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推荐文章1: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教育长及主要教员介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共有五位教育长,其中前三位毛继成、张承礼、杨祖德均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面两位程长发毕业于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赵协彰毕业于陆军速成学堂。主要教员前期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身者为主,中期以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大学出身者为主,到了后期主要教员几乎全部由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


  

保定军校教育长

  第一任教育长是毛继成,山东武定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辎重兵科毕业,民国元年十月五日任命,第一次风潮后,随校长赵理泰离职,其后于民国三年八月出任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校长。


  毛继成任教育长


  第二任教育长张承礼,字耀庭,浙江杭州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民国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任命,民国二年九月十三日辞职。


  张承礼任教育长


  第三任教育长杨祖德,山东莱州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辎重兵科毕业,民国二年九月十三日任命,其后出任该校校长。


  第三任教育长杨祖德


  杨祖德任教育长


  第四任教育长程长发,字其祥,河南省沈邱县人,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头班步科。陆军少将衔步兵上校,三等文虎章。曾任参战军第一师第二旅长、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科长、教育长。程很重视研究学问,品德修养也好。第三期学员张治中在回忆录中说:“一个主持教育的人,一定是要一个有学问、有能力、有品格而能为人师表的人。这样才可教学生,才可以担负教育的责任。那个时候,我们同学在全体官长和先生中,最佩服的只有一位,就是步兵科长程长发先生,他品格好,野外演习的讲评好,一般同学很佩服他、尊敬他,有什么问题经他一讲,同学就没有什么意见了。”


  程长发任教育长


  第五任教育长赵协彰,安徽省宿县人,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民国十二年一月二十九日任命。


  第五任教育长赵协彰


  赵协彰任教育长


  

保定军校主要教员

  教育长以外的其他师资,在蒋百里担任校长时期,军事学教官及学生连长、排长等人员,其学历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身者为主,蒋百里以前,即赵理泰担任校长期间,则以陆军速成学堂出身者为主。至民国十一年十二月孙树林担任校长时,军事学方面的战术及筑垒教官,其出身以陆军大学毕业者为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者已经减少,教育干部则几乎全部由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


  校长,蒋百里


  民国二年保定军校教职员情况简表(职称/姓名/籍贯/学历)


校长,蒋百里,浙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步兵科长,程长发,河南,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头班步科骑兵科长,邹致权,四川,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骑兵科炮兵科长,谭学夔,广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工兵科长,虞克震,安徽,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工兵科辎重兵科长,赵协彰,安徽,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头班辎重科教官,张翼鹏,湖南,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步兵料教官,王兴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教官,石铎,浙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教官,涂永,四川,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教官,臧式毅,奉天,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九期骑兵科教官,潘守蒸,山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骑兵科教官,于国翰,奉天,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教官,张修敬,江苏,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教官,陈强,湖南,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教官,尹凤鸣,河南,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教官,吴剑学,湖北,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教官,江煌,安徽,日本陆军土官学校第七期工兵科教官,杨言昌,广东,不详教官,马霖,安徽, 不详教官,安德溥,奉天,不详步兵连长,刘风池,直隶,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步兵连长,周思诚,直隶,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三期洋文班步兵连长,于国翰,奉天,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炮兵连长,吴俊才, 直隶, 不详辎重兵连长,韩德胜,直隶,不详步兵连长,何济时,不详步兵连长,朱之桐,不详骑兵连长,宋大魁,不详炮兵连长,苗培成,不详工兵连长,汪克诚, 不详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推荐文章2:揭秘保定军校(一),因何创立?怎么招生?蒋介石薛岳是不是校友

  如果说黄埔军校是将帅摇篮,那么保定军校就是新军阀的聚集地!


  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是中华民国的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它也是民国时期最“正统”的军校!


  它还是存在时间最短的民国著名军校!


  它的很多学员成为了后来黄埔军校的教官!


  它也曾逼着校长蒋百里开枪自杀!


  它学员将近一万名,其中1600多名获得将官军衔!(包含北洋武备学堂)


  今天就来讲一讲保定军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首先要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保定军官学校和在保定开办的军校,这不是一个概念,也不能划等号!


  因为在同一个地方,陆续开办和更名的学校名称有: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后更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陆军军官学校(大众称保定军校)!


  就这几个名字就能把别人绕晕了!


  但是不用着急,我简单梳理一下就明白了!


