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属于哪个市
甘谷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1:甘谷县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新甘谷讯【记者 黄鑫】10月18日,甘谷县举行县人民医院“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揭牌仪式。市卫健委副主任李姝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亚梅共同为甘谷县人民医院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揭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希武、县政协副主席蒋文出席揭牌仪式;副县长牛武军主持揭牌仪式,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县医院干部职工参加揭牌仪式。
市卫健委副主任李姝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亚梅共同为甘谷县人民医院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揭牌
王亚梅指出,甘谷县人民医院作为我县大型综合医院,建院70年来,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希望县医院要以晋升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为新起点,持续巩固创建成果,全面加强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医院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走出一条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发展之路,打造一所技术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把医院真正办成老百姓放心,职工满意,政府认可、名副其实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副县长牛武军主持揭牌仪式
据了解,甘谷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0年,2020年3月启动创建工作,今年9月创建成功,成为天水市首家被甘肃省卫生健康委授予“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的县级医院。
编辑:张文斌
责任编辑:王存录
甘谷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2:五县杂记之四:甘谷
王若冰
甘谷县境内的山梁,抬眼一望,就让人陡生一种莫名的焦渴。
渭河自武山境内崇山峻岭间奔突东行,把甘谷劈成南北两瓣。渭河谷地一马平川,清渠畅流,是盛产果黍和驰名国内外的甘谷辣子的丰腴之地。南部山区天高云低,环坡绕山的梯田层层叠叠,接天衔云,是一县的粮仓。渭河北岸渭北山区,一堆一堆东西绵延、险绝高拱的干枯山梁,一年四季都是那种烟熏火灼过的褐黑色。这精光赤裸的颜色被渭河谷地里的新绿映衬着,愈往高处,愈向北行,就愈干燥得让人眼睛发痛。特别是夏日午后,平静得不染纤尘的蓝天静静地停放在陡峭苍褐的山梁之巅,刺眼的烈日猛烈地照射着不起尘土,也不见一簇树影的绵绵山坡,你会忽然间觉得口舌干燥,鼻息呼吸如喷火。
有人告诉我,自这汹涌北上的山梁北行,便是甘谷北部邻县、深居陇中黄土高原腹地的通渭。
对甘谷的最初印象,始于县城西南壁立而起的千仞绝壁上开凿的那尊摩崖大佛像。那年夏天从兰州归来的火车上,我正被沿途苍裸赤贫的山梁折磨得昏昏欲睡之际,突然有人高喊:“大像山!”张开眼睛向窗外望去,火车已进入甘谷境内。楼房低矮的县城西南,拔地而起的绵延山岭如屏如障,通体褐红的山岭之上有了苍翠的树木和稀疏的绿色。自西向东延伸十余华里的横岭之上,楼阁悬空,祠坊相望,一尊彩塑巨佛稳坐在依山开凿、高窿如穹的佛龛之中,仪态庄严地凝目渭河两岸这一片黄绿交错,生死相依的黄土大地。在我的目光与这尊高近百尺的巨佛那如火如炬的双眼相遇的刹那间,我隐约感到,在这片至今遍布着被岁月烈火灼伤的累累疤痕的干渴之地,在干枯如山石的渭北山区黄土深处,在那被历史的微风不断吹拂的渭河两岸,肯定隐藏着我们至今无法探寻,甚至是千百年以后人们也无法阐释的种种情感和精神稳秘。否则,这尊高出人世的盛唐巨佛,为什么会在目送了那么多纷扰交错的历史烟尘之后,至今佛心不语,缄口不言呢?
翻开《巩昌府志》和《伏羌县志》,甘谷原来就是史称冀县、冀城或伏羌的古冀地。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冀县之前,这里和当时被称为邽县的天水一带河水甘冽,水草丰茂,漫山遍野饲养着日后驮载秦人先祖东进中原、横扫六合的膘悍战马。
那时的甘谷,一派清渭碧流,绿山沃野,是秦始皇先祖休养生息的好去处。
几年前,当我被一路滚滚黄尘追赶着逆渭河西行,于渭北干枯焦黄的山梁之上寻访星罗棋布的马家窑文化遗迹之际,被焦渴的黄土深深围困着的安远、大石、礼辛一带,向着成熟的秋天悄悄走去的庄稼,依然在平缓低凹的山坳里顽强地生长。路旁的树木非常稀疏,瓦蓝的天空无声地扣在头顶,绵延的山野反射着刺目的阳光,令人眩晕。这种愈行愈高便愈见空旷高远的大空明、大寂静使我觉得,渭北山区西北偏西一线,仿佛刚刚从一场极尽壮烈、喧嚣和千姿百态的疾风骤雨中省过神来。此刻,天、地、山、谷之间拥有的这份宁静,显得是那么慵怠、困顿!
