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的是谁推荐文章1:《小王子》的由来

  传记和人物原型


  《小王子》并非空中楼阁,故事源于作家的生活。它从作家的经历、结识的人以及童年的回忆中汲取灵感。


  可以说沙漠是这部作品的缔造者。在圣埃克苏佩里第一次飞往非洲的途中,他见识了沙漠,位于卡萨布兰卡和达喀尔之间,在公司另一位飞行员勒内·里盖勒(RenéRiguelle)的陪同下。当时有吉尧梅的飞机护送他俩的飞机。任务结束得比预计得要早:由于飞机的连动杆被拉断了,他们迫降在沙漠中。里盖勒坐上了吉尧梅的布雷盖(Bréguet)飞机,而安托万一个人在沙漠中待了整整一晚。他带着两把手枪等待救援。坐在飞机下的他,正是《小王子》中由于飞机故障坠落在撒哈拉沙漠上的飞行员的写照,“比一个在茫茫大海上遇难飘在小木筏上的人还孤独”。圣埃克苏佩里后来在《人类的大地》中提到了这一桩往事:“我思考着自己当时的处境,迷失在沙漠中,危机四伏,孤身一人在沙尘和星星之间,因太多的寂静而远离了过去的生活圈子。因为我知道,要是飞机找不到我,要是明天摩尔人不来杀我,我就要耗上几天、几星期、几个月才能回到伙伴们中间。在这里,我一无所有。我不过是迷失在沙尘和星星之间的凡人,意识到的唯一甜美就是呼吸……”


  1935年12月,当他参加巴黎到西贡的长途飞行时,他的飞机坠毁在利比亚的沙漠中。圣埃克苏佩里同他的机械师安德烈·普雷沃(AndréPrévot)在难耐的炎热中游荡了三天。由于没有储备水,两人必死无疑。幸而一队贝都因人救了他们,这队人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就像故事中突然出现跟飞行员说话的小王子一样。


  我们也能在圣埃克苏佩里的回忆中找到故事中另一些人物的原型。狐狸让人想起在朱比角任职时收养的那只墎狐。蟒蛇的灵感来自他在阿根廷的生活。猴面包树是当他在飞卡萨布兰卡-达喀尔航线期间,在塞内加尔中途停靠时的记忆。点灯人并非来自他的想象:小安托万“真的”遇见过他,在他去圣莫里斯德雷芒度假期间。至于那个商人,或许应该在他身上看到马塞尔·布约-拉封(Marcel Bouilloux-Lafont)的影子,这位实业家从拉泰科雷手中购买了图卢兹-圣路易(塞尔加尔)邮政航线,创立了邮航总公司。


  在奈莉·德·沃格(Nelly de Vogué)看来,小王子这个人物的创作应该是受到了皮埃尔·苏德鲁(Pierre Sudreau)的启发。在二战后成了一位政治家之前,这个当时年仅12岁的男孩,就和小王子一样,经常围着一条围巾,圣埃克苏佩里曾是保护他的大哥哥,称他为“小皮埃尔”。


  母亲给他讲过的故事,以及他童年看过的书都是萌生《小王子》的种子。玛利亚·卡明斯(Maria Cummins)的小说《点灯人》(L’Allumeur de réverbères),或是安德烈·莫洛亚 (André Maurois)亲自送给他的《36000种意志的国家》(Le Pays des 36000 volontés),都可能对 《小王子》的创作有影响,《潘帕斯草原上的人》(L’Homme de la pampa)也一样。儒勒·苏佩维埃尔(Jules Supervielle)在这本书开篇的题词中这样写道:“梦想和现实,玩笑和苦恼,我为曾经是孩子的我、曾经让别人讲故事给我听的我,写下这本小说。”这也是《小王子》的缘起。


  圣埃克苏佩里本人也曾在《人类的大地》中预告了《小王子》的到来。除了沙漠、火山、王国这些在《小王子》中我们可以对上的线索之外,他还提到了一个由父母领着的小男孩,关于这个小男孩,他写道:“传说中的那些小王子与他别无二致。”


  出版人约稿


  是谁想出了创作《小王子》的点子?要准确地指出这本书的由来并非易事,因为有大量证词都声称自己是始作俑者。1942年,在阿诺德(Arnold)咖啡厅的一次饭局中,伊丽莎白·雷纳尔(Elizabeth Reynal),出版人尤金·雷纳尔(Eugene Reynal)的妻子,对圣埃克苏佩里当时一边聊天一边画的一个“小家伙”很好奇。雷纳尔同他的合伙人柯蒂斯·希区柯克(Curtice Hitchock)刚一起出版了《风、沙与星辰》——《人类的大地》美国版。1934年,二人成功出版了帕米拉·特拉弗斯 (Pamela Travers)的小说《玛丽·波平斯阿姨》(Marry Poppins)。希望能再获成功,二人建议这位法国作家也交给他们一个面向青少年读者的文本。“圣埃克斯”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两位出版人希望是一个有关圣诞的故事,这样刚好可以赶上年末的节庆。他们在11月签定了合同,并预付给他3000美元:如此一来,圣埃克苏佩里所要做的只剩下动笔了……


  另一些认识的人也声称对《小王子》的诞生有所贡献,例如在纽约的红颜知己西尔维娅·汉密尔顿(Silvia Hamilton)。她声称圣埃克苏佩里是在她家汲取了灵感,创作出某些人物的。她的卷毛狗就很像一只绵羊,她的拳师犬汉尼拔像老虎,她一个金色头发的洋娃娃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小王子。法国女演员安娜贝拉说圣埃克苏佩里想要写一个童话的想法产生于他们一起读安徒生的《小美人鱼》。画家海达·斯特恩(Hedda Sterne)看见作家时不时在涂涂画画一些小家伙,便鼓励他可以自己来完成书中的插图。圣埃克苏佩里起初是想请在美术学院结识的画家朋友贝尔纳·拉莫特(Bernard Lamotte)画的,他曾为《空中飞行员》画过插图。但是几稿尝试都被认为过于写实、过于灰暗、不够“天真”,未能得到的赏识。在圣埃克苏佩里所结识的人中,好些朋友,例如导演雷内·克莱尔,都声称为“圣埃克斯”提供过绘画材料。探险家保罗-埃米尔·维克托(Paul-émile Victor)让圣埃克苏佩里发现了水彩铅笔……