  1903年,袁世凯向满清政府提出建议: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


  袁世凯


  之后袁世凯就在保定开办了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就是保定军校的前身。


  1904年,满清政府确定陆军学堂办法,军事教育设定为四阶段:小学堂、中学堂、兵官学堂、大学堂。


  每省设一所陆军小学堂,学制三年。全国设四所陆军中学堂,学制两年。一级一级向上择优考核录取!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定位是兵官学堂。学制为两年!


  1906年,满清政府看袁世凯把工作做到前面了,那怎么能行,于是就想把速成学堂归中央管理,于是在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的原校址开办了陆军速成学堂和陆军军官学堂!


  陆军速成学堂后来也叫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替代并扩大了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的功能,说白了就是改个名,给了满清中央政府。


  但是1909年,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被清政府陆军部叫停!就没有了兵官学堂,只保留了大学堂(陆军军官学堂)。


  1912年,袁世凯就任民国总统,这个体系也算是袁世凯一手培养起来的,所以,袁世凯只是把陆军军官学堂搬到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


  但是兵官学堂还没有啊!于是袁世凯在原来保定的陆军速成学堂的校址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现在大众熟知的保定军校!保定军校学制两年,教学几乎是照搬了日本士官学校,这跟袁世凯亲日有很大关系!


  日本陆军大学


  之后,袁世凯也改变了军校办学办法,由原来的小学堂、中学堂、兵官学堂、大学堂四个阶段,缩短为三个阶段,去掉了小学堂!


  正好这个时候,第一批陆军小学入学的学生也已经毕业了。因为1905年是第一批陆军小学的学生入学。最早的1910年就陆军中学毕业了!所以保定第一期(1912年入学)的学生也最多,有1500人。别的都不超过1000人。


  保定军校的前七期,只招收陆军预备学校的毕业生,就是全国仅四所的陆军中学毕业生。(北京、西安、南京、广州)。


  所以,薛岳应该不是保定军校的学生,因为薛岳陆军小学毕业之后,没有进入陆军中学就读。也应该不可能就读于保定军校!八期都到18年了,那会薛岳都参加粤军了!


  薛岳


  这些事情张发奎的自传和《保定军校同学录》也能佐证!


  还有很多人说蒋介石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对也不对!


  因为没有人能说出来他是第几期的毕业生!但是他跟保定还是有点源渊的!


  蒋介石是1907年和他好哥们张群一起考入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留学预备班的,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只有两期,分别是1907年和1909年。


  但是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不是保定军校,严格意义上也不能算是保定军校的前身!


  简单一点说就是: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是爹,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和陆军军官学堂是养子,保定军校是亲儿子,虽然养子比较大一点。


  但是保定军校存在的时间也不长!1923年就停办了。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推荐文章3:保定军校到底有多牛?不只是名将如云,且稳压黄埔一头

  ?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和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其实是清末袁世凯在保定创办的军事学堂的延续和发展,设有步兵、骑兵、炮兵、经理、测绘等科目,学员主要从新军各镇军官中挑选,学制为两年,前一年半在学校学习,最后半年去部队实习,毕业时授予军衔。


  尽管保定军校仅开办了短短的11期,但其培养的大量军事领导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1923年停办时,军校共培养了一万一千多名军事领导人才,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500多名,被誉为中国“将军的摇篮”。


  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压黄埔军校一头,估计很多人都会有异议,如果细数从保定军校走出来的名将就会发现,从黄埔毕业的那些精英基本上都是保定军校毕业生的下属。下面就来看一下从保定军校走出来的名将。


  委员长,也是黄埔军校的校长。


  陈诚,一级上将,曾任国防部参谋总长。有小委员长之称,军内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白崇禧,陆军一级上将,桂系三巨头之一,曾担任国防部副部长。


  张治中,陆军二级上将,解放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叶挺,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


  傅作义,陆军二级上将,解放后担任水利部副部长。


  陈铭枢,陆军二级上将。


  董振堂,工农红军第5军团长


  邓演达,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


  张克侠,建国后曾任林业部副部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顾祝同,曾任陆军总司令,“防务部门”参谋总长


  刘峙,解放战争时期任徐蚌会战总司令


  黄绍竑,新桂系三巨头之一


  熊式辉,曾任中央设计局局长、中央银行监事长、东北政府主席等职


  何健,二级陆军上将,湖南省政府主席


  唐生智,曾任军事参议院院长,全国解放后历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


  蒋光鼐,第十九路军总指挥、淞沪警备司令,解放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


  李品仙,陆军二级上将,曾任第十战区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


  郝梦龄,第九军军长,陆军上将,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军长


  吴奇伟,历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华北“剿总”副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 ....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推荐文章4:民国三大军校,任职高,成就好的三人是谁?

