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阻风次衡元度韵推荐文章1:声律启蒙 上卷 一东 沿对革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译文】:沿续和变革相对,差异和相同相对,白发老翁和黄口小儿相对。


  【注释】:沿:继承;革:改变。现在沿和革组成一个词,即沿革,指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白叟:指白发老人。唐朝韩愈的《元和圣德诗》:“卿士庶人,黄童白叟,踊跃欢呀,失喜噎欧。”宋朝苏辙的《代三省祭司马丞相文》:“白叟黄童,织妇耕夫,庶几休焉,日月以须。”明朝王錂的《寻亲记?惩恶》:“白叟休猜,黄童莫覩,违者断无轻恕。”清朝洪昇的《长生殿?改葬》:“黄童白叟共相扶,尽欢呼,天颜重覩。”清朝陈康祺的《郎潜纪闻》卷十:“按部民保留地方官,例所不许。而贤有司善政所逮,黄童白叟,卧辙攀辕,亦实有出於至诚者。”


  黄童:幼童,幼童发色黄,故称。 晋葛洪《抱朴子?杂应》:“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黄童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汉时的黄香,但该意不能用在此处,因为此处是老与少的相对,都是泛称,而不是专某人。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注释】:江和海相对,风和雾相对。江风取其飘渺之韵,海雾取其浩大之境。所以杜甫的《赠花卿》里描写歌曲音韵之美就有江风一词。“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描写月的朦胧意境,用的是“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牧子:指牧童。《唐律?厩库》:“诸牧畜产,準所除外,死失及课不充者,一牧长及牧子,笞三十。”《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刘岳》:“《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


  渔翁:指老渔人。唐朝杜甫的《秋兴》诗之七:“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水浒传》第一○三回:“五个人一径摇到那打鱼船边,李俊问道:‘渔翁,有大鲤鱼吗?’”。


  这里是从事不同职业的老和少的相对,一个是放牧为生的小童,一个是养鱼糊口的老翁。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注释】:颜巷陋:说的是孔子弟子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孔子认为他虽然生活困顿但乐观豁达,是为贤。在《论语?雍也》中有:“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句子。比如唐朝的许浑《李秀才近自涂口迁居新安适枉缄书见宽悲戚因以此答》诗:“颜巷雪深人已去,庾楼花盛客初归。”


  阮途穷:这个是说三国时候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典出《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曾感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古诗中一般喻指令人悲哀的陌路。比如唐朝杜甫的《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诗:“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泪。”唐朝贾至的《送王员外赴长沙》诗:“共叹虞翻狂,同悲阮籍途。”亦省作“阮途”。唐朝罗邺的《闻友人入越幕因以诗赠》:“正哭阮途归未得,更闻江笔赴嘉招。”清朝李渔的《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奚事哭泣阮途,而为乘槎驭骏者所窃笑哉?”


  陆游的《明日复作一首自解》中有“冀北马空老,辽东鹤幸归。”


  冀北:古幽都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以及辽宁省辽河以西、河南省黄河以北的一片区域。可以泛指游牧地区。比如明朝夏完淳的《大哀赋》:“徙帐幕南,空羣冀北。”另外在《左传?昭公四年》中有:“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南齐书?王融传》:“秦西冀北,实多骏驥。”因此也可谓良马产地,并指人才荟萃之所。


  辽东:辽河以东的地区,即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明朝在现在的辽宁省境内设辽东都指挥使,防守边境。


  池中濯(zhuó)足水,门外打头风。


  【译文】:池中水可以浴足,迎面的风往往打头。


  【注释】:濯足:语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比如晋朝夏侯湛的《东方朔画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宋朝张孝祥的《水调歌头?泛湘江》词:“濯足夜滩急,晞髮北风凉。”


  打头:即顶头,谓风浪阻碍前进。唐朝李涉的《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居知言》诗:“去年腊月来夏口,黑风白浪打头吼。”宋朝范成大的《泊长沙楚秀亭》诗:“舟行风打头,陆行泥没鞍。”元朝萨都剌的《高邮阻风》诗:“离家十日得顺水,不卸蒲帆一千里。忽然今日风打头,寸波寸水逆上流。”