  但或许不应该在其他任何地方去寻找《小王子》的源头,除了在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本人身上,除了在小时候母亲读给他听的故事给他留下的让他惊叹不已的记忆中,除了在他对童话故事的喜爱中。“我们非常清楚,童话是生活唯一的真相”,他在《写给未知女人的信》中这样写道。


  《小王子》的草图


  在1943年小王子“官宣”形象面世前,他的形形色色的样子被描绘在很多画中。尽管它们从未被确指就是小王子,尽管他的身形与书中的不完全一致,但这些外形有着惊人的相似。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之前一直在画一些小人,在各式各样的介质上:活页纸、各种发票、小学生的作业本、桌布、餐厅的菜单、记事本或是手稿。它们有时站在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中,正如小王子站在他的星球上。


  例如,在战争刚开始,安托万应征入伍时写给雷翁·维尔特的一封信中,小王子站在云上,这朵云飘浮在地球上空,其形状让人想起后来B612小行星的样子。


  另一幅送给内丽·德·沃居埃的画了一个正在高谈阔论的人,他站在一个类似于星球的东西上。由于没有日期,在研究圣埃克苏佩里的绘画作品的专家看来,这幅画应该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完成的。


  我们所认识的小王子并非像变魔术一样,从作家、画家的想象力中突然萌发的。它是持续创作的结果,是终其一生,出于兴趣,不断拿起画笔的成果。


  手稿和校样


  西尔维娅·汉密尔顿交出了《小王子》最初的手稿,目前存放于纽约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该手稿一共存在四份打字版,在这四版上都有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增添和修改的不同内容。其中一版存放于美国奥斯丁。曾将它寄给他经常合作的译者刘易斯·加朗蒂耶,但由于飞机事故,他未能翻译《小王子》。另一版归法国国家图书馆所有,它是从钢琴家纳迪娅·布朗热(Nadia Boulanger)那里得到的,而纳迪娅又是从圣埃克苏佩里那里获赠的。第三个版本,源头不详,于1989年由苏富比拍卖行在伦敦售出。至于第四个版本,它归继承人龚苏萝所有。


  校样——在出版的术语中,特指一本书的首次印刷,是为了方便校对,而不是用于出售——本是属于女演员安娜贝拉的,在一次拍卖中被一个收藏家买下。巴黎航空航天博物馆接受了一份与最终出版内容一致的打字稿。


  所有这些文本为我们了解《小王子》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帮助——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本人没有留下任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创作方法,或是了解他灵感的资料。他唯一明确指出的仅限于他在《手册》中写下的几行字:“方法:重读童年时读过的书,完全忽略掉幼稚的、不起任何作用的部分,从始至终记下通过画面传递出的祈祷和观念。”


  由于在手稿、在不同的打字版上做出了不同的修改,要么是增补的内容,要么是异文,所以在定稿中有些画并没有被采用。例如在苏富比拍卖的那一版中有超过一百处亲自做出的修改。这些不同的版本见证了作品的创作,让我们了解到更多圣埃克苏佩里在写作中不断探索的细节,让《小王子》的创作过程更为清晰可见。


  小王子的是谁推荐文章2:如何以“驯服”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系?|《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诞辰121周年

  记者 | 实习生 申璐


  编辑 | 潘文捷 黄月


  今天是《小王子》、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诞辰121周年。在法国,这本书被认为“适合8到88岁的所有读者阅读”。而书的似乎也日渐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五十面值的法郎上有他的头像,许多国家发行了纪念他的邮票,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街道、山峰和行星,世界各地都在举办“小王子”展览、开发“小王子”创意产品。


  这位“小王子之父”的传记作品《小王子的星辰与玫瑰:圣埃克苏佩里传》中译本日前出版,该书由美国作家斯泰西·希夫(Stacy Schiff)执笔,她曾凭借《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获得普利策传记奖。在日前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圣埃克苏佩里作品译者黄荭,与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但汉松、德语系教师钦文一起,回顾了“小王子之父”圣埃克苏佩里浪漫壮怀的一生,分享了对《小王子》等作品的理解。


  对于世人而言,圣埃克苏佩里的盛名来自《小王子》。在书中,因飞机故障而迫降于撒哈拉沙漠的飞行员遇到了来自B-612星球的小王子,以第一人称视角跟随小王子展开了一场星际旅行。没有臣民的国王、为喝酒而羞愧的酒鬼、自称拥有所有星星的商人……成年人世界的荒谬与异化以童话式的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活动临近结束时,一位现场的小读者提问“为什么我读不懂这本书”,黄荭笑称“这是特别真实的一个声音”。她回忆说,小时候读《小王子》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然而成年后再读作品,觉得真正明白想要传达的心意时,又会感慨自己好像已经长大了。


飞行员作家俯瞰人类生活,看到的是全景和本质

  一名飞行员如何成为作家?看上去并无交集的两种职业在圣埃克苏佩里身上却实现了交汇。在《小王子的星辰与玫瑰》的序言中,美国作家、普利策奖得主斯泰西·希夫写道:“通常来讲,这两个职业并不很搭配。作家与日常经验保持一定距离,他的任务是重铸经验;飞行员的工作特点是高度的即时性、完全的在场。作家可能重塑事件,而飞行员必须敏捷地适应事件。于圣埃克苏佩里而言,这两个职业——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生活和作品——难解难分。”


  活动现场,钦文提到,作为飞行员的圣埃克苏佩里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像是一个疯子,他经常在飞行途中忘记关舱门,有时候连起落架也忘记打开,甚至会在开飞机的途中不小心睡着。他爱用开飞机一样的速度开车,常常把朋友们吓得半死。传记中还提到,曾有人说他某次出事故是因为在看一部之前没看完的侦探小说。他说,“与现在的飞行不同,早期的飞行有一点像蒙古人喝了烈酒,然后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随时可能会从马上掉下来。圣埃克苏佩里选择以这样一种尚未被技术化与标准化所规训的方式去飞行,其中暗含着的那种与成人社会异常决绝的不妥协是很打动人的。”


