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有多少个省
中国共有多少个省推荐文章1:我国4个散装大省:江苏“内讧”安徽“分裂”,原来是国家布局?
仔细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一件怪事:美国和非洲的行政区域划分,看起来整整齐齐,横平竖直的风格非常统一,再看看我们,各省分界线弯弯扭扭,什么姿势都有。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原因在于四个字:“效率”跟“制衡”,里面满满都是大国智慧!看完本期视频,你就能知道为啥散装江苏会有‘十三太保’,为啥汉中明明吃川菜却划给了陕西,为啥陕南陕北永远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这背后都隐藏了哪些行政划分的秘密?
第一个:江苏——宇宙级“内讧”大省
有些省明明是一家人,但是内部差异大到像是在跨省甚至是跨国,连自己人都不熟,没错,这里点名批评江苏!江苏的散装,全国人民都知道!因为省内人出去自家门的时候从不说“我是江苏人”,而是直接各市的地名,十三太保的内讧也让网友们看了不少热闹。
首先是饮食大战:苏南的小笼包馅料是甜的,苏中喝粥要配盐水鸭,苏北不吃米饭吃煎饼,而且居然像山东那样卷大葱!
其次是语言差异:苏南人讲吴侬软语,比如苏州话,听起来软绵绵甜滋滋的;苏中人讲江淮官话,比如南京话语速极快,听起来像骂人;苏北讲中原官话,比如徐州话,听起来甚至有点影响颜值。偏偏他们各自都以为自己说的才是‘正宗’的江苏话,不管听不听得懂,一律嫌弃对方的话很难听。
还有经济互怼:由于江苏经济发展得很好,省内各市发展较为均衡,以致于‘十三太保’谁也不服谁,比如苏州觉得自己的GDP吊打省会南京,苏南紧靠上海经济发达,嫌弃苏北有一堆‘穷亲戚’。苏中夹在中间,经常两面不是人。
最好笑的是,每当江苏人自己斗起来的时候,省会南京总会处在‘鄙视链’下游,因为他们跟安徽之间总是暧昧不清,被戏称为“徽京”。
不难看出,江苏真的散装得很厉害,不管是经济、语言、饮食文化都有很大差异。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中有天然条件制约,也有人为因素干预。从地图上看,长江和淮河穿省而过,把好好一个省切成了三块,南部降水多,四季分明,北部降水少,冬冷夏热,地理环境天然造就了南北差异,饮食和文化也各有不同。人为方面,历史上很多政权让南京、苏州、镇江都做过省会,频繁的区划变动使得各市产生了一定的隔阂,再加上明清两代的统治者,都有意把富裕的苏南和贫穷的苏北绑在一起,想要搞均衡发展,结果却成了内讧之源。
第二个:安徽——南北精分现场
安徽兄弟是真的惨啊!他们跟江苏本来是同一个省,明朝的时候叫南直隶,清朝的时候叫江南省。但是大家都知道,满清入关是从北打进来的,又是少数民族政权,对南边的掌控不太强,好巧不巧江南的实力偏偏很强,所以满清就担心摁不住他们,于是干脆直接将其一分为二,好方便统治管理。被硬分出来的安徽,体量不够大到自成一省,只好南北拼凑,成了一个地理上的‘缝合怪’。他们和好兄弟一样,被两条大河分成了三份。我这里有省农业厅官网对于皖北、皖南、皖江地区划分的说明,以这个为准:
其中淮河以北称皖北,地势平坦,农业发达,是全国重要能源粮棉基地。皖北人豪爽彪悍,爱吃面食,喜欢住四合院,说的是中原官话。
长江以南称皖南,多山地,商业和旅游业发展得不错。皖南人受徽商文化影响很大,性格细腻,精明能干,又很守信用。他们爱吃米饭,喜欢住徽派建筑,说的是吴语、徽语等方言。中间的皖江地区南北兼具,半米半面,人们性格多包容。皖江的工业制造和高科技很发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省会,已经成了国家最重要的家电制造中心以及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阳光电源、蔚来汽车、长鑫储存、国轩高科、科大讯飞等等很多科技制造龙头企业,都在合肥扎根建厂,如今的合肥GDP排名全国第19,已经是新兴的一线强市!
这就导致了奇怪的局面:经济上合肥一家独大,其他兄弟多少有点不得劲;地理和文化上切割得很厉害,让安徽成了南北精分现场。不信你问问:安徽菜到底是啥菜?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什么符离集烧鸡、臭鳜鱼、牛肉汤…连安徽人自己都说不清!皖北人豪爽像山东,皖南人细腻像江浙,黄山人觉得自己是徽商贵族,蚌埠人只想和徐州拜把子…你就说这精不精分吧!
