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饺子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广州人过年必备年货有三样:煎堆、蛋散、油角

  图①:炸咸水角、豆沙角


  图②:新鲜出炉的糖环


  图③:有着20~30层酥皮的油角


  图④:何一航爷爷的烹饪“秘笈”


  图⑤:谢氏一族齐做糖环


  何妈妈在一旁叮嘱儿子何一航注意油温,店内员工的小孩也前来学习。


  迎新春,过新年咯!新年将至,对于不少广州人来说,购置各种各样的广式年货是家家户户的“招牌动作”。广式年货又以糕点、饼食等食品为主,街坊流连街市商场,购买各色年货小吃,既犒劳过去一年的辛劳,又寄寓新一年热闹红火、步步高升。


  从“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到“油角弯弯,家财百万”,小小的饼食一直凝聚着浓浓的邻里情和真挚的家国心;从过去广州人家家户户在年末“开油镬”,到如今传统广式食品店宾客如云、游人如织,不变的始终都是广州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你还记得小时候家里长辈给你尝过的年货小吃的味道吗?这些广式年货都有什么独特寓意?关于这些贺年食物,又有什么温情的故事?农历新年渐渐“逼近”,记者带你一啖“最广州”的年味。


  文/广州日全媒体记者叶碧君


  图/广州日全媒体记者李波


  统筹/广州日全媒体记者梁意聆


  往昔:


  串门做煎堆是一代老街坊的欢乐记忆


  “开油镬啦!”每年年廿四,不少遵循传统的广州人仍喜欢做“油器”,即用油炸出油角、煎堆、蛋散、笑口枣、糖环、咸水角、豆沙角等食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本地家庭已不在家揉面、搓皮、包馅,而是选择到饼店购买半成品或成品,以新的方式祈求来年“油油润润,饱满富足”。


  各种油炸糕点不仅香脆可口、寓意美好,而且几乎每种油炸糕点都有着独特的顺口溜。例如“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弯弯,家财百万”“吃过笑口枣,来年哈哈笑”等。


  “小时候对过年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左邻右舍互相串门,合力做煎堆。”20世纪70年代前后,街坊叶叔还是小孩子,住在荔湾区西华路,每年的年廿四、廿五,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其中,制作煎堆最让人感到“头疼”又期待。


  叶叔说,制作煎堆相当“麻烦”,不仅工序多,做法也繁琐,因此邻居会轮流串门,互相帮忙制作。首先要把糯米谷爆炒,对那些无法通过高温分离的‘米花’和谷壳,全都由小孩人工分拣;大人再将分离出的米花倒入用白砂糖加水煮成的糖胶里,不断搅拌。


  “最有趣的是,大人还要趁热把米花糖揉成一团做馅料。为了降温,他们先将手放进冰冷的井水中,然后赶紧揉团,但还是经常热到哇哇叫,非常搞笑。”叶叔笑着说,做好馅料后,再用面粉和水制作面皮,将面皮包裹好馅料后,再在表面滚上芝麻,放进滚油里炸。


  在叶叔看来,小时候的年味,就是左邻右舍互相串门,一边帮忙炸油角、煎堆,一边拉家常,小孩子们一起“捣乱”,还斗智斗勇偷吃。


  此外,到副食品店买“冬果”也是叶叔小时候辨认新年快到的“信号”。每到新年,副食品店里会摆出几个大玻璃罐,里面装满笑口枣、牛耳朵等小吃什锦。“老板,来半斤冬果!”的买卖声不绝于耳,只见老板一一称好,装入用油纸折成的包装袋,再用水草捆起来,小朋友就蹦蹦跳跳地甩着“冬果”回家,过年的气氛就在热热闹闹中蔓延开来。


  如今:


  拾起传统 小小糖环连结浓浓亲情


  新年将至,位于龙津中路的赞记龙凤礼饼店门庭若市。不少街坊游客忙着排队购置广式年货,为新的一年取吉祥喜庆的“意头”。


  与忙着办年货的街坊相似,管理连锁店的谢颖春、谢颖梅姐妹也着手制作自家年货。对于姐妹俩来说,每年这个时候,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一大家子一起做年货、聊家常。