  云南讲武堂,保定军校,黄埔军校被誉为是民国三大军校。


  云南讲武堂是在1909年创建的,当时清朝为了训练一支新军,守卫西南,于是创建陆军武备学堂,这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前身。


  校训:坚忍刻苦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从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学生日后都成为,军政两界的精英人士,还有极少数人成为某个国家的领导人。


  云南讲武堂的创建就是为了强军,强国,抵御外敌。正如云南讲武堂的军歌所唱的那样,壮哉中国心!正当中!中华男儿,要凭那双手撑苍穹;睡狮昨天,醒狮今日,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翘首昆仑风虎云龙;泱泱大国取多宏,黄帝之裔天骄子,红日中国心!正当中!


  从云南讲武堂的军歌就能看得出,这所学校的成立就是为了强国,抵御外敌。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学员,后来都成为保家卫国,抗击入侵者的骨干。


  想必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八年抗战时期,打出国之劲旅称号的国民革命军第60军军长卢汉,包括后来的军长曾泽生就是毕业云南讲武堂。


  抗战英雄唐淮源,王甲本,寸性奇,周保中等人,都是毕业于云南讲武堂。


  后来,成就最高,任职最高的云南讲武堂的学员,肯定是朱德同志,他被誉为是红军之父,人民军队的三军总司令,领导革命战争,推翻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与此同时,朱德同志还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帅。


  除此之外,在云南讲武堂历届学员中,还有三位,是它国的重要领导人。崔庸健是朝鲜人民军总司令,军衔是次帅。李范奭曾任职韩国首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武海秋曾担任越南临时政府主席。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办于1912年,位于河北保定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前后共创办9期,但每一期产生的名将数不胜数。因此,保定军校也被誉为是名将的摇篮。


  在中国近代史上,来自保定军校的名将实在是太多了,其中比较突出的有白崇禧与薛岳,还有叶挺,傅作义,李品仙,廖磊,唐生智等知名将领都是出自保定军校。其中的白崇禧被誉为是民国的小诸葛,薛岳是八年抗战时期,消灭日寇数量最多的中国名将。


  叶挺是北伐名将,还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被毛主席称赞人民军队中的第一任总司令。傅作义是守城名将,唐生智湘军大佬,廖磊与李品仙是桂系军阀集团的悍将。


  不过,这几位保定生并不是民国时期,任职最高的一位。


  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也是毕业于保定军校。虽然,在名将辈出的保定军校,陈诚的军事才干不是最牛掰的一位,但他一定是任职最高的一位,成为国民政权,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


  黄埔军校是民国三大军校成立时间最晚的一所军校。不过,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为近代史上,有许多知名的大人物,都是这所军校毕业的,或者曾经在这所学校任教。


  都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者是中山先生,首任校长是蒋介石,政治部主任是新中国的大管家周总理,校党代表是廖仲恺,战术总教官何应钦,这些人在近代史上的影响及地位是非常大的。这样一来,黄埔军校的知名度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黄埔军校产生的名将也不少,国军阵营的杜聿明,黄维,宋希濂,关麟征,邱清泉,廖耀湘,胡琏,王耀武。


  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徐向前与林总,以及开国大将陈赓。


  以上这几位名将都是来自黄埔军校,其中的林总不仅军事才干出众,同时任职高,成就大,是为数不多达到正国级的开国元帅。


  云南讲武堂任职高,成就好的是朱总司令。保定军校后来职位最高的是陈诚。黄埔军校最能打仗的,任职最高的是毕业于黄埔四期的林总。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推荐文章5:清军军队体制

  第一章 清军


  清末,直隶军队主要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咸丰年间(1851-1861年),八旗、绿营兵开始衰落,军队涣散,士气低落。同治二年(1863)始,自绿营中择选精壮,组训“练军”。六年(1867),西捻军人直,清廷急调淮军、鲁军、豫军、皖军集于冀中同捻军作战。九年(1870)淮军统领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淮军留驻直隶,直隶遂成“兵勇共存"(淮军称淮勇)之格。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旗、绿营兵逐步裁撤,开始仿效西方国家编练"新军”。民国元年(1912),清廷灭亡,驻冀八旗兵、绿营兵、新军均为袁世凯北洋政府改编或裁微。


