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gong
tiangong推荐文章1:
tiangong推荐文章2:
tiangong推荐文章3:日本慕了:中国“天宫”堪比豪宅,还有120种中餐
【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3日在浩瀚宇宙中组成“T”字基本构型。同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至此,中国打造的全人类“太空家园”进入收官阶段,不少国家投来了期待的目光。
11月1日,日本《朝日新闻》发表了题为《中国新空间站“天宫”是豪宅规格,还有120种中餐》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羡慕之情。
《朝日新闻》道截图
过去,由美欧日等共同运营的国际空间站(ISS)一直是人类唯一的空间站,也是国际载人航天长期在轨驻留的唯一平台,而基本完成建设的中国空间站“天宫”将开启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文章将两者进行了对比,称后者虽不如前者大,但主打的却是高舒适性。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三舱组合体将能够承载10多吨载荷设备,并同时支持3-6人驻留。
曾有航天专家比喻,中国空间站就像一座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豪宅”。“三室”指天和核心舱以及问天和梦天实验舱,“两厅”则是指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
中国空间站三舱构型
在“天宫”的核心舱内,每名航天员都有独立的睡眠环境和专用卫生间,充分确保私人空间。
现在停留在太空的3名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自今年6月开启了为期半年的太空生活。除了进行出舱活动,开展各项空间科学实验及技术试验等工作,健身锻炼对于长时间处在失重状态下生活、工作的航天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宇航员容易出现肌肉和骨骼流失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的情况,“天宫”还配备了能跑步或骑车的训练设备。
其实早在去年的“天宫课堂”里,航天员王亚平就在中国空间站舱内演示了使用“太空跑步机”和“太空自行车”的过程。
与在地面跑步不同,特制的束缚装置和减震设备是航天员跑步时必不可少的装备。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需要用束缚装置来固定自己。同时,为了减少跑步对舱体的冲击,舱内还专门设计了缓震系统。
目前,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正加紧训练,计划2023年开始执行空间站任务。文章认为,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太空生活,饮食尤为重要。
“在‘天宫’可以吃到120种符合航天员口味的中式太空餐,包括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
的确,与有多国宇航员的国际空间站不同,“天宫”有适合中国航天员口味的可口中餐,可谓“太空一绝”。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即使距离再远也无法阻挡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国空间站贴心的为航天员配备航天食品,食物不仅有主副之分,还讲究荤素搭配。航天员们一点都不用担心吃不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文章说,“能提高航天员胃口的酸甜咸辣菜品一应俱全,即使一周内轮换着吃,也不带重样的。”
为了提供完美“太空食堂”,空间站的太空厨房里,还配了食品加热装置,航天员即使在太空也可以吃上热乎饭。不仅如此,保存新鲜果蔬的冰箱也被送到了太空,让航天员在享受主食之余,还能品尝到新鲜水果。
文章最后,不禁感叹:“以‘航天强国’为目标的中国,在航天方面进步惊人。”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拉开帷幕,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
2011年,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建设运营和载人航天成果应用推广积累了重要经验。
2019年,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国家航天局公布祝融号后避障相机拍摄的火星表面最新影像。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发展,“三步走”的前两步均已圆满完成,中国人“天上宫阙”的蓝图日渐丰富,同时中国空间站也被打造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平台。
“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11月1日,我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已经与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实施了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目前已有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tiangong推荐文章4:国际空间站漏气五年,即将退役!中国天宫空间站能运行多久?
国际空间站漏气五年,接近寿命末期,中国天宫空间站或成全球唯一,那国际空间站漏气问题有多严重,它还有救吗?
国际空间站漏气根据美国CNN新闻消息,国际空间站从2019年开始漏气,每天泄漏空气超0.9-1.1千克,到了2024年4月,漏气速度出现暂时性加快,漏气速度一度达到了每天1.7千克,相当于在空间站舱段外壳有多个大小约0.1毫米的孔,另外,它还存在着4处裂缝、50处隐患以及588个部件超期服役。
虽然宇航员用密封剂和打补丁的方法覆盖所有已知裂缝,减少了约三分之一的空气泄漏量,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我们要知道的是,有些裂缝非常的小无法用肉眼看见,再加上裂缝附近还存在着诸多支架管道,调查设备很难送入到这些区域,维修难度大且成本大幅增加,再怎么缝缝补补也难以修好。
再加上国际空间站计划于2031年退役并摧毁,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NASA已经开始启动紧急撤离宇航员以及随时永久关闭漏气舱段的准备,这样看来,美俄两国并不打算拯救国际空间站。那国际空间站的即将退役对我国有何影响呢?
国际空间站退役对我国的影响众所周知,目前全球只有两个空间站分别是国际空间站和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如果国际空间站退役,天宫空间站或将成为全球唯一,毕竟印度计划的2020年开始发射空间站部件,到目前仍然没有开始,2030年完成组装的梦想可能还要无限期延长。
其次就是促进国际合作。我国从2019年就开始征集空间站实验项目,为各国研究院人员提供试验平台,因为国际空间站的“漏气”,我国太空“朋友圈”不断扩大,天宫空间站已经成为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截止到目前,已经与俄罗斯、印度、沙特等17个国家签约合作。
而且这些可不是免费提供的,除了首批入选项目是免费发射,后续的其他合作项目所需要的设备,我国都会收取发射费用,费用高达一万美元一公斤,还要求这些科研项目的成果与我国共享,对于我国来说可谓是事业金钱双丰收。
可能就有人担心了,国际空间站从1998年发射首个模块起,仅服役21年就开始“漏气”,那我国天宫一号是在2011年发射升空,岂不是还有几年也会面临此窘境吗?
天宫空间站会漏气吗其实大家也不用过于纠结年限问题,因为国际空间站的原始寿命也就15年左右,它是经历过多次延寿才服役至今,而我国的天宫空间站保守的设计寿命为10年,但它的实际寿命是要比10年长的。
因为天宫空间站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通过维修和更换模块化舱段来延长寿命,虽说国际空间站也是如此,但它当初的建造是由美、俄、日等国共同完成的,更换和维修都需要获得共识,而天宫空间站则是由我国百分百国产且独立建造,掌握了完整的技术,更加方便对其进行维修和更换,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担心。
tiangong推荐文章5:
tiangong推荐搜索词:
1.天工开物
2.天工ai
3.天工
本文标题:tiangong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