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的来历和传说推荐文章1:

  钟馗的来历和传说推荐文章2:古代志怪故事:钟馗画像五则

  一、杭州陶某在京城为官,被同僚排挤归隐林下,以书画为乐。他收藏了一副古人的钟馗除妖图,已不可考。画上的钟馗进士打扮,口衔一把宝剑,双手抓住一个美女子,眼神犀利凶狠,好像要把对方置之死地。那个美女体态娉婷,表情惊恐悲伤,裙子下露出一截狐狸尾巴。


  陶某的二儿子叫陶永叔,每次看到这幅画都会叹息:“这么美丽的女子,我见犹怜,钟进士为何这么无情?”看得次数多了,永叔由同情转为悲伤,由悲伤又转为愤怒。某天,他拿了两枚缝衣针扎在钟馗的胳膊上。画上的女子忽然飘然落地,行礼说道:“承蒙郎君错爱,救妾于危难之中。”陶永叔又惊又喜。当晚,那个女子和他住到了一起。


  永叔把钟馗画卷起来收到箱子里,这件事谁也没发现。过了几个月,女子忽然腹痛,生下一个啼哭的男孩儿,和正常孩子没什么两样。这下子,全家人都知道了,女子也不再躲藏,抚养了孩子三年。


  某天,她哭着和永叔辞别。陶永叔百般挽留,女子说:“我本是画里的人,哪能长久留在世间,你救我的恩情已经用三年的时间答,日后还会在石镜峰前相会。这个孩子福分很大,好好抚养。”说完化作一阵清风消失。


  永叔的儿子长大后聪明伶俐,二十岁时中进士,官至太守。石镜峰相会的说法没人验证,不知道最后怎么样了。《此中人语》


  二、南皮赵某儿子被狐妖纠缠,妖魅经常附在他身上和人对话。某天,赵某偶然把一幅钟馗小像挂在墙上。当天夜里,听到屋子里传来跳跃的声音,赵某家人很高兴,认为妖狐被赶走了。


  第二天,狐狸照常伏在儿子身上与人说话。大家问他看到钟馗了吗?妖狐回到道:“看见了,钟馗的确很可怕,幸亏身材矮小,不过一尺多长,宝剑也不过一寸长。他手持宝剑追赶我,他跳上床我就下床,他下床我就上床,始终伤不到我分毫。”(故事出自《阅微草堂笔记》,似乎有所比喻,后面并没说赵某家是否换成了大像。)


  三、我以前讲过《狯园》里的一个故事,讲得是钟馗画像驱逐五郎神。这个故事在《坚瓠集》里也有,情节大同小异,人物名字都没变。


  高邮有个叫李毛保的少年,母亲被五通神纠缠。但是,五通神能给他家带来钱财,有一天,毛保母亲向五通神要首饰。五通神说:“可以,我以前看到姑苏徐太守的小妾戴的首饰很好,我去取来。”


  两天后,五通神瘸着腿回来了,两手空空。他说首饰本来已经到手,却被太守家的一个黑脸大胡子神用铁锏打伤了左腿,首饰也掉到井里。毛保听到后,就扮作算命的人去了姑苏,听说太守家果真丢了首饰,于是推算说在井里。


  首饰找到后,太守对他的卦术很赞赏,请到家里招待。毛保看到堂上挂着一幅钟馗像,手持铁锏。模样和五通神描述的一样。毛保假称恶神镇宅不吉,应该移到庙里,把钟馗像要到手。挂到家里后,五通神果然不敢进门了。


  四、关于钟馗像最初的来历,《唐逸史》里讲:唐玄宗去骊山阅兵,回来后就得了疟疾。白天睡着的时候梦到一个小鬼儿,红色衣服,犊鼻裤,只有一只脚上穿着鞋,另外一只鞋子挂在腰上。小鬼儿偷了杨贵妃的香囊和玉笛,在大殿里转圈奔跑。


  玄宗大声斥问对方是什么鬼,小鬼儿回答道:“我是虚耗也!”玄宗说:“没听过这个名字。”小鬼儿说:“‘虚’就是拿人家的东西如空中取物,‘耗’就是让人家的喜事变成坏事。”玄宗大怒,正要呼喊武士,一个大鬼出现,戴着破烂的帽子,穿着蓝色的袍子,脚蹬朝靴。大鬼把小鬼抓住,先用手指剜去眼睛,然后撕碎吃掉。


  唐玄宗又问大鬼是谁,对方回答说:“臣是终南山进士钟馗,因为落榜无颜回乡,在皇宫的台阶上撞死。当时,先皇赐给我绿袍子下葬。我感恩发誓,给皇上驱除妖孽。”