  1935年12月29日,圣埃克苏佩里驾机从巴黎飞往西贡,但途中因为飞机故障而迫降在撒哈拉沙漠,与机械师普黑沃一同在大漠中挣扎了五天五夜,濒临绝望时被一个骑着骆驼经过的阿拉伯牧人所救,这段经历也直接激发了《小王子》的创作灵感。黄荭提到,在此行出发之前,圣埃克苏佩里和妻子的吵架持续了整整48个小时,这也是出事故的部分原因,“所幸当时的飞机虽然性能不稳定,仪表不够精密,但正因为比较简陋,所以飞得不高,摔下来也没有那么严重。”黄荭说。


  像这样的空难事故,圣埃克苏佩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还经历过许多次。他曾在某次空难之后写信给朋友,原文被收录于这本传记中。信中写道:“我可以告诉你中途睡倒以后沙漠的天上划过多少颗流星,三颗。那时我许下心愿,第一颗愿这一夜延续千年;第二颗落在北面,愿每个人都写信给我;然后第三颗,愿全世界所有的女子都更温柔。这是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妙的夜晚啊,我不敢再去惊动星星了。”


  但汉松认为,这封信以短短几句勾画出了一种令人心碎的美。由于职业的特殊原因,圣埃克苏佩里常年往返于法国和非洲之间的航线上,做着邮差的工作。他将这些信从遥远的非洲送回欧洲,然后又从欧洲传递回去,在遥远孤独的飞行中,他其实希望有一些信是写给他的。“所以他说‘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给我写信’,他没有讲自己孤独,但是寥寥数语,我一下子感觉到他在沙漠当中那种巨大的孤独感,愿意和世界上所有人说话的那种孤独。”但汉松说。


  圣埃克苏佩里的死亡原因至今扑朔迷离,后人只知道,1944年7月31日清晨,他在按原定计划执行最后一次赴法国侦察的飞行任务时不幸遇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长期采取绥靖政策的英法在欧洲局势失控的压力之下,被迫向德国宣战。圣埃克苏佩里见证了法国在数月之间被纳粹军队击溃、成立傀儡政权的维希政府,还同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对法国政治家充满失望的他在1941年远赴美国,呼吁美国政府尽早参战,然而收效甚微。“种种事件都让他产生了一种对母语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非常大的幻灭。”但汉松说,“《小王子》的故事发生在沙漠并不是偶然,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映射着他内心的荒芜,感到一种人类文明在那时正走向虚空的孤独。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遇难更像是一场已经预知结局的奔赴。”据战友回忆,前一晚他几乎通宵未眠,先是与人畅饮,之后又说想要独自静静,并给朋友留了一封信。第二天,像往常一样,在登机前与大家拥抱告别,一切似乎都没什么不同。就这样,在一次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飞行任务后,过了燃料用尽的时间,他还是没有回来。


  除了圣埃克苏佩里之外,文学史上另一位有飞行员经历的作家是曾在朝鲜战争中执行近百次飞行战斗任务、之后写就了堪称“日常生活颂歌”的《光年》的美国作家詹姆斯·索特。《光年》一书的译者孔亚雷曾在后记中说,战斗飞行员是天生高贵的士兵,“他们俯瞰人类生活,他们看到的是全景和本质,对附着于生活的污渍和灰尘——时事、谋生、权力,他们既看不见,也不屑一顾。他们飞翔于这个世界之上”。飞行员的经历赋予他们以不同的观察视角,其作品总能令人联想到某种童话或是神话的意蕴,因为“飞行与最直接、最本能的生理感受相连——孤身一人,飘浮在天空,心与肌肉的收缩,精确与放纵,刺激与宁静,高潮与坠落”。


“驯服”并非是建立权力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

  《小王子》一书最为人熟知的概念之一,是圣埃克苏佩里通过讲述小王子与玫瑰、狐狸等的故事试图传递给读者的关于“驯服”的理解。


  黄荭提到,法语中有“apprivoiser”、“domestiquer”和“dompter”三个词,都有把野生动物驯服、驯化的意思,包含了“家”的意象,后面两个词还有驯服后为人类所用的意思,而第一个词没有这层意思。“这三个词在中文里都可以翻译成‘驯服’,中文里很难表达这三个词之间细微的区别,我希望通过翻译让‘驯服’这个词逐渐变成一个多义词,”她说。


  黄荭之所以没有将其译为“驯养”,是因为除了玫瑰花之外,小王子与狐狸、沙漠中遇到的变色龙等动物之间并不存在“养”的问题,但他们仍建立了联系——我愿意接近你,你愿意接近我——可能在某一个时刻彼此都享受这种相互的陪伴,从中体会到了一种美好。“为什么我还是会用‘驯服’?我觉得‘驯服’里面的‘服’某种程度上是你愿意跟这个人相处,你愿意跟他走近,其实就是因为你愿意服他。”黄荭继续解释道,“这个服肯定是互相的——我服你,你也服我;我愿意为你妥协,你也愿意为我妥协;我愿意和你一起看日落,看风吹过金黄色的麦浪。”


  对此,但汉松提到,小王子的故事也许会让中文世界的读者对驯服这个动词产生新的理解。“不论小王子是否还在我们心中,我们其实都应该学会以‘驯服’的方式与世界上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建立关系,这不是一种权力关系,也不是一种压制或者压服,而是主体间性的一种,是彼此之间的驯服。哪怕对方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通过‘驯服’这样一个通道,我们仍然可以认识到花园里的5000朵玫瑰原来它们每一朵都不一样。事实上,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由此来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其实才刚刚开始。”但汉松说。


  那么人如何在生活中找到驯服的对象?驯服的建立基于双方的共同意愿之上。换个角度看,当小王子离开后,花园中的5000朵玫瑰如何继续维持生活的意义,或者说进而活出一种有驯服关系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系教授周保松在《小王子的领悟》中进一步提出了“自我驯服”的概念。他认为,人本身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自我驯服就是将自己的生命视为需要用心善待和建立联系的对象。通过感受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内心,爱惜自己的人格,“人只有先学会好好驯服自己,才能好好驯服他人和生命中的志业。”


  参考资料:


  【美】詹姆斯·索特著,孔亚雷译.《光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6.


