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推荐文章1: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推荐文章2:摔琴谢知音: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动人故事
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友情与知音的故事常常被传颂。其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传奇友谊尤为动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不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也深刻反映了人性中的真挚情感。俞伯牙,作为古代著名的琴师,以其高超的琴艺和深厚的情感而闻名;而钟子期,则是他唯一的知音。本文将详细探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分析他们之间的友谊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一、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识
1. 俞伯牙的音乐才华
俞伯牙,春秋时期的音乐家,以擅长古琴而闻名。他的琴声清雅动人,能表达各种情感。传说他在一次游历中,听闻山水之音,受到启发,创作了《高山》和《流水》两首经典琴曲。这两首曲子不仅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也蕴含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2. 钟子期的识音之道
钟子期是俞伯牙的好友,生活在同一时期。他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人,尤其对古琴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一次,俞伯牙在山中弹琴,钟子期恰好路过,听到了他的琴声。钟子期被琴声深深打动,立刻停下脚步,静静地倾听。俞伯牙在演奏时,感受到钟子期对音乐的共鸣,二人因此相识。
二、知音之情的升华
1. 音乐的共鸣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源于音乐的共鸣。俞伯牙在演奏《高山》时,钟子期能够准确地理解其所表达的意境;而在演奏《流水》时,钟子期又能感受到其中的细腻情感。这种默契使得俞伯牙深感钟子期是自己真正的知音。
2. 友谊的深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愈发深厚。他们常常一起讨论音乐,分享对生活的感悟。在彼此的陪伴中,俞伯牙的琴艺不断精进,而钟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的友谊不仅仅是音乐上的交流,更是心灵上的契合。
三、悲剧的降临
1. 钟子期的去世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钟子期在一次出行中不幸去世,这个消息对俞伯牙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失去知音,俞伯牙感到无比孤独,心中充满了悲痛与惋惜。他无法想象没有钟子期的日子,音乐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2. 摔琴谢知音
在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俞伯牙悲痛欲绝,无法再继续弹琴。他摔碎了自己的琴,痛哭流涕,发出“摔琴谢知音”的感叹。这一幕不仅是对友谊的哀悼,更是对失去知音的深切感慨。俞伯牙的举动象征着他对音乐的执着与对友情的珍视,显示了他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四、俞伯牙的音乐遗产
1. 音乐的传承
尽管俞伯牙失去了钟子期,但他的音乐才华并未因此消逝。后世的音乐家们仍然传承着他的琴曲,尤其是《高山》和《流水》,成为古琴音乐的经典之作。这些曲子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更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友谊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2. 对后世的影响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后人传颂,也成为了知音文化的重要代表。许多文人墨客在诗歌和散文中提到这段友谊,表达对知音的向往与追求。故事中的“知音”成为了人们心中珍贵的情感象征,激励着后人珍惜身边的朋友。
五、知音文化的延续
1. 知音的定义
“知音”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指的是能够理解、欣赏和共鸣的人。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为“知音”这一概念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内涵。知音不仅仅是音乐上的共鸣,更是心灵上的契合。
2. 现代社会的知音
在现代社会,知音的概念依然存在。无论是在音乐、文学还是生活中,能够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都是珍贵的知音。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常常渴望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这种渴望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不谋而合。
