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8年3月,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一对年轻男女在话别。


  男的叫杨振宁,来自中国的著名物理学家;


  女的是他的同窗好友琼·辛顿(Joan Hinton)。


  此行,琼·辛顿将横渡太平洋,去杨振宁的祖国——中国。


  最是伤心别离时,此去一别,千里迢迢,不知何时再有想见之日。


  琼·辛顿依依不舍,泪流满面,却又义无反顾,告别过去,迎接新生。


  寒春与杨振宁晚年合影


  此时的琼·辛顿绝没有想到,从此她将扎根于中国。


  来到中国后,她有了一个中国名字,寒春。


  寒春为中国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奋斗五十多年,被誉为,“中国奶牛业的袁隆平。”


  56年后的2004年8月,中国开始实施“绿卡”制度,寒春成为中国绿卡第一人。


01、物理学家

  寒春,1921年10月20日,出生于芝加哥伊利诺伊州一个精英家庭。


  她的父亲塞巴斯蒂安·辛顿是个律师,还拥有攀爬架的发明专利);


  她的母亲卡梅利塔·辛顿是著名的教育家,普特尼学校的创始人。


  她的祖母是著名小说《牛虻》的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她祖母的父亲是布尔代数发明人、英国著名数学家乔治·布尔。


  而寒春本人是美国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先后获得本宁顿学院科学学士学位和威斯康星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寒春


  大学毕业后不久,寒春成为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成为费米(Enrico Fermi)的助手,是费米团队里唯一的女性。


  费米是享誉一时的大物理学家,被誉为“原子能之父”。


  费米有两个中国学生,非常有名,一个叫李政道,一个叫杨振宁。


  换而言之,寒春和杨振宁、李政道是同窗好友。


  寒春和杨振宁感情最好,交往最密切。


  她曾和杨振宁一起做实验,差点因为杨振宁的失误被电死。


  事后,寒春非但并没有怪罪杨振宁,反而一如既往地鼓励杨振宁。


  1942年6月,美国为了研制原子弹,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最优秀的核物理科学家,上马了核试验工程——曼哈顿计划。


  1944年,23岁的寒春被招揽进曼哈顿计划。


  寒春成为曼哈顿计划里少数的女科学家之一。


  1945年7月16日,曼哈顿计划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


  8月9日,美国又在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曼哈顿计划成功了,人类开始进入核武器时代。


  原子弹爆炸


  可寒春非但没有感到自豪和荣耀,反而充满了悔恨和羞辱感。


  寒春从事科学研究是抱着服务人类的原则,她认为,在德国已投降、日本也快要投降的情况下使用原子弹是毫无道理的。


  寒春思虑再三,毅然决然地退出了核计划,并加入到反对战争和核武器的人道主义斗争中,终身没有碰过核物理。


  同时,寒春逐渐意识到,科学本身没有好坏,就看什么人掌握它,如果掌握科学的人是为人民服务,那么科学就能为人民服务。


  世界上不存在不闻政治的“纯科学”,她想为继续为人类做贡献,就得找到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团体、国家。


  很遗憾,在寒春看来,美国并不是这样的国家。


  寒春陷入了迷茫当中,她迫切需要找到这样一个团体。


  就在这时,一本书将迷茫的寒春带到了中国。


02、一本书、一群人

  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此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6月到延安采访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等红军将领后写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世界上首次由国外记者向全世界道红军的采访纪实录。


  《红星照耀中国》问世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


  全世界的人通过这本书,首次真正了解毛泽东以及他率领的红军。


  世界各地有无数人因为这本书,对毛泽东和红军心生向往。


  《红星照耀中国》


  1943年,寒春的哥哥威廉·辛顿(William Hinton,美国著名农牧学家,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高材生),看完《红星照耀中国》,大受震撼,决定再来中国看看(1937年威廉·辛顿曾到中国)。


  1945年,威廉以美国战争情处分析员的身份来到中国。


  在重庆谈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被两人的魅力所折服。


  于是,他来到解放区进行调查,对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调查结束后,他回到美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自己的同窗好友,也是自己妹妹寒春的男友欧文·恩格斯特(Erwin (sid) Engst),并将《红星照耀中国》推荐给了欧文。


  欧文看到后,也被毛泽东和红军给吸引了。


  1946年2月,欧文卖掉美国的大片农场,来到了中国。


  同年8月,他来到了延安,然后他惊呆了。


  《红星照耀中国》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他被毛泽东领导下的延安军民那种在艰苦的条件下热情向上、平等互助的精神深深吸引了。


  他决心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他的诚心打动了毛泽东等人,为其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阳早。


  从此,阳早在延安的光华农场工作。


  而后,阳早给女友寒春以及威廉写信,兴奋地告诉她们,中国就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


  1947年,威廉再次来到中国,亲自到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地区,他也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韩丁!