  第一节八旗兵


  八旗兵,是清入关前就有的部族武装。它以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种色旗为标志。八旗兵进驻直隶始于顺治二年(1645),初仅驻防顺德(今邢台)地,后陆续在各要险之地增派驻防。按专城设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以统所属旗兵。所派旗兵都合满州、蒙古、汉军为营,组成佐领(军营基层组织)若干。官兵旗仍属在京之原佐领(此又是旗籍基层组织)。驻防事务求兵部,归在京稽察大臣管辖。


  一、都统衙门


  清设都统衙门2处,分驻张家口、热河。都统为一品官,官阶与将军同,隶属于兵部。


  张家口都统 乾隆一十六年(1761)由总管改设,兼辖察哈尔游牧之事,故一般称“察哈尔都统”。该都统共有官兵1.9万余人。其衙门内设笔帖式4人,办理务。道光二十年(1840)至官统二年(1911),历任都统:敬敷、铁麟、,裕成、双、赛福、恒春、西陵阿盛桂、华山太、穆隆阿、西陵阿、庆昀、法褔礼、廉至、阿克敦布、包尔固善、裕瑞、文盛、庆春额勒和布、庆春、瑞联、穆图善、花尚阿、祥亨、、吉和、绍祺、托伦布、奎斌、德铭、祥麟奎顺、升允、溥廷、松寿、诚勋、溥良、冯国璋、何宗莲。


  热河都统 乾隆三年(1738)改副都统。嘉庆十五年(1810),复改为都统,驻承德,兼管木兰围场、喀喇河屯、桦树沟二防及游牧之事,共有官兵8700人。衙内设主事1人,笔帖式4人,办理庶务,并有理藩院司员、刑部司员随同办事。历任都统:道光十九年(1839)至三十年(1850)为惠吉、湖松额、桂轮、琦善、萨迎阿、桂良、惠丰、惟勤;咸丰年间(1851-1861年),赛福、毓书、英隆、常清;同治年间(1862-1874 年),春佑、瑞麟、麟庆、庆春、库克吉泰、瑞联;光绪年间(1875-1908 年),景廉、延煦、崇绮、勒和布、继格、谦、德福、奎斌、庆裕、崇礼、寿荫、色楞额、锡良、松寿、延杰;宣统年间,诚勋、敷廷、锡良。


  热河都统旧址


  二、副都统衙门


  直隶设副都统衙门2处,分设于密云和山海关。副都统为二品官阶,隶属于兵部,并可直接向皇帝奏事。衙内设笔帖式2-3人,协助副都统办理庶务。


  密云副都统 乾隆四十六年(1781)设。兼辖昌平、顺义、三河、玉田、古北口等处驻军,官兵共 2600名。


  山海关副都统 乾隆八年(1743)设。兼辖冷口、永平(今卢龙)、喜峰口、罗文峪等处驻军,官兵共1500名。道光二十年(1840)至宜统三年(1911),历任副都统为:扎拉劳达、富勒敦太、定褔、舒京阿、宝山、成、庆春、长善、玉亮、常星阿、宝旬、崇礼、祥亨、姚田、谦德宜贵、桂样、斌杰、富顺、倭恒额、儒林。


  三、城守尉衙门


  保定、沧州各设城守尉衙门1处。城守尉为正三品官,隶属于兵部。衙内设笔帖式1人,办理庶务。两城守尉各领官兵数百。


  沧州市“河间府衙“景区


  四、防守尉衙门


  直隶共设防守尉衙门 18处,布于宝坻、东安、采育、固安、雄县、良乡、霸州、独石口(兼辖千家店防御)、昌平、玉田、三河、顺义、古北口、永平、喜峰口(兼辖罗文峪防御)、冷口等地。防守尉为正四品官阶。衙内各设笔帖式1-2人,办理庶务。除冷口、喜峰口防守尉领官兵 200人外,其余各防领兵 50人至百余人不等。守分属兵部、都统、副都统管辖,宝坻、东安、采育、固安、雄县、良乡、霸州七防隶属于兵部;独石口、昌平、玉田、三河、顺义、古北口、永平、喜峰口和冷口分别由张家口都统,密云和山海关副都统兼辖。此外,东、西陵园均有旗兵驻守。每皇陵设总管1人,计东陵5人,西陵4人,各领官兵数十人。


  第二节 绿营兵


  绿营,是为汉兵,以绿旗为标志。清驻直隶军队,初以八旗兵为主力,清中叶以后,绿营发展成为主力。绿营组织最高为“标”,直隶绿营有督标、提标,镇标之分。由总督统率的为督标,提督统率的为提标,总兵统率的为镇标。标下设协,由副将统率;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统;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统。额外低级武官有外委,职位与千总、把总略同,但待遇较低。