‘互不认亲’的神奇省份!内蒙狭长像跨国,陕西像强扭的瓜?
第三个:内蒙古——东西差距堪比跨国
内蒙地图形状东西狭长,面积高达118.3万km2,住着将近2400万人,其内部差距相当大。比如蒙东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主打一个“冻到裂开”,冷的时候能和东北一样到零下40度,说的话也一股东北大碴子味,街上还有点俄罗斯风情;蒙西的阿拉善沙漠,又干又热,骆驼比人多,完全可以和宁夏甘肃组成“西北硬汉联盟”;中间的呼和浩特,虽然是个省会,但东西两边都觉得他“偏心”。
这些差距和地理有很大关系。首先,东边的呼伦贝尔、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几乎都跟东三省挨着,在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时候也的确曾被划给东北过,为的就是补足国防短板。再看看西边的阿拉善盟,紧靠甘肃、宁夏等省区,历史上也曾被分拆划给过这两个兄弟,最后只剩中间的一部分。但是改开之后,国内趋于稳定,于是蒙东和蒙西又回到了内蒙古。
总的来说,内蒙的区划之所以那么长,为的就是国防安全,紧急状态下东西拆开容易管,平稳时期拼一起又能互相制衡,这种精打细算简直能给满分!
第四个:陕西—— 一省三世界
从北往南被黄土高原、秦岭山脉依次分成了3个部分:陕北、关中和陕南。其中,陕北四季分明,高原上的人说晋语、住窑洞,爱吃羊肉和馍馍嗓门特别大,和山西关系亲厚;关中地势平、半湿润气候盛产小麦,所以爱吃面食,比如油泼面和biangbiang面,关中人说话张口就是“额滴神呐”。陕南气候湿润,喜欢吃米饭,还爱吃辣的。他们说的是西南官话,和关中老陕互相嫌弃。三地组合到一起,就像是‘强扭的瓜’。
这是因为高原和秦岭就像两道墙,硬生生把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塞进一个房间里,再加上历史上元朝把汉中从四川割给陕西,从此陕南成了“地理孤儿”,和头上那两个北方人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除了这四个省之外,还有山东的胶东与鲁西、四川的川东与川西、河北的冀南冀北,都存在巨大内部差异。那为什么硬要把他们挤进同一个省呢?
内部差异巨大的‘散装省’,背后是国家安全的智慧布局?其实省份区划是有玄学的,几乎都遵循两大原则:“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
前者用大山大河当省界,比如山西(太行山+黄河)、江西(武夷山+长江),把自然地理屏障附近挨着的区域分到一起,这样的省份内部文化统一,好管理。
后者是故意利用天险,把文化相近的地区拆开分给不同省,或者是把差异大的地区硬凑一起。这么做的好处有三点:
一是防止地方格局,维护时局稳定,比如汉中明明和四川更亲近,但却被划给了陕西,这样四川就没了北大门,想叛逆也起不来;二是促进融合,比如江苏的“南北对口支援”,逼着大家交流。三是平衡资源,比如苏南带苏北,富的和穷的绑一块儿,避免差距拉大。
这么一看,“散装”不一定是坏事,虽然地图看起来有点乱糟糟的,但却能在保障行政效率的同时,让地方相互制衡,让国家稳如泰山。像北美、非洲那种笔直的方块式划分,看着是整齐了,但却过于简单粗暴,内部总是打个没完。
这么一对比,你看懂了咱们国家的智慧布局了吗?你的家乡存不存在“散装”现象呢?
中国共有多少个省推荐文章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都有什么意义?