  从此,韩丁携手阳早一起发展边区农业,为我国培养第一代农机人员。


  1947年3月,蒋介石命胡宗南率领25万军队向延安发动了重点进攻。


  毛泽东为了保存实力,当机立断决定利用延安复杂的地形战略转移,暂时撤退,转战陕北。


  毛泽东转战陕北


  如何安置留在延安的这些外国专家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阳早和韩丁当即表示,愿意留下来和延安人民一起,与中国革命共存亡。


  1948年4月22日,西北野战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顺利收复延安,取得了延安保卫战的胜利。


  亲眼目睹并参与了延安保卫战全部过程的阳早,更加深信得到百姓拥护和支持的毛泽东能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能实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


  他决定留在中国,跟随毛泽东,为这个伟大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阳早和韩丁再次给寒春写信,劝她也来中国。


03、寒春来华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寒春看完男友和哥哥的信后,决定来中国看看。


  1948年3月,在哥哥韩丁的帮助下,由宋庆龄牵头成立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向寒春发去了录用函。


  寒春将独自一人登上了“戈登将军号”客船,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


  临行前,她向杨振宁告别,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当离别悄然来临,寒春哭了。


  曾经,她忘寝废食地和杨振宁探寻物理奥秘。


  此去中国,她将离开自己热爱的核物理研究,寒春心如刀割,但她义无反顾!


  她将自己对物理的梦想寄托给了即将取得重大突破的杨振宁,然后她踏上所说的“一个梦想的破灭和另一个信仰的开始”的中国之行。


  历史华人杨振宁为了攀登物理高峰,选择留在了美国,终于成为当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而一个美国人寒春,却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前往中国。


  当轮船鸣笛呜呜作响,世界上少了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中国却多了一个最好的朋友。


  不久,寒春在太平洋飘零十八天后,抵达上海。中国福利基金会安排寒春暂时在育才学校教外语,等待着去延安的机会。


  1949年1月,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寒春由北平辗转来到了延安。


  1949年4月12日,农场的领导和同事们为阳早和寒春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在《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中,寒春和阳早走进了婚姻殿堂。


  后来,寒春坦言,虽然自己和阳早之前在美国已经确立恋爱关系,但是阳早若不是在中国,她是不会来中国与他结婚的。


  因为,她是为中国革命而来的。


  1949年,阳早、寒春与翻译在延安合影


  来到延安不久,寒春就知道自己离不开中国了,她说:


  “这里有这么好的人们,有正在进行的壮丽事业,我怎么能走呢?”


  为了尽快融入中国,寒春不仅向当地人学习中文,还努力尽快适应陕北的生活。


  最早的时候阳早还有些担心寒春,延安不比美国。


  这里没有牛奶、面包,没有舒适的实验室,有的只是凛冽刺骨的寒风,有的只是热火朝天的干劲。


  但是显然,阳早的担心是多余的。


  寒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融入了中国。


04、奶牛夫妇

  寒春是个核物理学家,如果她能参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计划,那么对于中国核武器研制来说,无异于猛虎添翼。


  可寒春早就决定不从事核物理研究了。


  因此,她从头至尾都没有参与中国核武器研制。


  当时,美国人不信,污蔑是她原子机密泄漏给中国。


  后来杨振宁在回国访问时,特别向他昔日同学邓稼先求证是否有外国人参与中国的原子弹计划,


  邓稼先否定道:


  中国的原子弹是自造的,没有苏联人也没有美国人的参与。


  这个美国人指的就是寒春。


  有朋友曾为寒春放弃核物理研究的决定感到惋惜,以寒春的才华,如果继续从事核物理研究,诺贝尔奖几乎是唾手可得。


  寒春幽默地回答道:


  “人民革命中国是榜样,我从自然科学的尖端跨到社会科学的尖端,有什么不好呢?”


  那她干什么?


  她决定改行,和丈夫阳早一样,成为一个农牧学家。


  就在这时,寒春和阳早认识到,要让中国富起来,必须走机械化的道路;要让中国人体质强起来,必须让中国人喝上好牛奶。


  夫妇俩找到了为之奋斗毕生的事业——进行牛种改良以及推进中国的养牛机械化。


  他们发誓,要“让贫奶的中国人都喝上新鲜牛奶、不坏一斤奶。”


  寒春和阳早


  两人开始进行简单的分工,寒春主要负责牛场、机械的设计和改造,阳早负责牛群的改良和配种、养殖。


  寒春把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功底和精神用到了培养奶牛上,先后设计出青饲收割机、挤奶机,进入机械化操作阶段,


  寒春负责研制的中国第一套直冷式奶罐,大幅改善了鲜奶的运输距离和保质时间,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他们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售近100万台,至今仍是草滩农场乳品机械厂的主导产品之一。


  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逐渐实现了奶牛饲养机械化。


  而在改良奶牛品种,提升产奶量的领域,两人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977年,寒春利用回美国探亲的机会,从美国带回优质的公牛精液,以此改良农场的奶牛种群。


