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是哪个省的推荐文章1:四川攀枝花再度入选全国“康养20强市”

  岳蕾娅 封面新闻记者 周翼


  2024年1月15日,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莽主编的《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告(2023)》发布。其中,四川省攀枝花市再度上榜“全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攀枝花市盐边县、米易县上榜“全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


  米易县的冬樱花


  攀枝花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均气温20.7℃,森林覆盖率62.3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座没有冬天的城市”。早在2010年,攀枝花就在全国首次提出“康养”理念,发展阳光康养产业,将阳光康养与运动休闲、健康养生、旅游度假、医疗养老等融合发展,康养旅游度假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攀枝花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全域创建成功的地级城市。


  攀枝花城市全景 王东摄


  目前,攀枝花已入选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50强,在全国率先发布康养产业地方标准,连续3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5年入选全国康养20强市,2023年实现康养产业增加值170亿元,占GDP的12.5%。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攀枝花是哪个省的推荐文章2:向“新”而行 四川攀枝花如何在清洁能源赛道中竞跑突围?

  封面新闻记者 冷宇


  四川省攀枝花市,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富集区,其钛储量世界第一,钒储量世界第三。从三线建设以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在攀枝花战天斗地,攻克了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世界难题,将这里建成了我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


  建市近60年来,攀枝花这座新兴工业城市创新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攀西地区首条氯碱制氢提纯生产线建成,国内首座管道输氢母子加氢站已实现跨市输送,西南地区容量最大的全钒液流储能示范项目成功落地……近年来,当绿色、低碳逐渐成为现代工业的关键词,攀枝花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锚定了一条发展路径:开启“竞跑”模式,积极抢占清洁能源新赛道,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工业副产氢能丰富


  初步打通氢能“制储输用”产业链


  6月,攀枝花市区,63路、64路氢能源公交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将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换班时,车辆会错峰前往位于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国内首座管道输氢母子加氢站——马店加氢站加氢,仅需10多分钟即可完成。


  攀枝花马店加氢站 封面新闻记者 冷宇 摄


  氢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被公认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实现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的重要载体。贴上“氢”标签的绿色交通工具,作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是众多城市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一环。


  2022年11月,攀枝花首批投放的10辆氢能源公交车正式运营,走在四川省前列。


  攀枝花氢能公交车 湛璐霜 摄


  如何支撑氢能源公交车常态化运行?首要问题是,氢从哪里来。工业基础强大的攀枝花,首先瞄准了成本相对较低的“现成”氢源——工业副产氢。


  工业副产制氢,是指将富含氢气的工业尾气(如焦炉煤气、氯碱尾气等)作为原料,经过分离提纯,最终得到高纯氢气的过程。


  攀枝花钢城集团欣宇化工有限公司的主营产品为氯碱类化工产品,副产品是氢气。以往,除了用于烧锅炉产蒸汽外,公司会将剩余的副产氢直接排空。


  欣宇化工氯碱副产制氢项目 封面新闻记者 冷宇 摄


  “2022年,公司通过设备升级改造,建成了攀西地区首条氯碱副产氢提纯生产线,预计年产1000吨燃料电池用氢。我们公司氢的纯度可达‘4个9’,即99.99%。”欣宇化工工作人员介绍说,依托加氢站铺设的西南地区首条纯氢输送管线,公司可将提纯后的氢输送至不远处的马店加氢站,可满足400辆氢燃料公交车使用。


  2023年,攀枝花氢源已实现跨区域输送至西昌市月城加氢站,迈出了建立低成本氢源供给地、打造“中圈层”氢能输运网络第一步。至此,作为四川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的攀枝花,已初步打通了“制储输用”产业链。


  发展路径清晰


  氢能产业即将迈入新节点


  今年以来,多省市相继出台了当地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成都谋建“绿氢之都”,青岛打造“东方氢岛”,郑州欲创“中原氢都”……面对时下氢能澎湃发展的热潮,攀枝花如何“竞跑”?