  谢颖梅说,小时候一家人住在白云区太和,每到春节前,村里邻居都会带着孩子互相串门帮忙准备年货,但后来母亲到了市区打工,过年期间都要加班,有好些年都没能参与村里的“开油镬”活动。“之后20多年,逢年过节,想起这些日渐消失的小食就觉得惋惜。”


  在众多年货中,糖环的制作工序尤为复杂,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眼见这些老广州年货就要成为记忆,俩姐妹觉得不能继续“坐以待毙”。从去年起,“糖环”被重新写进她们的年货制作清单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谢颖梅在朋友圈分享道。她告诉记者,制作糖环工序很多,配料比例也很考究,所幸全程都有经验丰富的母亲给予指导。首先要分类别处理食材,例如将香芋舂烂;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糯米粉、粘米粉、水、香芋、南乳、芝麻等,揉成大面团,然后捏2个硬币大小的小面团,搓成筷子大小的圆条状,再围成一个圆圈捏花,像窗花又像一个八卦铜钱,最后放进油锅炸。


  “妈妈,我们家过年的感觉不一样了!”参与制作糖环的小朋友如此感叹道。这也让俩姐妹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小朋友很高兴,能真切感受到广式过年的民俗文化,这也激励我们大人坚持以后每年都准备年货,给小朋友的童年增加家庭的温暖。”


  一个模具 承接三代人的浓郁年味


  又讯(全媒体记者刘春林、耿旭静)家家户户齐做油角、糖环、炒米饼,是很多南沙人儿时的记忆。昨日,记者走进南沙区黄阁镇一麦姓人家,麦妈妈正在搅拌粘米粉,准备做糖环等贺年小吃。


  糖环是南沙人过年的特色传统小吃,制作过程很复杂。麦妈妈先将混入粘米粉的糯米粉加水搅拌,撒上白糖、芝麻,再加入煮熟的糯米团,揉成柔软适中的粉团。“加入煮熟的糯米团,这样粉团才够硬。”麦妈妈边做边告诉记者,她从小就跟妈妈一起学做糖环,以前年二十就开始制作,但现在很多街坊已经不做了。


  说到做糖环,最讲究的便是“切糖环”这个步骤。麦妈妈先在木模上涂上糯米粉,右手把粉团压到模具内,左手拿一把割草刀在糖环模面切去多余的粉团,然后将糖环模倒立后轻轻一拍,生糖环便会脱落。“这个是奶奶曾用的模具,现在亲戚间轮流借用,刚从大伯家拿回来。”生糖环全部印制好后,便可放到油锅里炸。麦妈妈将糖环放入慢滚的新油里,并不断用筷子翻动,几分钟,糖环就被炸成了金黄色。炸好的糖环吃起来酥脆香甜,外形似莲藕切片,寓意团圆美好,是很多南沙人过春节的应节小吃。


  记者走进黄阁镇上的一家市场,摊位摆满了油角、煎堆等贺年小吃。“这几天生意很好,很多人过来买。”摊主麦阿姨表示,这些贺年小吃都是自己手工做的。“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现在没那时间,这些从市场上买的吃起来跟小时候的味道不太一样。”梁先生带着妻子和女儿来选购过年小吃,他表示每年都会来买。市场上还有不少前来选购的市民,这些贺年小吃既可以用来拜神,又可以自己食用或者送给亲朋好友。


  故事:


  “90后”小伙巧手“砌”酥皮


  “老板,麻烦要3盒酥皮,1盒馅料,今年打算挑战一下,邀请几个同学齐齐炸油角,看能不能成功出品。”每逢新年,广州市民林先生都会来到位于龙导尾市场的美励包德饼店购置数种畅销的油炸小吃,这里的油角让他回味无穷,“这里的油角层次好多,口感松脆,让人吃了又想吃。”


