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什么节
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推荐文章1:政符号里的花朝节
聞鍾記郵(5263)邮政符号里的花朝节
收到了本家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看着明信片上“花朝节”邮资机宣传戳,总是觉得很新奇,主要是对花朝节的认识。花朝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是纪念百花生日的重要民俗活动。其核心内涵在于护花、贺花、祭花神,古人通过悬彩护花、祭祀祈福等仪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丰收的祈愿。唐代以农历二月十五为花朝节,与八月十五月夕节相对,形成“花朝月夕”的对称格局。宋代后,因地域气候差异,节期逐渐演变为二月初二、十二或十五。 在江南地区,花朝节更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崇明东平花朝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生态岛”为基底,将自然保护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形成“花卉+人文”“花卉+历史”的创新模式。
东平花朝节始于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如今已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花卉节庆之一。2025年的花朝节以"花香森林——幸福生活每一天"为主题,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打造了"迎春花韵""梦幻花雨""缤纷花海""浪漫花约""林系花境"五大花卉展区,种植郁金香、樱花、二月兰等600余种、近300万株花卉,形成了"一廊、二带、四海、拾园、二十四景"的生态景观布局。活动期间,游客不仅能漫步花海,还可参与汉服巡游、非遗体验、花糕制作等20余项文化活动,感受"森林、艺术、生活"的完美融合。
花朝节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花卉展示,更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作为江南传统民俗,花朝节起源于唐代,是纪念百花生日的重要节日。崇明将这一传统与生态岛建设相结合,通过既定的模式,将崇明老白酒、土布编织等非遗元素融入节庆活动,形成"赏花海、享非遗、住民宿、购产品"的全域旅游格局。崇明岛,这座长江入海口的生态明珠,在春日暖阳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东平花朝节。作为上海唯一的世界级生态岛,崇明以花为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盛宴。
为配合花朝节这一文化盛事,中国邮政上海市崇明分公司特别设计了"东平花朝节"邮资机宣传戳。邮戳以梅花为核心元素,结合“绿色东平”石刻图案,通过"副戳+日戳+邮资戳"三位一体格式,将生态岛的自然之美浓缩于方寸之间。上海邮政推出的这款邮资机宣传戳,就在位于长江之畔的崇明长江邮局使用,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这场盛会,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游客可通过邮寄明信片的方式,将崇明的花香与祝福传递至世界各地。长江邮局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邮政服务,更在于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崇明东平花朝节与邮政服务的深度融合,是"生态+"理念在文旅领域的生动实践。通过邮资机宣传戳的发行与长江邮局的特色服务,崇明将花卉景观、非遗文化、地理标志产品等元素有机串联,构建起"线下体验+线上传播+邮政留存"的文化传播闭环。这种模式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在长江之畔,花朝节的花香与邮政的墨香交织,共同书写着崇明生态文化的新篇章。
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推荐文章2:以国之名公祭:我们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公祭日?
