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家的故事推荐文章1:百年大党的100个故事:“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来自:前线客户端


  1991年10月16日,“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建国以来国务院、中央军委第一次向科学家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称号。这个荣誉称号的唯一获得者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绍兴。在开明家庭中成长的钱学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在此期间,他对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派遣飞机进行狂轰滥炸,上海遭到严重破坏。目睹日军战机肆意横行的钱学森意识到中国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的航天工业,才能不再受欺辱。于是,从事航空事业捍卫祖国的想法开始在钱学森的心里扎根。1934年,钱学森放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铁路专业,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第七批庚款留美学生,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1935年,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斩获硕士学位。翌年,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进修,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1939年,钱学森获得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壳体会发生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后来这项公式被普遍运用于飞机翼型设计。也正因为这项公式,年仅28岁的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声名鹊起。随后的几年里,钱学森先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深受重视。


  在美国从事研究时的钱学森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怀揣“学成必归,效祖国”心愿的钱学森万分激动,作出了回国的决定。但就在他积极筹划回国之际,厄运不期而至。1950年,钱学森受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实指控,继而受到拘禁等种种不公待遇,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涯。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辗转传回国内。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不仅公开谴责美国政府的不当行为,还积极寻找途径与美国政府沟通,要求美国政府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经过中方的不懈努力,历经磨难的钱学森最终于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归国时钱学森一家人的合影


  回国后,钱学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伟大的建设高潮”中去,带领科学家们创造出无数奇迹。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加上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成为燃眉之急。钱学森坚信“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从此全面开展相关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此后数年间,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国相继成功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钱学森(右一)和聂荣臻(右二)主持核导弹发射试验


  钱学森的伟大不仅在于为中国的各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还在于他的优秀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航天事业初创之时,没有任何外国资料可供参考。钱学森便自编教材,为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相关知识,还坚持每周与他们讨论技术问题。有一次,新研制的一种导弹型号在发射试验时失败了。钱学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后召集大家开会。这些年轻人意识到,是因为他们考虑不周导致导弹发射失败。因此,在面对钱学森时,他们愧疚地埋下了头。钱学森微笑着让大家抬起头并说:“如果说考虑不周,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这种担当精神给年轻的科研人员以莫大的鼓励,使他们能勇于在错误中总结教训,争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钱学森还多次捐赠稿费、讲课费和奖金,自己却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简朴的作风。正是钱学森的悉心授教、勇于担当和简朴等优秀品质,让中国航天等事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并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手中接续发展。


  钱学森授课时的场景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数年坚守与奉献。多年以来,钱学森以其举世瞩目的卓越贡献和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获得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人们称他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还将小行星3763命名为“钱学森星”,以此纪念他的卓越贡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斯人已逝,但人们不会忘记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质,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中华的灯塔,他向整个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实力与风采。


  (简介:刘梦演,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


  :刘梦演 李桂华责任编辑:金蕾蕾


  关于科学家的故事推荐文章2: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造出大国重器

  他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曾在功成名就之时


  突然消失……


  他隐姓埋名17载


  只为给新中国造出核武器


  他是王淦昌


  他用一生完成了


  自己许下的诺言:


  “我愿以身许国!”


  今天,是王淦昌诞辰115周年


  让我们一起追忆


  这位深藏功与名的伟大科学家


  王淦昌


  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现常熟市)


  丰塘湾的一个中医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


  13岁时母亲去世


  父母双亡的他


  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


  靠着放羊维持生计


  即使条件艰苦


  王淦昌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在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


  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


  走到了清华大学


  1925年


  王淦昌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


  前往德国柏林大学


  在德国柏林大学


  王淦昌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


  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


  被爱因斯坦称为


  “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图 :迈特纳


  那时才二十出头的王淦昌


  就有过一次


  拥抱诺贝尔奖的机会


  一天


  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告会后


  对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


  提出了质疑


  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


  欣喜万分的王淦昌


  两次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享有盛誉的核物理学家迈特纳


  这次却低估了这位中国小伙子的创造力


  她两次拒绝了王淦昌的申请


  图:左二为王淦昌


  两年之后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


  采用了王淦昌提出的实验手段


  发现了中子


  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4年


  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后


  27岁的王淦昌


  毅然选择回国


  这在当时让他的同事很不理解


  对此,王淦昌坚定地说道:


  “正如巴斯德所说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


  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


  正需要我回去!”


