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的地理位置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推荐文章1:聊聊南美洲的范围及方位划分
南美洲,全称南亚美利加洲,位于西半球,南半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南部和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
南美洲大陆的最东端:巴西境内的布朗库角,西经34度36分,南纬7度09分。
南美洲大陆的最南端:智利境内的弗罗厄德角,西经71度18分,南纬53度54分。
南美洲大陆的最西端:秘鲁境内的帕里尼亚斯角,西经81度20分,南纬4度41分。
南美洲大陆地理中心:位于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库亚巴城东北45公里处的沙帕达—杜斯吉马朗伊斯。
按地理方位南美洲划分为南美洲北部、安第斯山地中段诸国(西部)、南美洲南部、南美洲东部四个地区。
南美洲北部,包括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哥伦比亚4个国家和法属圭亚那。
安第斯山地中段诸国,包括厄爪多尔、秘鲁、玻利维亚3个国家。
南美洲南部,包括智利、阿根庭、乌拉圭、巴拉圭4个国家。
南美洲东部,仅有巴西一个国家。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推荐文章2: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南美洲的地形、气候,工业区位)
知识点工业区位
影响工厂选址(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分为两类:
①自然因素(8个):原料充足、燃料充足(靠近原料/燃料产地)、地块面积较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宜人、地质稳定(自然灾害较少)。
②社会经济因素(7个):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廉价)、交通运输便利、土地价格较低、政策支持、资金充足、科学技术先进。
图1 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例题
伊基托斯市是秘鲁亚马孙丛林地区最大城市,至今无公路或铁路与外界连接,是世界上海轮抵达最远的内陆港,区域内遍布橡胶种植园。完成下面小题。
1、伊基托斯发展橡胶产业主要优势是( )
①航空发达
②气候适宜
③技术先进
④水运便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该市无公路和铁路与外界连接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水网稠密
B.地形崎岖
C.技术落后
D.资金短缺
答案:B、A
精讲精析:(1)分析伊基托斯发展橡胶产业的优势。【1】从图中可以看出,伊基托斯经纬度为74°W、4°S左右,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2】因此该地的湿热气候,适宜橡胶树的生长,为橡胶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选项②正确;【3】伊基托斯位于亚马孙河沿岸,亚马孙河的河流落差较小(位于亚马孙平原),径流量大(降水充足),因此水运交通便利,选项④正确。因此选项B正确。
(2)分析伊基托斯未修建公路和铁路的原因。①从图中可以看出,伊基托斯附近地区的河网密布,河流流量大且落差低,水运便利,水运成本较低;②河网密布,因此修建公路和铁路需要假设较多的桥梁,修建成本较高。因此选项A正确。
总结南美洲的地形、气候
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根据伊斯托斯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条件,分析发展橡胶产业的优势;②根据该地的河流分布,分析水运的便利程度和成本,并考虑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成本,分析伊斯托斯未修建公路和铁路的原因。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半球,北部以巴拿马运河与北美洲为界,南部以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为界。西邻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①地形:南美洲西部为安第斯山脉,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分布,自北向南依次为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②河流:南美洲河流广布,北部主要为亚马孙河,南部主要为巴拉那河、巴拉圭河。
图2 南美洲的地形
南美洲主要分布着8种气候:
①三种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②两种亚热带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③两种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其他:高山气候。
图3 南美洲的气候