:【人民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2022年,美国一位典当行主埃文·凯尔(Evan Kail)在收到许多死亡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将一本揭露日军侵华罪证的相册无偿捐赠给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2024年11月中旬,凯尔首次来到了中国,并确定要在12月13日,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他踏上南京的土地时,严肃地解释了要来南京的原因:愿更多人了解真相。
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了解多少?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惨案。但在西方社会,关于这一屠杀的探讨长期以来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范畴,国外民众对这一历史事实缺乏基本的认知。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在一次记者采访中表示,在她决定去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时,她去图书馆试图查阅更多资料,却找不到与此相关的信息:
“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在市里的公共图书馆里,在我的世界历史教材里,什么都找不到。更糟糕的是,我的老师们居然对这件事一无所知。”
这种情况不是孤例。在美国,每年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周,会有很多学生前往犹太教堂参加活动。西方人谈及大屠杀想到的大多是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却对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2017年,一项关于中日以及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的调查表明,64.5%的西方国家受访者表示自己不知道这段历史,所有的西方国家受访者表示,自己并不了解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和态度
日本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文化界即围绕南京大屠杀展开了争论。根据其对南京大屠杀所秉持的立场,可以将其划分为“屠杀派”“虚构派”和“中间派”三个派别。由于日本官方文献在战后遭到了有组织地销毁,日本“虚构派”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出版了大量否认侵略事实的历史著作,如果将他们的观点进行分类归纳,可以发现这些“虚构派”的所谓“观点”一部分来自东京审判中辩护方的辩护词,这些观点早已被法庭所拒绝。另一部分则在“加工创新”后成为“新观点”,而这些观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沦陷前南京人口不足30万;2.屠杀俘虏是捏造;3.只有红卍(wàn)字会(The Red Swastika Society,1922年中华民国在北京创立的一个“以救济灾患促进世界和平”为宗旨的民间慈善救济机构,发源于民间宗教组织道院)从事了埋尸工作;4.两万妇女遭强奸是不存在的;5.日军的抢劫被误解;6.证人证词依据传闻;7.相关文献没有提到南京大屠杀;8.能够证明南京暴行的照片一张也没有;9.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宣传战的结果。
较之“屠杀派”,“虚构派”的观点在日本民众中的影响更大。除了在日本国内进行宣传之外,“虚构派”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向世界传达史会”(Society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Historical Fact),通过开设英文网站向世界宣传其观点。该网站主要发布关于中日关系历史事件的英文文章和书籍,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献占了较大比重。
1990年,时任日本众议院议员的石原慎太郎在接受美国《花花公子》杂志专访时声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编造的。”这再次掀起争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治家的这种“失言”愈发频繁。1994年5月,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宣称“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时任首相羽田孜更换了法务大臣,随即遭到大批右翼分子的声讨。同年8月,时任文部大臣岛村宜伸否认侵略战争,认为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否属于侵略战争是“见仁见智”的。时隔几日,时任环境厅长官樱井新又在记者招待会上否定侵略战争,并声称在日本的帮助下,亚洲国家从欧洲的殖民支配中取得了独立,并大谈日本对殖民地教育的普及和基础建设。
2009年,由中德法三国合拍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拉贝日记》在欧美国家赢得众多奖项,但在日本国内却受右翼势力的影响,不断被推迟放映,甚至被封杀。
日本右翼知识分子为声援日本政府,纷纷对《拉贝日记》展开证伪,企图通过抹杀《拉贝日记》的真实性达到抹杀“南京大屠杀”的目的,如松村俊夫在《南京大屠杀大疑问》一书中质疑《拉贝日记》无历史根据、系杜撰。东中野修道在《重读〈拉贝日记〉》一书中说《拉贝日记》过度润色、删除了一些“重要事实”,甚至认为日记中所记录的日军暴行其实是“支那士兵”暗地进行的反日捣乱行为,日记错把“支那人”的流言蜚语当作事实进行记述。
