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推荐文章1: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推荐文章2:榆林红色遗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驻地旧址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驻地旧址


  该旧址位于绥德县中角镇刘家川村。


  1947年10月20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由山西离石等地西渡黄河,进驻绥德县中角镇刘家川村,司令部驻扎在村民刘志生家,贺龙司令员住中窑。


  1948年2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习仲勋(兼)。2月27日至3月1日,林伯渠在绥德主持召开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边区政府委员联席(扩大)会议。并作了《革命战争一年来边区政府工作》的告,总结了一年来自卫战争的伟大胜利,代表边区政府向全体军民提出“恢复经济,解放大西北”的光荣任务。习仲勋作了《关于边区土地改革》的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副司令员王维舟作了《关于边区军事形势与地方武装今后任务》的告。会议通过《1948年恢复与发展边区农工商业、合作社及运输业计划》等多项重要议案,增选杨明轩为边区政府副主席。通过了给毛主席和西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两封致敬电。12月中旬,中共西北局和西北军区决定,以绥德军分区后方司令部及其所属部队改编组成榆林军分区,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同时,撤销榆横指挥所,将佳县、镇川独立营和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及横山七个县游击队、武工队部分整编为步兵39团,归榆林军分区建制。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推荐文章3:《军史汇编》(3-1)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及西北军区

  《军史汇编》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实施军事战略转变,对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调整。中央军委所辖各大单位改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山东军区、华中军区、晋察冀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中原军区和华南各游击纵队。同时组建野战部队,建立了野战指挥机构。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及西北军区(一)、晋绥野战军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野战纵队是为适应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的需要而成立的。1945年8月11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晋绥野战军,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贺龙兼司令员,关向应兼政治委员(后李井泉),张宗逊任副司令员,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员,张经武任参谋长(后许光达代),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后孙志远)。下辖第358旅、独立第1、第2、第3旅和以后成立的独立第4、第5旅。8月21日,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直属中共中央军委领导。1945年8月,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由贺龙、李井泉统一指挥,担负向日伪军开展大反攻的任务。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部队,仍沿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番号,其编制序列和领导人如下:1、1945年8月晋绥野战军编制序列司令员: 贺 龙(兼)(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政委: 关向应(兼)(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因病未到职)高 岗(代)(不久奉调赴东北)习仲勋副司令员: 徐向前(后调晋冀鲁豫军区)张宗逊副政委: 谭 政(不久奉调赴东北)李井泉参谋长: 张经武许光达(代)政治部主任: 孙志远副参谋长: 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 冼恒汉下辖第三五八旅、独立第一旅、独立第二旅、独立第三旅、独立第四旅、独立第五旅。第三五八旅 旅长: 张宗逊(兼)黄新庭(10月以后)政委: 余秋里独立第一旅 旅长: 高士一王尚荣(11月以后) 政委: 朱辉照独立第二旅 旅长: 许光达政委: 孙志远(兼)独立第三旅 旅长: 杨嘉瑞政委: 金如柏独立第四旅(1945年11月成立)旅长: 顿星云政委: 杨秀山独立第五旅(1946年10月成立)旅长: 贺炳炎政委: 王赤军2、1945年12月晋绥野战军编制序列在贺龙赴晋绥前线后,由王世泰代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高岗兼代政治委员(关向应因病不能坚持工作),徐向前任副司令员,谭政任副政治委员。不久,高岗、谭政先后调赴东北工作,徐向前调晋冀鲁豫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 王世泰政委: 习仲勋副司令员: 王维舟阎揆要参谋长: 张文舟教导第一旅 旅长: 罗元发教导第二旅 旅长: 黄永胜政委: 邓 华警备第一旅 旅长: 高锦纯政委: 张德生警备第三旅 旅长: 贺晋年新编第四旅 旅长: 张贤约政委: 徐立清第三八五旅 旅长: 王维舟(兼)政委: 马文瑞关中军分区(警备第一旅兼)三边军分区(警备第三旅兼)陇东军分区(第三八五旅兼)延属军分区(教导第二旅兼)绥德军分区 司令员兼政委: 王季龙新编第十一旅(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军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部第二十二军新编第十一旅旅部和一个团起义,保留原番号编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序列,仍称新编第十一旅)旅长: 曹又参1946年6月,晋绥军区成立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周士弟副司令员: 贺炳炎副政委: 廖汉生参谋长: 王绍南政治部主任: 张国生政治部副主任: 杨尚高1946年3月至4月间,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进行了精简机构和整编复员工作,先后裁减了10个团、12个营、67个连,共复员二千七百人。同时,调整了部队序列,合并了领导机构,将教导第一旅旅部和教导第二旅旅部合并,改称教导旅;将第三五八旅并入警备第三旅。


