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纪事读后感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推荐文章1:一本好书丨喜欢著名作家孙犁先生的作品《白洋淀纪事》
一本好书丨喜欢作家孙犁先生的作品《白洋淀纪事》
尹燕忠
从上学时就知道中国有个作家叫孙犁先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小说《荷花淀》,后来在特殊年代里读到了这篇作品,是在别人上中学的初中课本读到的,这篇小说我至少不下百遍,水生及水生媳妇儿,还有村里的妇女们编蓆及摇船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芦苇荡的船儿,打鬼子的场面,妇女们骂自已男人“狠心狼”的语言,生动形象,记住了荷花淀,又想读其他孙犁先生的作品,跑了很多地方的书店才购买了此书,因此又读了很多遍。
《白洋淀纪事作为一本描写抗日时期的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收录了其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包括《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的苇》 《山地回忆》 《王香菊》。
文中充分表现出了战争年代民众对幸福和安宁的向往。孙犁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生活的描写,从而用无邪的文字勾画出时代的未来,用文学之美来表达普通人的心愿。
这本书的作品篇章都是经典,语言清新自然,带着水凌凌的水气儿,人物鲜活,把农村妇女写了个汁液饱满,一掐一蔸水,读后久久在你脑海中盘旋着,孙犁作品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读者群,继他之后,受孙犁先生影响,又涌现出了刘绍棠、李国文、丛维熙以及贾平凹等作家。
很多作家都喜欢其作品,著名作家李存葆院长就酷爱鲁迅、孙犁、易卜生、杰克、伦敦的作品,可以说,中国的作家沒有不热爱孙犁先生及其作品的。我向望着荷花淀的芦苇荡,向望着读到更多孙犁先生的作品,除了有不同版本的《白洋淀纪事》外,我在文学创作中又获得《孙犁文集》八卷本,这本书价格不菲,我建议青少年朋友们或者其他老师们不妨读下孙犁先生的作品选集,因此我向各位老师推荐《白洋淀纪事》一书!
尹燕忠,山东省平阴人,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壹点号 尹燕忠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推荐文章2:1057读书汇——好书推荐《白洋淀纪事》
每每开卷,总像金屋打开一扇奇妙的门,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和心灵进行一次最深入的对话,和身体来一趟最经济的旅行。一书一世界,一语一天堂。那些优美的文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流金岁月,百态人生,还有坚定的信念与昂扬的激情。
《1057读书汇》——让读书融汇智慧,贯通你我。
《白洋淀纪事》是作家孙犁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狭义地说是指《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和《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两篇小说,广义上则涵盖了包括这两篇小说在内的描写冀中平原与冀西山区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斗争与生活故事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和散文。
从狭义的角度说,《白洋淀纪事》中《荷花淀》和《芦花荡》两篇小说都以河北白洋淀农村为故事背景。《荷花淀》描写小苇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水生的妻子善良而勤劳,在得知水生要离家参军后,她极力克制住对丈夫的不舍和家事繁重的为难,没有拖后腿,但两天后她还是忍不住与村里几个年轻妇女一起去看望她们新参军的丈夫,路上她们目睹了自己的丈夫所在的区小队伏击日本鬼子的战斗,受到了激励,回去后她们也积极主动投身到抗日工作中,经常配合子弟兵作战。
《芦花荡》描写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每天夜里撑着一只小船在水淀出入,穿过日寇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传送消息,从未发生过一次意外,他对自己的本领充满自信和自尊,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时遭遇了敌人的巡逻艇,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让他很受打击,他发誓要为女孩子仇,第二天他撑着船将十几个在水淀里洗澡的鬼子引诱到木桩吊钩群里,用船篙一个个地砸烂了他们的脑袋。这两篇小说描写了普通老百姓尽自身能力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的支持与参与,事迹平凡而感人至深。
《白洋淀纪事》系列运用典型的高超的白描笔法,叙述从容凝练,语言简洁朴实,心理刻画细腻,笔调清新朴素,充满乐观精神,富有诗情画意,思想境界则深湛、崇高而壮美。
