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和县乞巧节
甘肃西和县乞巧节推荐文章1:“传统节日在社区——西和乞巧节”系列活动举行
8月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传统节日在社区——西和乞巧节”系列活动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举行。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一行、非遗影像领域专家,以及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陇南市西和县有关负责人、传承人、社区代表等参加了此次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指出,“以社区为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此次活动既是对整合政府、社区、传承群体、社会组织和学术力量等各方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展非遗常态化保护工作的路径探索,也是对深化文旅融合、扩大传播和振兴传统节日等工作的观察研究。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增强公众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同,进一步促进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珍惜和保护。乞巧节作为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举办“传统节日在社区——西和乞巧节”活动,能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更多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此次“传统节日在社区——西和乞巧节”活动包括“西和乞巧节”观察点授牌、中国节日影像志“西和乞巧节”纪录片展映交流和走进传承人家庭观察传承实践等主要环节。
下一步,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将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记录工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字: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闫志强
图片: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问馨月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请联系删除处理。
甘肃西和县乞巧节推荐文章2:【甘快看】“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甘肃西和启动 乞巧之乡演绎先秦民俗
原“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甘肃西和启动 乞巧之乡演绎先秦民俗
中新网甘肃西和8月10日电 (记者 闫姣)“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10日,2024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在甘肃陇南市西和县启动。作为今年该示范活动地之一,西和县与山东省沂源县、河南省卢氏县、湖北省孝感市、广东省天河区珠村、江西省九江市五地同步启动主题文化活动。
8月10日,2024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在甘肃陇南市西和县启动。西和县官方供图
“陇南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起源于先秦的‘乞巧’民俗,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是全国七夕文化最独特的存在。”陇南市委副书记蒋小丽现场致辞表示。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不仅有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此次活动在加深人们对七夕节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月10日,西和县上演“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西和县官方供图
西和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彦说,西和乞巧以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着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培育养成,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过去,“巧娘娘”教会女子们针线与茶饭,赐予她们聪慧灵巧与美满爱情;如今,“独立、自强、自信”已成为“乞巧文化”的一种延伸,姑娘们化身“巧嫂”“巧妹”“巧女”,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责任担当。
乞巧起源于先民的星辰崇拜,是流传于陇南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西和乞巧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已历经2000多年。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2006年10月,西和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此次主题文化活动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文旅部非遗司、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指导,甘肃省委宣传部等6部门主办,陇南市委、市政府承办,西和县委县政府协办。(完)
甘肃西和县乞巧节推荐文章3:西和乞巧节:绝无仅有的中国“女儿节”
西和乞巧节:绝无仅有的中国“女儿节”
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仍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七夕“乞巧”习俗,并且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七夕节民俗活动之一,其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仪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国内亦属独一无二。2008年,西和乞巧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有篇精读课文——《乞巧》,这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广为流传的七言绝句——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农历七月初七夜,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民间的七夕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传说,乞巧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关——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寂静之夜,万千喜鹊飞上银河,为在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的牛郎和织女搭起天桥,使一对有情人得以相会。据说,这个深夜,如果站在葡萄树下,静静聆听,还能听见牛郎织女的说话声……
相传,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因此,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诗人林杰的这首朗朗上口的《乞巧》诗作,就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美好心愿。
在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的西和、礼县,七夕似乎与鹊桥相会的神话关联不大,这里的七月七,是民间神圣的七巧女儿节,是当地少女一年一度的盛装聚会。
青春正盛的她们,谁不愿意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呢?