  “90后”何一航是这种广式油角的创新者,也是这间有着22年历史的饼店的第三代传人。他告诉记者,饼店创办于1997年前后,当时爸爸生意失败。为了生计,曾在广州某著名酒家做厨房总管的爷爷鼓励爸爸学习手艺,利用旧屋开饼店,撑起一个家。


  就这样,在爷爷手把手的教学下,何一航的爸爸逐渐掌握各种烹饪原理和做法,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凌晨起床手工制作叉烧包、莲蓉包、干蒸、排骨、饺子等包类点心,妈妈美姐则招呼客人,从早忙到晚。


  然而,日常的忙碌相比于新年前夕的“手忙脚乱”,还是显得有点 “小巫见大巫”。何一航说,每到过年时节,饼店都利用大半个月专门售卖十几种广式传统年货,满足附近街坊乃至广州地区市民的美食需求。小时候的他比较贪玩,每次放假都想到外面跑,但都被爸妈喊来饼店做帮手。“虽然有零用钱作为补偿,但还是非常羡慕其他同学仔。”


  也许正是目睹父辈经营饼店的辛劳,何一航毕业后没有想过接手饼店,先后从事过水果批发、奶茶销售等。不过,这样的想法随着父辈年纪渐长有所改变。“我爸做了这么多年了,身体不太好,曾经想过转出饼店,但又担心接手的人做不好,损坏声誉,也不舍得多年来帮衬的街坊。”2017年,何一航决定回到家中,从零学起,继承衣钵。


  知多D:


  煎堆、油角的 “身世之谜”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 饶原生


  广州人过年有三样:煎堆、油角、蛋散。清朝《粤东笔记》记录了乾隆年间广州就有煎堆这一种食物,“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陷;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祭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猪花入油煎之,名日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雍。”广东有一句俗语叫“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原意说的就是广州人过年起码都要有煎堆。煎堆必不可少,因为它有三层含义:一、俗话说“煎堆碌碌 金银满屋”,煎堆有发财的好意头;二、煎堆是用苞谷、芝麻、花生等粮食做成的,有五谷丰登的寓意,虽然现在我们离物资匮乏的年代很远了,但是五谷丰登、吃喝不愁在当时是非常大的一个祈求;三、从中原等地迁徙而来的广东人对一些民俗进行了保留和创新,从而创造出煎堆这种食物。


  油角有两个说法,一是寄托了对祖先的怀念,北方很重视的一个年俗是包饺子,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广东人将这一形式传承和创新,客家人将包饺子转为酿豆腐,而广府人就是用油角来代替包饺子。二是油角的形状像小荷包,所以也有恭喜发财的意思。


  爷爷的烹饪“秘笈”成就孙子的糕点创新


  “爸爸的手艺是从爷爷那传承下来,但爷爷走的时候,我还很小,只记得每逢过年,爷爷都会制作出一碟碟可口美味的萝卜糕、马蹄糕和椰汁年糕,供一家人在过年期间食用。”如今,这不仅是何一航心底最坚固的味蕾记忆,也成为他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并非夸夸其谈。除了爸爸的教学外,爷爷留下来的烹饪“秘笈”也起到很大作用。采访期间,何一航拿出一本用透明胶纸“缝补”过的旧记事本,里面记述着从糕点制作到卤水腌制,再到包点的材料比例等内容,全是何一航爷爷20多年来的烹饪心得。类似的记事本还有几本,尽管已被翻得破破烂烂,依然被何一航父子俩视若珍宝,珍藏在房间抽屉中。


  “幸好儿子回来接手,如果单靠我们老一辈,没办法推陈出新。”妈妈美姐在招呼客人的空当时对记者说道。原来,从最基础的调料配料,到各种蔬菜肉类,何一航都亲自把关,保证出品质量的同时,还琢磨着创新做法。


  “以油角为例,以前一般是10层酥,但现在创新酥皮的做法后,可以达到20~30层,口感更酥脆,而原料新加入杏仁粉等,口味更丰富醇厚。”何一航说,做传统糕点确实很辛苦 ,但现在更着眼于成就感和对传承广式包类点心的使命感。“街坊们挺认可我的手艺和创新,我当然是很高兴的。”


