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材生是什么意思
高材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东北人一辈子挂在嘴边的50个东北单词!
点击免费订阅
东北话幼儿园篇
1、咋滴——怎么的,疑问句,如果双方情绪比较激动,会在东北引起不必要肢体冲突(用这个词的时候注意不要瞪眼睛)。
造句:你瞅啥?瞅你咋滴?!
2、嘚瑟——瞎折腾。
造句:你嘚瑟个啥?!
3、稀罕——喜欢。
造句:大家伙可稀罕这东西了!
4、够呛——没把握了,可能表示不能成。
造句:这件事真够呛的!
5、急眼——生气,发飙。
造句:干啥说你两句你就急眼!
6、扯犊子——不说正经话。
造句:能不能不扯犊子?
7、忽悠——故弄玄虚来蒙骗。
造句:老王忽悠人可是出了名的!
8、霸道——厉害,霸气当道。
造句:内个人光膀子在雪池游泳,真霸道!
9、扯蛋——瞎扯,瞎编,瞎掰。
造句:都在说正经事,你别扯蛋!
10、白瞎——浪费,可惜了。
造句:那么好的姑娘嫁给他了,真是白瞎了。
东北话小学篇
11、二百五——傻子,缺心眼儿。
造句:让你憋说内话,非要说,你就一二百五。
12、咋整——该怎么办。
造句:把作业落在家了,这可咋整好呢?
13、寻(发音xin二声)思——琢磨,较为认真细致的思索。
造句:杵那瞎寻思啥?不懂就直接问。
14、干仗——打架(在口语中广义的干仗也可能包含吵骂的成分)。
造句:干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15、备不住——亦称背不住,译为可能、没准儿就。
造句:他没回你电话可能是开会呢,备不住没带电话。
16、鼓动——煽动。
造句:你就别鼓动他去跟别人干仗了!
17、噶哈——有什么事,干什么去,视具体语言环境而决定具体所代表的意思。
造句:一大早噶哈呢?
18、埋汰——脏,形容词。也做动词用,埋汰人,比喻侮辱人。
造句:让这个高材生打杂,也太埋汰人了吧?
19、唠嗑——谈话,聊天。
造句:没啥事的话,咱就唠嗑唠嗑呗!
20、麻溜——快一点儿。
造句:都搁那等着你,我说你就不能麻溜点吗?
东北话初中篇
21、削——打,暴打。
造句:信不信我削你!
22、贼——副词,与很、特别一个意思。
造句:隔壁那小姑娘,长得贼漂亮!
23、沙棱儿——分两种意思,一是和麻溜一样表示快一点儿的语气词。二是表示爽快、干脆的形蓉词。
造句:你沙棱儿的,一会赶不上车了。
24、寒碜、科碜——害羞、不好意思,丑陋。
造句:长得这么寒碜,还好意思挑剔别人!
25、捣扯(声调,降调)——收拾,整理。
造句:闺女啊,一会家里来客人,赶紧捣扯一下。
26、老鼻子——"特别多"的意思。
造句:昨天超市大降价,人老鼻子了。
27、山炮——贬义词,形容一个人有点傻。
造句:你咋那么山炮呢?
28、刺挠——痒。
造句:手上长了东西,可刺挠了!
29、敞亮——形容一个人不藏心眼儿,大方直爽。
造句:东北人都贼敞亮
30、尿性——有骨气,真汉子。
造句:这大哥没得说,尿性!
东北话高中篇
31、卡了——摔倒,栽跟头了。
造句:刚才走街上卡了!
32、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不靠谱。
造句:他不靠谱,办事儿老秃噜反涨。
33、远点儿删着——离我远点儿,滚蛋。
造句:老子不想跟说话,远点儿删着。
34、晒脸——意同"嘚瑟",多指小孩子。
造句:别晒脸!不然,老子削你!
35、铁子=老铁——哥们,好朋友。有时也指男女不正当关系。
造句:这俩人可是铁子,关系好得很!