从礼辛乡再向西行,便是通渭县境了。早就风闻礼辛乡方圆l6万平方米的浩荡黄土下,农民扶犁耕地时,冷不防就犁出一只弧形网纹红陶罐或一堆色彩斑斓的陶器碎片来一一那便是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曙光初照之际,极度繁荣的马家窑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陈迹。
天水所辖县区,甘谷算不得最有魅力的地方,却颇有个性与特点。与州城天水相去不足百公里,但几经重重群山隔阻之后,这里的山川形胜、人物风俗便大异其趣。房屋建筑,州城天水至今沿袭了大地湾时期“人” 字形结构格局,而甘谷城乡,除了庙堂楼宇,清一色单墙挑檐,堂屋虽显窄小,庭廊却非常阔绰,而且每座院落必有影壁花廊。仄小的庭院里回廊映月,月季花常开不败,很有些安居尘世外的飘逸之气。
中国之大,方言相异,本来不足为奇。但历史上大多时期与天水归属同一州郡的甘谷,却千百年来都保留了一种只属于古冀县的语言体系。那种节奏极快,鼻音又重,而且时不时会冒出一两声无法书写的叹词的甘谷话,至今听起来都陌生如同外语。历史上,甘谷一直是西北少数民族——羌族拼死固守的家园。于是我便想,现在的甘谷话是不是两千多年民族大融合中羌人原有语言的变属呢?
甘谷地处天水西北,汉唐时西通西域吐蕃诸族,宋辽与西夏相邻,其地文化也就极具包容性。大像山本是一处佛教名山,然而历史上东行西进的各教信徒却在这座绵延数里的山梁上,把儒、释、道教圣贤,甚至连民间宗教的财神都供奉在一处。就连那尊据说可列称全国第六大佛的唐代巨佛,竟美髯华服,全然一副威仪万方的世俗状!
也许是受了这种开放的、兼蓄并容的文化血脉浸淫的缘故罢,甘谷虽处僻壤,文风却古来尤盛。进入甘谷地界,随便走进一家柴门寒舍,堂屋里总有一轴清风山水或名人字画,与那些目不识丁的农民厮守终生。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聚徒讲学,孔圣人门徒“受业通身”,修成正果的七十二贤人中,就有一位出生甘谷的石作蜀。这位自西十里铺石家台子出发,翻关山陇坂,跋涉万里,投师孔子门下的石夫子的牌位,至今还供在曲阜孔庙西庑内。“关里爷”,这位十九世纪上叶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苏菲教派举足轻重的宗教学者和作家、《热什哈尔》的,也是甘谷县城东关人。著名作家张承志称《热什哈尔》是中国回族心灵秘史,而自从“关里爷”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混杂与写作,开创了这种秘密文体之后,“热什哈尔”甚至成了一切宗教内史抄本的代名词。
几年前去六峰乡姜家庄寻访姜维后裔时,我碰到的一位老人自称是姜维直系后裔。这老人的院子紧挨着姜维墓。他在展读那本已传了不知多少代人的《姜氏家谱》时告诉我们,到现在他每天都教村上的孩子练姜维拳、习姜维棍。他说他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眼看着为自己战死沙场的先人建造一座象样的陵园。
后人对先辈的纪念,确实是需要一种形式和结果的。然而对于历史上那些奔流着羌族人刚毅血性的甘谷人来说,更让他们倾心动情的,也许最终还是宁静畅达的文人情怀。“关西师表”巩建丰曾经为雍正皇帝讲授过《大学?明心至善》章,是一朝天子的老师。然而这位漫步乡间大半生的文人,如果不是在52岁那年侥幸碰上康熙皇帝为庆贺自己七十大寿而特设的“万岁恩科”考试,恐怕也只有在县城里开馆讲学、自怡余生了。因此,当一夜之间从安远乡的乡间土道登上金銮大殿之后,巩建丰也仅仅用短短十多年时间,把自己的学识、人品和能力的光彩留在朝廷上下的赞誉之后,便转身又回到了焦土拥抱着的甘谷老家。还有那位终生官位仅至县令、却被左宗棠誉为“学问人品,当代罕有,而吏治尤为陕甘第一”的王权,若非他那“古之用兵者,能爱民而后能敌忾;今之用兵者,能剥民而后能供军”的观点,恰恰表达了左宗棠的心声,身为宰相的左宗棠路经陕西兴平时,还会不会下车挽手,与一个小小县令王权彻夜长谈呢?
