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顺口溜推荐文章1:你敢用上百斤重的东西撞击裆部吗?洛阳这群人敢

  □大河?大河客户端 记者 李晓波 文图


  63岁的王留太,赤裸上身,站定身形后,他调整气息。


  对面,悬挂着一根长约2米,20多公分粗、重近百斤的实木木柱,两名徒弟用力拉起一头,木柱的另一头猛烈地向王留太的裆部撞去,一连数次,王留太收功,安然无事。


  王留太是洛阳市安乐镇军屯村武术馆馆长,他所展示是酷似武侠小说里的“铁裆功”。据称,习练好此功,上百斤重的东西撞击裆部,一点儿事都没有。真的有那么神奇?


  近日,大河记者探访军屯村,为您揭开“铁裆功”神秘的面纱。


  探访:军屯习武之风由来已久


  军屯村,据说是因东汉末年曹操在此地驻军屯垦而得名,习武之风由来已久。“喝口军屯水,都会耍耍锤”至今,该村还流传着这样顺口溜。


  公开资料显示,“铁裆功”是军屯村祖传武功四面八方通背拳的一个分支。从拳派上讲,四面八方通背拳属于少林派罗汉门的分支,以防御为主,进攻风格讲究势大力沉、刚猛雄劲,兼有阴柔狠毒的招数,让人很难防范。


  所谓“四面八方”,是指拳打四面,脚踢八方。认为“浑身处处不丹田”,习练成功者可以练成“铜头、铁裆、铁背”的硬功,施展开来威力巨大。


  “300多年来,四面八方通背拳长期在军屯唐、王、朱姓村民中流传。”王留太是目前该村为数不多,精通此拳法的拳师之一。他个头不高,自幼习武,5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虽年过六旬,但身体强壮,脱去上衣,肌肉非常发达。


  2016年,王留太创办军屯村武术馆,目前跟着他学拳有20多人,有本村的,也有洛阳本地的,还有外省的。


  

  现场1:百斤游锤撞铁裆,人安然无恙


  军屯武术馆,在军屯村村委会院内,说是武馆,其实就是以前村里的戏台,台上摆放着刀、剑、戟、斧等十八般兵器。有意思是,这些兵器全是王留太和徒弟们用农具改造而成。


  其中,练习“铁裆功”的器械比较独特,是一根长约2米、20公分粗、重达近百斤的纯实木木柱,被铁链吊起来,两侧有支架。木柱一头还镶嵌着一块厚厚的铁板,整体结构类似一个单摆。


  王留太为其取名“百斤游锤”。为了检验“百斤游锤”瞬间产生的力量,王留太双手握着一块红砖,放在游锤的一头,另一头,两位徒弟稍稍拉起,松手。只见铁锤撞击到红砖后,“砰”的一声,立即断为两截,力量非常大。


  而王留太平时练功时,就是用这个游锤来撞击自己的裆部。


  王留太真的能承受的了游锤攻击自己的裆部吗?裆部是不是放的有护具?为了打消记者的疑惑,他决定亲自演示一次。


  王留太脱掉上衣,扎起马步,短暂调整气力后,示意可以开始。


  游锤另一头,徒弟将游锤高高拉起,并用力推出,猛击王留太的裆部。


  由于第一次力量过大,王留太被击中后,稍稍向后移动了一步,他迅速调整后,再次扎好马步,徒弟继续用游锤撞击他的裆部。连续数次后,王留太安然无事,此举让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撼。


  “这就是‘铁裆功’。”


  

  现场2:腹部断筷子,练就“金钟罩、铁布衫”


  51岁唐小成是王留太的徒弟,他也是军屯人,自幼习武。或许是练武缘故,唐小成看起来像30多岁的人。220斤的体重,从事木匠行业,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他也是一位“武林高手”。


  唐小成自幼练习四面八方通背拳,绝活被号称“金钟罩、铁布衫”。不练功运气时,他看起来浑身虚肉。一旦运气之后,肚子上的肉瞬间变得坚硬如石,任凭年轻人全力击打,他丝毫没有感觉。


  最令人惊讶的是,当唐小成表演绝技“腹部断筷子”时,用一把30多斤重、刀刃锋利的大刀放到肚子上,之间用3根筷子隔开,然后,旁边的人拿着一把铁锤全力撞击后,3根筷子应声而断,而他自己却毫发无损。


  除了腹部断筷子之外,他还能够表演长剑刺喉、刀山钉床、胸口碎大石、头开钢板等惊心动魄的绝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唐小成说,练功非常辛苦,并且要长年累月的坚持,现在白天做木工,晚上必须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练功。“这是雷打不动的一个习惯。”


  2015年,唐小成跟着王留太师傅学拳,练习“铁裆功”。但他目前的功法还没有到达师傅的程度,仅可以自己扶着游锤来撞击裆部。


  

  讲述:欲练“铁裆功”,须有师傅“开功”传授秘诀


  记者在现场看到,游锤撞击产生的破坏力别说打在裆部,打在人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受伤。王留太师徒们究竟是如何练就呢?