36、无机六瘦——形容无聊到了极点,闹心,不知道干什么。
造句:近来无机六瘦的。
37、洋了二正——形容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
造句:他就洋了二正一人,成不了啥大事。
38、埋了咕汰(埋了八汰)——多形容人或房间、衣服等,不干净,不整洁。
造句:一个姑娘家房间也忒埋了咕汰。
39、吭吃瘪肚——形容说话结巴,语无伦次。
造句:别吭吃瘪肚的,拿出你的胆量来!
40、傻了八叽(二虎吧唧)——形容人比较呆傻。
造句:你说你自个儿是不是傻了八叽的?
东北话大学篇
41、破马张飞(武武玄玄)——形容人不安静。
造句:你家娃破马张飞啊。
42、五迷三道——主要形容人酒后失态,一般形容人喝多酒了。
造句:别理他!五迷三道的,没句真话!
43、膈应——形容烦人。
造句:这种人真遭人膈应。
44、撕巴——打架,在特定语境里还表示互相推脱。
造句:1、那俩个娃正在胡同里撕巴呢! 2、别撕巴,这吃的是给孩子的!
45、整个浪儿——意为"全部","整个"。
造句:这里整个浪儿的地,都被老张承包了!
46、档害——碍事。
造句:你杵在这,档害!
47、界比儿——邻居,指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造句:我想跟王思聪做界比儿。
48、闲嘎嗒牙——意为"闲扯",可以理解为用闲扯来消磨时光。
造句:咱买包瓜子,闲嘎嗒牙呗!
49、干不拉瞎——形容某种东西很干的。
造句:这包子干不拉瞎的,吞都吞不下。
50、仰八叉——摔倒或绊倒,四脚朝天。
造句:这道儿也太滑了,刚出门就干个仰八叉!
丨网络综合
求租
求租哈市市区交通方便,使用面积千平米左右的办公楼。有意者请电话联系18545571695,华先生,价格面议。
大家都爱看
编辑/张杨
审核/张伟
高材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是写错了还是我眼瞎了!这确定是两个字?你能分得清吗?
上大学的时候英语需要考四六级,外国来到中国读书的留学生也有中文考试。
学霸的一位外国同学曾委屈巴巴的吐槽说:中文实在是太难了,写起来就像画画一样,会说就是不会写。
是啊,学霸一直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而中文就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
但是,这些优美的文字也经常给我们国人出难题,不止外国人看不懂,就连很多高材生也未必就认识所有的汉字。
最近学霸就感觉自己似乎很没有文化,被汉字深深的虐了一遍!
大家可以看一看,是人家写错了还是学霸的眼镜度数不够用了呢?这真的不是一个字吗?
确实就是两个字,仔细看就能看出两字之间的差别,下面的两横不一样的。
“胄”的读音为 zhòu,是一个“由”字下加一个“月”字组合而成,指的是帝王或者贵族的后裔。
“冑”的读音也是 zhòu,它是一个“由”字下面加一个“冃”字组合而成,指的是古代兵士作战时所戴的帽子,即头盔。
是不是感觉自己的眼神出了问题呢?
世界上居然有如此相似的两个字,真是长知识了!
当然长相非常之相似的可不止这一对儿,今天咱们就来见识见识~
? 左边是“有”(yǒu);右边是冇(mǎo),香港方言,意思是没有。
缺了两横的“有”就是“冇”了,下次写错字是不是就有理由辩解了?
? 左边是“壶(hú)”,装水的容器;右边是“壸(kǔn)”,古代宫中的道路,借指宫内。
只一横的区别,就有了天地之差。
? 左边是“姬”(jī),女子的美称;右边是“姫”(zhěn),谨慎。
你有没有在写姬的时候写成了姫呢?可能写错了都不会被发现哦~
? 左边是“丐”(ɡài),讨饭的人;右边是“丏”(miǎn),避箭的短墙,遮蔽的意思。
如果单单出现一个丏字,大家会不会以为是不小心把丐写错了呢?
