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值得的 听王秀敏讲述“五把铁锹闹革命”
今年80岁高龄的王秀敏老人精神矍铄,虽然岁月在老人的脸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但是晚年生活的和乐安详在老人那慈祥的笑容中尽情展现。
老人的房间干净、整洁,“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合影被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最左边的那个就是我。我是年纪最小的一个。”王秀敏指着照片笑着说。50多年过去了,老人的质朴一如当年。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王秀敏老人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五把铁锹闹革命”那战天斗地开荒打粮支援石油会战的传奇已载入大庆史卷,成为大庆油田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倒转时光,和王秀敏老人一起重温“五把铁锹闹革命”。
“五把铁锹闹革命”的主人公之一王秀敏,是五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今年已80岁。大庆日记者 张幸福 摄
会战初期,吃饭问题成了“老大难”
有一首歌唱得好,“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正是大庆当年的情景。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正值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粮食不够吃,石油工人要靠挖野菜贴补饥肠,4万多名职工生活艰苦,“五两保三餐”哪能吃得饱?
特别是从1961年开始,职工家属一批一批地来到油田,吃粮吃菜更加困难。
“我是1961年随老伴从青海来到大庆油田的。当时没有地方住,就住在萨尔图大医院后面干打垒的办公室里,两块板子在走廊里一搭,就成了住的地方。”王秀敏老人回忆说,那时候,参加完会战家属学习,就开始积肥,掏厕所、马路上捡牛粪马粪,一个冬天积了8吨肥。
1962年,钻井指挥部的组织干事孙芳琴动员家属开荒种地,自愿名。
当时只有五个家属名,组成服务队,这五个人就是当时45岁的薛桂芳,以及吕以连、王秀敏、杨学春、丛桂荣。
“我们五个人互相也不认识,也没想那么多,组织让干啥就干啥。”当年刚见面时的情形,王秀敏老人记忆深刻。
职工家属开垦荒原。(资料片)
话剧《初升的太阳》以职工家属参加集体生产为背景。(资料片)
住在四处漏风的“房子”里,睡在干草铺的地上
1962年4月16日上午,薛桂芳、吕以连、王秀敏、杨学春、丛桂荣五个人拿上行李,搭了个便车,朝目的地出发了。
下了车,离她们要去的“八一新村”(现采油三厂附近)还有3公里。茫茫草原草深无路,几个人深一脚浅一脚,一步步艰难地挪动,到下午才到达“八一新村”。
所谓“八一新村”,是钻井队施工后留下的一个破干打垒。“就有四根柱子,没有房盖,没有墙。”王秀敏老人说,她们从附近的副业队找来破帐篷,搭吧搭吧,成了住的“房子”。没有床,就找一些干草铺在地上,打地铺。一直忙活到后半夜,总算把“房子”修好,这也就成了她们五个人的家。
“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是大庆油田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大庆日记者 张幸福 摄
狼的嗥叫仿佛就在耳边,四把铁锹插在门口防狼冲进来
劳累一天的五姐妹又困又乏,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说实话,刚开始不敢睡觉。大风掀动房顶的篷布,扑打扑打响个不停,更重要的是荒原上经常有狼出没,那狼叫就跟在你耳边似的。”
为了能睡好觉,她们把四把铁锹插在门口,防止狼冲进来。“薛桂芳对我们说,‘你们就放心睡吧,我给你们放哨’。薛大姐是我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处处照顾我们。要是没有她,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王秀敏老人说。
五把铁锹一起往下挖,五个人手上都磨出了血泡
恐怖的夜,即将过去,东方渐渐露出鱼肚白。
4月的萨尔图,黎明前被称作鬼龇牙,意即一天最冷的时候,连鬼都冻龇牙了。周围满是荒草,却不敢轻易生火,只能硬挺着挨冻。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五姐妹简单地对付一口,扛着铁锹出征了。
4月的荒原,天气很冷,地还没有完全化冻,草根又深,挖起来非常费劲。一锹下去,划破一层地皮,不使足全身力气,根本挖不深。
“地上都是荒草,我们五个人一锹一锹地挖,把草翻到地下,一直干到晚上才开出一小块地,手上都磨出了血泡。”王秀敏老人回忆道。
进入5月,天气渐暖,但其他困难接踵而至。她们住的地方十分简陋,每逢下雨天,外面大雨,屋里小雨;外面不下,屋里还在滴答。