  王留太说,学习四面八方通背拳,拍打功是基本功夫。常年累月用木棍等工具拍打背部等部位,增强其抗击打能力。“铁裆功”是拍打功更高的境界,人体最脆弱的部位也能承受重大外力,但该功夫练习者须是成年后方可练习,并非一年半载就能出师,需要坚持。


  “一般来说,我们先教徒弟拳法、套路,等到一定程度后,会进行‘开功’。”王留太说,开功其实就是拜师,开功后师傅会亲授“铁裆功”习练方法,坚持长期练习方能成功。如没有师傅的指点,心急求成,一旦尝试,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外人不可轻易模仿。


  大河记者了解到,军屯一门,在开功时,发誓绝不泄露本门秘密,练习方法是决不能对外说的。王留太说,军屯村的“铁裆功”是有真功夫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多名拳师还曾应邀担任国民党部队的武术教官。“以前村里不少人能掌握铁裆功,只是功力大小而已。这些年练功人越来越少,如今会裆功的寥寥无几。”唐小成说。


  

  三问“铁裆功”:


  军屯村充满神秘色彩的“铁裆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功夫呢?常年怕打练习真的能练成吗?从医学角度能否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对此,大河记者采访了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士。


  一问:


  “铁裆功”是真功夫还是有技巧?


  炊遂堂,中国武术八段、洛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原洛阳师范学院武术系主任,他曾关注过四面八方通背拳。


  他认为,中国武术过去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常年对身体某一部位的拍打,会使被击打的部位发生适应性变化,比如肌肉收缩能力增强,皮肤产生对外界抗击的能力增强。如果坚持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科学训练,可以提高某一部位的抗击打能力。


  炊遂堂进一步解释到,武术按照运动形式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近10多年来,又提出功法运动。功法运动分为柔功、硬功、内功、外功等。军屯村的“铁裆功”应属于功法运动的一种。


  此外,武术中讲究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气血相伴而生,意到哪个部位,气往哪个地方去,气最后产生一种能量。按照这样说法,“铁裆功”是有一定真功夫,但也存在一定的技巧,要不然在生理学上也是无法解释的。


  有着15年散打、空手道、功力训练教学经验的洛阳师范学院武术教练贾俊刚老师也认为,“铁裆功”属于属于传统武术中功法的一种练习,存在一定的技巧。


  多年前,贾俊刚曾与军屯村另外一名拳师“切磋”过,他多次用脚踢对方裆部,对方安然无恙。“当时确实比较震撼,一般人根本受不了这样的踢打。”他说,不过,在踢打时,他的脚背是绷着平踢式,这样踢出后受力面积大,造成的伤害小一些。


  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铁裆功”的练习者练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将睾丸随时缩入腹腔内,故而可以让人任意击打而安然无恙。还有人说,游锤撞击时,并没有撞到挡部,而是大腿内侧。


  对于这些说法,唐小成都予以否认。


  他说,军屯村的“铁裆功”是不存在将睾丸缩入腹腔内,他们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抗击打。能否练成睾丸缩入腹腔内,他也不清楚,但绝对跟他们没有关系。“我们出去表演时,经常会遇到有人质疑,你们是不是只能表演,不敢让人踢。”唐小成说,每次都会邀请观众上台,亲自体验,证明并不是假的。只不过,建议他们踢打时平踢,这样更容易踢到挡部。


  另外,唐小成说,练习游锤撞击前,他们都会站好马步,能够让游锤更好地撞在裆部的位置,游锤的撞击力非常大,如果撞在大腿内侧,他们也受不了,容易受伤。“我们展示‘铁裆功’只是功法一种形式,可以抗击打,但一般人是不行的。”他说。


  二问:


  常年练习此功,对生育有无影响?


  裆部,这个最敏感、最脆弱的部位,一旦受到猛烈撞击,会给人体造成巨大伤害。


  王留太说,300多年来,军屯村一直都有人练习“铁裆功”,但没听说谁家因为练功造成损害的,而他本人也育有一儿一女。同样,徒弟唐小成也说,如果这功夫对生殖器官造成巨大伤害,没人会去练,一旦损伤,终身将会受到影响。


  对此,河科大一附院泌尿外科教授张建国说,从医学角度来说,男性下体遭受这么猛烈外力的攻击,肯定是会受到影响。平时正常人被踢一脚,都会出现睾丸损伤、淤血等。“这种功夫不是人人都可以练成的。”张建国说,如果方法不得当,会导致生殖器官损失,影响睾丸功能而导致不育。同样,常年的拍打下体,也会造成慢性损伤。


  三问:


  “被挨打”的功夫在现代武术体系中还有实际意义吗?