  周保松著.《小王子的领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01.


  小王子的是谁推荐文章3:《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每次返航,都是为了再次出发

  :付卓茗(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在法国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火炬手踏入奥赛博物馆后,出现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画面:一头金色卷发的小王子与狐狸、玫瑰共同站在B612星球上。这一画面为奥运会增添了一抹纯真浪漫的色彩。


  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之一,短篇小说《小王子》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仅中译本就有几十个。7月31日,正是《小王子》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逝世8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1924年,年轻的圣埃克苏佩里曾对那年夏天的巴黎奥运会满怀期待,希望它能带来一些谋生的机会。如今,圣埃克苏佩里通过在巴黎举办的奥运会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小王子》封面 资料图片


  1.在蓝天黄沙中飞行与冒险


  蓝天与黄沙,飞行和冒险,构成了圣埃克苏佩里人生的底色。


  1900年6月29日,圣埃克苏佩里出生在法国里昂的一个传统贵族家庭。他聪明好动,热爱文学与机械,但学业表现平平。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法国航空业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1912年,圣埃克苏佩里第一次被带着飞上天空。自此至44岁消失于天际那一刻,他始终是渴望翱翔的浪子,天空成了他灵魂的归宿。


  那个时代,年轻贵族的职业选择有限。圣埃克苏佩里循例两次考海军军官学校,但均未被录取。1921年应征入伍后,他抓住机会调往空军并取得飞行执照。两年后,他因为爱情离开空军,先从事文职工作,后担任汽车销售员,均不如意。1924年初,得知中国正在招募飞行教员,生活窘迫的他有些心动,但最终未能成行。正当走投无路时,1926年他受引荐加入法国航空公司,随后又去了邮航公司拉泰科埃尔,从事邮政航空工作是当时飞行员谋生最好的路子。他投身飞行,参与开辟航线,执飞夜航,成为国际邮政航空的飞行先驱之一。


  飞行并非圣埃克苏佩里的终极追求,而是他探索人生、感悟真谛的工具。飞行为他提供了不一样的视野与冒险体验,让他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中寻到了更多的激情和意义。在高空中,他随时要与风暴雷雨角逐搏斗;俯瞰大地,大半是岩石、沙漠和盐碱地,只是间或有零星的生命在绽放,像废墟的坑坑洼洼里滋生的苔藓。他在信中写道:“当引擎在里奥德奥罗上空轰鸣,我从一个新角度观看世界,回忆、希望和文艺小白脸们的圈子,等等,我感觉自己变得明智了。”他尤其喜欢尼采的话:“你当超脱于自身之外,并且要走得更远,登得更高,直到看见群星已在你的脚下。”


  小王子插图(圣埃克苏佩里亲手绘制) 资料图片


  1927年,圣埃克苏佩里被派往非洲朱比角机场担任负责人。他通过智慧化解危难,赢得了摩尔人的信任。他深刻体悟到,只有彼此联结,才会产生欢乐和泪水。他住在西撒哈拉荒漠的一座木屋,饱尝孤独,学会“从蜻蜓翅膀的拍打中,读到沙漠的愤怒”。这段经历渗入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里,沙漠成为永恒布景,责任的重要性、因责任产生的友谊、生命的价值等内容深深烙印其中。


  彼时,飞行本身就是一种冒险。飞机性能差、机场设备简陋、气象情不全等导致飞行事故频发,圣埃克苏佩里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23年,他驾驶失误导致全身重伤;1927年,他在撒哈拉处女航中坠机;1935年,他因飞机故障迫降开罗附近沙漠,跋涉五天五夜才获救;1938年,他在危地马拉坠机,伤势严重。


  即便如此,圣埃克苏佩里依然“呼吸着天地间的温柔”。针对撒哈拉坠机经历,他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可以告诉你有多少流星趁中士酣睡时划过:三颗。那时我许下心愿:第一颗,愿这一夜延续千年;第二颗落在北面,愿每个人都写信给我;第三颗,愿全世界所有女人都更温柔。”困于沙漠深处的夜晚,他写道:“在沙漠之中,在星球裸露的皮肤上,在世界初始的那份孤独中,我们建立了一个人类村落。”以至于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认为,圣埃克苏佩里是“通过自身所涉危险的程度”来发现自我的人。


  圣埃克苏佩里 资料图片


  云间的浪迹与死里逃生的经历,化作圣埃克苏佩里诉诸笔端的所见所思所感。无论是早期的《南线邮航》,成名作《夜航》《人的大地》,还是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战争飞行员》《小王子》以及未完成的《要塞》等,都致力于将个人的飞行经历转化为普遍的人类体验。航空、地球空间、星辰宇宙、高山沙漠、风暴雷雨等诗意主题,构筑起他壮丽的文学大厦。他从天空视角获得的关于生命的洞见和汲取的行动力量,具有独特的穿透力和非凡的感染力,这与在巴黎咖啡馆高谈阔论的其他作家的文字明显不同。


  2.用行动探索精神彼岸


  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洲处于历史的多事之秋。一战刚刚结束,又遭遇全球经济大萧条的打击,法西斯主义因此崛起,最终酿成了二战悲剧。这种动荡与彷徨深深影响了法国文学界。这一时期的不少法国文学作品揭露人性弱点与绝望,弥漫着怀疑主义和犬儒主义色彩。


  这种精神迷惘不局限于法国。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同样经常在作品中探讨战争的创伤、理想的破灭、道德的崩溃、孤独与疏离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表达对人类处境的悲观与失望。


  尽管圣埃克苏佩里也经历了战争、目睹了脆弱,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深度失望与虚无主义,而是选择寻找自己的答案和精神彼岸。他主张依靠坚忍的意志行动,在歌颂英雄主义中追寻新的人生价值和新的人道主义原则。正如他写的:“唯有精神吹拂泥胎,才能创造出大写的人。”


  《人的大地》封面 资料图片


  1929年,圣埃克苏佩里被调往南美洲开辟新航线。他以此为蓝本创作出《夜航》,甚至因在飞机上分秒必争地写作而出名。圣埃克苏佩里通过作品阐明个人选择与责任的紧密联系,基调是昂扬奋发的。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为该书作序时称:“我尤其感激的,是他提出了一条不同凡俗的真理: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责任的承担。”


