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推荐文章1:中国美术史考点 |《鹳鱼石斧彩陶缸》美术作品赏析
彩陶缸由敞口、圆唇、深腹、平底、鼻钮等部分组成。此瓶的腹外壁有彩陶饰图,捕绘的是一只高脚长啄的鹳鸟口中街鱼,一侧画着一个竖直的石斧。该陶画就是著名的鹤鱼石斧图。
作品用夹沙红陶士盘拉成型,造型简洁朴实。装饰纹样足以彩绘烧成,图案简练流畅。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鹤身涂白,犹如“没骨”面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幻线”法,中填充色彩,犹如“填色”面法。
《鹳鱼石斧彩陶缸》1980年出士于河南临汝,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为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葬具,实现了实用和美观的艺术特点结合。
鹳鱼石斧彩陶缸高度展示出华夏文明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史前绘画艺术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推荐文章2: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禁出文物名录的1号国宝,2025年休假中
每一件文物,
都带有时代的烙印,
都因为凝聚了一个时刻而熠熠发光。
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195件国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腹部彩绘面积达37×44厘米,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最大的史前陶画。
禁出文物
年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规格:通高47厘米 ,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
出土地: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出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示方式:固定陈列独立展柜展示(古代中国展厅,2025年3月休息中)
用途:大部分专业人士,认为这是一件成人的葬具,应该属于仰韶时期的一位氏族首领。
文物价值
史前最大、最早的陶画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
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画的雏形
为表现鹳的轻柔白羽,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仰韶文化瓮棺葬具
彩绘陶缸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伊川缸”。它主要作为成人葬具来使用。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不但施彩,而且构图复杂,在题材选择与画面构思上都强调了图案自身的独立性。
白鹳应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是权力的标志,是首领所用实物的写真。首领生前曾经率领白鹳氏族同鱼氏族进行了死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人们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记录在首领本人的瓮棺上,通过图腾形象与御用武器的顶级组合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以纪念首领的英雄业绩。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推荐文章3:看见文物|被誉为中国画雏形的新石器彩陶画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绘画艺术作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称之为“史前绘画”。而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画是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新石器时期的器物——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器物表面的《鹳鱼石斧图》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已经具备了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应当是中国画的雏形,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
(图片于网络)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整幅图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面对竖立的石斧。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用黑色线条准确地勾勒出石斧的真实形象,并赋予它灵性,把它人格化,让它巍然屹立在画面上,从这样的构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中国史前绘画艺术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