地铺上的草又湿又潮,几乎每天都要把草抱到外面晾晒。荒原上的蚊虫格外多,五个人身上被咬得到处是包,痛痒难忍。
吃饭是在副业队搭伙,没有菜,天天吃高粱米、窝窝头,喝的是水泡子里的碱水。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但是五个人没有一个打退堂鼓。
万把铁锹齐上阵,“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彪炳史册
就是这股劲儿、这种精神,五把铁锹挖的地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
在她们的带动下,很快又来了18个人,大家用人拉犁,当年开垦出32亩耕地,收获粮食1750斤。
1962年8月,大庆会战工委召开首次职工家属代表大会,动员全战区家属向薛桂芳学习。很快,全战区成立了398个家属生产队。
第二年,队伍发展到70多人,开垦出120多亩耕地,收获粮食3万多斤、蔬菜4万多斤。
在“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全战区生产队增加到500多个,家属达1.5万人,开垦耕地1.9万亩,年产粮食2500多万斤。
到1965年年底,95%以上的职工家属参加了生产劳动,有力地支援了石油大会战。
“五把铁锹”点燃了会战家属组织起来参加集体生产的第一把火,产生了强烈反响。石油工业部为了表彰她们,奖励了一面写有“发扬穷棒子精神,走自立更生道路”的锦旗。
在“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的号召鼓舞下,家属们自己动手,大搞农副业生产,既给国家减轻了负担,解决了职工家属两地分居等问题,又增加了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对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
家属生活在集体之中、组织之中、制度之中,参加劳动和学习,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石油大会战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966年1月,以此为素材,由著名剧作家孙维世创作、大庆家属排演的话剧《初升的太阳》进京汇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和好评。
现如今,参观完“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发源地的游客都会留下这样一句话:大庆油田了不起,会战将士了不起,会战家属更了不起。
采访后记
对于大庆人来说,“五把铁锹闹革命”并不陌生。为了支援那些被饥饿、严寒侵蚀的老一代石油人,家属们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了千斤重担。我们不曾经历,但能够通过当事人了解到这段历史,何其有幸。
50多年过去了,王秀敏老人的记忆依然清晰,信念依然坚定。王秀敏当年收完庄稼,冬天又来到机关大食堂工作,之后调到机关托儿所,一干就是15年。服务大队商店、饭店都干过,用王秀敏老人的话说,“组织需要干啥就干啥,咱就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就完了”。
后来,因老伴脑出血,王秀敏调回后线,一边上班一边照顾老伴,直到退休。王秀敏老人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油田工作,她经常教育他们要多干活儿少说话。
采访过程中,王秀敏老人对当年受的苦并未多提,一直说的是,跟以前比起来,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要活久一点,多享受享受。
其实,采访前心里很忐忑,那段历史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还有必要去探究去回忆吗?可采访后,心里豁然开朗,这段记忆贯穿于大庆每个人的成长、生活,深入挖掘这段城市记忆,我们才能更多地感知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感受城市变化带来的美与好。正如听王秀敏老人的讲述,不用过多的言语,历史的一幕幕便会浮现于脑海,内心会翻涌激情和活力。
对于老一辈石油人来说,现在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收获儿孙满堂的幸福,收获千万后辈的尊敬。对于现在的大庆人来说,更需要重温历史,接过这把“铁锹”,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热爱、建设我们共同的城市,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不辜负她们的期待。
本文标题:一切都是值得的 听王秀敏讲述“五把铁锹闹革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