  图:右为王淦昌


  就这样


  王淦昌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


  返回了祖国


  1942年1月


  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刊登了


  王淦昌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


  这篇论文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美国科学家阿伦


  按照王淦昌的建议


  做了中微子验证的测量


  这个方法也因此被称为


  “王-阿伦方法”


  王淦昌提出的实验方法


  确立了中微子存在的基础


  1953年


  美国科学家莱茵斯


  在一座核反应堆中


  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


  更因此在42年后的1995年


  获得了诺贝尔奖


  王淦昌又一次


  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


  在很多国际物理学家的眼里


  作为“王-阿伦方法”的首创者


  王淦昌完全有资格


  分享这个世界大奖


  但是他却说:


  “我非常高兴


  荣誉就应该归于


  最后从实验上去测到中微子的人。”


  功成名就之时突然消失


  回国后的王淦昌


  曾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


  作为一名教授


  那时的王淦昌有着较高的工资收入


  可是令学生们惊讶的是


  王淦昌常常吃不饱饭


  甚至下课后还要去放羊赚钱


  直到后来大家才知道


  那时为了支援抗战


  王淦昌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甚至把妻子的陪嫁首饰也捐了出去


  1955年


  王淦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6年


  王淦昌来到


  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他作为领队


  与12个国家的原子核专家


  共同承担了一项科研任务


  寻找新的高能粒子


  在他的带领下


  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使人类对于微观物质世界的认识


  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图:王淦昌(右)在杜布纳研究所工作


  1959年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


  就迅速轰动了国际学术界


  那时有很多人预测


  王淦昌带领团队取得的这一成就


  一定能够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囊中


  但是就在这时


  备受国际物理学界关注和期待的王淦昌


  却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在杜布纳研究所工作的王淦昌


  接到了回国的密电:


  “停止手中的工作


  马上回国受领新的任务。”


  于是


  王淦昌毅然放下手中熟悉的研究工作


  回到了祖国


  1961年4月


  在北京的一间部长办公室里


  王淦昌被告知一旦接受这项新的任务


  就必须放弃所有名誉和地位


  断绝一切海外联系


  并且要做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准备


  此时王淦昌已经在国际物理学界功成名就


  让他放弃这一切


  去重新开辟一个未知的领域


  对于王淦昌来说


  是一次重大的抉择


  但他只是稍微沉思了片刻


  就铿锵有力地回答:


  “我愿以身许国!”


  图:左一为王淦昌


  就在第二天


  王淦昌正式受命


  主管中国核武器的试验研究工作


  从那以后


  那个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王淦昌


  化名“王京”


  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整整17年......


  甚至连他的家人


  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50多岁的王淦昌


  是试验基地里年纪最大的科学家


  但他克服了各种艰苦条件


  每次试验都亲力亲为


  常常不顾疲倦工作到深夜


  经常是一个馒头一杯水


  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


  图:聂荣臻(中)、王淦昌(左)和朱光亚(右)在我国西部核试验基地


  王淦昌还亲自到炸药浇铸工房


  和工人聊天


  为工人鼓劲


  只为让工作进度更快


  工人们看到


  已经两鬓斑白的王淦昌


  依然那么努力地工作


  更加有了干劲


  为了完成目标


  他们自觉地加班加点


  做好自己的事情


  后来工人们都开玩笑


  叫他“王老头”


  王淦昌听到了反而十分高兴:


  “非常好


  这说明我和工人打成一片了!”


  图:王淦昌的木箱


  1961年到1963年


  王淦昌领导了上千次


  原子弹起爆装置的炸药爆轰试验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此后


  王淦昌又秘密参与了


  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科学家“王淦昌”回来了


  1978年


  王淦昌终于告别了“王京”的身份


  回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这个时候


  人们才发现


  核武器研究基地的那个“王京”研究员


  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淦昌


  1986年3月


  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


  联名向中央提出了


  《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国家863计划”由此诞生


  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图: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在“863计划”十周年纪念会议上合影


  1999年


  王淦昌被授予


  “两弹一星”元勋功勋奖章


  到此时


  他的名字也终于被公开


  然而


  王淦昌却没能亲手接过这份荣誉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逝世


  享年91岁


  王淦昌放弃获奖的机会


  放弃优厚的条件


  瞒着家人


  年过半百还在试验基地埋头苦战


  他放下这一切


  是因为他放不下我国国防的核武器研制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


  他用一生书写了


  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无私与担当


  致敬王淦昌!