  说到这里,玄宗一下醒来,病好了。他找来吴道子把自己的梦境画下来。吴道子领旨退下,眼前恍惚出现了钟馗的形象,片刻间画好呈上。玄宗看了好一会儿,拍着桌子说:“正是这样!”然后赏赐吴道子一百两银子。


  (后世,很多画家都画过《钟馗捉鬼图》,不再拘泥于用手指剜鬼的眼睛,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有的拿宝剑,有的拿铁锏,有的骑老虎,有的坐轿子。)


  五、《野人闲话》里记载:吴道子画的钟馗像穿着蓝袍,皮革做的鞋子,带着头巾,乱蓬蓬的头发从鬓角垂下来。画中的钟馗左手捉着一只鬼,眯着一只眼睛,用右手食指去剜小鬼儿的眼睛。后蜀国君得到画后很喜欢,挂在自己的寝室。


  有一天,他召见黄筌来看画,黄筌也连连赞叹。蜀主说:“如果钟馗用拇指去挖鬼眼睛,就会更有力量。你给改一改。”黄筌领命,把原画带回官邸。


  几天后面见蜀主,带来了自己的一幅画作,和原作一并呈上。他画的钟馗用拇指剜鬼眼。蜀主问道:“我让你改画,为什么另画一幅?”黄筌回答:“吴道子所画的钟馗,全身力气精神等专注在食指上,不在拇指,所以不敢乱改。(如果改了,动作眼神等就不协调了)。臣所画钟馗虽然比不上古人,但全身的力气都在拇指上。”蜀主很高兴,赏给黄筌彩缎银器。(出自《野人闲话》)


  五、至于钟馗的来历,《钟馗传略》是这样记载的,钟馗是雍州终南人,生于终南山,也在那里长大。他文武双全,满腹经纶,生得豹头环眼,面黑如铁,一脸卷曲的络腮胡子。钟馗刚正不阿,性格刚毅,考中状元后被取消资格(据说是因为太丑),争辩失败后,一怒撞死在大殿上。皇帝用状元的待遇安葬了他。后来,钟馗梦里给唐玄宗驱鬼治病,被玄宗封为“赐福镇宅圣君”因此名闻天下。


  顺便再讲一个和画有关的故事,和钟馗无关。唐朝贞元年间开州将军冉从长喜欢招揽奇人异士,很多人前来依附。其中有个画工叫宁彩,画了一幅竹林七贤图。冉将军门下有两个秀才素来不和睦,一个姓郭,一个姓柳。


  柳秀才看着竹林图,对将军说:“这幅画的确很有功底,但是有的人物缺乏灵动,我想修改一下,不用画笔颜料。”将军很惊奇,说道:“从来不知道秀才还精于此道,但是不用画笔颜料,怎么修改呢?”柳秀才说他进入画里修改。郭秀才嘲笑道:“你这是要骗小孩子吧!”柳秀才本来就是要针对郭某,于是和他打赌,以五千钱做赌注,请冉将军做见证。


  柳秀才跳起来对着挂图扑去,瞬间消失了。众人大吃一惊,站起来在图上摸索,却没什么异常。过了好一会儿,画中传来声音:“姓郭的小子,你现在相信了吗?”随着声音,柳秀才从画上飘落。众人仔细端详那幅竹林七贤图,上面的阮籍正头长啸,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


  冉将军这才知道他是个异人,从此刮目相看,但是不久后,柳秀才就离开不知所终。(出自《酉阳杂俎》)


  钟馗的来历和传说推荐文章3:钟馗长的有多丑?,高中探花,却因面貌丑陋不被录取,一气之下撞死

  “钟馗”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拥有重要的色彩,提起他,就会想到捉鬼,对于钟馗的来历你们知道吗?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关于钟馗的故事,咱们一起往下看!


  相传钟馗是唐初长安终南人,生的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


  钟馗捉鬼:


  相传,中国的唐朝(618-907年)时期,皇帝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游后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许多办法都没治好,皇帝非常着急。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鬼偷走了他的珍宝,皇帝愤怒地斥责小鬼。这时突然出现一个戴着破帽子的大鬼,把小鬼捉住并吃到肚子里。皇帝问他是谁,大鬼回答说:臣本是终南山进士,名叫钟馗,由于皇帝嫌弃我的长相丑陋,决定不录取我,一气之下我就在宫殿的台阶上撞死了,死后我就从事捉鬼的事。


  唐玄宗从梦中醒来后病就好了。于是他命令当时最有名的画家吴道子把梦中钟馗的形象画下来。由于这位皇帝本身就是一位狂热的道教信徒,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此后,钟馗作为捉鬼之神的地位就逐渐确立。


  端午跳钟馗:


  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经西安钟馗文化艺术研究所专家考证,端午节的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是自古以来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人们将端午节称为“钟馗文化端午节”。在端午节中人们载歌载舞。据说钟馗可以斩五毒,祛百病,镇宅佑安。


  春节请钟馗:


  春节期间钟馗是守门、护福、镇宅、驱年兽的神。“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陕西西安周至终南钟馗故里庙有“钟馗故里”商标的开光钟馗称真钟馗)。


  关于钟馗的故事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你们还知道其他关于钟馗的习俗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点赞收藏!