  几年前军屯村拳师演示“铁裆功”的视频在网络上传开,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学习。甚至还惊动有关部门,怀疑他们是邪教组织。但当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看到后,这才了解实际情况。


  对此,唐小成也说,军屯村的四面八方通背拳普及率低,很少有人知道,拳法动作很朴实,也不华丽。而“铁裆功”是这套拳法里一种,只是一种功法的表现形式。说实话,在现在来说,确实实际意义不大。


  炊遂堂认为,在竞技体育中,裆部是严禁击打的部位。过去军屯人练武是一种防身健体的选择,随着社会发展,练武的人越来越少,会“铁裆功”的就更少了。四面八方通背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不应该以裆功为主要,更应该全面的发展,作为一种武术的传承,符合强身健体的运动形式。


  困境:习拳者寥寥,担心难以传承


  采访中了解到,王留太虽说是军屯村武馆馆长,但他生活十分不易。


  13年前,妻子遭遇严重车祸,至今瘫痪在床。这么多年来,家里所有担子都是王留太独自承担。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为了传承四面八方通背拳,他仍然坚持个人出资10多万元办武馆。


  唐小成说,师傅太难了,有时候为了教我们练功,用轮椅推着师娘来到武馆,一边教我们,一边照顾师娘。现在练武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太苦,另一方面不挣钱,所以困难重重。但奔着师傅这种执着的精神,他们师徒也要把军屯村的四面八方通背拳传承下去。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四面八方通背拳,而不仅仅是“铁裆功”。


  近两年,王留太经常带着徒弟们,拉着练武的器械道具,在洛阳市区一些地方进行表演,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军屯村的拳法。


  出路:拳师要形成合力,思想要解放,方法要创新。


  原洛阳市文联秘书长、作家协会副主席孙孙建邦长期关注军屯村的武术。他说,四面八方通背拳作为一种已经流传了300年的民间拳种,需要进行发掘、整理,并传承下去,当地的拳师也很着急,但他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


  早些年,军屯村是非常保守的,村里有很多故事,人物,都是非常厉害的。其中“铁裆功”更是因其在特殊部位,增添了它的神秘性。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存、发展压力巨大,练拳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遭遇没落也是其必然。


  “尝试走商业化道路,办武馆,教学生。”孙建邦说,拳师们应该形成合力,跟上时代的潮流,与社会接轨。不能仅仅的只说军屯拳法很厉害,但口说无凭,需要到现代武术体系中去试一试。不要抱着老古董,要把功夫变成一种生活的手段。


  此外,孙建邦还提到,拳师们思想要开放,方法也要创新。“铁裆功”只是通背拳其中一种,裆功的展现形式看起来比较残忍,要强调武术本身强身健体的作用,要把四面八方通背拳整理编成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套路,让其简洁化,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相信这样军屯村的通背拳会迎来新的机遇,获得长久发展。


  十八般兵器顺口溜推荐文章2:洛阳军屯“铁裆功”,是功夫还是杂耍?

  □大河?大河客户端 记者 李晓波 文图


  63岁的王留太,赤裸上身,站定身形后,他调整气息。


  对面,悬挂着一根长约2米,20多公分粗、重近百斤的实木木柱,两名徒弟用力拉起一头,木柱的另一头猛烈地向王留太的裆部撞去,一连数次,王留太收功,安然无事。


  王留太是洛阳市安乐镇军屯村武术馆馆长,他所展示是酷似武侠小说里的“铁裆功”。据称,习练好此功,上百斤重的东西撞击裆部,一点儿事都没有。真的有那么神奇?


  近日,大河记者探访军屯村,为您揭开“铁裆功”神秘的面纱。


  探访:军屯习武之风由来已久


  军屯村,据说是因东汉末年曹操在此地驻军屯垦而得名,习武之风由来已久。“喝口军屯水,都会耍耍锤”至今,该村还流传着这样顺口溜。


  公开资料显示,“铁裆功”是军屯村祖传武功四面八方通背拳的一个分支。从拳派上讲,四面八方通背拳属于少林派罗汉门的分支,以防御为主,进攻风格讲究势大力沉、刚猛雄劲,兼有阴柔狠毒的招数,让人很难防范。


  所谓“四面八方”,是指拳打四面,脚踢八方。认为“浑身处处不丹田”,习练成功者可以练成“铜头、铁裆、铁背”的硬功,施展开来威力巨大。


  “300多年来,四面八方通背拳长期在军屯唐、王、朱姓村民中流传。”王留太是目前该村为数不多,精通此拳法的拳师之一。他个头不高,自幼习武,5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虽年过六旬,但身体强壮,脱去上衣,肌肉非常发达。