六、结语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谊传奇,展现了音乐的力量与人性的美好。摔琴谢知音不仅是俞伯牙对失去朋友的哀悼,更是对知音情谊的深刻诠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知音的价值始终存在。我们在追求音乐与艺术的同时,也应珍惜身边的朋友,感受那份心灵的共鸣。通过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我们不仅能够领悟到音乐的美妙,更能体会到人际关系中最真挚的情感。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知音,共同分享人生的美好与悲伤。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推荐文章3:白话趣解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人,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楚国郢都人,(今天湖北荆州,古时也叫江陵)但却在晋国当官,一日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俞伯牙来到楚国,朝见楚王后,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因俞伯牙想念家乡,公事完毕,告诉楚王,想回故乡郢都扫墓探亲,楚王同意,并拨大船两艘,分成正副,正船让俞伯牙居住,副船安顿仆人行李。
俞伯牙谢过楚王,众臣送到江北而别。两只大船顺这风势一路前行,到马安山江口时,已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突遇狂风暴雨,船不能行,便停于山崖之下。不多时,云开雾散,一轮皓月升空,雨后更为明亮。
俞伯牙见此琴性大发,吩咐童子焚香,我要弹奏一曲。调弦转轸,弹一曲孔子叹颜回,一曲还没弹完,琴弦突然断了一根。俞伯牙大惊,心中道:瑶琴有感(古人迷信,认为有东西突然坏掉,定会有不祥之兆。也有说法瑶琴有灵),琴弦突然断了,若不是有人偷听,必然是有盗贼流寇隐藏四周,要杀人劫财,取我性命。这荒山野岭必然没有偷听之人,那想必定然是有盗贼要害我性命。
想通此处,俞伯牙命令左右,搭跳上涯,搜查一番。
俞伯牙刚要上涯搜查,涯上突然有人答到:“船上大人不必生疑,我不是盗贼,只是砍柴的樵夫,因打柴晚归,被风雨所阻,因此躲在石岩后,因君弹琴好听,我就听了一会儿。”
俞伯牙闻言哈哈大笑,轻蔑道:“打柴的农民也敢说听琴二字?也罢反正不是盗贼就好,命令左右让他去罢!”
涯上那人不走,高声喊道:“大人你说的不对,俗话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你要是瞧不起乡野农民不会听琴,那这三更半夜的就该有那会弹琴的吗?”
俞伯牙一听,心中想道:“这人还挺能对付,是个杠精。”在一想,这人谈吐不凡,也许真懂琴也未可知。俞伯牙道:既然你能听懂琴,那我刚刚弹的是何曲呀?
涯上那人答道:“我要是不知道,敢说会听琴吗?(没那金刚钻,也不敢揽瓷器活。)刚刚大人弹的是孔子叹颜回,词日: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念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弹到最后一句弦就断了。而且第四句我也知道,是:留得贤名万古扬。”
俞伯牙一听大喜,立即叫人把涯上那人请下来详细交谈。涯上那人上船,俞伯牙一看果然是樵夫打扮。
樵夫走到俞伯牙面前长揖不跪(长揖就是拱手弯腰到脚,此礼仅次于跪拜之礼,按理来水樵夫是农民见到官员应该行跪拜之礼。),道声:大人,你好。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从来也没与农民有来往,要是还礼有失官威,但既然把人家请来了,也不能呵斥他回去。俞伯牙遇到这么个不懂礼数的也没招,只是点点头说道:“贤友免礼吧!”
俞伯牙又命童子拿一个小登子放在下席,伯牙也没有什么待客之礼,向樵夫一撅嘴道:“你坐那儿边去吧!称呼间毫不客气。”
那樵夫也不谢恩,直接坐下了。
俞伯牙一看那樵夫也不谢谢自己赐座,很是嗔恨,心想道:“这樵夫也是二分钱买个豆杵子,贵贱不是个物。”(一个官员给农民赐座也不感谢,在那个尊卑有序的时代,樵夫也够清高的了。)
俞伯牙依然瞧不起那樵夫,也不问姓名,也不让人端茶。直接问道:你即然能听懂琴,那你知道琴的出处吗?此琴是谁制造的,弹它有什么好处?
正问之时,船长突然告,风顺了,可以走了。
那樵夫闻言道:“既然风顺了,我就不当误大人时间了,要不我说起来就是长篇大论,当误大人顺风行舟不好。”
俞伯牙笑道:就怕你不知道,你要是说的对,别说当误我时间,就算是不当官都行。
樵夫道:“既然大人不怕当误时间,那我就说了。此琴是伏羲氏所啄,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凰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醴是薄酒之意,又叫甘泉。)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声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入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制造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尤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虎啸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俞伯牙听的樵夫对答如流,甚至是欢喜,于是问道:“如果我抚琴,心中想念什么你知道吗?”