中国现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它们的名称由来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特点。
1. 北京市 - “北京”意为“北方的京城”,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2. 天津市 - “天津”意为“天子的津渡”,因明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在此渡河南下而得名。
3. 河北省 - “河北”意为“黄河之北”,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
4. 山西省 - “山西”意为“太行山之西”,因位于太行山脉以西而得名。
5. 内蒙古自治区 - “内蒙古”意为“内部的蒙古”,因位于中国的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而得名。
6. 辽宁省 - “辽宁”意为“辽河流域永远安宁”,取“辽”字和“安宁”之意。
7. 吉林省 - “吉林”源自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城池”。
8. 黑龙江省 - “黑龙江”因境内有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
9. 上海市 - “上海”意为“海上之埠”,因位于长江入海口,古代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
10. 江苏省 - “江苏”取“江宁”(今南京)和“苏州”两地的首字而得名。
11. 浙江省 - “浙江”因境内有钱塘江(古称浙江)而得名。
12. 安徽省 - “安徽”取“安庆”和“徽州”(今黄山)两地的首字而得名。
13. 福建省 - “福建”取“福州”和“建州”(今建瓯)两地的首字而得名。
14. 江西省 - “江西”意为“江南西道”,因位于江南地区的西部而得名。
15. 山东省 - “山东”意为“太行山之东”,因位于太行山脉以东而得名。
16. 河南省 - “河南”意为“黄河之南”,因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而得名。
17. 湖北省 - “湖北”意为“洞庭湖之北”,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18. 湖南省 - “湖南”意为“洞庭湖之南”,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
19. 广东省 - “广东”意为“广南东路”,宋代时属广南东路,后简称广东。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广西”意为“广南西路”,宋代时属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
21. 海南省 - “海南”意为“南海之滨”,因位于中国最南端,四面环海而得名。
22. 重庆市 - “重庆”意为“双重喜庆”,因南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而得名。
23. 四川省 - “四川”意为“四条大河”,因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和乌江四条大河而得名。
24. 贵州省 - “贵州”源自宋代“贵州”(今贵阳),因当地有贵山而得名。
25. 云南省 - “云南”意为“云岭之南”,因位于云岭山脉以南而得名。
26. 西藏自治区 - “西藏”意为“西方的藏区”,因位于中国的西部,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而得名。
27. 陕西省 - “陕西”意为“陕原以西”,因位于陕原(今河南陕县)以西而得名。
28. 甘肃省 - “甘肃”取“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两地的首字而得名。
29. 青海省 - “青海”因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
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宁夏”意为“安宁的西夏”,元代平定西夏后,取“安宁”之意。
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新疆”意为“新的疆土”,清代平定准噶尔部后,取“新辟疆土”之意。
32. 台湾省 - “台湾”源自当地原住民的语言,意为“滨海之地”。
33. 香港特别行政区 - “香港”意为“香料的港口”,因古代是香料贸易的集散地而得名。
34. 澳门特别行政区 - “澳门”意为“海湾的门户”,因位于珠江口西岸,形似门户而得名。
这些名称的由来大多与地理位置、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共有多少个省推荐文章3:23省份人口年:粤桂贵为生育主力军,东三省十年缩减超千万人
截至4月2日,23个省(区、直辖市,下称“省份”)公布了2024年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详细数据。从人口数据变化来看,区域人口的增减进一步分化。
2024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人口数已连续三年负增长。23个省份中,共有7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增长(即该省份户籍人口数量实现正增长)。2019年,31个省份中有28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
分省份看,自2021年以来,仅广东、广西、福建、贵州、青海、新疆六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均为正增长。其中,去年贵州生育意愿最强,出生率达10.74‰;广东新生儿数量最多,已连续四十余年超过100万人。
另一方面,辽宁生育意愿最低,2024年出生率为-5.3‰。2024年辽宁常住人口占全国的2.95%,新生儿数量仅有全国的1.89%;吉林的新生儿数量则跌至9.7万,在23个省份中位列倒数第一。过去十年,东北三省的人口负增长现象越发突出,常住人口数累计下降超过1200万人。
3月27日,民政部老龄司司长黄胜伟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要制定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以强有力举措提升生育率。
粤桂贵等七省新生儿超40万
从已公布的人口数据来看,经济大省同样也是人口大省,且挑起了2024年的人口增长大梁。
连续36年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的广东,2024年以全国9.07%的人口数,贡献了全国11.8%的新生儿。并且,2024年广东出生人口相比上一年还增加了10万人,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
在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广东的人口结构优势格外突出。2024年末,广东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全部人口数的14.86%,大幅度低于全国22.0%的老龄化程度。同时,广东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48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为66.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6个百分点。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告提出,广东实时人口1.5亿左右,新出生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拥有大批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些是广东持续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深圳、广州这两个一线城市中,人口结构优势更加突出——2023年,深圳户籍出生人口数超过8.5万人,规模约等于同期吉林省全省的新生儿数量。深圳出生率达12.96‰,为全国平均出生率的2倍。此外,深圳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79.53%,平均年龄仅为32.5岁;2024年,广州户籍出生人口达到11.4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8‰。
相比之下,另外两座一线城市则面临更多的人口结构性矛盾。自2021年起,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均为负值;北京则在2022年和2023年出现户籍人口负增长的现象。2017至2024年,北京除了2023年常住人口小幅回升外,其他年份常住人口均为负增长,并且上海和北京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均超过22%。