“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节会的核心区域之一,就在距西和县城5公里的姜席镇。
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年轻的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翘首企盼,迎请织女来到人间,祈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当地人称其为“乞巧”。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节段,姑娘们为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憧憬着、沸腾着。
一位泥胎的巧娘娘身着霞帔坐在中堂,大家叩首膜拜。姑娘们用歌声抒发的,是西汉水养育的女儿们对传说中巧娘娘的祝愿,也是对自己花样年纪的祈福。待嫁闺中的姑娘描着青黛,穿上彩衣,花枝招展地游走着,粉面桃花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微笑。她们用自己的巧手扎起花束,炸上油香,端上供果,站在巧娘娘的神龛前,虔诚地齐唱《迎巧歌》:“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把我巧娘娘送出来。一片天两片天,我把巧娘娘接下凡。巧娘娘穿的缎子鞋,我打高山接你来,巧娘娘穿的偏带鞋,我打河边接你来……”
乞巧仪式上的唱词,内容极为丰富——要么表达对巧娘娘的思念和崇敬之情,要么赞颂美丽真挚的爱情,再或者吟唱西和优美的风光,讽诵世态人情;曲调共有三种,即祈神祭祀类歌词、生活劳动类歌词和历史时政类歌词;乞巧仪式上的舞蹈也是花样繁多,有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
听到姑娘们的歌声由远而近,接巧的、早在上房等待的女主人,双手接过姑娘们请来的巧娘娘,恭恭敬敬安放在桌上留出的空位置上,引导乞巧姑娘点三根香,烧三刀黄表纸,磕三个头。姑娘们从门里一直到院子齐齐跪下叩拜,歌声又一次唱起:“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请到神桌上,天天给我教文章;巧娘娘请上莲花台,天天教我绣花鞋……”
美妙的歌声传遍仇池大地,在盛夏的河谷升腾,传递着姑娘们的喜悦,唱出她们内心的期待,期望自己有一手好女工,做一手好茶饭,嫁一位好郎君……
乞巧文化,是起源并流传于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是一种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水沿岸的许多村庄,一直传承着这样隆重而盛大的仪轨,每年从七月初一前夜到七月初七深夜结束。
过去,也许是因为生活的窘迫与无奈,人们尤其是未出嫁的姑娘通过对巧娘娘的膜拜,乞取智慧、乞取娇容、乞取生活的技能,从而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但到了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成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辛劳一年的人们的狂欢节,这个特殊的日子甚至比过年都热闹。
奔流新闻·兰州晨记者 雷媛 刘小雷
甘肃西和县乞巧节推荐文章4:甘肃陇南打造“中国女儿节”活态传承千年乞巧文化
中新网兰州8月1日电 (记者 闫姣)“西和县的乞巧活动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程式完整、淳朴丰富、情感真挚、传承久远,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1日,甘肃省陇南市副市长包焱表示。
8月1日,2024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甘肃西和)和以“开放陇南·相遇乞巧”为主题的第十二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新闻发布会举办。图为西和县乞巧节。(资料图)西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2024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甘肃西和)和以“开放陇南·相遇乞巧”为主题的第十二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新闻发布会,活动将于8月3日至10日在陇南市西和县举办。
“乞巧文化是陇南文化资源中的一大瑰宝。流传千年、独具特色的‘陇南(西和)乞巧’,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包焱介绍说,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七夕节的乞巧活动被国务院增补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乞巧源于中国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是起源并流传于陇南市西和县、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西和乞巧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已历经2000多年。
图为乞巧活动现场。(资料图)西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西和被定为2024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示范活动举办地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举办地,是对陇南乞巧女儿节系列活动的一次极大提升。”包焱说。
发布会披露,活动期间将陆续开展“相约乞巧女儿节·畅游生态新陇南”民企巧乡行暨全市招商引资推介大会、“邂逅夏日盛宴·共享美好食光”特色美食大赛暨特色美食集中体验活动、“数字经济·电商赋能”消费品以旧换新促销暨“乞巧杯”短视频大赛、“唱响千年秦韵·推动文旅互促”西北名家秦·腔剧目展演活动、“传统非遗搭台·农特产品唱戏”全市非遗剧目展演暨全市非遗产品展销活动等。
西和县副县长杨勇表示,下一步,将通过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常态化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打造“乞巧情”系列剧目,以驻场演出、实景演出、巡回展演等方式,促进乞巧文化的保护传承。同时,打造集乞巧文化展示、民俗传承、生态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乞巧文化体验传承区,让流传在西汉水流域的千年乞巧,绽放出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完)
甘肃西和县乞巧节推荐文章5:“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甘肃西和启动 乞巧之乡演绎先秦民俗
中新网甘肃西和8月10日电 (记者 闫姣)“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10日,2024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在甘肃陇南市西和县启动。作为今年该示范活动地之一,西和县与山东省沂源县、河南省卢氏县、湖北省孝感市、广东省天河区珠村、江西省九江市五地同步启动主题文化活动。
8月10日,2024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在甘肃陇南市西和县启动。西和县官方供图
“陇南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起源于先秦的‘乞巧’民俗,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是全国七夕文化最独特的存在。”陇南市委副书记蒋小丽现场致辞表示。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不仅有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此次活动在加深人们对七夕节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月10日,西和县上演“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西和县官方供图
西和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彦说,西和乞巧以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着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培育养成,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过去,“巧娘娘”教会女子们针线与茶饭,赐予她们聪慧灵巧与美满爱情;如今,“独立、自强、自信”已成为“乞巧文化”的一种延伸,姑娘们化身“巧嫂”“巧妹”“巧女”,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责任担当。
乞巧起源于先民的星辰崇拜,是流传于陇南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西和乞巧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已历经2000多年。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2006年10月,西和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此次主题文化活动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文旅部非遗司、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指导,甘肃省委宣传部等6部门主办,陇南市委、市政府承办,西和县委县政府协办。(完)
甘肃西和县乞巧节推荐搜索词:
1.甘肃省西和县乞巧节
2.甘肃省西和县乞巧文化艺术节
3.甘肃西和乞巧节中国乞巧风俗
本文标题:甘肃西和县乞巧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