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推荐文章1:“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可能导致致命并发症

  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下肢关节科,45个住院病人中就有5位因摔倒导致髋部骨折的病人,手术成为挽救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种方式。


  骨科界习惯把老年人的髋部骨折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下肢关节科李烨主任告诉“涨健识”:“千万不要把它理解为这次骨折以后就不会再发生骨折了,而是因为发生骨折后很多老人因此去世,没有机会再发生骨折了!”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老年髋部骨折如果不做任何处理,一年内的死亡率在20%-50%,5年内的死亡率为80%。李烨主任说:“这就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名称的由来。”


  人的大腿根部就是医学上说的髋部。李烨主任告诉“涨健识”,“老年人普遍存在着骨质疏松,摔跤以后很容易发生骨折”。老人髋关节骨折后必须卧床,卧床会带来严重的骨折并发症。


  最严重的致命并发症是坠积性肺炎。我们呼吸时,残气随着每一次的呼吸或者姿势调整就能及时排出去,但如果老人因股骨颈骨折卧床后,每一次呼吸都不能把残气完全排除。如果长期卧床,肺里的残气量就会不断增多,同时肺里的分泌物也会增多,最终发生致命的坠积性肺炎。


  褥疮排在并发症的第二位。长期卧床的人,背部或者接触床的地方受压因缺血形成溃疡,溃疡后经久不愈产生褥疮,引起全身感染。


  人体的静脉血液回流靠肌肉收缩。老人骨折卧床后,肌肉没有收缩,血液无法进行有效的回流,造成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如果造成肺栓塞,分分钟可能致命。


  李烨主任称,最容易发生“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人群,包括行动不便的人、年龄大的人。如果这两类人不幸又遭遇一些基础疾病,如颈椎病、眩晕症、曾中风偏瘫、糖尿病、肢体协调能力差或者视力不好等,他们的步态和认知能力和肌力会下降,面对复杂的地形不能及时调整,就特别容易摔倒。


  李烨主任告诉“涨健识”,有关资料统计,85岁以上的人群跌倒发生率是65岁至70岁人群的4倍。


  预防跌倒


  要注意避开室内外危险的地方


  老年人在家里怎么预防跌倒呢?“首先要弄清楚老年人最容易在哪些地方摔倒。”李烨主任告诉“涨健识”,在家里,老年人最容易跌倒的地方是厕所。厕所潮湿,有时地面有水,很容易滑倒。因此,家里的厕所最好铺上防滑地垫。洗澡时,最好不用浴缸,在沐浴间的墙上装一个把手,以便老人随时可以扶持。很多人习惯站着洗澡,但对于高龄的老年人这是比较危险的,可以尝试一个安全的姿势——坐着洗澡。


  另一个容易跌倒的地方是厨房。厨房地面有时会有溅落的水,有一些锅碗瓢盆用起来不一定顺手,老年人协调能力又比较差。所以,有老年人的家庭,厨房里也要有防滑垫,尽量避免高龄老人到厨房去亲自做一些操作。


  另外家里的过道光线比较昏暗或放有杂物,对于空间和距离判断能力减退的老年人也是危险之地。因此,过道里要有足够的光线,不要放杂物,把老年人常用的东西放在容易拿取的地方。


  另外,老年人的步伐和抬腿的高度明显低于中青年人,鞋跟高于2.5厘米的鞋也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


  “适量的户外运动非常有必要,防止骨质疏松的第一条就是经常晒晒太阳。”李烨主任告诉“涨健识”,鼓励老年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户外活动,但最好避免去一些人多的场所。如果一定要去请遵守几个建议:尽量走在有护栏的那一边,这样万一跌倒,可以及时扶一下;带一根拐棍出门,老年人带个拐棍或者坐一个代步车,可以避免很多跌倒的风险。


  股骨颈骨折应尽早手术,尽快站起来


  我们有一个老观念“伤筋动骨100天”,很多人认为老年人摔倒了以后要静养。


  “股骨颈骨折,可能永远长不好。”李烨主任告诉“涨健识”,髋的组成部分,一个就是股骨的近端,包括股骨头,一个就是骨盆的框架。最容易发生骨折的是两个部位,一个叫股骨颈骨折,另一个就是转子间骨折。转子间这里血供比较丰富,比较容易长好,手术用钢板固定就可以。但是股骨颈就像人的脖子一样,滋养骨头的血供只有一支,股骨颈断了,血供就非常容易断,从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股骨头坏死,永远也好不了。


