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a是什么意思
aia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知识产权行政裁决制度:为促进创新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支撑
:经济日-中国经济网
——访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
经济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8日讯(记者 苏兰)日前在杭州召开的第十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上举办的“知识产权行政裁决的制度解读和实践分享”论坛影响广泛,知识产权界大咖们的精彩论述因其专业且回应了社会关切问题而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为进一步解读知识产权行政裁决制度,经济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论坛结束后,专访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
知识产权行政裁决制度有利于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记者:我国知识产权行政裁决制度实施的意义是什么?在实践中,我国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有哪些特点?
张志成: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党的十九大告提出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权利人快速确定权利有效性、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途径。
行政裁决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专业性强、程序简便的特点,有利于促成矛盾纠纷的快速解决,发挥化解民事纠纷的“分流阀”作用。
在知识产权领域,行政裁决具有丰富的含义和重要的意义。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加强行政裁决工作的意见》,提出重点做好知识产权纠纷和补偿协议行政裁决工作。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中明确将商标评审、专利复审无效等纳入行政裁决工作范围。
从行政裁决审查周期而言,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直坚持按照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有关要求不断压缩并保持行政裁决审理周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社会比较关注的专利无效,我们的审理周期一直保持在五个月左右,可以讲,能够充分满足当事人便捷快速处理纠纷的需要。在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机构中,我们审理专利无效的周期是最快的之一。
今年,我们还推动开展对专利复审无效、商标评审的社会满意度调查,以用户的感受来促进工作改进。专利复审无效和商标评审的社会满意度调查今年是首次启动。此次中国知识产权年年会上发放了调查问卷,以便了解大家的感受,通过这种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的方式来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下一步,还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行政裁决的质量和效率。例如,我局之前已经推出的专利复审无效的巡回审理和远程视频审理等方式还会持续加强,便利当地的申请人,降低其维权成本。提高行政裁决的质量和效率能够进一步营造营商环境,同时支撑相应的当事人处理好自己的纠纷,“定纷止争”,使我们的市场秩序更加良好。
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记者:事实上,商标评审、专利无效等行政裁决是确定知识产权权利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也是主体间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内容,由此备受企业和公众关注。请您谈谈,当前,我国知识产权行政裁决的相关情况和数据。同时,国外在知识产权行政裁决的制度设计以及实践情况是怎样的?
张志成:近年来,商事制度改革催生了各个市场主体竞相发展,也推动了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案件数量的持续增长。2018年,商标评审案件收案32.2万件,同比增长 53%,专利无效立案量达到5235件,同比增长15%。今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受理了两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行政裁决请求。
当前,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强化通过行政裁决方式判定知识产权有效性。
美国发明法案(AIA)中对专利授权后无效制度进行了大幅修改,将原专利诉讼和冲突委员会(BPAI)改制为专利审判及上诉委员会(PTAB),并新增授权后复议程序(PGR)和多方复议程序(IPR),改革后的程序因高效、经济、专业、门槛低等多方面的优势,获得了极大关注和广泛运用。近年来每年复议请求数量都超过1700件,相较改革前大幅增长。
在法国,为了改善专利无效必须由法院处理而导致繁琐法庭程序的情况,政府正在进行改革,将赋予法国工业产权局(INPI)处理无效专利的职能,创建一种新的救济途径。
我国约97%无效纠纷在行政程序中得到高效、精准解决
记者:高效、专业是知识产权行政裁决的显著特点,那么,这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是如何得以充分体现呢?