【每晚20:00,每日一题,学好地理】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推荐文章3:条件太好也是错?为何南美洲始终无法诞生类似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刚刚过去的感恩节,美国又在火鸡盛宴中重温了屠杀印第安人并抢占他们家园的“光辉历史”。
从1602年区区数十人的“五月花”号,到如今影响力遍布全球的超级大国,美国用几百年的峥嵘岁月告诉了全世界:美洲真的是个养人的地方!但南美洲表示我去年买了个表。
的确,相比于美国和加拿大的“非富即贵”,整个拉丁美洲尤其是南美洲却始终不温不火。那么。同样是美洲大陆,为何南美洲就无法诞生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地理条件差
以巴西为代表的南美大陆,不仅仅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陆,更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大陆之一,这使得南美洲成为上帝最眷顾的地方。
但也正因为如此,慵懒的南美人民才没有动力去缔造所谓的世界强国。
虽然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南美洲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但从大国崛起的角度来看,南美洲是真正的鸟不拉屎。
首先南美洲的地形条件太差。因为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在整个美洲西岸形成了高耸的海岸山即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洲则为安第斯山脉。
海岸山的出现,不仅使西海岸平地狭小,更阻碍了东西方向的交流,形成了诸如智利和阿根廷隔山对峙的奇特局面,这种令人绝望的阻碍使南美大陆难以出现东西方向的统一,而南北方向则因为气候带的差异更加支离破碎。
而比西部海岸山更令人绝望的是:东海岸除亚马逊河、巴拉拉河等大河入海口,多数海岸线都相对平直,而平直的原因在于“地盾”的存在。
因为高原直插海洋,南美洲东海岸平原更加狭小,沿海城市与内陆的沟通更是难于登天,而地盾的存在也注定了南美洲东海岸难以诞生世界级港口。
可以说,地形条件的“恶劣”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南美洲无法和坐拥中央大平原且气候适宜的的美国相提并论。
而在世界地图上,无论从东方大国还是美国的角度,南美洲都是最偏远的大洲,这种地理位置的“与世隔绝”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美洲,但也使南美洲无法融入世界,更无法接收到更加多元的先进文明。
所以,南美洲始终无法脱胎换骨。
2、历史基础弱
大航海时代以来,南美洲始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大帝国的“自留地”,而这两大帝国在繁华落尽后,都不可避免地泯然众人矣。
今天的南美洲,虽然摆脱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将近200年,但两大帝国对南美洲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将近3.9亿人的人口,大部分都是两大帝国的混血后裔。
而两大帝国除了对南美洲人种的改良,其相对落后的经济模式也让今天的南美洲痛不欲生。
自南美洲沦为两大帝国的殖民地,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起来的种植业庄园经济就长盛不衰。19世纪上半叶的南美洲,虽然南美洲各国在政治上摆脱两大帝国取得了独立,但因为其革命领导者本身就是种植园主阶级,因此南美洲的独立运动本身就是一次非常不彻底的革命,这注定了独立后的南美洲各国依然以种植业为主。
因为经济基础的一如既往,所以独立后的南美洲各国统治阶层也是换汤不换药,巴西更是葡萄牙摄政王独立,这注定了南美洲各国始终在军人政变、封建独裁等漩涡中无法自拔。
而因为种植园经济本身对商品经济的依赖就小,加上南美洲各板块的支离破碎,除巴西外,南美洲始终不能形成类似于美国的所谓大国,而支离破碎的状态注定也给了外来势力入侵以可趁之机。
除了与西班牙葡萄牙两大帝国的藕断丝连,美国自19世纪上半叶逐步强大后,于1823年提出了“门罗主义”政策,单方面将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后花园。
而当美国势力逐步渗透后,南美洲的脱胎换骨就更加艰难。
再加上因为地理位置较偏,南美洲始终未能赶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牌”,这让死气沉沉的南美一直在得过且过。
等到美国完全控制南美洲,并逐步谋求世界霸权时,南美洲翻身的希望也就越来越渺茫。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推荐文章4:资源丰富、避开两次世界大战的南美,为何到现在都没有发达国家?
在世界版图上,南美洲似乎是个幸运的“局外人”。
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腥风血雨中,欧洲断壁残垣,亚洲战火连天,北美也深受冲击,而南美却像是个被遗忘的角落,基本躲过了这场全球浩劫。
按理说,没有战争破坏,南美各国本应抓住机会,发展经济,迈向富裕,甚至诞生一两个发达国家。
然而,百年过去了,今天的南美,依旧徘徊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甚至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动荡不断。
为什么避开两次世界大战的南美,到现在都没有发达国家?
