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的来历和风俗推荐文章1:小年的习俗和来历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小年是春节的序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


   习俗一:糖瓜祭灶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汇家里一年的情况,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家家准备糖瓜祭拜。正是期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降降吉祥”。更是人们期盼来年事事如意,好事连连。糖瓜祭灶,糖瓜又粘又甜,意思是让灶王爷多说好话,少说不好的话,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祭灶的仪式已经逐步消失了,而吃糖瓜保留了下来,糖瓜吃起来甜甜蜜蜜。


  习俗二:大扫除


  大扫除,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打扫房间。


  因为进入小年,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新年的门槛了,在古时候从这天开始,就要正式开始大扫除了,要进行一年之中最大规模的卫生工作,家里的房顶墙壁,角角落落,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干净,整洁一新,然后喜迎新年。


  习俗三:贴窗花贴春联


  贴窗花,窗花多以喜鹊,登梅等有吉祥的图案为主题。贴春联儿。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啦,妙语连珠,图个好彩头。在所有民俗活动中,人们最喜欢的就是剪贴窗花,据介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习俗四:吃饺子


  北方习惯吃饺子,寓意是给灶王爷送行。


  过小年,家家户户包饺子,家人团团圆圆吃饺子,幸福吉祥又如意。


  尤其是饺子,它的外形非常像元宝,寓意新年团团圆圆,财运滚滚,好事连连。


  习俗五:沐浴理发


  大家开始理发、沐浴,褪去过往的晦气和不快,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


  祭灶的来历和风俗推荐文章2:小年到,这些习俗和诗句请讲给孩子

  “小年”历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从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九,


  磨豆腐扫房子,


  每天都有事情占着手,


  一直忙到除夕。


  在全国不同地区,


  “小年”的日期并不一样:


  今天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小年”,


  明天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小年”。


  小


  年


  小年的由来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


  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古时,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


  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


  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在北宋时,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节”,


  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


  南宋时则称为“小节夜”。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贴窗花、祭灶等。


  小年的习俗


  ▌大扫除


  每逢小年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干干净净迎春节。


  北方称为“扫房”,南方也叫“掸尘”。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


  ▌贴窗花


  窗花多以喜鹊登梅、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题。


  将红色的窗花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更添喜气。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于是人民便敬献祭灶,意为用糖糊住灶王爷嘴,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


  ▌吃饺子


  过小年,民间吃饺子。取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


  在很多地区,一到腊月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


  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


  ▌沐浴理发


  小年时,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把上一年的尘埃晦气除去,把新一年的好运带来是沐浴的宗旨。


  所以,除了家里要焕然一新外,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洗浴、理发,褪去过往的晦气,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


  诗歌鉴赏


  XIAONIAN


  小年


  文天祥 (宋)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祭灶诗


  吕蒙正 (宋)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词


  范成大 (宋)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诗词之二——七绝篇


  苏轼 (宋)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祭灶与邻曲散福


  陆游 (宋)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不管“小年”到底是哪天,


  劳碌了几乎一整年的人们,


  都会开始筹划着过一个舒服的新年。


  小年,正是过年的开端。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


  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


  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 中国教育


  祭灶的来历和风俗推荐文章3:夜读 | 小年:春节的序曲

  

  

  小年


  北方腊月二十三


  南方腊月二十四


  尽管时间上有差异


  但小年一到


  这年就算来了


  小年被赋予


  祈盼来年幸福顺利的意义


  从这一天开始


  家家忙着准备年货


  喜气洋洋过个好年


  火红的装饰点缀着大街小巷


  家中长辈们张罗着过年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唐)孙纬《献寿》节选”

  祭灶王、扫尘土


  剪窗花、贴春联


  小年祭灶


  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


  小年这一天


  灶王爷会向玉皇大帝汇一家功过


  人们想让灶王爷多说好话


  以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随着时代变迁


  迷信的色彩渐渐褪去


  留下的


  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北“扫房”、南“掸尘”


  送走灶王爷后


  人们开始各种清扫、洗涮


  拔除不祥,除旧迎新


  

  剪窗花、贴春联


  家家户户把新桃换旧符


  图形精致、寓意美满


  浓浓的年味藏在红彤彤的纸片间


  这是人们对生活寄予最好的祝福


  北方民间讲究吃饺子


  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晋东南地区


  流行吃炒玉米


  民谚有


  “二十三,不吃炒,


  大年初一一锅倒”


  的说法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


  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小年开启了春节的“彩排”


  

  

作家们笔下的小年

  鲁迅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我们中国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实些,所以对鬼神要用这样的强硬手段,而于活人却只好请吃饭。


  ——《送灶日漫笔》


  老舍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人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北京的春节》


  丰子恺


  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


  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元宝,拿进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


  ——《过年》


  陈忠实


  到腊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爷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晚上灶神爷要回天上汇人间温饱,家家都烙制一种五香味的小圆饼子,给灶神爷带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粮,巴结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当晚,第一锅烙出的五香圆饼先献到灶神爷的挂像前,我早已馋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圆饼咬起来,整个冬天都吃着包谷面馍,这种纯白面烙的五香圆饼甭提有多香了。


  ——《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莫言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上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是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了了嘛!


  ——《我怀念那时候的过年 》


  :中国网综合阅读公社、中国作家网


  编辑:刘倩


  征稿


  征集原创首发类稿件。


  内容: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数800-2000字为宜,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授权首发。请附上你的联系方式以便发放稿费。


  投稿邮箱:


  若10天没有得到回复,请视为退稿,可自行处理。


  征“夜读”主播


  工作职责:为公众号粉丝朗读每日“夜读”文章。会基础音频剪辑。


  简历投递邮箱:


  邮件注明“主播”字样:


  请将过去的语音作品与简历一同发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