  综合:央视军事、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


  : 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号


  关于科学家的故事推荐文章3:7个故事,串起他爱国奉献的一生

  钱学森是一位科学界的巨擘,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灿烂的科学人生和感人的人格魅力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日前,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上海图书馆家风家训系列讲座中,为我们讲述了钱学森的故事。


  今天,我想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7个故事,让大家了解钱学森是怎么当学生、怎么当老师,又是怎么当领导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钱学森是怎么做人的。希望从不同的侧面来向大家展示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的人生。


  1“老师,我不是满分”


  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百年庆典,档案馆第一次向公众展出了一份珍贵的档案,引起了很多参观者的好奇和惊叹。这份被任课老师保存了46年的试卷,是钱学森大学三年级时的水力学试卷。虽然纸张泛黄,但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堪比印刷。


  那得从钱学森1929年跨入交通大学校门说起。钱学森以入学考试第三名的成绩从北师大附中考入交通大学。在高中,钱学森接受的是以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为目标的教育,从不在临考时加班突击,所以平时的考试成绩并不突出。而交通大学对考试要求很严格,每门课要考90分以上才算优秀。


  一开始,钱学森还像中学时一样对分数并不在意,成绩平平。但是,交通大学有不少来自北师大附中和江苏扬州中学的学生,自发形成了竞争之势,钱学森为给北师大附中争光,全力以赴对待学习,结果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他对自己要求极严,每次考试总是书写工整、干净漂亮,连等号都像用直尺画的一样,各科老师都非常欣赏他,说批改钱学森的试卷简直是一种享受。


  1933年6月24日,一次水力学考试后,任课老师金悫教授把试卷发下来讲评,第一名又是钱学森,而且得的是满分。金教授从讲台上拿起第一份考卷笑眯眯地递给钱学森,周围的同学很是羡慕。而钱学森却满腹狐疑,因为考完试后他就发现自己有一处笔误,将一串公式中的“Ns”写成了“N”。他拿到试卷一看,果然那道题错了,于是他举手告:“老师,我不是满分。”钱学森指出了自己的笔误,金教授于是把试卷改成了96分,但立刻宣布:尽管钱学森同学被扣掉4分,但他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态度,在我的心目中就是满分。全班同学都为钱学森热烈鼓掌。


  这份试卷被金悫教授珍藏起来。1979年底,卧病在床的金教授从校上看到钱学森来上海交大参观考察的道后,将这份珍藏了46年的试卷捐给了母校。


  2 “你们谁敢和我比”


  1935年,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他在学习上游刃有余,但他最不能容忍的是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傲慢态度。有一次,他和两个同学去影院看电影,发现身边的美国人把服务员招呼过去耳语了几句,然后那位服务员来对钱学森说:先生,对不起,你们可以换到另一个座位上去吗?原来,他身边的那个美国白人不愿意和他们坐在一起。钱学森非常气愤,愤然离开了电影院。从此,钱学森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发愤读书,决心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在麻省理工学院,曾经有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的面耻笑中国男人抽鸦片、女人裹小脚、不讲卫生、愚昧无知,钱学森听了很生气,立即向这位美国同学发出挑战。他说: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期末看谁的成绩好。


  期末考试时,有位教授出了一些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做不出来。他们很气愤,认为老师是故意刁难学生,于是聚集起来去找教授评理。谁知当他们来到教授办公室的门前时,发现门上贴着一张试卷,卷面上的字迹整洁工整,每道题都完成得准确无误,没有任何涂改的痕迹,在试卷右上角,老师写了一个大大的“A”,后面还跟着“ ”。这是谁的卷子?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钱学森的,没想到这位平时不声不响的中国学生竟然有这么大的能耐。从此,同学们都对钱学森刮目相看。


  3 “得给学生们补补基础课”


  1955年,钱学森历经艰辛终于回到了祖国,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职务。钱学森很清楚,无论是发展科技还是巩固国防,关键在于人才,他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钱学森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教书育人和理论研究的工作,他回国后很乐意亲自站上讲台当老师。1956年初,力学所没有房子,钱学森就借化学所的房子,办起了工程控制论讲习班,传授最新的科学知识。钱学森的讲习班每周一次课,听课的除了力学所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青年研究人员外,还有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年轻教师,每次来听课的有200多人。


