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哪些市和县
山西有哪些市和县推荐文章1:山西省的区划调整,11个地级市之一,忻州市为何有15个区县?
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山西省各个地级市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太原市、大同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忻州市。在山西省的11个地级市中,忻州市的总人口和经济总量,都不是最高的。但忻州市总计下辖了15个区县,在山西省属于比较多的。那么,忻州市15个区县的区划,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山西省。山西省属于我国中部六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华北地区的省份。山西省地质结构复杂,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骑兵的天然屏障。因此,出现了“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说法。”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北部,被称为幽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至关重要。
山西省下辖了11个地级市,总人口3400多万,略多于黑龙江省,略少于陕西省。忻州市属于11个地级市之一,总人口接近270万人,经济总量1034亿。从人口和经济总量来说,在11个地级市中,并不是第一。不过,忻州市下辖了1个区、1个县级市、1个风景区、12个县,总计15个区县,这一数量属于比较多的。其中,忻州市的区划与山西省的区划调整,有很大的关系。
在元朝之前,历代王朝都采用了州县两级区划。在宋朝统治时期,把全国划分为23路。由于丧失了幽云十六州,雁门关成为了抗击辽国骑兵南下的第一线。不得不说,雁门关就是忻州市境内。13世纪中期,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后,在几十年时间里,先后消灭了大金国、西夏国、大理国、南宋等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面积十分辽阔的庞大王朝。
随后疆域面积的迅速扩大,缺乏地方管理经验的元朝,开始面临各方面的问题。首先,面对全国密密麻麻的几百个州府、几千个县,元朝根本就忙不过来。面对各地复杂的人口、耕地、粮食情况,元朝不知所措。以耕地为例,由于土质结构、气候等方面不同,耕地分为了沙土地、水浇地、丘陵地等类型,每个类型又分为了上中下3个等级。
各地的农作物类型五花八门,出现了五谷杂粮的说法。依靠唐宋两朝的州县两级区划,根本无法满足元朝的实际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时期的15道和宋朝时期的23路,也失去了作用。最后,元朝在宋朝23路的基础上,结合了金国行尚书台的经验,最终,推出了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湖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西行省等等。
鉴于山西的重要性,元朝把山西划入了中书行省直接管理。每个省下辖了各个路,每个路下辖了各个州府,每个州府下辖了各个县,相当于设立了4级区划。元朝奠定了行省制度的基础,设立了各个省的框架。但整体并不稳定,首先,元朝行省的面积划分不合理,管理难度太大。第二,各地机构的设计粗犷,而且相互重叠。
到了元朝的末期,出现了各方面的问题。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后,根据明朝的实际情况,在元朝行省的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个行省。到了明成祖朱棣迁都以后,明朝形成了南北直隶与13个省的区划。我国很多省份的区划,都是在明朝统治时期设立的,例如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等等。与现在的区划,已经非常接近了。
在山西省内,明朝设立了太原府、大同府、运城府等一系列的州府。至于忻州市下辖的10多个县,当时分别隶属于忻州、代州、保德州3个直隶州管理。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以后,进一步完善了区划模式。最终,形成了大清内陆18个省的区划。其中,在山西省内,区划调整的幅度并不算大,尤其是北部的几个州府。
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阶段,各地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地群众急需进入休养生息。一转眼到了建国的初期,随着局势的稳定,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阶段。与此同时,一系列重要项目在山西各地开工建设。在山西省内,设立了晋中专区、雁北专区、运城专区等一系列的专区。
其中,设立了忻县专区,下辖了9个县,分别是:忻县、代县、宁武县、静乐县、五台县、定襄县、繁峙县、崞县、阳曲县。1952年,兴县专区被撤销以后,兴县、保德县、河曲县、偏关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岚县等8个县,划入了忻县专区管理。此时,忻县专区下辖了17个县。1958年,忻县专区曾经被撤销,并入了雁北专区。
当时,雁北专区更名为晋北专区,一口气下辖了几十个县。不过,由于管辖的区县太多,在五六十年代的交通、通讯条件下,存在各方面的困难。因此,1961年,晋北专区被撤销,重新设立了忻县专区和雁北专区。随着忻定县被撤销,忻县专区下辖了16个县。到了60年代末期,我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忻县专区更名为忻县地区,但管辖区不变。