  1931年,圣埃克苏佩里从南美返回巴黎,并于4月结婚。此后至二战爆发,他主要居住在巴黎,既访问过内战时期的西班牙以及苏联,也深入德国观察纳粹,波谲云诡的局势进一步丰富了他对人生意义与行动价值的认识。1939年,他发表了《人的大地》,开篇明宗:“人在跟障碍较量时,才发现自己的价值。”全书没有连贯的情节,漫谈航线、飞机、星球、绿洲、沙漠,在继续关注英雄主义、关注责任的同时,更多地展现出最质朴和真诚的人性,吸引了包括哲学家萨特以及作家波伏娃、加缪在内的许多人关注。比如,加缪曾在书信中写道:“我刚刚读到圣埃克苏佩里有关爱情的说法,他说爱情不是互相凝望,而是一起眺望同一个方向。”


  文学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境界、激发内心的力量,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人的大地》获法兰西学院大奖,其英译本《风沙星辰》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夜航》不仅摘得法国著名的费米娜奖,还在一年后进入法国大多数公立高中和大学的阅读书单,激励不少人投身飞行事业。纪德曾对此评论说:“人的弱点、自暴自弃、萎靡消沉,我们已经知道很多了。但是,不折不挠的意志促成奋发有为的精神,却正是我们需要人们向我们指出的。”


  《要塞》封面 资料图片


  3.是作家,更是战士


  圣埃克苏佩里是个作家,更是个战士。这不仅是指他在飞行生涯中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更因为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坚定不移地抵制战争。


  圣埃克苏佩里从小热爱文学创作,他很早就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在1914年学生时期创作的诗歌《战争的春天》里,他写道:“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花丛中互相残杀?”1936年和1937年,他两次受邀前往西班牙道内战,对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震惊:“战争不是冒险,它是一种疾病。”他在为《巴黎晚》撰写的《和平还是战争?》里警告,我们绝不能忘记,现代战争充斥着炸弹和芥子气,一旦战争爆发,整个欧洲作为一个有机体将会开始腐烂。他还在《人的大地》里直抒胸臆:“我们并不需要战争来获得奔向同一目标时并肩前进的温暖。战争欺骗了我们,仇恨并不会激励我们前进。”


  1939年9月,二战爆发。圣埃克苏佩里不顾一身病痛,坚持要求重返战场,去空军服役。1940年5月,他在飞往阿拉斯执行侦察任务时遇袭,险些丧命。6月,法国屈辱性战败投降。对法国人来说,政治和军事失败带来了价值观的全面崩塌,他们对法国文化甚至西方文明感到幻灭。年底,他流亡至纽约。美国企图置身事外的孤立主义氛围更令他心情抑郁,充满苦闷。


  《夜航》封面 资料图片


  1942年初,圣埃克苏佩里以阿拉斯遇袭经历为蓝本,创作出版《战争飞行员》。书中,主人公圣埃克苏佩里上尉逐渐意识到整个国家都随时准备为“自由和文明”牺牲。“我学到一个伟大的真理:战争,不是接受风险,不是接受战斗,某些时刻,对战士而言,就是接受纯粹而简单的死。”敢于作出牺牲的失败,往往孕育着日后胜利的种子。


  受屈辱的法国人的内心活动与精神面貌,以及对文明的反思和追求,就这样展现在世人面前,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舆论。


  不仅有振臂一呼,更有身体力行。1943年,尽管身体情况已经很差,并且无法很好地适应新机型,但是圣埃克苏佩里依然选择回到北非,加入抵抗运动。他重回战场不是为了冒险,而是出于使命感。


  4.超越“飞行”


  1942年,一位友人注意到,圣埃克苏佩里反复在纸上勾勒出一个小人儿,有时为其添上翅膀,有时让他站在云端,便鼓励他为这个小人儿写本书。怀着对童年时光的眷恋,圣埃克苏佩里开始了这段创作之旅,甚至亲执画笔,创作出淡淡哀伤的小王子形象和40余幅插图。


  这本充满隐喻的《小王子》故事梗概为人熟知:因与玫瑰闹矛盾,小王子离家出走。在游历了住着国王、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的六个星球后,他来到地球,向在沙漠里遇见的飞行员敞开心扉。在见识了成人世界的贪婪与虚伪后,小王子在狐狸的启发下找回本真,学会了爱与责任,返回B612星球。


  在战争与大工业机器的摧残下,人被异化,被工具化,文明被践踏,常识被遗忘。在道德崩坏与混乱中,孩子的纯真可以带来某种救赎或慰藉。这种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为埃斯米而作——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中,美国作家塞林格就以一个名为埃斯米的孩子的纯真和智慧,表达在战后创伤与混乱中仍有希望和人性光辉。


  《小王子》以充满寓意的叙事风格和简洁隽永的语言,展现了圣埃克苏佩里对“人何以为人”的质朴思考——关于爱情、友情、幸福、责任、成长,最重要的是关于“大写的人”的正确生活态度。


  在圣埃克苏佩里笔下,小王子为人类不懂生活的真谛而哭泣:“最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正是你花在你的玫瑰上的时间,让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在某处隐藏着一口井”,“对你所驯养的东西,你永远负有责任”……


  “蘑菇”是小王子对人类最严厉的控诉。“我知道有一个星球,那里住着一个红脸先生。他从未闻过一朵花香。他从未见过一颗星星。他从未爱过任何人。除了加法计算,他从未做过什么事……但他不是个男人,是个蘑菇!”小王子提醒我们,不要失去深究事物本质和意义的能力和兴趣,避免陷入机械化的日常生活,应积极行动探索世界与自我。


  美国作家斯泰西·希夫评论称:“奇妙的想象,以及对成年人道德习俗异想天开的控诉,将成为他的生活和文学作品的标记。”这种想象力、思考力、治愈力,正是《小王子》出版80多年来被无数人反复阅读的原因所在。


