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推荐文章1:苏东坡《前赤壁赋》逐句深扒,全文翻译、解析及典故、成语
《前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期间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多次与友人同游赤壁,借景抒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赋。
壬戌(rén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解析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指宋神宗元丰五年。“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出秋夜江上的宁静优美。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翻译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解析
“属客”即劝客人饮酒。“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诗中有“舒窈纠兮”之句,“窈纠”即“窈窕”。这里用了引用典故的手法,增添了文学氛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翻译
月光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江面。
解析
“白露横江”的“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纵”是任凭的意思,“一苇”比喻小船,“如”是往、到的意思。“凌”有越过之意。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
浩浩淼淼(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解析
“冯虚御风”,“冯”通“凭”,凭借、依靠。“羽化”是道教称成仙为羽化,这里形容人仿佛脱离尘世,飞升仙境,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泛舟江上的飘逸之感。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翻译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解析
“桂棹”“兰桨”,用桂树和兰木做的船桨,形容船桨的精美。“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流光”指江面上流动的月光。“美人”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比喻君主或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这里是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情怀,用了比兴的手法。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翻译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解析
“倚歌而和之”,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应和。“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手法,极言箫声的感染力。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翻译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解析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是个成语。客人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引发对历史的感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
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解析
“缪”通“缭”,缭绕、盘绕。触景生情,联想到三国赤壁之战的历史,引发对英雄人物的感慨。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解析
“舳舻”指战船。“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曹操的典故,展现曹操当年的英雄气概,与如今的“安在哉”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翻译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解析
“渔樵”,打渔砍柴。“侣”“友”是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描绘出与友人在江上的隐居生活,与曹操的英雄事迹形成鲜明对比。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翻译
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解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人类比作蜉蝣、沧海一粟,形象地写出了人生的渺小和短暂,“蜉蝣”是一种生存期极短的昆虫。“须臾”,片刻,形容时间短。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
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萧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解析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表达了对永恒和自由的向往,是一种浪漫的想象。但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托遗响于悲风”,充满了无奈和悲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翻译
我说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解析
“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借此表达对时间和事物变化的看法,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翻译
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解析
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得出了豁达的结论,体现了他的人生智慧和乐观精神。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翻译
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解析
这体现了的一种处世态度和道德观念,即不贪婪,尊重事物的自然归属。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取用它们没有限制,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解析
“无尽藏”,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认为自然之美是无穷的,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豁达的胸怀。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解析
“狼藉”,形容杂乱不堪的样子,是个成语。“相与枕藉”描绘出众人在舟中酣睡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自在、放松的氛围,也为文章画上了一个悠然的句号。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推荐文章2:潘永流 || 行书《[宋]·苏轼·赤壁赋》书法作品欣赏
潘永流简介潘永流,安徽舒城人,1950年8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原铁四师18团战士,排长,团军务参谋,军务股长,师纪委干事。兵改工后调回地方先后在政法和政府部门工作。退后任安徽周瑜书画院名誉院长。
行书《[宋]·苏轼·赤壁赋》书法全景
行书《[宋]·苏轼·赤壁赋》局部(1)
行书《[宋]·苏轼·赤壁赋》局部(2)
行书《[宋]·苏轼·赤壁赋》局部(3)
行书《[宋]·苏轼·赤壁赋》局部(4)赤壁赋[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编辑:乐在其中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推荐文章3:《后赤壁赋》中的鹤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局部,堂内苏轼与二道士对话。
【诗文谈片】
从作文的角度来看,前后两篇《赤壁赋》,前赋精心结构,章法谨严,是南朝抒情小赋的路子,后赋更像小品,不经意写来,丽词雅意,符采相胜,精工之外,多有出人意料之处。李白诗“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说的就是这种感觉。若说灵空奇幻,两赋都灵空奇幻,若说笔笔欲仙,前赋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明写而意思浅,后赋的“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是暗写而意思深。元人虞集曾感叹说,前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则更上一层楼,“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读《后赤壁赋》,很多人都觉得,道士入梦一段,最是神来之笔。按常规写出的好文章,源自学养和才力,其高妙是可以想见和预料的,而《后赤壁赋》则不然。我想,即使苏轼在写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之后,也未必料到这篇不长的文章会有那样一个结尾。后赋的一些细节,如朋友捕得细鳞鱼,贤惠的苏夫人拿出收藏已久的美酒助兴,如东坡夜深独自登高,这些,也许是纪实,也许不是。回程途中,一只巨鹤掠舟而过,却非虚构。苏轼另有帖子记此事:“十月十五日夜,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江南来,翅如车轮,戛然长鸣,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夜色昏茫之中,飞速掠过的鹤影看上去比实际更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鹤为什么半夜还不栖息,是受到惊吓了吗?