  2016年,王留太创办军屯村武术馆,目前跟着他学拳有20多人,有本村的,也有洛阳本地的,还有外省的。


  

  现场1:百斤游锤撞铁裆,人安然无恙


  军屯武术馆,在军屯村村委会院内,说是武馆,其实就是以前村里的戏台,台上摆放着刀、剑、戟、斧等十八般兵器。有意思是,这些兵器全是王留太和徒弟们用农具改造而成。


  其中,练习“铁裆功”的器械比较独特,是一根长约2米、20公分粗、重达近百斤的纯实木木柱,被铁链吊起来,两侧有支架。木柱一头还镶嵌着一块厚厚的铁板,整体结构类似一个单摆。


  王留太为其取名“百斤游锤”。为了检验“百斤游锤”瞬间产生的力量,王留太双手握着一块红砖,放在游锤的一头,另一头,两位徒弟稍稍拉起,松手。只见铁锤撞击到红砖后,“砰”的一声,立即断为两截,力量非常大。


  而王留太平时练功时,就是用这个游锤来撞击自己的裆部。


  王留太真的能承受的了游锤攻击自己的裆部吗?裆部是不是放的有护具?为了打消记者的疑惑,他决定亲自演示一次。


  王留太脱掉上衣,扎起马步,短暂调整气力后,示意可以开始。


  游锤另一头,徒弟将游锤高高拉起,并用力推出,猛击王留太的裆部。


  由于第一次力量过大,王留太被击中后,稍稍向后移动了一步,他迅速调整后,再次扎好马步,徒弟继续用游锤撞击他的裆部。连续数次后,王留太安然无事,此举让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撼。


  “这就是‘铁裆功’。”


  

  现场2:腹部断筷子,练就“金钟罩、铁布衫”


  51岁唐小成是王留太的徒弟,他也是军屯人,自幼习武。或许是练武缘故,唐小成看起来像30多岁的人。220斤的体重,从事木匠行业,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他也是一位“武林高手”。


  唐小成自幼练习四面八方通背拳,绝活被号称“金钟罩、铁布衫”。不练功运气时,他看起来浑身虚肉。一旦运气之后,肚子上的肉瞬间变得坚硬如石,任凭年轻人全力击打,他丝毫没有感觉。


  最令人惊讶的是,当唐小成表演绝技“腹部断筷子”时,用一把30多斤重、刀刃锋利的大刀放到肚子上,之间用3根筷子隔开,然后,旁边的人拿着一把铁锤全力撞击后,3根筷子应声而断,而他自己却毫发无损。


  除了腹部断筷子之外,他还能够表演长剑刺喉、刀山钉床、胸口碎大石、头开钢板等惊心动魄的绝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唐小成说,练功非常辛苦,并且要长年累月的坚持,现在白天做木工,晚上必须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练功。“这是雷打不动的一个习惯。”


  2015年,唐小成跟着王留太师傅学拳,练习“铁裆功”。但他目前的功法还没有到达师傅的程度,仅可以自己扶着游锤来撞击裆部。


  

  讲述:欲练“铁裆功”,须有师傅“开功”传授秘诀


  记者在现场看到,游锤撞击产生的破坏力别说打在裆部,打在人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受伤。王留太师徒们究竟是如何练就呢?


  王留太说,学习四面八方通背拳,拍打功是基本功夫。常年累月用木棍等工具拍打背部等部位,增强其抗击打能力。“铁裆功”是拍打功更高的境界,人体最脆弱的部位也能承受重大外力,但该功夫练习者须是成年后方可练习,并非一年半载就能出师,需要坚持。


  “一般来说,我们先教徒弟拳法、套路,等到一定程度后,会进行‘开功’。”王留太说,开功其实就是拜师,开功后师傅会亲授“铁裆功”习练方法,坚持长期练习方能成功。如没有师傅的指点,心急求成,一旦尝试,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外人不可轻易模仿。


  大河记者了解到,军屯一门,在开功时,发誓绝不泄露本门秘密,练习方法是决不能对外说的。王留太说,军屯村的“铁裆功”是有真功夫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多名拳师还曾应邀担任国民党部队的武术教官。“以前村里不少人能掌握铁裆功,只是功力大小而已。这些年练功人越来越少,如今会裆功的寥寥无几。”唐小成说。


  

  三问“铁裆功”:


  军屯村充满神秘色彩的“铁裆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功夫呢?常年怕打练习真的能练成吗?从医学角度能否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对此,大河记者采访了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士。


  一问:


  “铁裆功”是真功夫还是有技巧?


