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推荐文章1: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推荐文章2:《道德经》:一个字,藏着说话最大的智慧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曰:“美言可以市尊。”


  与人沟通交流,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


  会说话的人,既能让别人如沐春风,又能让自己处处受益。


  《道德经》启迪世人,说话最大的智慧,就一个字:少。


  01


  少废话


  《道德经·第五章》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说的话过多,就容易变成废话,甚至使自己陷入危机。


  倒不如持守虚静,学会适时沉默。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都不多说话;


  说话过多的人,往往都显得智慧不足。


  多言,不等于会说话,往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不言,不等于不会说话,反而谨慎慢言、沉默是金。


  不言的核心要义,并非总是故作高深、沉默不语。


  而是善于把握时机,少说废话、说有用的话。


  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待了三年始终默默无闻。


  秦国大举进犯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王便派平原君去联楚抗秦。


  为顺利完成使命,平原君决定遴选20人同去,可只有19人达到条件。


  此时,毛遂主动请求,愿一同前往。


  平原君不以为然地说:


  “有才之人,如锥子装在口袋里,很快便能刺穿口袋显露出来。


  而我一直未看到你的才华,怎么会带你同去呢?”


  毛遂心平气和地说:


  “我从未显露才华,是因为您从未将我当作锥子放在您的口袋里啊!”


  于是,平原君便带着毛遂等人,连夜赶往楚国。


  到了楚国,商谈受阻,毛遂慷慨陈词,晓之以利弊,说服了楚王。


  楚国的相助,解了赵国之危。


  事后,平原君感叹:


  “毛遂三寸之舌,可抵百万大军,若非他主动请愿,我可就埋没这个大才了。”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毛遂沉默三年,并非无才,而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曰:“不言而善应。”


  时机不对,就要少说话,甚至不说话;


  时机一到,就要紧紧抓住,善于主动回应。


  不言,并非不说话,而是一旦开口,就要切中要害。


  苍蝇和青蛙,不分白天黑夜地叫个不休,却没有人理睬;


  雄鸡黎明一叫,震动天下,人人起床。


  少废话,善沉默,才会少出差错、受人重视。


  02


  少许诺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侃侃而谈、轻易许诺的人,必定经常言而无信;


  总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会遭受意想不到的困难。


  《道德经·第十七章》又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做人做事,若是诚信不足、失信于人,就不会有人愿意相信他、帮助他。


  言必行,行必果,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秦末人季布,一向为人仗义、言而有信,许多人都与他成了好朋友。


  当时的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项羽败亡后,曾在其麾下效力的季布,被刘邦悬赏捉拿。


  后来,在昔日好友冒着灭族危险的掩护下、在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说情下,刘邦不但饶赦了他,而且还拜他为郎中。


  言而有信的人,自然会得道多助;言而无信的人,往往会失道寡助。


  《道德经·第八章》曰:“与善仁,言善信。”


  待人,要善于仁爱无私;说话,要善于信守诺言。


  要做到信守诺言也不难。


  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海吹胡侃、轻易许诺即可。


  少许诺,诺必信,才会赢得信任、誉满乾坤。


  03


  少争辩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可信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可信;


  善良的人不一定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又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吹自擂,总是涵养德行,所以容易功成名就;


  不自高自大,凡事低调谦逊,所以能够长久持有。


  真正睿智的人,往往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而非总是去争辩吹嘘。


  据传苏轼的《艾子杂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营丘人,虽不通事理,但却喜欢与人论短长。


  他问艾子:“大车下和骆驼脖子上,为何要挂着铃?”


  艾子答:“是为了夜晚行车的时候,提醒路人避让。”


  他又问:“高塔上也挂着铃,也是为了提醒路人避让吗?”


  艾子又答:“是为了不让鸟儿在塔上筑巢,避免鸟粪把塔弄脏。”


  他再问:“猎人的鹞鹰尾巴下也挂着铃,也是为了不让鸟儿在鹞鹰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再答:“是为了提醒猎人,鹞鹰脚下的绳子被树枝缠住的时候,能够及时赶去解救。”


  他最后问:“挽郎手中也摇着铃,也是怕缠在树枝上吗?”


  艾子最后答:“挽郎给死人开路。


  或许这个死人生前总喜欢与人争辩,所以摇铃让他最后再乐一下!”


