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别名叫什么
莱菔子别名叫什么推荐文章1:5种善治肝病的种子中药
小编导读
植物类中药的入药部位分为很多种,根、茎、叶、花、果都有其功效特点。种子作为植物孕育后代之精华所在,在临床中备受医家重视。今天,小编带您认识5味在肝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种子类中药,看看它们的功效特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1.决明子
决明子 :《中药饮片图鉴》
【别名】草决明,马蹄决明,假咖啡豆。
【】本品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安徽、广西等地。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种子,微炒打碎用。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肾经。
【功效】清肝益肾,祛风明目,降压通便。
【主治】风热目赤肿痛,头痛,肝肾不足之青盲内障,肝热之高血压、头痛眩晕以及肠燥便秘等。
【用量用法】9~15g。煎服,亦可单味开水泡服。
【注意事项】大便溏泻,或血虚眩晕忌用。
【肝病应用指要】
1.护肝降酶 用于各型肝炎及脂肪肝之ALT升高者,常与山楂、木瓜、茵陈、连翘、白术等同用。
2.降脂祛湿 适用于血脂升高、脂肪肝。体胖痰湿壅盛者,常与薏苡仁、山楂、苇根、泽泻、云苓等配伍。
3.清肝明目 肝病之头晕眼干,视物昏花,每与菊花、黄芩、川芎、桑叶等同用。
2.莱菔子
莱菔子 :《中药饮片图鉴》
【别名】萝卜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萝卜)的成熟种子。我国各地均产。夏季种子成熟时采割,晒干、搓出种子,晒干生用,或微炒捣碎用。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咳嗽痰喘。
【用量用法】3~9g。煎服。
【注意事项】本品皆用于实证。若中气虚者配伍补脾益气药,肺肾虚咳喘满则非所宜。另外,本品能损耗正气,体虚者不宜服。又可消降补药药力,不宜与人参、熟地黄、何首乌等药同用。
【肝病应用指要】
1.消食导滞 莱菔子消食导滞,用于肝病食积、腹胀、纳食减少、胃脘胀满,常与神曲、麦芽、槟榔、山楂、鸡内金、砂仁、木香、青皮等同用。
2.利水消胀 莱菔子有利水消胀之功。常用于肝硬化腹水之大腹水肿、腹胀如鼓、朝宽暮急、尿少,多与蝉蜕、大腹皮、沉香、木瓜、防己、白术、茯苓、牵牛子、灯心草、车前子等同用。
3.车前子
车前子 :《中药饮片图鉴》
【】本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及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产。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清炒或盐水喷炒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肝、肺经。
【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热淋等;暑湿泄泻;肝热目赤肿痛以及肺热咳嗽痰多。
【用量用法】10~15g。布包入煎剂。利尿止泻炒用,化痰止咳则生用。
【注意事项】无湿热者不宜用。
【附】车前草:为车前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净,晒干生用或鲜用。性味功效与车前子相似,又能凉血解毒,可用于衄血、尿血、热毒痛肿。治热毒痛肿可内服或全草捣烂外敷。用量10~15g,鲜者加倍,外用适量。
【肝病应用指要】
1.利尿消肿 用于肝硬化腹水症见大腹水肿或双下肢浮肿、尿少;肝硬化胸水症见咳喘胸闷、气短等均可应用。
2.利湿清热 可用于急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症见舌红口苦,渴不欲饮,腹胀,四肢困重,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赤等湿热征象;ALT升高者可与竹叶、通草、赤小豆、栀子等同用。
4.菟丝子
菟丝子 :《中药饮片图鉴》
【别名】菟丝实,吐丝子,黄藤子,龙须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菟丝的成熟种子,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秋季种子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生用,或煮熟捣烂作饼用。
【性味归经】甘、辛、微温,归肝、肾、脾经。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益脾止泻。
【主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小便频数,目暗昏花,纳呆腹泻。
【用量用法】10~15g。煎服。
【肝病应用指要】
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在慢性肝病症见腰膝酸痛、遗精及目暗昏花等均可用之。
5.牵牛子
牵牛子 :《中药饮片图鉴》
【别名】黑丑,白丑,黑白丑、二丑。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产。根据种子颜色的不同,又有黑、白丑之分,黄褐色者称“白丑”,黑褐色者称“黑丑”,同样使用。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胃、大肠、三焦经。
【功效】泻下逐水,杀虫消积。
【主治】水肿胀满,二便不利;三焦气滞,湿热壅滞之大便秘结及虫积腹痛。
【用量用法】3~9g,打碎入煎剂。入散剂1.5~3g,生用或炒用。炒用药性较缓。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体弱者慎用。
【肝病应用指要】
牵牛子泻下逐水,主要用于肝硬化腹水体质较好者,每与行气消胀、健脾利水药同用。
中药临床指南
除了这些种子类中药,还有哪些中药在肝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呢?