  一、总督衙门及所统督标


  直隶总督署平面布局


  直隶总督署仪门


  直隶总督为直隶之最高地方官,统掌全省文武、军民,总理戎政。凡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都由总督奏请升调免黜,并有对外交涉之权。直隶总督初设于顺治五年(1648),辖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督衙驻大名府。之后,几经裁设,至雍正二年(1724)复设定制,督衙移驻保定(位于今裕华西路东段北侧)。同治九年(1870)驻天津,冬令还驻保定。总督为正二品官阶,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直隶总督皆为从一品。自道光十二年(1832)至宣统三年(1911),历任总督为:琦、讷尔经额、桂良、谭廷襄、瑞麟、庆祺、文煜恒褔、文煜,刘长佑、官文、曾国藩、李鸿章、张树声、李鸿章、王文绍、荣禄、裕禄、李鸿章、袁世凯、杨士骧、端方、陈夔龙。


  总督除节制省区提督、总兵辖军外,又有直属军队,名为“督标”。督标驻保定,官兵2085名,分编左、右、前、后4营。左营设中军副将1名,中军都司1名,千总以下官兵516名,统转前后两营,兼辖右营;右营设游击、守备各1名,千总以下官兵515名;前后两营各设游击、守备1名,千总以下官兵 527 名。


  此外,隶于总督直属者尚有保定城守营(分驻保定、祁州、安肃、定县、蠡县等地)、新雄营(由保定城守营兼辖,驻新城)、涿州营、拱极营(驻拱极一今宛平)良乡营(由拱极营兼辖)等。乾隆十四年(1749),天津河道总督裁撤后,原属河标统辖之永定河营(驻固安)、北运河营、南运河营并归直隶总督统辖。上述各营各领官兵100-200余人不等,保定城守营最多,803人。


  隶属于总督由下属府州同知兼辖者有:东路厅(驻通州)、西路厅(驻芦沟桥)南路厅(驻黄村)、北路厅(驻沙河镇),张家口厅、独石口厅、八沟厅、塔子沟厅(驻建昌县)、承德府,喀喇沁(驻平泉),平泉(驻卧佛寺)、三座塔(驻朝阳县)多伦诸捕盗营,每营官兵30100人不等。


  二、提督衙门及所辖提标


  康熙三十年(1691)设直隶提督一员,官阶为武职从一品,是为省区绿营最高长官,受总督节制,管理全省军务,提衙驻古北口。道光二十年(1840)至宣统三年(1911),历任提督为:周悦胜、陈金绶、双锐、托明阿、张殿元、史荣、乐善、成保、成明、宝山、讷钦、徐廷楷、刘铭传、傅振邦,李长乐、叶志趙、聂士成、梅东益(署)、吕本元、马玉昆,姜桂题。提督统辖本标中、左、右、前4营及分防各营,官兵共 5999 名。本标中营设参将、守备各1名,千总以下官兵684名,驻古北口的西柳林;左营设游击、守备各1名,千总以下官兵679名,驻潮河川;右营设游击、守备各1名,千总以下官兵680名,驻潮河川;前营兼辖密云城守营和顺义营,官兵共669名。河屯协,设副将1名,统辖左、右两营,兼辖唐三营。左营官兵445名,右营官兵341名,唐三营官兵165名,驻承德府。


  三屯营,兼辖喜峰、燕河、建昌三路,本营官兵171名,驻迁安县;喜峰路官兵90名,驻喜峰口;燕河路官兵67名,驻卢龙县燕河;建昌路官兵67名,驻迁安县。八沟营,设参将、守备各1名,官兵305名,驻八沟。兼辖建昌、赤峰、朝阳三营。建昌营官兵177名,驻数沟贝子:赤峰营官兵227名,驻翁牛特旗:朝阳营官兵204名,驻土默特旗。


  昌平营,设参将、守备各1名,官兵共273名,驻昌平。兼辖汤泉营及巩华、居庸关、怀柔三路。汤泉营官兵147名:巩华路官兵156名,驻巩华城:居庸关路官兵141名;怀柔路官兵89名。


  古北口营,驻古北口,官兵 226 名。


  三、总兵衙门及所统镇标


  直隶设镇标七,各设总兵衙门1处。总兵为武职正二品官,受本省总督与提督双重节制,镇守本镇所属地方。


  正定镇 驻正定府。顺治初年设总兵统之,康熙二十七年(1688)改设游击,三十二年(1693)改设副将,雍正四年(1726)复设总兵。辖本标左、右二营,官兵1399名。兼辖龙固城守营(驻正定)及赵州(归左营兼辖)、固关、龙泉关、倒马关、忠顺(驻定州)诸营,官兵共1625名。道光二十年(1840)后,历任总兵官为:伍明阿、定桂、向荣、双禄、万福、闵正风、侯凤岐、花里雅逊布、珠隆阿、双禄、三星保、崇褔、常存、刘景芳、谭胜达、吴长庆、叶志超、娄云庆、潘万才。