? 左边是“毫”(háo),细长而尖的毛、计量单位等;右边是“亳”(bó),〔~州〕地名,在安徽省。
安徽的是亳州,可不是毫州哦~
? 左边是“洗(xǐ)”,用水去掉污垢;右边是“冼(xiǎn)”,姓氏,冼星海是我国知名的“人民音乐家”。
? 左边是“汆(cuān)”,上面是“入”,意思是把食物放在开水里稍微煮一下;右边的“氽(tǔn)”,上面是“人”,意思是油炸。
不仔细看是不是就像一个字呢?
? 祇(qí)、衹(tí、qí、zhī)、袛(zhī)、袛(dī)
乍眼一看,这四个字有区别吗?当然有啦~
祇,音qí,本义为地神。又可读zhī,通“祗”,义为恭敬。还可读zhǐ,范围副词,意为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衹,音tí,同“缇”,本义为橘黄色的丝织品。又可读qí,用于“衹衼”一词,指僧尼穿的法衣,如袈裟之类。还可读zhǐ,在古籍中,“衹”和“祇”常通用。
袛,音zhī,从金文字形看,像以酒浇地敬献鬼神,由此引申出恭敬义,如《左传》“父不慈,子不祗”。
袛,音dī,贴身穿的短衣汗衫。
是不是长见识了呢?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长相十分相似”的汉字,还有很多类似“双胞胎”的相近字,学霸会陆续分享给大家,感兴趣的就关注起来哦~
最后大家来辨一辨,这两个字怎么念呢?
高材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研究生来自于什么家庭?“5级家庭”易出高材生,你家满足吗?
文/跳跳妈妈谈教育
2022年我国考研究生考试人数为455万,相比去年保障了45.5万,考研的人各不相同,但成功上岸之人却有着相同之处。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进入到本科生遍地走,研究生多如狗的年代,学历价值日渐贬低,为了获得学历优势,在就业市场有学历优越感,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考研来提高学历价值。
每年考研究生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成功上岸的人却有限,考人数的激增,院校和师资力量却是有限的,所以考研难度也日渐提高,想要一举上岸就需要付出相对的努力。
2022年考研将在12月份正式开考,在临近考试的阶段,考生们都开始相信“玄学”,想要找到自己与历年考研上岸考生的相同之处。
这看似是相信玄学,其实蕴含着大道理,就比如说成功考研上岸的考生,都来自于下面这种家庭。
研究生都来自于什么家庭?1-10档第5档更易出人才下图是中国1-10级家庭,根据财富能力,从穷到富依次排下来,年收入1万元以下属于赤贫家庭,1-3万元属于很穷家庭,3-8万元属于穷家庭,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就属于小康以上家庭了。
1级赤贫家庭10级巨富家庭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寒门,一个是望族,关于这两个极端都有读书好的先例,比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再比如“豪门易出贵子”。
那么这两个极端家庭究竟哪个更容易培养出高材生呢?根据数据调查表明,这两个家庭都不行,5级中产家庭更易培养出高材生,各高校研究生超8成以上来自于5级家庭。
5级家庭年收入在15-18万之间,属于中产家庭,父母大多是教师、公务员、律师、工程师、国家电网、中国烟草局等企业员工,工作稳定、薪资待遇好,有编制保护。
来自于这类家庭的孩子,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在这两场人生大型考试中,都更易上岸。
“5级家庭”的孩子考研更易上岸的原因原因一:受父母的耳濡目染
5级中产家庭的父母,大多是通过正规的遴选考试,获得如今的职业岗位的,比如公务员、事业编等公职岗位。
所以父母深知学习、考试的重要性,从小就给孩子渲染重要性,经过耳濡目染,有了学习考试的意识,也更加自律,自然更容易上岸成功。
原因二:学习能力更强
受基因排列组合影响,孩子的智商是受父母影响的,能通过遴选考试上岸的父母,智商自然不低,学习能力也很强,孩子自然智商也很高,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而且父母是过来人,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教给孩子,帮助其找到更易上岸的专业和学校,上岸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原因三: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撑