  3、1946年4月晋绥野战军编制序列(下辖5个旅)警备第一旅旅长兼政委: 高锦纯警备第三旅旅长: 黄罗斌政委: 李鹤邦新编第四旅旅长: 张贤约政委: 徐立清新编第十一旅旅长: 曹又参政委: 高 峰教导旅旅长兼政委: 罗元发1946年8月29日,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震率领突围的第三五九旅及第十三旅一部返回陕甘宁解放区,转归晋绥军区建制。1946年10月,邓宝珊集团二千一百余人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骑兵第六师,列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序列。骑兵第六师师长: 胡景铎1946年11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晋绥军区之雁门军区,将所辖第五军分区、第十一军分区拨归绥蒙军区建制,所辖第二军分区、第六军分区直属晋绥军区领导;同时决定取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番号。将两野战军部队统一组成为晋绥军区野战纵队。(二)、晋绥军区野战纵队1946年6月16日,晋绥军区部队发起晋北战役,解放崞县、朔县(今朔州)、宁武、定襄、五台、代县、繁峙等7县。8月2日,参加大同集宁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700余人。8月29日,从中原突围的第359旅返回陕甘宁边区,列入晋绥军区建制。194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于1946年6月组建,属晋绥军区建制)番号,将两野战军部队统一组成晋绥军区第1、第2、第3纵队。第一纵队 司令员: 张宗逊政委: 廖汉生副司令员: 贺炳炎参谋长: 王绍南政治部主任: 冼恒汉政治部副主任: 张国声第一旅旅长: 王尚荣政委: 朱辉照第三五八旅旅长: 黄新庭政委: 余秋里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王 震副司令员: 彭绍辉参谋长: 唐健伯政治部主任: 王恩茂第三五九旅旅长: 郭 鹏政委: 李 铨独立第四旅旅长: 顿星云政委: 杨秀山第三纵队司令员: 许光达政委: 孙志远参谋长: 李克夫政治部主任: 杨尚高独立第二旅旅长: 唐金龙政委: 罗志敏独立第三旅旅长: 杨嘉瑞政委: 孟昭亮独立第四旅旅长: 李克夫(兼)政委: 王赤军晋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1946年11月成立)校长: 贺 龙(兼)副校长: 周士第王尚荣(三)、晋绥军区晋绥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区的延续。1945年8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向侵华日军展开全面反攻后,中共中央军委为统一战略区的作战和行动,并实行人民军队由游击军、游击战向正规军、正规战的战略转变,决定将晋绥军区和晋绥野战军从陕甘宁联防军建制中划出,重新成立晋绥军区机关。1945年8月晋绥军区机关晋绥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区的延续。1945年8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向侵华日军展开全面反攻后,中共中央军委为统一战略区的作战和行动,并实行人民军队由游击军、游击战向正规军、正规战的战略转变,决定将晋绥军区和晋绥野战军从陕甘宁联防军建制中划出,重新成立晋绥军区机关。司令员: 吕正操(后调东北)贺 龙(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兼任)政委: 林 枫(后调东北)李井泉(9月接任)副司令员: 续范亭周士弟参谋长: 陈漫远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后张平化)政治部副主任: 张平化(后冼恒汉)1945年9月12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晋绥军区将原辖的12个军分区分别组成吕梁、雁门、绥蒙3个二级军区和1个直属军分区。同时,将晋绥军区骑兵旅划归绥蒙军区建制,改称绥蒙军区骑兵旅。将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机关大部和特务团及第17团合编,组建独立第3旅,均归晋绥野战军建制。至此,晋绥军区下辖:第1军分区司令员: 陈漫远(兼) 政委: 刘长亮吕梁军区(辖第3、第4、第7、第8、东9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张宗逊雁门军区(辖第2、第5、第6、第11(绥南)军分区)司令员: 吕正操(兼) 政委: 高克林绥蒙军区(辖骑兵旅)司令员: 姚 喆 政委: 张达志该军区组成后,即与晋察冀军区部队一道发起平绥路战役,击退了向平绥路西段进犯的国民党军,收复了丰镇、集宁、卓资山、陶林、和林、凉城、清水河、托克托、萨拉齐、武川、百灵庙、四子王镇、兴和等13座县城,使大同的国民党军陷于孤立。11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吕梁军区第11、第13、第14团为基础组建独立第4旅,归晋绥军区指挥。12月,晋绥军区又将晋西工委改建为第10(晋西)军分区,鬼吕梁军区领导。1946年4月,为缩小机关,晋绥军区决定撤销第4、第7军分区,并将第7、第9、第10军分区合并为第9军分区,归吕梁军区建制。1946年6月,为统一指挥晋北战役,中央军委批准成立晋北野战军,归晋绥军区建制。