与此同时,战后日本新旧世代更替也加剧了日本社会的保守化。这些年轻人没有经历过侵略战争,且未接受过日本的“加害责任教育”,对侵略历史缺乏关心和了解。日本因历史问题不断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反而增加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将前世代的行为视为一种“自虐史观”。根据2013年日本朝日新闻社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关于“你认为这场战争是否是对亚洲的侵略战争”这一问题,回答“是”的人中,20-30岁占45%,30岁以上的占55%;回答“不是”的人中,20-30岁的人数占33%,30岁以上占26%,可见年龄越小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就越薄弱。
日本对战争的认识是以“自卫自存”的战争理论以及日本国民的受害意识为起点的战败责任论,“视而不见”成为许多日本民众的态度,正如日本学者藤原归一所说:
“日本国民并非因为经历了太长时间而忘却了战争,而是因为不愿看到,而早早地闭上了眼睛。”
日本言论NPO2017年的调查显示,日本民众对中国印象不好的原因,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中国“就历史问题批评日本”,占比高达46.4%。
我们为什么要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04年,全国政协原常委、民建江苏省委原主委赵龙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详实的馆藏带给赵龙极大的震撼和内心难以抑制的悲愤。此后不久,赵龙带着放假回国的孩子再次前往参观。孩子说,“南京大屠杀”这件事情在海外不太有人知道,他要用小摄像机拍下来给国外的同学和朋友们看。
在波兰,有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日本还为广岛原子弹爆炸死难者建立了国家级纪念馆。彼时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仍然是一座地方纪念馆,每年只有地方层面的悼念活动,这并不符合它的实际意义和国际影响力。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赵龙草拟了一份提案,建议:
“每年的此日,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遗址举行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社会各界人士及国际友人(包括外国政要)参加的公祭活动,并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世界永不忘记,让国人永世铭记。”
这份提案全文手写,正文仅589字,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委员们纷纷在提案上签名,单委员签名就占去了2页。
2012年,赵龙又一次提交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提案。同时,全国人大代表、时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也建议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得知消息的赵龙说:“我觉得我做了该做的事情,这是政协委员的政治责任。同时,我觉得我做了正确的事情,这件事越久越能体现价值,历久弥坚。”
“我来给你们献花了,日本人能承认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杀的,我就满足了,到现在还不能。”2024年,已经9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在家人的搀扶下,向逝去的亲人和死难同胞献花。据统计,2024年已有6位幸存者离世,他们是:程福保、陈桂香、刘素珍、高如琴、石秀英、周智林。截至目前,由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位。
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十四年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潘家峪惨案、南昌大屠杀、平顶山大屠杀、老黑沟大屠杀、凌县大屠杀、宁武县城大屠杀、粟柴坝大屠杀等一系列滔天罪行。对于中国人而言,南京大屠杀凝结着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有关苦难的共同记忆,是对捍卫和平的强烈渴望。
为什么要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因为在这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中,有30万同胞失去生命;因为仍然有夏淑琴这样的幸存者们忍受着巨大的伤痛;因为仍有无数人在期盼着正义与公道;因为有些记忆需要世代被传承下去。南京大屠杀,是南京城里30万余同胞绝望的喊声,是我们许多祖辈的亲身经历、切肤之痛,也是积淀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惨痛记忆。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国家公祭日来缅怀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以及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先烈;需要这样一个“以国之名”的公祭来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世界各国都有哪些“公祭日”
在当代政治文化中,“记忆”与“认同”成为公民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在2005年11月1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1月27日定为缅怀大屠杀遇难者的国际纪念日,除此之外,各国也会就本国战争或其他历史事件中的死难者设立国家哀悼日、纪念日或公祭日,通过官方祭奠深化本民族付出的代价和做出的贡献,以此敦促民众不忘历史、尊重生命。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国际上的惯例。