也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甘谷的大地山川就这么坦坦荡荡地曝晒在烈日下面了。但无论如何,这里曾经诞生、发生过的人和事,都已经被历史深深地铭记,而且那条亘古奔流的渭河,仍然不舍昼夜地从大像山脚下向东流去。
(选自安永 周伟 王若冰合著散文集《天籁水影》)
甘谷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3:甘肃人口第一大县甘谷,历史悠久蜀汉名将姜维故里,或将撤县设市
甘肃人口最多的县,历史悠久蜀汉名将姜维的故里,未来或将撤县设市。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面积42.5万平方公里,全省只有2600多万,属于一个地广人稀的省份,由于这个原因,甘肃的县和县级市一般人口都不多,大多都在50万人口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万人口。其中,甘谷县是甘肃人口第一大县,人口达到63万,位居甘肃省第一。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面积1572平方公里,2018年GDP达到65亿,是天水市下属5县中GDP最高的,未来或将撤县设市。
甘肃人口第一大县甘谷县
甘肃人口第一大县甘谷县
也许有人会觉得,甘谷也就是人口相对多一些,其他也没有什么。其实,这是误读,甘谷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蜀汉名将姜维就是这里的人。这里在历史上属于陇西郡,西汉时期设县治。而且甘谷的自然风光在陇中和陇东地区算比较好的,还有一些历史遗迹和景点也都不错,只是了解的人比较少。
甘谷大象山(大佛石窟)
甘谷大象山(大佛石窟)
甘谷大象山(大佛石窟)
甘谷大象山(大佛石窟)
大象山位于甘谷县城郊10公里处。山峦正看如旗,横看如龙,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有一石胎泥塑大佛而闻名。甘谷大佛石窟造像可远溯至北魏,具体年代无从稽考。 为国家4A级重点名胜保护区。大象山正看如旗,横看似龙,旧名文旗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大象山目前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甘谷古坡草原
甘谷古坡草原
甘谷古坡草原
甘谷古坡草原位于甘谷县南部藉河上游,与天水的关子镇接壤,距甘谷县城28公里,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古坡河东西横贯全境,风景区以草原风景为主,14万亩的天然牧场,像是一个绿色的梦幻世界,微风袭来,沁人心脾。并有石鼓山、黑潭寺、石门峰、龙台峰、花园崖、老虚崖等几十处景点。景区森林茂密,水草丰茂,物产丰富,牛羊满坡,是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胜地。
蔡家寺
蔡家寺
蔡家寺
蔡家寺位于渭河北崖的甘谷县渭阳乡蔡家寺村,距县城10公里,寺院北依巍巍黄山,南临滔滔渭水。蔡家寺创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距今近七百年历史,明清时期均有重修和修缮。蔡家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从山脚至半山腰,阶梯而上,营造有序,疏朗自然。山门为明次三间,采用单翘无峁五踩斗拱。财神殿为楼阁式建筑。当登上最高层时,便觉视野迥然开阔,平视白云飞鸟,,俯瞰渭水波涛,心游物外,目极八方,给人顿以脱凡去尘之感。
尖山寺省级森林公园
尖山寺省级森林公园
尖山寺省级森林公园
尖山寺省级森林公园位于甘谷县西南25公里武家河乡的尖山之上,公园中林地面积8727亩,森林覆盖率为40%,在甘肃这个森林覆盖率已经是很高的了。山南侧悬崖险峻、奇石竟秀。山北麓松柏树葱茏翠青,杂木林密集茂盛,常有獐鹿野猪狐兔奔蹿。幽谷中山泉冒喷、溪水清澈、穿沟绕石,淙淙声脆。东西两方向数十里是青草茵茵的天然牧场,从春至秋花香扑鼻、鸟语悦耳。
甘谷蔡家寺村
甘谷交通便利,就在陇海线上,如果你下次有机会来甘肃天水旅游,其实可以到这里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里是浩浩旅行日记,专注城市地理人文和旅游,欢迎关注。
甘谷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4:
甘谷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5:风雨兼程谱华章——天水甘谷县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大像山公园。
甘谷辣椒。
甘谷县易地扶贫搬迁。
甘谷花椒园。
甘谷县城全景 王绪生 摄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进。甘谷,一个地处陇原的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了华丽变身!