除了广东,去年GDP总量位于2—5位的山东、江苏、四川、浙江常住人口数均超过6600万,新生儿数量也均超过40万。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的23个省份中,广西、贵州成为GDP总量前五大省份外,唯二新生儿数量超过40万的省份。
只是,贵州和广西虽均维持了高出生率且正增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但受限于户籍人口外流等因素,贵州、广西2024年的常住人口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现象。
广西在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时就提及,由于广西是劳务输出大省,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外流,全区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年间,东三省人口数下降超千万
2015年,受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户籍人口外流等因素影响,东北三省的常住人口数开始由增转降,并在此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人口负增长,十年间总共缩减了超过1200万人。
具体来看,2014—2024年,辽宁省常住人口数从4391万下降至4155万人,缩减236万人;吉林省常住人口数从2752万下降至2317.31万,缩减434.68万人。黑龙江暂未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但2014—2023年常住人口数也从3608万下降至3062万,缩减546万人。
近几年,东北三省的户籍人口负增长现象进一步加剧。2019年及之前,东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1.1‰及以上,但从2021年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跌幅总体呈扩大趋势。2023年,东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5.4‰及以下。
2024年,辽宁新生儿数量已跌至18万人,常住人口为4155万;吉林新生儿数量跌至9.7万人,常住人口为2317.31万人。
为促进人口回流以及高校人才留在本地,东北三省可谓不遗余力。例如,2023年哈尔滨发布《人才新政30条》,提出对毕业五年内在哈尔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每月给予1500元—30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等举措。此外,东北三省还推出“吉人回乡”“百万学子留辽来辽”等政策。
在人口流失过程中,东三省的经济增长也面临一定压力。
2014—2024年,辽宁省的GDP增速仅在近两年跑赢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全部低于全国平均增速。最近三年,黑龙江均未能实现年初设定的GDP增速目标;吉林的GDP增速则仅在2023年跑赢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GDP甚至同比下降1.9%,和上海一并为当年仅有的GDP负增长省份。
转折发生在2021年
2019年,在31个省份中,仅有东北三省出现户籍人口负增长现象,但到202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3个省份,2022年进一步上升至20个省份。(注:2020年多数省份未公布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
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除了生育意愿较低之外,结婚的人数也在下降,这也将对未来的出生人口数量产生较大影响。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相比2023年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了约20.5%。十年前,这个数值为1306.74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相比2023年增加了2.8万对,上升了约1.1%。
在出生人口数、结婚登记数下降过程中,部分省份性别比例失调问题也值得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性别比为104.23(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为104.23名)。其中,广东、海南、西藏的性别比均超过了110;河北与东北三省的性别比均低于100,意味着四个省份为“男少女多”。
近几年,新生儿数量下跌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例如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普通小学数量降至14.35万所,相比10年前下降32.8%。
为扭转出生人口数下跌走势,各地最近几年开始了生育补贴“大竞赛”。2021年7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在全国层面最早出台了育儿补贴政策。
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10月的数据显示,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2025年的《政府工作告》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
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发文称,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52万人,自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主要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响,但也要看到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仍在减少,对中国下阶段出生人口依然存在影响。
编辑:梁泽铭
:经济观察
中国共有多少个省推荐文章4:23省人口年:粤桂贵为生育主力军 东三省十年缩减超千万人
记者 田进 截至4月2日,23个省(区、直辖市,下称“省份”)公布了2024年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详细数据。从人口数据变化来看,区域人口的增减进一步分化。
2024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人口数已连续三年负增长。23个省份中,共有7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增长(即该省份户籍人口数量实现正增长)。2019年,31个省份中有28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
分省份看,自2021年以来,仅广东、广西、福建、贵州、青海、新疆六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均为正增长。其中,去年贵州生育意愿最强,出生率达10.74‰;广东新生儿数量最多,已连续四十余年超过100万人。
另一方面,辽宁生育意愿最低,2024年出生率为-5.3‰。2024年辽宁常住人口占全国的2.95%,新生儿数量仅有全国的1.89%;吉林的新生儿数量则跌至9.7万,在23个省份中位列倒数第一。过去十年,东北三省的人口负增长现象越发突出,常住人口数累计下降超过1200万人。
3月27日,民政部老龄司司长黄胜伟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要制定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以强有力举措提升生育率。
粤桂贵等七省新生儿超40万
从已公布的人口数据来看,经济大省同样也是人口大省,且挑起了2024年的人口增长大梁。
连续36年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的广东,2024年以全国9.07%的人口数,贡献了全国11.8%的新生儿。并且,2024年广东出生人口相比上一年还增加了10万人,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