无论是考研还是读研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考研期间没有经济,还需要父母给生活费,要想考得好,一举上岸,还需要考研班,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5级中产家庭虽然没有10级巨富家庭有钱,但是足以支撑得起。
读研期间的学费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没有点财富实力,是难以维系研究生生活的。
研究生学费有多高?普通家庭孩子考上了读得起吗?综上所述,大多数研究生来自于5级家庭,但凡事都有例外,还是有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研成功的。
但考上以后,不免开始担心付得起学费吗?毕竟听说研究生期间学费不是一笔小数字。
确实如此,研究生学费要比本科大学学费高很多,不同学校收费标准不同,学硕平均在1.5万以上,专硕3万-15万不等。
光看数字,普通家庭确实支付不起,而且这还仅仅是学费,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每年没有五七八万根本读不下来,这个数也让很多普通家庭打退堂鼓。
其实不用担心,研究生学费贵,奖金也多,研究生固定奖学金每年6000元,每个学校每个研究生都有,再加上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奖学金杂七杂八的奖学金加在一起,几乎可以支付得起学费。
读研期间还可以去做家教勤工俭学,赚的钱可以支撑生活费。
所以有心的研究生,可以不用花父母的钱,就能完成学业,准备考研的人就不要为学费犯愁了。
话题讨论:
你是研究生吗?家庭是5级中产家庭吗?(以上图片均于网络,如有请联系删除。)
高材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山就在那里」这句名言的背后,也许还有一个你不知道的献祭故事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登山史上最大的悬案——马欧之谜。
98年前,当时最顶尖的两位英国登山家——马洛里(George Mallory)和欧文(Andrew Irvine)在离圣母峰峰顶不到200米的地方失踪了,遗体至今都没有被全部发现,最关键的几件遗物也纷纷消失。
最后一个见过马欧两人的预备队员(Noel Ewart Odell)说,那是中午12点50分,自己看见两个黑点爬上了通往峰顶的第二平台,接着,一阵云雾卷过来,马欧两个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所以,他俩在大雾中究竟遭遇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故事。
1921年·西藏时间回到1921年,登山家马洛里(George Mallory)来到了西藏。
他们正在寻找一条攀登额菲尔士峰(Mount Everest)的线路,这是当时的地球最高峰,预计海拔8840米。
不久以后,他们在山峰北边找到了通道,是一条巨大的冰川,但被一座寺院镇守着。
原来,额菲尔士峰在当地藏语中,叫做珠穆朗玛(Qomolangma),圣母峰的意思。
这是一座藏民信仰中,绝不能攀爬的圣山。
寺院里的喇嘛也在不停的发出警告。
但马洛里一脸冷淡,他是刚刚从一战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英国军官,生死早就无所谓了。
而且,他们还带着100多头军用骡子和牦牛,大部队从印度出发,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不可能就这样放弃。
所以,他们还是绕开了寺院,深入冰川,又依次建立了大本营、一号营和二号营。
与此同时,先遣队还攀登到了海拔7020的位置(North Col),发现了一条经过东北山脊,再翻过三个岩石平台就能直通山顶的道路。
但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洋的季风撞了过来,有雪崩开始不断的袭击营地。
马洛里意识到,登山的窗口期已经过了,他们只能暂时返回印度,等明年再来一举征服山峰。
为什么一定要登顶?马洛里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登顶?
其实,这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
1909年,英国先是在最先达到北极点的竞争中输给了美国人皮尔里(Robert Peary)。
接着,又在1911年南极点的竞赛中,输给了挪威探险家阿蒙森(Roald Amundsen),仅仅晚了一个月而已。
这对当时的英国精英们来说,非常难堪,紧接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又被打下了神坛。
但这会儿,一战结束了,英国战胜,他们又何尝不想重振旗鼓,重新领导世界呢?