  如上所述,老年人骨折后长期卧床,要命的可能不是骨折而是并发症。“所以现代医学对于髋部骨折的一个共识就是,能做手术尽早做手术。”手术的目的是让老年人尽快站起来,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风险。


  李烨主任告诉“涨健识”,髋部骨折手术有两种,一个是现在耳熟能详的人工关节置换,一个是内固定,俗称“上钢板”。


  记者田巧萍


  小知识


  拉住把手——就地滚——用手撑


  记住这三步可减少摔倒伤害


  李烨主任告诉“涨健识”,抓住支撑物——就势打滚——用手撑,这三个步骤可以减少摔倒的伤害。


  抓住支撑物:在摔倒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就近拉住一些比较牢固的把手或者支撑物(如桌子,门框等),就可以减缓摔落的速度,甚至可以不发生明显的摔落。


  就地打滚:如果身边无支撑物可抓,摔倒不可避免,可以顺着摔倒的方向就地一滚(千万不要反方向),像排球运动员救球时的动作,把摔倒产生的力量卸掉不少,避免一些致命的骨折。


  用手撑:既没有支撑物又不能就地一滚,那么就“丢卒保车”用手支撑一下。因为手部骨折比髋部骨折治疗起来简单,不会引起行动不便,更不需要卧床,避免引发严重并发症。


  “老年人跌倒以后,切记不要马上把他扶起来,要先评估一下,到底摔没摔伤,如果摔伤了,在扶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附带损伤。”李烨主任特别提醒,摔倒时,老年人如果一个人在家,万万不可急于爬起来。“在摔伤的情况下贸然起来,会产生附带损伤。”


  老人一个人在家里摔倒了,照这样做


  从头到脚先检查评估 没问题再慢慢支撑起身


  李烨主任告诉“涨健识”,摔倒后躺在地上,自己先评估一下哪里疼,有没有活动受限。从头部开始,再颈、肩膀、双臂,最后整个下肢。这样初步检查没有问题后,再从上至下开始慢慢转身,从卧位(仰躺)变成一个趴着的姿势,找最近的一个可以支撑的物体(最好是椅子),慢慢爬过去用手扶住椅子,然后一只脚跪地,一只脚慢慢立起来;再双手扶住椅子,双手双脚同时用力完成一个站起,顺势坐在椅子上。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感到比较疲惫,随时都可以休息。坐到椅子上后,休息一下再次评估,到底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这些情况都没有发生,那就没有造成骨折。


  如果检查有问题也不要挪动,大声呼救。家里若没有懂医的人不要搬动摔倒的老人,直接打120。


  : 武汉晚


  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推荐文章2:卧床患者并发症护理共识:避免长时间床头抬高 30°

  会照顾人,也是种能力。如何把一个卧床的人护理地更妥帖?近日发布的《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给出这些建议:


  1. 皮肤护理


  密切关注皮肤或黏膜受压情况,尤其是骨隆突部位皮肤、与医疗器械接触部位及周围的皮肤或黏膜;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在易受浸渍或过于干燥处使用皮肤保护产品,不可用力擦洗骨隆突处皮肤。


  2. 体位安置与变换


  可把软枕等沿小腿全长垫起,确保足跟不挨床面;避免皮肤与医疗器械直接接触。


  除病情或治疗需要外,避免患者长时间处于床头抬高超过 30°体位;侧卧位时保持背部与水平床面成 30°~40°夹角。


  及时变换体位:患者病情允许时,使用普通床垫应至少每 2 h 变换一次体位;使用高规格泡沫床垫可延长至每3~4 h变换一次体位。移动患者避免拖、拉、推、拽等动作。


  3. 局部减压工具的应用


  使用的预防性敷料若出现破损、错位、松动或潮湿,应立即更换;去除粘胶类敷料时,可使用粘胶去除剂或沿顺毛发、平行0°方向移除敷料,以免导致皮肤损伤。


  足跟减压可使用软枕等,不建议使用纸板、气垫圈等。


  4. 伤口清洁


  不建议对稳定的干燥焦痂进行湿润处理。谨慎清洗带有窦道、潜行的压疮,避免冲洗液残留。伤口周边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且局部有波动感,怀疑形成脓肿。


  5.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鼓励患者多饮水,戒烟戒酒,改善生活方式;


  正确进行床上活动;