  攀枝花“水风光”等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王东 摄


  “攀枝花‘水风光’优势突出,矿产资源丰富,创新有潜力,产业有基础,发展氢能产业前景广阔。”攀枝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积极抢占氢能新赛道,攀枝花将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在深化拓展绿氢全产业链布局,促进“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生态圈等方面苦练“氢”功,高水平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2024年4月,攀枝花氢能产业园正式揭牌,在这个集钛双极板研发制造、氢燃料电池生产、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和PEM电解水装备、高压储氢材料及储氢设备、加氢装备制造等为一体的氢能产业园内,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径更为清晰,并逐步向装备制造产业方向迈进。


  欣宇化工氯碱副产制氢项目 封面新闻记者 冷宇 摄


  有专家认为,目前,应用场景少、应用场景创新不足是部分地区布局氢能产业的一大制约因素。“从企业角度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氢源的需求相对较少。”欣宇化工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自副产氢提纯项目建成投用以来,该公司已陆续输送30多吨氢气,因目前本地应用场景规模较小,运营成本不低。


  放眼全国,氢能重卡、氢能市域列车、氢能港口,各地的氢能应用场景不断刷新,逐渐呈现由交通领域向更多行业延展的趋势,攀枝花如何破题?


  答题思路早已写下。《攀枝花市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发展规划(2021—2030 年)》中明确,将大力推进交通、发电、冶金、化工四大氢能应用场景。今年印发的《攀枝花市氢能装备制造项目招引工作方案》明确,攀枝花将以氢能交通应用为突破口,力争引进1至2家氢能链主型、旗舰型企业;鼓励支持引导全市“矿山→洗选”“洗选→生产”“生产→堆场”等相对固定的重点货运场景,示范实施部分运力的氢能重卡运输。


  面对亟待解决的应用场景问题,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地将于年内再投入一批氢能源交通工具,“今年7月,攀枝花市重点推进的氢能产业项目,如氢能装备制造、液氢商业化,新的制氢加氢站都将陆续迎来节点性进展。”


  资源禀赋优势


  为竞跑清洁能源赛道助力


  有序布局氢能产业的攀枝花,在清洁能源这一赛道上大有可为。


  攀枝花地处四川最南端,境内金沙江、雅砻江年过境径流量1100亿立方米,年日照时长2700小时,且尚有940万千瓦风电和光伏资源待开发,“水风光”等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目前,攀枝花“提水灌攀”三位一体、仁和70万千瓦光伏、银江水电站等一批重大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


  近年来,攀枝花市将清洁能源产业确定为全力打造的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其短期目标为,预计到2025年,全市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800万千瓦,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32%左右,绿色低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氢能产业产值达50亿元;到2030年,全市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1670万千瓦,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40%左右,绿色低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00亿元,氢能产业产值达300亿元。


  如何将清洁能源资源留得住、运得出、用得好,进而转化为产业优势?储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2023年5月,攀枝花发布的《“中国钒电之都”—攀枝花钒电池储能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立足本地钒钛钢铁、阳光、清洁能源等资源,构建“钒电池+锂/钠储能、氢储能、抽水蓄能”的“1+N”储能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千亿储能产业。


  “中国钒电之都”的口号,源自“家中有矿”的自信。数据显示,攀枝花钒钛资源高度富集,钛资源保有储量5.56亿吨,占全国的91%、全球的35.2%,居世界第一;钒资源保有储量0.14亿吨,占全国的62.2%、全球的11.6%,居世界第三。同时,攀枝花市拥有较早布局钒电池产业的攀钢集团以及卓越钒业等涉钒企业10余家,形成了从钒渣到钒制品的全流程钒资源综合开发产业链,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钒产品综合生产基地。


  2023年7月,总投资约16亿元、目前西南地区容量最大的全钒液流储能电站示范应用项目落户攀枝花;2023年12月,全国在建规模最大的钒电池储能示范应用项目,国家电投集团四川攀枝花100MW/50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示范应用项目开工建设。


  今年3月26日,攀枝花红格南矿建设开发启动。红格南矿区是我国钒钛磁铁矿储量规模最大、共伴生元素最多、资源潜在价值最高的矿区,标志着“千亿投资、万亿产值”的世界级钒钛产业集群建设拉开帷幕。


  攀枝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攀枝花将充分发挥钒、钛、石墨等原材料供给保障优势,大力发展锂/钠储能、钒液流电池储能产业,并依托全国在建规模最大的钒电池储能电站示范项目、竣工投产的钒融科技2000立方米/年钒电解液生产线项目等,大规模生产燃料电池钛双极板、钒电解液等储能材料,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支撑产业和应用产业,抢占清洁能源赛道,助力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攀枝花是哪个省的推荐文章3:四川攀枝花: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美画卷