于是,英国人决定率先征服地球第三极——也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
于此同时,一个叫做马洛里的天才登山家也站了出来。
他7岁就徒手爬上了当地教堂的楼顶,19岁考入剑桥大学,25岁征服西欧最高峰(Mont Blanc),28岁参加一战,不仅有头脑、有身体,还荣誉感极强,怎么看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1921年,当他们返回印度,重新准备的时候,马洛里还总结了攀登珠峰的四大难点。
第一是地形,除了有漫长的冰川,一路上还有很多危险的冰缝和山脊,在这些地方攀登,最主要的就是防滑。
于是,马洛里设计了这种齿形结构的防滑装置,可以有效抓死冰面,这和现代的冰爪非常类似。
第二个难点就是季风和雪崩,山峰上的风非常大,这是由于印度洋暖流撞击山体所导致的。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珠穆朗玛峰上,每年平均风速是10米每秒,最高风速是90米每秒,折合324公里每小时,这比最强的17级台风(220km/h)还要快很多。
这里有一段现代登山家在珠峰遭遇强风的影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人类不可能在这种强风中登顶。
而且,强风撞击山体,雪崩说来就来,所以,马洛里判断,登山的窗口期只有5、6两个月份,他们必须赶在季风到来之前登顶。
第三个难点是紫外线,海拔越高,紫外线越强,再加上雪地反光,所以,登山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雪盲症,这是由于紫外线过度刺激视网膜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角膜炎,会引发短暂失明,因此,马洛里还设计了登山护目镜。
第四个难点叫做风寒指数,这是数学家推导出来的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如果人体暴露在一定条件的风速和温度环境下,多长时间会出现冻伤症状。
而如果一旦出现冻伤,这对于登山者来说几乎是宣布死刑,因为,人体最容易被冻伤的部位就是手指和脚趾,而手脚指冻伤,又会让登山者立刻失去了攀爬能力,然后,他们要么是死亡,要么就是被救援以后再截肢。
珠峰上最高的月平均气温,也只有-20℃左右,而这对应到风寒指数表当中,也就意味着,如果遭遇强风,只需要10-30分钟,人体就会出现冻伤症状。
当时的技术还造不出来现在这种超级保暖的羽绒服,马洛里的解决方案是设计了一个6层保暖套装,四层真丝和羊毛内衣,再加两层粗呢外衣,但手脚和头盔,只有四层,比身体还单薄。
其实,在马洛里总结的这四大难点之外,还有一个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的难点,那就是含氧量。
后来的专家们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死亡带(Death Zone),说是,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气压将会比海平面低三倍,这将无法维持人体的耗氧量,因此在8000米以上攀登,必须携带氧气,否则大脑和身体都将在几个小时以内,就因为缺氧而出现意识模糊和突然休克,这非常危险。
但马洛里当时还不知道这一点。
幸好,有其他的队员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登山装备中携带了一些氧气。
就这样,做好了充足的准备,1922年5月1日,探险队重新回到了登山的大本营。
这次,绒布寺的喇嘛并没有再阻拦他们,只是在他们身后,默默的向着圣母峰的方向祷告。
1922年5月19日5月19日,马洛里带着另外三名队员出发探顶,21日,他们攀登到了8225的新高度,一切顺利。
5月24日,另外两名登山队员再次出发探顶,他们携带着氧气装备,27日,创造了新的高度——8321。
这两名队友下山后,马洛里立刻意识到了被自己忽略掉的氧气问题。
他也不等大家休整,就立刻提议,由自己和另一位队员携带氧气,乘着窗口期,明天立刻再次探顶。
但是,登山队一共六名成员,大家都刚刚攀登到了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这对于体能消耗非常大,必须休整,否则极度危险。
这里补充一点,在8000米以上登山是极其消耗身体的一件事儿,有一位攀登过珠峰的爱好者说,很多爱好者在登顶以后都会发现自己的体重竟然减轻了十几二十斤(15-25磅),这是很常见的事儿。