  不宜在下肢行静脉穿刺;


  避免在膝下垫硬枕和过度屈髋,病情允许时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定时评估患者双下肢情况,发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和色泽变化及感觉异常等,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


  6. 若穿弹力袜或静脉足底泵等预防深静脉血栓时,以下情况禁用或慎用物理预防措施:


  ①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下肢严重水肿;


  ②下肢 DVT形成、肺栓塞发生或血栓(性)静脉炎;


  ③下肢局部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


  ④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狭窄、其他缺血性血管病(糖尿病性等)及下肢严重畸形等。


  7. 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要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患肢禁止局部按摩或热敷。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8. 肺部感染的预防


  在病情允许及鼻饲过程中,床头抬高 30°~ 45°,并在鼻饲后保持30 min 为宜;


  保证患者安全下,提倡并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练习使用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方法及有效咳嗽方法;


  对于长期卧床、咳痰无力的患者,定期为卧床患者翻身,采用雾化吸入、胸部叩击、体位引流、振动排痰、吸痰等措施促进排痰。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建议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每6~8 h进行口腔护理一次。


  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推荐文章3:老人最怕长期卧床?医生:你可能忽视的并发症,正在悄悄危害健康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慢性病防治告(2023)》.


  [2]刘志红,李梅.《长期卧床患者并发症及护理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22.


  [3]王建国,赵伟.《长期卧床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中国老年医学,2021.


  老王今年78岁了,腿脚一直不太利索,去年摔了一跤,儿女怕他再出事,干脆让他在床上躺着,吃喝拉撒都有人伺候,老王也乐得清闲。


  可没想到,半年过去,他反而越来越不对劲了。原本还能靠着床头看会电视,现在连坐起来都费劲,整个人瘦了一圈,胃口也不好了。


  家里人这才发现,长期卧床,竟然给他带来了这么多麻烦。


  “这才半年,怎么就瘦成这样?”


  最先发现老王变化的是他的女儿。


  她回家一看,吓了一跳——原本胖乎乎的老爷子,现在脸颊都凹进去了,胳膊和腿瘦得像竹竿,手上一层皮包着骨头,连力气都没了。


  医生一检查,说这是肌肉萎缩,老人长期不活动,肌肉一点点流失,连带着全身的新陈代谢也跟着变慢了。


  肌肉减少也影响了他的基础代谢率,导致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变差,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这个情况在老年人里太常见了。人上了年纪,本身肌肉就容易流失,卧床时间一长,肌肉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研究表明,长期卧床的老人,每周肌肉流失的速度可达1%到5%。别看只是一点点,时间长了,后果可不小。


  肌肉一旦流失,恢复起来比登天还难,甚至连坐起来都成了难事。


  “怎么这两天总是咳嗽?”


  老王的儿子发现,父亲最近老是咳嗽,一开始以为是感冒,可吃了药也不见好,反而越来越严重,晚上还会喘不上气。


  医生听了听他的肺,眉头一皱:“怕是肺炎。”


  长期卧床最怕的,就是肺部感染。人一旦躺得太久,肺里的痰液排不出去,细菌就容易趁机作乱。


  特别是年纪大的老人,咳嗽无力,痰又多,痰液积在肺里,细菌繁殖,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发展成吸入性肺炎。


  有研究显示,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患肺炎的风险比正常活动的老人高出5倍。


  而肺炎对老年人来说,可不是小病,一旦严重,可能会引发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怎么身上破了个洞?”


  老王的媳妇给他翻身的时候,发现他屁股上红了一块,细看之下,竟然破了皮,甚至隐隐露出了溃烂的迹象。


  医生看了,摇头叹气:“褥疮。”


  褥疮是长期卧床的老人最常见的“噩梦”。人躺着不动,身体的某些部位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变差,皮肤慢慢坏死,最后就形成了溃烂的伤口。


  一旦感染,很难愈合,严重的甚至能深到骨头。


  最可怕的是,褥疮一旦形成,治疗起来特别棘手,而且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医生建议,家人要经常帮老人翻身,保持皮肤干燥,减少局部压力,才能预防这种情况发生。


  “怎么最近老是发呆?”