彩绘陶缸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它主要作为成人葬具来使用。普通陶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不但施彩,而且构图复杂,在题材选择与画面构思上都强调了图案自身的独立性。般认为此陶缸应该是氏族首领的葬具。白鹳应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是权力的标志,是首领所用实物的写真。首领生前曾经率领白鹳氏族后鱼氏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人们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记录在首领本人的瓮棺上,通过图腾形象与御用武器的顶级组合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以纪念首领的英雄业绩。
为表现鹤的轻柔白羽,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这幅作品已经孕育了中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和没骨。所以,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 文旅中国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推荐文章4:“鹳鱼石斧图陶缸”——最早的中国画
北京是全国文物中心。仅以故宫为例,藏品18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000余件/套,占全国所有59541件/套一级文物的八分之一还多。
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三批共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至少70件目前收藏在北京,亦超1/3。其中故宫40件、中国国家博物馆24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2件、中国国家图书馆2件、清华大学1件、首都博物馆1件。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需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国家一级文物,二是绝世孤品,三是极易损坏,四是无法修复。普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看全(其中许多未公开展览),即使能饱览其中一件,亦属幸事。这些文物来自全国,却汇聚在北京,比如新石器时期彩陶,全国仅8件,都不是在北京出土的,却有6件在北京,5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包括大名鼎鼎的“鹳鱼石斧图陶缸”,可见北京人眼福不浅。
遗憾的是,关注这些国宝的北京观众尚不算多。文物背后藏着海量知识,了解不够,就算面对好东西,也看不出好来。本文主要参考学者黄冉的论文《〈鹳鱼石斧图〉图像研究》,试予讲解。但愿能有更多北京人关注文物,不负全国各地文物工的努力,亦不负难得的机缘。
鹳鱼石斧图陶缸从“没人要”到国宝
1979年正月初八,河南省临汝县纸坊公社集市上,民办教师李建安遇一位60多岁老汉。老汉随口提到,去年(1978年)11月,纸北村社员种树,在不到30平方米范围内,挖出11座瓮棺葬(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多葬幼儿,也有成人),其中一些出土后被砸毁。
早在1950年,当地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即阎村遗址(距今5000至7000年)。因修筑河渠等,不断出土瓮棺葬、石斧、骨针等。老汉说的地方,正在阎村遗址东边。
李建安立刻前往,用2天时间,将回填的陶缸、陶片挖出,先放在家中,因缸中装人骨,家人嫌晦气,送至纸坊公社仓库保存。李建安联系临汝县文化馆,一年多未得肯定答复。
1980年,李建安将调离,把陶缸等拉到临汝县文化馆,馆长张久一见李建安辛苦,同意接收,并赠予5副线手套。
同年10月28日,河南省文物局到临汝县文物调查和考古,张久一向省博物馆汤文兴介绍了情况,最终调查组收集了19件出土陶器,10件是陶缸,3件有彩绘。
1981年,汤文兴执笔,以临汝县文化馆名义,写成《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发表在《中原文物》上,称:“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不仅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以及石斧的使用与安装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在我国绘画史上也是一件罕见的珍品。”引起轰动。
“鹳鱼石斧图陶缸”先被河南博物馆收藏,又被调至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鹳鱼石斧图陶缸”排第一。
缸里装着大人物
“鹳鱼石斧图陶缸”为什么身价飙升?因它距今6000年,保留了先民的生活信息。黄冉指出,“鹳鱼石斧图陶缸”是二次葬的葬具,属“伊川缸”(在河南伊川县最早发现)。二次葬是全球性古葬俗,将死者尸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埋葬。古人认为灵魂不灭,二次葬可让家人死后团聚。
仰韶文化早期,瓮棺葬多是婴幼儿,皆一次葬;中后期,成人瓮棺葬增加,皆二次葬。婴幼儿瓮棺葬用日常生活陶罐,只能盛10多公斤遗体。“鹳鱼石斧图陶缸”大,但也只能盛25公斤遗体,非二次葬不可。
美国学者摩尔根记,美洲易洛魁人的二次葬方式是把死者挂在柱子或树上,使皮肉腐烂,只剩骨架,再将遗骸放入家附近的小屋中,和先人遗骸放在一起;马尼安人则是将逝者火化,再二次葬……原始人认为“尸体不腐烂的死人令人害怕”,尽快消灭肉体,可助灵魂解脱,进入“出生—死亡—再生”的循环。
在仰韶文化中,不乏几十人一起二次葬。直到三国时,中国东北的沃沮人仍“葬作大木椁,长十余丈,开一头作户。新死者皆假埋之,才使覆形,皮肉尽,乃取骨置椁中”。
“伊川缸”肩部有3至8个尖状突起,用来捆绳,不便把持,几乎无法用于日常生活,缸底有圆孔,方便逝者灵魂进出。仰韶文化晚期,圆孔基本消失,或发生信仰转变。
瓮棺葬是以瓮模拟子宫,助逝者重生。瓮棺葬位置皆靠近居住区,绝不与土葬墓在一处,应属特别阶层,而“鹳鱼石斧图陶缸”这样器形大、画像精美的瓮棺绝非常人可用,装的应是大人物。
“×”符号代表什么?
