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位上将排名推荐文章1:开国上将3种排序,张宗逊萧克王平各排第一,有何玄机?

  :莫孤烟


  坊间一直有“萧克镇上将”的说法,理由是在开国上将的排序中,萧克排在第一。


  在许多人看来,以萧克的资历,怎么说也应该是个大将,他是红二方面军的二把手啊!当初八路军刚组建时,6个正副师长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其他5位日后都是元帅,只有萧克“屈居”上将。如此一来,萧克在上将之中自然要排在首位了。


  其实这是想当然的看法。事实上,不同于元帅和大将的排名有固定顺序,上将的排序有好几种排法,在此作一说明。


  最早的上将名单是总干部部1955年9月上总部的,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排在第四,之后是王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等人,排名最后的则是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3位起义将领。


  这份名单的排序,初看让人一头雾水,一些副兵团级干部,例如周纯全、陈再道等,排在了杨成武、萧华、宋时轮等正兵团干部的前面,而傅钟和周士第这两位资格极老的正兵团级干部却排在了贺炳炎的后面,而贺炳炎仅是准兵团级干部。


  但仔细一分析,这份名单的顺序和当初拟定大将的人选有关。


  彭德怀和罗荣桓上总部的大将名单是15人,排序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张宗逊、宋任穷、许光达、萧克、王震和周纯全。最终确定大将为10人后,必须从中去掉5人。主席的意见是,去掉徐海东、宋任穷、周纯全、王震,少奇同志又去掉了萧克和张宗逊,这样下来就成了9个人,于是又把徐海东补了上去,这就是最终我们看到的大将名单。


  张、宋等5人曾是大将候选人,在权衡再三之后还是放在上将之中,那么在上将序列中,这5人自然就排在了前面,只是在宋任穷之后、萧克之前加进了赵尔陆。赵在当时任二机部部长,已无军职,而且也未进入大将候选,为何排在上将第三位令人不解,还有待考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初的大将名单其实是22人,除了上述15人外,还有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7人,而这7位在上将中的排序紧随周纯全之后。


  由此可见,这份上将名单的排序,是把张宗逊等大将落选人排在了前面,和众人当时的级别无关。这就是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三位副兵团级干部排在了诸多正兵团级干部前面的原因。


  左起:洪学智、萧华、粟裕、陈赓


  在这份名单上,列在王宏坤之后的名单,大体是按照总部机关、军事院校、军兵种、军区、志愿军的顺序排列。先是李克农和杨成武(副总长)、李达(国防部副部长)、萧华和甘泗淇(总政副主任)、赖传珠(总干部部副部长),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叶飞、黄永胜等军兵种和各军区领导人依次后排。


  在这一名单中,除去三位起义将领外,排在最后的是吕正操、傅钟、周士第、阎红彦等几位。吕正操是东北军将领的代表,他是主席提议加入名单的;傅钟和周士第资历很老,但历史上有所争议,是在广泛争取意见后才加入的;而阎红彦是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由主席提议加入的。


  原定上将排名最后一位是准兵团级的贺炳炎,因为吕正操等几位是最后补进去的,所以排在了贺炳炎的后面。(按规定,准兵团级干部最多授中将,考虑到洪湖苏区和红2军团中要有上将中的代表,而军事干部贺炳炎在战功上要比政工干部廖汉生更有说服力,因此才授予贺上将军衔,明显带有“山头”平衡的性质)


  1955年授衔仪式现场。前排左起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


  这份名单后来并不常见,因为1955年授衔时总理颁布的授衔令中,是另一种排法,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萧克排第一的顺序。


  在这一序列中,大体上是按照所在单位在军队机构中的排名排列。国防部排在最前面,7个副部长中黄克诚等5人是大将,萧克和李达是上将,所以他二人在上将名单中排在前两位。


  总参是仅次于国防部的第二单位,所以后面是副总长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这8位副总长多数都有兼职,如许世友和邓华就分别执掌南京和沈阳两个大军区,王震则是铁道兵军政一肩挑)。再后面是总政、总干部部、总后、各军兵种及各大军区的领导人,不再一一列举。志愿军司令员杨勇和政委李志民排在后面,最后一位则是没有军职的赵尔陆。


  杨得志、杨成武、杨勇三位上将在一起


  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排序,是按照当时的级别,也就是张宗逊等33名正兵团干部在前,周纯全等19名副兵团干部在后,最后是准兵团的贺炳炎以及没有军队级别的乌兰夫和阎红彦。