  池中濯(zhuó)足水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注释】:梁帝指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梁书.武帝纪下》:“大通元年三月,舆驾幸同泰寺舍身。”后常在同泰寺讲经。晚年崇尚佛教,三度出家,造成朝政昏暗。寺在金陵,今不存。


  汉皇指的是汉朝的开国之君刘邦:据《汉书?高帝纪下》记载:“高帝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未央宫,置酒前殿。”未央宫是当时的宫殿名字,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西南角,如今早已化作风尘。


  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译文】:世间烦恼事萦绕心头,懒得抚弄七弦绿绮琴。鬓角生满白发,不敢对着青铜镜梳妆。


  【注释】: 尘虑:即俗念。唐朝刘禹锡的《游桃源一百韵》:“道芽期日就,尘虑乃冰释。”金朝元好问的《少林雨中》诗:“重羡禪栖客,都无尘虑侵。”萦:缠绕。


  绿绮:汉卓文君琴名,指代古琴。据说汉代的司马相如曾弹琴向卓文君求爱,卓文君就用绿绮琴应和他。


  霜华:也可写作“霜花”。喻指白色须发。唐朝温庭筠的《达摩支曲》:“旧臣头鬢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宋朝梅尧臣的《依韵和永叔感兴》之五:“欢乐既未能,鬢髮霜花易。” 明朝张居正的《答中溪李尊师论禅书》:“今不意遂已五旬,霜华飞满鬚鬢。”清朝孙枝蔚的《归来》诗之二:“囊中羞涩还如故,赢得霜华上髩鬚。”


  青铜:古人使用的镜子一般是青铜打造的,所以可以用青铜来代称古镜。这种镜子的表面要经常磨,否则照镜时会由于表面存在划痕或污垢而模糊不清,古时市井当中有专门以磨镜为业的人。如陆游的诗“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抄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再阻风次衡元度韵推荐文章2: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生必背的千古名句!爱情名句

  1.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6.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8.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春暮》


  9.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友情名句

  1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2.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13.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15.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16.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7.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1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


  1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送别名句

  21.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2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4.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8.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


  29.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3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思乡名句

  3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3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35.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3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3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


  39.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天名句

  4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____杜甫《绝句二首》


  4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4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____王维《鸟鸣涧》


  4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6.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____刘方平《春怨》


  4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韩愈《初春小雨 》


  4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朱熹《春日》


  50.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____高鼎《村居》


夏天名句

  51.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5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5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54.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5.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5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57.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58.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59.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6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秋天名句

  6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62.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6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4.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6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66.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偶成》


  6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8.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69.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70.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冬天名句

  71.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7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7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5.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7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7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7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79.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80.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边塞名句

  8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82.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8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8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8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8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8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88.愿得此身长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8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90.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田园名句

  9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9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93.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雨过山村》


  9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9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96.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97.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98.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99.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10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写山名句

  10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02.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10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0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05.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寇准《咏华山》


  10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0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10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9.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10.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


写水名句

  11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11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1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11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15.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116.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118.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


  11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20.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


写风名句

  121.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122.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123.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袁枚《春风》


  124.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12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126.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12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128.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白居易《春风》


  129.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130.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写云名句

  13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


  13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3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13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35.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136.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137.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138.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襄邑道中》


  13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140.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


写雪名句

  141.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


  14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4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44.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14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14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47.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48.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14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50.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郑燮《山中雪后》


写雨名句

  15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5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5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5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5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5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5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15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59.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60.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写酒名句

  161.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16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6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164.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165.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166.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167.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行路难三首》


  168.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169.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170.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写鸟名句

  17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7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7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17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75.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李白《江南春怀》


  176.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77.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178.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17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8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读书名句

  18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8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18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8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8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186.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187.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18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89.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190.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月亮名句

  19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9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9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19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19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196.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