张志成: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部门始终保证行政裁决案件公平公正、高效率、高质量的审理。
2018年,商标驳回复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稳定在7个月以内。专利驳回复审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为11个月,专利无效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5个月,审理效率在世界范围内领先。案件审理质量获得广泛认可。以2018年专利无效为例,仅有24.7%案件进入行政诉讼,仅有3.8%的无效决定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撤销。
在确保高效、专业审理的基础上,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持续提升商标、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行政裁决水平。
一是创新工作方式,推动实现商标评审案件远程应诉、专利无效案件远程审理,减轻当事人负担,进一步提高行政裁决的工作效率。
二是打击恶意抢注和囤积商标、低质量专利申请等行为。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引入案件调解、和解解决机制,提高纠纷处理效率和满意度。
记者:如何看待专利无效的审理主体问题?目前,有些观点质疑,提出当前的专利无效程序导致专利案件审理周期长,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张志成:从法律性质来看,我国专利无效程序是专利法中明确规定的专利权救济程序,也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一项法定职责。这种职责配置符合行政法基本原理,有其内在科学规律,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惯常做法。
专利案件审理周期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专利案件普遍复杂,技术性较强,审理难度大。
实证分析显示,2018年裁判的专利案件中,93%以上的案件审理周期并没有受到无效程序的影响,专利无效程序并不是导致专利维权周期长的普遍因素。
另外根据统计,2010-2017年间,在形式上形成多轮诉讼的无效案件总数只有30多件,仅占同期专利无效案件的千分之一,所以所谓的循环诉讼也不是导致专利诉讼拖延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们国家的专利无效案件审查质量和效率都是比较高的,2019年上半年无效程序平均审查周期为5.0个月,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最快的,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美国专利审判及上诉委员会(PTAB)目前审理专利有效性的周期大约是13.7个月,欧洲专利局申诉委员会2017年专利案件有效性的平均审理周期为38个月,并计划未来5年在30个月内审结90%的权利有效性案件。
在我国,大约97%的无效纠纷在行政程序中都能得到高效、精准的解决,这为专利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得到了权利人和当事人的普遍认可。
记者:请问,下一步,将如何为促进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张志成: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坚持高效、高质审理,持续健全信息共享和协同保护机制,在行政裁决案件审理中平等保护中外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外商投资环境,切实践行我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承诺。
aia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从普利兹克奖看建筑奖项的营养与八卦
又到了一年一度中国建筑界刷屏的日子,因为普利兹克奖(以下简称普奖)颁布了。
中文媒体,无论是否建筑专业,都似乎有视该奖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倾向。很多同行和学生们,一周之前就在零星谈论。谜底一经揭开,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无论高兴或失望,群情之亢奋,似乎在过一个专业圈子的春晚。
我自己对普奖则是一年比一年漠然。得知今年的获奖者是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我第一反应是想起,去年曾把他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大型专展《栖居的庆典——真实·虚拟·想像》作为本科二年级的设计课入门介绍给学生,并在现场做了仔细分析。借助这次获奖的契机,我可以让学生再次回想那次高水准的专业展览,并与他们看到的建筑行业或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貌似时尚大牌、实质粗鄙肤浅的“小时代”做一次对比。
认知错位
从我个人的认识来看,普奖能在中国同行及媒体中产生这么大的反响,这与普奖的创立发展时机有着密切关系。它恰好与中国建筑学专业由封闭到初开大门的时间呼应。
普奖设立于1979年,当时的国际建筑学界(就是所谓“与国际接轨”中的“国际”,即由欧、美、日组成的国际)尚处于从现代主义后期向后现代主义转折之时,“专业主流话语”的面貌比较清晰,几乎没有能跨越第一、二、三世界,以全球建筑作品为关注对象的奖项。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上对“奖”所代表的权威的集体遵从,以及国内同行信息的相对匮乏,辅以面对“国际”时的不自信等诸多因素,有意无意之间,普奖在中国就被推上神坛,担负起权威风向标的作用。而在国内当时相对封闭的专业环境中,正是借助一个个获奖名单与作品集的陆续出版,中国的建筑学人开始熟悉普奖视野下选择出的一众大师。
随着欧美文化、艺术、社会学等领域中主流与他者的争斗,“国际”概念不断扩大,越来越跨越了传统欧、美、日的“国际视野”。与此同时,建筑学专业话语也走进路径交错的迷林之中。现代主义之后,很多新起潮流未曾展开即转瞬即逝:技术流、人文流、(批判)地域主义流、资本流,都曾试图充当主流填充空白而不得;所谓多元、平权,每个人都能成为15分钟名人的原子化评价体系日益蓬勃。
