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推荐文章1: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选调生作为成长在基层一线的青年干部,是奔涌在基层的“后浪”,要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在这场向下扎根的沉潜中,当以心中底气、脚下泥土、肩上责任、眼中星辰耕耘有为青春,续写基层新篇。


  心中有底气,主动做好业务精湛的“政策通”。基层工作错综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基层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直接影响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选调生作为年轻干部中的骨干力量,学历较高、理解能力强,更应当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吃透国家政策、工作条例,根据区域发展实际,用好知识储备,做好消化吸收后,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让群众准确理解工作思路、目的和初衷,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脚下沾泥土,主动走出社情民意的“活地图”。选调生年轻、有活力、有想法,但缺乏工作经验与人生阅历,在群众工作方法、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上还需历练,从象牙塔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人间百态”,积累第一手鲜活资料、掌握工作方式方法是他们成长中十分宝贵的历程。要放低姿态、动之以情,和群众、年轻党员、老干部打成一片,对意见领袖、特殊群体精准画像,努力成为村社里的“熟客”。要走遍全村全社,整体把握村情村貌、社情社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肩上扛责任,主动成为基层治理的“局内人”。智慧在于行动,而不在于言谈。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需要解决和仍然没有解决的矛盾作为出发点,切实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工作方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要掌握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直面正视问题不能躲,积极处理应对不能拖,提高专业能力不能弱,加强全民教育不能软,严肃法规法纪不能松。


  眼中有星辰,主动成为应急处突的“顶梁柱”。基层一线环境复杂,会面临各种突发情况、急难险重。作为年轻干部,要练就“让攀山越水成为寻常事,把疾风骤雨当做平常天”的战略定力,在应急突发事件中站得稳、靠得住。要兼顾埋头赶路与抬头看路,保持清醒头脑,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表象中总结出普遍适用的方法论,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时间是万物蓬勃最好的养料,一寸一光阴将在田埂中应验。在基层这片火热沃土深耕的选调生们,虽然将满身是泥,但也将满眼是光,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胜而不骄”的生力军,在“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力行“人民至上”。


  (东城区崇外街道赵琳)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推荐文章2: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原【早安·信阳】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早安,信阳!(朱美惠)


  (大河网)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推荐文章3: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也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适用,姑且不谈。“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大意就是你耕耘就好了,不要去担心收获,只要坚持耕耘,自然有一天你就会有收获。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这样说:“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曾国藩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实则是提醒自己要懂得“行由不得,反求诸己”。


  在曾国藩看来,只有不断地付出,才可能有长进,才会真正有所收获。就像树木的生长是看不到的,但长期的积累,小树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所以孟子有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孟子这句大意把内在的精神修好了,外在的物质自然而然到来。个人理解,内在的修养是一个容器,只有容器越大,才能容纳更多,你收获的才会更多,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境界吧。正如下面这话:山不问结果,仍然傲然挺立,高耸入天;河不问结果,仍然奔流到海,不舍昼夜。


  关于曾国藩这句座右铭,还有一段佳话。


  梁思成1924年赴美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在留学期间,一直和父亲梁启超通信,他向父亲述说自己在学习上的困难、进步、心得等。学习了3年后,梁思成给父亲梁启超写了一封信,说他已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了3年,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画图绘制,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画匠,而不符自己当年的理想。


  梁启超这个典型的“曾粉”,是这么回信的:“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唯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结果大家都知道,听从父教‘莫问收获’的梁思成成了中国建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莫问收获的他反而取得了最大的收获。


  有些东西,你越在意它,可能它越不会来,你要做的只是现在不断地去准备,最后它就来了,所谓不期而至,不期然而来到。


  付出的过程是愉快的,不仅仅是因为目的地,而是因为全身心的那种充盈感。人生所求不必太多,但去耕耘便是,快乐也是财富!