  197.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9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9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00.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微信公众号“有品者读”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再阻风次衡元度韵推荐文章3:诗画里的大运河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4月28日,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天津静海区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这条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近1800公里的千年运河再次复苏。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谈及,“这个世界上同时存在着两条大运河”,一条是正在中国大地上流淌着的,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以及京津二市的绵延着的大运河。另一条则是在中国古诗词中流淌的大运河,“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光里,在以宋之问、张若虚、王维、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周邦彦、杨万里、文天祥、王冕、尤侗、陈维崧、朱彝尊、王士禛、郑板桥、姚鼐、龚自珍等人为代表的众多著名诗家词人的手中,这条河流出了平仄相间的音韵谐美,也流出了五彩缤纷和回味不尽的隽永。”


  土石水草混合成大运河这一流动的道路,字词章句承载着历史与曾经生存呼吸过的人的悲欢与命运,构筑为文本之河;实体的运河保留了历史遗址和文化遗迹,辞章的运河存录了古人的身影、声音和情怀。


  溯流而上,大运河的时空起点在哪里?


  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运河萌芽。到了隋朝,隋文帝、尤其是之后的隋炀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了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又重新疏通扩大了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使运河实现了全线贯通,成为全国性的运河体系。


  隋朝大运河地图


  元朝,元大都的地理位置客观要求必须进一步发展运河来运输粮食,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代重点开凿的是北端的大都至通州段和山东境内的泗水至卫河段。至元三十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现在的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共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今天的运河连接的城市


  汴河上的羁思: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面对大运河这条历史长河,诗人们是观察者,也是感受者;是评说者,也是记录者。


  陈章灿认为,在诗人眼中,大运河是一条意象之河,流淌着无数的意象。意象有的宏大,有的具体,但都充满了自然或者人文历史内涵。大者如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汴水、泗水、济水、海河等水系意象,中者如沟池、渡口、桥梁、亭驿、寺庙、隋堤等空间意象,小者如琼花、淮白、吴粳、鲈鱼、官柳等风物意象。经过诗歌的开掘,这些意象日益丰富,由文学意象深化成文化意象,成为运河沿线风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运河上历来商船往来不断


  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唐宋人称其为汴河,因其联通着洛阳、汴州城(开封)、宿州等重要的城市,成为仕宦、游历的唐宋人的必经之路,汴水上也就成为诗人们着墨最多的意象。


  因为一首意境悠远、形式独特的《黄鹤楼》而让李白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唐代名家崔颢曾写下《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晴景”“春风”是写景、也是诗中临近家乡时的轻快和欢畅。


  唐代诗人孟云卿望向汴河时,也感受到一种欢愉,他在《汴河阻风》中写:“清晨自梁宋,挂席之楚荆。出浦风渐恶,傍滩舟欲横。大河喷东注,群动皆窅冥。白雾鱼龙气,黑云牛马形。苍茫迷所适,危安惧暂宁。信此天地内,孰为身命轻。丈夫苟未达,所向须存诚。前路舍舟去,东南仍晓晴。”运河因为要行走大船运输粮食,水阔河深,也就容易有大浪。孟云卿感受到的是一种迥异于行走在平缓的水面上的体验,风渐起、运河激荡,令人情绪昂扬。


  然而,羁旅之思总是充满难以排遣的惆怅,白居易的《汴河路有感》写:“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啼襟与愁鬓,此日两成斑。”杜牧的《汴河阻冻》写:“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孟郊的《汴州留别韩愈》写:“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淹留他乡、运河上的漂泊,渐去的岁月像滚滚的河水一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都门外、汴河边的离愁


  北宋时期由于国都设在开封(汴京),许多送别与离别都是发生在开封城外或沿途的汴河之上,这让关于汴河相关的诗词染上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柳永那首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其中的“千里烟波”,恰可以形容运河之渺无涯际。


  欧阳修《病中闻梅二南归》写:“闻君解舟去,秋水正沄沄。野岸旷归思,都门辞世纷。稍逐商帆伴,初随征雁群。山多淮甸出,柳尽汴河分。楚色芜尚绿,江烟日半曛。客意浩已远,离怀宁复云。宣城好风月,归信几时闻?”都门外的分别,运河似乎成为了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


