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推荐文章1:李白诗词《登凤凰台》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诗仙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写尽了历史的沧桑变化。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前四句写出了从三国到六朝的历史变迁,后四句写出了对当朝统治者的劝诫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诗以景起,以情结,中间两联情景交融,气势雄浑,音调浏亮,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推荐文章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妙在有理无理之间
登高,既有可能一望无际,也有可能云山阻隔。人在意气风发的时候,容易感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在遭受挫折之后,视野也会跟着改变。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回应。李白的登高,因为心境不同,有雄才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意境里就有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郁结。
李白擅长写古体诗,《登金陵凤凰台》却是近体诗里的佳作。诗人很喜欢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做对比,以前者的不变反衬后者的易变,以前者的亘古如斯反衬后者的昙花一现。
“走向决定性的时刻”最能体现诗歌的艺术张力,如果浓墨重彩去写“决定性的时刻”本身,就落于下乘了。
当你自己心境不同的时候,你有没有体验过看到同样风景,自己关注的点却有很大差别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推荐文章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神游八表,驰骋古今,千年绝唱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李白诗篇万口传,只有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被后世许多人拿来跟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较长量短。李白这首诗或许是模仿崔颢《黄鹤楼》诗,或许二首各有短长,但俱是千载之下无人莫及之作,被一群远不及崔颢、李白的人絮絮叨叨道长论短,未免太不自量。
传闻,一日李白登黄鹤楼,想要题一首诗,忽然看到墙壁上已有崔颢先题的一首诗。沉吟再三,以为不能过之,于是为之搁笔。李白本是叹服崔颢的诗臻妙,自认为自己超不过他。却被时人讥笑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将他的诗句“槌碎黄鹤楼”,也附会到这件事上。好事者真也可厌,也不称称自己分量。
后来李白路经金陵,登凤凰台,题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该诗有意无意中,模仿了崔颢《黄鹤楼》。可见在李白心中是非常称赏崔颢的那篇诗作,自从那次在黄鹤楼看过之后,便一直记在心里。自古以来,人们常说文人相轻,李白平生颇自负其才,而佩服起崔颢来,却是心悦诚服,这是多少文人诗家所不能及的。其胸襟怀抱之开阔,又岂是那些喋喋不休的褊狭浅识之辈所能测知的?
如果让其他诗人登上凤凰台,去写一首诗,恐怕也只是夸夸台前的烟景而已。李白作诗则不只是眷着眼前景色,顷刻之间,其神已游于八表,又往还上下千年,则没有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唯以意行。故其成诗,忽近忽远,忽古忽今,而又有一气贯穿,紊而不乱,杂而有章,文采烂发,情思高远。当此之时,一人,一台,一缥缈世界,又岂知有崔颢,又岂知有《黄鹤楼》诗?
?
附: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推荐文章4: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推荐文章5:欣赏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第22首)欣赏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第22首)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推荐搜索词:
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
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写作背景
本文标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