  微信号:品读曾国藩(pinduzgf),修身、修心、治学、齐家……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推荐文章4:曾文正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最近拙小诚去参加了湖南卫视的一档闯关节目,大概就是参赛选手穿过各种障碍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终点,即可获胜。因为关卡难度颇高,很多选手都没能到达终点,完成任务。


  

  比赛的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一位做“直播”的男孩子特别引人注目,他与另外三个女主播一起被分在了“网红”组,而他们也被当成了最不被大家看好的组,很多选手都准备看他们的笑话。


  谁知道真正比赛时这个男孩子却爆了个冷门。


  长相颇为文弱的他居然一口气跑完了全程,完成赛事后,他特别激动,几乎是泣不成声地接受主持人的采访,“我希望大家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我们做直播也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挣钱。”


  的确,当选手在准备着比赛时,这些“网红”们,便用自拍杆举着手机,开始“工作”了。


  而很多选手则在一边窃窃私语的议论,“这些女孩肯定整过容”,“化这么浓的妆”之类的话,估计他们平时应该也没少听到这样的闲言闲语。


  但是小诚我对于这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只要这位男孩子从心里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大可不用理会别人的流言蜚语,除非他自己对于所做之事也没有达到一定的认同。


  这里我再插一个故事,在魔都上海,有一个名叫崔恒义的58岁大叔,靠着流浪收废品度日,却收养过近3000多只流浪狗。


  

  其实一开始,崔大叔也不是流浪汉的,因为在家里养狗被邻居投诉太吵,才搬到大街上生活的,而这样的日子一过便是二十多年。


  崔大叔一个月大概收入是五千多元,自己生活花费在500元左右,剩下的钱,都用来照顾狗狗的生活了。


  事情发生后,很多人因此感动,但是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认为崔大叔的行为,没有家庭责任感,甚至有些病态。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出声,维护这位大叔。


  

  其实不管吃瓜群众的评论多么汹涌,崔大叔还是在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他不在乎评论的原因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是被他自己肯定的。这些评论根本不能左右他的选择。


  

  这里再说回男主播,拙小诚也在现场看到男主播的工作时的确非常努力地和粉丝互动,不停采访周边其他选手,讲笑话、说段子哄着粉丝,但是内容普遍比较低俗,完全是为了迎合粉丝的趣味在做。


  而之后我也问过这位男主播,他也承认,网络直播有时候是很无聊,就是不停逗粉丝开心。所以我觉得他可能也没有找到这份“直播”工作的意义,才会特别在意别人此时对于他们的负面评价吧。


  说到这里,拙小诚想到了曾文正公那句有名的联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文正公一生遭遇多少流言诽谤,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做法,这何尝不是一种对于自己所做之事的认同。


  所以拙小诚认为在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真正应该在乎的是这件事情的意义,而不是在做这件事情时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更多内容请关注拙诚学堂微信公众号(zhuochengWH)。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推荐文章5: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曾国藩首创,而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文正公的一句话。道光二十一年,他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赠予曾国藩。曾国藩对此联极为推崇,并将此联挂于居室。后来在收入曾国藩日记时略加改动,便有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千古绝对。


  这幅联语作于咸丰元年七月十二日,即公元1851年。此时的曾氏已为礼部右侍郎,是朝廷的二品大员了,他一如既往地对自己严格要求。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当时的曾国藩,乍看上联似乎绝对至极,甚至荒谬。 为什么做不了圣贤,就一定成禽兽呢?不是还有机会做一个非圣非兽的普通人吗?其实,此联表明的是曾国藩破釜沉舟的坚决态度,不流于俗的雄心壮志:“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只有做圣贤一条路可走,否则便堕落为禽兽!两百年来为人称道和引用,同时也正是抱着这种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志向,曾国藩得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一跃成为名垂青史的封疆大吏、中兴名臣,成就了其非凡人生和“内圣外王”的千秋功业。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先生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容不得一点点苟且。否则,一旦退步则沦为禽兽一般的人物。


  青年毛泽东曾是曾国藩的“粉丝”。他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的“粉丝”都非常喜欢引用这句话,梁启超是典型的“曾粉”,他曾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闻一多先生在其诗集《红烛》中,也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序诗的最后一句,既激励自己,也鼓舞世人。由此可见,这句话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多少英雄豪杰都把这一句话当成行为准则。


  曾国藩把“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做座右铭,实则是提醒自己要懂得“行由不得,反求诸己”。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这样说:“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确,人生需要一种豁达的态度,如果事事都讲求名利,如果事事都求“有了耕耘,就问收获”,那么这样的人生就会在名利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也就不能真正有一番作为!


  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朱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以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在曾国藩眼里,没有收获就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只有不断地付出,才可能有长进。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告诫人们,不要只想着收获,如果没有辛勤的耕耘,那来秋天的丰硕收获。比喻干事业做学问也一样,要有丰厚的积累,时候到时自然会瓜熟蒂落的。


  很多时候收获就如同树木的生长是看不到的,但长期的积累,小树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孟子有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壹点号清风堂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莫问收获但问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