  炊遂堂,中国武术八段、洛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原洛阳师范学院武术系主任,他曾关注过四面八方通背拳。


  他认为,中国武术过去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常年对身体某一部位的拍打,会使被击打的部位发生适应性变化,比如肌肉收缩能力增强,皮肤产生对外界抗击的能力增强。如果坚持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科学训练,可以提高某一部位的抗击打能力。


  炊遂堂进一步解释到,武术按照运动形式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近10多年来,又提出功法运动。功法运动分为柔功、硬功、内功、外功等。军屯村的“铁裆功”应属于功法运动的一种。


  此外,武术中讲究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气血相伴而生,意到哪个部位,气往哪个地方去,气最后产生一种能量。按照这样说法,“铁裆功”是有一定真功夫,但也存在一定的技巧,要不然在生理学上也是无法解释的。


  有着15年散打、空手道、功力训练教学经验的洛阳师范学院武术教练贾俊刚老师也认为,“铁裆功”属于属于传统武术中功法的一种练习,存在一定的技巧。


  多年前,贾俊刚曾与军屯村另外一名拳师“切磋”过,他多次用脚踢对方裆部,对方安然无恙。“当时确实比较震撼,一般人根本受不了这样的踢打。”他说,不过,在踢打时,他的脚背是绷着平踢式,这样踢出后受力面积大,造成的伤害小一些。


  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铁裆功”的练习者练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将睾丸随时缩入腹腔内,故而可以让人任意击打而安然无恙。还有人说,游锤撞击时,并没有撞到挡部,而是大腿内侧。


  对于这些说法,唐小成都予以否认。


  他说,军屯村的“铁裆功”是不存在将睾丸缩入腹腔内,他们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抗击打。能否练成睾丸缩入腹腔内,他也不清楚,但绝对跟他们没有关系。“我们出去表演时,经常会遇到有人质疑,你们是不是只能表演,不敢让人踢。”唐小成说,每次都会邀请观众上台,亲自体验,证明并不是假的。只不过,建议他们踢打时平踢,这样更容易踢到挡部。


  另外,唐小成说,练习游锤撞击前,他们都会站好马步,能够让游锤更好地撞在裆部的位置,游锤的撞击力非常大,如果撞在大腿内侧,他们也受不了,容易受伤。“我们展示‘铁裆功’只是功法一种形式,可以抗击打,但一般人是不行的。”他说。


  二问:


  常年练习此功,对生育有无影响?


  裆部,这个最敏感、最脆弱的部位,一旦受到猛烈撞击,会给人体造成巨大伤害。


  王留太说,300多年来,军屯村一直都有人练习“铁裆功”,但没听说谁家因为练功造成损害的,而他本人也育有一儿一女。同样,徒弟唐小成也说,如果这功夫对生殖器官造成巨大伤害,没人会去练,一旦损伤,终身将会受到影响。


  对此,河科大一附院泌尿外科教授张建国说,从医学角度来说,男性下体遭受这么猛烈外力的攻击,肯定是会受到影响。平时正常人被踢一脚,都会出现睾丸损伤、淤血等。“这种功夫不是人人都可以练成的。”张建国说,如果方法不得当,会导致生殖器官损失,影响睾丸功能而导致不育。同样,常年的拍打下体,也会造成慢性损伤。


  三问:


  “被挨打”的功夫在现代武术体系中还有实际意义吗?


  几年前军屯村拳师演示“铁裆功”的视频在网络上传开,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学习。甚至还惊动有关部门,怀疑他们是邪教组织。但当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看到后,这才了解实际情况。


  对此,唐小成也说,军屯村的四面八方通背拳普及率低,很少有人知道,拳法动作很朴实,也不华丽。而“铁裆功”是这套拳法里一种,只是一种功法的表现形式。说实话,在现在来说,确实实际意义不大。


  炊遂堂认为,在竞技体育中,裆部是严禁击打的部位。过去军屯人练武是一种防身健体的选择,随着社会发展,练武的人越来越少,会“铁裆功”的就更少了。四面八方通背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不应该以裆功为主要,更应该全面的发展,作为一种武术的传承,符合强身健体的运动形式。


  困境:习拳者寥寥,担心难以传承


  采访中了解到,王留太虽说是军屯村武馆馆长,但他生活十分不易。


  13年前,妻子遭遇严重车祸,至今瘫痪在床。这么多年来,家里所有担子都是王留太独自承担。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为了传承四面八方通背拳,他仍然坚持个人出资10多万元办武馆。


  唐小成说,师傅太难了,有时候为了教我们练功,用轮椅推着师娘来到武馆,一边教我们,一边照顾师娘。现在练武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太苦,另一方面不挣钱,所以困难重重。但奔着师傅这种执着的精神,他们师徒也要把军屯村的四面八方通背拳传承下去。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四面八方通背拳,而不仅仅是“铁裆功”。


  近两年,王留太经常带着徒弟们,拉着练武的器械道具,在洛阳市区一些地方进行表演,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军屯村的拳法。