  评级是1952年的事,对授衔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正兵团起码是上将,副兵团级最起码中将,资格老的(如周纯全、陈伯钧、陈再道、张爱萍)、战功大的(如韩先楚、洪学智、李天佑)、能代表一个山头的(如刘震、吕正操)也可授上将。


  以上这些排名,各有各的道理,但总的来说争议太大,涉及到革命资历、历史贡献、山头平衡等多种因素,很难让人都满意。于是在1986年出版的将帅名录中,干脆就用姓氏笔画排名,这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议。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排名。


  身着55式军服的官兵


  在这份姓氏笔画的排名中,加上了后来补授军衔的王建安和李聚奎两人,共57人。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这5位王姓上将便排在了最前面,而赖传珠则排在了最后一位。需要注意的是,萧克和萧华的“萧”字也可写成“肖”,当名单写成“肖克”“肖华”时,他们的排名因姓氏笔画减少而提前了,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五十七位上将排名推荐文章2:1955年开国授衔,57位上将有4种排名,萧克镇上将是否属实?

  1955年开国授衔时,10大元帅以朱德为首,10大将军以粟裕为首,都有明确排序。57位开国上将有没有明确排序呢?萧克萧克镇上将,排位第一是否属实?


  57位开国上将,有4种排名。


  一、按姓氏笔划排序


  按照姓氏笔画是很多正式场合的排名方法。


  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发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丛书,第6册至第12册记录57位开国上将。这套书的上将排序,王姓笔画最少,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排在最前面,后面依次按照姓氏笔画多少排列,董其武、彭绍辉、谢富治、赖传珠排在最后。


  二、按授衔时的名单排序


  1955年9月20日,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将中央军委最后决定的《元帅、将官名单》上国务院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名单中55位上将排序,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排名前13位。


  1955年开国授衔时,首先考虑元帅和大将人选。元帅资格是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后来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退出元帅人选,正好评出10大元帅。


  大将资格最初有15人和22人名单,张宗逊、宋任穷、肖克、王震、周纯全入选15人名单,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入选22人名单。


  这个排序的前13名,除了赵尔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没有军职外,其余12人按照22位大将预选名单中排名。


  三、按授衔仪式颁发顺序


  1955年,周恩来总理发布的政府命令中,开国上将按各大军事单位顺序和任职顺序排名,国防部最靠前,接下来军委各总部、军兵种、军事院校、大军区、志愿军等顺序排列。


  萧克和李达,时任国防部副部长,自然排名最靠前。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8人当时都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55年9月授衔仪式颁发顺序,萧克排名第一,李达第二,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排名其后。


  按照1955年授衔仪式颁发顺序,萧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位。


  四、按职务级别排序


  57位上将在部队的职务级别


  1、正兵团级35人陈锡联、陈士榘、陈明仁、邓华、董其武、傅钟、黄永胜、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李达、李聚奎、李志民、刘亚楼、宋时轮、叶飞、杨成武、杨得志、杨勇、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张宗逊、许世友、萧克、萧华、苏振华、谢富治、韦国清、周士第、朱良才、周桓、赵尔陆、陶峙岳。


  2、副兵团级19人傅秋涛、郭天民、韩先楚、李克农、李涛、李天佑、陈再道、陈奇涵、陈伯钧、刘震、彭绍辉、张爱萍、王平、吕正操、洪学智、周纯全、杨至成、钟期光、唐亮。


  3、准兵团级1人:贺炳炎。

  4、阎红彦转地方工作,乌兰夫不在部队,2人没有军队级别。


  开国上将的4种排名中,按授衔仪式颁发顺序应该最有权威,这个顺序中萧克排名第一。此外,按授衔时的名单排序,萧克也入选了15人的大将预选名单。


  萧克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120师副师长,这个资历在上将中没人能比。所以萧克镇上将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五十七位上将排名推荐文章3:开国上将有57名,排在前十的为何是这几位?

  1955年,我军有55名高级将领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增补了两位,这样,我军的开国上将一共有57名,其中一些上将的名字可谓是妇孺皆知,比较知名的有王震、许世友、韩先楚、刘亚楼、三杨、三陈中的陈锡联、陈再道等。


  这些将领的排位稍有差距,有的排名靠前,有的靠后很多,就连大名鼎鼎的许世友都没在前五位之列,有人可能会好奇,以许世友的资历和军功,当年可是争过大将军衔的人,如此战功赫赫的人,在57名开国上将中,连前五名都没进入,排在他前面的都是谁呢?排在前十位的分别又是哪些人物呢?