  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法国作家莫洛瓦指出,《小王子》在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而这也是后期圣埃克苏佩里作品的特点。1939年至1944年,他带着长久以来对云端与沙漠的眷恋,以及飞行赋予他的认知“高度”,逐渐跳出“飞行”,越来越多地去思索生命的哲学和人类的命运。他在《战争飞行员》中写道:“每个人都要对所有人负责。每个人都要独自承担责任。每个人都要独自对所有人负责。”


  1948年出版的未完成的《要塞》则更充满哲学性沉思。书稿主要内容在他流亡美国期间完成,而后在北非等待战斗的间隙进行审阅与润饰。书中通过一个虚构的酋长与王子,既探讨人的意义、道德与信仰等主题——“当我说到山,意思是指让你被荆棘刺伤过,从悬崖跌下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狂风呼吸过的山”;更关注社会的构建与人类前途命运——“一个人不同于另一个人,一个人的语言有异于另一个人的语言,一个人的愿望与另一个人的愿望背道而驰,不要生气,还应该高兴。”“事物不同我认为是无所谓的。我的秩序是万物统一的全面合作。”通过《要塞》,圣埃克苏佩里用抒情而严肃的语气,为此前其作品中已经探讨过的反复出现的主题给出了明确答案。


  小王子说,忧伤的人喜欢看日落。“有一天,我居然看了44次日落。”1944年7月31日,44岁的他驾机到法国南部进行侦察,从此陨落在了天空。


  “每次返航,都是为了再次出发。”而这次,圣埃克苏佩里没有返航,永远地与风沙星辰、黑夜大海为伴了。


  《光明日》(2024年08月29日 13版)


  : 光明网-《光明日》


  小王子的是谁推荐文章4:《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每次返航,都是为了再次出发

  《小王子》封面 资料图片


  小王子插图(圣埃克苏佩里亲手绘制) 资料图片


  圣埃克苏佩里 资料图片


  《人的大地》封面 资料图片


  《要塞》封面 资料图片


  《夜航》封面 资料图片


  在法国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火炬手踏入奥赛博物馆后,出现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画面:一头金色卷发的小王子与狐狸、玫瑰共同站在B612星球上。这一画面为奥运会增添了一抹纯真浪漫的色彩。


  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之一,短篇小说《小王子》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仅中译本就有几十个。7月31日,正是《小王子》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逝世8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1924年,年轻的圣埃克苏佩里曾对那年夏天的巴黎奥运会满怀期待,希望它能带来一些谋生的机会。如今,圣埃克苏佩里通过在巴黎举办的奥运会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1.在蓝天黄沙中飞行与冒险


  蓝天与黄沙,飞行和冒险,构成了圣埃克苏佩里人生的底色。


  1900年6月29日,圣埃克苏佩里出生在法国里昂的一个传统贵族家庭。他聪明好动,热爱文学与机械,但学业表现平平。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法国航空业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1912年,圣埃克苏佩里第一次被带着飞上天空。自此至44岁消失于天际那一刻,他始终是渴望翱翔的浪子,天空成了他灵魂的归宿。


  那个时代,年轻贵族的职业选择有限。圣埃克苏佩里循例两次考海军军官学校,但均未被录取。1921年应征入伍后,他抓住机会调往空军并取得飞行执照。两年后,他因为爱情离开空军,先从事文职工作,后担任汽车销售员,均不如意。1924年初,得知中国正在招募飞行教员,生活窘迫的他有些心动,但最终未能成行。正当走投无路时,1926年他受引荐加入法国航空公司,随后又去了邮航公司拉泰科埃尔,从事邮政航空工作是当时飞行员谋生最好的路子。他投身飞行,参与开辟航线,执飞夜航,成为国际邮政航空的飞行先驱之一。


  飞行并非圣埃克苏佩里的终极追求,而是他探索人生、感悟真谛的工具。飞行为他提供了不一样的视野与冒险体验,让他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中寻到了更多的激情和意义。在高空中,他随时要与风暴雷雨角逐搏斗;俯瞰大地,大半是岩石、沙漠和盐碱地,只是间或有零星的生命在绽放,像废墟的坑坑洼洼里滋生的苔藓。他在信中写道:“当引擎在里奥德奥罗上空轰鸣,我从一个新角度观看世界,回忆、希望和文艺小白脸们的圈子,等等,我感觉自己变得明智了。”他尤其喜欢尼采的话:“你当超脱于自身之外,并且要走得更远,登得更高,直到看见群星已在你的脚下。”


  1927年,圣埃克苏佩里被派往非洲朱比角机场担任负责人。他通过智慧化解危难,赢得了摩尔人的信任。他深刻体悟到,只有彼此联结,才会产生欢乐和泪水。他住在西撒哈拉荒漠的一座木屋,饱尝孤独,学会“从蜻蜓翅膀的拍打中,读到沙漠的愤怒”。这段经历渗入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里,沙漠成为永恒布景,责任的重要性、因责任产生的友谊、生命的价值等内容深深烙印其中。


  彼时,飞行本身就是一种冒险。飞机性能差、机场设备简陋、气象情不全等导致飞行事故频发,圣埃克苏佩里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23年,他驾驶失误导致全身重伤;1927年,他在撒哈拉处女航中坠机;1935年,他因飞机故障迫降开罗附近沙漠,跋涉五天五夜才获救;1938年,他在危地马拉坠机,伤势严重。


  即便如此,圣埃克苏佩里依然“呼吸着天地间的温柔”。针对撒哈拉坠机经历,他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可以告诉你有多少流星趁中士酣睡时划过:三颗。那时我许下心愿:第一颗,愿这一夜延续千年;第二颗落在北面,愿每个人都写信给我;第三颗,愿全世界所有女人都更温柔。”困于沙漠深处的夜晚,他写道:“在沙漠之中,在星球裸露的皮肤上,在世界初始的那份孤独中,我们建立了一个人类村落。”以至于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认为,圣埃克苏佩里是“通过自身所涉危险的程度”来发现自我的人。


  云间的浪迹与死里逃生的经历,化作圣埃克苏佩里诉诸笔端的所见所思所感。无论是早期的《南线邮航》,成名作《夜航》《人的大地》,还是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战争飞行员》《小王子》以及未完成的《要塞》等,都致力于将个人的飞行经历转化为普遍的人类体验。航空、地球空间、星辰宇宙、高山沙漠、风暴雷雨等诗意主题,构筑起他壮丽的文学大厦。他从天空视角获得的关于生命的洞见和汲取的行动力量,具有独特的穿透力和非凡的感染力,这与在巴黎咖啡馆高谈阔论的其他作家的文字明显不同。