  起初学员们有点担心,生怕钱学森用英语讲课听不懂。因为大家知道,钱学森在美国生活了20年,一直用英语讲授工程控制论课程。他能在回国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用汉语把如此深奥的工程理论课讲清楚吗?没想到,钱学森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操着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完全是自己充当翻译,没有夹杂一句英语,令大家非常吃惊。原来,为了讲好课,他花了很大工夫,多次向别人请教英语单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比如“randam”一词,他综合比较了许多人的意见,最后才确定翻译成“随机”。


  更神奇的是,钱学森讲课从不带书,就拿两张纸和一支粉笔,板书写得非常清秀、规范,讲课详略得当、提纲挈领、引人入胜。这个讲习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自动化控制方面的人才,日后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导弹研制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在钱学森的倡议下,国务院决定在清华大学成立工程力学和自动化两个研究班。钱学森亲自在工程力学研究班讲授“水动力学”。从1958年底到1959年初这段时间里,钱学森每周讲一次课。在当时人才奇缺的国情下,他打破了一个老师带一个研究生的传统做法,用集体培养的办法,较快地培养出了一批研究生。


  光办研究班,钱学森还是感到“不过瘾”。1958年2月,一些科学家共同倡议创办一所新型大学,重点培养国家急需的尖端科学技术人才。钱学森也是积极的倡导者之一。1958年6月2日,这所大学被批准成立,校名定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1958年建校伊始到1970年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搬迁至安徽合肥,其间12年,钱学森一直兼任力学与力学工程系(后改为近代力学系)主任。


  钱学森对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对数学。他说过,力学家的看家本事就是会算。有一次,他问工科毕业的辅导老师:在大学期间做过多少道数学题?得到的答案是300多道。钱学森又问力学系副主任:学生一般要做多少道数学题?回答是340多道。钱学森说:这可不行,中国科技大学应该比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更高的要求,得给学生们补补基础课。最后,学校决定58级学生晚半年毕业。钱学森选用《工程中的数学方法》一书开了一门课程,半年下来,光数学题就做了3000多道。学生们普遍反映,虽然晚毕业半年,但打好了基础,终身受益。


  4“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钱学森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享受特级研究员待遇,每月工资为350元。后来他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增加补贴100元——这在当时已经是高薪了。


  1962年,中央号召干部减薪。当时钱学森的日常工作已转到了航天领域,但他的工资关系还在中科院力学所。有一次他无意中听说减薪的事,便主动给力学所党总支书记写信要求给自己减薪,从每月450元减至331.5元。从那以后,钱学森的工资标准直到改革开放时都没有变过。


  在工资收入之外,钱学森还有一些稿费收入。用稿费改善一下生活是天经地义的,但钱学森总是说:我的生活已经可以了,还有许多人更困难、更需要帮助,所以每当有了稿费或者其他收入,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捐出去。


  1957年初,钱学森所著的《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金1万元。当时他响应政府号召,用此款买了国家公债,公债到期,连本带息总共1.15万元。1961年12月,钱学森把这笔钱捐献给了中国科技大学,作为改善教学设备之用。


  凡是与他人合写的文章,钱学森总是把自己的稿费让给合。他常对合说:我工资比你高,你留着补贴家用吧。在1990年前,钱学森和他人合作著书7部,他把自己应得的稿费14238元全部让给了合。


  在“万元户”仍是绝大多数人梦想的改革开放之初,钱学森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一次捐款上百万元。1995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首届“何梁何利优秀奖”,奖金100万港元。这笔巨款支票汇到后,他看都没看就写了委托书,授权秘书把钱转交给促进沙漠产业发展基金管委会,支援我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5 “责任在我,不在你们”


  当面对失败,科研人员顶着很大的压力时,钱学森非但不会批评他们,还主动把责任承担起来,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把精力放在查找原因、解决问题上。