  新年快到了,人们纷纷加紧回家过年的脚步,而饼店也迎来络绎不绝的街坊客人。为了保证源源不断的供货量,母子俩叫来了同学和朋友,甚至员工的家人们,所有人齐齐上阵,在店里帮忙包油角、折蛋散皮,小小的店里充满温情和笑声。


  “这就是我们广州人所说的年味吧,很多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准备年货,期待来年继续红红火火。”妈妈美姐说。


  包饺子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结婚当天新娘新郎为什么要吃饺子?结婚饺子的包法及个数有讲究

  结婚吃饺子这一习俗在北方可能比较常见,毕竟吃饺子对于他们来说每逢佳节桌上必须要有的,更何况结婚这么重大的喜事,新娘新郎吃饺子也就成了必要环节。


  那么,结婚吃饺子是什么意思?吃饺子有什么美好的寓意?饺子在什么时候吃?我想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清楚吧,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个清楚看个明白吧~~~


  一、结婚吃饺子是什么意思


  1.北方习俗,在结婚的时候新人吃饺子,饺子通“交子”,寓意早生贵子,还有饺子形状寓意“团圆”“元宝” “出门发财”等等很多吉祥的寓意,都是对新人诚挚的祝福。


  2.饺子即“交子”,因为迎娶新娘本身就是一个交接仪式,吃饺子就意味着女方父母把新娘托付给了新郎。


  3.吃饺子时候别人会问你生不生,意思其实是熟不熟,这时候一般都是回答生,代表早生贵子的意思。都是谐音取吉祥的意思。


  二、吃饺子的美好寓意


  1.生孩子吃饺子生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新郎喂新娘吃饺子,然后旁边端饺子过来的人就会问新娘馅儿生不生啊,这时候新娘的回答肯定是生,这就代表了结婚生娃的吉祥寓意。也叫“讨口彩”,意在往后的日子,儿孙满堂,幸福美满。


  2.个数不同寓意不同子孙饺子个数有讲究,是“天一对,地一对,爹一对,妈一对,(这几个饺子和普通饺子一样大)自己一岁一对(这些饺子只有花生大小)”。


  3.早生贵子包饺子的时候,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这些都包进馅儿里,吃到这些的人,说明婚后甜蜜幸福,像糖一样,吃到枣的就是早生贵子等。


  三、结婚什么时候吃饺子


  1.迎亲前这时候吃饺子就是上马饺子,意思就是要出门去迎接新娘子了,希望他们出门发财平安吉祥的寓意。


  2.迎亲后这时候就是新人互相喂饺子,然后旁边人问生不生,这时候异口同声说生,这是寓意着婚后早生贵子,多子多孙。


  关于结婚当天新娘新郎吃饺子的寓意讲究就分享到这啦~~希望可以帮到你,


  当然每个地方风俗不一有吃面条的、也有吃汤圆的,说说你们那结婚当天是吃饺子、面条还是汤圆呢???评论区见哦~~


  更多婚礼知识点击??


  超吸睛的创意婚礼签到方式,保存到90岁你都依然爱不释手


  定亲、订婚、结婚有什么不同?下聘礼前你必须要知道的这些礼数


  结婚邀请函内容填写注意事项!婚礼请柬发送时间、方式有讲究


  婆婆说婚床上的早生贵子这样摆才吉利!“早生贵子”摆法有讲究


  婚床什么时间铺最好?铺床几个人有讲究!婆家一定要知道铺床禁忌


  包饺子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元代才明确“龙抬头”

  周末去野外寻春,发现小草已钻出,玉兰抽出毛茸茸的花苞,探头探脑的,像毛茸茸的笔尖,便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这首诗虽没提“龙抬头”,却暗示唐中后期农历二月二这天的传统风俗。


  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史料笔记《五杂俎》卷二谓:“唐德宗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作古。李泌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唐书·李泌传》说得更具体:唐德宗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下诏设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为“三令节”。唐德宗为什么设农历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南宋文学家周密在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二给出答案:“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为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种,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唐代农历二月二为“挑菜节”:“二月初二曲江拾菜,士民游观。”白居易《二月二日》诗里的“草芽菜甲”就含有“挑菜”意思,而“十字津头一字行”的源头在哪?