  到了南宋,偏安一隅的旧臣已经无法在都门外、汴水旁执手相看了,也无法再即景题诗,而“秦关汴水”濡染着麦秀黍离的况味,成为一种对已经逝去的家国和政权的怀想。汪元量写:“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朱敦儒写:“圆月又中秋。南海西头。蛮云瘴雨晚难收。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愁。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天家宫阙酒家楼。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悲伤也同记忆中的汴水一样,绵绵无绝。


  在《唐诗宋词与大运河》一文中,苗菁指出,因开河而形成的运河水系中的一些河名、地名及其相关的称谓、景点成了唐宋人在创作诗词时常使用的文化符号。如宋之问的《夜渡吴松江怀古》、吴融的《祝风三十二韵》都是写的经过南运河时的情景,他们分别写下了:“宿帆震泽口,晓渡松江濆”、“松江流其旁,春夏多苦水”的句子,这里的“松江”实际上说的就是南运河。再如白居易的《久雨闲闷,对酒偶吟》写洛阳,其中“凄凄苦雨暗铜驼,袅袅凉风起漕河”的诗句,把“漕河”作为洛阳代表性的景致来进行描写。牟融的《寄范使君》:“未秋为别已终秋,咫尺娄江路阻修”、薛逢的《送刘郎中牧杭州》:“吴江水色连堤阔,越俗舂声隔岸还”、韦庄的《过扬州》:“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这些诗中所写的“娄江”、“吴江”、“旧官河”都是运河水系在不同河段的具体称谓。


  历史地图中的通济渠示意


  北宋时期的汴河是怎样的盛况?我们可以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感知一二。


  从唐代开始,以中原为轴心的皇朝都依赖长江及淮河流域的米粮及其他农产品的供应,到北宋时期,庞大的城市所需的米粮大部分由江淮经大运河,转由汴河运进京城。在《清明上河图》中,停泊或行进在汴河的船有漕船、客船、一般货船、游船、客货船及作散活的小船(杂船)等许多种。因为地理上的北高南低以及通航季节五至十月风力微弱,运河船多没有风帆,下水(顺水)时靠水漂流,上水(逆水)时靠拉纤或以“招”“橹”推动。


  人工拉纤的漕船


  大码头岸边靠泊的汴河船


  北宋词人周邦彦在《汴都赋》中以缛丽的文字盛赞汴京之繁华,其中对于北宋漕运,也写及:“於是自淮而南,邦国之所仰,百姓之所输,金谷财帛,岁时常调;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鎝,人安以舒,国赋应节。”


  北宋疆域及运河图(图出《〈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城市化》


  南段运河,写尽江南的秀丽婉转


  关于大运河,还有一张图是不得不说的。通州区图书馆藏一幅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为大运河的测绘示意图,但沿运河两岸详细标明了运河所经过的苏州府、顺天府等13个府驻地、50个县驻地、12个州驻地,还标有许多水闸坝及之间的里程等。今天我们根据这张测绘图“按图索骥”,可以清晰了解运河曾在历史中贯连了哪些地点。


  大运河南段,聚集着当时最富庶的城市如江苏段的淮安、扬州、高邮、镇江、苏州等,以及浙江省的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等。这些繁华的城市商旅往来,历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诗句。


  以扬州为例,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并下令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至隋炀帝,再“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东巡会稽”。至此,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以及钱塘江五大水系被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联结起来,扬州藉此成为“南北大冲,百货所集”之地,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


  《京杭运河全图》的扬州府


  扬州这座因为运河而焕发生机的城市在诗人笔下显得繁华又梦幻,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我梦江南好,征辽已惘然”等。唐代诗人张祜还写下:“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不是扬州人,但是却希望死后能葬于扬州,由此表示对这座运河之城的喜爱。