  在许世友前面排着的是这五位上将: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排名第六,他后面的四位分别是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


  也就是说,57名开国上将中,排在前十的就是这几位,像战功、名气都很大的杨得志等将领都在后面的名单里,那么,排在前十的为何是这几位,里面有什么依据吗?


  其实,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只有十大元帅和十大将是有明确严格的排名的,开国上将的排名并不严格,只有前几位的位置和地位不可替代,下面综合分析,为何前十位必须是以上这些上将。


  当时中央对上将的排名顺序,既不是按他们的职务、级别、资历等条件来定,也不是按姓氏笔划来排序,而是按上将们所在大单位的顺序和任职顺序排列。


  即第一批55人是按照国防部、军委各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等各总部)、军种、兵种、军事院校、大军区、志愿军等各大军事单位的顺序排列的,在大单位顺序和任职顺序的大框架下,兼顾资历、战功、级别等因素。


  排名前两位的萧克和李达,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两人职务相同,但就资历来讲,萧克具备大将甚至元帅的资历,是其他上将所不能比的,所以,萧克跃居榜首,是为第一开国上将,周总理曾用萧克的名字让许世友放弃争衔,历来有“萧克镇上将”的说法。


  排名第三到第十的八位将领,都以其他职务兼任副总长,职务上来说前后顺序并不明显,但是张宗逊当年在西北野战军的地位仅次于彭德怀,资历、战功都很靠前,所以排第三位的是他。


  第四位李克农,虽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但当时兼任外交部副部长,又是我军情组织的NO1,地位和作用无人可以替代,所以,李克农紧随其后。


  第五位是王震,大名鼎鼎的王胡子,当时还兼任铁道兵司令,当年许光达辞让大将军衔的时候,就极力推荐授予王震更合适,连开国大将都甘愿让贤,可见王震的资历和地位在上将中也是很靠前的存在。


  第六位许世友,兼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从他开始,军区司令开始进入了排名,第七位的邓华,兼任沈阳军区司令,两人一个是战功贯穿整个新中国革命史的猛将,一个是唯一指挥过百万大军跟美帝作战的上将,军中地位特殊,许世友胜在资历,稍微靠前。


  第八位的彭绍辉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和第九位的张爱萍,因为副总长的身份,任职部门相对靠前,所以这两位副兵团级的上将能超过很多正兵团级上将,排在这两个位置。


  第十位的杨成武,当时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个人认为,正兵团级的他,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都应该再往前排。


  当然以上仅仅是笔者一家之言,如有不实之处还望专业人士指正。


  五十七位上将排名推荐文章4:新中国57位开国上将,谁取得的成就最好?有五个人不分伯仲

  

引言

  在共和国璀璨的将星长河中,五十七位开国上将犹如群星闪耀。这些从长征铁流、抗日烽火、解放硝烟中淬炼出的名将,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军事奇才。当我们以战略眼光审视他们的军功簿时,有五位上将的战绩尤为卓绝,他们的军事生涯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革命战争史。


  

五、旋风铁骑——陈锡联

  这位"小钢炮"将军的军事生涯堪称传奇。1935年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时,年仅20岁的陈锡联亲率敢死队冲锋,用机枪扫出胜利通道。抗战期间奇袭阳明堡,24架日机化为火海的壮举震动华北。解放战争中,他统率中野三纵演绎经典:豫北战役全歼国民党第二快速纵队,创造"土八路吃洋装甲"的战争神话;淮海战役奇袭宿县,将杜聿明集团锁入天罗地网。1949年挥师西南,这位"重庆解放者"将青天白日旗永远逐出山城。


  

四、铁血先锋——杨得志

  从大渡河十八勇士到朝鲜铁原阻击战,杨得志的军旅生涯始终与"破局"二字相连。长征路上两度担任开路先锋:强渡乌江架起生命之桥,大渡河畔组织敢死队绝地突击。解放战争华北战场,他导演的清风店战役堪称教科书式运动战,三天奔袭120公里全歼国军第三军。石家庄攻坚战更是开创我军夺取坚城之先河。抗美援朝铁原血战,六十三军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让美军惊呼"这是中国版的温泉关"。


  

三、齐鲁雄狮——许世友

  这位少林出身的猛将七任敢死队长的传奇无人能及。胶东反投降战役中,他率部横扫十路顽军,将2万日伪送入地狱。解放战争山东战场,面对范汉杰十万大军,他以"运动防御"新战术歼敌六万,毛泽东赞其"打出了山东的新天地"。济南战役更是彪炳史册:八昼夜攻克十万守军的坚城,开创我军大规模城市攻坚先例。这位"现代张飞"用战刀在齐鲁大地刻下不朽功勋。


  

二、辽东旋风——韩先楚

  "旋风司令"的威名令四野劲旅都为之侧目。新开岭战役首开东北战场歼敌整师记录;奇袭威远堡,120公里奔袭如神兵天降。但最耀眼当属海南战役:面对海空优势的十万守军,他力排众议率木船舰队跨海突击,将红旗插上天涯海角。此役不仅改写了解放战争终章,更为后来的台海作战留下宝贵经验。毛主席感叹:"若论解放海南,韩先楚当居首功!"