樵夫道: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请大人抚弄一操,我猜上一猜,若是猜不道,大人不要责怪就好。
俞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樵夫攒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凝思一会,将琴在抚,其意在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俞伯牙被猜中心事,知道遇见知音,立即起坐与樵夫施宾主之礼。连声道: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不知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答道:“小人姓钟,名徽,字子期。”
伯牙道:原来是子期先生。钟子期转问道:大人高姓?伯牙道:“下官俞瑞,俞伯牙。”
伯牙推让子期坐下,又命童子端菜摆酒,相谈甚欢,结为兄弟。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拜罢又饮,彼此谈心。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不觉间以是东方发白,水手准备开船。子期告辞,伯牙捧酒敬子期一杯,并赏赐黄金数两,约定明年中秋还在此处相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第二年中秋将进,俞伯牙走水路又来到去年见面之地,此时正好也是中秋。
但钟子期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到。俞伯牙心中道:“难道子期放我鸽子了?不应该呀!子期乃是饱学之士,定不会失信于人。对了,离别时子期说家中二老聚在,难道说是二老得病子期脱不开身?也罢既然如此那我就明日上涯找他去 。”(这段为什么写的跟情侣偷情私会似的)
辗转反侧,彻夜未眠。翌日清晨俞伯牙带一童儿拿着琴去找子期。爬上山涯,走十余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原来这是一三岔口,东西两条路不知走哪条,去年分别时子期只是说家在集贤村,但不知要走哪条路。
俞伯牙正在着急之时,一个老头左手拄藤杖,右手拿竹蓝而来。俞伯牙上前施礼,问道:老伯,不之这两条路哪条是去集贤村的?
老头道:“这东两条路去两个集贤村,东去十五里是上集贤村,西去十五里是下集贤村,不知先生去哪个集贤村?”
伯牙无言,心中想道:子期贤弟糊涂,你既然知道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说个明白。
老头一看俞伯牙沉吟不语,道:先生这般沉吟,看来定是说路的没说明白,我在这住一辈子了,你只要说你要找谁,我就知道他在哪个集贤村。正是士居二十载,无有不亲人。
俞伯牙一听看来是遇到贵人了,道:我去钟徽,钟子期家。只见老头一听钟子期家,立即双眼流泪,险些栽倒。
俞伯牙立即扶住,心中道:“难道是碰到碰瓷的了,这年头老人怎这样,要是倒了扶还不扶。”
俞伯牙惊道:老伯你这是为何?老头道:你要找的钟子期那就是我的儿子,去年砍柴晚归,与晋国大臣俞伯牙相识,结为兄弟。分别时俞大人赐我儿黄金数两,我儿买书攻读,白天打柴,夜晚读书。老头我愚钝也没阻拦,不想心力耗尽,得病而亡呀!
伯牙闻言,五内崩裂,大叫一声,昏倒于地。老头一看大惊,心中疑惑道:“这死的是我儿子呀!他怎么比我还伤心,难道这里还有什么故事。”
老头向身边童子问道:“这位先生是谁?童子在老头耳边低语,这就是俞伯牙大人。”
老头闻言立即掐人中唤醒伯牙,伯牙苏醒坐在地上,口中留着唾沫粘痰,双手捶胸,大哭不已。
俞伯牙坐地大声道:“贤弟呀!昨夜我还猜忌你爽信,岂不知你以为泉下之鬼,你真是有才无寿呀!”
老头流泪,扶起伯牙。伯牙问道:我贤弟如今是停尸在家,还是以入土为安?老头道:“我儿死时嘱托,他与晋国大臣俞伯牙有约,因此死后埋马安山江边,刚刚先生来时路旁有一新坟,那就是我儿的墓地。今日是我儿的百日之忌,老夫我提一蓝纸钱,给我儿子烧了。”
伯牙闻言立即让童儿代老伯提篮子,与老伯同去祭奠子期。
老头带路,伯牙与童子跟着,不多时便回到谷口,果然看到一丘新坟。伯牙整衣下拜,哭道:“贤弟生前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愚兄在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大哭。”
山前山后,远近村民听说晋国大臣来祭拜钟子期都来观看。伯牙没有带祭品,不好意思,因此抚琴一曲,祭奠子期。
远近村民听得琴声铿锵悦耳,鼓掌大笑而散去。伯牙惊问:“老伯,晚辈弹琴吊唁令郎,悲不能已,这些村民为什么笑呢?”