因此,今天的建筑学里没有哪个声音胆敢声称自己是主流,也没有哪个大师会取得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现代主义时期柯布西耶等人的地位。这一切,让习惯了达尔文线性发展观、希望有明确指路牌的国内同行们,越发摸不到头脑。还曾出现过集体向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会错意的时刻。198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建筑界按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这种线性代发展观,以为建筑主流不断向前发展,殊不知后两者都不过是短暂现象,并没有动摇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状态。因此,大家愈发希望普奖这个风向标能够揭示出“正确趋势”。
但普奖改变不了建筑学现状,也无法提供主流趋势。而在国人心中,奖项是一个分高低的工具。我看到国内同行对结果争辩的言论,多聚焦在谁比谁更牛、谁才更有资格的层面。但这是普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也是其潜在目标所决定的。
把普奖放到美国现实背景中看,在美国社会,尤其在其精英知识分子圈里,各种政治正确的压力日益广泛,同时大家生活在一种个体意识极强的文化中,加上前述的建筑学专业走入迷林状态,因此国外同行很少会对某个建筑奖产生群体性“春晚式”关注。
所以,在美国,影响普奖自身取向的,更多是社会文化环境,而非建筑专业上的压力。这使得普奖越来越变成一个社会行为,而非专业行为。当然,获奖人肯定是具备相当水准的优秀建筑师。但奖项给谁,主要是为了表明价值观——它必然是美式政治正确的,必然会是四平八稳、锋芒较少的,也必然不会引领专业发展。
而今年多西获奖,以我之见,其实是一个向逝去的现代主义致敬的行为,再加上他的印度身份,更是异常政治正确,完全符合普奖现在的发展趋势。
当然,西方的政治正确压力,在中国可能难以体会。它是在传统主流体系中,试图纳入性别、种族、国别、边缘和非主流的平等权利。政治正确的禁忌越多,人们就越不敢去触碰那些界线。如果说,政治正确在西方已经开始有束缚创造力与思维自由的倾向,那么,中国恐怕还没有进入这个阶段,反而是要去补相应的课,以扩充我们僵硬的视野。比如性别平等在公共空间中的实现、城市空间中不同阶层的社会正义与平等等议题。
此外,中国大众媒体及公众因王澍2012年获奖而被激发出民族情绪后开始关注普奖,历时数年仍热情不衰,由此也反证出普奖的社会属性。在历经了30年大建设的中国,建筑与城市的改变,是每个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日日面对的现实。而品位、设计、艺术等一系列关键词,业已成为今日中产必备的话语。所以中国当下,把普奖放到社会文化领域看待,似乎比把它放到建筑专业里看更有价值。
专业评价
现在评判一个设计作品或设计师时,我会给自己两个不同的角色定位:教师和专业评论者。作为专业教师,每当有本科学生说,某个老师水平有问题,我都会告诉他一个标准答案(绝不是怕人事麻烦的推脱之词):本科阶段,每个老师做的东西都有值得你学的,要耐心分析下,你可以学到什么;而作为专业评论者,我可能会对一大半发表出来的作品和所谓评论,摇摇头,认为不值一说。
这其实就是我对普奖的态度。选出的肯定基本质量不错,但在专业上不一定是先锋的、能预示某种趋势的。
以多西为例,如果硬用专业评论者的眼光做分析,我认为,他早期、中期有很多其恩师柯布西耶和路易·康的影子,从大布局到中间尺度,一直到细部,都学得非常到位。在1950年代的结构热里,他也有探索,一点儿不落伍于欧美潮流。但他一直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在学习一套成熟的东西,个人性的创造并不多。
而一些媒体,把多西以聚落、参与、模块组合等方法进行的贫民窟改造,提炼为“为百姓设计”的煽情标题,我看了好久,没看出特别的意思,有些流于表面。而一些结合气候,半开放公共空间的设计,倒是有些新意。随着年龄渐长,多西越来越回到“他那个年纪的印度根”,离中青年时熟练掌握的、被柯布西耶和康过滤一道的“印度性”越来越远,也与各种欧美潮流(比如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紧跟潮流的结构热)也没什么关联,这点我觉得很有些意思。但这些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学说、一个观念、一套做法。
还有很多奖项需要关注
建筑界其实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奖项,每个奖项榜单都暗含了评判某类建筑师与建筑是否优秀的一种标准。希望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士,第一,要多看奖项开眼界;第二,不要简单用水平高低、排排座的观念看待奖项;第三,尝试在多种奖项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子。这三点建议,也算是回应当下建筑学专业迷林的现实。
我想介绍如下奖项:
1、欧洲的密斯奖——高端、学术、基础、低调,适合做本科基础设计教育的主要标准;
2、普利兹克奖——近几年政治正确至上,可以结合业界背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一起讨论,体会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建筑是如何被需求、塑造、传播的;
3、阿卡汗奖——有明显地域倾向,需要仔细辨别,其标准的政治正确与作品的政治投机;
4、AIA(美国注册建筑师协会奖)、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奖)等各个国家行业协会的奖项,是打包混杂的,包含了各个国家当时当地的多种诉求;
5、还有BBC奖、网站奖等等。
这两天看有关普奖的言论,我脑海中总出现一组对比图像(主观感受,若冒犯到谁的感情,请谅解):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前几年去世的教历史理论的老教授,照片里70多岁的他,穿皮裤、骑摩托、住厂房,我从中能阅读出一种真“朋克”感;而刚当选AA校长的女学者,穿着很朋克,但明显是精英“小世界”中的人。这就是那个曾充满勇气、破字当先、拥有主流高音的学界/业界,与当下精致、安稳、无力又政治正确的学界/业界的差异。
建筑学已然中年,已很油腻,能否突破,不在于某个奖项能否指明方向。一个奖一点儿也不重要。既懂潮流又超越潮流、有视野和行动力的个体,才是最后的破坏者与创造者。
aia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FANUC ai和Bi伺服电机有啥区别?细心品尝有你想要的知识
ai和Bi有啥区别?