  2.用行动探索精神彼岸


  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洲处于历史的多事之秋。一战刚刚结束,又遭遇全球经济大萧条的打击,法西斯主义因此崛起,最终酿成了二战悲剧。这种动荡与彷徨深深影响了法国文学界。这一时期的不少法国文学作品揭露人性弱点与绝望,弥漫着怀疑主义和犬儒主义色彩。


  这种精神迷惘不局限于法国。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同样经常在作品中探讨战争的创伤、理想的破灭、道德的崩溃、孤独与疏离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表达对人类处境的悲观与失望。


  尽管圣埃克苏佩里也经历了战争、目睹了脆弱,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深度失望与虚无主义,而是选择寻找自己的答案和精神彼岸。他主张依靠坚忍的意志行动,在歌颂英雄主义中追寻新的人生价值和新的人道主义原则。正如他写的:“唯有精神吹拂泥胎,才能创造出大写的人。”


  1929年,圣埃克苏佩里被调往南美洲开辟新航线。他以此为蓝本创作出《夜航》,甚至因在飞机上分秒必争地写作而出名。圣埃克苏佩里通过作品阐明个人选择与责任的紧密联系,基调是昂扬奋发的。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为该书作序时称:“我尤其感激的,是他提出了一条不同凡俗的真理: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责任的承担。”


  1931年,圣埃克苏佩里从南美返回巴黎,并于4月结婚。此后至二战爆发,他主要居住在巴黎,既访问过内战时期的西班牙以及苏联,也深入德国观察纳粹,波谲云诡的局势进一步丰富了他对人生意义与行动价值的认识。1939年,他发表了《人的大地》,开篇明宗:“人在跟障碍较量时,才发现自己的价值。”全书没有连贯的情节,漫谈航线、飞机、星球、绿洲、沙漠,在继续关注英雄主义、关注责任的同时,更多地展现出最质朴和真诚的人性,吸引了包括哲学家萨特以及作家波伏娃、加缪在内的许多人关注。比如,加缪曾在书信中写道:“我刚刚读到圣埃克苏佩里有关爱情的说法,他说爱情不是互相凝望,而是一起眺望同一个方向。”


  文学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境界、激发内心的力量,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人的大地》获法兰西学院大奖,其英译本《风沙星辰》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夜航》不仅摘得法国著名的费米娜奖,还在一年后进入法国大多数公立高中和大学的阅读书单,激励不少人投身飞行事业。纪德曾对此评论说:“人的弱点、自暴自弃、萎靡消沉,我们已经知道很多了。但是,不折不挠的意志促成奋发有为的精神,却正是我们需要人们向我们指出的。”


  3.是作家,更是战士


  圣埃克苏佩里是个作家,更是个战士。这不仅是指他在飞行生涯中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更因为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坚定不移地抵制战争。


  圣埃克苏佩里从小热爱文学创作,他很早就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在1914年学生时期创作的诗歌《战争的春天》里,他写道:“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花丛中互相残杀?”1936年和1937年,他两次受邀前往西班牙道内战,对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震惊:“战争不是冒险,它是一种疾病。”他在为《巴黎晚》撰写的《和平还是战争?》里警告,我们绝不能忘记,现代战争充斥着炸弹和芥子气,一旦战争爆发,整个欧洲作为一个有机体将会开始腐烂。他还在《人的大地》里直抒胸臆:“我们并不需要战争来获得奔向同一目标时并肩前进的温暖。战争欺骗了我们,仇恨并不会激励我们前进。”


  1939年9月,二战爆发。圣埃克苏佩里不顾一身病痛,坚持要求重返战场,去空军服役。1940年5月,他在飞往阿拉斯执行侦察任务时遇袭,险些丧命。6月,法国屈辱性战败投降。对法国人来说,政治和军事失败带来了价值观的全面崩塌,他们对法国文化甚至西方文明感到幻灭。年底,他流亡至纽约。美国企图置身事外的孤立主义氛围更令他心情抑郁,充满苦闷。


  1942年初,圣埃克苏佩里以阿拉斯遇袭经历为蓝本,创作出版《战争飞行员》。书中,主人公圣埃克苏佩里上尉逐渐意识到整个国家都随时准备为“自由和文明”牺牲。“我学到一个伟大的真理:战争,不是接受风险,不是接受战斗,某些时刻,对战士而言,就是接受纯粹而简单的死。”敢于作出牺牲的失败,往往孕育着日后胜利的种子。


  受屈辱的法国人的内心活动与精神面貌,以及对文明的反思和追求,就这样展现在世人面前,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舆论。


  不仅有振臂一呼,更有身体力行。1943年,尽管身体情况已经很差,并且无法很好地适应新机型,但是圣埃克苏佩里依然选择回到北非,加入抵抗运动。他重回战场不是为了冒险,而是出于使命感。


  4.超越“飞行”


  1942年,一位友人注意到,圣埃克苏佩里反复在纸上勾勒出一个小人儿,有时为其添上翅膀,有时让他站在云端,便鼓励他为这个小人儿写本书。怀着对童年时光的眷恋,圣埃克苏佩里开始了这段创作之旅,甚至亲执画笔,创作出淡淡哀伤的小王子形象和40余幅插图。


  这本充满隐喻的《小王子》故事梗概为人熟知:因与玫瑰闹矛盾,小王子离家出走。在游历了住着国王、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的六个星球后,他来到地球,向在沙漠里遇见的飞行员敞开心扉。在见识了成人世界的贪婪与虚伪后,小王子在狐狸的启发下找回本真,学会了爱与责任,返回B612星球。


  在战争与大工业机器的摧残下,人被异化,被工具化,文明被践踏,常识被遗忘。在道德崩坏与混乱中,孩子的纯真可以带来某种救赎或慰藉。这种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为埃斯米而作——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中,美国作家塞林格就以一个名为埃斯米的孩子的纯真和智慧,表达在战后创伤与混乱中仍有希望和人性光辉。