  宣化镇 驻宣化府。清初设镇朔将军,康熙七年(1668)改将军为总兵。辖本标中左、右3营,官兵1170名。兼辖独石口(兼辖镇安、龙门所2营及云州、马营、镇宁、松树滴水崖、赤城、君子、靖安八堡防守)、多伦诺尔2协及宣化(城守营)、张家口(兼辖万全、膳房堡、新河口、洗马林4营)、蔚州(兼辖东城营)、怀安(兼辖左卫、柴沟堡、西阳河3营)龙门、怀来(兼辖怀来城守、岔道2营)等6营,官兵共3106名。


  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九年(1870),历任总兵官为:李廷杨、石生五、春福、赵毓桂罗玉斌、阿麟保、惠成、王可陛。


  马兰镇 雍正二年(1724)由副将改设总兵,驻马兰峪。本标左、右2营,兼辖遵化蓟州、曹家路、墙子路、黄花山、余丁6营,官兵共 2629名。道光二十年(1840)至光绪九年(1883),历任总兵官为:德兴、善寿、容照、庆锡、倭什讷、禧恩、伯荒、绵森、穆隆阿、存诚、熙麟、文俊、文谦、景霖、宝旬、景霖、桂昂、、英廉。


  泰宁镇 乾隆元年(1736)设总兵1名,驻易县梁各庄。统辖本标左(兼辖水东村营)右营(驻龙华)兼辖紫荆关营(兼辖白石口、广昌、插箭岭、矾山堡营)、易州营(兼辖房山、涞水营)、马水口营、沿河口营(驻宛平),总计官兵3261名。道光二十年(1840)至光绪九年(1883),历任总兵为:松峻、德诚、德春、舒兴阿、绵森、庆祺、戴、舒精阿、麟翔、文俊、衍芬、奕良、锤、铭安、清安、祺、怀塔布。


  大名镇 原设副将,归正定镇管辖。道光元年(1821),改设总兵1名,驻大名府。统辖本标中、左、右3营,兼辖开州协(兼辖杜胜、东明、长垣3营),大名城守、广平、顺德、磁州营,共计官兵4044名。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八年(1869),历任总兵为:岳兴阿、罗应鰲、炳文、保恒、占元、史荣椿、毛三元、马德昭、阿保、伊绵阿、姜国仲、彭楚汉、徐道奎


  天津镇 顺治初设总兵1名,驻天津府。统本标左、右4营(其左营又辖四当口营右营驻沧州砖河),兼辖河间协(协标左右2营,兼辖郑家口、景州2营)大沽协(驻天津海口南岸,统辖协标前右、中右、后右、前左、中左、后左6营,兼辖葛沽、岐口2营)及务关、霸州、武清、静海、旧州、天津守备营,官兵共6888名。道光二十年(1840)至光绪九年(1883历任总兵官为:陈金绶、善禄,福珠洪阿、长瑞、李瑞、特克慎、双锐、安勇、蒋临照、陈济清周盛傅、丁汝昌。


  通永镇 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办理海防善后之由,裁陕西西安镇,移驻直隶省宁海县芦台。设总兵1名。统率本标左、右2营及北塘、丰润、玉田、宝坻4营,兼辖通州(驻通州,辖协标左、右2营,兼辖张湾、采育、三河3营)、山水(驻临榆、辖本协左、右2营,兼辖山海路一驻芦龙,石门路一驻石门寨,蒲河一驻抚宁县牛头崖,乐亭4营)2协。官兵共5494名。道光二十年(1840)至光绪十年(1884),历任总兵为:向荣、陶镇煜、保恒、李志和虎坤元、戴文英、刘季三、布克垣、伊绵阿、徐廷、崔褔泰,周得胜、唐仁杰、吴育仁。


  四、水师营


  雍正四年(1726),设天津水师营,驻天津海口芦家嘴。该营设都统1名,官兵共2000名。乾隆九年(1744),增兵千人。二十五年(1760)裁500名,三十二年(1767)悉裁。光绪元年(1875),李鸿章在筹办北洋水师之时,仿长江水师之制,复建直隶水师营于大沽,设督标水师营管带以下官兵726名,舢板战船46只,分驻三岔河口和西河口。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八国联军交战中覆灭。


