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的作用和功能推荐文章1:打通“任督二脉”一秒变武林高手?“督脉灸”来了解一下

  武侠小说里经常提到,打通“任督二脉”就可以功力大增,变成武林高手。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疏通经脉,虽说不一定能变成武林高手,但确实可以改善体质、强筋健骨。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广州市中医医院综合同德门诊针灸科主治中医师郑婕介绍,冬至过后,三九天(1月9日-17日)是一年中最寒的时候,也正是通脉补阳、防病养生之时,以下这些督脉灸、温针灸、火针和穴位贴不妨了解一下。


  督脉灸又称“长蛇灸”


  督脉灸


  郑婕介绍,督脉灸又称“长蛇灸”,是在督脉脊柱段施以隔物灸并使之发泡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灸疗方法。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调节全身阳经气血。在督脉上使用艾绒配合温经散寒的中药进行辛温大热的督灸治疗,使阳气在体内积聚而起到大补阳气的作用。


  督灸的优势为将经络、腧穴、药物、艾灸的综合作用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温肾壮阳、行气破瘀、拔毒散结、驱寒利湿、通督止痛的功效。


  暑夏三伏天、冬季三九天分别是一年中最热、最寒之时,禀天地阴阳之气,是“督脉灸”祛病的最佳时节,可以起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效果。


  功效


  保健美容:温补阳气,调理脾肾阳虚、气血瘀滞、寒湿等体质,增强抵抗力、抗衰老、改善亚健康状态及宫寒、失眠、黄褐斑、雀斑、痤疮等症状。


  治病止痛:缓解因风寒、邪湿所致的颈、肩、腰、腿等关节疼痛及软组织扭挫伤等所致的疼痛。可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相关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骶骼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尤擅长治疗在现代医学中还没有很好治疗手段的强直性脊柱炎。


  温针灸


  温针灸


  温针灸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郑婕解释,温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结合,持久刺激特定穴位,激发经气,能补益气血、温经通络。结合三九天这个特殊的时节,选择不同的穴位温针可用于治疗妇科、骨科、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疾病、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


  火针


  火针相传由古代伏羲氏所制,由《黄帝内经》“九针”中的“大针”发展而来。


  它是一种将特殊针具烧红,迅速刺入穴位并迅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法,具有“温、通、补”的功效,相当于疤痕灸的作用,但不留疤痕。


  火针


  火针可治疗内、外、妇、儿、骨、五官科等多种疾病,尤其在皮肤科、儿科、骨科治疗上有显著优势。三九天养阳气,更是集中体现中医“简、效、便、廉”的特色。


  穴位贴


  穴位贴是在人体气血不畅的冬月时节,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起温经散寒、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达到夏病冬治的防病养生效果。


  | 羊城晚、金羊网、羊城派


  文图 | 羊城晚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高三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推荐文章2:冬季养生话“艾灸”

  :肾病科 雷洋洋 赵岩茹


  艾灸疗法的产生,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所谓艾灸,就是通过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达到调和阴阳、温经驱寒、温阳补气等治病养生功效。


  冬季属阴,人的身体受到天气的影响也会出现阴盛阳衰状态,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也随之变化,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中医认为,冬季的养生,以补阳、藏阳为主。在中医外养法中,艾灸补阳在冬季尤为重要的。而艾草属阳,加热或燃烧后作用力更强,所以艾灸是补阳的最佳养生法。


  冬天艾灸这4个穴位最养脾肾


  腹侧


  背侧


  宋代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告诉我们:“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


  关元穴是元气出入的“关卡”,气海穴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中脘穴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命门穴,顾名思义,它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尤其是脾胃,更需要有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我们每天可以用艾条对这4个穴位进行艾灸20 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门穴,然后再分别灸腹部的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


  冬季天干物燥,艾灸容易上火,对于本来就阴虚的朋友来说,更要注意:1,不要随便艾灸整个督脉;2,多喝温开水;3,加灸滋阴的三阴交、涌泉穴。


  图片: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推荐文章3:艾灸可以调节气血

  :赵宏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医康复中心副主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进展,除与病毒毒力较强有关外,还与每个人自身的免疫力息息相关。免疫力一般指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是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其他细胞,及其产物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与中医所说的“正气”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日常调理、防护,应注重扶正固本、激发正气。


  《本草纲目》记载:“艾,外用灸百病,壮元阳,通经脉,行气补血。”传统中医学认为,艾灸能够通过对特定穴位的温热作用,产生温通经脉、活血止痛、扶正祛邪的功效,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根据多篇关于艾灸与免疫的文献道,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包括关元、足三里、气海、肾俞、神阙、三阴交、中脘、脾俞等;穴位配伍方面,出现较多的腧穴配伍组合有关元、足三里配伍,关元、肾俞配伍,关元、气海配伍,肾俞、脾俞配伍等。总的说来,艾灸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取穴规律,包括:多取背部膀胱经、督脉腧穴,用以振奋阳气;同时选取任脉腧穴以调节气血,选取多气多血的阳明经脉腧穴以激发胃气,选取肾俞、脾俞调节先天与后天,两脏功能强盛,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艾灸对于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是多层次、多环节的复杂过程。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艾灸可以调节体内失衡的免疫功能,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分子(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分子)和免疫细胞(白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两个方面实现。具体来讲,艾灸能够影响不同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调节因子、免疫球蛋白等,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临床观察发现,艾灸足三里能有效提高患者CD3+T、CD4+T细胞的数量,从而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改善临床症状。