1 电机尾部串行编码器提供高反馈精度,ai系列每转64K,而Bi系列每转32K(ai系列反馈精度远高于Bi系列)。
2 ai系列的编码器分辨率100万/转,Bi系列的编码器分辨率12.8万/转(aiA1000代表100万,Bi128代表12.8万),新款的还有更高的分辨率。
3 ai系列具有高精度电流检测功能的伺服放大器。
4 ai系列的扭矩也是远远大于Bi系列(同等规格)。
5 防护等级ai系列高于Bi系列。
6 Bi系列伺服放大器都能在单相电源上运行,但是放大器的寿命会因为更高的输入电流和纹波电流而缩短。
7 ai系列伺服驱动器使用独立的回馈放电、再生放电元件,他的设计带有一个厚厚的安装散热片,通过安装面板上的一个孔延伸出去。这样的设计能把机箱里的大部分热量都排出去。
Bi系列伺服放大器是面板安装的装置。安装放大器时要确保相邻的放大器上面、下面之间良好的空间,使放大器的热量能进行对流。
8 ai系列的控制精度比Bi系列的高得多,ai系列适用于直线、轮廓控制(即更高的高精度加工)。Bi系列适用于点位控制。实际使用情况,80%的国产机床目前都使用Bi系列产品,因为价格便宜,好控制成本。
9 所有的Bi系列电机都是绝对值位置编码器,但是ai系列有增量和绝对位置编码器之分。
10唯一的是两者外形都一样。
如果这些知识对您有帮助,敬请点赞、收藏、关注并转发。
因为这些都是我不断更新的力量 ,还有更多的技术知识待续哦!
aia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aia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CIMA、AIA与ACCA有什么不同?
很多小伙伴在搜索ACCA证书的时候会看到一些相关证书,如:CIMA、AIA证书,他们会好奇这两本证书和ACCA证书有什么区别。不要着急,接下来高顿学姐就为大家介绍一下CIMA、AIA与ACCA的区别!
一、CIMA与ACCA证书的区别
CIMA是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偏重管理会计。ACCA是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知识比较全面,包含管理会计、财会、法律、金融等。
虽然CIMA和ACCA同属于财会类,但是方向不同。CIMA是偏向管理层,ACCA比较全面。这两个方向其实只是一个门槛,没过这个门槛的人觉得这是一个很高的资格认证。过了这个门槛的人,则要求更高的业务水平。一般考过证的人会再继续发展。按难度由低到高排列,最简单的是国际注册会计师资格(即ACCA资格),注册金融策划师资格(即CFP资格)相对比较简单,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即CFA资格)开始难度逐渐增大,到IT审计师资格(即CISA资格)开始就比较难了,而北美精算师资格(即FSA资格)是最难的一门财会。?
当然,CIMA和ACCA对你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积极的作用,很多已经工作的人,他们想升但是没有门道,只能再从头来学CIMA或者ACCA,但时间少,精力不集中,加上没有英国的知识体系的底子,结果发现非常困难,最后多数都卡住了。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ACCA有利于深造,况且学ACCA投入之后的收获比其他证书要多得多。
二、AIA与ACCA证书的区别
AIA即(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ants),国际会计师公会,以英国为基地的国际会计师公会是一个国际性的会计团体。
AIA与ACCA都是全球五大会计认证机构之一,也都是英国法定承认的五大会计团体之一,受到全球其他和地区的认可,是欧盟指定的公司审计团体,同样具有法律效应。
AIA与ACCA考纲、考试要求都相差无几,由于都是英国的5个RQB,因而都有同一个侧重点。两者连起点要求都差不多,都是从财务表的编制开始的,包括它们的出版社都是同一家。
AIA成立于1928年,总部设在英国,是世界领先的国际会计认证团体,在许多国家设有分会,其会员遍布全球。AIA于1994年获得英国审计资格(RQB),这是国际会计认证团体所能获得的殊荣和认可。目前AIA在国内学习人数很少,不太受欢迎。
ACCA(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于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专业会计师组织之一,也是在运作上通向国际化及发展比较快的会计师专业团体。目前已在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设立了分部、办事处及联络处。ACCA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会计师组织,在中国已经有近30年的传播,得到业界广泛认可。
aia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保险aia是什么意思
2.香港摩天轮aia是什么意思
3.香港aia是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aia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