   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周士第副司令员: 贺炳炎副政委: 廖汉生参谋长: 王绍南政治部主任: 张国声该军区组成后,即与晋察冀军区部队一道发起平绥路战役,击退了向平绥路西段进犯的国民党军,收复了丰镇、集宁、卓资山、陶林、和林、凉城、清水河、托克托、萨拉齐、武川、百灵庙、四子王镇、兴和等13座县城,使大同的国民党军陷于孤立。11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吕梁军区第11、第13、第14团为基础组建独立第4旅,归晋绥军区指挥。12月,晋绥军区又将晋西工委改建为第10(晋西)军分区,属吕梁军区领导。1946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雁门军区,其所辖第2、第6军分区归晋绥军区直接领导;第5、第11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建制。1947年1月,重建第7军分区,马佩勋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归吕梁军区建制。1947年3月,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晋绥军区第2纵队西渡黄河,调归西北野战军建制。1947年6月,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绥蒙军区第5、第11军分区和吕梁军区第7军分区机关撤销。1947年7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晋绥军区划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8月,第3纵队划归西北野战军建制。9月,绥蒙军区骑兵旅第2团和第11军分区骑兵第1团调赴西北战场,脱离绥蒙军区建制。10月,吕梁军区第7军分区并入第8军分区;同时,撤销绥蒙军区第5、第11军分区。12月,晋绥军区决定,撤消第1军分区。是年,该军区先后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陇东、三边、第一次榆林、沙家店、第二次榆林等战役。1948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晋绥军区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合并为陕甘宁联防军区,晋绥军区改为二级军区。1948年5月,晋绥军区决定,重建第1军分区。7月,晋绥军区建成第12旅,并以第10、第12旅为基础组成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1948年7月下旬,晋绥军区命令,重建第5军分区和第11军分区。1948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重建第5军分区和第11军分区。1948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以绥蒙军区之第43、第44、第45团组成第11旅。同时,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撤销吕梁军区,另组建晋中军区,隶属华北军区建制。原吕梁军区第8军分区划归晋中军区,其余军分区由晋绥军区领导。9月,以陕甘宁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第34团、绥蒙军区大左支队、怀仁支队合编为第14旅,并以第11、第14旅及骑兵第1旅(骑兵旅改称)组成第8纵队,担任绥远作战任务,归西北野战军建制。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的通令,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晋绥军区归西北军区建制。1949年8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山西军区。9月,晋绥军区所属山西境内的晋西北、晋南军分区移交山西军区建制,机关并入西北军区,晋绥军区番号撤销。晋绥军区所属军区1、绥蒙军区绥蒙军区前身是塞北军分区,1942年11月,塞北军分区组成。1945年9月,晋绥军区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晋绥军区医院塞北军分区为基础扩编组成绥蒙军区。司令员: 姚 喆政委: 张达志(1946年春高克林接任政委,张达志改任副政委)参谋长: 邓家泰(后樊哲祥)政治部主任: 饶 兴(1946年5月)第一军分区(军区领导机关兼军分区领导机关)绥东军分区司令员: 李甫良骑兵旅旅长: 康志民政委: 王再兴(后李佐玉)1946年11月,雁门军区撤销后,将第5、第11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建制。1947年10月,晋绥军区决定,撤消第5、第11军分区。1948年7月16日,晋绥军区决定,以绥蒙军区第43、第44、第45团合编为第11旅,归晋绥军区建制。22日,晋绥军区命令,以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机关为基础,重建绥蒙军区第5军分区。9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以绥蒙军区机关一部、骑兵第1旅(由骑兵旅改称)与晋绥军区独立第11、第14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担负绥远作战,不列入西北野战军建制。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蒙军区改归华北军区建制。6月22日,华北军区司令部通知,绥蒙军区与第8军军部合并,成立绥远军区,归华北军区建制,原绥蒙军区番号撤销。2、雁门军区1945年9月,晋绥军区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成立雁门军区。司令员: 吕正操(兼)(后张经武)政委: 高克林(后朱明)副司令员: 许光达孙超群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孙志远(后王恩茂)参谋长: 王兰麟同时,将进晋绥军区原第2军分区和塞北军分区划归雁门军区,并新组建第6、第11军分区。其中:第2军分区(辖神府第5支队、朔平支队)司令员: 李文清 政委: 傅子和第5军分区(9月由重建的塞北军分区改称,辖骑兵大队和清河支队)司令员: 王赤军 政委: 李登瀛第6军分区(辖第19、第20、第35团)司令员: 孙超群 政委: 梁任芥第11(绥南)军分区(辖第3支队)司令员: 黄立清政委: 张毅忱1946年6月,配合主力部队,参加晋北战役。11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雁门军区,其所辖第5、第11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建制,第2、第6军分区归晋绥军区直接领导。


  3、吕梁军区1945年9月,晋绥军区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成立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张宗逊副司令员: 马佩勋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罗贵波副政委: 解学恭参谋长: 张希钦第3军分区(辖临县支队)司令员: 陈 刚 政委: 陈国声第4军分区(辖离石支队)司令员: 杨秀山 政委: 刘文珍第7军分区(新建)司令员兼政委:马佩勋第8军分区(辖第1、第2、第6支队)司令员: 王长江 政委: 张永青第9军分区(新建)司令员: 黄忠学 政委: 贾长明同月,吕梁军区将所辖第2、第5支队和洪赵纵队等抗日武装依次改编为独立第11、第13、第14团。11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吕梁军区独立第11、第13、第14团为基础组成独立第4旅,归吕梁军区建制,由晋绥军区指挥,顿星云任旅长。12月,晋绥军区决定,成立第10军分区(晋西),归吕梁军区建制。第10军分区(晋西)司令员: 白炳栋 政委: 杨一木1946年4月,根据晋绥军区的决定,撤销吕梁军区第4军分区,将第7、第9、第10军分区依次合并为第9军分区,第7、第10军分区番号撤销。6月,参加晋北战役。1946年11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独立第4旅与第359旅合编为晋绥军区第2纵队,纵队机关由吕梁军区机关编成,并兼吕梁军区。1946年11月晋绥军区第2纵队兼吕梁军区司令员: 王 震政委: 王 震(兼)副司令员: 彭绍辉马佩勋副政委: 罗贵波解学恭参谋长: 张希钦政治部主任: 王恩茂1946年12月,重建第10军分区,归吕梁军区建制。重建后的第10军分区司令员: 陈国栋 政委: 廉怀德1947年1月,晋绥军区决定,重建吕梁军区第7军分区。3月16日,第2纵队编入西北野战兵团,重建吕梁军区机关。1947年3月吕梁军区司令员: 彭绍辉政委: 罗贵波1948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吕梁军区番号,所辖第8军分区调归晋中军区建制,并改称第2军分区;第9、第10军分区归晋绥军区直接领导。原吕梁军区机关及直属部队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机关。4、晋南军区1948年12月25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决定,以晋绥军区领导的第9、第10、第11军分区为基础组成晋南军区,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后为西北军区)建制。司令员: 马佩勋政委: 马明方彭 德副政委: 武新宇参谋长: 江子炎政治部主任: 罗志敏隰县军分区司令员: 朱友清 政委: 贾长明新绛军分区司令员: 马佩勋(兼)政委: 彭 德运城军分区司令员: 张树芝政委: 贾启光1949年5月,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经中共中央和中央西北局批准,决定将晋南军区并入晋绥军区,撤销晋南军区所属隰县、新绛、运城3个军分区番号,另以新绛军分区为基础成立晋南中心军分区(亦称晋南军分区),归晋绥军区建制。(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7年7月,晋绥军区再度划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领导,仍由贺龙任联防军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1948年2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正式定名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1945年8月,晋绥军区从联防军中分出,驻陕甘宁边区的部队仍沿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番号。同时,为适应战略反攻的需要,组建关中、三边、陇东、绥德警备区。其中,关中警备区,由警备第1旅兼;三边警备区,由警备第3旅兼;陇东警备区,由第385旅兼。10月25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决定,将国民党军第22军新编第11旅(旅部和1个团)的起义部队改编,仍保留新编第11旅番号,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10月,中央军委决定,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第2旅合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11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决定,将延安卫戍司令部机关整编为延属警备区(兼卫戍司令部),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