  中新网成都6月29日电(单鹏) 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瓜子坪街道兰尖社区的原点广场,是这座城市的地理坐标和历史记号。60多年前,这里曾是“七户人家一棵树”的小村庄,也正是在这里,地质学家通过两块铁矿石,从而发现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如今,昔日的小村庄变成原点广场,向参观者讲述攀枝花的城市起源与发展轨迹。


  在原点广场的一侧,立有几尊彝族马帮的铜像,“他们”牵着马、挑着扁担,仿佛在高山峡谷中艰难前行。这是当年攀西地区探矿、寻矿的场景。攀枝花地处在民族地区,当时的大、小凉山对于外界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在马帮兄弟、彝族同胞的帮助下,地质专家们顺利进入大、小凉山,进入攀西地区,揭开了攀枝花的神秘面纱。


  这段往事是攀枝花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事业的一个缩影。“三线建设”时期,各族民众在攀枝花汇聚。如今,攀枝花常住人口达121.8万人,有汉族、彝族、傈僳族等44个民族,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共谋发展,绘就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美画卷。


  “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


  近年来,攀枝花坚持以融“通”搭建载体平台,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基础,共建和谐美好家园。通过打造互嵌平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实现拓展。


  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区,生活着汉族、彝族、傣族、土家族等20个民族。曾经收养了4个孩子的彝族妈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陆学英也生活在这里。今年70多岁的陆学英精神矍铄,在她带动下,路南社区成立了“榴小籽”志愿服务队,600余名各族居民积极加入,持续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区,陆学英(左一)与社区民众一起包粽子。 王磊 摄


  “有的民族同胞刚刚从乡下搬到社区时,还没有适应城市生活,通过陆阿姨的帮助,他们最终融入了社区生活。”路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庞星回忆说道,陆学英家的隔壁邻居是一位企业退休孤寡老人,在老人躺在床上不能自理时,陆学英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位非亲非故的邻居;有一户人家保留了农村的习惯,起初甚至在阳台饲养家禽、牲畜,气味很大,周围邻居都有意见,后来在陆学英的劝说下,这户人家停止了饲养,最终融入社区生活。


  “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陆学英用朴实的话语诠释着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路南社区治安不断变好,邻里关系日益和睦,“我的年纪也不小了,能多做一些便是一些”。


  目前,攀枝花持续建设多民族民众互嵌式社区106个,推动全市汉族、彝族、傈僳族等44个民族121.8万各族民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全市超过2.8万个家庭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多民族的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成为常态。


  在攀枝花市米易县,高龙村是该市最大的彝族移民安置新村,共有714户,3511人,其中彝族人口有2943人,占总人口的83.9%。2012年,米易县将工矿废地复垦为高标准农田,决定在缓坡地带规划建造具有全新风貌的村民住宅区,把高山上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搬迁下来。米易县原白马镇白马村、田家村和原湾丘彝族乡万碾沟村的几千名村民开始移民搬迁,于2016年组成了今天的高龙村。


  在高龙村成立初期,由于曾生活在不同的山村,老百姓的风俗习惯存在一定差异,导致该村矛盾纠纷频发。为改变这一状况,高龙村着力加强基层治理、推进移风易俗,探索形成了“一约三会五员七个好”的创新之路:“一约”即指村规民约,“三会”即指党务村务财务事务监督会、领里互助会、红白理事会,“五员”即指党风政风民风监督员、乡村及农房建设规划监督员、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员、环境卫生保洁监督员、思想文化宣传员,“七好”即家具摆好、衣被叠好、农具放好、柴草堆好、家禽关好、卫生搞好、环境弄好。


  “‘一约三会五员七个好’推动了高龙村的管理和发展。”高龙村第一书记杨其仙说,现在村里的治安状况非常好。


  “站在父辈的肩膀上走向世界,再从世界回来。”


  攀枝花坚持以融“心”增进文化认同,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共建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傈僳族,渊源于古老的氐羌部落,历史上不断向西迁徙,被称为“追赶太阳的民族”,是四川省世居民族之一。攀枝花市盐边县的傈僳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雅砻江畔,向着太阳,用勤劳的双手建起了家园,而谷艳就成长在这里,在多彩的文化滋养中长大。