  繁荣的城市也催生出优质的文化,扬州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有人说 这首诗创作于瓜洲镇,有人说创作于广陵古曲江之地,总之,它是扬州运河文化中心地带的产物。还有那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写作的即为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的风景。


  苏州段,今天我们熟悉的宝带桥、虎丘山等均有标注。苏州府用表示城墙的符号标注着,外面围着护城河,连周边的河流山峰等,都描绘得很清楚。苏州府上方朱迹写“苏州府姑苏驿至无锡县一站,计九十里”。


  《京杭运河全图》的苏州府


  运河似乎行至江南也变得婉转温和,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程章灿认为:“只有与大运河的背景结合起来,只有在充满动感的夜行船中,才会显得格外美妙。城渐远,山寺渐近,寂静中的声音,时间与空间的切换,很多人的大运河夜航船的行旅经验都被这首短诗代言了。”


  苏州枫桥夜泊景区


  乾隆南巡与运河


  与大运河有关的诗词除怀古咏史、羁旅行役、离别送行等题材,也有相当部分是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角度进入,如后一朝在总结与反思前朝时,总是会将国祚的倾覆与帝王的享乐、国家的庞大工事或穷兵黩武等相联系。


  隋代留下的庞大运河让唐代诗人首先感到的或许就是惊惶,隋炀帝和运河被绑定在一起,白居易《隋堤柳》写:“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随着隋朝距离本朝的日渐遥远,炀帝的故事也就变成咏古时的一个典故、一种情绪,如杜牧《汴河怀古》写:“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


  另一位与运河紧密关联的帝王是乾隆帝,乾隆帝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 、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六次南巡。


  《马背上的朝廷》一书中介绍,以乾隆的第一次出巡来看,乾隆皇帝及扈从走陆路,经直隶、山东、江苏北部,到达清河县(今天的清江)的黄河和大运河交汇处。乾隆皇帝视察那里的堤坝塘堰等综合水利设施。渡黄河后,乾隆一行人乘船沿大运河,前往主要的县、府等治所,如宝应、高邮、扬州。就在扬州以南的地方,御舟过长江并在常州、无锡、苏州等沿线重要城市停留,之后到达浙江。在浙江,皇帝一行继续向南,过嘉兴府,接着向省城杭州进发,在那里乾隆皇帝举行召试,检阅地方军队并游览城市景点,包括著名的西湖。


  乾隆的第一次南巡被清代画家徐扬以全套12卷的长卷《乾隆南巡图》绘画记录,大运河在这幅长卷中屡屡现身,比如第二卷描绘乾隆皇帝乘轿从山东德州附近的一座浮桥过运河的情景,图中,运河水面极为宽阔。


  《乾隆南巡图》第二卷局部


  《乾隆南巡图》第四卷描述了皇帝阅视黄淮河工事的场景。乾隆皇帝渡过黄河后,当日和次日视察黄河、淮河、运河和洪泽湖四大水系汇合处险要工程的场景。水系汇合处,浪潮激荡,是运河工事特有的景观。


  《乾隆南巡图》第四卷局部


  乾隆认为巡视河工海防是非常重要的,他在晚年回忆:“六巡江浙, 计民生之重要, 莫如河工海防, 凡一切补偏救弊因时制宜之方, 亦既殚精劳思, 夙夜讲求, 不惜数千百万帑金, 以蕲一劳永逸、为亿兆生灵永远安全之计。”


  运河上的水利工程也一直是诗人们吟咏的对象,如宋代大运河沿岸重要的水利工程练湖闸,运河水位较低时,即开闸引湖水济漕。杨万里《练湖放闸(其一)》描写了开闸放水的景象:“满耳雷声动地来,窥窗银浪打船开。练湖才放一寸水,跳作冰河万雪堆。”


  部分内容综合自:


  陈章灿:万古流不绝——《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前言


  苗菁:唐诗宋词与大运河


  薛凤旋:《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城市化


  林吉玲:《乾隆南巡及其对运河区域的影响》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丁晓


  再阻风次衡元度韵推荐文章4: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20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