  1962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升空后不久便解体坠毁,坠落在离发射塔仅600米远的地方,将戈壁滩炸出了一个大坑。导弹总设计师林爽围着这个直径30米的坑直转圈,流着眼泪说:“这个坑是我的,我准备埋在这里。”钱学森完全理解科研人员的沉重心情,他看到负责总体设计的科研人员灰溜溜的,没有批评他们,而是主动给他们减压。钱学森说:如果说考虑不周的话,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你们只管大胆地研究怎样改进结构和实验方法,其他的事不要去想。


  钱学森的一席话卸下了大家的心理包袱,工作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快,失败的原因找到了,主要是发动机、控制系统出了问题。通过这次教训,钱学森提出要把故障消灭在地面,这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条重要原则。


  6 “我看现在应该画句号了”


  钱学森一生对荣誉看得很淡,一心只想如何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一点事。当荣誉来临时,他的态度十分冷静和谦虚。


  1991年,钱学森80岁。这一年,他担任主席的中国科协也进行了换届,从此,钱学森退出了所有一线科技工作。为了表彰他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贡献,中央酝酿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整个筹备过程并没有告诉钱学森,因为知道他会坚决反对。当一切准备就绪,10月10日这一天,有关领导才把决定告诉了钱学森。既然中央已经决定了,钱学森只好表示服从。


  颁奖仪式举行后的一天,钱学森指着宣传他的纸对秘书说:“这件事也要适可而止。这几天纸上天天说我的好话,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这件事难道就没有不同意见吗?”秘书如实告诉他,确实也听到一些不同意见,说怎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都落实到钱学森一个人身上了呢?钱学森立即说:“很多人都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贡献,不要因为宣传钱学森过了头,伤了别人的感情,影响到了别人的积极性。所以,我看现在应该画句号了,到此为止吧。请你马上给那些纸和电视台打电话,叫他们从明天开始,把宣传我的稿子统统撤下来,不要再宣传。”


  7 “称我为‘导弹之父’是不科学的”


  钱学森晚年坚持“七不”,即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不去外地开会、不出国访问。一位中央领导曾经感慨,一个人要做到这几点真是不太容易!其实,钱学森一生坚持的原则,远不止这七个“不”。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但为了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导弹研制中的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主动提出辞职。3年后,国务院又任命钱学森为该研究院副院长,从此钱学森只任副职,专注于研究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1986年,钱学森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那还是在方毅、杨尚昆、邓颖超等人出面做工作的情况下才勉强干了一届。正如钱学森自己所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对于自己被称为“导弹之父”,钱学森说:“称我为‘导弹之父’是不科学的,因为导弹卫星工作是大科学,是千百万人大力协同才搞出来的,光科技负责人就有好几百,哪有什么‘之父’。”钱学森对自己所完成的工作的态度是“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个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回国后,他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出任该所首任所长。不久后,他就全面投入到中国的火箭和导弹研制的工作。


  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09年10月31日,这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科学巨擘走完人生历程,溘然长逝。


  关于科学家的故事推荐文章4:永不说再见!霍金的传奇一生最全整理! 网观

  

  今天,人类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于3月14日去世,享年76岁。


  他在轮椅上度过了近3/4的人生


  却把人类目光引向了遥远的宇宙


  一个曾经追风的少年


  却在人生最风华的时候


  患上卢伽雷氏症(渐冻症)


  全身瘫痪、不能说话


  只有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能动


  

  对任何人来说


  这无疑于被生活抛弃于荒漠


  是生命的光


  黯淡了


  可他


  以顽强的求生欲和生命力


  继续学业


  结婚生子


  从事科学研究


  “在我 21 岁时


  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


  自那以后


  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


  

  他重新为自己点亮了生命之光


  成为让无数人敬仰的励志传奇


  他是传奇


  他是霍金


  100秒的时间让你了解霍金传奇一生


  《卫》写道:


  Stephen Hawking, the brightest star in the firmament of science, whose insights shaped modern cosmology and inspired global audiences in the millions, has died aged 76.


  76岁的史蒂芬·霍金去世,科学苍穹上一颗最闪耀的明星陨落了。他的研究和洞见塑造了现代宇宙论,也启迪了世界无数读者。


  firmament ['f?m?m?nt]:苍穹


  

  霍金的家人于14日早上宣布这一消息,他是在剑桥的家中去世的。


  霍金的子女在声明中说:


  We are deeply saddened that our beloved father passed away today.


  今天,亲爱的父亲去世了,我们感到万分悲痛。


  He was a great scientist and an extraordinary man whose work and legacy will live on for many years. His courage and persistence with his brilliance and humour inspired people across the world.