针对这样的好书,有朋友写了一篇《白洋淀纪事》读后感。白洋淀,一个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小地方,小到在读这本书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同样的,白洋淀里的人们也是不为人知的,这样的角色在中国各地都有,但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这种人,才使中国多年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我们虽然处于和平年代,但是我们要对祖国充满热爱,要在背后默默无闻得为祖国做出自己应该的贡献。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推荐文章3:中学生作文《白洋淀纪事》读后感
我儿子的作文,之前拿出去打印所以一直还存在手机里,今天翻到
在看《白洋淀纪事》之前,我认为英雄必定是一个人为国家亦或为正义牺牲,做出贡献。可在读了《白洋淀纪事》这部朴实的,用真情实感描写出的书籍后,我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冀中平原上,有一个叫白洋淀的不起眼的小村庄,那里的芦花做席子格外的好。就在这么个小村庄里,抗日的烽火正在悄悄蔓延……”
读完《白洋淀纪事》我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伟大的,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与事迹,只有平平凡凡的农民抗日的强烈意志,普通人民互助互利的平淡生活以及游击队员对家乡的思恋……平静的日子却掩盖不住人民解放前生活的苦难与凄凉,以及解放后的艰辛与欢乐。
读完《白洋淀纪事》我才明白,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不仅仅是建立在黄继光这些可歌可泣的大英雄身上的,更多的是建立在千千万万的人民子弟兵身上的,是建立在我们沸腾的热血上的,是建立在对抗战有着满腔热忱的人民战士身上的!
再来说说孙犁塑造的女性形象吧,阅读《白洋淀纪事》的时候,你会发现,孙犁描写了一大批具有真、善、美品质的普通劳动妇女。虽然孙犁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细致的刻画,但他把这些女性形象的个性刻画的淋漓尽致,让我们身临其境。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想象出她们年轻、健康、美丽的形象。
就拿《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中的水生嫂来说吧。水生嫂不仅仅是勤劳能干的,也是多愁善感的,乐观坚强的。水生嫂面对既要一个人照顾家里的长辈和孩子,又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情况,仍然支持丈夫参加抗日,勇敢的挑起了“千斤重的担子”。水生嫂和妇女们摇着小船去看望丈夫们,却不幸遇到了日本鬼子。但水生嫂他们毫不胆怯,机智的将船往荷花淀力揺,并下定了“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河里去死吧”的视死如归的决心,荷花淀这一章让我体会到了水生嫂和妇女们的机智勇敢,她们的重情义,她们的顽强和她们的保卫家乡,捍卫尊严的勇气和决心。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激昂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孙犁用他诗意盎然的笔触,描绘了许多让我们读了或许心酸,但必定体现了人性之美的美好故事。
“在冀中平原上,有一个叫白洋淀的不起眼的小村庄,那里的芦花做席子格外的好。就在这么个小村庄里,抗日的烽火正在悄悄蔓延……”水生嫂和日本鬼子们战斗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推荐文章4:读《白洋淀纪事》
但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荷花淀》这一短篇小说是我国当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其实《荷花淀》只是孙犁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的一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全书由49篇小说、散文集结而成,主要讲述了抗战时期,冀中平原人民群众抗战、生产、生活的点滴记忆。在孙犁笔下,这里的一花一苇都是武器,一村一淀都在战斗,字里行间洋溢着老百姓自发自觉保家卫国的情怀,充满了生活希望的景象。
2022年,由于受疫情影响,我们的寒假放得比较早,在市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了《白洋淀纪事》这本书,作为语文老师,我居然和学生一样,也只是对其中的《荷花淀》比较熟悉,想来有些惭愧,于是决定把它借回来认真研读一番。
由于篇目较多,而且全都是短篇,所以看起来很快,但遗忘得也很快,看完全书,就是看着目录上的章节名称,我也不能完全记得每一篇目的具体内容,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那篇耳熟能详的《荷花淀》,就是最后一篇——《钟》。
那是一个从小因为家贫而被送到大土庙做尼姑的慧秀,长大后逃脱老尼姑的老相好地主林德贵的纠缠,并和林德贵家的长工大秋相爱并怀了孩子,她不顾老尼姑多次要她堕胎的逼迫,坚定地要生下这个孩子。在承受了老尼姑一记重重的棒击后,她早产了,就在她昏死过去的时候,老尼姑狠毒地将她刚生下的孩子扔进了苇塘。后来整个村庄被日本鬼子围困,鬼子要搜集金银铜铁,慧秀和大秋趁着深夜将土庙的大钟埋在了庙边苇塘的水坑里,但却被汉奸告发。慧秋面对鬼子的刺刀,坚贞不屈,鬼子的刺刀扎穿了她的胳膊,她也没有指出当时的抗日村长——大秋。好在结局很圆满,慧秀和大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日本的铁蹄下,虽然不时要过上一段东躲西藏的日子,但有了爱情的滋润,他们的小日子过得艰辛而甜蜜。