从“鹳鱼石斧图陶缸”上画的石斧,已见端倪——它异常精美,手柄上缠着麻绳,不是日常工具。
仰韶文化中期,50%的墓中随葬石斧,多有使用过的痕迹,少量还是残次品。仰韶文化后期,石斧数量下降,再后来,随葬品成铜、玉制斧钺,无实用价值,象征贵族身份,普通百姓不可使用。从此变迁看,“鹳鱼石斧图陶缸”时,“斧钺的实用意义正慢慢减弱,而象征意义却在逐步增强”,丧葬可用斧的人越来越少。
由此推断,“鹳鱼石斧图陶缸”的主人可能是一位部落酋长,斧柄上麻绳代表他的权力大小。他应是男性,当时女性象征是陶纺轮。石斧笔直竖立,可能是葬礼规范——以石斧为仪仗,引领死者灵魂升天。
在石斧柄上,有个明显的“×”符号。王志俊先生认为,“×”上下加一横,是仰韶文化常见符号,可能有特殊含义。学者牛济普认为,这是一种“史前文字”,表示“会面”“碰头”,呈现了对轮回转世的期待。还有学者认为,“×”即“父”字,表示父权,可见斧子主人拥有权威。还有学者认为,“×”意为吉良,代表吉祥。
黄冉认为,从方位学角度看,“×”可能还代表着东南西北交汇,即四方的中心,象征着君位,契合了“君道”一说。
在古巴比伦,“×”意味着占有,因手有五指,“×”与手通用,手拿到什么,就表示占有了什么,“×”成了所有权的象征。黄冉推断:“标有‘×’形符号的石斧是归一位军事首领拥有,‘×’是一种所有权的标志,向他人展示石斧和荣耀是属于自己的。”
看来看去还是鹳
既然“鹳鱼石斧图陶缸”的主人是大人物,则他与“鹳”又是什么关系呢?其实,是不是鹳,还有争议。
古人视鹳为神性动物,可断阴晴。传为春秋时师旷著的《禽经》称:“鹳仰鸣则晴,俯鸣则阴。”古文献记有驩兜(又称驩头),是大禹的侄子,与夏同根,绘鹳表明“鹳鱼石斧图陶缸”的主人属驩兜部族。可夏图腾是龙,驩兜为何变成鹳?时间也对不上,大禹的儿子启建夏朝时,距今约4100年,驩兜应相差不多。中国新石器晚期距今5000年,“鹳鱼石斧图陶缸”距今或6000年,古代制缸者怎知后代会出一个叫驩兜的人呢?且驩兜的名声不好,是四罪(意为有罪者,另三为共工、三苗、鲧)之一,谁会画像赞美他?
一些学者认为缸上画的是白鹭,牛济普先生从古玺中发现,“鹭鱼”代表吉利,汉印多刻“鹭衔鱼”,汉乐府中有:“朱鹭,鱼以乌。路訾邪鹭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古代进谏需击鼓求见帝王,鼓上便绘“鹭衔鱼”,意思是君王不食不吐,等着击鼓者,说明求贤若渴。但白鹭头上有翎,易辨认,与“鹳鱼石斧图陶缸”的图不符。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画的是鹤,因陶缸上的鸟是三爪,而鹳是四爪,可站在枝头。鹤虽也是四爪,但后趾退化,高且小,故鹤无法抓住树枝,从正面看,后趾易被遮挡,似是三爪,鹳则怎么看都是四爪。仰韶文化对鹤不陌生,考古人员发现30多支丹顶鹤骨笛,且鹤代表长寿。不过,鹤嘴较长,比例大大超过“鹳鱼石斧图陶缸”上的鸟。
陶缸上的画还是最像鹳。
鱼鸟也许是日历
鹳也好,鹭也好,鹤也好,可能都不是古人绘画重点,他们画的是“鸟+鱼”组合。
1958年,陕西宝鸡出土细颈瓶,属仰韶文化中期,比“鹳鱼石斧图陶缸”还早,上绘“水鸟啄鱼图”,与“鹳鱼石斧图”颇似:图案皆鸟啄鱼;都用“X光透视”画法;均以俯视角度刻画鱼。
在陕西武功游凤遗址,出土另一细颈瓶,也属仰韶文化,却与“鸟叼鱼”相反,绘成“大鱼吞鸟图”。仰韶文物中,还有“鱼鸟共存图”“羊鹳鱼图”等。
黄冉认为,鸟即“天”,鱼即“地”,因鱼善泳,可经黄泉去地下的阴间。鸟、人、鱼即天地人三分。
“鸟+鱼”还有生殖崇拜意味。鱼产子多,被先民崇拜,此外古人有吞鸟卵而孕的传说,简狄吞玄鸟(可能是燕子)卵,生下商朝始祖。不论是鸟吃鱼,还是鱼吞鸟,都有祈人丁兴旺之意。
学者张海天则认为:“原始彩陶的纹饰比较集中地固定在鱼纹、蛙纹、鸟纹等动物纹样上”,这些纹饰应与图腾无关。图腾具神性,古人会尽可能绘成一样,仰韶文化的先民画法却无统一规范,未显出敬畏感,且同一族群会绘制各种动物图案。张海天认为,这些图案体现了季节变迁,相当于日历,“鸟类和鱼类有精确的飞行与洄游时间。对于这种规律,早在我国古代就流传着‘八九燕归来’‘四月初八鲤鱼跃龙门’的谚语”。“鹳鱼石斧图陶缸”可能记录着主人去世日期。
还有学者认为,“鹳鱼石斧图陶缸”讲述了一段真史:以鹳为图腾的部落,打败了以鱼为图腾的部落,缸中装的是鹳部落英勇首领的遗体。
成了中国画的鼻祖
“鹳鱼石斧图陶缸”被推重,因其艺术价值高。
学者汤丽萍认为“鹳鱼石斧图陶缸”印证了“绘画出现在黄帝时代”的记载。《世本》称:“史皇作图。”史皇是黄帝臣子,善绘。《易卦通验》则称黄帝的儿子苗龙是最早的画家。
《史记》引《龙鱼河图》说,蚩尤死后,天下又乱,黄帝让人画蚩尤形象以威慑天下,人们以为蚩尤还没死,不敢争锋,纷纷偃旗息鼓。“鹳鱼石斧图陶缸”恰与黄帝同时,古人记载不谬。
虽然“鹳鱼石斧图陶缸”不是已知最早的绘画,但它却被学者赞为“中国画之祖”:一因动感强;二因有意境,“没有背景,只有一鸟一鱼一石斧,可是一看就会把人带进五千年前的生活中去”。