先天优势与历史机遇
南美洲是一片拥有无数发展潜力的土地,它不仅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还曾在历史上迎来过繁荣时期。
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地区相比,南美洲少有大规模战争的破坏,理论上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从自然禀赋到经济基础,这片大陆似乎拥有迈向发达国家的诸多先决条件。
首先,南美洲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重要地位。
这里蕴藏着大量矿产,智利和秘鲁的铜矿储量位居全球前列,铜不仅是电子制造业的重要原材料,也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资源。
此外,巴西的铁矿储量庞大,为钢铁工业提供了重要保障,而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交界的“锂三角”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锂矿产区,在新能源电池需求激增的当下,这些资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能源方面,委内瑞拉探明石油储量位居全球第一,虽然近年来因经济问题影响了开采,但其资源潜力依然不可忽视。
巴西的近海油田开发也在不断推进,使得该国的能源自给率大幅提高。
除此之外,南美洲还盛产黄金、银矿、铀矿等多种重要矿产,这些资源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曾长期吸引外资进入。
除了矿产和能源,南美洲的农业资源同样十分优越。
这里土地广阔,气候适宜,大部分地区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使得农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阿根廷和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玉米和小麦生产国之一,其中巴西的大豆产量近年来更是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得益于广袤的草原和温和的气候条件,南美洲的畜牧业也十分发达,阿根廷牛肉因其优质的口感而享誉世界,巴西则是全球最大的牛肉出口国之一。
此外,智利的葡萄酒、厄瓜多尔的香蕉、哥伦比亚的咖啡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
可以说,南美洲的农业和畜牧业不仅满足了本土需求,还深度融入了全球贸易体系,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从地理位置来看,南美洲的地理优势同样不容忽视。
它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南北连接北美和南极洲,拥有多个天然良港。
特别是巴拿马运河的存在,使得从南美洲向世界各地运输商品变得更加便捷。
南美洲的主要经济体,如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都能便利地进入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减少了交通和物流成本。
在全球化贸易日益发展的时代,这种地理位置的优势本应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除了自然条件,南美洲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令人瞩目的发展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阿根廷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彼时,阿根廷凭借强大的农牧业出口,与欧洲各国建立了紧密的贸易联系,并吸引了大批欧洲移民。
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资本,还推动了当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到1908年,阿根廷的人均GDP一度达到全球第七,超过当时的法国和德国,布宜诺斯艾利斯甚至被称为“南美的巴黎”,成为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都市之一。
同一时期,巴西、智利、乌拉圭等国家也迎来了经济繁荣期,在全球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南美洲并未经历欧洲、亚洲那样惨烈的战争摧残。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经历了战争的巨大破坏,经济和社会秩序被彻底颠覆,不得不在战后艰难重建。
而南美洲大多数国家并未卷入战火,国内的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和社会秩序基本保持稳定。
理论上,这为南美洲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使其能够专注于经济建设,而不是像许多战乱国家那样需要从废墟中重建一切。
也正因如此,许多人天然地认为南美国家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然而,现实的发展轨迹却并未如预期那般顺利。
那么,在如此优渥的条件下,南美洲为何始终未能成为发达国家?
扶不起的“阿斗”
尽管南美洲拥有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曾经辉煌的经济历史,但在全球化浪潮下,它始终未能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许多国家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经历了经济增长的起伏,却始终难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甚至部分国家陷入长期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的恶性循环。
南美洲为何始终“扶不起”?这背后既有经济模式的局限,也有政治体制的桎梏,还有社会结构的深层矛盾。
首先,南美洲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出口,导致其难以形成稳定的工业体系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
南美洲各国的经济支柱大多建立在农业、矿产和能源出口的基础上,这种单一经济结构使它们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历史上,阿根廷、巴西、智利、委内瑞拉等国都曾因农产品、矿产或石油价格暴涨而迎来短暂的经济繁荣,但一旦国际市场需求下滑或价格暴跌,这些国家的经济便陷入危机。
例如,20世纪70年代,委内瑞拉凭借石油出口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当油价在80年代暴跌后,该国经济开始迅速下滑,最终演变成今天的严重危机。
而阿根廷、巴西等国的大豆、牛肉等农产品出口也同样受到国际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极不稳定。
此外,南美洲国家长期依赖资源出口,导致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发展迟缓,无法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使得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始终难以摆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除了经济模式的局限,政治不稳定也是南美洲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南美洲的许多国家经历过频繁的军事政变、独裁统治和政治腐败,导致政府更迭频繁,政策缺乏连贯性,难以制定和执行长期的发展战略。
例如,阿根廷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数十次政权更迭,左翼、右翼政府轮番上台,每个政府都推翻前任政策,导致经济改革反复摇摆,始终无法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巴西在20世纪中期长期由军政府统治,后来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仍然受到贪腐和政党争斗的困扰,难以形成高效的政策执行体系。
委内瑞拉则因长期实施高福利、国家化经济政策,在短期内看似繁荣,但缺乏合理的经济管理,最终导致严重的经济崩溃。
政治的不稳定性不仅削弱了政府的治理能力,也导致外国投资者缺乏信心,使南美洲难以吸引长期资本投入。
社会结构的不均衡也成为南美洲发展的重大障碍。
南美洲的贫富差距极为严重,财富长期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手中,而普通民众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
土地、企业、资源多由少数寡头掌控,形成了典型的“寡头经济”。