  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杰出的人。他的研究和遗产将影响后世。他的勇气和毅力,以及他出众的才华和幽默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He once said: "It would not be much of a universe if it wasn’t home to the people you love." We will miss him for ever.


  他曾说:“如果宇宙不是你所爱的人的家,那宇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会永远想念他。


  奉献给物理的一生


  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


  那天正是伽利略300年忌日。


  而霍金去世的3月14日,


  又恰巧是爱因斯坦的生日。


  这肯定只是巧合


  但科学薪火相传


  

  少年霍金


  也许这就是霍金与物理的缘分。


  霍金将其一生献给对物理的思考和宇宙之谜的探索,他曾说过:


  My goal is simple. It is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why it is as it is and why it exists at all.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整个宇宙整明白。它为何存在,它为何如此。


  霍金已去,但是他的成就将同永恒的时间一样,永留简史。


  霍金的代表作有《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果壳里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和《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


  

  He skyrocketed to the public prominence in 1988, when he published his first general-audience book, A Brief Hisotoy of Life.


  在他1988年出版第一部面向大众的书籍《时间简史》之后,一夜之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


  

  Stephen Hawking, Art by @jgil_illustrations (Instagram)


  

  

  Hawking was not, perhaps, the greatest physicist of his time, but in cosmology he was a towering figure.


  也许霍金不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在宇宙学方面,它是当之无愧的巨人。


  cosmology [kɑz'mɑl?d?i]:宇宙学


  55年前,医生说他最多活两年


  1963年,21岁的霍金被确诊为患有罕见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也被称为运动神经元病或鲁盖瑞氏症,俗称“渐冻人症”。


  Hawking suffered from 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commonly known as Lou Gehrig's Disease, which is usually fatal within a few years.


  霍金患有AL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一种神经退化性疾病,也称鲁盖瑞氏症,这种疾病通常在几年内即可致命。


  

  霍金与结发30年的第一任妻子Jane Wilde


  渐冻人症主要是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导致四肢、躯干、胸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乃至萎缩,致使全身瘫痪:


  The disease left Hawking wheelchair-bound and paralyzed. He was able to move only a few fingers on one hand and was completely dependent on others or on technology for virtually everything -- bathing, dressing, eating, even speech.


  这种病使得霍金瘫痪在轮椅上。他全身能动的部位只有一只手的几根手指,几乎所有的事情——洗澡、穿衣、吃饭,甚至说话——他都要完全依赖他人,或工具的帮助。


  

  1986年的霍金


  当时,医生诊断霍金最多只能活两年,然而霍金却奇迹般地活了五十多年,而这很可能与他顽强的意志与乐观的心态有关。他曾在网上写道:


  "I have been lucky that my condition has progressed more slowly than is often the case. But it shows that one need not lose hope."


  “我很幸运,我的病情比通常情况下要恶化得慢。这表明人不需要失去希望。”


  霍金的幽默感


  虽然霍金全身瘫痪,不能言语,但他的人生并不因此而灰暗苦涩,相反,他经常给人们带来惊喜和欢笑。


  For fellow scientists and loved ones, it was Hawking’s intuition and wicked sense of humour that marked him out as much as the broken body and synthetic voice that came to symbolise the unbounded possibilities of the human mind.


  虽然霍金残缺的躯体和他合成的声音已成为他的标志,展现着人类大脑无法被束缚的可能,但对于霍金的同行和他的至亲们来说,他与生俱来的直觉和黑色幽默才更是他的显著标签。


  

  他有着一颗充满娱乐精神的心,经常在各种影视剧里客串……


  比如,《生活大爆炸》里,他接受迷弟谢耳朵的膜拜。平时口若悬河的谢耳朵紧张得晕过去,霍金酷酷地说:


  Great, another fainter.


  很好,又一个晕倒粉。


  包袱抖得不要太溜……


  霍金客串《生活大爆炸》片段视频


  在《星际迷航》里,他和牛顿、爱因斯坦围成一桌打扑克。他赢了爱因斯坦,调皮地亮出一手好牌,说:


  Wrong again, Albert.


  你又错了,阿尔伯特。


  霍金客串《星际迷航》片段视频


  霍金的惊世之言


  霍金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语录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