在俄罗斯,每年5月9日是“卫国战争胜利日”。关于卫国战争的历史记忆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也被认为是俄罗斯军队的实力与荣耀、士兵的英勇气概的重要以及国家强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一天,俄罗斯总统会向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陵墓献鲜花,并在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新加坡于1967年2月15日建成了“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此后每年,新加坡政府、警察部队、宗教团体、中华总商会、死难者家属代表等都要在纪念碑旁举行悼念和祭祀活动。同时,政府还将每年的2月15日设立为“全面防卫日”,以纪念日占期间死难的同胞,并提醒新加坡年轻一代牢记日本统治时期的悲惨日子,让他们了解自由与和平的可贵及全面防卫的重要性。
波兰、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将1月27日设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二战屠杀中的死难者。
202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我们举行国家公祭,就是要宣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承先烈遗志,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篇章的坚强决心。
本文来自【人民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推荐文章3:今日花朝节丨一个容易被遗忘的传统节日,却是一年中最美的日子:诗词天地
◆ ◆ ◆
“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你知道吗,
农历二月十二日,
是百花的生日。
古人为了庆祝,
春天到来、百花盛开,
特将这一天命名为——
“花朝(zhao)节”。
因各地花开不同,所以花朝节的时间并不统一,从二月初二到十五都有。
也正是因为花朝节的多变性,让它成为了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文人墨客不再吝啬,纷纷将心中的诗意抒发: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渐闻风俗,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
——南宋《梦粱录·二月望》
01
花朝节的由来
中国人对花的印象,根深蒂固,上至老人,下至小孩,无一不喜欢花的鲜艳和清香。
关于花的节日,在古代就已存在,它便是“花朝节”。
在古时,上至官员,下至平民,都对这一节日充满了期待。
关于花朝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善于种花养花,因此被后人尊为“花神”。
自唐朝之后,花朝节便成为当时一年之中最为重大的节日之一,这主要是得益于武则天。
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年到了花朝节这天,她总会让宫中的宫女外出采集百花,随后制作成花糕,赏赐给群臣。
在那时,人们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
虽然时间不同,但它的习俗却是一样的,在这一天,约上好友,游山玩水,品赏百花,好不快活。
02
花朝节的习俗
1、踏青赏花
每当花朝节到来,大人与小孩都外出踏青,走累了,就坐在亭中,赏着鲜花,品着绿茶,传花令,抽花签,斗草,写诗,饮酒赋诗,观看歌舞,欢声笑语,持续不断。
落花满天飞,拂了一身还满,醉倒于花下,甚是风雅。
2、祭花神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花朝节,是百花的生日,也是祭祀花神的良辰。
不同于其他祭祀礼节,祭祀花神并非一定要到庙里烧香,在花树下祭祀行礼,同样能收到花神的祝福。
3、挑菜种花
花朝节前后,正值早春,此时郊外的白蒿、荠菜等春天野菜最为鲜嫩。
这一天,人们会相约到郊外挖野菜,品尝野菜的同时,何尝不是在品尝春天。
4、赏红
《清嘉录·二月》:“(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
女孩贴红纸红线或五彩纸,绸带在花枝上,即献给花神的礼物来装扮花神。
凭自己的喜好装饰花树打扮的最漂亮者为魁,边祈福,边赏花,这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5、食花糕
自武则天后,便有了食花糕习俗。
在花朝节前后,人们会外出采花,制作花糕。
制作过程并不繁琐,将鲜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即可,一部分留着自用,一部分送给亲朋好友,送上春日的祝福。
但你知道吗,这么一个浪漫的民间传统节日,正在慢慢消失,离开大众的视野当中。
现在搜索花朝节,呈现出来的,并非是花朝节的盛大,而是:
花朝节是什么时候?
花朝节是什么节日?
花朝节是中国人的节日吗?
......
虽然各个城市在这一天也会举办节日活动,但参加人数总是寥寥无几。
以至于在日历上,花朝节已被悄然抹去。
从传统意义上讲,花朝节,并非是重大的节日。
并不如中秋、春节一般,象征团圆,从而不被知晓。
但它所代表的,同样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华夏的文化底蕴。
它的寓意同样美好:春暖花开,赏花踏青。
作为被淡忘的传统节日之一,诗词君想让大家知道:
在美好的春日里,还有这么一个美好的节日。
花朝节,与其说是节日,不如说是与春天的一场约会。
在寒冬之后,在暑夏之前。
与春天来一场浪漫的约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花朝节的意义便是如此,在最美好的季节内,做最美好的事情。
“月夕花朝”,月夕中秋今犹在,不见当年花朝盛世时。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花朝节又一直存在。
因为春天不会迟到,百花也不会停止绽放。
农历二月,春风正暖,鲜花正艳。
愿所有美好,都会如约而至。
花朝节,不该被遗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于网络 。文中图片于网络,著作权归原所有。如有,请联系我们删除。
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推荐文章4:多地婚姻登记处明确:元旦正常上班!
近日
有网友问
元旦当天
可以办理婚姻登记业务吗?