“鹳鱼石斧图陶缸”采用了中国画两个基本技巧:一是为表现鹳的白羽,用“没(音如莫)骨”画法,即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颜色画,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鹳鱼石斧图陶缸”更早4500年;二是鱼和石斧用勾勒法,即先勾出物象边线,中间用墨或色平涂。
黄冉认为,“鹳鱼石斧图”符合中国画基本要求,即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此外,还体现了对偶律,即“阴阳对偶”“阳尊阴卑”。鹳代表阳,必与代表阴的鱼相配,鹳强势,无鱼亦体现不出来,二者需同时出现。这对后来中国艺术影响深远,《国语》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认为不采用对偶律的画不吉利,会引发地震。
如此神奇的文物,不仔细端详,真是遗憾。(责编:沈沣)
:北京晚·五色土
: 蔡辉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推荐文章5:鹳鱼石斧图彩陶缸:6000年前的陶缸为何不装水,也不装粮食?
导言
1978年11月,河南临汝县阎村东边的仰韶时期墓地中出土了一个陶缸。陶缸口径32.7厘米。底径20.5厘米(PS:很多平台的数据为19.5厘米,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后最新数据已经为20.5厘米)。陶缸口沿下有六个对称的鹰咀鼻钮, 陶缸器壁厚1.4厘米、高47 厘米。
陶缸上画有鸟、石斧和鱼,于是专家将它定名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这个陶缸是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195件文物之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它虽然是一口缸,但不是汲水器,也不是盛储器,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它身上的画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的主人是谁?本文一一揭晓。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生于仰韶时期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产物。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河南以西、山西南部和渭河流域。
仰韶文化可以说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文化。地域上,它核心分布地在中原,对西边的甘青地区、东边的山东地区有很大影响;时间上,它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生产力提高,社会结构悄然变化。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随之而来的是部落成员分工、家庭结构、丧葬制度等一系列的变化。
仰韶文化分布范围
因为仰韶文化影响巨大,所以很多学者都将新石器时代中期称为“仰韶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丧葬形式跟中国往后时期有很大的不同。简单说,新石器时代是丧葬制度的形成期,我们很熟悉的墓碑、棺椁等这些墓葬的标配元素,在这个时期都没有出现。
仰韶时期,墓葬形式主要有土坑墓、灰坑墓、瓮棺葬三类。
第一种土坑墓。
土坑葬墓坑形式是仰韶时期最常见的类型。一般都是一个土坑埋葬一位死者。这种丧葬形式大多数是用来埋葬成年人,极少涉及到孩童。
土坑葬墓坑多为圆角或直角的长方形,墓口略大于墓底(也有个别相反),墓坑长约2米,宽为约0.6~0.7米。土坑葬的墓底和四壁一般都是一次挖成,不做多余的加工和修整。
一般的土坑葬
第二种灰坑墓。
考古学上,把古人生活产生的垃圾坑称为灰坑(缩写为:H)所以说,不论在什么时期,灰坑葬埋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的人。大多为奴隶或者罪人,这些死者的骨架往往并不完整,且经常与一些家畜埋在一起。
灰坑葬示意图
第三种,也是比较特殊的就是瓮棺葬。
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等容器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夭折的幼儿,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两件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