  水师营炮塔(黑炮台)瞭望塔


  第三节 练军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以后,八旗、绿营兵日趋衰落,不使用。同治二年(1863),直求总督刘长佑奏请清廷议准,由督、提、镇所辖标营中选拔精壮教习洋枪和西洋阵法,谓之“练军”。初收练勇,多为临时选募,旗帜队伍不分,号令难齐,各营兵勇悬殊,临敌各不相顾。随仿湘军(曾国藩在湖南编练之军队)营制,结合北方地形,另立规制:500人为1营;步队4营,马队1营,为1军。至五年(1866),共练6军,官兵1.5万人。分驻避化、天津、宜化、古北口、正定、大名等地。但因兵饷、军械难济,兵勇所出绿营,惰习难移,成效其微,经与太平军作战后仅余兵4000人,其余大部溃散。


  八年(1869),曾国任直求总督,复由古北口、正定、前琼州标营抽兵3000人,设6营编为1军,分驻保定、正定、临洁等地。之后,正定总兵谭胜达募马勇2营,宜化总兵王可陛练马勇2营、步兵2营,前琼州总兵彭楚汉募马勇1营,古北口提标编练4营,宋庆在山海关等地编练25营,共58营,约6万人。光绪二十-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后,新军兴起,练军逐步裁撤,为新军替代,一部编为巡防队。


  第四节 淮军


  咸丰十一年(1861),李鸿章在淮南合肥、六安一带,募集地主团练6500人,仿照湘军编制训练,另成一军,谓之淮军。次年调赴上海,依靠外国侵略者的支持,购买洋枪洋炮。扩编军队,勾结英法侵略军,镇压太平天国军。同治四年(1865)全军达6万人,成为镇压“捻军”的主力。七年(1868),先后在安徽、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直隶等地对捻军作战。九年(1870)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所统淮军一部驻扎直求,拱卫京畿,设“淮军公所"于保定。其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叶志超、聂士成等。之后,驻直隶淮军陆续裁撤。光绪二十年(1894),实存 49营,2.1万人,分驻沧州、天津、浦河口、保定等地。是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应朝鲜邀请,由叶志超、聂士成率军赴朝,败退回国,驻芦台,扼守塘沽至岐口海防,后改称武毅军。


  第五节 新军


  中日甲午战争,清军节节溃败。清廷认为,日军以“西法取胜”,故而决计聘用洋人、购置洋枪、洋炮,编练近代化陆军,谓之新军。


  一、定武军


  光绪二十年(1894)冬,清廷“知募兵不足恃”,命淮系官僚长芦盐运使胡棻主练兵胡于天津小站(初驻马厂),招募壮丁,编练新式陆军10营,计4750人,其中步队 3000 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人。同时,请德国人汉纳根为教官,照西法训练,号“定武军”,是为新军之始。


  二、新建陆军


  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二十二日,清政府派胡棻督办津芦铁路,改派袁世凯为练兵督办,接任胡小姑练兵事宜。袁将胡编练的定武军,加以扩编,加聘洋员,增置洋枪洋炮,设立军事学堂,培养将领。至次年冬,定武军扩充至 7300 人,分步、骑、炮、工、辎5种改号为“新建陆军"。


  三、武毅军


  光绪二十二年(1896),直隶提督聂士成,从驻防直隶之淮军内选练马步队30营,仿德国营制操法编练防军,名为“武毅军”,驻防芦台。二十四年(1898)“百日维新"期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调聂士成率部5000人驻天津,与董福祥所率甘军,袁世凯新建陆军相呼应,密谋政变。戊戍政变后,被荣编为武卫前军。


  冬季实兵行军演练的武毅军


  1898年天津阅兵前夕的武毅军


  四、武卫军


  为使各军联成一气,军机大臣(节制北洋海陆各军)荣禄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二月七日奏准,将北洋各军编为武卫军。武卫军分前、后、左、右,中5军,每军约万人。以聂上成所部武毅军为前军,驻芦台;萧福祥所部甘军[二十年(1894)奉命由甘肃人卫北京,十三年(1897)正式调防北京〕为后军,驻蓟州;宋庆所部毅军(原驻辽宁)为左军,驻山海关;袁世凯所部新建陆军为右军,驻小站;荣禄新募八旗子弟为中军,驻北京南苑。二十六年(1900)与八国联军作战失败,前、后、左、中各军大部崩溃,唯袁世凯所部右军因调山东,未与八国联军接仗,得以保存和发展。