   (1)、1945年12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 王世泰政委: 习仲勋副司令员: 徐向前王维舟副政委: 谭 政副参谋长: 阎揆要政治部主任: 徐立清下辖:关中、三边、陇东、绥德、延属等警备区和第385旅、警备第1旅、警备第3旅、教导旅、新编第4旅、新编第11旅。1946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进行精简整编,将第385旅编入警备第3旅,撤消第385旅番号。整编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辖警备第1旅(兼关中警备区)、警备第3旅(兼陇东警备区)、教导旅(兼延属警备区)、新编第4旅、新编第11旅(兼三边警备区),绥德军分区。1946年7月,撤销延属警备区,部队改编为教导旅独立团。10月,成立榆横军分区,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11月4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决定,将10月起义的原国民党第18军第86师、保安部队和新编第11旅各一部,改变为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6师,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1947年2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为统一陕甘宁边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挥,驻边区部队统一组成陕甘宁边区野战集团军。陕甘宁边区野战集团军下辖陕甘宁边区的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新编第四旅、教导旅、警备第一旅、警备第三旅等部组成。全军共六个旅,两万八千余人。后晋绥军区第二纵队西渡黄河加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序列。1947年2月陕甘宁边区野战集团军司令员: 张宗逊政委: 习仲勋副司令员: 王世泰副政委: 廖汉生参谋长: 阎揆要政治部主任: 徐立清政治部副主任: 冼恒汉第一纵队 司令员: 张宗逊政委: 廖汉生副司令员: 贺炳炎参谋长: 王绍南政治部主任: 冼恒汉政治部副主任: 张国声第一旅旅长: 王尚荣政委: 朱辉照第三五八旅旅长: 黄新庭政委: 余秋里新编第四旅 旅长: 张贤约政委: 徐立清教导旅旅长兼政委: 罗元发警备第一旅旅长兼政委: 高锦纯警备第三旅旅长: 黄罗斌政委: 李鹤邦第二纵队司令员: 王 震政委: 王 震副司令员: 彭绍辉参谋长: 唐健伯政治部主任: 王恩茂第三五九旅旅长: 郭 鹏政委: 李 铨独立第四旅旅长: 顿星云政委: 杨秀山1947年3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及所辖第1纵队、新编第4旅、教导旅和晋绥军区第2纵队为基础,组成西北野战兵团。20日,西北野战兵团指挥机关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部分人员和从中央军委抽调的部分人员为基础在延安正式组成,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1947年4月,1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决定,将陕甘宁各个警备区统一改称军分区。同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决定,撤销新编第11旅番号。7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将晋绥军区划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西北野战兵团改称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简称西北野战军)。1947年8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成立河防司令部。1947年9月17日,中央军委批复西北野战军,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第3旅和骑兵第6师为基础,组建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20日,中央军委批复西北野战军,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新编第4旅为基础,组建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1947年11月2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为配合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成立榆林军分区,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后因野战军撤出战斗,榆林军分区于当年自行撤销。12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决定,撤销榆林军分区。1948年2月5日,中共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决定,成立黄龙军分区,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1948年2月6日,中央军委批复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联防军全名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简称‘联防军区’,下辖晋绥联防军区及陕甘宁各直属军(分)区”。1948年3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同时还规定延属、绥德、三边、陇东、关中、黄龙军分区依次改称为第1、第2、第3、第4、第5、第6军分区。