70年代初期,忻县地区下辖的兴县、岚县,划入了吕梁地区管理。因此,忻县地区下辖的县,调整为14个,并且稳定下来。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很多省份下辖的地区,陆续调整为地级市。与此同时,设立了一系列的县级市。1983年,忻县地区更名为忻州地区。与此同时,忻县被升级为忻州县级市,隶属于忻州地区管理。
随着忻州地区的持续发展,1993年,下辖的原平县被升级为原平县级市。到了2000年,忻州地区与忻州县级市被撤销,组成了忻州地级市。原来的忻州县级市,更名为忻府区。此时,忻州市下辖了忻府区、原平市、代县、繁峙县、五台县、定襄县、静乐县、岢岚县、保德县、五寨县、河曲县、偏关县、神池县、宁武县,总计14个区县。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忻州市把握机遇,利用自身的文化底蕴,积极发展旅游业,设立了五台山名胜风景区,与周边区县平级。因此,忻州市下辖的区县,调整为15个。此外,忻州市还设立了2个开发区,不过,这两个开发区的情况特殊,没有计算在内。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没有其他账号,请大家注意)。
山西有哪些市和县推荐文章2:山西省的区划调整,11个地级市之一,晋中市为何有11个区县?
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山西省各个地级市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大同市、运城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山西省的晋中市。晋中市是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之一,历史悠久,各种文化古迹比比皆是。晋中市下辖了11个区县,总人口330多万。那么,晋中市11个区县的区划,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山西省。山西省属于我国中部六省之一,地质结构复杂,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晋文化堪称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在山西省境内各种文化古迹,比比皆是。在古代文化、建筑等各方面的历史中,山西省都是绕不开的。因此,出现了“三千年看陕西 ,五千年看山西”的说法。
山西省内以山地和丘陵、坡地为主,属于标准的易守难攻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古代对山西各地的评价是“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山西各地属于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骑兵的屏障,各方面至关重要。在山西省内,设立了一系列的重要关隘,例如娘子关、雁门关等等。在古代历史上,围绕这些关隘进行的大规模战役,比比皆是。
例如汉朝、宋朝,都曾经全力争夺雁门关。山西省总计下辖了11个地级市,总人口3500多万人。在总人口方面,略高于黑龙江省。晋中市属于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之一,晋中市总人口330多万,下辖了2个区、8个县、1个县级市。至于晋中市11个区县的区划,则与山西省的区划调整,属于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分为好几个阶段。
在元朝之前,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是采用了州县两级区划。13世纪中期,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后,在几十年时间里,先后消灭了大金国、西夏国、西辽国、大理国、南宋等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面积辽阔的王朝。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经验的问题,非常明显。面对全国密密麻麻的几百个州府、几千个县,各地的粮食产量、耕地亩数、人口数据等等,让元朝非常头痛。
我们以各地的耕地为例,由于地质结构和气候不同,各地的耕地分为了沙土地、泥土地、旱地、水浇地等等,每一种耕地又分为了上中下等几个类型。各地农作物的品种差异巨大,例如大豆、高粱、水稻、小麦等等,出现了五谷杂粮的说法。依靠唐宋时期的州县两级区划,无法满足元朝的需要。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各方面问题很多。
元朝结合了宋朝23路的经验,在金国行尚书台的框架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陕西行省、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等。当时,鉴于山西地区的重要性,山西各地由中书行省直接管理。每个省下辖了各个路,每个路下辖了各个州府,每个州府下辖了各个县,相当于4级区划。
元朝虽然设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制度的框架,但各方面并不完善。元朝各个行省的面积太大,管理难度非常大。地方机构设计粗犷,效率非常低。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后,根据明朝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调整了各地的区划。例如撤销了路,设立了省、州府、县3级区划,这样的划分非常经典,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前后总计几百年时间。