  根据当前多位中医医家的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多与“寒”“湿”邪气有关。而艾性味苦、辛、温,可通十二经,可祛寒除湿,正与此病之病因病机相契合,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益处。


  值得注意的是,艾灸温热,对于心肝火旺、阴虚内热等热证人群,需辨证使用,或咨询中医师,不可完全照搬。


  《光明日》( 2020年03月08日06版)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推荐文章4: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推荐文章5:任脉—运行气血小周天

  提到任督二脉,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金庸小说中高深奇异的武功绝学。在武侠小说中打通了任督二脉就意味着脱胎换骨,武功突飞猛进。实际上任督二脉并没有那么神秘,但它们防病治病的功效及养生价值却的确存在。


  任脉有妊养、妊娠之意,总管所有阴经的经气,为人体阴脉之海。它在人体是如何循行分布的呢?分布在任脉上的穴位又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任脉的有关知识。


  任脉的循行路线,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任脉分布于人体的前正中线和头面部,而胸腹部正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任脉下腹部的穴位主治下焦病,主要是肾、膀胱、大小肠等疾病,也就是泌尿生殖系统及肠道疾病。位于上腹部的穴位治疗中焦病,主要是脾胃、肝胆疾病。位于胸部的穴位治疗上焦病,主要就是心肺疾病。我们重点学习关元、神阙这两个穴位。


  关元,关是指机关,元是指元气,这个穴位是下焦元阴元阳出入之处。关元是人体下丹田所在,也是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关元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的地方。找的时候在肚脐和耻骨联合中点假想一条线,上五分之三处就是该穴。


  关元主要治疗下焦病,包括泌尿系统、男科病、妇科病及肠道病,关元常用来治疗妇科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痛,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说明任脉和女子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元是下焦元阴元阳所在之所,善于补益虚损,治疗经带胎产诸疾病中的虚证。《续名医类案》就记载说,明代的名医薛立斋治一产妇,产后出现四肢厥逆、自汗、腹痛、泄泻、肠鸣,认为其是阳气虚寒,于是使用生姜、附子、人参等中药,但都未见明显好转,仍有肠鸣、腹痛的症状,后来给产妇艾灸关元百余壮,患者病情逐渐出现好转。


  关元还是强壮保健的要穴。南宋医家窦材推崇灸治,托名扁鹊撰有名著《扁鹊心书》,书内记载,南宋绍兴年间的江湖大盗王超,每当夏秋之交,即以艾火烧灼关元千柱,久而久之,不畏寒暑,即使不食数日亦能忍受,年逾九十岁,仍然精神矍铄,面色丰润。


  实验研究也证实,针刺关元可以调节气虚证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失调,显著提高气虚证小鼠耐疲劳的能力。现代针灸临床中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的说法。关元善于温补肾中阳气,而足三里善于调节脾胃功能,这两个穴位都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消化系统等功能进行调节,可以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作用。


  神阙,神就是元神,阙是指缺口。这个穴位是元神出入之处,所以命名神阙。神阙是最好找的穴位,位于肚脐正中。肚脐是人体出生是脐带脱落之后留下的瘢痕,是人体生命之根蒂,它是胎儿先天从母体获得营养的通道。


  中医认为它是人体气机运转的枢纽,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就好比是人体后天的加油站,能通调百脉,补虚培元。所以说穿露脐装的做法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将人体本该固护之处,坦露于外,极易受到风寒侵袭而产生疾病。肚脐还是人体角质层最薄的地方,且皱褶较多,不易消毒。所以一般不针刺。


  神阙临床常用于治疗腹泻,比如肠易激综合症多是由于情绪紧张,饮食失调等造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五更泻又称黎明泻,表现为黎明起床时腹痛、腹泻。小儿腹泻常见于秋季,是小儿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隔姜灸神阙或是药物贴敷神阙,对上述疾病都有较好的效果。


  神阙还用来治疗低血糖晕厥,中暑,晕针等引起的虚脱。症状是面色苍白,神情淡漠,四肢厥冷,汗出脉微,中医称之为亡阳。根据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阴阳互根原理,元阳外脱必从阴救之。


  任脉是阴脉之海,取任脉的神阙,又因穴当脐中,为元气所在,艾灸已回垂绝之阳,阳气复则神苏矣。临床艾灸神阙,不拘壮数,直至肢暖脉起症状改善。操作时用干净的食盐填平脐部,上面放置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生姜一片,在放置艾柱施灸。神阙的应用广泛,那么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脐疗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肚脐填药治病的记载。发展到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骈文》中就有脐疗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药方。肚脐是人体角质层最薄弱之处,有利于药物吸收弥散。祖国医学认为,神阙可以通调百脉,补虚培元,所以特别适合治疗脾胃虚弱的泄泻,比如小儿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还有中暑,中风昏厥,都可以使用神阙隔盐灸的方法治疗。


  另外,神阙治疗痛经效果也很好,可能很多人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理论上讲,神阙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病。我们稍微归纳一下就会发现,妇科病大都于冲任督带这4条经脉相关,而神阙一个穴位就通4条经脉。神阙在治疗痛经时不针刺,而用隔物灸,也就是俗称的脐灸。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推荐搜索词:

  

  1.任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2.任脉的作用和功能位置

  

  3.督脉的作用和功能

  

本文标题:任脉的作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