  在阳早和寒春的不懈努力下,农场的公牛成为“种公牛”站养殖公牛的首选,而每头母牛年产奶量从开始的不到三、四吨,涨到五吨,后来又增长九吨。


  因此,中国奶牛场管理专家梁子哲称赞阳早、寒春是:“中国奶牛业的袁隆平。”


05、固执夫妇

  阳早和寒春夫妇为中国经济建设、民生保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此,周恩来曾五次接见他们,每次周恩来都坦言他们辛苦了。


  可夫妇俩淡然笑道:


  “给社会主义干活,心甘情愿。做心甘情愿的事不谈辛苦。”


  当时为了照顾阳早和寒春,国家调他们回北京从事文职工作,为他们全家配车,接送他们夫妻上下班及孩子上下学。


  阳早和寒春为此给外国专家局写信,要求和中国人民一样待遇,不要特殊对待。


  这封信经过特批,最后尊重阳早和寒春的意见,撤回了专车和司机。


  阳早和寒春


  1966年8月29日,寒春和阳早联合另外两位外国专家,写了一封公开信——《为什么在世界革命心脏工作的外国人被推上了修正主义道路?》,质问道:“是哪个牛鬼蛇神指使给外国人这么高、这么好的待遇?”、“这种待遇是什么思想支配的?这是赫鲁晓夫的思想!”


  当毛泽东看到这封信后,大为赞赏,迅速作出批示,表示同意。


  当时,有人将寒春、阳早夫妇媲美于另一个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但夫妻俩却谦虚地说:


  “我们吃了中国人2万斤粮食,做了一点有益于人民的解放事业,应该的。”


  90年代,有个学生看他们二位是美国人,给他们送了一箱可口可乐,那时候可口可乐是个时髦品,是比较珍贵的礼品。


  可寒春却勃然大怒,道:


  “你把帝国主义扛到我们家里来了”。


  中国加入WTO后,许多外资奶企进入中国。


  阳早和寒春发牢骚道:


  “我们是从资本主义世界来的,这些东西,我们隔着老远就能闻到资本主义的臭味……”


  2003年12月25日,阳早不幸病逝,享年85岁。


  阳早去世后,寒春让医生把阳早的起搏器取下来,说:“可以留给买不起起搏器的人。”


  阳早生前立下遗嘱:


  “不举办任何悼念活动,骨灰用最简单的办法处理。”


  寒春尊重丈夫的决定,直接用塑料袋装丈夫骨灰。


  同事们不忍心,偷偷买了个最便宜的骨灰盒。


  寒春生气道:


  “你要为活的人而奋斗,不要对死的人奋斗。”


  2004年8月,寒春成为第一个获得绿卡的外国人,国家给了她副部级待遇。


  但她却始终居住在北京昌平区小王庄农场破旧的平房里。


  2011年6月18日,为中国革命奋斗了一生的寒春因病在协和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0岁。


  阳早和寒春的子女,遵照其父母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建墓碑,把两位老人的骨灰撒在了内蒙和陕西交界的广袤的草原上。


  寒春在田间休息


06、理想与信仰

  寒春曾说她最崇拜的人就是毛泽东,她是一个坚定的毛泽东追随者,她的家里始终挂有毛泽东的画像。


  2006年,85岁的寒春在接受访谈时,一直念叨毛泽东的名字,并用小提琴拉起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这是寒春最喜欢的歌,她曾和无数人在乡间田野唱过无数遍。


  2008年,寒春在接受采访时,义正词严地喊出了心中的呐喊:


  我百分之百地支持毛泽东所做的一切努力。


  寒春家中毛泽东画像非常醒目


  有一次,有人问寒春为何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寒春想了一会,坚定地回答道:


  “回顾我所走过的路,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说不幸福。但相比站在人民之中,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原来的那种幸福观是多么狭隘啊。有的人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但这种建筑在大多数人痛苦之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所消灭。”


  有一次,阳早和寒春的儿子阳和平在演讲中,回忆了自己的父母。


  他深情地说道:


  “我们所认识的人里,没有比他们更幸福的人。他们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又是人民需要的事业,在毛泽东时代他有个大环境,他不需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奔波。


  他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喜欢的事业上。他这属于金饭碗的人,他要什么有什么,但他也不追求比别人多。


  他不追求当人上人,他也不追求当人下人,他就要跟大家一样,大家吃什么我们吃什么,大家穿什么我们穿什么。


  这样他就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解放全人类的事业当中。”


  信仰和理想,是崇高的字眼,是寒春、阳早坚守一生的财富。


  为了这个崇高的字眼,他们从不计较自我的个人得失;跨越国家、民族的隔阂,把追求全人类的幸福视为自己最终奋斗目标;


  或许,有人不理解,或许有人觉得寒春不应该放弃核物理研究,甚至有人觉得寒春傻。


  可正是有无数个为了信仰,奉献一生的寒春,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有希望,我们这个时代才会如此生机勃勃、绚丽多姿。


  惟愿,寒春这样的带点“傻气”的志士越来越多。


本文标题:中国绿卡第一人寒春:我百分之百地支持毛泽东所做的一切努力