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位时期,随着明朝的迁都,形成了南北直隶与13个省。其实,我国很多省份的大体区划,其实都是在元朝统治时期设立的,例如福建省、河南省、广东省等等。与现在的区划相比,已经非常接近。在山西省内,设立了一系列的州府,总计下辖了6个府和2个直隶州,分别是:太原府、大同府、汾州府、平阳府、潞安府、泽州府、沁州直隶州、辽州直隶州。
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以后,结合清朝各方面的情况,进一步调整了区划。最终,形成了内陆18个省的区划格局。在清朝统治时期,山西省的区划,调整幅度非常大。当时,山西省下辖了9个府、10个直隶州,分别是: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汾州府、大同府、朔平府、宁武府、泽州府、蒲州府、辽州直隶州、沁州直隶州、平定州直隶州、忻州直隶州、代州直隶州、保德州直隶州、解州直隶州、绛州直隶州、吉州直隶州、隰州直隶州。
总计下辖了6个散州、90个县,那么,什么是直隶州,什么是散州呢?直隶州同等于府,隶属于省管理。散州同等于县,隶属于府管理。在清朝统治时期,晋中市下辖的各个区县,隶属于太原府、汾州府、辽州、平定州、霍州等5个州府管理,情况非常复杂。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阶段。各地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急需进入休养生息。
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局势的逐步稳定,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阶段。与此同时,一系列的重要项目,也在山西省设立,在山西省内设立了一系列的专区,例如榆次专区、忻县专区等等。其中,榆次专区设立以后,下辖了13个县、1个工矿区,分别是:榆次县、平定县、盂县、寿阳县、祁县、太谷县、介休县、灵石县、平遥县、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阳泉工矿区。
1951年,阳泉工矿区被撤销,设立了阳泉市,由山西省直接管理。同一年,汾阳专区被撤销,原汾阳专区下辖的灵石县、孝义县、汾阳县、文水县、交城县、清源县、徐沟县等7个县,划入了榆次专区管理。加上榆次专区自身的区划调整,此时,榆次专区下辖了19个县。1952年,榆次专区的清源县、徐沟县合并,组成了清徐县。
同一年,兴县专区被撤销,原本下辖的方山县、离石县、临县、中阳县,划入了榆次专区管理。榆次专区下辖的县,达到了22个,几乎管理了整个山西省中部地区。1954年,离石县、方山县合并以后,榆次专区下辖了21个县。同一年,在榆次县部分乡镇的基础上,设立了榆次县级市,由山西省直接管理。
1958年,榆次专区更名为晋中专区。同时,省直接管理的阳泉市、榆次市,划入了晋中专区管理。不过,在接下来的区划调整中,榆次县级市被撤销,阳泉市再次被省直接管理,再加上其他几个县的合并。截至1963年,晋中专区下辖了20个县。60年代末期,我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晋中专区更名为晋中地区。1970年,阳泉市又一次划入了晋中地区管理。1971年,在榆次县部分乡镇的基础上,再次设立榆次县级市。
不过,同一年,鉴于晋中地区的管辖范围太大。山西省的地质结构复杂,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下,管理难度很大。因此,吕梁地区设立,晋中地区的临县、交城县、离石县、汾阳县、文水县、孝义县、中阳县,划入了吕梁地区管理。此时,晋中地区下辖了2个县级市、13个县。1972年,阳泉市又一次被省直接管理,晋中地区下辖14个县市。
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各省下辖的地区,开始陆续调整为地级市。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强县改为了县级市。1983年,榆次县被撤销,划入了榆次县级市管理。同一年,晋中地区的平定县、孟县,划入了阳泉市管理,阳泉市晋升为地级市。1999年,晋中地区被撤销,设立了晋中地级市。原来的榆次县级市被撤销,设立了榆次区。
此时,晋中市下辖了1个区、9个县、1个县级市,总计11个区县。随着晋中市的持续发展,城区人口进一步增加,城市面积进一步扩大。2019年,晋中市的太谷县被撤销,设立了太谷区。截至这个时候,晋中市2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的区划彻底形成。
分别是:榆次区、太谷区、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介休市。当然,晋中市还陆续设立了经开区等几个区,不过这几个区情况特殊,一般不会计算在内。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山西有哪些市和县推荐文章3:山西太原下辖的10个行政区域一览
截至2020年6月,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10个行政区域。
市辖区1.小店区
小店区是太原市下辖区,位于太原市的东南部,晋中盆地的北端,东与晋中市榆次区接壤,南与清徐县毗邻,西与晋源区隔汾河相望,北至南内环街与迎泽区相连。是太原市“南移西进、扩容提质”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扩张区域,是太原市与晋中市联合开发的前沿地带。
2.迎泽区
迎泽区是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宋元明太原古城的主要所在地,名称源于明朝扩建后古城城门之一的迎泽门,俗称大南门。
3.杏花岭区
杏花岭区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与迎泽区同为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宋建太原古城部分处于杏花岭区之中。