因为,他们从大本营(EBC,5364米)往上攀登,几乎每天都要消耗至少7000大卡的能量,在登顶日当天更是要消耗超过15000大卡,这几乎是日常消耗量的10倍以上,为什么登上死亡带以后会感觉每往前挪一步都像是跑了3000米一样?不停的喘着粗气,身子比灌了铅还沉重,这其实就是身体正在疯狂消耗的征兆。
但这会儿,马洛里并不这么想,他预感到季风越来越近了,如果不乘着窗口期赶紧行动,很可能错过大好形势,于是,6月3日,马洛里说服了几名登山队成员,又带着14名夏尔巴人帮自己搬运装备,他们打算在更高的位置建立临时营地,然后再带着氧气,尝试攻顶。
但是,6月7日,当马洛里一行人走在齐腰深的新雪当中的时候,一场雪崩袭击了他们,七名夏尔巴人遇难
马洛里侥幸躲过一劫,但下山以后,他受到了严肃的指责和批评,马洛里没有替自己分辩。
他是一个坚强的人,曾经在新婚后的第三天就奔赴一战战场,还参加过最惨烈的索姆河战役,他亲眼看见过战友在离自己不到2米的地方被弹片割碎,他并不畏惧死亡,但队员们发现,这次下山以后,他眼神中似乎有了一些比死亡跟深邃的东西。
两年后……两年后,时间一转眼来到了1924年。
4月28日,一支更庞大的登山队第三次来到大本营。
这次,光是雇佣的夏尔巴人搬运工就有150多人,总队长(Charles Granville Bruce)由一位英军准将担任随队还带着50多名各行各业的专家,这次,他们势在必得。
但是,等待他们的却是一连两周的坏天气。
5月15日,登山队来到了守护着冰川的绒布寺,按照藏地传统,他们请求接受喇嘛的加持。
虽然在盛大的加持仪式之后,天气果然好转。
但是,喇嘛们还是留下了一条预言,你们的行动充满了危险,有人将成为圣母的祭品……
同时,马洛里也在当天的笔记上写下,我们必将登顶,上帝保佑,否则,即使用牙齿,我们也要在狂风中爬上山顶。
*We're going to sail to the top this time and god with us or stamp to the top with our teeth in the wind.*
这次,登山队从六人扩充到了七人,马洛里新招揽了两名小老弟进来,分别是22岁的欧文和34岁的奥德尔(Noel Ewart Odell)。
这个时候,马洛里已经37岁了,本来自从上次事故以后,他就回到了英国,和自己的老婆、孩子在生活在一起,并且他还向妻子承诺过,再也不会去爬山了。
但是,仅仅过了一年,他却依旧选择了回到圣母峰脚下,没人说得清这是为什么,只知道他这次回来,又做了两项更充分的准备。
一项准备来自内心,他随身携带着一个妻子亲手缝制的手帕,手帕里装着一张妻子的照片,他在临行前,安慰妻子说,我一定会把你的照片放在雪山之巅,你是我心灵的支柱。
另一项准备来自新技术,他新拉进来的欧文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化学系,懂氧气,还非常善于设计装备,17岁的时候,他骑着一辆自己改装的摩托车,登上威尔士的弗尔格拉峰(Foel Grach)。
当时的一套氧气设备有三十来斤(33磅),但欧文加入以来以后,成功减轻了4.5斤(5磅),还大大提高了稳定性。
看似一切顺利,但天气却在喇嘛加持后刚刚好了没几天又开始急转直下。
直到6月1日,马洛里才带着另一名队员第一次试探性攻顶,但他们也仅仅只爬到了7620的位置就因为天气恶化而不得不返回。
第二天,6月2日,另外两名搭档再次出发,结果这天天气好得不行,但他们的氧气竟然没有调试好,不得不在8573的位置遗憾返程,这距离顶峰仅仅280米了。
在最初的安排当中,第三波攻顶本来应该有马洛里和奥德尔搭档,但是,就在6月7日,也就是发起攻顶的前一天晚上,马洛里给奥德尔留下一份短信,上面说,为了争取好天气,我们明天黎明前就会出发,我带欧文上去。
明天无论多早,你们一起床就可以开始寻找我们,也许当你们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已经穿过了岩石平台,或者我们已经跟着天际线一起,在早上8点爬上了顶峰。
*Dear Noel:
we'll probably start early tomorrow in order to have clear weather.
it won't be too early to start looking out for us either crossing the rockband under the pyramid or going up skyline at 8 a.m.
Yours ever
G Mallory*
当天,留守在第六营的是奥德尔和诺艾尔(John Noel)两个人,诺艾尔执掌着一台长焦摄像机,这不仅可以用来拍摄登顶的过程,还可以全程跟踪马欧两人的行踪。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