。


  王润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岁月,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等,在苏轼的宦海沉浮中始终不离不弃、同甘共苦。


  即使在苏轼生命中最落魄的时候,王润之也不曾有半句怨言。“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是他在政治上的至暗时刻。苏轼脱去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筑坝建塘,请教老农,喂养牲畜。还在城东半坡上建了一座“东坡雪堂”,自封“东坡居士”。


  妻子王润之则全力支撑着这个贫困的家:东坡种稻,润之养蚕。可以说,王润之带给苏轼的,正是一位普普通通家庭妇女所能给予丈夫的全部的爱。


  苏轼奔放洒脱,朋友多多,爱好旅游,诗酒为伴。王润之不懂诗歌,却懂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她提供的。据说苏轼的《后赤壁赋》等几首名篇大作,都是喝了王润之送的及时酒之后,激发的创作灵感,才有了这么多伟大诗篇的诞生。


  对王润之这位“贤内助”,苏轼也有发自肺腑的深情。王润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093年,46岁的王润之因病去世,57岁的苏轼悲怆至极,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祭亡妻文》。


  公元1101年苏轼死后,弟弟苏辙将其与王润之合葬于河南郏县的小峨眉山东麓,即现在的“三苏坟”,实现了哥哥嫂嫂“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一生放荡不羁,不拘生活细节,由“生活之妻”王润之照顾其身后百年之事,自然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三


  王朝云是苏轼的“精神之妻”。


  准确的说,王朝云不是苏轼的妻,而是侍妾。她的“王”姓,也是随了王润之的王姓而来的。王朝云的身份定位,有点像苏轼的红粉知己。可以说,王朝云是在精神世界里最懂苏轼的人。


  王朝云身世悲惨,八岁进入杭州的官家妓院成为一名歌姬,十二岁那年在那里遇到苏轼。古代的歌姬是卖艺不卖身的,与我们今天的理解并不相同,但身份卑微那是一定的。


  王朝云清秀俏丽,天资聪慧,能歌善舞,苏轼写的诗句她能很快谱成曲子用琵琶弹唱出来,悟性极高。苏轼非常喜欢她,于是为她赎身,成了苏家的丫鬟。


  苏轼的著名诗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的原型人物就是她,描绘的正是苏轼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真实感受。


  王朝云比苏轼小26岁,18岁那年,正式被苏轼纳为侍妾。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王润之是位宽厚温柔的妻子,当时苏轼官场失意,情绪低落,她眼见王朝云有非常高的艺术天分,苏轼又十分喜欢她,是她为迎合丈夫极力主张纳王朝云为妾的。


  如果从12岁进入苏家开始算起,王朝云陪伴了苏轼22年。她和王润之一起服侍了苏轼19年,这是一个连孩子带丫鬟仆人在内二十多人的大家庭。王润之去世后,她又独自陪伴了苏轼三年。


  王朝云非常懂苏轼的心。有一次饭后苏轼拍着自己的大肚子问左右,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众人皆是恭维之词,像“一肚子的锦绣文章”之类,苏轼皆摇头,唯有朝云说那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听后哈哈大笑,说只有朝云最懂我。


  从世俗的角度看,苏轼总是批评时政,惹当权者不高兴,新党上台他不好过,旧党上台他也不好过。最后总是被贬被放,的确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21岁的王朝云曾为苏轼生下一个儿子。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仅仅10个月后,这个儿子就在金陵夭折了。


  自此以后,王朝云没再生育,这也成了她一生的遗憾。直到王朝云去世前,她还常为这件事情伤心流泪。但是苏轼并没有为这件事责怪王朝云,反倒是对她呵护有加。


  可以看出,苏轼对王朝云的爱也是炽烈而真诚的。


  苏轼的流放之地越来越远。


  1094年,58岁的苏轼再次被贬岭南惠州。惠州已经很靠南了,当时应该还是蛮荒之地,离苏轼临终被发配的儋州(今海南),只有一步之遥。


  据说当年被发配去岭南,和被判了死刑差不多,而去儋州则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刑罚。北宋王朝有宋太祖留下的“不杀士大夫”的遗训,所以官员被贬而遭流放就成了用的最多的刑罚。


  苏轼被贬惠州时,王润之已经去世,苏轼实在不忍心让众多家眷跟着自己继续南行遭罪,准备不带一人,独自前往。王朝云则不忍分离,誓死相随,一定要陪爱人一起走天涯。


  结果,和苏轼一起到惠州的,真的只有小他26岁的侍妾王朝云一人。


  王朝云与苏轼相知甚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


  苏轼曾经填过一曲《蝶恋花》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被贬惠州这段时间,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解忧排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泣不止。