  谢肇淛引用秦俗曰:“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相传人有生子而乞于邻者,邻家大富,因以二月二日取归,遂为此戏。此讹说也。”不过,我觉得此传说跟现实很相似,现代“月光族”何尝不期待月初发工资!再说,自春节诞生后的腊月和正月,皆为“集中高消费”时期,故而“正月晦(正月最后一天)送穷,而二月二日迎富”显得理所当然。《易经》《道德经》《抱朴子》等道教经典均“以二月一日为天正节,八日为芳春节”,四川、重庆等西南一带直接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由此可见,大诗人白居易在农历二月二这天踏青也是传承风俗。


  宋朝人延续并发扬光大了唐代农历二月二“挑菜”习俗。周密《武林旧事》卷二“挑菜”条谓:“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赏无罚。以次每斛十号,五红字为赏,五墨字为罚。”唐宋时期的史料也告诉我们:唐宋时期的二月二并没有与“龙抬头”联系到一起。


  直到元朝,才明确二月二为“龙抬头”。北京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北京史地的古籍、元代学者熊梦祥的《析津志》描述古都北京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的饮食围绕“龙”展开,面条,谓之“龙须面”;烙饼,叫作“龙鳞”;包饺子,称为“龙牙”;米饭则称为“龙子”。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和寓意。同时,“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到明清时代,“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多了起来。除饮“龙食”,还要“引龙”。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条谓:“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谢肇淛在《五杂俎》中称:“北人二月二日,皆以灰围室,云辟虫蚁;又以灰围仓,云辟鼠也。闽人以雷始发声,扫虫蚁。”清代照单全收了元代二月二的习俗。富察敦崇的史料笔记《燕京岁时记》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从中国人特别是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中淡出了。然而,揣摩“二月二龙抬头”的文化内涵却发现,古人开发“龙抬头”,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包饺子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骂这些电影这么多年,今天才知道骂错了

  电影院继续不开门。


  Sir只能继续刷老电影。


  上礼拜《双瞳》,刷完发现——


  唉,这结局怎么和之前看的不一样。


  这礼拜《饺子》,又发现——


  唉,怎么还有另一个结局。


  这给了Sir灵感。


  所谓双结局,有的取决导演表达,有的屈从审查(市场压力),而有的,甚至故意拍不同版本,为电影创造出更广泛的解读空间。


  Sir相信你听说很多。


  但Sir更相信——


  绝大多数仍沉入海底。


  这,就是今天这张片单的最大价值——


  大开眼戒。


  Part one


  邪不压正


  这是大部分港产警匪片的命运。


  尤其2012年之前。


  一边是导演的表达,还原与尊重世界的混沌,人性的复杂;另一边,则是不能动摇的公映/发行标准。


  坏蛋必须死。


  不死也得死。


  《无间道》


  新世纪最好的香港电影。


  警匪互派卧底,主角间双雄斗法,以及背后的人性挣扎桥段,被好莱坞购买版权,翻拍了后来的《无间行者》。


  后者甚至在当年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


  足以印证原版有多么优秀。


  但在上映之初,没有人预料它会成功。


  甚至,丝毫没有想开创一个系列的野心。


  以至于为了能成功在内地上映,拍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结尾。


  原版里,刘建明杀死了警队的另一位卧底,从容地在一群警察的注视下走出电梯。


  他需要面对的,只是一份漂亮的告。


  像他以前一样。


  而卧底陈永仁的尸体,则永远留在电梯。


  一个坏人逃脱惩罚,好人不得苟活的结局。


  这当然不可以。


  内地上映版本果然改成了——


  刘建明刚走出电梯,就直接被赶来的警察逮捕。


  这几乎彻底断了续作的活路。


  设想一下。


  如果刘建明第一部就伏法,那第三部,谁搞死杨锦荣。


  《黑社会》


  杜琪峰只用了两部电影,就讲出了香港黑社会前所未有的史诗。


  第一部《黑社会》在国内上映时,叫《龙城岁月》。


  同样。


  争议发生在影片结尾。


  原版里:


  阿乐突然暴起,杀死大D夫妻,抛尸荒野。


  若无其事地回到车上。


  全片一直装羊的阿乐,终于露出了獠牙。


  看到一切的孩子吓得发抖。


  △ 注意孩子的表情


  内地版做了极大调整。


  ——以至于第二部至今都没有上映。


  阿乐袭击大D之后,被突然赶来的警察逮捕。


  之后,画面一转。


  警察办公室,姜大卫饰演的警察提到了,由于李家源督察的卧底行动,黑社会分子全部落网。


  阿乐将因为谋杀大D被起诉。


  谁是李家源?


  画面再转——


  李家源就是吉米仔,就是卧底。


  社团一位叔父辈大佬转做了污点证人。


  电影在这位大佬的忏悔和感叹中结束——


  《夺命金》


  还是杜琪峰。


  原版:


  三脚豹(刘青云 饰)和银行职员特丽莎在马路上擦肩而过。


  仿佛从未有过交集。


  随后画面一黑,故事结束。


  金钱与道德,欲望与真相的故事,依旧在这个人性灰白的社会不断重演。


  内地版:


  督察张正方(任贤齐 饰)走进了处长办公室,告诉处长,1000万现金的去向已经找到,处长下令,马上行动。


  字幕推翻一切。


  熟悉的套路。


  熟悉的药方。


  清楚明白?


  《毒战》


  《毒战》的大结局非常经典。


  毒贩蔡添明(古天乐 饰)在警察和黑帮处都透支了他所有的信用,引发了火并和重大伤亡。


  最后,蔡添明被判死刑。


  那场注射死刑的戏令人印象深刻。


  临死前还在不断攀咬同伙,希望立功免死。


  可以说罪有应得。


  但其实,在上映之后的采访中,古天乐还透露了导演杜琪峰在拍电影时,曾有过另一个结局的想法——


  本来是我把所有警察和我的兄弟杀完(成功逃出),八年之后在云南鹊桥上跟人家贩毒,黄奕是队长,然后她带一队人马来抓我,我一看到马上就跳下去,那地方很高,我的脚就断了。


  当然我还没放弃,还要一拐一拐(的逃),慢慢爬走,但是我真的还就成功逃走了。


  现在那个结局才是他后来想出来的。


  这当然没有拍出来。


  《神探》


  众所周知,神探最精髓的一场戏就是结尾换枪。


  谁的枪。


  谁开枪。


  向谁开枪。


  在一片倒地的尸体中,活下来的何家安(安志杰 饰)获得了最后的解释权。


  换枪过程中,把人性的卑劣与虚伪,丑恶与自私,暴露得淋漓尽致。


  这是杜琪峰最令人发苦的结局之一。


  但在另一版。


  在确认陈桂彬(刘青云 饰)和高志伟(林家栋 饰)双双毙命后。


  安志杰自己一个人了警——


  我杀了人,我想自首。


  全片完。


  《门徒》


  换个人吧。


  《门徒》,尔冬升最有野心的作品之一。


  一版结局是,吴彦祖穿着警服注射毒品,小女孩从他身上拔出针管,扔进垃圾桶。


  一版结局是,吴彦祖穿着便服看着桌子上的吸毒器具,小女孩进来扔掉它。


  区别在于——


  一版表现出身处“无间道”的警员也有被正邪拉扯、心性扭曲的可能。


  一版希望黑是黑、白是白。


  《杀破狼》


  想不到《杀破狼》还有双结局吧。


  你看过的十有八九是:


  正义代表马军(甄子丹 饰)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打倒了黑社会老大王宝(洪金宝 饰),并从他身下抽出一瓶好酒。


  一个人坐在这独酌。


  故事在酣畅淋漓中结束。


  其实故事还未结束。


  马军正在喝酒。


  结果王宝突然暴起,抓住就是一个野蛮冲撞。


  后者撞碎玻璃,坠楼。


  坠到一辆车。


  车里坐着的,是在楼下等候的王宝的妻儿。


  马军死了。


  王宝最想保护的人也没了。


  你说谁更悲剧?