  出路:拳师要形成合力,思想要解放,方法要创新。


  原洛阳市文联秘书长、作家协会副主席孙孙建邦长期关注军屯村的武术。他说,四面八方通背拳作为一种已经流传了300年的民间拳种,需要进行发掘、整理,并传承下去,当地的拳师也很着急,但他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


  早些年,军屯村是非常保守的,村里有很多故事,人物,都是非常厉害的。其中“铁裆功”更是因其在特殊部位,增添了它的神秘性。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存、发展压力巨大,练拳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遭遇没落也是其必然。


  “尝试走商业化道路,办武馆,教学生。”孙建邦说,拳师们应该形成合力,跟上时代的潮流,与社会接轨。不能仅仅的只说军屯拳法很厉害,但口说无凭,需要到现代武术体系中去试一试。不要抱着老古董,要把功夫变成一种生活的手段。


  此外,孙建邦还提到,拳师们思想要开放,方法也要创新。“铁裆功”只是通背拳其中一种,裆功的展现形式看起来比较残忍,要强调武术本身强身健体的作用,要把四面八方通背拳整理编成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套路,让其简洁化,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相信这样军屯村的通背拳会迎来新的机遇,获得长久发展。


  十八般兵器顺口溜推荐文章3:“簸箕村”的琴棋书画

  人民网-人民日海外版


  山西洪洞韩家庄古建筑玉皇楼 网络图片


  山西省洪洞县韩家庄,是汾河西畔一个古村,相传舜耕历山、尧王访贤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更以千年传统柳编业闻名,有“簸箕之乡”的雅号,又称“簸箕村”。


  国庆节前夕,笔者走进韩家庄,寻古探幽看柳编。在老宅深巷里、古楼残殿前,巧遇“文人四友”,别有情趣。


  村琴悠悠


  簸箕村南有座元代菩萨庙。琴声悠悠,从庙西侧老宅门里飞出来。循声而去,宅院里,5位“夕阳红”载歌载舞,还有一人在拉小提琴。脚下一方地毯,铺到菜畦旁。西红柿几架,果累累,大葱两沟,绿汪汪。


  琴手王莲英,小学二年级辍学,乘着改革开放春潮涌进临汾古城,在文化宫前摆饭摊。置了房子买了车,如今又进入老年大学当学生,认识了简谱、五线谱,买了小提琴,圆了儿时音乐梦。


  王莲英奏琴,五邻居唱歌,排练女声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蓝色地毯、金丝绒连衣裙演出服,都是王莲英网上购买。演出服初次上身,老姐妹们比穿嫁衣还要兴奋。村里正在钻井修路,等到井出水路竣工,她们就要盛装登台,参加庆贺演出。


  乡棋步步


  天神庙里,二郎殿前,当头炮一响,盘头马便上。放下锄把,拈起棋子,三局两胜,轮番上阵。饭时已过,仍在拼杀。


  全村一盘棋,再难不散离。原先在村口玉皇楼洞里摆阵,重修古楼时,移至张月喜家福字门庭。张家新买了车,门庭成了车库,只得移营再战。


  年近古稀的李天兰寻思:老搬家不是常法,得弄个窝。一个人走进村西天神庙,拔草清场地,搬砖垒棋台。换了大棋子,画了大棋盘,想了想,又买了几个小马扎……


  根据地有了,来的人也多了。下棋的,看棋的,还有一旁聊天的,棋场也是新闻交流场。这里正马踩车,庙外响起鞭炮声。韩北锁问,谁家又买了小车?提着簸箕转进庙里来下棋的韩小龙说,南头一家的儿子考上大学,去魁星楼烧香还愿。


  书藏家家


  古香古色老宅门,是前清秀才韩钟灵的旧居,易地重修风采依旧。门楣楹联,书香浓郁。宅门连着厢房,厢房挂着图书馆铜匾。图书馆里,书册满柜,几名读者面前铺展着一本《韩家庄村志》,这是今年8月下旬才出版的新书。管理员正与邻村一名读者细细解说柳编一卷。


  管理员叫李兴才,40来岁,高级电工。他将顺口溜《古村贤人多》托人转给村志编辑,与村人韩三穴的顺口溜《唱戏》、张玉桐的追忆《老拳师张秀德》、韩北元的《打井记》等一起收编入卷。以文会友,李兴才成为村志编辑部新人,不怕苦不畏难,虚心学抢着干。爬房上厦,寻觅梁上字墨。上网连群,征集古件文物。沿门逐户,核实每户信息。


  《韩家庄村志》是古村头一部村志。精装本厚厚一册,有3斤来重。家家写进志中,户户都有位置。村里事,村人写,村人读。一户一册,赠书于民。洪洞县图书馆设分馆于村,聘李兴才为管理员,他热心公益,激情愈高。