老头道:这些都是乡野村民,不知音律,以为是取乐之物,因此大笑。
伯牙道:原来如此!那老伯你知道我弹的是什么曲子吗?
老头道:我年青时也学过一些,如今老了,耳聋眼花多年,如今听不懂了。
伯牙道:这就是晚辈随心一曲,吊唁令郎的,随后口诵道:“忆惜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捧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唱完,从腰中取出匕首,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台用力一摔,摔得瑶琴粉碎,玉轸抛残。
老头一看大惊,问道:“先生这是为何?”
伯牙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图片来自网络,毕删。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推荐文章4: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推荐文章5:繁星 | 林散之大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之感
1984年,南京文联与电视台要为林散之拍纪录片。一行人去了林散之的故地乌江,去了林散之的故居江上草堂。故地,故居都去了,还差一个故人。于是,林散之要求摄制组去拍他的故人,邵子退。
这一年,邵子退82岁,已是日薄西山,久病卧床,甚至,连站立都十分困难了。当摄制组走进邵子退的茅屋时,邵子退只能依靠他人的支撑才能勉强完成拍摄。病榻之前,林散之握着邵子退的手,念叨着,而邵子退只能侧耳聆听,默不能言。那画面,华发残年,知己在侧,想着就会让人心生温热,感动不已的。
林散之看邵子退很重,邵子退待林散之亦重。二人相交七十载,诗画相娱,感情至深。晚岁,林散之双耳俱聋,邵子退亦是眼衰听弱。二人就在那茅屋之下,方桌之上,一茶,一凳,一笔,一纸,以笔代言,咫尺传书式交流。这里你一行,我一行,那里也是满纸游龙幻云烟。谈到会心处,相视而笑,古风飒飒。时人冯其庸、谢冕,直说林散之与邵子退是元白在世,堪比子期与伯牙。
那一年,刘二刚老师读林散之诗并有感于林、邵之交,曾作过一幅感人至深的画,名曰:《江干挥手图》。那图中二老,古衣长袍,行舟作别。一个驻足岸上,挥手珍重;另一个拱手舟头,相看不言。此际,送君于此,终是离别了,于是,纸上风起帆张,水流催发,天地从此分了南北。刘二刚题林散之《赠子退五首》之四于画上:我身在江南,我心在江北,相去不百里,迢迢一水隔。情感直白,干净。后来,我亦翻阅林诗,知道其后还有两行而且这两行亦是感人的至语。其说道,犹忆窗前竹,摇曳风雨夕。相对一灯青,抗怀话今夕。
林散之的《赠子退五首》作于1976年。早时,林散之在乌江江上草堂避乱,常与邵子退相聚笑谈。江上草堂门前植松栽竹,四面杂草皆绿,清净得出尘。二人,取圩沟之水,煮六安新茶,卧看江南青山,满眼俱绿,绵延广大。多年后,邵子退写信给林散之仍是无比怀念。他说,松影簸地,新竹满园,门可罗雀……此情此景,不可复得。
1984年11月,拍完纪录片的数月之后,邵子退病逝。其孙邵川整理邵子退遗物,得诗稿若干。林散之得到读后,与邵川纸上传言道:今后回乌江更难受,无人谈诗,也无人谈话,写出好诗,也无人懂了。自此林散之大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之感,他写诗道:从今不作诗,诗写无人看。他是引邵子退为知音的。
:姚大伟 :扬子晚 编辑:华明玥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推荐搜索词:
1.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
2.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摔的什么乐器
本文标题: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