  钟馗的来历和传说推荐文章4:

  钟馗的来历和传说推荐文章5:俳谐文:钟馗另解

  话钟馗,先引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今人于户上画钟馗像,云唐时人,能捕鬼者,玄宗尝梦之。”这部名著,谈论打鬼的钟馗由棒槌演变而来:一、《周礼·考工记》载有“终葵”,“终葵,椎也”,椎,俗称棒槌;二、古人以椎逐鬼,东汉马融《广成颂》云“挥终葵,扬玉斧”;三、南北朝时有位“千人军将”名终葵,字辟邪,反映棒槌驱邪的信俗。古代关于钟馗的探讨,至顾炎武已定论。这之前,宋代沈括,明代朗瑛、杨慎都曾涉及。


  沈括《梦溪笔谈》载,宋宫存唐代吴道子所画钟馗,卷首题记说,唐明皇病中梦见小鬼偷了香囊玉笛,绕殿逃窜。有大鬼捉住小鬼,剜眼珠子,撕扯着,把小鬼吃了。问何许人?大鬼答,臣钟馗,考武举不中,誓为陛下清除天下妖孽。明皇梦中醒来,顿觉病去神爽,遂向画工吴道子讲梦中所见,让他画。画成,唐明皇提笔批道:“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像,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大意是,钟馗能驱鬼除妖,画其奇异形貌,颁各官署,岁末年节要让天下都知道钟馗。可与玄宗故事参阅的,是唐朝大臣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


  玄宗奇梦成为钟馗传说的故事核儿。然而,这只是为流传提供了情节载体。这一载体出现之前,棒槌终葵逐鬼驱邪的信俗,已演变为钟馗信仰,从而才有玄宗梦的记述。清代赵翼《陔余丛考》概括钟馗的要点,“但据《考工记注》槌曰终葵,再以马融所颂终葵逐鬼之物证之,自可了然”。这是棒槌钟馗之变的一条主线。有副线吗?有,那就是俳谐文及其反映的思维方式。明代杨慎《丹铅总录》曾点出,“唐人戏作钟馗传,虚构其事,如毛颖、陶泓之类”。可惜当代研究者未予重视。


  由讽刺戏谑歌谣及滑稽言辞发展形成的俳谐文体,至南北朝趋于成熟。例如,南朝宋大臣袁淑的《鸡九锡文》《大兰王九锡文》《庐山公九锡文》,分别将鸡、猪、驴人格化,有官职、受册封,借以讥讽封爵之滥。后梁韦琳《鱼旦 表》,鳝鱼“伏见除书,以臣为粽熬将军、油蒸校尉、臛州刺史”,上表谢恩,还得到诏答:“允堪兹选,无劳谢也”,也是拟人化的描写。至唐代,在韩愈《毛颖传》里,毛笔名叫毛颖,受封管城,官至中书令,侍从皇帝理朝政。毛颖形影不离的密友,是绛人陈玄(墨)、弘农陶泓(砚)、会稽楮先生(纸)。此类作品以戏谐为语言风格,至于拟人化,是修辞手法,也体现了活跃于那个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著名学者金克木有言,“唐人的笔记是传奇,而宋人的笔记是掌故”,可谓精辟之论。唐代人仍承汉魏南北朝传统,在俳谐文方面,产生了《毛颖传》这样的巅峰之作。由棒槌辟邪的信俗,到驱鬼的钟馗,为这演变助力,是那个时代的拟人化写作及其反映的思维方式。尽管钟馗成神稍早于韩愈写作《毛颖传》,但二者得益于同一思维方式的影响,应该是并不费解的。


  嫉恶如仇、守护平安的钟馗,至今仍广受喜爱。安徽作家金兴安热衷这一专项古今艺术品收藏,以几十年的藏品编著出版《中国钟馗》大型画册。本文从古代俳谐文的视角为钟馗溯源,算是对藏品集的推介吧。


  钟馗的来历和传说推荐搜索词:

  

  1.钟馗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2.钟馗的来历和传说钟馗是谁的护发

  

  3.钟馗的来历和传说哪里人

  

本文标题:钟馗的来历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