苏轼觉得这也许是某种兆头,不知是吉是凶。志得意满的人不会疑神疑鬼,只有身处忧患的人才特别敏感。因为心存疑惑,入睡后梦到那只鹤,就很自然了。然而鹤变成的道士没有给他指点迷津,只轻描淡写地问他,赤壁之游是否开心。开心也好,不开心也好,是一种情绪,和实际发生的事并不一定完全对应。既然如此,遇鹤,你觉得是好事就是好事,你觉得不好就不好。苏轼的豁达正在于此。他在任何环境下,最后都能心安理得,如他在《记游松风亭》里所言:“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庄子和列子的相对主义,精义正在这里。
梦鹤虽不过是借鹤抒怀,但也值得梳理一番。说到鹤化道士,我们马上想到两个著名典故。
其一见于陶潜的《搜神后记》,说有名叫丁令威的辽东人,去灵虚山学道,学成之后,化鹤回乡,落在城门的华表柱上。城里少年见了,张弓欲射。鹤赶紧飞起,但还不忍离去,徘徊空中,作诗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然后飘然而逝。这是古诗词中最常用的典故之一,表达了世事变迁的沧桑感。丁令威虽然修炼成仙,但他还乡的故事令人怅惘,因为故乡与他疏离了,故乡的人不认识他了,也不欢迎他回来。
第二个故事也很有名,出自唐人薛用弱的小说集《集异记》。天宝十三年重阳,唐明皇猎于沙苑,见云间孤鹤盘旋,亲自弯弓而射,一发中的。鹤摇摇晃晃下坠,离地面一丈左右,突然奋翅振起,向西南方飞走了。再说蜀地益州城外有座明月观,依山临水,松桂深寂,有个青城道士徐佐卿,每年来三四次。有一天他又来了,精神看来不好,对大家说:“我被人射了一箭,现在没事了。但这支箭不是人间所有,我留在这里,你们好好收着,将来箭主到来,你们可以交给他。”他提笔在墙上写了一行字:“留箭之时,则十三载九月九日也。”安史之乱爆发,明皇避乱到四川,偶然游览到明月观,看见墙上的箭,取下把玩,发现就是自己所用的箭。明皇觉得奇怪,道士就讲了徐佐卿的事,再看墙上的题字,终于明白当年沙苑打猎时所射的鹤,就是徐佐卿所化。
徐佐卿的故事并无深意,旨在宣扬道术的神奇而已。丁令威和徐佐卿都是道士。道士不仅化鹤,道教神仙的坐骑也经常是鹤。
东坡好读杂书,好谈神鬼,对道教虽不像李白那样专注和专业,但也颇热衷于修炼和服食丹砂,对此类掌故自然烂熟于心。由鹤联想到道士,自然而然。此外,元丰五年的两次赤壁之游,陪他游览的都有来自他老家四川的道士杨世昌。这位杨道士到黄州看望苏轼,在苏家住了一年。苏轼很欣赏杨世昌,说他“善画山水,能鼓琴,晓星历骨色,及作轨革卦影,通知黄白药术,可谓艺矣”。苏轼《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的第三首,就专写杨道士,说“不如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惟两膝”,又说“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前赋中“客有吹洞箫者”的“客”,也是杨道士。
无独有偶,被唐玄宗误射的徐佐卿就是四川人,所以,注苏诗的施元之认为,梦一道士,指的就是杨世昌。徐佐卿和杨世昌身上,寄托着他对故乡的思念。
很多人觉得,《赤壁赋》洒脱空灵,好似郭璞的游仙诗,其实反复品读则不难发现,前赋中针对客人的那段豁达之言,不是纠正客人的看法,而是对自己的劝解。后赋更深藏着难以掩饰的忧谗畏讥的不安甚至恐惧,这是乌台诗案死里逃生后的忧患意识,是苏轼始终不能摆脱的噩梦。读其笔记、题跋、书信,反复谈到的一个话题,就是“吾平生遭口语无数”。他很认真地说,自己和韩愈一样,命宫在摩羯,终生难免诽谤之害。后赋里写,船上饮酒作乐之后,他独自攀上山崖,“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一声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那时的感觉,不是豪气满怀,而是“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于是赶紧回到船上,在那之后,便是孤鹤东来,掠船而过。夜深人静,鹤的长鸣想必是惊心动魄的。
《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作于《赤壁赋》同年而较早,第一首开头写道:“饥人忽梦饭甑溢,梦中一饱百忧失。只知梦饱本来空,未悟真饥定何物。”肚子饿的人梦到满钵饭食,在梦中大快朵颐。吃饱了,什么忧愁烦恼都没有了。可是梦中的饱是不能当真的。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饥饿,一言难尽。道士问:“赤壁之游乐乎?”正可用这四句诗来回答。
赤壁一游再游,旨在遣怀一时,不过梦中一饱,只能暂解饥渴。人生忧患,岂是畅游之乐能够消解的。
关于鹤和道士,还可说句题外话。在苏轼的手迹上,“梦一道士”是写作“梦二道士”的。朱熹考证说,“二”显然是笔误,既然说“孤鹤”,当然只能是一道士。但在当时,却有不少人相信是二道士。师法李公麟的北宋画家乔仲常画了《后赤壁赋图》,用长卷形式展现后赋故事,最后一段画的就是苏轼与两位身着羽衣的道士对话。此画现藏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是一幅国宝级的名画。
(:张宗子)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推荐文章4:这首最著名的中秋之歌,写于1076年