  

一、智帅儒将——邓华

  这位军政双优的"打铁匠"总能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锦州攻坚,他力谏林彪增兵破城;天津战役,他妙策调序让五万守军不战而降。朝鲜战场上,这位"最强大脑"先后参与指挥五次战役,更在上甘岭铸造不朽丰碑。当美军倾泻190万发炮弹时,他开创的坑道战法让范弗里特铩羽而归。彭总赞叹:"邓华同志是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决胜千里的全才。"


  这五位上将的军功章,是用智慧与热血熔铸而成。陈锡联的奇、杨得志的韧、许世友的猛、韩先楚的疾、邓华的谋,共同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壮丽史诗。他们或以雷霆之势破局,或以磐石之坚守土,或以巧思制胜,在共和国将星谱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我们回望这段铁血岁月,这些战将的身影依然巍峨如山,他们的军事智慧至今仍在国防大学课堂被反复研习,成为强军路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五十七位上将排名推荐文章5:57位开国上将,“缩减版彭德怀”脾气火爆,低调到没有存在感

  

百年百将72:陈伯钧

  :相忘于江湖


  57位开国上将,陈伯钧恐怕是最低调的一个,以至于现在很多人不太听说这位战将。


  九十年代开始,曾经有一个说法流传较广:在湖南的一次战斗中,钟伟49军被"小诸葛"白崇禧包围,陈伯钧下令撤退,钟伟不同意。陈伯钧说自己是兵团副司令说了算,钟伟用手枪顶住他的脑门爆了粗口:"再说撤退,老子毙了你!"


  其实这一绘声绘色的描写子虚乌有:陈伯钧是四野12兵团副司令员,而"中国巴顿"钟伟49隶属于程子华的13兵团。青树坪战斗被白崇禧3个师包围的是49军146师,仲伟和陈伯钧没有被包围过。两个人倒是都参加了衡宝战役,取得大胜。


  陈伯钧上将


  一个开国上将,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会没有"存在感"呢?


  实际上,陈伯钧上将虽然高开低走,战功没有"三杨"、"三陈"、"三萧"那么显赫,但一生性格耿直,可谓"缩减版的彭德怀",火爆脾气成为制约他上升的天花板。


  陈伯钧,原名陈国懋,1910年出生于四川达县(近达州)。


  在6岁时,陈伯钧就进入小学,13岁考入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17岁时,考入黄埔武汉分校六期一大队,平定夏斗寅的战斗中火线加入组织。


  随后,陈伯钧被编入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但是由于张发奎扣押没有追上南昌起义部队,却歪打正着在江西高安参加了20军独立团,担任团部副官。随后参加了秋收起义,任排长、连长。主席派陈伯钧、徐彦刚、游雪程到袁文才、王佐部进行改造和训练。


  年轻气盛的陈伯钧为了掐断袁文才的财路,抓了袁文才的10个土豪劣绅"金主",但没有向主席告就私自枪毙,引发了起义军和"山大王"的矛盾,受到主席严厉批评。


  陈伯钧


  1928年3月,陈伯钧在军官教导队担任副队长,队长是黄埔四期的吕赤。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陈伯钧懊悔一生:当时起义军大多数人是梭镖长矛,只有三分之一有枪,更不要说手枪。陈伯钧在战斗中检获一支生锈的手枪,拿去跟老乡、黄埔师兄和上司吕赤炫耀。


  吕赤一看还笑他:这哪是什么手枪,不过是半斤废铁。


  陈伯钧撂下一句话:你等着,等我修好再拿给你看。吕赤当时也没在意,没几天陈伯钧兴冲冲跑来,用枪指着他的头:你看看这是不是一支手枪?