读过整个《白洋淀纪事》,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那个年代,人们就是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保护革命干部,保护抗日战士,从自己的嘴里,把最好的食物省下来留给伤员。这当然是因为他们对鬼子刻骨铭心的恨,更多的是因为抗日的干部战士,他们严于律己,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始终如一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想如今的领导干部,你们比起那个时期的干部战士,你们能像他们一样在老百姓的心中竖起一座丰碑吗?我不止一次听过有人这样说:现在如果日本鬼再侵略中国,我第一个去当汉奸,首先要把那些领导干部和党员供出来!听到这样的话,作为党员干部,你们不为之汗颜吗?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推荐文章5:《白洋淀纪事》读后感——古有花木兰,今有吴召儿
随着女儿升入初中,我的书单也随着她的阅读书单作了相应调整。《白洋淀纪事》的阅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初中阶段,我也依稀记得读过这类文章,还对荷花淀派掌门人孙犁影响深刻。如今再读,有种老友重逢之感,夹带着股浓浓的淳朴之风。
很难再能读过类似的作品了。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中有大量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为支持抗战,稳定大后方做出的无私贡献,也反映了冀中等地人民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倒的几个妇女形象,她们勤劳、朴实、善良、乐观,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她们是最可爱的人。
水生嫂是文中着墨较多的一个妇女形象。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惠、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和爱家的关系。
当她知道丈夫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山地回忆》中,文中的我在河边遇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当她得知我是抗战人士后,为我做了一双结实的袜子。
当我穿上那双袜子后,她自豪地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一个普通的山村女孩,一双普通的白布袜子,是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也是对抗战必胜的乐观情绪。
还有那个无所不能的吴召儿,我太爱这个女孩子了。
初识吴召儿,是在名校识字班,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背后掩藏着一颗假手榴弹,被点到名后,端正地站直,认真大声的念起了书。
第二幕是敌人扫荡,游击队转移需要一名能干的向导,村长意外指派了一个女孩子。
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来人正是吴召儿。
村长埋怨她怎么穿红衣服,怕暴露目标。
召儿反驳:尽是夜间活动,不怕。再说我没有别的衣服,只有这一件。
说完就领着队伍去了神仙山。
在这阜平最高最险的山上,吴召儿如履平地,对山上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让山沟里的枣子当作了游击队员的干粮。她是那样的自信:我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原先以为一个女孩子做向导,能跟得上队伍吗?
结果她总是爬在最前面,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后面的队伍笑,像是在乱石山中,突然开出的一朵红花,又像是山谷中浮起的一片彩云。
夜半三更,她把队伍带到了山顶的姑姑家,取火烧水,煮倭瓜,忙里忙外,仿佛一点都不累。队员们吃了香的、甜的、热的倭瓜,都有了精神,热炕一直热到了他们的心里。
第二天,敌人果然来搜山扫荡了。
由于队伍中多是伤员,不宜作战,只能转移。
勇敢的吴召儿挺身而出: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
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本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们提醒她,红棉袄不行。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
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不久,让队伍转移后,便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在以后的日子中,时常回忆起这个勇敢能干的姑娘。
我也常常想念吴召儿,不知道她后来怎么样了。
在孙犁的作品里,虽然描写的多是惊心动魄的抗日战争的事情,但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残酷,也没有悲壮、凄惨的故事,有的就是这么一个个善良淳朴的妇女同志。
70年过去了,吴召儿们可能垂垂老去,可能早已撒手人寰,但她们鲜活地在中国北方的土地上生活过、奋斗过,我们要永远地记得她们。
她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推荐搜索词:
1.白洋淀纪事读后感200字
2.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五百字
3.白洋淀纪事读后感600字初一作文
本文标题:白洋淀纪事读后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