  画庆岁岁


  簸箕村北翼长巷深处,是一座安静馨谧的五孔砖窑院,人称“书院”。


  走进窑里,四周悬字画。炕上铺苫粗布格格单,炕下置一写字台,王韩生正执笔写锣鼓老谱。笔架一侧,靠墙放着一支红缨长矛,格外醒目。忽见客来,他喜呼妻子:“快!好月饼好苹果端上来。”


  王韩生年过半百,敦敦实实,满面红润。他的书法远近闻名。古楼老庙贴着,舞台学校挂着。结婚喜帖、殡葬挽幛、新年春联,都请他写。洪洞“三月三走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韩家庄是“走亲”必经之地,迎送庆典格外隆重。一街两行五颜六色的标语,皆由王韩生负责,勿用吩咐,三天前编妥,两天前写妥,前一天贴妥。年年如此,岁岁更新。


  问起红缨长矛,王韩生说:“爷爷十八般兵器皆会,只有这一件,连套路传给父亲,又传到我辈。写字困了,操枪练练,换换脑子。”


  编过簸箕、握过镢把、习过金枪的粗手,落笔透纸,入木三分。文武皆修,相得益彰。临汾市书法协会接纳他为会员,村志人物卷中专列一条他的介绍。


  我问村人,王韩生明明写的是字,你们何以称画?村人说,字中带画,龙飞凤舞,比画儿还好看,我们喜欢。


  十八般兵器顺口溜推荐文章4:古村今貌——韩家庄里艺趣多

  韩斌


  山西省洪洞县韩家庄地处汾河西畔,传说舜耕历山、尧王访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古至今,韩家庄以柳编业而闻名远近,被当地人昵称为“簸箕村”。走进韩家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元素扑面而来,琴棋书画,无一不有。


  琴音悠悠


  在“簸箕村”南部,有一座元代菩萨庙。路过此处,只听一阵悠扬的琴声从庙旁一处老宅门里袅袅而出。循声而去,院里一人拉着小提琴,五位“夕阳红”舞者正和着乐声载歌载舞。在她们脚下,一方地毯直铺到菜畦旁,只见番茄几架、大葱两沟,果红叶绿真热闹。


  小提琴手名叫王莲英,原本小学二年级便辍了学。上世纪90年代,王连英乘着改革开放的春潮前往临汾,在文化宫前摆起了饭摊。现如今,她不仅置了房子买了车,又进入老年大学当学生,圆了儿时的音乐梦。


  就这样,由王莲英奏琴、五位邻里姐妹合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成了簸箕村里最受期待的节目之一。王连英说,村里正在钻井修路,等到井出水路竣工,她们就要盛装登台,参加庆贺演出。


  堂前对弈


  天神庙里,二郎殿前,当头炮一响,盘头马便上。村民们放下锄把,拈起棋子,三局两胜,轮番上阵。饭时已过,小棋盘上的拆招拼杀仍在继续。


  全村一盘棋,再难不散离。棋盘最初摆在村口玉皇楼洞里。随着古楼重建,棋阵便临时搬迁到了村民张月喜家的福字门庭。待到张家新买了车,门庭又成了车库,棋友们只得搁下战局,另寻良处。


  年近古稀的李天兰寻思:老搬家不是常法,得弄个窝。他一个人走进村西头的天神庙,拔草清场,搬砖垒台,想了想,又买了几张小马扎。


  根据地有了,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下棋的、看棋的、站在一旁谈天说地的,庙堂前再次人头熙攘起来。棋台也成为大伙儿交流本地“新闻”的最佳场所。


  书香满家


  村里最古香古色的老宅子,是清代当地秀才韩钟灵的祖居。如今,老宅易地重修,成了村里的图书馆。宅门连着厢房,厢房挂着图书馆铜匾。书册满柜的图书室里,几名读者围着一本《韩家庄村志》,读得津津有味。


  《韩家庄村志》是古村头一部村志,精装本重约3斤,记录“簸箕村”的古往今来。家家写进志中,户户都有位置,存志真正实现了“村里事,村人写,村人读”。成书后,村里一户一册,每个村民心中都有了一份沉甸甸的归属感。今年出版了新书,管理员正为读者们细细解说其中的“柳编”一卷。


  管理员叫李兴才,40来岁,是村里的高级电工,还是个编顺口溜的能手。自从原创顺口溜《古村贤人多》被收进村志,李兴才也顺势成了村志编辑部的新人。他活用网络,征集散落各处的古件文物。就这样,不怕苦不畏难的李兴才迅速收获了村民的认可与支持。