  (2)、1948年3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编制序列司令员: 贺 龙政委: 习仲勋副司令员: 王维舟阎揆要副政委: 王维舟张仲良参谋长: 张经武副参谋长: 朱早观政治部主任: 李卓然第1(延属)军分区司令员: 郭宝珊政委: 李景膺第2(绥德)军分区司令员: 张达志政委: 张邦英第3(三边)军分区司令员: 曹又参政委: 郭炳坤第4(陇东)军分区司令员: 徐国珍政委: 李合邦第5(关中)军分区司令员: 陈国栋政委: 赵伯平第6(黄龙)军分区司令员: 牛书申政委: 张自修晋绥军区(辖第1、第2、第3、第6军分区)司令员: 陈漫远政委: 张子意吕梁军区(辖第8、第9、第10军分区)司令员: 彭绍辉政委: 罗贵波绥蒙军区(辖骑兵旅)司令员: 姚 喆政委: 高克林警备第4旅(1948年4月16日组建)旅长: 郭宝珊政委: 牛书申第7(西府)军分区(4月23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决定,以西府游击队为基础成立)司令员: 赵伯经政委: 李景膺骑兵第2旅(6月30日以晋绥军区所辖绥蒙军区骑兵旅第2团为基础组建)旅长: 王 智政委: 王再兴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下发《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的通令,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推荐文章4: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推荐文章5:《军史汇编》(2-7)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及晋绥军区

  《军史汇编》第二章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七)


  (六)、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及晋绥军区1942年5月13日,中央军委通告全军,为了统一晋西北与陕甘宁两个区域的指挥,决定在延安设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继而根据中央军委同年9月15日命令,留守兵团司令部与联防司令部合并,对外保留留守兵团名义。1、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2年6月10日,联防军司令部正式成立)司令员: 贺 龙政委: 关向应(休养)高 岗(代)副司令员: 徐向前肖劲光(9月加任)副政委: 林 枫(9月改任第120师和晋西北军区政委)(后高岗、谭政)参谋长: 徐向前(兼)(后张经武)1942年10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仍由120师首长兼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下辖八路军第120师暨晋西北军区(1942年9月改为晋绥军区)。联防军下辖晋西北新军(1942年10月新军总指挥部取消,与晋绥军区八分区指挥机关合并)、八路军留守兵团、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八路军总部炮兵团。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序列司令员: 贺 龙政委: 关向应(养病未到任由高岗代)副司令员: 徐向前肖劲光副政委: 林 枫(后高岗、谭政)参谋长: 徐向前(兼)(后张经武)后勤部长: 张令彬后勤部政委: 张启龙后勤部副部长: 姚醒吾军需局局长: 南汉宸炮兵团团长: 邱创成政委: 邱创成(兼)保安第1团团长: 刘懋功政委: 杨中行保安第3团团长: 陈国栋保安第4团团长: 杨文模政委: 王再兴骑兵旅(1942年10月30日成立)警备第1旅旅长: 文年生政委: 阎红彦副旅长: 陈先瑞参谋长: 欧阳家祥政治部主任: 杜 平警备第1团政委: 余 非副团长: 张德发警备第2团政委: 傅忠海副团长: 刘永源警备第3团团长: 陈先瑞(兼)政委: 宋金华副团长: 李学先警备第3旅(1942年10月1日由保安司令部改称)旅长: 贺晋年政委: 王世泰副旅长: 吕岱峰副政委: 吕振球参谋长: 张文舟政治部主任: 陈仁麒警备第7团(1942年10月成立)团长: 黄罗斌政委: 左 爱副团长: 廖纲绍警备第8团(1942年10月保安第2团改称)团长: 陈嵩岳政委: 高维嵩警备第9团(1942年10月警备第5团改称)团长: 郭炳坤政委: 黄永辉第385旅旅长: 王维舟政委: 甘渭汉副旅长: 耿 飙参谋长: 耿 飙(兼)政治部主任: 谢扶民第770团团长: 张才千政委: 曹广化(后宋金华)副团长: 卜万科参谋长: 何振亚第2团团长: 周球保政委: 宋金华(后曹广化)第7团团长: 袁 渊政委: 刘随春1943年2月20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决定成立联防军政治部,由野战政治部主任谭政兼任联防军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由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兼任联政副主任,由120师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兼任联政第二副主任。根据中央决定,晋绥联防军职权是:一、统一晋西北与陕甘宁两个区域的军事指挥与军事建设;二、统一两个区域的财政经济建设;三、统一两个区域的党政军民关系。2、晋绥军区1942年10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仍由120师首长兼职。(1)、1942年10月晋绥军区司令员: 贺 龙政委: 李井泉副司令员: 周士第张宗逊吕梁军区司令员: 张宗逊 政委: 罗贵波 副政委: 解学恭雁北军区司令员: 吕正操 政委: 高克林 副司令员: 许光达绥蒙军区司令员: 姚 喆 政委: 张达志358旅旅长: 黄新廷政委: 余秋里独立旅旅长: 高士一政委: 朱辉照骑兵旅旅长: 康建民政委: 朱子珍一分区司令员: 陶仁兴二分区司令员: 许光达政委: 王 德三分区司令员: 杨嘉瑞政委: 白 坚四分区司令员: 杨秀山政委: 刘文珍六分区司令员: 孙超群八分区司令员: 王长江1943年秋,吕正操率八路军第3纵队9个团由晋中到达晋西北地区。