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病,临床组方遣药时分别要遵循什么原则呢?
更多肝病用药解析与经验指导,尽在《肝病用药十讲》——
本书是论述肝病用药的专著。全书共列十个专题,对肝病用药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有关理论探讨、原则方法、经验总结、现代研究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详细介绍了100味肝病常用中药,提出了独到新颖的见解,还通过验案介绍和临床总结展示了个人的用药经验,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切合临床实用,是肝病临床工不可多得之参考书。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肝病用药十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尹常健著),最终解释权归原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莱菔子别名叫什么推荐文章2:每日学一味中药——莱菔子
【名称】槟榔
【拼音名】Bīnɡ Lɑnɡ
【别名】仁频(《上林赋》),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槟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纲目》),马金南(《花镜》),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形态】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
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分布】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性状】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炮制】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①《雷公炮炙论》:"欲使槟榔,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②《本草述》:"槟榔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苦辛,温,涩,无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足阳明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肺四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效】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用法】内服:煎汤,1.5~3钱(如单味驱虫,可用至2~3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凋敷。
【注意】气虚下陷慎服。
【附方】①治寸白虫:槟榔二七枚。治下筛。引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服之。(《千金方》)
②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圣惠方》)
③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④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俱炒燥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⑤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⑥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槟榔二个(一生一煨)。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⑦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槟榔至大者半枚。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普济方》槟榔散。《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
⑧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槟榔七枚。锉,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槟榔汤)
⑨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⑩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⑾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博济方》)
⑿治脚气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为末。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调,只作一服,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文化】
汉武帝兵征南越,以槟榔解军中瘴疠,功成后建扶荔宫于西安,广种南木,槟榔入列。事在《史记》、《三辅黄图》和今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有载。
南北朝的时候,干陀利国(今苏门答腊岛)进贡槟榔,朝廷转赐大臣,朝臣答谢的诗词多录于《梁史》。
南唐后主李煜写他的大周后,有“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词句,槟榔、美人、情郎,历历如画在目。
乾隆好槟榔,有两个用来装槟榔的波斯手工和田玉罐是长寿的乾隆一生挚爱。两物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嘉庆在折子上御批:“朕常服食槟榔,汝可随时具进”、“惟槟榔一项,朕时常服用,每次随贡呈进,毋误”。两折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谨对原表示感谢!
莱菔子别名叫什么推荐文章3:萝卜为什么叫莱菔?
又到了一年之中的收获季节,很多植物的种子也该采收了。很多人都吃过萝卜,但是你见过萝卜种子么?你知道萝卜的种子是一味中药么?