  谷艳是一位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傈僳族女孩。这个“见过更大世界”的姑娘,身上有一种笃定和坚韧。从塞纳河回到雅砻江,她的选择出人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其实我一开始就知道,我早晚会回来。”谷艳说,“父辈徒步走出大山,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走向世界,再从世界回来。”


  2019年,谷艳在盐边县红果彝族乡三滩村的大山里创立了传习所和工作室,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她将传统的婚俗礼仪、音乐舞蹈、服饰美食等文化融合全方位展现。她打造的“阿木诗依”工作室,与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傈僳服饰配色方案,衍生出不同品类的文创产品,如海、挂毯、杯垫、靠枕。


  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实践和保护传承,搭建“连心桥”,是攀枝花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在攀枝花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每天大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跳起由非遗“羊皮鼓舞”改编而来的课间操《彝风鼓韵》。节奏明快的鼓点、敏捷矫健的舞姿,“操”与“舞”深度融合,显示着民族艺术的魅力。


  除了大课间,平地镇中心学校还把谈经古乐、羊皮鼓舞、彝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程;在学校的“少年宫”开设了歌曲、舞蹈、扬琴、竹笛、二胡、三弦、葫芦丝、彝绣等艺术课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校还邀请民乐专家及民间老艺人走进校园,给孩子们面授课程。


  在攀枝花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每天大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跳起由非遗“羊皮鼓舞”改编而来的课间操《彝风鼓韵》。 王磊 摄


  从完全不会弹奏琵琶,到指尖在琴弦上灵活舞动,12岁的四川彝族女孩姚治伶用了4年时间。今年1月,在当地一场中小学生才艺大赛上,这位山区少年凭一曲琵琶独奏谈经古乐《南清宫》获得了一等奖,迎来她“艺术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她表示,今后自己要把琵琶继续弹下去,在更大的舞台演奏。


  平地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张茂丽发现,艺术教育对孩子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山区少年们不再腼腆害羞,他们愿意与人交流,落落大方地展示才艺,“美育可以提高艺术审美、促进学习,还增强了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她说,通过这些活动,师生在多彩的民族文化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攀枝花坚持以融“产”提升生活水平,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共建共同富裕的幸福家园。


  为实现这一目标,2021年以来,攀枝花争取省级以上各类民族专项资金9309万元,撬动、整合其他资金8亿元,建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等9个;建立共富帮带机制,组织337家企业结对联系96个民族村;实施强村富民行动,建成“幸福邻里”“共富农场”等共富基本单元和场景20余个,该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通过彝家新寨的建设,我们的老百姓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过上好日子。”在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建桦说。


  迤沙拉村位于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畔,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自然村落,有着“天下彝家第一村”的美誉。2023年,迤沙拉历史文化景区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村吃起“旅游饭”。


  迤沙拉村的红墙窄巷里传出宛转悠扬的胡琴之音。在一座泥土砌墙、风格古朴的四合院内,三位老者身穿彝族传统服饰端坐于堂屋之前,各自抱着胡琴、二胡和三弦,演奏着古老的谈经古乐。这一古老的音乐记录下了迤沙拉村数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和婚丧嫁娶。


  这场非遗展演,是迤沙拉村打造“活态博物馆”的一个环节。2023年,迤沙拉村编排情景剧。“刚开始,不少村民抹不开面子,在舞台上放不开。”该剧编导、迤沙拉村第一书记梁家诚说。梁家诚曾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这位科班出身的年轻人亲自设计了全套舞蹈动作,手把手教大伙跳舞,他的认真和专注感染了村民。经过3个月的密集排练,这场情景剧在去年火把节期间首度上演、广受好评。


  迤沙拉村打造的非遗展演,受到了游客好评,图为无人机从空中俯拍画面。 王磊 摄


  “这部情景剧是对迤沙拉村历史文化的挖掘,同时有助于打造当地的非遗品牌。”梁家诚表示,通过演出,村民增加了收入,迤沙拉的文化也得到了展示和传承。


  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高龙村各族民众拧成一股绳。“我们村有一句话,‘帮人就是帮自己’。”高龙村党支部书记马顺付表示,高龙村邻里互帮互助,一些彝族同胞起初不会种植水稻和蔬菜,汉族同胞便手把手教他们种植。