:水云初静
中国的月亮不比外国的圆,但是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美。
千百年来,中国人总是对挂在天边的那一轮明月情有独钟。
古往今来,写明月最多,写的最好的人,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轼。
然而,写中秋之月最著名的,肯定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开篇的小序,苏轼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农历丙辰年中秋佳节。
根据我们现代人的思维,这首词写的如此缠绵深情,肯定是为怀念一位红粉佳人所作,但苏轼点名“兼怀子由”,众所周知,子由乃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古人怀念兄弟的诗词作品有很多,比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白居易的“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
但是像苏轼这样想念兄弟,以致于分不清天上人间的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都知道苏家三父子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都位列“唐宋八大家”,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更是才华相当,兄弟情深。
苏轼比苏辙大两岁,兄弟两人从小一块儿生活,一块儿学习,长大后又一起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且双双高中,直到两人步入仕途之前,从来没有分开过。
真是堪称“兄弟版”的青梅竹马,比翼双飞!
这一次,苏轼因为和当政的“变法派”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主动上书朝廷请求外放到山东密州做官,就是因为苏辙当时在齐州任职。
可是,根据当时宋朝的法规,官员之间没有朝廷的允许,不能私自见面。
所以,即使齐州,密州同属山东境地,相隔仅有几百里之遥,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还是长达七年未能见面。
这一年,也是苏轼在密州任职的最后一年,期满之后,他不知道下一次将被派往哪里,那时候,可能兄弟两人就更难见面了。
在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苏轼的身边虽然有许多的朋友,聚在一起,举杯畅饮,欢度佳节,也因此,他各更加思念家人,尤其是弟弟苏辙。
朋友们喝酒喝到天亮,苏轼也喝得大醉了,看着天上格外皎洁圆满的明月,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从屈原的《天问》开始,古人似乎总爱像大自然中的事物,提出这种玄妙的,绝尘的,甚至是无解的大问题。
李白就有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苏轼的这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既是和李白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也是化用了李白的这句诗。
不过,李白问的比较平静,比较舒缓,苏轼问的更加迫切,也更加关注。
因为李白只是喝酒时,无意中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月亮,故萌生“一问”;而苏轼是想飞到天上去,去月亮上的嫦娥的广寒宫里看一看,因此,他急于知道答案。
只是,这个问题哪里又有答案呢?恐怕月亮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更何况也不知道天上的今天是哪年哪月,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可是又怕高处不胜寒冷。
伴着月光下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哪里比得上人间美好呢?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又是化用的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就是这样,眼看就要飞到天上去了,笔锋一转,就又稳稳地回到了人间。
醉酒的苏轼,想摆脱苏轼的烦恼,诸多的不愉快,因此幻想自己可以飞到天上,做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神仙。他在后来的《赤壁赋》中也表达过这种思想:“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是儒家弟子,可是他又崇尚道学和佛学,这种“望月登仙”的思想,就是受道家“超然物外”的影响。
但苏轼毕竟是儒学大家,儒家是入世的,他虽然“大醉”,内心却是清醒的,他知道“乘风归去”是不现实的,而且,天上难道就没有烦恼吗?