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县域经济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甘谷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谷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以商兴城、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全面发展”的思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甘谷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党建引领让脱贫迸发活力
甘谷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近年来,甘谷县聚焦整县脱贫摘帽目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抓班子、强队伍,树导向、增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明显提升,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是关键。在保持乡镇党政正职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甘谷县注重选拔年富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乡镇担任要职。并且,坚持正向激励,先后提拔选用干部251人,其中有基层工作经历的190人,在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工作一线的有157人,充分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为了建强基层组织,甘谷县深入实施“头雁引领”工程,扎实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两个试点”工作,有效解决了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问题。同时,大力推进“百点三带”党建示范创建工程,近三年创建市级党建示范点12个、县级党建示范点42个。
甘谷县不断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党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大幅度提高村级办公经费和村组干部酬待遇,协调县财政持续加大党建工作经费。2016年以来,累计整合资金5210万元,新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42个。目前,全县150平方米以上村阵地有290个,贫困村阵地全部达标。着力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投入资金1238万元,全面完成乡镇机关“六小工程”建设。
为了助力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甘谷县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引领带动模式,在贫困村组建扶贫互助协会195个,注入资金3360万元。同时整合省市下拨补缴党费和县管党费300万元,分配到15个乡镇扶持16个贫困村,使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破零”。
同时,甘谷县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主要抓手,精准制定到户产业扶持措施。五年来,累计落实产业扶持资金12.75亿元,贫困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果椒面积达到24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31万头。2018年,组建成立了甘谷县普众农业产业发展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为6497户未脱贫户、380户巩固提高户落实配股资金9526.5万元,为4852户有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落实扶持资金1115万元,保证了每户贫困群众都有稳定产业收益。
截至目前,全县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累计减贫29万人。特别是2013年以来,5年减少贫困人口15.8万人,贫困人口从16.62万人减少到0.8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9.5%下降到1.48%。
2019年,甘谷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50多万农村人口从温饱不足迈向了全面小康。
产业发展让经济实现跨越
甘谷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上游,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山多川少、干旱少雨,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甘谷人民同贫困作斗争的70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坚强的甘谷人民的努力与奋斗下,甘谷县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跨越——
2018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78年的118倍,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57倍,工业总产值达到40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3倍……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与甘谷县坚持“一产调结构、二产扩总量、三产抓提升”的方针脱不开关系。
在农业方面,甘谷县规划建设了甘谷现代农业示范园、冀城产业园、甘谷物流园、大像山文化园四大产业园区,农业实现由单一粮食生产向产业化的重大转变,果椒、养殖、蔬菜、劳务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
在工业方面,培育形成了电力能源、建筑建材、化工颜料、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达到20家。
在商贸流通方面,建成市场53个,发展各类经营主体1.75多万户,构建了以甘谷物流园为龙头、各类专业市场为骨干、农家店为触角,覆盖城乡、快速流通的商贸网络,实现了从传统商旅重镇向陇东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重大转变。
在旅游业方面,实现从“零”的突破到强劲发展的重大转变,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大像山列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连续8年增长20%以上。
基础建设让城乡喜换新颜
城市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是甘谷县城市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70年。
甘谷县着力在拓展城市规模上下功夫。甘谷县坚持“东西拓展、向北延伸、中心建城区集中改造配套完善”的思路,建成了西城区,规划了北城区,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城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8倍;常住人口近15万,是1978年的10倍。