  可见,总是喜欢争辩吹嘘的商丘人,最后被幽默的艾子喻为死人。


  看似风趣,实为受辱。


  生活中,喜欢争辩吹嘘者,比比皆是。


  然而真理与正道,靠的不是争辩和吹嘘,而是实践和静修。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曰:“大辩若讷。”


  拥有大智慧和真知灼见的人,看起来好像很迟钝。


  是因为其深知“水深流缓,人贵语迟”的道理。


  这样的人,不显山不露水,不争辩不吹嘘。


  说话谨慎、做事踏实,是真正的大音希声、大智若愚。


  少争辩,重实修,才会明白事理、增厚美德。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少言少语则容易多得,多言多语则容易迷惑。


  所以有道之人总是以“少”为说话做事的标准法则。


  人活于世,说话最大的智慧,莫过于:


  少废话,少出错;少许诺,少失信;少争辩,少受辱。


  余生,愿你我都能少说多做、勤修口德!


  :微信公众号“老子道德经”


  编辑:苗苗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推荐文章3:老子《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

  引言


  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强调了在交流中保持言语平衡和克制的重要性。


  纵观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他们因言语不守“中”而招致祸患的例子比比皆是。相反,能够把握言语分寸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句短短的话,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这句话既是对言辞的劝诫,也是一种人生哲理的展现。古往今来,许多人因为言语不慎而陷入困境。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他因揭发曹丕、干扰曹操军心,最终被问斩。亦或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因为在《乌台诗案》中并未考虑到言辞的激烈性,导致自己被贬谪。这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口无遮拦的后果是何等严重。


  

言语偏激不仅会伤害他人,甚至于会引火烧身。

  一个人的言辞既能彰显其内心的公正,也常常暴露出内心的偏见。因此,口头言辞的平衡,实际上是自身内心平衡的映射。从这个角度来看,把握言语的“中庸”之道,不光是为了保全自己,更是为了对外界环境的一种敬畏。


  

坚持守中,是化解祸患的法宝。

  明代学者王纯甫曾说过:“中也者,中也;虚也,无也,不可言且名者也。”


  开口之前多角度思考,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一种礼貌。当你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时,能够不偏不倚地评价他人,不卑不亢地面对挑战,这便是守中的精华所在。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公正评价他人,不论是处在工作还是个人生活中,都会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帮助。


  

社会信息的泛滥也是我们需要保持中庸之道的原因之一。

  每天打开手机,各种新闻铺天盖地,其中负面消息尤为多见。若盲目跟风,容易迷失自我,陷入情绪的旋涡。然而,当你能冷静审视各种信息,从多个维度去看待问题,身心便能保持平稳,看问题也会更加透彻。


  结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来自《道德经》的箴言,告诉我们在言辞上应该保持中立和平衡,从而减少祸患,增添福气。这不仅仅是一种言行的要求,更是对个人品格和心态的雕琢。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语言不过激,评价不过分,不偏不倚,谨慎从事,站在中立点上看世界,方能拥有更和谐、更幸福的人生。无论是面对事业、家庭还是朋友,守中都是一把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推荐文章4:《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世间,沉默是金

  水静则流深,语迟则人贵。


  我们总爱夸赞一个人口才了得,巧舌如簧,但生活中,越来越发现,听和说同等重要,善于沉默的人,更善于沟通,他们懂得让对方多说,自己多听,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出口,往往一鸣惊人。


  古语有云:言多必失,众口难调。


  再八面玲珑的人,也有失算的时候,再能说会道的嘴,也有说错话的时候。少说,与世无争,止语,安分守己。


01沉默不是无言,是适时沉默

  黄庭坚曾有八个大字留存: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清朝大臣张廷玉曾经把这八个字当作一生做人守则。张廷玉绝顶聪明,又很谨言慎行,心里门清,却从不轻易发表看法,不张扬,不居功,这样的处事风格,深得两代皇帝的宠信。


  沉默不是无言,而是适时地沉默。这时的沉默,是一种态度和智慧,不是心中无丘壑,脑中空空,而是一种隐忍,一种倾听。不是不发言的怯懦无知,而是正在积累和隐忍。


  沉默是金,金,肯定是贵的,人贵在能沉默。


  就像我们买东西时候的讨价还价,当摊主让你开口说价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要等着对方出价。谈判时也是如此,当你开口的时候,你的话语里就藏着你的底牌,所以,先观察、思考,让对方摸不到自己的底细,等待对方露出破绽。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话讲得越多,越把自己暴露得太多,很多话其实都是废话,还不如保持静默,把话保留,到合适的时机再说。


02懂得装傻,懂得沉默

  曾国潘曾说过:聪明外露者德薄。


  当一个人话语太密,毕竟外露的心思过多,很容易让人一眼看出心里的精打细算,反而沉默的人,没有表露心意,让人捉摸不透。


  装傻是什么意思?就是心里明白,但是不说。装傻就是学会沉默。


  不该说的不说,不能说的不说,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是个聪明的倾听者。


  太精明的人往往没有人会靠近,装傻的人没人想疏远。当你沉默装傻的时候,才能看清人心,远离是是非非。


  有句话,叫做“贵人语迟”。我们在遇到苦难,遇到不平的时候,难免愤愤不平,难免会激动恼怒,如果不能保持沉静,难免让问题雪上加霜,所以,此时,如果能做到“语迟”,很重要。