在许多国家,富人和大公司享有特权,能够影响政策走向,而底层民众则面临低工资、缺乏社会保障、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这种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社会矛盾长期积累,最终爆发为频繁的罢工、抗议乃至暴力冲突。
例如,智利因长期的贫富差距问题,在2019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规模抗议,最终迫使政府启动宪法改革。
而巴西和阿根廷等国也时常因经济问题和社会不公引发大规模示威和骚乱,进一步加剧了政治不稳定。
外部因素同样是影响南美洲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美洲自殖民时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深远影响,其经济模式和政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被欧美国家所主导。
20世纪中期的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扩张,在南美洲扶持亲美政府,甚至直接或间接支持政变,推翻左翼政府。
例如,1973年,美国支持智利的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总统阿连德,扶持皮诺切特独裁政权,导致了长期的矛盾。
此外,南美洲国家长期依赖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而这些贷款往往需要严格的经济政策要求,使得南美国家难以自主调整经济结构。
例如,阿根廷多次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款,但由于无法承受高额债务和紧缩政策,最终陷入恶性通胀和经济危机的循环。
此外,南美洲国家的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也是制约其经济升级的重要因素。
尽管南美洲拥有不少优秀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但整体教育体系存在严重不均衡,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难以获得高质量教育,使得社会流动性极低。
科技创新和工业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南美洲国家的科研投入远低于欧美和东亚国家,导致其在高端制造业和科技领域缺乏竞争力。
例如,巴西和阿根廷虽然在航空和农业科技领域有一定优势,但总体上仍依赖进口高端技术,而本国制造业的附加值较低,无法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南美洲始终难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即便曾经辉煌一时,也最终陷入停滞乃至衰退的困境。
路在何方?
南美洲虽然长期陷入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的困境,但并非没有希望。
在全球化加速、科技变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南美洲仍然有机会通过改变与调整,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
关键在于如何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南美国家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资源出口的依赖,推动产业升级。
虽然矿产、能源和农业资源为南美带来了丰厚的短期收益,但过度依赖初级产品的经济模式,导致经济始终受制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
因此,南美国家应加大对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提高本国产品的附加值。
例如,智利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铜矿和锂矿资源,不仅仅出口原材料,还应该发展本土电池制造和新能源产业链。
阿根廷和巴西则可以利用自身的农业优势,加大对农业科技和食品加工业的投入,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南美各国还应鼓励本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支持创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经济体系,减少对单一行业的依赖。
其次,南美国家需要推动政治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减少腐败,建立稳定的政策环境。
政治的不稳定是南美洲发展的长期障碍,频繁的政变、政策反复和政府低效管理,使得经济改革难以持续。
为此,各国应加强法治建设,确保政府权力透明化,减少权力寻租和官僚主义问题。
巴西近年来在打击腐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洗车行动”成功揭露了政府高层的腐败问题,这表明政治改革是可能实现的,但仍需要更深入的制度变革。
同时,各国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给市场提供更加公平和稳定的竞争环境,吸引外资和本土资本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而非仅仅停留在资源开发和金融投机上。
改善社会公平和提高教育水平,也是南美国家摆脱贫困、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
南美洲长期存在贫富差距严重的问题,社会底层民众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和职业机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影响国家整体发展。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应大力改革教育体系,增加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提高教育质量,使更多年轻人具备现代经济所需的技能。
借鉴东亚国家的发展经验,南美国家可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劳动力更适应制造业、科技和服务行业的需求,减少对低附加值农业和矿产工作的依赖。
此外,政府还应推行合理的社会福利政策,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减少社会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更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减少对外部市场的单一依赖,也是南美国家应当采取的重要战略。
南美洲虽然地理上相对封闭,但各国之间的市场互补性很强,例如巴西的工业、阿根廷的农牧业、智利的矿产等,都可以形成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政治分歧和经济竞争,南美国家之间的合作较为松散,贸易壁垒较高,难以形成一个真正统一的大市场。
相比之下,欧盟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都成功建立了紧密的经济合作机制,为成员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南美国家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例如通过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深化经济合作,减少关税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流通,提升整体竞争力。
此外,南美洲可以加强与亚洲、非洲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合作,减少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寻找更多元化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应成为南美国家未来的重点方向。
在现代经济中,数字化、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领域,南美洲不能再错过这次技术革命。
虽然目前南美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较低,但仍然有一定的潜力。
例如,巴西拥有拉美最成熟的科技创业生态,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创新市场之一。
智利也在新能源技术和矿产加工领域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通过税收减免、政府资助等方式,鼓励本土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同时加强与国际科技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同样不可忽视。
南美洲的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效率。