人面鱼纹盆——小孩的瓮棺葬器盖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也是一个瓮棺葬的葬具。但比较特别的是:它用来埋葬成人。
特殊的成人瓮棺葬
如何确认它是一个成人瓮棺葬葬具?主要原因有四个。
第一个原因——所用器物不同。
儿童瓮棺葬葬具主体多为陶罐、陶瓶,上面盖一个陶盆(半坡出土的仰韶时期的“人面鱼纹盆”就是一个瓮棺葬的器盖)。这些用来做葬具的器物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所以器型比较多样,底也有平底、圜底等多种。但因为器物大多是日常使用,所以一般上面没有什么纹饰,以素面为主。下面这张图就是仰韶时期半坡遗址的儿童瓮棺葬。
仰韶文化半坡的儿童瓮棺葬
但成人使用的瓮棺葬一般使用专门制作的陶缸,一般都为平底,上面绘有图案。下面这张图是仰韶时期出土的成人瓮棺葬的陶缸,形制非常相似。
和鹳鱼石斧图十分相似的——伊川缸
第二个原因——地域特色。
上图这两个陶缸和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非常相似,而且它们的出土地基本也在同一个地方——河南省伊川市附近。
成人的瓮棺葬很少见,但在河南伊川附近,发现了很多仰韶时期的成人瓮棺葬陶缸,非常有特色。因此,学者把在伊川附近发现的、形制相似、功能一样的陶缸统称为——伊川缸。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也是“伊川缸家族”中的一个。
在伊川附近发现的瓮棺葬葬具
第三个原因——大小不同。
从图片、实物的比对以直观的感受到这种“伊川缸”要比普通的日用陶器大一点。
那到底一个陶缸的容积有多大呢?
我根据不规则圆柱体体积的公式对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体积进行了计算,因为排版比较乱,我在草稿列好公式后进行了截图。所以我们看下面这张图。
计算鹳鱼石斧彩陶缸的体积
通过计算,我们可知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体积是26.643升,按照人身体的密度换算,可以容纳约26公斤的人。
问题来了,即使仰韶时期营养没有现在好,52斤的人应该也不常见,那到底这种缸怎么用?
我们接着看第四个原因、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埋葬方式不同。
小孩的瓮棺葬是把夭折的小孩,直接放在器具里面(一次葬),埋在房屋周围。而成人的瓮棺葬属于二次葬,会埋在专门的部落墓葬区。所以判断这个陶缸是成人瓮棺葬。
夭折幼儿瓮棺葬使用示意图
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二次葬、部落墓葬区,我们逐一解答。
“二次葬”让成人进入瓮棺成为可能。
二次葬是一种独特的埋葬形式。简单的说就是把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埋葬。
“二”在这里不是第二次的意思,它泛指不是第一次直接埋葬。二次葬,体现了人们对于人类灵魂、肉体关系的思考。
民族志记载,原始先民对死者实施二次葬是因为他们认为血肉之躯属于人间,待血肉之躯已经腐朽之后才可被正式埋葬,此时死者的灵魂才得以安息进入另一个世界。
即使封建社会,我国很多地方还会使用“二次葬”。例如,蒙古族、藏族、土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
二次葬比较多样,有的是让鸟等啄食,把尸骨收起来;也有等剩下骨头后,把骨头火化,进行埋葬的。我前年在讲解《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的时候,一个蒙古包形状的“骨灰盒”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它就是典型的把剩下的骨头进行火化的形式,是契丹流行的一种丧葬形式,它也是二次葬。
《大辽五京》展览中的契丹二次葬葬具
部落墓葬区的发现,更加证实这个陶缸属于成人瓮棺葬葬具。
阎村地区大多死亡的成人,都采用“二次葬”。而且会把瓮棺埋葬在集体墓葬区。瓮棺葬还有特定的墓坑。根据形状可分两种:第一种是长方形竖穴。长约70~90 厘米、宽45~60 厘米、深40~65厘米。第二种是圆形浅竖穴。直径约50厘米、深约40厘米。
因为有固定形状的墓坑,也没有把骨头直接放进墓坑,所以我们可以把陶缸形状的瓮棺看作最早的棺材。
而且,阎村的瓮棺呈现出几个瓮棺一组的状态,一组有1~5 位成员,体现了社会变革,在阎村这里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些规模更小的社会基层组织。
考古工对伊川这个地方瓮棺葬中死者的骨骼进行分析,骨骼被摆放的十分整齐,说明当时人们对成人瓮棺二次葬十分重视。
阎村地图,东边为仰韶时期墓葬区
中国画的开山之作
伊川附近发现了很多的“伊川缸”,为什么只有这件可以入选中国19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名录?