  老王以前话不少,虽然腿脚不灵活,但脑子一直很清楚。可最近,家里人发现他变得沉默寡言,问他话也爱答不理,甚至有时候连人都不认识了。


  医生检查后,说是“脑萎缩加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年痴呆的前兆。


  长期卧床影响身体,对大脑的伤害也不小。人不活动,血液循环变慢,大脑供血不足,神经功能逐渐退化,时间一长,记忆力下降,思维变迟钝,甚至可能发展成老年痴呆。


  研究发现,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概率比正常活动的老人高出3倍。


  “怎么血压忽高忽低?”


  老王的血压一向稳定,可最近测量时,血压忽高忽低,让家里人很担心。


  医生解释说,长期卧床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站立时血压骤降,容易引发头晕、摔倒,甚至晕厥。


  长期卧床还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血液循环变差,血栓一旦脱落,可能会引发肺栓塞,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医生总是强调,即便是卧床的老人,也需要适当活动,哪怕只是抬抬腿、动动手,都比一动不动要好得多。


  “怎么最近胃口越来越差?”


  老王的媳妇发现,丈夫最近吃得越来越少,以前最喜欢的红烧肉,现在连一口都不愿意动。医生说,这是胃肠蠕动变慢的表现。


  长期卧床,身体代谢下降,消化系统的功能也随之减弱,容易出现食欲下降、便秘等问题。


  很多卧床的老人,最后不是病情本身严重,而是因为吃不下饭,营养跟不上,身体越来越虚弱,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医生建议,尽量让老人坐起来吃饭,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轻微的腹部按摩,促进肠胃蠕动。


  “别让床榨干了他的生命力”


  老王的故事,其实是很多老年人的缩影。


  家里人以为让他躺着就是最好的照顾,可长时间不动,身体就像一台长期停驶的汽车,零件会慢慢生锈,最终彻底废。


  医生的建议很简单:能坐着,就别一直躺着;能动动手脚,就别让肌肉闲着;能晒晒太阳,就别一直窝在床上。


  哪怕只是简单地抬腿、握拳、翻身,甚至让家人帮忙按摩,都能让身体的各个系统保持活力。


  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岁月,而是被自己困在床上,慢慢失去生命的热度。


  别让床榨干了老人的生命力,哪怕只是多活动一点点,都可能换来更长久的健康和快乐。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推荐文章4:应如何帮助卧床的病人预防“坠积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

  :王生成 海南医科大学附属儋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科普医哥


坠积性肺炎是长时间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体质虚弱和老年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加上各器官系统功能衰退,咳嗽反射减弱,痰不易咳出,痰液随重力流向中小气管,淤积在肺底从而引发坠积性肺炎,如脑出血、脑梗死、骨折、肿瘤、血液病患者等。如果患者伴有吞咽功能或(和)咳嗽反射下降,还通常合并有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的胸部影像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是导致长期卧床患者病情加重,反复住院、住院时间延长,甚至致死的常见原因,因此家人和护理人员学会帮助患者预防非常重要。以下是预防和护理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的一些常用方法:1. 勤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建议每1-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一次,配合拍背。每次叩背时要采用空心掌(即将手部半弯成碗状),从下向上、从外向内有节奏地叩击患者胸背部,力度适中。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如果非紧急情况,不要在进餐过程和刚餐后进行,避免误吸。痰液黏稠时可通过雾化吸入稀释痰液。2、避免进食呛咳:进食时尽量坐起,饭后保持坐姿至少20-30分钟,减少食物反流。如果进食容易呛咳,建议可留置胃管或空回肠管进行鼻饲。3、口腔护理:口腔卫生也是预防吸入性肺炎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棉签清理口腔,减少细菌滋生。4、保持室内通风:有条件者,可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保持空气清新。5. 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受凉,室温保持在26℃左右,寒冷会使气道黏膜抵抗力下降。6. 营养支持: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增强患者体质,有助于胸廓运动和增强肌力协助排痰。7. 深呼吸与咳嗽锻炼: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如果是意识清醒、无气促的患者,可辅助吹气球等训练。8. 限制探视:尤其是在流感等呼吸道流行季节,要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9. 健康教育:掌握方法的家人可多想其他陪护人员指导和交流,以便在家或在住普通病房时,帮助患者预防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坠积性肺炎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也可提高患者在院、在家时,得到应有的照护。如果患者咳嗽、咳痰较前明显增多,或者出现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推荐文章5:名医专栏丨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危害及预防措施

  孙毓深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康复物理治疗师孙毓深,做客吉林新闻综合广播“12320健康热线”栏目,专题讲解“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危害及预防措施”。