  可是,陈伯钧无意中扣动扳机,一声枪响,吕赤应声倒地。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本是天经地义,可是考虑到陈伯钧是无心之失,井冈山用人之际,刚刚失去一个黄埔四期,不能再失去一个黄埔六期。陈伯钧免去一死,撤销了副队长职务,下到部队当副连长,同时重打手心一百大板。


  陈伯钧的手被打得血肉模糊,一直咬牙坚持,自始至终一声不吭。


  陈伯钧


  经历了打板子的教训以后,陈伯钧的军旅生涯进入快车道。


  1929年1月,朱、毛率红4军出击赣南转移敌军注意力,陈伯钧因伤留在井冈山,协助彭德怀、滕代远红5军守黄洋界。井冈山失守后,陈伯钧被捕,5月被营救出来。


  1930年7月,陈伯钧任新成立的红20军参谋长。11月,与主席重逢调任红3军7师师长,1932年7月,陈伯钧任红15军军长。宁都会议后主席失去军权,陈伯钧也被免职。


  1933年1月,赵博生牺牲,陈伯钧继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由于战功卓著,陈伯钧获得二级红星奖章。在反"罗明路线"中,再次因主席降为红13师师长。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红五军团负责殿后。


  红五军团只有两个师:陈伯钧13师和陈树湘34师,各有6000多人。但这2个师战斗力很强,在长征中肩负着最重的担子,尤其是湘江一战34师全军覆没,13师也只剩3000多人。


  刘伯承元帅评价:13师是我最放心的师。主席看到战直呼:13师万岁!


  长征中,陈伯钧13师负责收容了好几千名落单的战士,出任红五军团参谋长。


  红二方面军王震(左三)与陈伯钧(右一)等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陈伯钧调任红9军参谋长。


  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一边倒支持南下,红一的何长工、罗炳辉、李卓然、邵世平也发言支持南下。而公开在会议上反对南下的,除了朱老总和总参谋长刘伯承,陈伯钧也表态反对,险被当场枪毙。


  陈伯钧在日记中写道:随军长(罗炳辉)、政委(李卓然)去张总政委处,听一般同志谈及一、四方面军纠纷问题,深为愤慨。后来贺龙到来,朱老总安排他和刘伯承去了红二方面军,刘伯承任红大校长,陈伯钧任红六军团军团长,一路还不忘读书。


  主席得知二、四会师,还不忘给他写信:


  伯钧同志:闻你在六军,为红军庆得干才!你的身体好否?同志都想念的。我们都好,相见之期不远,愿共努力!此致革命的敬礼!


  1937年8月,陈伯钧任120师359旅旅长,副旅长王震。


  流传很广的"少将旅长名片事件"发生在1937年秋,陈伯钧到延安见主席,递上"少将旅长"名片,主席不悦。随后询问部队问题,回答都不满意,于是斥之:什么少将芝麻酱!


  这个事的可信度不大,因为八路军师长、副师长多是中将,旅长多是少将。主席不会为了一个所谓"名片事件"而将信任的陈伯钧弃之不用。萧克、罗炳辉,都没有受南下的影响。


  打仗之余,陈伯钧还写了《论运动防御》《游击战术中的袭击与埋伏》等。


  1938年秋,陈伯钧听说主席要结婚,特地写信劝阻。主席回复:天塌不下来。


  1939年初,陈伯钧调任抗大训练部部长,负责全校教学,远离了抗日一线。有人认为这是主席对他的冷落,实际上120师主要就是保卫陕甘宁边区,而抗大教育也是重要阵地。


  1943年1月,陈伯钧任王维舟385旅的副旅长。1945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从抗战8年来看,作为120师主力旅长的陈伯钧,的确是高开低走。


  陈伯钧(左二)与聂荣臻(左三)


  抗战胜利后,陈伯钧主要在军调工作,然后是军事教育和东北地方军区。


  1948年8月,陈伯钧任东野1兵团副司令员,协助萧劲光围困长春、攻打沈阳。


  1949年4月,萧劲光率先遣12兵团南下,陈伯钧任第一副司令员,韩先楚任第二副司令员。唐天际任政治部主任,解方任参谋长。9月的衡宝战役,12兵团40、第41、45军是中路军。


  随后,陈伯钧指挥41、45军在粤东、桂东南剿匪。


  1950年11月30日,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后兼政委)。陈士榘是训练部部长,陈伯钧、陶汉章是副部长,钟期光是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刘忠是院务部部长。


  1955年9月,陈伯钧被授予上将军衔。1962年9月,出任第三任军事学院院长。


  1974年,陈伯钧上将病逝,享年64岁。陈伯钧上将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个妻子何克春,长征后去世。第二个妻子陈琳是山西晋城人,生于1926年。两人育有两女一子,皆有所成。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五十七位上将排名推荐搜索词:

  

  1.五十七位上将排名顺序开国中将

  

  2.五十七位上将排名顺序姓氏笔画

  

  3.五十位上将名单

  

本文标题:五十七位上将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