  (2)、1943年秋晋绥军司令员: 吕正操政委: 林 枫(兼)副司令员: 续范亭周士第参谋长: 周士第(兼)副参谋长: 陈漫远政治部主任: 张平化第358旅(归联防军直接指挥)旅长: 张宗逊政委: 李井泉副旅长: 贺炳炎副政委: 廖汉生参谋长: 李夫克政治部主任: 伍晋南第7团 团长: 唐金龙 政委: 杨秀山 参谋长: 李书茂政治处主任: 梁仁芥第8团 团长: 刘 彬 政委: 余秋里 参谋长: 李 涛政治处主任: 刘佩荣第715团 团长: 顿星云 政委: 曾祥煌 参谋长: 鲁赤诚政治处主任: 杨志启第716团 团长: 黄新廷 政委: 廖汉生(兼)副团长: 王绍南副政委: 颜金生 参谋长: 杨伯让 政治处主任: 曾光明独立第1旅旅长: 高士一政委: 习仲勋副旅长: 王尚荣副政委: 冼恒汉参谋长: 贾 陶政治部主任: 杨琪良政治部副主任: 金如柏第2团 团长: 傅传作 政委: 黄立清 参谋长: 彭济民政治处主任: 王 达第714团(1943年6月,独1旅第715团调归第358旅建制,同时将独2旅第714团调归独1旅建制)团长: 刘 林 政委: 李健良 参谋长: 马哲武政治处主任: 袁意奋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旅长兼司令员: 许光达政委: 张平化(后王德)参谋长: 李文清政治部主任: 刘惠农副参谋长: 李 硕第9团 团长: 李发应 政委: 王定一(后潘振华代)参谋长: 陈阳春(代)政治处主任: 张光汉第36团 团长: 高永祥 政委: 严尚林 参谋长: 陈阳春(代)政治处主任: 曹 铭偏清支队 支队长: 罗成章政治处主任: 黄纪奎第3军分区(原第四军分区并入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孙志远政委: 白 坚副司令员: 杨嘉瑞副政委: 李梦龄参谋长: 樊哲祥政治部主任: 王逢源特务团 团长: 杨嘉瑞(兼)政委: 朱民亲 副团长: 朱声达参谋长: 欧阳藩 政治处主任: 黄家文第17团 团长: 闵鸿友 政委: 孙洪志 副团长: 左 叶 参谋长: 刘正善 政治处主任: 贾逸民离石支队 支队长: 陈仕南 政委: 陈贻训临县支队 支队长: 朱致平 政委: 朱致平(兼)第32团 团长: 李化民 政委: 钟生溢第6军分区(以第三军分区一部组成)司令员: 孙超群政委: 刘文珍副政委: 龙福才参谋长: 王兰麟政治部主任: 王立声第19支队 支队长: 冀春光第35支队 支队长: 黄新义 参谋长: 李克林


   第8军分区(新军总指挥部并入第八军分区)司令员: 罗贵波(后王长江)政委: 罗贵波(兼)副司令员: 张希钦参谋长: 张希钦(兼)政治部主任: 李曙森政治部副主任: 曹光琳第1支队支队长: 林子元政委: 赵均一第2支队支队长: 林海清政委: 孙继铮第5支队支队长: 王文礼政委: 刘耀夫第6支队支队长: 郭清先政委: 张献奎第21团团长: 张新华政委: 肖 靖游击支队支队长: 李明成塞北军分区(1942年5月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与第五军分区合编组成)司令员: 姚 喆 政委: 高克林 副政委: 张达志 政治部主任: 曾锦云 副参谋长: 邓家泰 第1团 团长: 邹凤山 政委: 陈远波 参谋长: 王光铁政治处主任: 王光铁(兼) 第2团 团长: 李国良 政委: 彭宝山 副团长: 余有清参谋长: 向孟海 政治处主任: 赖万生 第3团 团长: 蔡 久 政委: 姜文华 副团长: 邓舜兰政治处主任: 李精朴 雁北支队 支队长: 刘华香 政委: 胡 全 直属军分区 司令员: 陈漫远 第27团 团长: 马仁兴 政委: 王兴隆 副团长: 兴 中 参谋长: 刘子仪 政治处主任: 蒋崇景 兴岚支队 支队长: 彭龙飞 河防司令部 司令员: 杨嘉瑞 政委: 刘 长 副司令员: 马仁兴 副政委: 钟生溢 参谋长: 向黑缨 第359旅 1944年10月,为了创建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把中原地区和广东东江地区联结起来,以359旅第一梯队为基础组建了八路军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 八路军南下支队支队长: 王 震政委: 王首道副司令员: 郭 鹏副政委: 王恩茂参谋长: 朱早观 政治部主任: 刘 型 南下支队下辖五个大队,还有两个干部大队。 第一大队,由717团的2个营编成; 第二大队,由718团的3个营编成; 第三大队,由719团一营编成; 第四大队,由特务团之教导营编成; 第五大队,由4支队编成。 第六、七大队,由中央机关及党校调赴新四军五师工作随南征兵团行动的干部编成,又称干部大队。 359旅717团1个营,719团两个营,特务团之特务营和旅直一部,共4000人,由副旅长苏进领导留守陕甘宁边区,担负着保卫边区和从事生产建设的任务,并作为南征的第二梯队。11月9日,部队奉命从延安南下。1945年1月27日,在鄂豫根据地之大悟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 (3)、1944年第120师暨晋绥军区序列 120师师长: 贺 龙 师政委: 关向应 参谋长: 周士第(兼) 军区司令员: 吕正操 军区政委: 林 枫 副司令员: 续范亭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 张平化 副参谋长: 陈漫远 后勤部长: 陈希云后勤部政委: 饶 兴 第21团 团长: 黄新武 政委: 肖 靖 参谋长: 王赤军 教导团 团长: 李夫克 副团长: 王兰麟 政治处主任: 钟师统 第358旅(归联防军直接指挥) 旅长: 张宗逊 政委: 李井泉 副旅长: 黄新廷 副政委: 廖汉生(后杨秀山) 副参谋长: 王绍南 政治部主任: 伍晋南(后余秋里) 第8团 团长: 刘 彬(后唐金龙) 政委: 余秋里(后梁仁芥)参谋长: 廖述云 政治处主任: 曾光明