“高处不胜寒”啊!还是留在人间做个凡人吧!人生的烦恼,不是换个地方就能解决的。
词的上半阙写的都是人生之问,下半阙,待苏轼看到天上的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子上,照着失眠的自己时,形单影只的苏轼才更加怀念和弟弟在一起的日子。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月儿不应该对这人间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其实,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很难周全的。
世上本来就难有十全十美之事,月缺月圆,人生无常才是常态。有月缺,才会有期待月圆,有离别,才会期待有相聚。
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是为了更好的圆满。
这是苏轼对世事的感悟,也是他的旷达之处:总能在缺失中发现美好,在苦难中体味快乐,在失意时寄予希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孟庭苇有首歌唱道:“所以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想你,希望你心电感应。”又有人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古人是讲究“神交”的,亲人朋友之间,虽然不能厮守在一起,但是心灵精神却可以相通。
苏轼和苏辙虽然身处两地,但是此刻的他们肯定是仰望着天上的月亮,彼此思念着对方。
“千里共婵娟”,典故出自南北朝时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那么只要所有的亲人都能健康平安,即使远隔千里,天各一方,也能在这中秋团圆之夜,共赏一轮明月,也就如同在一起是一样的了。
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代的许浑也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在这里,苏轼不仅仅表达了思念之情,还表达了对亲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
长命百岁,寿比南山,是古代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最原始,最朴素的愿望,学佛又学道的苏轼亦未能免俗,他在看透人生无常之后,仍然希望自己的亲人都能活得长长久久。
1076年的那个中秋之夜,在密州,一群风雅的文人墨客欢饮达旦,所有在场者的名字都被遗忘,只有这首《水调歌头》和苏轼兄弟的深厚感情,被历史铭记,传唱至今。
中国自古写中秋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只是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一出,就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也可能后无来者!
:水云初静 闲来无事读书,心有所感写文。爱诗词,更爱《红楼》。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推荐文章5:苏轼: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虽然小时候就学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真正给我震憾是在高中看小说时看到小说中引用的他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开始的,这本小说现在已经完全记不起了,但这首词一直印象深刻,可能我本性里一直有着淡淡的苍茫感。
及至后面看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深感唯庄子太白可比拟。
苏轼是有文才武略的。看他一系列的政论、奏议及谏书,如《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及《徐州上皇帝书》,非常务实,叹为观止。苏轼全才,书画美食都是一绝,看他的《寒食帖》,非常享受。
苏轼是熟读史书的,特别是《史记》《战国策》《左传》《汉书》。苏轼读史书时,喜欢写评价,长篇大论和小片段都有。他对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逐个进行了点评,如《宋襄公论》《秦始皇论》《魏武帝论》《汉高帝论》《孙武论》《乐毅论》《晁错论》等。他的史评和人物论,无处不透着他的独立思考,观点都很独特,也非常至理。看到他的《曹袁兴亡》,"魏武帝既胜乌桓,曰:“吾所以胜者,幸也。前谏我者,万全之计也。”乃赏谏者,曰:“后勿难言。”袁绍既败于官渡,曰:“诸人闻吾败,必相哀,惟田别驾不然,幸其言之中也。”乃杀丰。为明主谋而不忠,不惟无罪,乃有赏。为庸主谋而忠,赏固不可得,而祸随之。今吾知孟德、本初所以兴亡者",原来苏轼也注意到了曹操胜乌桓时对待谏者的态度,我看《曹操传》看到此处时也是有所感触。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原来我与苏轼走在相同的道路,哈哈。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推荐搜索词: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遗是什么意思
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翻译
本文标题: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