  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对长期卧床病人进行系统的护理,可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预防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


  01


  呼吸系统并发症


  坠积性肺炎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患者长期卧床而形成的常见呼吸道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各器官系统功能衰退,咳嗽反射减弱,痰多不易咳出,痰液随重力流向中小气管,淤积在肺底,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引发坠积性肺炎。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咳痰,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性痰,伴或不伴胸痛。应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主动咳嗽,同时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排出,取侧卧位或坐位,将两手手指并拢,手背隆起,指关节微曲,在患者呼气时在肺段相应的胸壁部位进行有节奏的叩击。叩背时机为餐前30分钟或餐后2小时。


  注意避开肩胛部、脊柱、肾区等部位,应由外到内,从下到上的原则叩击,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约120~180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通风1~2次,每次15~30分钟,通风时注意患者保暖。


  02


  骨骼和肌肉组织并发症


  由于长期卧床导致肌力、耐力减退,肌肉体积缩小、肌肉萎缩,容易发生骨折、关节僵硬、畸形、腰背疼痛等,应鼓励患者每天定时、适度的做主动性和被动性的肢体活动。被动运动:病人不能进行主动运动时,进行床上被动操作的锻炼


  方法:各关节(上肢:肩、肘、腕、指各关节)各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活动顺序有大关节至小关节;运动幅度(屈、伸、旋)从小到大,时间,各关节方向运动3~5遍,每日1~2次,速度宜缓慢,手法轻柔,循序渐进同时配合按摩。


  主动运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不限制运动的部位要保持活动,进行锻炼。因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是保持关节软骨面生理功能的基本因素,是预防关节面发生退行性变的有效方法。


  运动内容:上、下肢各关节;按照生理活动范围,鼓励病人积极活动,做床上操,手关节;用力握拳和充分伸展手指,足关节,踝用力背屈,足趾伸展活动。并经常保持手的精细动作和训练,如书写,用筷子进餐等动作。


  03


  血管系统并发症


  主要为静脉血栓的形成。长期卧床,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减慢,血液粘滞度增加,易发生静脉血栓,尤以双下肢多见,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对于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患肢皮温升高、皮肤颜色改变等,同时可能伴有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多等全身反应。


  预防措施包括每天按摩下肢肌肉,活动关节,以促进血液循环,鼓励并协助患者在床上做主动或被动的肢体伸屈活动,如膝、踝、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举腿活动。


  注意观察下肢皮肤温度、颜色,有无肿胀和疼痛,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治疗措施。高度怀疑血栓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肢体抬高心脏平面以上,避免大幅度活动、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以防止栓子脱落而引起肺栓塞。


  04


  对皮肤的影响


  长期卧床使身体的局部组织受压,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易发生压疮,故应加强皮肤护理。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解除局部压力,改善血液循环。


  预防措施即做到 “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每2-3小时为患者翻身叩背一次,并观察皮肤情况。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为患者擦洗皮肤1-2次,擦洗完后用按摩骨突出部位。


  保持病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及时处理大小便。在肌肉包裹较薄的骨隆突处垫以海绵垫、气圈或褥疮垫。保持患者床铺清洁、平整、无碎屑,以避免皮肤与碎屑及床单皱褶产生摩擦等。破溃或发红的皮肤可用防褥疮贴。


  05


  泌尿系统并发症


  长期卧床的患者可能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泌尿系感染等。应保证患者每天有足够的摄入量,每晚用温水擦洗会阴部,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动作轻柔,勿擦伤皮肤。经常变换体位,进行力所能及的主、被动锻炼,以预防尿路结石的形成。


  06


  消化系统并发症


  由于缺少活动,使肠蠕动减弱,容易引起肠胀气、食欲缺乏、便秘等,应做到饮食规律、少食多餐,应給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观察记录大便的颜色、性质、量。可按摩腹部2~3次/日,以脐为中心,顺时针环绕按摩,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防止便秘,必要时可以使用缓泻剂。


  07


  对心理方面的影响


  长期卧床,会给患者带来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患者往往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失眠、自尊改变、愤怒、挫折感等。应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可听轻音乐、做游戏、放松训练等,以分散注意力。鼓励患者独立完成自理(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增加患者的自我价值感,但当患者不能完成时则給予辅助,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 吉林12320


  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推荐搜索词:

  

  1.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有哪些

  

  2.长期卧床的并发症不包括

  

  3.骨折后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本文标题:长期卧床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