4.尖草坪区
尖草坪区前身为原北郊区,隶属于山西省太原市,位于太原市主城区北部。尖草坪区有崛围山等多处景点,“古并州外八景”中就有六景分布境内,现已是太原市重要的旅游区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5.万柏林区
万柏林区是山西省太原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是太原的西大门。
6.晋源区
晋源区是山西省太原市六城区之一,于1998年1月1日太原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挂牌成立,地处太原市西南晋阳古城遗址所在地,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闻名。
县级市7.古交市
古交市是山西省太原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国焦煤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连接省城太原和晋西北的现代化工矿城市。
县8.清徐县
清徐县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古称梗阳,始建于春秋,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中国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家马泉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葡萄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素有“葡乡”、“醋都”之称。
9.阳曲县
阳曲县,史称“三晋首邑”,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
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
10.娄烦县
娄烦县是山西省太原市下辖县,地处太原市西北部、吕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距省城太原97公里,是集山区、老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太原最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山西有哪些市和县推荐文章4:中国行政区划山西省长治市
内容仅供参考学习,遗漏之处请留言区补充
长治古称“上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围绕该地区的你争我夺,例如秦赵上党之战、上党战役等。当然喜欢游玩的,更多是被当地的太行山大峡谷、潞安府城隍庙、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等历史人文自然遗迹所吸引。
从区位上看,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倚太行山,与河北邯郸、河南安阳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
长治市域主要由长治盆地及其周边山区两种地貌单元组成,市域内城镇分布其间,各县区驻地图,如下所示,带有明显地理特征标签。
区划上长治市辖4个区(潞州区、上党区、潞城区、屯留区)、8个县(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另设有国级高新区】等
山西有哪些市和县推荐文章5:山西省行政区划介绍
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
太原市:市辖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小店区
市辖县(市):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大同市:市辖区: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
市辖县(市):左云县、大同县、天镇县、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阳高县
阳泉市:市辖区:城区、矿区、郊区
市辖县(市):盂县、平定县
长治市:市辖区:城区、郊区
市辖县(市):长治县、襄垣县、屯留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潞城市
晋城市:市辖区:城区
市辖县(市):泽州县、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高平市
朔州市:市辖区:朔城区、平鲁区
市辖县(市):山阴县、应县、怀仁县、右玉县
晋中市:市辖区:榆次区
市辖县(市):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运城市:市辖区:盐湖区
市辖县(市):临猗县、芮城县、万荣县、新绛县、稷山县、闻喜县、夏县、绛县、平陆县、垣曲县、河津市、永济市
忻州市:市辖区:忻府区
市辖县(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原平市
临汾市:市辖区:尧都区、尧都区
市辖县(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汾西县、隰县、安泽县、侯马市、霍州市
吕梁市:市辖区:离石区
市辖县(市):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岚县、石楼县、交口县、方山县中阳县、孝义市、汾阳市
山西有哪些市和县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山西有哪些市和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