例如,巴西和阿根廷的公路网和铁路系统老旧,运输成本高昂,制约了国内和区域经济的流通。
相比之下,东亚国家通过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增长。
因此,南美国家应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公路、铁路、港口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内物流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制造业和出口产业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此外,改善能源供应,特别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也可以降低工业和居民用电成本,提高经济可持续性。
南美洲并非没有希望,关键在于如何突破旧有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升级、政治改革、社会公平、区域合作、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多方面转型。
如果南美国家能够抓住当下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机遇,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并坚定执行,未来仍有可能实现经济腾飞,甚至逐步迈向发达国家行列。
当然,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这片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土地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过去的错误无法改变,但未来仍可把握。
南美洲并非天生“扶不起的阿斗”,而是需要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才能真正释放其巨大的潜力。
面对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南美洲是继续沉沦,还是奋起直追?这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南美各国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推荐文章5:世界地理第二讲:南美洲
欢迎来到博易地理课堂,这一期的世界地理精讲,我们来认识南美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包括5大部分: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类型、水文(河流和湖泊)和自然资源。
欢迎查阅和转发,如有知识疏漏,可以留言和指正。
一、概况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半球(赤道经过),北部以巴拿马运河与北美洲为界,南部以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美洲是世界上陆地面积第四大的洲,共包括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为巴西。
地理范围
【补充】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也就是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的大陆,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南美洲(South America)是巴拿马运河以南的美洲大陆,位于西半球、南半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南部和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南美洲是第四大的大洲,陆地面积刚刚超过1780万平方千米。
拉丁美洲包括南美洲,还包括美洲以南的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
二、南美洲的地形
南美洲西部为安第斯山脉,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分布,自北向南依次为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地形特点
【注意】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亚马逊平原
亚马逊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东南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逊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这里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无论森林储量、植物种类和鸟类、淡水鱼等都非常丰富,是人类珍贵的宝库,同时也影响了全球的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但最近几年的热带雨林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2019年也发生了大范围的亚马逊森林大火,这将会导致全球升温,沿海低地面临受海水侵吞、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威胁。
三、南美洲的气候
特征:湿热为主,有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也有广大热带草原,干旱区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区也较狭窄。
气候类型
【补充】南美洲气候类型结构的独特性
南美洲由于安第斯山南北纵列、盘踞西部,大陆东部地区面积辽阔,高度不大,因此在气候类型的分布、排列上,东西部之间对比强烈,从而交织成南美洲独特的结构图式。
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都是南北排列,即按纬度排列的。如赤道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都是东西延伸的,具有一定的对称性。(但要注意南美洲东南有小部分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非地带性)
西部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体现了非地带性,不同纬度的山地,从北向南呈狭长状;如安第斯山以西地区,自北而南依次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最接近赤道)、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四、河流与湖泊
“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为分水岭,东西分属于大西洋水系以及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独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流域面积广。
其中亚马逊河:世界上流域面积广、水量最大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
南美洲水系内流区域很小,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南美西中部的荒漠高原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南美洲多瀑布,安赫尔瀑布落差达979米,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也称天使瀑布。
南美洲湖泊不多,安第斯山区的荒漠高原地区多构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区多冰川湖;内流区多内陆盐沼。南美洲西北部的马拉开波湖是最大的湖泊。
五、自然资源
委内瑞拉近海地区的石油;巴西的铁(伊塔比拉铁矿);智利、秘鲁的铜;智利的硝石;牙买加的铝土;巴西高原河流的水力资源;秘鲁附近的渔场;亚马逊平原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牛肉出口世界第一);独特的哺乳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蜂鸟。
四大渔场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推荐搜索词:
1.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半球 海陆 纬度)
2.南美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
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本文标题:南美洲的地理位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