多地婚姻登记处明确
元旦正常上班
为新人办理结婚登记
上海
上海市民政局介绍,该市婚姻登记机关1月1日(周三)上班。
此外,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婚姻登记机关一般应将周六作为延长服务时间。
广东
深圳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在元旦节办理婚姻登记的愿望及需求,深圳市各区民政部门(深汕特别合作区除外)婚姻登记处在2025年1月1日当天正常上班一天,为市民提供婚姻登记服务。
茂名
茂名市各地婚姻登记处将于2025年1月1日(元旦)8:30-12:00,加班办理婚姻登记业务。
山东
临沂
为进一步优化婚姻登记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办事需求,不断提升便民利民服务质效,结合传统文化,在2025年元旦、劳动节、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国庆节等节假日当天,临沂市13处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处)均正常开展结婚登记服务。
烟台栖霞
栖霞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将在元旦上午“为爱”加班,为新人们办理结婚登记业务。在元旦当天办理结婚登记的当事人可以在12月23日至12月30日之间的工作日通过“爱山东”APP或山东省民政厅官网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携带相关证件原件和短信提醒,准时到栖霞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办理时间为1月1日8:30-10:30。
广西
柳州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在元旦节办理婚姻登记的愿望及需求,柳州市各县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在2025年1月1日当天正常上班,为市民提供婚姻登记服务。
据悉,2024年起,元旦节(1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和壮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5月20日(逢法定休息日时)等特殊日子当天,柳州市各县(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向群众提供内地居民结婚登记服务(服务时段与工作日保持一致:上午9:00-12:00、下午1:30-4:30)。
(:人民网微信公号)
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推荐文章5:今年清明为何是4月4日?清明节的时间不固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古流传的诗句里,藏着人们对清明的独特记忆。长久以来,“四五清明”深入人心,大家仿佛都觉得清明就该在4月5日,可为什么今年清明却落在了4月4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清明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为何不是固定的农历日期,而是和阳历对应呢?它的日期又是怎么确定的?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清明占据着独特地位,它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传统节日的一个节气。在古代,清明作为节气,对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可见劳动人民正是按照节气来安排种植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农业生产。
清明节的形成与寒食节渊源深厚。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是晋文公为纪念割肉救主的介子推所设。由于介子推被烧死于一棵柳树下,晋文公遂下令在其忌日禁火吃冷食,由此便有了寒食节。后来,清明与寒食节逐渐融合,形成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习俗。2008年,国家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设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
为什么清明不是固定的农历日期?
提到传统节日,很多朋友就默认为是农历的专属,像春节,总在农历正月初一阖家团圆;端午,则在农历五月初五包粽赛舟;中秋,必定是农历八月十五共赏明月。但清明却很特殊,它和阳历对应。
阴历和阳历分别是什么
阴历,也就是“月亮历”,是按照月亮的变化来制定的。月亮从圆到缺再到圆,一个循环就是一个月,差不多是29天12小时44分4秒,所以阴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算下来只有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少了11天。
而阳历,即“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这一圈实际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平常年份就按365天算。古人在长期观察中发现,单纯用阴历,12个月亮周期和太阳周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利于指导农业生产,于是就有了兼顾日月变化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的变化而建立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即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具体来说,古人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轨迹分成二十四份 ,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就定为一个节气,24个节气刚好360度。由于一年的长度是用太阳的运行定出,二十四节气也是用太阳的位置定出,基本上,每一节气在每年中的日期变动都不大。
今年的清明为什么是4月4日?
既然清明与阳历对应,那为什么它在公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总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化呢?就像今年,清明为何偏偏在4月4日?
清明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
这得提到“回归年”的概念,在天文学中,“回归年”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这一周期约为365.242196天,而历法上一年的长度为365天。这样每年就会多出约0.2422天(差不多5.8小时),节气的时刻也就跟着每年往后“顺延”0.2422天,累积4年后,多出的时间差不多就有一天了。为了修正这个时间差,公历就有了“闰年”制度,每4年在2月多加一天,也就是2月29日。
闰年多出来的这一天,以及节气时刻的顺延,就会让节气的时间发生变化。不过不管怎么变,节气的日期差异最多也就3天,清明也遵循这个规律,所以它才会在4月4日~6日之间变动,只是4月5日出现的频率相对高一些,这才有了“四五清明”的说法。
今年的清明是4月4日
今年清明是4月4日,它与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规律紧密相连,具体的时间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经过精确计算后对外发布的。由于太阳在黄道上并不是匀速运动的,所以每年清明到来的交节时间都不一样,拿近几年来说,2022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4月5日3时20分,是凌晨;2023年是4月5日9时13分,上午;而2024年则是4月4日15时02分,下午。这些时间的变化看似细微,背后都有复杂的天文规律起作用。
转自: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 蝌蚪五线谱
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推荐搜索词:
1.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2.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有什么意义?
3.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
本文标题:八月十五是什么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