  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身不由己,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的人生也似这柳绵一般随风飘零,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


  朝云唱到这两句时,想起这些年来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轼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心有戚戚焉,于是泪如雨下,不能自已。


  苏轼懂她的这份知心,故意岔开话题,笑而劝慰:“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两人相知相惜,可见一斑。


  1096年,来到惠州刚刚一年多,34岁的王朝云因染烈性瘟疫而逝,临终前苏轼陪伴在王朝云身旁,念《金刚经》为她送行。这一年苏轼60岁,自此苏轼未再续弦,65岁鳏居而终。


  王朝云去世后,苏轼悲伤不已,在惠州西湖孤山东麓王朝云墓旁修建了一座六如亭。楹联是他亲笔写下的:“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字字入心,感人至深!


  半世伤情离别梦,一生诗词纵才华。苏轼和他的三个妻子的爱情故事,真的是一生爱你都不够!


  简介


  刘尚钞,男,河南省社旗县大冯营乡人。现居北京,乡土大河南特约撰稿人。


  念奴娇是谁的妻子推荐文章3:苏东坡,987岁生日快乐!

  1月8日,是“宝藏文学家”苏轼的987岁生日!虽然苏轼生活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那些“经典语录”,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我们记起。


  有人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你是从哪一句诗词开始迷上苏东坡的?总台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带你回顾↓↓


  关于聚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嘉祐六年,苏轼初次任官。那年冬天,他辞别父亲、弟弟,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凤翔的赴任之旅。


  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关系亲密无间。兄弟俩朝夕相处了二十多年,第一次分别,苏轼心中很是失落。


  赴任途中,苏轼看见雪地上留有许多鸿雁的爪印,却没有见到一只鸿雁,便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就像飞鸿踏在雪地,停留只是偶然,下一刻又不知飞往何处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家喻户晓的名句,是苏轼醉酒以后,想念弟弟苏辙有感而发。月有阴晴圆缺,聚散皆为常事,不妨珍惜当下,相逢无悔,过往无憾!


  关于失败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因“乌台诗案”,苏轼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轼踏上被贬黄州的路途,之后,他“从苏轼变为了苏东坡”。


  晚年,苏轼又在惠州度过贬居生活。苏轼问好友王巩的歌妓柔奴:“岭南的风土应是不好吧?”柔奴却说:“能使我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后来,“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也成了苏轼一生的写照。


  去世前两个月,年逾花甲的苏轼回首一生,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天涯海角的儋州,一次比一次远,一次比一次荒凉,可他却将失败视作功业,有一种豁达叫苏东坡!


  关于美食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即使是苦行僧般的生活,苏东坡照样过得有滋有味。被贬黄州时,苏轼用诗分享东坡肉的做法:“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苏轼不仅喜爱上荔枝,还凭借“吃货”本能,开发出羊蝎子的吃法。他兴致勃勃地向弟弟苏辙写信分享食谱:“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


  《东坡志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果然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无论在何处,苏轼都不曾忘记热爱生活。不愧是“北宋第一美食博主”!


  关于爱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16岁那年便嫁给了苏轼。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爱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公元1065年,王弗去世,年仅27岁。深爱的妻子一同生活了11年后病逝,这对苏轼是致命的打击。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字字深情,句句悲伤,足以让后人一样“泪千行”!


  关于格局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4岁自己几死狱中、49岁殇幼子......苏轼的一生并没有一帆风顺。可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把“生活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被贬黄州的路途之中,他题诗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自身沉浮放入赤壁的千古风雨、万顷波涛,道尽超逸旷达之情!


  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同行的人都哀叹连连深感狼狈,唯有苏轼泰然处之。雨过天晴后,他写下千古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用旷达解脱失意,不愧是“顶级洒脱”!


  关于人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有人说,苏轼是大诗人,更是大生活家。他将人生比作旅店,用欢喜留住韶华。苏轼的诗到底有多通透?这几句一定能治愈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就像一间旅舍,你我都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做一个行者,享受这旅程,何尝不可?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点上新火,烹煮一壶新茶,作诗醉酒,趁着青春年华尽情欢乐吧!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平坦,驾起小船,从此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公元1101年8月24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仙逝于常州,走完了他豪迈奔放的一生。


  林语堂曾评价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是段子手、是吃货、是知足常乐的“一级选手”,他和他热爱的清风明月、山川草木一样,从不曾离去,一直陪伴我们。


  人生再难,不过八万餐。亲爱的东坡居士,今天该吃蛋糕啦!


  你被苏轼的哪首诗激励过?