  《小王子》以充满寓意的叙事风格和简洁隽永的语言,展现了圣埃克苏佩里对“人何以为人”的质朴思考——关于爱情、友情、幸福、责任、成长,最重要的是关于“大写的人”的正确生活态度。


  在圣埃克苏佩里笔下,小王子为人类不懂生活的真谛而哭泣:“最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正是你花在你的玫瑰上的时间,让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在某处隐藏着一口井”,“对你所驯养的东西,你永远负有责任”……


  “蘑菇”是小王子对人类最严厉的控诉。“我知道有一个星球,那里住着一个红脸先生。他从未闻过一朵花香。他从未见过一颗星星。他从未爱过任何人。除了加法计算,他从未做过什么事……但他不是个男人,是个蘑菇!”小王子提醒我们,不要失去深究事物本质和意义的能力和兴趣,避免陷入机械化的日常生活,应积极行动探索世界与自我。


  美国作家斯泰西·希夫评论称:“奇妙的想象,以及对成年人道德习俗异想天开的控诉,将成为他的生活和文学作品的标记。”这种想象力、思考力、治愈力,正是《小王子》出版80多年来被无数人反复阅读的原因所在。


  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法国作家莫洛瓦指出,《小王子》在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而这也是后期圣埃克苏佩里作品的特点。1939年至1944年,他带着长久以来对云端与沙漠的眷恋,以及飞行赋予他的认知“高度”,逐渐跳出“飞行”,越来越多地去思索生命的哲学和人类的命运。他在《战争飞行员》中写道:“每个人都要对所有人负责。每个人都要独自承担责任。每个人都要独自对所有人负责。”


  1948年出版的未完成的《要塞》则更充满哲学性沉思。书稿主要内容在他流亡美国期间完成,而后在北非等待战斗的间隙进行审阅与润饰。书中通过一个虚构的酋长与王子,既探讨人的意义、道德与信仰等主题——“当我说到山,意思是指让你被荆棘刺伤过,从悬崖跌下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狂风呼吸过的山”;更关注社会的构建与人类前途命运——“一个人不同于另一个人,一个人的语言有异于另一个人的语言,一个人的愿望与另一个人的愿望背道而驰,不要生气,还应该高兴。”“事物不同我认为是无所谓的。我的秩序是万物统一的全面合作。”通过《要塞》,圣埃克苏佩里用抒情而严肃的语气,为此前其作品中已经探讨过的反复出现的主题给出了明确答案。


  小王子说,忧伤的人喜欢看日落。“有一天,我居然看了44次日落。”1944年7月31日,44岁的他驾机到法国南部进行侦察,从此陨落在了天空。


  “每次返航,都是为了再次出发。”而这次,圣埃克苏佩里没有返航,永远地与风沙星辰、黑夜大海为伴了。


  (:付卓茗,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小王子的是谁推荐文章5:《小王子》不仅是一本简单的童话

  出版近70年,迄今已被翻译成250多种语言和方言,总销量高达两亿册以上。法国作家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几乎可谓无人不知。


  很多人对它爱不释手,一遍遍地阅读,跟着小王子从他的星球出发,一次次地环游历险。这本书我读过5遍,如果单从阅读次数上看,我绝对是《小王子》的书粉,但就喜爱度而言,我离粉丝相距甚远。我的反复阅读,更多是因为好奇。


  我和《小王子》的初次相遇是在初中,那时我的手机里有一个书城,自带两本电子书,其中一本就是它。我随手翻看,只觉得无聊至极。玫瑰、狐狸、国王、酒鬼……书中提到的人物与故事都太小儿科了。我当然知道其中的隐喻,如玫瑰象征着爱情;国王代表徒有虚名的人。它批判成人世界的愚妄、空虚,告诉读者爱是责任。然而,这些隐喻太直白了,读三两句话就能得到明确的解析。读这本书的我犹如一个刚刚学习写字的孩子,由手把手地教授横竖撇捺。


  而后不久,我无意间在杂志上看到《小王子》的书籍推荐:“这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的童话,看似简单的故事,实则含有最高深的智慧。”书评人对《小王子》的评价如此之高,让我惊讶。他和我看的是同一本书吗?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是我还没发现的。于是我赶紧翻出《小王子》,字斟句酌地读了起来。很遗憾,我还是什么都没感受到。


  再次阅读《小王子》已经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事了。2014年,网剧《匆匆那年》热播,男二乔燃对女主方茴的爱而不得,让我神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阅读《小王子》。2015年,电影版的《小王子》上映,掀起小王子热潮。它到底有什么魔力?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我又一次次翻开这本书,试图寻找答案。


  “你下午4点钟来,那么从3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4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


  “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我似乎体会到了些它的特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玫瑰”,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我的心。每次我们相约出游,我都会提前一天准备好游玩攻略,挑选衣服,精心打扮。我切身体会到了书中“你下午4点钟来,那么从3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的那种期待。但我的感悟仅此而已。


  真正体会到《小王子》的魅力,是在工作以后。书中那些缺乏想象力、只喜欢数字的大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喜欢影视,毕业后如愿进入了某影视公司工作。即便这是一家颇受业内认可的大公司,家人还是不定时地劝我考公考教师编,找一份更稳定的工作。就连很多曾和我有同样理想的朋友,也对我的选择表示不解。“你别这么任性!”“你应该多为以后的生活考虑。”可是,当我问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吗,他们却说,“喜不喜欢不重要,搞钱要紧”。


  他们的选择没有错,我只为他们离开自己的热爱,感到可惜。我的想法不是没有动摇过,我也曾默默刷起考试的题库,但最后还是不甘心如此。我想坚持自己的选择,又怕跟不上大家的脚步,担心在追梦的过程中失去童真,变成书中那样的大人。


  原来《小王子》真的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的童话。第一次阅读《小王子》时,我自认为明白了所有的隐喻,但一次次重读后才发现,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感同身受,才能领悟这本书的智慧。


  有如被小王子驯服的小狐狸一样,我也被《小王子》驯服了。我反复地阅读《小王子》,不断地得到新的领悟;而重读《小王子》的经历,也构筑了我的人生。


  雪霏 :中国青年


  : 中国青年


  小王子的是谁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小王子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