  武卫军正是后来抵抗八国联军的主力


  五、陆军五镇


  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死,袁世凯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袁率武卫右军及自强军由山东赴直,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充发展,编练北洋常备军。《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倡办“新政”,二十九年(1903),在中央设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大臣,主持训练新军,将“北洋常备军"扩编为6镇(第5镇驻鲁),袁为最高首领。十一年(1905)制定陆军军制,每镇额设官兵12512人。


  陆军第1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清廷选八旗兵3000人,交袁世凯训练,其一切军规营制俱按北洋常备军奏定章程办理,并定名为京旗常备军。二十九年(1903)编成一协,三十一年(1905)添足一镇,驻保定。次年八月移驻京北仰山注,改称陆军第1镇历任统制:凤山、何宗莲。辖步兵2协,第1统领曹锟,第2协统领朱泮藻。


  陆军第2镇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月,以原武卫右军左翼为基础,并由正定、大名冀州等地招募兵丁6000人,编为“北洋常备军”,设左、右两,步、马、炮、工、辎共20营次年闰五月,改称“北洋常备军左镇”,并增设步兵|营、马队1标。三十年(1904)四月义改称“北洋常备军第1镇”,驻永平府(今卢龙县)、山海关等地。次年统一新军军制时,改号陆军第2镇。至宣统三年(1911)历任统制为:王士珍、王英楷、张怀芝,马龙标、王占元辖第3、第4协。第3协统领(亦称协统)王占元、王金镜(后);第4协统领张怀芝,后,田中玉、鲍贵卿。


  陆军第3镇 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时,以原武卫右军一部及自强西军为基础另从鲁、豫、皖三省招募新兵数千,编为“北洋常备军第3镇"。次年改称陆军第3镇。始驻保定,三十三年(1907)调赴长春、奉天、山海关等地,宣统三年(1911)回调北京南苑、海淀,后驻保定。历任统制为:段芝贵、段祺瑞、曹锟。辖步队第5、第6协。第5 协统领雷震春,后,徐占风、卢水祥:第6协统领张永成,后,徐万鑫、陈文运。


  陆军第4镇 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袁世凯裁并保阳练军马队、新军马队、元字淮军等部,编成步队1协6营,另从直、鲁、豫、皖招募新兵编成步、炮各1协,工、辎各1营组成“北洋常备军右镇”。同年九月改称“北洋常备军第2镇”,驻天津、马厂、小站等地。次年五月改称“陆军第4镇”。历任统制为:吴凤岭、陈光远。辖步队第7、第8协及炮、马队各1标。第7协协统陆建章,后,杨善德、杨保善、陈光远、孙铭、李厚基:第8协协统陈光远、王遇甲(后)。


  陆军第6镇 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以原武卫右军7000人,自强军 2000 余人(马、步、炮12营)及第3镇步队各标第2营,合编为“北洋常备军第4镇”,五月改称“陆军第6镇”,先后驻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地。历任统制为:段棋瑞、王士珍、赵国贤、段祺瑞吴禄贞、李纯。辖步队第11、第12协及马、炮队各1标。第11协协统陆建章、李纯(后);第 12协协统何宗莲,后,周符麟、吴鸿昌。


  第六节巡防队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改各省除八旗兵以外之旧军(绿营、防军、练军等)为巡防队,驻守重要城镇和要道。巡防队为地方警备队性质。直隶分设数路,每路统3-5营不等,总额约1.1万余人。路设统领、帮统。步队每营分左、中、右3哨,各设哨官、哨长。每哨8棚,每棚设什长1人,正兵9人。马队每哨4棚,每棚什长、正兵与步队同。


  第七节军事学校


  一、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是清末设在天津的陆军学校。光绪十一年(1885),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设。规制略仿西洋陆军学堂,聘用德国军官教练。经费由北洋海防经费中开支。最初挑选各营中弁目人堂肄业,文员愿习武事者一并人取,学生100余人,学习天文、舆地、格致测绘、算化诸学,炮台、营垒诸法,操习马队、步队、炮队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式,并兼习经史。初仅肄学一年,考试及格,发回各营。其后逐渐延长年限,选募年轻学生肆业。二十二年(1896)有学生 280人,分设马队、步队、炮队各科。北洋系将领多出自此。二十六年(1900)六月,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学堂被焚毁。二十七年(1901),袁世凯继李鸿章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将天津武备学堂迁到保定,易名“北洋陆军将弁学堂”


 

本文标题:保定陆军军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