  : 央视一套


  念奴娇是谁的妻子推荐文章4:苏轼写下与妻子的洞房诗,场面让人脸红,没想到竟成千古绝句

  #心动的瞬间#苏东坡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极其有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可谓是一个全才式的大文豪,历来是人们心目中的“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红遍中小学教材,中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然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文豪苏轼却仍然在活在人们心中。


  作为豪放词的开创者和代表词人之一,苏轼诗词豪放不羁,想象大胆无边,才华横溢,深得世人喜爱,即便是在今天,苏轼的诗词仍然充斥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无限的生机。


  在诗词中,苏轼才华尽展,大显风流,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却是跌宕起伏,感情之路更是一波三折,所以在他的一生中,却有过三次婚姻。虽有三次婚姻,但最让他难忘和最放在心上的是他第一任妻子王弗。


  王弗是苏轼的结发妻子,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感情寄托者,为此,王弗不幸离世后,苏轼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样的著名之词,其词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可见,王弗在苏轼心目中的位无可替代,在王弗死后十年苏轼依然能写出这样震撼人心的词,可见其爱之深,思之切。但虽爱之深、思之切,所有的思念却只能强忍于心,毕竟阴阳两隔,只有在午夜的梦里,才能与妻子执手相看泪眼。但是此词中苏轼妻子的身影似乎犹在,音容宛存,可见苏轼用情之深。


  苏东坡跟王弗喜结连理之时,苏东坡19岁,而王弗年仅16岁。一个才倾词坛,一个年轻美貌,正是别人羡慕的才子配佳人。婚后二人更是情深似海,义重云天,奈何风云易变,世事无常,十二年后,年仅27岁的王弗就离世了,苏轼自然内心沉痛,哀思比海深。


  而1076这年,苏轼与王弗成为了才子佳人的绝配,真可谓郎有情,妾有意,不知羡煞多少人?新婚的二人世界,卿卿我我,甜胜浓蜜,二人更是夫唱妇随,兴之所至,自然兴高情扬,作为诗人的苏轼于是诗兴大发,即兴吟出一首“洞房词”,描述了当时的场景,使听者脸红,读者心跳。其词如下:


  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宋·苏轼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本词的上阕,王弗的美貌让人难忘,其润滑如凝脂的肌肤,清扬曼妙的容貌,静如弱柳扶风的体态,清脆婉转的歌喉,都让豆蔻年华的王弗魅力无限,让人过目难忘。


  词的下阕描写了苏王二人刻骨铭心的新婚之夜的欢娱景况,这种景况使人感觉时光苦短,青春易逝。一句“罗帐细垂银烛背”,直接描写洞房时令人脸红心跳的场面,真的是够大胆、够直白。突出了双向奔赴的那种相亲相爱的欢娱之情,形象细致地描绘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新婚燕尔之场面,喜笑言言之场景活灵活现,妻子王弗听了当场脸红。


  而从本词的标题我们不难看出,本词主要是通过化用和集用前人的句子,通过连缀组合的形式写成了让人难忘的经典,体现了苏轼对前人特别是唐代诗词的运用和创新,真实地再现了苏轼少年时美妙的婚姻生活,体现强大的创新能力,给本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新的意义。


  纵观本词,洞房花烛夜的情形在苏轼笔下再现,恋人之间卿卿我我的羞涩场景呼之欲出,同时又不失应有的文雅和风度,使得本词成为人们争相传诵的千古名词,风流才子的风韵也长存于世。


  爱情的可贵之处在于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苏轼与王弗新婚燕尔之时如胶似漆,婚后长期的陪伴亦使苏轼感动,知书达理的才女王弗亦成为苏轼的贴身帮手。然而高山依然在,沧海依然流,可是幸福的婚姻在十二年后却变成永久的过去,王弗不幸离世,把“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尽悲哀留给了苏轼。


  不过,昔人已驾黄鹤去,生活仍然还要继续,所以苏轼把所有的悲哀埋在心底,把过去的一切留存在永远的记忆里。面对交织而来的一切生活与困难,苏轼选择了释然,在他的诗词里表现为“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无风雨也无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结:苏轼一首新婚之夜的洞房词,是人们难以忘却的经典,王弗的不幸离去虽给他重大打击,但是他都咽在心里,藏在梦里,反而创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经典。


  而苏轼本人的经历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苏轼政治上的失意,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无限的压力和重重困难,都没有压倒苏轼,反而使苏轼潇洒地度过,从容淡定地应对,这是古今人们都一直在吸取的营养,也是古今人们从他诗词中获得力量的源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玉露之声


  (图片于网络,不妥请联系告知删除!)