  随着“团结一心谋发展”,高龙村从过去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转换到种植晚熟芒果和早市蔬菜的新产业,并与周边企业联动发展,建立红旗河谷稻菜轮作基地。马顺付自豪地说:“我们发展的晚熟芒果和早市蔬菜有2000余亩,以前人均收入8000多元,去年我们的人均收入达到34000元。”


  如今,高龙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履不停。对于未来,马顺付信心满满:高龙村将把彝族特色的民俗、美食和服饰利用起来,发展文旅产业,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完)


  【编辑:张子怡】


  攀枝花是哪个省的推荐文章4:四川攀枝花:“我们的节日”画出民族团结“同心圆”

  中新网攀枝花6月7日电(王鹏 汤雁)7日上午,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兰尖社区传来歌声。循声而去,只见身着各种民族服饰的居民正齐声唱歌。眨眼间,又来了一群居民,围着空地跳起了传统打跳舞。忽然,几只大红“狮子”跳跃着来到人群中,不断闪转腾挪。而不远处荫凉的大树下,还有很多居民在打油茶、包粽子……


  6月7日,四川攀枝花市东区兰尖社区各族群众庆祝端午节。记者 王磊 摄


  端午节即将到来,眼前融合多种民族文化的民俗活动,实在令人感到欣喜。在这座因三线建设而生的移民城市,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各族群众一起庆祝“共同的节日”,成为攀枝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注脚。


  位于四川西南部的攀枝花,是一座文化多元、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三线建设”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在此汇聚,创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当地常住人口121.8万人,有汉族、彝族、傈僳族等44个民族、10个民族乡。


  “其实在我小时候,刚来攀枝花的外地人就会跟我们一起庆祝节日,这么多年已经很自然了。”52岁的夜金国是攀枝花土生土长的彝族人,一家都住在兰尖社区。在他的记忆里,每逢火把节,各族群众都会围着火堆跳打跳舞,“去年火把节,光我们社区就有近千人参与庆祝。还有人唱歌,有人舞狮,大家聚在一起发挥各自的长处,把氛围搞起来!”


  交谈中,夜金国把“民族团结”挂在嘴边,金句频出,“比如像今天端午节的活动,大家坐在一起,不管你是汉族彝族还是其他民族,坐在一起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说话间,他又招呼着社区的老朋友们跳起舞来。


  6月7日,四川攀枝花市东区兰尖社区各族群众庆祝端午节。记者 王磊 摄


  当天的活动中,攀钢矿业动力厂退休员工钟金荣一直忙着包粽子,并给记者科普,“四川大部分粽子是三角粽,我们包的粽子是方形,叫平安粽,寓意平平安安!”她骄傲地说,无论火把节还是彝历新年,或者端午节、中秋节,“大家就是要借这个机会聚在一起,一起跳舞,坦诚交往,早就是一家人。”


  对此,瓜子坪街道人大工委会主任钱林宏介绍,兰尖社区共有居民4291人,有汉族、彝族、土家族、白族、苗族等16个民族。在开放包容的氛围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齐聚于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论是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还是各民族特色节庆,都是我们共同的节日,居民们都会汇聚在社区内的民族文化长廊共庆佳节,各族文化在交往交流中彼此交融,各族居民也在欢声笑语中团结紧抱,成为‘我们’。”钱林宏说。


  攀枝花市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各民族传统节日已成为各民族共同欢庆的日子,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平台和载体。攀枝花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双融合、双促进,不断提升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实效,增强各族群众“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


  攀枝花是哪个省的推荐文章5:看见四川——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果”拥抱创业甜蜜

  【解说】位于四川省南部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2008年被授予“中国钒钛之都”的称号。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外,因南亚热带气候资源禀赋,近年来,特色水果产业逐渐成为攀枝花本地现代农业产业中举足轻重的板块,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种果、卖果。如今,特色水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之一。看见四川,你好早安。(素材:杨予頔)


  攀枝花是哪个省的推荐搜索词:

  

  1.攀枝花是哪个省的城市

  

  2.攀枝花是哪个省的城市全称是什么

  

  3.攀枝花是哪个省的城市 百科

  

本文标题:攀枝花是哪个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