在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广东的人口结构优势格外突出。2024年末,广东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全部人口数的14.86%,大幅度低于全国22.0%的老龄化程度。同时,广东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48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为66.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6个百分点。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告提出,广东实时人口1.5亿左右,新出生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拥有大批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些是广东持续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深圳、广州这两个一线城市中,人口结构优势更加突出——2023年,深圳户籍出生人口数超过8.5万人,规模约等于同期吉林省全省的新生儿数量。深圳出生率达12.96‰,为全国平均出生率的2倍。此外,深圳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79.53%,平均年龄仅为32.5岁;2024年,广州户籍出生人口达到11.4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8‰。
相比之下,另外两座一线城市则面临更多的人口结构性矛盾。自2021年起,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均为负值;北京则在2022年和2023年出现户籍人口负增长的现象。2017至2024年,北京除了2023年常住人口小幅回升外,其他年份常住人口均为负增长,并且上海和北京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均超过22%。
除了广东,去年GDP总量位于2—5位的山东、江苏、四川、浙江常住人口数均超过6600万,新生儿数量也均超过40万。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的23个省份中,广西、贵州成为GDP总量前五大省份外,唯二新生儿数量超过40万的省份。
只是,贵州和广西虽均维持了高出生率且正增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但受限于户籍人口外流等因素,贵州、广西2024年的常住人口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现象。
广西在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时就提及,由于广西是劳务输出大省,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外流,全区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年间,东三省人口数下降超千万
2015年,受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户籍人口外流等因素影响,东北三省的常住人口数开始由增转降,并在此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人口负增长,十年间总共缩减了超过1200万人。
具体来看,2014—2024年,辽宁省常住人口数从4391万下降至4155万人,缩减236万人;吉林省常住人口数从2752万下降至2317.31万,缩减434.68万人。黑龙江暂未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但2014—2023年常住人口数也从3608万下降至3062万,缩减546万人。
近几年,东北三省的户籍人口负增长现象进一步加剧。2019年及之前,东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1.1‰及以上,但从2021年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跌幅总体呈扩大趋势。2023年,东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5.4‰及以下。
2024年,辽宁新生儿数量已跌至18万人,常住人口为4155万;吉林新生儿数量跌至9.7万人,常住人口为2317.31万人。
为促进人口回流以及高校人才留在本地,东北三省可谓不遗余力。例如,2023年哈尔滨发布《人才新政30条》,提出对毕业五年内在哈尔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每月给予1500元—30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等举措。此外,东北三省还推出“吉人回乡”“百万学子留辽来辽”等政策。
在人口流失过程中,东三省的经济增长也面临一定压力。
2014—2024年,辽宁省的GDP增速仅在近两年跑赢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全部低于全国平均增速。最近三年,黑龙江均未能实现年初设定的GDP增速目标;吉林的GDP增速则仅在2023年跑赢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GDP甚至同比下降1.9%,和上海一并为当年仅有的GDP负增长省份。
转折发生在2021年
2019年,在31个省份中,仅有东北三省出现户籍人口负增长现象,但到202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3个省份,2022年进一步上升至20个省份。(注:2020年多数省份未公布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
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除了生育意愿较低之外,结婚的人数也在下降,这也将对未来的出生人口数量产生较大影响。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相比2023年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了约20.5%。十年前,这个数值为1306.74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相比2023年增加了2.8万对,上升了约1.1%。
在出生人口数、结婚登记数下降过程中,部分省份性别比例失调问题也值得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性别比为104.23(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为104.23名)。其中,广东、海南、西藏的性别比均超过了110;河北与东北三省的性别比均低于100,意味着四个省份为“男少女多”。
近几年,新生儿数量下跌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例如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普通小学数量降至14.35万所,相比10年前下降32.8%。
为扭转出生人口数下跌走势,各地最近几年开始了生育补贴“大竞赛”。2021年7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在全国层面最早出台了育儿补贴政策。
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10月的数据显示,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2025年的《政府工作告》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
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发文称,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52万人,自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主要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响,但也要看到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仍在减少,对中国下阶段出生人口依然存在影响。
中国共有多少个省推荐文章5:中国部分省的原名
中国共有多少个省推荐搜索词:
1.中国共有多少个省和直辖市
2.中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
3.中国共有多少个省份
本文标题:中国共有多少个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