很多热爱中药的读者已经能回答出来了,没错,就是莱菔子,别名萝卜子(《日华子本草》)。药物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夏、秋间种子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有读者也许很好奇,为什么萝卜叫做莱菔呢?实际上,中医所说的莱菔乃萝卜的根名,是特指萝卜的根部,上古谓之芦 ,中古转为莱菔,后世讹为萝卜,从谐音的角度来说,莱菔又有来福之意,难怪古代有:“莱菔上了街,药方把嘴噘”的说法。
我们这里说的主要是萝卜的种子——莱菔子,一般的炮制方法是:簸去杂质,漂净泥土,捞出,晒干,用时捣碎。炒莱菔子:取净莱菔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为度,取出,放凉。
莱菔子常用于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等疾患。其中,治痰是它的强项。
为什么说莱菔子治痰很擅长呢?因为历代医家都对莱菔子的这种功效有过注解,比如《日华子本草》中记载"水研服,吐风痰。"
《滇南本草》中记载其可以"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
《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可以"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
《医林纂要》中明确记载了生熟两用的治痰方法:"生用,吐风痰;热用,下气消痰。"
《本草再新》中也明确记载了它"化痰除风"的作用。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服用莱菔子?注意气虚者慎服。因为《本草从新》中说:"虚弱者服之,气喘难布息。"
【参考复方】
1、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一合,研,煎汤,食上服之。(《食医心镜》)
2、治百日咳:白萝卜种子,焙燥,研细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许,一日数回。(《江西中医药》(12):1963)
3、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大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对于莱菔子治痰的评价,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有过一句很著名的点评:"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
《本草纲目》中明确了治痰的用法:"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为什么说莱菔子的升降之功比萝卜还强呢?《本草经疏》中给出了答案:"莱菔子,味辛过于根,以其辛甚,故升降之功亦烈于根也。"
莱菔子如何做成健胃消食片?《医学衷中参西录》:"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
(图片于网络,药用请遵医嘱!)
莱菔子别名叫什么推荐文章4:
莱菔子别名叫什么推荐文章5: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却又是补气药的克星——莱菔子(萝卜子)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莱菔子
工作应酬多、周末不上班宅在家中的日子,吃吃喝喝,我们在饮食上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引起早饱,嗳气,脘腹胀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行气消食药必不可少啊!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味能行气消食,降气化痰的消食药—莱菔子。
正品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萝卜子、萝白子、芦菔子、菜头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产于全国各地。
莱菔子其味辛、甘,平,归肺、脾、胃经。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之功效。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等症。除了莱菔子,萝卜的根、叶亦可供药用。干枯瘦瘪的萝卜老根,称为“地骷髅”,具有利尿、消肿等作用;叶子称为“莱菔叶”,有消食和中、生津利气和化湿的功能。
鉴别
原植物:
萝卜古称莱菔,又名萝白。为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直根粗壮,肉质,其形状、大小和颜色随品种而异。基生叶和下部叶羽状浅裂或深裂,长8-45cm;顶端裂片较大,卵形;侧生裂片4-12对,向基部渐小,长圆形,边缘有钝齿,疏生硬毛;上部叶长圆形,有锯齿或近全缘。春末夏初开花;总状花序顶生,花淡紫红色或白色,直径1-1.5cm,萼片4枚,直立;花瓣4片,倒卵形;雄蕊6枚,分离。果为长角果,肉质,圆柱形,长可达6cm,在种子处稍向内缢缩,并形成海绵状横隔,顶端渐尖成喙状。种子卵圆形,略扁,直径约3mm,红褐色。
中药饮片:
本品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长2.5~4mm,宽2~3mm。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淡、微苦辛。质量要求:以颗粒大、饱满、表面红棕色、种仁黄白色、不泛油者为佳。
用法与用量
煎服,5~12g。或酒炒袋装外熨腹部。
温馨提示
由于萝卜(包括鲜根、莱菔子等)具有下气作用,所以大凡服补气药(如人参等),萝卜则在忌口之列。反过来,如服人参过量,出现胸满、腹胀、胃口不好、闷气等症时,却又可用鲜根或莱菔子来解其药性。
另外,中药用药禁忌,有地黄、何首乌忌萝卜的记载,如《本草衍义》说:“莱菔根,服地黄、何首乌人食之,则令人髭发白。”究其原因,是因为萝卜下气耗血,从而削弱了何首乌、地黄的滋阴养血作用。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杨爵雁 药学部】
莱菔子别名叫什么推荐搜索词:
1.莱菔子别名叫什么名字
2.莱菔子与萝卜籽区别
3.莱菔子三种人不能吃
本文标题:莱菔子别名叫什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