它腹部的这幅《鹤鱼石斧图》功不可没。
陶画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面积的一半,画上一只全身灰白、身形肥硕的鸟,长嘴短尾,挺直站立,口衔一条大鱼;鱼旁有一个带柄的石斧。这件石斧上面有一个“X”型的图形。
专家认为这幅画开创了中国画的先河,画中使用了中国画中没骨和填写的绘画技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鹳鱼石斧图
下面我们就分别看一下这些元素。
第一个元素——鹳鸟
对于这个鸟就是鹳鸟还是其它鸟,专家有不同的说法。最多的争议就是两种,是鹳鸟本鸟还是鹤。
康熙字典中的《亥集中》中【鸟字部】和《禽经》中均记载:鹳生三子,一为鹤。
由此可知,鹳与鹤在外部形态上非常相近,而且二者都是大型水鸟,嘴长而粗壮,以鱼虾为食。可能导致鹳与鹤被混淆。
上图为鹳鸟、下图为仙鹤
现在很难100%确定画上的到底是哪种鸟,也许是集合几种鸟而形成的部落图腾,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表现形式。
画这幅画的人,采用夸张的手法,把鸟本来比较小的眼睛画得特别大,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大半,看起来确实是炯炯有神。
陶缸上的鹳鸟
第二个元素——鱼
鸟嘴中衔着鱼。鱼头部、身体、尾巴、眼睛和背腹鳍被刻画的简洁明了,鱼身涂白,不画鳞片。
值得注意的是,和鹳鸟的眼睛相比,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还有点僵硬,显得被动无力。
陶缸上的鱼
第三个元素——石斧
鹳鸟和鱼的右侧是一个的石斧,斧的左端和一个木棒相连,两条皮带穿入圆孔把二者固定在一起。斧柄下端有网状的痕迹(在石斧的把柄上缠绕粗麻布更利于拿握,使用起来不易打滑,增加与石斧摩擦力的同时也可以保护手心,防止手部受伤)。
陶缸上的石斧
新石器时代,石斧在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仅能够用来耕种劳作,还能够抵抗野兽的侵害。但斧这种器物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有了象征寓意,我们熟悉的“钺”,就是一种大斧。
墓主人猜想
斧钺是权利的象征,那这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可能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针对这件陶缸的主人,引来诸多猜想。
有人认为这个陶缸属于一个部落的首领,而这个部落可能是历史中记载中的罐兜族。因为罐兜族的形象就是一只以鱼虾为食的大鸟。
《山海经·海外南经》:“罐兜在毕方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咏,方捕鱼”。
《山海经·大荒南经》:“罐兜人面, 鸟嚎, 有翼, 食海中鱼, 杖翼而行”。
根据《山海经》绘制的罐兜族形象
但我不认同这个说法,因为这件文物没有更确切的证据能证明上面的鸟一定是罐兜族的图腾。而且通过《山海经》和一些史书的记载,罐兜族虽然是黄帝和炎帝的重要盟友,但他们居住在比伊川更加靠南的地方,埋葬在这里的可能性不大。
对仰韶文化很有研究的严文明先生认为这件陶缸可能是给部族首领所烧制的二次葬的葬具。
我比较认同严文明先生的说法,我们可以通过鹳鸟口衔鱼的形象进行想象,6000年前,也许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战胜了一个以鱼为图腾的部落,因为打了胜仗,所以画面上,鸟的眼睛炯炯有神,而鱼的眼神就有点木讷了。
眼睛有明显区别,鸟微微后仰
结语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虽然不装水,也不装粮食,但它是仰韶时期,河南地区特殊丧葬制度——成人二次葬的重要见证。陶缸身上的《鹤鱼石斧图》开创了中国画的先河。陶画上所有艺术形象都取材于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组合在一起,却又体现了先民的原始精神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3年,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参考文献
1.《鹳鱼石斧图》[J]. 严文明. 文物. 1981(12)
2.丁兰兰.略论郑洛地区仰韶文化成人瓮棺二次葬[J].四川文物,2008(03).
3.黄冉. 《鹳鱼石斧图》图像研究[D].江苏大学,2016.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推荐搜索词:
1.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怎么读
2.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作用
3.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属于仰韶文化什么类型
本文标题: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