  第715团团长: 顿星云政委: 曾祥煌参谋长: 鲁赤诚政治处主任: 吴融峰第716团团长: 黄新廷(兼)政委: 杨秀山(后颜金生)副团长: 张树芝副政委: 颜金生 参谋长: 杨伯让政治处主任: 颜金生(兼)(后陈浩)独立第1旅(归联防军指挥)旅长: 高士一政委: 习仲勋副旅长: 王尚荣副政委: 朱辉照参谋长: 贾 陶 政治部主任: 金如柏 第2团团长: 傅传作政委: 黄立清参谋长: 彭济民政治处主任: 罗洪标第714团团长: 刘 林(后李光汉)政委: 李健良参谋长: 马哲武政治处主任: 袁意奋 第32团团长: 李化民政委: 邓东哲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旅长: 许光达司令员: 许光达(兼)政委: 王 德参谋长: 李文清副参谋长: 李 硕第9团 团长: 李发应 政委: 潘振华 参谋长: 周智高 政治处主任: 张光汉第36团 团长: 高永祥 政委: 严尚林 参谋长: 曾来古(后陈阳春)偏清支队 支队长: 罗成章 政委: 王 坚第3军分区司令员: 孙志远(杨嘉瑞代)政委: 白 坚副司令员: 杨嘉瑞副政委: 李梦龄参谋长: 樊哲祥副参谋长: 左 叶政治部主任: 王逢源第17团 团长: 闵鸿友 政委: 孙洪志 副团长: 刘子仪参谋长: 柴 枫(代)政治处主任: 耿翼周特务团 团长: 杨嘉瑞(兼)(后朱声达代)政委: 朱民亲 副团长: 朱声达 参谋长: 向黑缨离石支队 支队长: 陈仕南 政委: 陈贻训临县支队 支队长: 朱致平 政委: 朱致平(兼)第6军分区司令员: 孙超群政委: 刘文珍副政委: 龙福才参谋长: 王兰麟(后张新华、黄新义代)政治部主任: 王立声第19支队 支队长: 李 力政委: 罗 斌 副支队长: 刘新科第20支队 支队长: 彭龙飞 政委: 彭龙飞(兼)副支队长: 张榜华第35支队 支队长: 黄新义 政委: 黄新义(兼)参谋长: 吴伯祯第8军分区司令员: 王长江政委: 罗贵波副司令员: 张希钦参谋长: 张希钦(兼)政治部主任: 李曙森(后曹光琳代)第1支队 支队长: 林子元 政委: 赵均一第2支队 支队长: 林海清 政委: 孙继铮第5支队 支队长: 王文礼 政委: 张献奎第6支队 支队长: 郭庆祥 政委: 张 范第18支队 支队长: 张明成


   塞北军分区司令员: 姚 喆政委: 高克林副政委: 张达志参谋长: 邓家泰政治部主任: 曾锦云(后饶兴)第1团团长: 邹凤山政委: 李佐玉第2团团长: 黄 厚政委: 彭宝山第3团团长: 蔡 久政委: 姜文华雁北支队支队长: 罗坤山直属军分区司令员: 陈漫远第27团团长: 马仁兴政委: 钟生溢副团长: 兴 中参谋长: 兴 中(兼)河防司令部司令员: 杨嘉瑞政委: 刘 长副司令员: 马仁兴副政委: 钟生溢第359旅(见中原军区序列)(4)、1945年第120师暨晋绥军区序列师长: 贺 龙师政委: 关向应参谋长: 陈漫远晋绥军区司令员: 吕正操军区政委: 林 枫副司令员: 续范亭周士第政治部主任: 张平化第358旅旅长: 张宗逊政委: 李井泉副旅长: 黄新廷副政委: 杨秀山政治部主任: 余秋里副参谋长: 王绍南第8团团长: 刘 彬政委: 梁仁芥参谋长: 廖述云政治处主任: 曾光明第715团 团长: 顿星云政委: 曾祥煌参谋长: 鲁赤诚政治处主任: 吴融峰第716团团长: 黄新廷政委: 颜金生副团长: 张树芝参谋长: 杨伯让政治处主任: 陈 浩独立第1旅旅长: 高士一政委: 习仲勋副旅长: 王尚荣副政委: 朱辉照参谋长: 贾 陶政治部主任: 金如柏第2团团长: 傅传作政委: 黄立清参谋长: 彭济民政治处主任: 罗洪标第714团团长: 刘 林政委: 李健良参谋长: 马哲武政治处主任: 袁意奋第32团团长: 李化民政委: 邓东哲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旅长: 许光达司令员: 许光达(兼)政委: 王 德副司令员: 张希钦参谋长: 李文清副参谋长: 李 硕第21团团长: 黄新武政委: 王赤军政治处主任: 侯承章第36团团长: 高永祥政委: 严尚林参谋长: 柴 枫政治处主任: 黄家文偏清支队支队长: 曾 征政委: 李 恒副支队长: 张镇戎副政委: 王 坚(后陈寿华)参谋长: 罗成章