  恶有恶的宿命感瞬间提高了一个级别。


  事实上。


  这种案例不要太多。


  这几句话,你一定不陌生。


  “我这么多年当警察有没有抓错过人,这个问题我留给法官去回答。我的职责就是,警察抓贼。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这里的安定繁荣”。


  “算了吧,我们逃不掉的……回来一起去自首”。


  “通过这件事,今后我们要重新做人”。


  这种介于魔幻与现实的奇妙感,甚至在影迷中催生出一个彼此心照不宣的说法。


  有的电影必须等待彩蛋。


  有的电影大可在“彩蛋”出来前离场。


  Part two


  女人不坏


  这部分Sir有些不解。


  人性,是不分性别的。


  有坏男人,自然也有选择黑暗、沉沦的女人。


  不允许坏女人逃出规则的背后,实则是一种更庸俗,更狭隘的两性价值观。


  一个具象的人才是一个生动的人。


  “不能坏的女人”,就是一具标本。


  《出埃及记》


  片名很奇怪,讲的是两性战争里的“暗杀”与“逃亡”。


  片中有一个神秘的组织,就是女人用神秘的毒药杀死所有坏男人。


  故事围绕着它的真相展开。


  到了结尾。


  原版,警察任达华原以为破获要案升职了,结果在面试时一直打嗝,眼前一黑。


  结合前面剧情不难猜到,他被下毒了。


  症状就是打完100个嗝就会死。


  显然,他中招了,组织并没有完全被消灭。


  但到了DVD版。


  女主刘心悠披头散发地跳出来:


  我全部都说出。


  警察还打击她:


  你的丈夫不想再见到你了。


  比较一下意味。


  前者,女人依然掌握着与男人相抗衡的能力,甭管是不是有毒,至少有威慑力。


  后者全部缴械,最终退回到臣服夫权的从属泥坑里。


  《无人区》


  2009年3月开机,6月完成拍摄——然后,四年后才全国公映。


  在此期间,两大主演徐峥、黄渤已经上映了他们的《人再旅途之泰囧》,成为票房的金字招牌。


  不少观众还以为《无人区》是喜剧片,结果呢,是一部很严肃的犯罪片,将小人物推向极端的地理环境,从而检测人性的底盘。


  有人说它是华语电影史上真正意义的西部片,不仅仅是地理意义的,而是在主题、情节主干上满足了“公路、法外与宿命”三大核心要素。


  一个收黑钱,替罪犯洗白的律师(徐峥 饰)撞飞一个实为悍匪的搭车客(黄渤 饰),从而揭开黑吃黑的斗兽戏。


  之所以拖了四年,很重要的原因是除了地理,还在于对人性的描绘,保守意见担心太阴暗,人与片中出现的马、狗、蜥蜴、鹰隼等动物的对应关系感觉生理不适。


  全员恶人怎么行?


  改。


  最起码,妓女得从良吧。


  最初设定,杀戮中逃出生天的妓女(余男 饰),一脸枉然,无人区外面还是无人区,隐喻着欲望的修罗场无休无止。


  但到了公映版,妓女有了光明的下场,她来到北京,文明的大都市。


  在充满阳光的舞蹈房里,孩子们围着她叫老师,之前的技能也派上了正经用途。


  总之,怎么可以有“无人区”呢,地理还是心理上,都不允许。


  阳光普照,无处遁形。


  类似的还有《旺角黑夜》,结尾也是要特地给妓女张柏芝加上一句独白:


  “我要改过自新,再也不会过以前的日子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