甘谷县着力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构建起了“五纵九横”的路网骨架,原来不足5公里的砂石道路扩展到了现在50公里的柏油马路。大像山公园、县影剧院、仿古文化街、浙江商贸城、南滨河路风情线等一大批重点城建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渭河川道大城区初具规模。
甘谷着力在配套完善城市功能上下功夫。目前,城区供热面积达到50余万平方米,实现了由零星分散供热向集中供热的重大转变。结合教育布局调整,城区学校的容量迅速扩大。
甘谷着力在提升城市品位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2018年,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7.2公顷,绿地率达到18%,绿化覆盖率达到19.2%。此外,在城区主要街道布置亮化装饰灯及夜景灯,在沿街重点建筑上安装了亮化设施,城区面貌不断提升。
农村面貌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
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所有农村人口实现了从吃泉水、窖水到吃自来水的重大跨越;
所有行政村都通上了硬化路、自然村通上了砂化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彻底成为历史;
全面消除了农村C、D级危房,原来居住在条件特别差的区域的群众,搬到了易地搬迁安置区,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瓦房;
动力电通到了所有自然村,用电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乡村舞台、宽带网络……成了农村的“标配”,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历史性改变。
民生实事让群众内心更暖
民生连民心,民生大如天。
多年来,甘谷县着力解决教育、住房、就业、看病、社保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特别是近五年,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80%以上。初步构建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群众收入的快速增长,令人欣喜。截至2018年底,甘谷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4234元、7037元,是1978年的88倍、81倍。
群众住房条件极大改善,深得民心。目前,全县建成各类住宅410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400倍。
在教育方面,甘谷县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连续20年名列天水市第一。所有农村孩子能就近享受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教育成为甘谷的一张响亮“名片”。
在卫生事业方面,甘谷县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扎实开展健康扶贫“一人一策”帮扶计划,2018年贫困群众就医自付合规费用全部降至3000元以下。
此外,甘谷县还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城乡群众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保障范畴,就业扶持、低保五保、孤儿供养等政策的全面落实,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2018年,发放医保补偿资金3亿多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9.18%和98.41%。
绿色发展让家园美丽长存
甘谷县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是甘肃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区之一。
自然条件的苛刻,曾深深困住了靠天吃饭的农民群众的脚步。
对此,甘谷县坚持把改善基础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实施整流域开发治理,即将全县贫困区域划分为16个流域,做到力量向流域汇聚、项目向流域摆布、资金向流域统筹、产业向流域集中,统筹推进“梯田+道路+产业+水利+公共服务”综合开发。
近年来,甘谷县累计投入25亿元完成了290平方公里的整流域开发治理,累计新修梯田75.85万亩,适宜区梯田化率达90%以上;植树造林37.07万亩,荒坡种草8.35万亩,封育治理6.68万亩,修筑谷坊2814道、骨干坝2座、淤地坝27座……
一步一个脚印,甘谷县探索出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双赢的新路子。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措施上,甘谷县也从未停止脚步——
近年来,甘谷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造林工程4.94万亩,完成公路绿化113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56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9.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3.7%;
深入实施污染防治“十大工程”,强力推进城区分散式燃煤锅炉治理,完成了南滨河路、康庄路供热站煤改气工程;建成煤炭一级交易市场2处,完成“三改一补”工程2000户,城区天然气用户超过1.2万户,90%以上的出租车完成新能源改造,80%以上的餐饮门店更换使用清洁能源并安装油烟净化设施;
从严落实河长制,拆除非法砂场93家,治理城市黑臭水体3.4公里。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超过260天,渭河甘谷段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
同时,甘谷县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契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以全域无垃圾治理和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强化统筹协调,集中资源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广泛发动群众,统筹协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今,行进在甘谷大地,生机勃勃的林草覆盖了昔日的荒山秃岭,鳞次栉比的梯田里孕育出新的希望,甘谷县正以崭新的姿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甘谷经济社会发展走过7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实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
回顾发展历程,甘谷人民备感骄傲和自豪;展望未来发展,甘谷人民满怀信心和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县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甘谷而努力奋斗,奋力谱写新时代甘谷发展的崭新篇章!
甘谷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搜索词:
1.甘肃甘谷县属于哪个市
2.甘谷县属于哪个市管辖
3.甘谷县属于哪个市地图
本文标题:甘谷县属于哪个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