  能让自己的心静一静,让语迟一迟,才能把问题处理得更加全面周全。


03沉默让生活简单明了

  爱沉默的人往往都是有故事的人。因为看多了人生的风雨,剩下的就是沉默。不是没什么可说,而是不想说。


  因为看透世事,所以不说,因为明白人情世故,明白了事实真相总有它狡猾之处,所以,沉默不语。


  用这种态度生活,生活也简单明了。


  人生路,风风雨雨,经历过起起伏伏的人往往心静如水。沉默是最好的与生活相处方式。并不是忘记,并不是逃避,而是顺其自然。


  有些事,明白了就好,对别人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人活一世,是心灵的岁月沉淀,心中有一片海,任谁也掀不起大浪。


  水静则无声,情真则无语。很多事,很多人,沉默胜过千言万语,懂得了取舍,懂得了豁达,是面对生活的睿智,更是洞悉生活真相的表达。


  淡然处之,过去的就过去了,毕竟时过境迁,多说无益。


04结语:

  时光如逝,岁月如梭。光阴让人不断成长,从一个叽叽喳喳的少年成长成一个惜语如金的成年人。那些经历过的故事,曾经遇到的人,让目光更加深邃和睿智。沉默是成长中学会的一项技能。


  佛说,人生实苦。世上没有那么多感同身受,你的苦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个笑话。适时的无语让人看到的更多,听到的更多,不去抱怨,想得更加周全。


  不是原地踏步,而是更加美好。


  能够遇到懂的人是幸运,在不懂的人面前,一万句也不一定能够入心,而我们终其一生,能够遇到懂的人也不过二三,多说多错,不期待,就不会有依赖,所以,学会沉默,才是爱自己,才是自己最可靠的后盾。#情感#


  用文字养心,用诗书养魂!感谢您的关注!——坦然的狐狸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推荐文章5:《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这一章是《道德经》中解读差别最多的一章,也是比较有争议的一章,争议的点就在于前两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很多人就因为这两句话,对老子、对《道德经》颇有微词,认为老子的这种说法很歹毒,其实这种理解就狭隘了。


  我们在前面说过,老子不是常人,所以对于大家都知道的、很浅显的道理,他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他想表达的是更深一层的意思,是独特的视角、更深邃的观点,从这两句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刍狗“?就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这种东西在古代祭祀的时候会有很多,丝毫不起眼,而且价值很低。


  那么为什么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呢?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啊,不要太迷信天地了,天地对大家都是平等的;天下的老百姓啊,不要太迷信圣人了,哪怕你再虔诚,圣人也不会对你有所偏私。


  所以老子的这句话,是站在凡人的角度说的,而不是在批评或者评判天地和圣人的“不仁”。他是在告诫世人:作为普通人不要心存侥幸,不要过多的寄希望于天地、圣人,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去奋斗、去努力,这才是正确的做事情的方法。这是不是有点像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道理?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一句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橐龠”这个东西。“橐龠”就是风箱,以前生火做饭的时候,都要拉风箱,这样能够加速木柴的燃烧,让火更旺一些。拉过风箱的人都知道,风箱中间是虚空的,我们在拉动的时候,会产生气流,从出风口输出。


  老子用这个风箱的比喻,告诉我们,天和地之间,就像这个风箱一样。看似是虚空的,但恰恰是因为它的虚空,在拉动的时候,才能产生风的效果。如果是“实”的,那反而拉不出风来。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在拉风箱的时候,不能拉到头儿,也就是要把握中间的位置,到头了,反就没有风了。


  老子为什么要举风箱的比喻呢?其实是为了告诉我们后面的话,也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他在告诉我们,做事情或者是政府颁布法令,不要过于繁琐,朝令夕改,换来换去,瞎折腾,这样老百姓就无所适从了,也会损害政府和领导的权威和公信力。


  与其政令太多,还不如“守中”,也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所以我们看,老子强调的始终是”为无为“之事,提倡大道至简,反对繁文缛节。这也可以用后面第五十七章的一段话来佐证。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


  这一点是不是对于我们每一个领导者都有启发呢?其实不光是在工作中,在家庭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


  不要对孩子过多的挑剔、指责、评判,让其自由发展,在原则性问题上及时纠正,在规定的限度以内,给孩子留有空间,不过度干涉,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更加有利。


  这就是《道德经》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是@李家和,一个热爱传统文化,关注个人成长、家庭婚姻幸福的终身成长者!以书会友,以爱为家,家和书友会,欢迎大家的关注!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推荐搜索词: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什么意思

  

  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怎么读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蕴含的哲理

  

本文标题:多言数穷不如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