  念奴娇是谁的妻子推荐文章5:吴其尧︱再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理解

  拙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理解及英译》在《上海书评》(2023年10月12日)上发表后,在读者中引发了一些争议,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文学史常识告诉我们:在中国古代的韵文中,“词”这个品种是比较不容易懂的。苏轼的词常被视为不守绳墨,所谓“曲中缚不住”,因此后人对苏词在措辞、句式和意义上的解释有所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四川省眉山市,苏东坡雕塑。


  大多数读者留言对郑骞先生和吕正惠先生的解释提出异议,认为“多情”不应指苏轼的前妻王弗,而是的自嘲,整句话还是应该按照倒装句“应笑我多情”来理解。近读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岳麓书社,1989年版,276页)一书,发现叶先生也不同意郑骞先生的解释,而她的解释是:“故国,呼应词题,应指赤壁,是三国时的孙吴,指如果周瑜的魂魄来游故国。……我以为故国说的是吴;神游说的是周瑜的魂魄‘故国神游’。我今天凭吊你周公瑾,假如周公瑾死而有知,回到你当年的赤壁来。多情应笑,不一定是自己的妻子,才对自己多情。多情,是说周瑜如果有情的话,他就会笑,笑我苏东坡。……说的是神游赤壁的周瑜,他应该也多情,笑我苏轼早生华发。而且我今天被迁谪到黄州来了。”照叶先生的理解,“多情”者应该是周瑜。翻译成英文时,主语就是周公瑾了:Laugh at me the General might: Your hair has turned white.需要说明的是,诚如有读者指出的那样,拙文最后提供的英译是不合适的,主要是对“早生华发”一句理解不当。周瑜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即去世了,年仅三十六岁。苏轼十九岁娶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王弗去世时二十九岁,次年父亲苏洵去世,守完父丧后即碰到王安石变法,因反对变法一直外放任官,四十四岁遭逢乌台诗案,一年后被贬黄州,政治前途极为黯淡,早生华发。东坡此时与“雄姿英发”时的周瑜相比,对自身的处境自然不免感慨系之了。如果说“多情人”的妻子嘲笑他“Younger than Zhou Gongjin, your hair has turned gray earlier”就显得不合逻辑了。


  除了对“多情”有不同的理解外,对“故国神游”里的“故国”也有不同的解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唐宋词选》里也是把“故国”解释为“古战场赤壁”,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和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也都把“故国神游”解释为“神游于故国(三国)的战地”。吕正惠先生认为,这样解释太勉强:“东坡不正站在赤壁旧地吗?而如果把‘故国神游’解释成‘神游’于几百年前的赤壁战场,‘遥想当年’,如果再加上‘故国神游’,不嫌词费吗?更何况,当古书说‘神游某某’时,一般是指不同于现在所在之地的另一个地方,当然可以指空间上的异地,如可以指久远时间之外的另一个空间,也可以指一个想象的空间;但,似乎并不用来指现在这个空间。”所以,吕先生觉得“故国”指“古赤壁战场”在训诂上“实在难以接受”。于是,他做了这样的解释:故国神游:做梦回到家乡。多情:多情人,指已去世、葬在家乡的妻子(吕正惠:《第二个经典时代:重估唐宋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78-79页)。我本人更倾向于同意吕先生的解读。


  最近我关注了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蔡国强教授讨论古诗词的公众号“老道雅谭”,蔡教授谈到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断句问题,他认为这几句词还可读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他采用了著名词学家吴世昌先生的说法: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一句,论调“了”字当属下句,论意亦当属下句。“了”解作“全”,如“了不知南北”(参见吴世昌《词林新话》,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150页)。蔡教授认为,依照《念奴娇》词牌,这几句词的句式应该“六、四、五”,即六字、四字、五字才是符合格律要求的,是我们后人断句错了。这里的“了”当解作“全”“全然”“整个”之意,《汉语大词典》对“了”字的解释是“极其、非常”。为了说明“了”字的这一用法并非孤例,吴先生举了唐代诗人韩偓《官柳》诗中“幸当玉辇经过处,了怕金风浩荡时”两句。蔡教授认为“了”作副词,是唐宋人的习语。辛弃疾大约填有二十首《念奴娇》词,其中四首用苏东坡韵,分别为:“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憔悴何处芳枝,十郎手种,看明年花发”,“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虏,岂由言轻发”,除第一首外,其余都只能是六、四、五句式。吴世昌先生还提供了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元代萨都剌的一首《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其同位三句是:“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既然是“次东坡韵”,自然得依照东坡原词的格式。其实,提出苏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如此断句的最早并非吴世昌先生,清代学者张宗橚在所辑的《词林纪事》中就嘲笑过那些以“了雄姿英发”断句的人:“如村学究说书,不顾上下诗意联络,可一喷饭也。”


  清雍正帝书《念奴娇·赤壁怀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诚然,我们如果翻一

本文标题:念奴娇是谁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