  笔绘年月


  在簸箕村北的翼长巷深处,坐落着一处安静馨谧的五孔砖窑院,人称“书院”。


  走进窑里,炕上铺着粗布格格单,炕下置一写字台,院子的主人王韩生正执笔写锣鼓老谱。笔架一侧,靠墙放着一支红缨长矛,格外醒目。王韩生年过半百,是土生土长的韩家庄人。他的书法作品在当地分外有名。每到洪洞民俗“三月三走亲”的时节,迎送庆典格外隆重,沿街五颜六色的标语则皆由王韩生负责。


  说起红缨长矛,王韩生说:“我祖父王逢祥十八般兵器皆会,只有这一件连套路传了下来。有时候写字困乏了,我就操枪练练,换换脑子。”编过簸箕、握过镢把、习过金枪,出自王韩生之手的书法作品也非同一般,被村民们称为“字儿画”。明明写的是字,何以称画?大伙争着解答了笔者的疑惑:龙飞凤舞,字中带画是也。


  古村今貌,韩家庄里的和乐图景正是当下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一处缩影,记录着新时代新农村的人文内涵。


  十八般兵器顺口溜推荐文章5:这个古代武器长得太奇葩了,像挂衣架

  科教授为喜欢《百家讲坛》的朋友们送福利了,点击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听”的方式获取更多内容。


  提到“兵器”这个词,大家大概会想起十八般兵器的顺口溜: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但是对于明代人来说,这些兵器都太平常了,他们的想象力总能超出你的预料。


  狼筅[xiǎn]


  (图片来自网络)


  它是明代人发明的奇葩兵器,长得像一颗毛竹,又有点像现在挂衣服的架子。


  关于它的用法,请往下看:


  长相奇葩却有妙用


  陆上最强的防御兵器


  嘉靖年间,东海沿海受到了许多海盗的骚扰,这些人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因此屡屡得胜。在这种状况下,狼筅便出场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狼筅的形制,曾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材权,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遁南方杀倭利器。”


  最开始的时候,狼筅主要是就地取材,选用南方盛产的大毛竹,将竹头及附枝末端尖锐处都包上铁衣,又将枝干两边的竹刺用火熨烫,让刺变得坚硬耐砍,有直有钩,使狼筅既有戟的钩和啄,又兼具矛的刺杀功能,加强了攻击力。


  而竹子本身的长度和它茂密坚韧的枝叶,能将人的身体完全遮挡起来,防御面积比盾牌还大。


  这么看,狼筅是不是很厉害?


  总结下来,狼筅的妙用主要分为三点:


  一是狼筅够长,它比刀剑还要长上许多,能够拉开敌我双方的距离,持刀的海盗无法靠近士兵,原来的刀长优势无法发挥。


  二是狼筅够硬,它坚硬的枥权铁枝能够抵消刀的威力,劈砍的力度被化解,士兵不仅可以保命,还能让一旁的同伴趁机发动进攻。


  三是狼筅够大,茂密的竹枝形成了较大的防守面积,敌人多变的刀法和跳跃的进攻位移均受制于狼筅的防控,而且狼筅阻挡攻击的同时还能挥筅刺杀敌人,攻守浑然一体。


  不过,看似完美的狼筅也有缺点。


  

  想用它,先得力气大


  其次还要努力练习


  

  狼筅可不是普通人能玩转的,只有力气大的人才能使得动,所以使用者也要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人才。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使狼筅更好的被应用,明朝名将戚继光研究出了狼筅的六种架势套路,也被称为“六势”:


  中平势:此势前弓后箭,阴阳要转,两手要直,推步如风,天下莫敌。


  骑龙势:闭门之法上骑龙,下闸高檠大有功,误若当前披一下,劝君眼快脚如风。


  钩开势:钩法由来阻大门,小门挫下向前奔,若还他使低来势,闸挫凭君利便分。


  架上势:鎗打高来须用架,架时管上又管下,阴阳反覆脚如风,铁柱金刚也戳怕。


  闸下势:闸势缘何要挈脚,挈脚乃是起步法,连身坐下向前冲,上向不著下面著。


  拗步退势:直进直出君须记,站住即是中平势,高低左右任君行,切挫钩闸毋轻易。


  不管狼筅再怎么厉害,只有熟记六种招式、练习刻苦又能通过考核的军士,最后才会被派上战场。


  据说,狼筅最初的发明者不是戚继光,而是壮族的狼兵。后来狼兵被调到沿海对付海盗,这才让戚继光有机会受到启发,借鉴并改造了狼筅。


  百家讲坛


  《大国军师(第一部)》


  播出时间:12月20日至29日 12:00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于毅 姜沛辰(实习)


  十八般兵器顺口溜推荐搜索词:

  

  1.十八般兵器顺口溜怎么念

  

  2.单田芳十八般兵器顺口溜

  

  3.十八般兵器顺口溜原文

  

本文标题:十八般兵器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