   第1军分区(1945年1月组成)司令员: 马仁兴政委: 王一夫副司令员: 李夫克副政委: 范忠祥政治部主任: 范忠祥(兼)政治部副主任: 钟师统第27团 团长: 马仁兴(兼 )政委: 钟生溢 副团长: 兴 中 政治处主任: 稂 欣教导团 团长: 李夫克(兼)副团长: 王兰麟 政治处主任: 钟师统(兼)兴岚支队 支队长: 刘仲武保安大队 大队长: 贾兰芝第3军分区司令员: 杨嘉瑞(代)政委: 白 坚副政委: 李梦龄参谋长: 郭庆祥政治部主任: 王逢源副参谋长: 刘子仪第17团 团长: 闵鸿友 政委: 孙洪志 参谋长: 刘致善 政治处主任: 耿翼周特务团 团长: 杨嘉瑞(后朱声达代)政委: 朱民亲 参谋长: 向黑缨离石支队 支队长: 陈仕南 政委: 郭伟人 副政委: 阎志诚参谋长: 董兴义临县支队 支队长: 张国声 副支队长: 张子明刘国栋 副政委: 朱致平 政治处主任: 杨伯瑛第8军分区司令员: 王长江政委: 罗贵波政治部主任: 曹光琳副参谋长: 吕怀忠第1支队 支队长: 林子元 副支队长: 廖步云 参谋长: 原金丰第2支队 支队长: 林海清 政委: 孙继铮 参谋长: 刘斯起政治处主任: 刘翰元第5支队 支队长: 王文礼 政委: 李恽和第6支队 支队长: 张献奎 政委: 陈玉发 副政委: 姚永贞 参谋长: 槐 吾第18支队支队长: 张久德(代) 政委: 杨 新塞北军分区司令员: 姚 喆政委: 高克林副政委: 张达志参谋长: 邓家泰政治部主任: 饶 兴第2团 团长: 黄 厚 政委: 彭宝山第3团 团长: 蔡 久政委: 白成铭 副政委: 姜文华骑兵大队 大队长: 王荣福 副大队长: 郝占堂第9团 团长: 李发应 政委: 潘振华 参谋长: 周智高政治处主任: 张光汉1945年7月晋绥军区司令员: 贺 龙政委: 李井泉副司令员: 续范亭周士第政治部主任: 张平化副参谋长: 陈漫远同时成立了晋绥野战军。1945年7月,晋绥军区组成3个二级军区。


  八路军臂章


  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张宗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罗贵波副政委: 解学恭参谋长: 张希钦三分区,司令员: 陈 刚政委: 秦立声副政委: 李梦龄四分区司令员: 杨秀山政委: 刘文珍七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马佩勋八分区司令员: 王长江政委: 甘一飞雁门军区司令员: 许光达政委: 朱 明副司令员: 孙超群二分区司令员: 李文清政委: 胡治合副司令员: 刘子奇五分区司令员: 王示军副司令员: 范忠祥六分区司令员: 孙超君(兼)副政委: 龙福才十一分区司令员: 黄立清政委: 张毅忱绥蒙军区司令员: 姚 喆政委: 张达志副政委: 苏廉益参谋长: 邓家泰政治部主任: 饶 兴骑兵旅旅长: 康健民政委: 王再兴副政委: 李佐玉军区直属一分区,司令员: 马仁兴1945年7月,晋绥军区组成晋绥野战军。辖358旅、独立一、二旅。1945年7月晋绥野战军司令员: 贺 龙参谋长: 张经武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政治部副主任: 洗恒汉358旅旅长: 黄新廷政委: 余秋里独立一旅旅长: 王尚荣政委: 朱辉照独立二旅,旅长: 许光达政委: 孙志远1945年9月组成独立三旅。独立三旅旅长: 杨嘉瑞政委: 金如柏359旅1945年3月下旬,359旅南下支队攻占平江。4月初,毛泽东电示,我军要将根据地建立在敌占区,并提出要进至湘南郴县、宜章地区,为适应湘赣边斗争情况和便于敌后工作,经请中央批准,南下支队改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下辖6个支队,并争取伪军左八的两个团3000余人、毕坊清的5个团5000余人起义,分编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二师。为了扩大华南解放区,1945年5月18日,军委令359旅第二梯队组成八路军游击第二支队,以刘转连为司令员,张启龙为政委,晏福生为副政委。于6月初由延安出发,经晋绥、太岳渡河南下,后因形势变化,开赴东北,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序列。1945年8月25日,南下支队到达湘赣粤边的大庾县附近。为了避免内战,支队于8月30日开始北返,10月到达礼山地区,第二次与新四军五师会师。不久,奉命撤消救国军名义,恢复359旅番号。详情见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359旅系列。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推荐搜索词:

  

  1.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指挥部旧址

  

  2.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

  

  3.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

  

本文标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